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招生條件 » 中國的制度條件是什麼

中國的制度條件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1-03-16 02:45:01

❶ 什麼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基本制度

一、我國的基本制度是:
根本制度是社會主義制度;
我國的國體國家性質是人民民主專政;
我國的政體政權組織形式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也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基層群眾自治制度;
我國的根本經濟制度是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
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是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二、法律依據:
《憲法》第一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
社會主義制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本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破壞社會主義制度。
第六條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是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社會主義公有制消滅人剝削人的制度,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原則。
國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

❷ 封建制是指中國古代哪項制度,其推行的條件是什麼

封邦建國,是西周初年的分封制度,分封制也稱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狹義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給宗族姻親、功臣子弟分封領地,屬於政治制度范疇。古代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礎,在家庭范圍是為宗法制,在國家范圍是為分封制。

❸ 中國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的條件

社會保障制度是在政府的管理之下,以國家為主體,依據一定的法律和規定,通過國民收入的再分配,以社會保障基金為依託,對公民在暫時或者永久性失去勞動能力以及由於各種原因生活發生困難時給予物質幫助,用以保障居民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 社會保障制度是通過集體投保、個人投保、國家資助、強制儲蓄的辦法籌集資金,國家對生活水平達不到最低標准者實行救助,對暫時或永久失去勞動能力的人提供基本生活保障,逐步增進全體社會成員的物質和文化福利,保持社會安定,促進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
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是怎樣建立、發展起來的。
1951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後,城鎮建立了職工勞動保險制度並覆蓋城鎮機關和企業事業單位職工及供養直系親屬;同時,農村建立了面向鄉村孤老殘幼的「五保」制度,面向農民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文革」期間,勞動保險制度被取消並演變為「企業保險」。

1978年適應改革開放的需要,我國對傳統的社會保障制度進行改革。到2008年,社會保險覆蓋面日益擴大,待遇水平逐年提高,基金收支規模快速增長,制度運行平穩。以養老保險為例,2007年覆蓋人數達到2.01億,基金收支分別達到7834億元、5965億元。

努力實現黨的十七大提出的「到2020年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目標。

NO.1 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歷程

當前,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歷程,根據不同時期的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目標、重點和重大政策舉措,可劃分為改革探索、制度框架初步形成與統籌城鄉發展三個階段。

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歷程根據不同時期的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目標、重點和重大政策舉措,可劃分改革探索、制度框架初步形成與統籌城鄉發展三個階段。

1978至1992年間的改革探索時期

這一時期,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是轉變企業經營機制、增強企業活力,實行以承包為主的多種形式的經濟責任制。在這種改革背景下,社會保障改革的指導思想定位於服務企業改革的需要,國家把社會保障改革作為企業改革的配套措施來進行,以單項制度改革為突破口。

在改革步驟上,首先從改革城鎮企業養老保險制度和建立失業(待業)保險制度入手,再隨著有關企業改革政策的出台,陸續制定了其他相關的社會保障改革措施。在養老保險方面,1984年,國家在全民和集體所有制企業開始了退休費用社會統籌的試點;1991年,國務院發布了《關於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實行基本養老保險、企業補充養老保險和職工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相結合的養老保險制度,基本養老保險費用由國家、企業和個人共同負擔,實行社會統籌,先由市、縣級統籌再逐步過渡到省級統籌。在失業保險方面,1986年為了配合國營企業勞動合同制,國務院頒布了《國營企業職工待業保險暫行規定》,首次在我國建立了企業職工待業保險制度;1993年國務院修訂了該規定,發布了《國有企業職工待業保險規定》,進一步擴大了待業保險的覆蓋范圍,提出由企業繳費建立待業保險基金,用於保障待業職工的基本生活。

1993年至2004年的制度框架初步形成時期

1992年,黨的十四大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把建立社會保障制度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基本框架的五個組成部分之一,明確了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基本內容。隨後,城鎮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按照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確定的目標、任務和基本原則來進行,重點是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和失業保險制度,目標是建立一套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社會保障制度。在養老保險方面,1995年,國務院發布了《關於深化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通知》,基本養老保險實行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制度模式並在全國試點,費用由企業和個人共同負擔。在醫療保險方面,1995年,在江蘇省鎮江市、江西省九江市進行試點,探索建立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醫療保險制度;1996年試點擴大到38個城市。在工傷保險方面,1996年,原勞動部發布了《企業職工工傷保險試行辦法》,規范了工傷保險的認定條件、待遇標准和管理程序,建立工傷保險基金。1994年,原勞動部頒布了《企業職工生育保險試行辦法》,對生育保險的實施范圍、統籌層次、基金籌集和待遇支付等進行規范。

