當前位置:首頁 » 專業排名 » 應用心理學專業特點

應用心理學專業特點

發布時間: 2020-11-17 22:01:21

A. 社會心理學的特點是什麼

是這樣的,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范圍較廣,特點較為突出。
對於自考來專講,需要知道:人的社屬會化、社會認知、態度與態度變化、歸因理論、人類的攻擊性、利他行為、人際吸引與親和、群體心理和行為、社會影響和相符行為、環境與都市心理、廣告與消費者心理、愛情與婚姻心理。
作為擴充,最好還要了解:集體心理咨詢與治療、社會心理學在身心健康方面的應用、社會轉型與人的現代化。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給你帶來一些幫助。

B. 如何認識心理學的學科特點

心理學是研究人和動物心理活動和行為表現的一門科學。心理學的英文Psychology一詞來源於希臘文,意思是關於靈魂的科學。靈魂在希臘文中也有氣體或呼吸的意思,因為古代原始人認為人的生命依賴於呼吸,呼吸停止,生命就完結了。隨著科學的發展,心理學的對象由靈魂改為心靈(mind),心理學是對心靈的研究,或稱心靈哲學(Philosophy of mind)。直到19世紀初葉,德國哲學家、教育學家J.F.赫爾巴特才首次提出心理學是一門科學。 人在生活實踐中與周圍事物相互作用,必然有這樣或那樣的主觀活動和行為表現。這就是人的心理活動,或簡稱之為心理。具體地說,外界事物或體內的變化作用於人的機體或感官,經過神經系統和大腦的信息加工,就產生了對事物的感覺和知覺、記憶和表象,進而進行分析和思考。人在實踐中同客觀事物打交道時,總會對它們產生某種態度,形成各種情緒。人在生活實踐中還要通過行動去處理和變革周圍的事物,這就表現為意志活動。以上所說的感覺、知覺、思維、情緒、意志等都是人的心理活動。心理活動是人們在生活實踐中由客觀事物引起、在頭腦中產生的主觀活動。任何心理活動都是一種不斷變化的動態過程,可稱為心理過程。人在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中,各自都具有不同於他人的特點,各人的心理過程都表現出或大或小的差異。這種差異既與各人的先天素質有關,也與他們的生活經驗和學習有關。這就是所說的人格或個性。心理過程和人格都是心理學研究的重要對象。心理學還研究人的個體的和社會的、正常的和異常的行為表現。動物心理學研究動物的行為,這不僅是為了認識動物心理活動本身,也有助於對人類心理活動的了解。在高度發展的人類社會中,人的心理獲得了充分的發展,使他攀登上動物進化階梯的頂峰。心理學是人類為了認識自己而研究自己的一門基礎科學。

C. 心理學里的幾種注意都有哪些特點

注意的種來類
1、不隨意注意源:無意注意,事先沒有預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刺激物的特點(主要原因),人本身的狀態----影響
2、隨意注意:有意注意,自覺地、有目的的、必要時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目的與任務,個人興趣, 活動組織,個性----影響
3、隨意後注意:有意後注意,有預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主要。

