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招生條件 » 有意義學習的實質與條件

有意義學習的實質與條件

發布時間: 2020-11-17 21:08:27

㈠ 人為什麼要學習

呵呵,這個問題其實很古老哦~
要是說得很教條的話,你一定不愛聽.那麼,我想問你一下,你覺得人做什麼事情是不需要學習的呢?請你原諒,我大致上猜一下,估計你會說:吃飯,睡覺,玩.
這些在我們看來最為平常不過的事情,似乎應該是不用學習的.
可是,要知道,在你還沒有開始記事的時候,差不多1-2歲的樣子.吃飯也是需要你自己學習的,只不過那時候你記不得了.如果你不學習如何好好地吃飯,你也長不到這么大,還可以上網提問了~
玩需不需要我們學習呢?這是一個很好玩的問題.因為看起來,不就是玩嗎?這還用得著我們學么?其實不然.
玩也是需要我們學習的,只不過,因為過程很有意思,我們感覺不到枯燥罷了.
試想一下,如果你喜歡唱歌,你是不是要模仿著來唱呢?音調有高有低,你不想唱跑調吧?還有那麼多的歌詞你得記住,你會花功夫來背吧?如果你喜歡打籃球,其中的技巧也需要你來學習和反復練習的吧?如果你喜歡上網,那你一定要學會如何操作電腦,如何運用瀏覽器來查找你想要的資料和結交談得來的朋友吧?
說到這兒,你一定會說,天吶,這是兩碼事的,好不好?
可是,事實上,這其實是一回事,只不過,因為娛樂可以讓我們快樂,所以完全感覺不到自己學習辛苦.而一說到課堂教育,家庭作業,習題測試,估計就是一個頭兩個大了.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大家普遍覺得這太枯燥了,一點意思也沒有!說到這兒,我想表達的意思是,這其實是一個學習心態的問題.要是你能夠把學校的教育看得跟玩一樣,能夠以玩的心態來對待學校的學習的話,我相信你一定會從中找到樂趣.當然,覺得枯燥的狀況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改變得了的.可是沒有什麼事情是可以速成的.(這就是很多人覺得失望的地方----因為不能夠堅持下來,所以看不到效果,於是放棄.)可是放棄了的話,在你多年以後回頭看的時候,有多少懊悔啊~~~~
人為什麼要學習?用進化論來解釋,就是物競天擇.祖先在惡劣的生存環境中,要是不學習,不能比其它的動物更先進一點,那就沒有現在的我們了.
人現在為什麼要學習呢?人需要工作,工作了才能有錢拿來讓我們衣食住行樣樣不缺,才有可能在這一基礎上享受更好的生活.
而且,現在這個社會,當你走出校門以後,你還會有更多的機會來學習其它的知識,不學還是不行的.不然就會被淘汰掉.
人學習其實也不光是為了自己,是為了愛和責任.因為父母養大我們不容易,好好學習也是我們應該回報的.
希望你能是玩的心態來學習,以學習的心態從玩中獲得更多的知識.
祝你學習快樂~~