D. 傳統心理學的特點

作為科學共同體的中國心理學家是受傳統的思維方式影響的,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體現在心理學史中,研究心理學史有助於探索出適合於中國人思維方式的心理學發展道路。他們認為,科學心理學雖受專家青睞,但在一般心理學工作者中仍不被廣為接受,甚至在校讀書的心理學本科生對心理學雜志上的科研文章也不屑一顧,這往往並不是文章本身的問題,而是科學心理學與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不太吻合。
中西思維方式大體有以下不同特點:
(1)西方人以自然為關注的焦點,體現了一種求外型的思維方式,而中國人以人倫為關注的焦點,體現了一種內求的思維方式,中國傳統心理學缺少對人的心理結構的分析。
(2)在思考模式上,中國傳統思維方式重視整體綜合,而西方則重視分析。西方人重視分析的思維方式使他們能習慣於把主客、身心作分別觀,而天人合一則是中國古代心理學所追求的境界,這是一種綜合觀。
(3)在思想方法上,中國人重視直覺感悟,西方則重視邏輯分析。直覺思維帶有主觀性、自發性、整體性、直接性和模糊性,而邏輯思維則講究思維的客觀性、嚴密性、思辨性和確切性。因此中國傳統心理學習慣於用箴言的形式直取事物的本質,忽視對事物的概念的把握和思想建構的條理系統,因而論著文字十分簡約,而西方思想家的論著則強調思辨與邏輯論證,注重理論體系的完整。
(4)在致思目的上,西方人從求知、愛智出發,中國人從經世致用出發;西方人探討心理的奧秘是為了求知,注重「是什麼」和「為什麼」,而中國人一開始就重視社會人倫,重視世俗價值,注重用途、功能,他們的興趣不在於解釋自然,而在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不去探討心理的本質,而是去告誡人們應該怎樣做。他們進一步分析到,實驗心理學是西方式的重邏輯、重精確、重量化思維方式的直接結果,所以在西方學術界容易得到認同,而移入中國後,卻顯得有些格格不入。
這體現在:
(1)心理現象的外化與內化的緊張:科學心理學需要把內在的心理現象當做一個客觀的觀察對象,像對待物理對象那樣分析其結構,而中國人習慣於將內部的心理活動與人的需要、慾望、情感及善惡相聯系,以直覺體驗而非觀察的方式把握人的心理,習慣於關注某一心理活動的意義,若沒有看到主觀意義,就沒興趣研究。
(2)心理活動分析與綜合的緊張:心理學的實證研究常常是分析心理活動的基本成分,首要的任務是確立清楚無誤的心理元素,然後再探討元素之間的聯系規律。而事實上只有元素的分析最適合於實驗操作的研究,而元素之間的聯結中國社會心理學研究進展常常為實驗研究所不及,這種煩瑣、艱苦的元素分析在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看來十分陌生、可怕,而且毫無意義。中國人缺少分析元素的耐心,願意以直覺把握整體意義,從宏觀上論述心理活動之間的關系。
(3)抽象與具體的緊張:實證研究需要一種抽象能力,要求超越具體的感性物,探討概念間的邏輯關系,這是一種純粹的形而上的思辨與邏輯分析,這與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也是格格不入的。中國人習慣於從具體問題出發思考心理現象,就某一行為或某一觀念的對錯、善惡及對行為的影響來探討心理活動,不願思考心理活動成分之間的邏輯關系。
(4)求知與實用的緊張:實驗心理學是基礎研究,涉及的大都是心理學基本機制問題,這些問題往往與實用目的有一定的距離,只是滿足人類對知識、對事物的好奇心。而中國人對心理學往往有一種急功近利的要求,要麼能立即解釋與個人有關的心理問題,要麼能帶來巨大的社會效益,因此,基礎研究易受到排斥。由於實驗心理學所體現的西方思維方式與中國傳統思維方式的緊張,我們便不能不思考心理學在中國的出路,走實證分析的研究道路並不適合中國的國情,只能使心理學走入象牙之塔。鑒於中國傳統思維方式存在著慣性及受西方影響也是發展變動的實際情況,我們便應該將中西思維方式結合起來,取長補短,創建有中國特色的心理學體系。實證研究在西方已經暴露出危機,人的心理現象是一個整體,人與環境與他人有密不可分的關系,把人同社會分開,把人的心理分成一個個元素,人就不存在了。為避免此種結局,中國傳統思維方式是大有裨益的。在傳統思維方式中,自然、社會與人始終被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這一思維方式對於把握人性、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等心理學問題,是分析實證式的思維方式所不可取代的。實驗室的解釋越來越不能滿足人類對自身心理現象了解的需要,人們需要對人性的復雜性和豐富性作進一步的解釋,若一味追求量的精確,只能把人當成機器來研究,最終使心理學走上死胡同,而中國傳統的模糊性思維方式則有助於心理學走出困境。
邏輯推理的程式化、邏輯運作過程的循序漸進,妨礙了想像的馳騁以及思維的飛躍。在理論更加抽象、與經驗聯系更遠的今天,新問題、新假設的提出僅靠邏輯方式是不行的,而中國的直覺性思維方式正有助於問題的提出。在直覺思維中,人的潛意識往往被調動起來,新的聯系易於形成。在心理學的發展進程中,不僅需要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更需要有好的問題和新穎的假設提出。邏輯和直覺兩種思維方式應該是互補的,在建立中國心理學體系過程中,既要盡量吸收西方邏輯思辨方法的長處,也要發揮中國人敏銳的直覺思維的優勢。兩種思維方式的交融,將是中國心理學未來的發展道路。如果我們能承認中西文化的不同思維方式,就沒必要硬是改變自己而去順應西方,而應同化西方的思維方式,使之順應自己,這樣才能使中國心理學走一條不同於西方的道路。葛魯嘉、高榮(1997)提出,西方近代以來的自然科學傳統是建立在物理主義和實證主義的基礎之上的。物理主義的世界觀把科學探索的世界看做是由物理事實所構成的,世界相對於人而言是異己的世界,但人可以通過外觀和外求來認識和把握世界。這種科學傳統也波及到了西方現代心理學之中。西方主流心理學把人等同於其他的自然物,把人的心理等同於物理,並通過外觀和外求來認識和把握人的心理。中國古代以來的文化傳統則與此不同。
這一傳統並非把世界看做對人來說是異己的世界,而是看做與人的心靈內在相通的和一體化的。那麼,人就無需通過外觀和外求來認識和把握世界,而是通過內觀和內求來體認和呈顯世界的根本。這強調了人的心靈的自覺或覺悟的性質和活動。這種文化傳統也體現在本土的心理學中。中國本土的傳統心理學不是通過外觀和外求來認識和把握人的心理,而是強調心靈的內觀和內求,從而通過心靈的自覺和內在的超越來引導個體的心靈活動,提升個體心靈的境界,以體認終極本體,獲取人生幸福。因此,中國本土的傳統心理學注重的是意識的訓練、內心的修養、心靈的覺悟。關於中國傳統心理學的現代啟示,他認為,盡管我們將中國本土的傳統心理學稱之為「傳統的」,或者將其看做是「古代的」心理學,但是並不是說,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歷史的進步,它已經成為了歷史的陳跡和收藏的古董。