㈡ 如何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

家長如何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 如何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 成功教育從習慣養成開始。教育的核心不只是傳授知識,而是學會做人。習慣是一個人存放在神經系統的資本,一個人養成好的習慣,一輩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 最近,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專家孫雲曉指出:「習慣決定孩子的命運。」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養成一個習慣,就會不自覺地在這個軌道上運行,如果是好習慣,將會終身受益,孩子小時是培養習慣的最佳時期,有一個公式:早期教育花一公斤的氣力=後期教育花一噸的氣力。說明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如:幾年前,當幾十位諾貝爾獎得主聚會時,記者問其中一位獲諾貝爾獎的科學家:「請問您在哪所大學學到您認為最重要的東西。」這位科學家平靜的說:「在幼兒園。」「在幼兒園學到了什麼。」「學到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夥伴,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做錯事要道歉,仔細的觀察事物。」這位科學家出人意料的回答,直接說明了兒時養成的良好習慣對人一生具有決定性的意義,當然,學習習慣的養成也是如此。 一、什麼是學習習慣呢? 學習習慣是指孩子在一定的學習情景下自動的去進行某些活動的特殊傾向。也就是說到了一定時候,孩子會自動地學習。 如:有一個老師的孩子去上海參加一個全國性的競賽,帶隊的老師回來後很有感慨的說了一件事:那天在輪船上,晚餐後,同學們都在甲板上觀看風景玩去了,過了一會兒,沒經任何人提示,也沒任何人要求,該做功課的時候了,那個老師的孩子就獨自到船艙里拿出書本,旁若無人的開始學習起來——帶隊的老師感慨道:那就是習慣。 在我的兒子身上我也是非常有感觸的,我兒子在學圍棋,自從第一天學圍棋開始,我就堅持每天7點以後和他一起做圍棋習題,下下圍棋,到現在大概有九個多月了,偶爾有幾次回到家晚了,直接讓他洗澡睡覺,沒有下圍棋,我也沒有告訴他今天不下圍棋了,但是我兒子會主動地提醒我「媽媽,今天沒有下圍棋,你忘了」。就是這幾個月來他已經養成了習慣,到了這個時間,他就會做這件事。 二、怎樣科學的引導孩子習慣的養成呢? 孫雲曉教授的公式是培養好習慣用加法;克服壞習慣用減法。 那怎麼說培養好習慣用加法呢?如培養孩子愛畫畫的習慣,今天叫他畫一隻小兔子,明天畫小兔在吃青草,增加畫青草或草地,後天在草地上畫幾朵花,再後天在天上畫白雲太陽。這樣一天一天的增加,畫畫的好習慣就自然的養成了。 克服壞習慣怎麼用減法呢?如孩子坐不住板凳是正常現象。一位細心的媽媽觀察寫作業的兒子,一會喝水,一會撒尿,不到一小時出來四五次。這位媽媽看在眼裡卻沒有急於求成,而是在第二天孩子寫作業前給孩子提了個建議:坐下前把該辦的事辦好,我看你寫作業時出來3次完全可以。孩子在媽媽的鼓勵下果真少出去一次;過幾天媽媽又提議再減少一次,孩子又輕松做到了。父母的要求依次遞減,直到孩子可以集中精力把作業寫完,既幫孩子克服了不良習慣,更重要的是保護了孩子的自信心。好習慣的養成不在一朝一夕,貴在長久堅持。 有的家長反映我的孩子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對讀書(看書)不感興趣、觀察事物粗心、記憶力差等情況,以上這些都是影響孩子良好學習習慣形成的因素。 針對家長提出的孩子這些不良的學習習慣產生的困惑,下面從學習興趣的培養,注意力的訓練,讀書習慣的培養,主動學習習慣的培養和記憶力的訓練五個方面向家長介紹一些家庭教育的方法: (一)、培養孩子學習興趣 孩子興趣的產生往往是在小時候。不同的年齡段,由於各自不同的素質,孩子的興趣往往有自已的獨特性。孩子興趣的發展和表現,往往是他天賦和素質的先兆。家長要經常問一問孩子的興趣是什麼,要引導孩子不斷發展興趣。有位學者曾把孩子學習的興趣和向上的積極性比作父母撒在孩子心田裡的一粒小小的火種。當父母將這粒火種在孩子心中點燃的時候,就像面對需要點燃的一堆柴草,小小的火種落在上面,風大了就會吹滅,風小了燃不起來,柴草太緊了不透風,太鬆了又聚不起火,柴草潮濕了還不行,這時候,你要小心呵護這小小的火苗,要「哄」著它一點點燃起來,旺起來,最後成為熊熊烈火。 那麼,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呢? 1、增強學習快感,培養直接興趣。 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曾說過:他不贊成有人說他是「刻苦」學習的,因為他在學習中從沒感到「苦」,相反,體會到的是無窮的「樂」。學習若能給孩子帶來快樂,那麼孩子一定會喜歡學習,年齡越小的孩子,學習興趣越是以直接興趣為主。例如:有的孩子喜歡畫畫,可能是他樂意用五彩的蠟筆在紙上塗抹,看著五彩的線條在紙上延伸、擴展,他的思維、想像也跟著任意遨遊、旋轉;也可能是老師經常表揚他,雖然他畫得並不怎麼樣。那麼,怎樣才能使學習變為快樂的事呢? 首先,多表揚,少批評。要善於發現每個孩子的優點。有些家長開口閉口就是「這么簡單都不會,光知道玩」,本是恨鐵不成鋼,卻不知好鋼已在批評中鈍化了,日久天長孩子總覺得自已很差,總有錯,在學習中有壓抑感,於是厭惡學習。如果孩子是真的做錯了,當然也要給予批評,讓孩子明白大人為什麼要批評他,讓他明白道理。 其次,使孩子一開始就有成功的體驗。成人要盡可能使孩子掌握好知識,一開始就讓孩子學懂,這樣既增強了孩子的自信心,又使他體驗了學習的快樂。 2、明確學習目的,培養間接興趣。 優秀家長的經驗也證明:學習目的的教育應該聯系孩子的思想和實際,堅持耐心細致的正面教育,通過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的事例,採用多種多樣的形式,把學習目的與生活目的聯系起來,這樣才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有的孩子在學跳舞,她不喜歡舞蹈基本功練習,吃不了這個苦,但是她對學習舞蹈可以參加各種演出表演活動的結果感興趣,這種興趣可以促使孩子去從事基本功練習的活動。所以家長們既要充分利用孩子的直接興趣,激發其勤奮學習,更要通過學習目的教育來提高孩子的間接興趣。興趣在活動中的動力作用,已為不少心理學家所承認。瑞士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把興趣說成是「能量的調節者」。我國著名心理學家潘菽認為:「興趣是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孩子對學習有興趣,就可以激起他對學習的積極性,推動他在學習中取得好成績。 3、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培養學習興趣。 孩子具有好奇、好問、好動的持點,成人應充分利用它來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有的孩子把鬧鍾拆開,有的孩子不停問為什麼、家長若不了解孩子的特點把這看成淘氣、搗亂,對孩子採取批評、冷淡、不理睬的態度,就會損害孩子智慧幼芽的生長,挫傷他們求知的積極性。另外對孩子的提問要積極回答,如果不會則可告訴他弄明白後再告訴他,但是說到要做到切不可敷衍了事 。如果家長是騙騙他,以後孩子不懂的問題他也就不問了,這樣就會戳傷孩子的積極性和好奇心。 4、創立有利於學習興趣培養的外部環境。 只有肥沃的土壤才能長出好莊稼,只有良好的家庭環境才可能培養出智力優秀、聰明活潑的孩子。首先,父母要以身作則,熱愛學習。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身教重於言教。若父母督促孩子要努力學習,而自已卻常常通宵達旦地打麻將,那麼孩子感興趣的恐怕不是如何搞好學習,而是如何玩好牌;學習的恐怕不是科學知識而是玩牌竅門了,若父母飯後捧一本書,伴一杯清茶,端坐書桌前,伏案寫作,孩子耳濡目染,也會經常看書、學習。 (二) 、有效的注意力訓練 良好的注意力是伴隨幼兒成長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因素。幼兒期養成良好的注意力,是長大成人後成就一番事業的基礎,但