這里所說的「古代的」或「傳統的」,是指它早就產生出來了,並且是一種古老的或傳統的形態。但它並沒有消亡,而是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它一直延續了下來,並廣泛地滲透到中國的民俗文化之中。即使是在近代中國引入了西方現代科學心理學之後,這一「古代的」或「傳統的」心理學也沒有被終結、被替代、被拋棄,而是依然存有其影響力。另外,盡管我們把中國本土的傳統心理學稱之為「古老的」或「傳統的」,但這也並不是說,就應該把它看做或當做前科學、非科學甚至是偽科學的東西而加以放棄或拋棄。如果按照西方實證科學的心理學來衡量,中國本土的心理學傳統顯然不屬於科學的行列,它至多不過僅有某種萌芽形態的科學思想。但是,如果我們放棄這種參考構架,便會看到,中國本土的心理學傳統也是一種具有某種合理性和有效性的心理學。它以其特有的理論、方法和手段而進入了中國人的心理生活。中國的現代心理學是從西方引入的,這種西式的心理學建立了一個圍牆,阻擋了中國本土文化的滲入。那麼,心理學本土化的努力也在於打破這個圍牆,還中國本土傳統心理學以應有的地位。中國本土傳統心理學的內省方式的現代啟示性,可以體現在如下三個方面:首先,這種內省方式可以達到對人的心靈的普遍性的了解和把握。西方實證科學的心理學通常迴避和排斥內省,關鍵在於內省的主觀性和私有化的特點。內省的主觀性常常是與虛假性或不真實性相聯系的,而內省的私有化常常是與個別性或非普遍性相聯系的。西方實證心理學的傳統把人的心理看做是客觀性的存在,認為對人的心理的科學研究就是感官經驗的實證。然而,這實際上並沒有完全涵蓋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式。
由於人的心靈自覺的性質,人的心理還是主觀性的中國社會心理學研究進展存在,而對它的研究還可以是內省經驗的體證。如果僅僅把內省看做是個體覺知和體察內心活動的方法,那內省就無法消除其私有化的特點。但是,如果把內省看做是心靈自我超越的生活道路,那就有助於達到內省經驗的普遍性。因為,無論哪一個個體,只要按照這種內省方式,就可以實現一種普遍共有的結果。這無疑會引導心理學的研究走向另一種不同的路徑。
其次,中國本土傳統心理學的內省方式可以達到心理學探索的知識與價值的統一。西方實證科學的心理學通常迴避和排斥價值,以保證心理學知識的客觀和價值中立的性質。實證心理學分離了研究者和研究對象,強調對人的心理進行客觀的考察,即堅持價值無涉的研究立場。這是西方近代以來的自然科學的發展具有的一種思想傾向。知識與價值的分野,以及給知識帶上了力量的王冠,也許大大強化了人對物理世界的探索和征服,但也造成了物理世界與屬人世界的割裂和疏遠。當這種探索和征服擴展及屬人世界時,知識更徹底脫離了人,並凌駕於人了。實證心理學在涉及到人的心理時,由於迴避和排斥價值,產生兩個直接的後果:一是難以深入探索被研究者的價值取向問題;二是難以給出合適的和有益的價值導向。中國本土傳統心理學的內省方式,則強調心理學探索的主客一體性,立足於心靈的自覺活動,給出了心靈的內在發展道路。這本身就內含著價值取向,提供了價值追求和實現的道理和途徑。顯然,這沒有分離知識和價值,而是將其合為一體。心靈的自覺活動、自我超越和自我提升,都涉及價值的探索,不僅涉及到每個人所擁有的價值追求,也涉及到心理學可提供的價值導向。最後,中國本土傳統心理學的內省方式也可以達到心理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結合。
西方實證科學的心理學通常與日常生活存有距離,而堅持心理學純粹學術的性質,它是通過實證方法來探求人的心理,通過技術手段來干預人的心理。也就是說,實證科學的心理學不能直接進入人的日常生活。要想科學地了解、說明、干預人的心理世界,就必須成為專業的心理學家,接受心理學知識、方法和技術的訓練。中國本土傳統心理學的內省方式,則使心理學很自然地成為生活中的心理學。它沒有分離出研究者,也沒有分離出一個純粹的學術領域,而是提供了生活和人格的典範,提供了一個所有人都可以參與其中的生活道路。這是一種「日常人性的心理學」。中國本土傳統心理學的內省方式,是把「實驗室」放在了人的心中,是把心理學引入了日常生活。

E. 心理學有哪些流派各有什麼特點

精神分析學派、行為主義、人本主義心理學影響最大,被稱為心理學的三大主要勢力
精神分析學派 弗洛伊德 (以及其後的榮格)
精神分析由弗洛伊德開創,其後被不斷修正與發展,影響力遠遠超出心理學,所以讀者群相應更為廣泛。
要想對弗洛伊德的思想有清晰的認識,還可以讀幾本介紹其思想的著作。查爾斯·布倫納所的《精神分析入門》(北京出版社,2000)概括了弗洛伊德的基本 思想與精神分析的主要內容,闡述明確貼切,在同類書中極為難得。《弗洛伊德和馬克思》(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闡述了精神分析學與馬克思主義的 關系。書雖寫於上世紀30年代,卻仍不失其價值。
觀點:精神分析學派是弗洛伊德在畢生的精神醫療實踐中,對人的病態心理經過無數次的總結、多年的累積而逐漸形成的。主要著重於精神分析和治療,並由此提出了人的心理和人格的新的獨特的解釋。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說的最大特點,就是強調人的本能的、情慾的、自然性的一面,它首次闡述了無意識的作用,肯定了非理性因素在行為中的作用,開辟了潛意識研究的新領域;它重視人格的研究、重視心理應用。
行為主義代表人物 華生 、斯金納
華生創 立的行為主義心理學理論體系在20世紀20年代風行一時,深刻地影響了心理學的進程。在其後,行為主義得到不斷發展,以斯金納最有影響。
行為主義是美國現代心理學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對西方心理學影響最大的流派之一。行為主義可以被區分為舊行為主義和新行為主義。舊行為主義的代表人物以華生為首。新行為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則為斯金納等。
華生 認為人類的行為都是後天習得的,環境決定了一個人的行為模式,無論是正常的行為還是病態的行為都是經過學習而獲得的,也可以通過學習而更改、增加或消除,認為查明了環境刺激與行為反應之間的規律性關系,就能根據刺激預知反應,或根據反應推斷刺激,達到預測並控制動物和人的行為的目的。他認為,行為就是有機體用以適應環境刺激的各種軀體反應的組合,有的表現在外表,有的隱藏在內部,在他眼裡人和動物沒什麼差異,都遵循同樣的規律。
斯金納 認為心理學所關心的是可以觀察到的外表的行為, 而不是行為的內部機制。他認為科學必須在自然科學的范圍內進行研究,其任務就是要確定實驗者控制的刺激繼之而來有機體反應之間的函數關系。當然他不僅考慮到一個刺激與一個反應之間的關系,也考慮到那些改變刺激與反應的關系的條件,他的公式為:R=f(SoA)
哲學背景:20世紀初,把人當作機器的機械唯物主義思潮(包括笛卡爾關於人的身體機制的機械論思想、拉o美利特等把人看做機器的觀點),以及以經驗事實作為勾銷主客觀界限的工具的新實在論都對華生有很大的影響。
觀點:行為主義的主要觀點是認為心理學不應該研究意識,只應該研究行為,把行為與意識完全對立起來。在研究方法上,行為主義主張採用客觀的實驗方法,而不使用內省法。
人本主義代表人物:馬斯洛、 羅傑斯
馬斯洛的自我實現論 馬斯洛認為人類行為的心理驅力不是性本能,而是人的需要,他將其分為兩大類、七個層次、好象一座金字塔,由下而上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認識需要,審美需要、自我實現需要。
羅傑斯讓人領悟自己的本性,不再倚重外來的價值觀念,讓人重新信賴、依靠機體估價過程來處理經驗,消除外界環境通過內化而強加給他的價值觀,讓人可以自由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由自己的意志來決定自己的行為,掌握自己的命運,修復被破壞的自我實現潛力,促進個性的健康發展。
觀點:人本主義反對將人的心理低俗化,動物化的傾向,反對僅僅以病態人作為研究對象,把人看為本能犧牲品的精神分析學派,也反對把人看作是物理的、化學的客體的行為主義學派。主張研究對人類進步富有意義的問題,關心人的價值和尊嚴。

F. 請問考研應用心理學,學校排名

1、北京大學心理學系
【專業特色】生理心理學國內領先
【綜合評價】國內同行實力派元老
2、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
【專業特色】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見長
【綜合評價】畢業生出國深造機會多
3、中國科學院心理學研究所
【專業特色】側重自然科學研究
【綜合評價】畢業生出國深造機會多
4、華東師范大學心理系
【專業特色】認知、發展和教育心理學國內領先
【綜合評價】良好的就業前景
5、浙江大學心理與行為科學學院
【專業特色】以工業及工程心理學見長
【綜合評價】心理學研究偏向理工類
6、中山大學心理學系
【專業特色】以認知神經科學為特色專業
【綜合評價】具有醫學院系的資源優勢