㈢ 談談對教與學的關系的理解

教與學的關系,是教學理論中的一個基本問題,新的教學理念是:教是為了不教,如何科學地認識教與學的關系問題,是整個教學理論體系的邏輯起點。

教與學的關系問題又是教學過程的本質問題,同時也是教學論中的重大理論問題。教第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是交往、互動。基於此,新課程把教學過程看成是師生交往、積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未發生教學,那些只有教學的形式表現而無實質性交往發生的「教學」是假教學。把教學本質定位為交往,是對教學過程的正本清源。它是對「把教學看成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向學生傳授知識、訓練技能。發展智力、培養能力、陶冶品德的過程」這一傳統觀點的重大突破。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負責教,學生負責學,教學就是教師對學生單向的「培養」活動,它表現為:一是以教為中心,學圍繞教轉。教師是知識的佔有者和傳授者,對於求知的學生來說,教師就是知識寶庫,是活的教科書,是有學問的人,沒有教師對知識的傳授,學生就無法學到知識。所以教師是課堂的主宰者,所謂教學就是教師將自己擁有的知識傳授給學生。教學關系成為:我講,你聽;我問,你答;我寫,你抄;我給,你收。在這樣的課堂上「雙邊活動」變成了「單邊活動」,教代替了學,學生是被教會,而不是自己學會,更不用說會學了。二是以教為基礎,先教後學。學生只能跟著教師學,復制教師講授的內容。先教後學,教了再學,教多少、學多少,怎麼教、怎麼學,不教不學。教師支配、控制學,學無條件地服從於教,教學由共同體變成了單一體,學的獨立性、獨立品格喪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最終成為遏制學的「力量」。教師越教,學生越不會學、越不愛學。總之,傳統教學只是教與學兩方面的機械疊加。

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交往昭示著教學不是教師教、學生學的機械相加;傳統的嚴格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不斷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將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在這個共同體當中,「學生的教師和教師的學生不復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術語:教師式學生和學生式教師。教師不再僅僅去教,而且也通過對話被教,學生在被教的同時,也同時在教。他們共同對整個成長負責。」對教學而言,交往意味著人人參與,意味著平意味著合作性意義建構,它不僅是一種認識活動過程,更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精神交流。對學生而言,交往意味著主體性的凸顯、個性的表現、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交往意味著上課不僅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進學習;上課不是單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動、專業成長和自我實現的過程、交往還意味著教師角色定位的轉換: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向現代的學生發展的促進者。

㈣ 終於有人把emba和mba的區別講透了

讀mba有什麼用?