G. 心理學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現象或心理活動發生、發展及其規律的科學。我們分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兩個方面來加以闡述。

(一)、心理過程

它包括認識過程、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三方面。其中認識過程是基本的心理過程,情感和意志是在認識的基礎上產生的。

1 認識過程

這是指人在認識客觀事物的過程中,為了弄清客觀事物的性質和規律而產生的心理現象。感覺、知覺、記憶、想像和思維等心理活動,在心理學中統稱為認識過程。

2 情感過程

這是指人在認識客觀事物的過程中所引起的人對客觀事物的某種態度的體驗或感受。「愉快」、「滿意」、「熱愛」、「厭惡」「欣慰」、「遺憾」等心理活動,在心理學中統稱為情感過程。

3 意志過程

這是指由認識的支持與情感的推動,使人有意識地克服內心障礙與外部困難而堅持實現目標的過程。

認識、情感和意志都有其自身的發生和發展的過程,但是,它們不是彼此獨立的過程。情感和意志過程中含有認識的成分,它們都是由認識過程派生出來的;情感與意志又對認識過程發生影響,它們是統一的心理活動中的不同方面。認識、情感、意志過程作為心理學研究對象的一部分,被統稱為心理過程。

(二)、個性心理

個性心理是每個個體所具有的穩定的心理現象。它揚個性傾向性和個性心理特徵兩個方面。

1. 個性傾向性

個性傾向性是決定個體對事物的態度和行為的內部動力系統,是具有一定的動力性和穩定性的心理成分。個性傾向性是個性心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相關的心理活動起著支配和控制的作用。

2. 個性心理特徵

個性心理特徵是個體身上經常表現出來的本質的、穩定的心理特徵。它主要包括能力、氣質和性格,其中以性格為核心。

心理學研究的基本原則

1.客觀性原則
所謂客觀性原則,就是對任何心理現象必須按它的本來面貌加以研究和考察,不附加任何主觀意願的原則。人的心理雖是在頭腦里進行的活動,但它是客觀現實的反映,一切心理活動都是由內外刺激引起的,並通過一系列的生理變化,在人的外部活動中表現出來。研究人的心理,就是要從這些可以觀察到的,可以進行檢查的活動中去研究。人的心理活動無論如何復雜或作出何種假象與掩飾,都會在行動中表現出來或在內部的神經生理過程中反映出來。因此,在心理學的研究中切忌採取主觀臆測和單純內省的方法,應根據客觀事實來探討人的心理活動規律。
2.聯系性原則
人生活在極其復雜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之中,人的第一心理現象的產生都要受自然和社會諸多因素的影響和制約,人們對某種刺激的反映,在不同的時間、環境和主體狀況下,反應往往不相同。因此,在對人的某種心理現象研究和實驗中,要嚴格控制條件。不僅要考慮與之相聯系的其他因素的影響,而且要在聯系和關系中探討心理活動的真正規律。
3.發展性原則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運動、變化和發展的。心理現象也是如此。這就要求心理學的研究也要從心理史前發展、意識發展、個性心理發展以及環境和教育條件變化等不同方面,揭示人的心理發生和發展的規律。
4.教育性原則
研究學生心理是為了更好的教育學生,而不是為研究而研究。因此,進行這方面的研究不僅要在課題選擇上考慮教育意義,使其結果有助於教學、教育質量的提高,而且要在研究方案的設計上和實際進行的過程中應考慮對學生有良好的教育影響,不做有損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事。這個道理極易明白,而常為研究者所忽視,因此研究者應時刻保持「自己是教育者」的意識,把促進學生成長的任務與研究任務協調一致起來。
5.分析與綜合的原則
把復雜事物分解為簡單的組成部分和把各部分聯合成為統一的整體,是任何科學深入認識其對象的有力手段。在心理學研究中貫徹分析與綜合的原則,至少包括以下兩層意思:其一,心理、意識雖然是很復雜的現象,但可以通過剖析將其分解為各種形式進行專門的考察研究,而後通過綜合將其看成為有機聯系的整體加以理解;其二,在研究某一種心理形式與現實條件的依存關系時,也可以分別地考察某一條件在其中所起的作用,而後將其揭示的各種規律加以綜合運用。綜合的觀點在心理學中也可以稱之為系統論的觀點,因此這個原則也被叫做系統性原則。