讀mba有什麼用?你是因為什麼而讀mba,一時的興起,想先了解了解?看見身邊的朋友同事也讀了,就跟風也讀一個mba?

當你參加mba院校的面試時,基本上考官首先要問的就是,你為什麼要讀mba,讀mba有什麼用?所以,如果自己從開始報考mba都是猶猶豫豫的狀態,那麼後面在職mba課程學習,都沒有辦法去投入,兩天打漁三天曬網。

我們要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讀mba有什麼用?總結一句話投資自己。缺哪補哪,學歷不夠補學歷,人脈不夠補人脈,管理能力不夠的加強能力。明確了這些目標,知道了最終的方向是好的,那麼就算中途道理曲折,也要努力克服。

讀mba提升學歷這塊,對於很多專科,這部分人很多都有一個名校夢。尤其是自考本科,中專自考大專,高中自考本科的等等,讀mba提升學歷這塊尤其重要,畢業了之後就是直接碩士學歷了,很多用人單位會首先看到這點,那麼就是很好的一個敲門磚了。

讀mba擴展人脈這塊,很多人一直覺得自己在所在的領域是佼佼者了,平時在自己的小圈子裡呆的很舒服,換到了大圈子,才發現比自己優秀的人還有很多。各種行業都接觸,認識一些利益相關的朋友,關鍵時刻能夠幫自己一把。