H. 心理學中「知覺」的五大特點是什麼舉例說明

心理學認為,知覺具有整體性、選擇性、理解性、恆常性和背景效應等五大特性。

  1. 知覺的整體性,是指人們在過去經驗的基礎上把由多種屬性構成的事物知覺為一個統一的整體的特性。西方格式塔心理學派指出,物理屬性(強度、大小、形狀等)相似的對象易被知覺為一個整體,也稱作「完型趨向律」。

  2. 知覺的選擇性,是指人們在某一具體時刻只是以對象的部分特徵作為知覺的內容。也稱為選擇性知覺。人們往往根據自己的需要,把一部分物體當作自己意識的對象,知覺格外清晰,而把另一部分物體當作知覺背景,知覺比較模糊。知覺的最簡單原則使得人們排除外界刺激中多餘的東西,按照期望和背景去感知刺激。接收和發送信息也是一種知覺形式。

  3. 知覺的理解性,是指人們對任何事物的知覺都是根據已有的知識和過去的經驗去理解和領會。通俗點說,就是人們常說的知覺定式。

  4. 知覺的恆常性。當我們對某一客觀事物形成知覺時,對它的認識便會有相對穩定性,在知覺中,過去經驗、知識可對當前知覺活動提供補充信息,因此知識經驗在知覺中的重要作用,因此要揚棄經驗有難度,創造出鼓勵創新與容許失敗的工作環境。

  5. 知覺的背景效應。客觀的事物是形形色色的,人們總是在一定時間內,按需要來感知與指向一定的對象。對這些突出的對象進行感知時,對象周圍的其他事物就好像是感知對象的背景而退居相對次要的地位。

I. 中國各高校的心理學系的特點

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現象及其發生、發展規律的科學。一般基礎心理學的主要課程包括:普通心理學、實驗心理學、心理統計、生理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發展心理學、認知科學等;應用心理學的主要課程:普通心理學、實驗心理學、心理統計、學習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心理測量、工業心理學、教育心理學、臨床心理學等。我手裡有部分資料,一會我發郵件給你參考。
心理學有很多大學都有,最好的是北京師范大學和北京大學,主要是師范大學和大型綜合類大學里有心理學專業。還有醫學院也有,那個就比較專業,主要針對的是臨床心理(醫院里都有心理科的)。
03年以後很多學校都開設了心理學的課程,由於學校類型不同,開設的方向也不盡相同
心理學現在主要分為教育、理論研究、咨詢(無處方權)、臨床醫學(醫學院校有處方權)、教育、人力資源等等,細分下去更多。
比較好的心理學學校有下面幾個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山大學浙江大學西南大學心理學是從哲學學科分離出來的,是一門兼有自然科學性質和社會科學性質的中間學科。同時,國內的心理學專業曾被劃分到哲學和教育學下,到今天仍有一些院校的心理學專業如此設置,如武漢大學的心理學專業就設置在哲學學院。由於學科特點和歷史的原因,現在的院校一般根據該心理學專業側重於文科還是理科來招生。一般而言,現在的心理學更加傾向於科學的研究方法,而且理科生在學習上也會更有優勢,因此不少學校只招收理科生,一般會授予理學學士學位。此外,師范類院校該專業會根據專業方向授予理學或教育學學士學位。如果文科學生想學心理學,可以報考上海師范大學、武漢大學等高校,其心理學專業往年招文科生。同時,文科生也可考慮各個高校的社會學專業、哲學系等相關學科。理科生除了可以報考心理學專業,還可以考慮醫學院的(臨床醫學)精神科,或者物理系、統計系、生理系、生物系等相關專業。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