讀mba加強管理能力這塊尤其是人事管理,會有很多機會進入到大型的管理實踐當中去,團隊中成員任務如何協調,如何管理一群人更好的工作達到最好的效果。

讀mba,他不是一個你事業上的唯一捷徑,更不是你事業唯一的跳板,所以我們專業領域的能力還是要不斷加強的。讀mba只是為你的事業添磚加瓦。

崑山教學點 地址:崑山嶗山路9號人才市場2樓 67138889

㈤ 學習社會學的意義是什麼

一、人的社會化的涵義 人的社會化是指人接受社會文化的過程,即指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長為社會人的過程。剛剛出生的人,僅僅是生理特徵上具有人類特徵的一個生物,而不是社會學意義的人。在社會學家看來,人是社會性的,是屬於一種特定的文化,並且認同這種文化,在這種文化的支配下存在的生物個體。剛剛出生的嬰兒不具備這些品質,因此他(她)必須渡過一個特定的社會化期,以熟悉各種生活技能、獲得個性和學習社會或群體的各種習慣,接受社會的教化,慢慢成人。 二、人的社會化的功能 從文化角度看,人的社會化是文化延續和傳遞的過程,個人社會化的實質是社會文化的內化。著名美國社會學家w.奧格本對社會現象中的文化因素進行了深入探討,他認為人的社會化過程就是個人接受世代積累的文化遺產,保持社會文化的傳遞和社會生活的延續。這種觀點反映了人的社會化在文化延續中的重要性。 從社會結構角度看,學習、扮演社會角色是社會化的本質任務。帕森斯曾說,社會沒有必要把人性陶治得完全符合自己的要求,而只須使人們知道社會對不同角色的具體要求就可以了。他認為角色學習過程即社會化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個人逐漸了解自己在群體或社會結構中的地位,領悟並遵從群體和社會對自己的角色期待,學會如何順利地完成角色義務,其功能在於維持和發展社會結構。 三、人的社會化的內容 社會化的內容非常廣泛,這里我們從三種角度來概括社會化的基本內容: (一)促進個性形成和發展,培養自我觀念 個性(Personality也譯為人格)與自我(self)產物。 人格是指人的個性特徵及其所持的價值標准,它是一個人所具有的比較穩定的生理、心理素質和社會行為特徵的總合。個性的形成和發展,主要是受一個人所處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和所受教育的影響,以及他所從事的各種社會活動的影響,社會化對於人格的形成起著重要作用。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特徵,但是在正常的社會化過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個性之間也存在共同點,即都應是符合社會價值標準的個性。社會學研究社會化問題就是要促進這種個性的形成和發展。 個性與社會價值標准吻合.能夠有效地參予社會生活,社會學稱之為個性調適或人格調適。相反,如果兩者脫節,不能有效地參予社會生活,稱為人格解組。 個性的核心內容及形成、發展的標志是自我。自我也稱自我意識、自我觀念,是指個體對自己存在狀態的覺察和認識。包括對自己的生理狀況:身高、體重、形態等;對自己的心理特徵:興趣愛好、能力、性格、氣質等;自己與他人的關系,自己在社會和群體中的位置與作用等一系列涉及認識自己的內心活動。 現實生活中.同一社會化模式培養的社會成員並不完全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差異性。因為,社會化不僅僅是社會教化,個人學習社會文化,取得社會成員資格的過程.同時也是個人通過學習,積累社會知識,發展和形成自己個性的過程。人的個性,以先天素質為基礎,受環境制約、影響,隨著個人社會化的進程而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 一方面,社會化使得生活在同一個民族、困家,同一個階級、階層,同一時代的人的個性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徵,即每人的個性中都會內在地包含民族性、階級性、時代性等共性的東西。這是社會文化傳遞的結果。如不同國家的國民性就是寓於其社會成員個性之中的共性因素。 另一方面,社會化又不可能造就具有完全相同個性的個人。主要原因在於:一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遺傳因素;二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特殊的社會生活環境和生活經歷;三是個人在社會化過程中具有能動作用。雖然個人在社會化過程中會有某種身不由己的力量制約自己的活動,但面對社會,個人並非是消極被動的,在一定范圍內擁有選擇餘地。因而,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看到的是,同在一個家庭中長大的兄弟姐妹,性格特徵合存在很大差異,甚至完全相反。 因而,社會化既造就了人的社會共性,又塑造了人的獨特個性,是人的社會共性與獨特個性的有機統一過程。 (二)內化價值觀念,傳遞社會文化 社會化研究文化的傳遞模式,認為社會化是社會文化的傳遞過程,從這個角度看,社會化的內容就是個人學習和掌握社會文化。 一般說來,社會文化的核心內容包括價值體系、社會規范兩大部分。個人通過社會化過程將社會價值觀念內化,學習和掌握社會規范。在社會學看來.這一過程對於個人人格的形成和發展及自我觀念的完善,以及個人在特定社會結構中的角色扮演具有重要意義。 社會要正常運行,人與人交往要順利進行,都要有一定的行為規范。正是社會化的過程把各種規范灌輸給兒童,使一個不諳世事的孩童成為一個遵紀守法、彬彬有禮的公民。對於社會的意義在於,這一過程事實上就是社會文化的繼承、傳遞和延續。 (三)掌握生活技能,培養社會角色 社會化研究的社會結構模式認為,社會要使人們知道社會對不同角色的具體要求。社會化過程就是角色學習的過程,角色學習首先必須以基本生活技能和某些專門技能的掌捏為基礎,在此基礎上了解自己在群體或社會關系中的地位,按社會結構中所規定的規范行事。 初生的嬰兒除了吸奶等本能外,對其他生活知識一無所知。父母首先承擔起傳授生活知識的任務,教孩子說話、吃飯、穿衣,並且是運用一定的文化模式來傳授基本生活知識的。在傳統的農業社會,大多是子承父業,因此職業訓練大多在家庭中進行。在現代社會,職業訓練多由專門的學校、企業來完成。 社會化的最終結果,就是要培養出符合社會要求的社會成員,使其在社會生活中承擔起特定的責任、權利和義務。社會學的社會化研究就是要考察和解決有助於把人推到一定社會結構中充任角色的條件和機制。

㈥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區別是什麼

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其實各個歷史時期都不一樣,定義也不略有不同。大乘佛教是指能將無量眾生度到彼岸,而將「眾生度到彼岸」就需要工具,類似於現在生活中的馬車、牛車、自行車、汽車、火車等交通工具,所以就有了「大乘」的比喻,也就是大的車乘之意。在佛教聲聞,緣覺,菩薩的三乘教法中,菩薩乘(或佛乘)為大乘教法,而大乘佛教亦稱「大乘教」。

小乘佛教,在佛教傳入中國初期,曾經極為流行,如果中國早期的律學和大唐時期創建的律宗,都是以小乘佛教為主要藍本,但是佛教跟其他的外來文化一樣,進入中國之後,都會有大量的「本土化」,這使得小乘佛教迅速進入衰落期,雖然留有極為完整的小乘經典,但是矚目者並不多見。近些年來,佛教界較為統一的認識是,將大乘佛教專指漢傳佛教。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