1997年以來,我國社會保障改革步伐加快,國務院於1997年發布了《關於建立統一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統一了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1998年發布了《關於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決定》,明確了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模式和改革方向;1999年發布了《失業保險條例》,進一步明確了覆蓋范圍、籌資辦法、繳費比例、享受條件和保障水平。同年,國務院頒布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條例》和《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進一步規范了城市貧困居民社會救助和社會保險費征繳工作;2004年頒布了《工傷保險條例》,進一步明確了覆蓋范圍、籌資辦法、繳費比例、享受條件和保障水平。

為配合國企改革,妥善處理分流下崗人員和保障城鎮貧困人員基本生活,1998年後逐步建立「一個中心、兩個確保、三條保障線」的政策體系。2000年國務院頒布了《關於印發完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試點方案的通知》,並在遼寧省試點,探索社會保障制度從單項制度推進向系統建設轉變、以覆蓋國有企業為主向以覆蓋城鎮從業人員轉變的經驗,3年試點取得了較大的成功。

到2004年底,以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主要內容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基本要求的社會保障體系框架初步形成。

2005年以後的城鄉社會保障制度統籌發展時期

2005年以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等文件的出台,標志著我國經濟社會進入以人為本、落實科學發展觀和統籌城鄉發展的時期。

在這一大的背景下,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發展進入統籌城鄉、全面覆蓋、綜合配套、統一管理的階段。2005年國務院頒布了《關於完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實現養老保險覆蓋范圍由職工向城鎮靈活就業人員的拓展,改革養老金計發辦法,強化激勵約束機制,建立長效機制;2006年,國務院頒布了《國務院關於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勞動保障部關於做好被征地農民就業培訓和社會保障工作指導意見的通知》,推進農民工和被征地人員社會保障制度建設;2007年國務院頒布了《國務院關於在全國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國務院關於開展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全國建立兜底性的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同時將醫療保險由職業人群拓展到城鎮非職業人群。
NO.2 實現兩個創新一個突破

實現從企業保障到社會保障的轉變,初步建立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社會保障網;創新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政策;提出了建立多層、多元、多樣化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體系理論。

1.制度、機制和體制方面的創新。實現從企業保障到社會保障的轉變,初步建立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社會保障網。創新了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制度,實行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制度模式,五項社會保險全面實現了社會統籌,建立了用人單位、勞動者共同繳費、政府給予補助的籌資機制。成立了社會保險經辦管理機構,實行政策制度與管理分開,提高統籌層次,推行屬地管理和社會化管理服務。

2.創新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政策。為轉換國有企業經營機制,減員增效,為市場競爭中的弱者——下崗和失業人員等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失業保險、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實現了4000多萬國有企業下崗進入再就業服務中心,平穩地退出國有企業,進入勞動力市場,未造成大的社會震動,創造了世界奇跡。

3.理論上的突破。針對上世紀90年代末養老保險差額繳撥管理下,企業離退休人員養老金拖欠嚴重的現象,提出了建立獨立於企事業之外的社會保障體系理論。2008年,針對「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目標,提出了建立多層、多元、多樣化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體系理論,特色內含有如下五個方面:一是公平與效率相結合;二是基本保險與補充保險相結合;三是統一性和特殊性相結合。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在制度上必須統籌考慮、整體設計、統一管理,防治制度設計的「碎片化」而加大運行中的摩擦。同時要正視我國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性,在統一的制度和法律規范下,充分考慮和體現這種差異,給地方一定的彈性空間。特別是在農村,要繼續發揮家庭和土地保障的作用,實施城鄉有別的社會保障項目和辦法。四是歷史、現實和未來相結合。既要逐步償還體制轉軌的歷史債務;又要保障現有待遇享受人員的切身利益,並逐步縮小有保障群體與無保障群體、保障水平高與保障水平低的群體之間的利益落差;還要為未來人口老齡化高峰作準備。
NO.3 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經驗

堅持黨的路線方針、堅持服務經濟社會改革和發展全局;立足於國情,堅持「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方針;制度建設、法制建設和服務管理並重。

1.堅持黨的路線方針、堅持服務經濟社會改革和發展全局。社會保險制度是一項重要的社會、經濟制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是綱領性文件,它決定了社會經濟發展的終極目標,決定了我國社會保險制度建制理念和階段性目標。1992年前轉換國有企業經營機制的成功,以及1993年後的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2005年以來統籌城鄉發展取得的初步成績,重要因素之一是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服務於黨的路線方針,恰好地處理了作為局部的社會保險事業與作為整體的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既推動企業轉換機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減少企業富餘人員,又堅持黨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是簡單地把富餘人員推向市場,而是堅持以人為本理念,建立下崗再就業服務中心,保證下崗人員基本生活,提供培訓、轉崗和再就業能力,幫助他們再次進入勞動力市場,緩沖了當時背景從就業直接到失業的社會和個人震動,建立失業保險制度,完善失業保險政策,調劑失業保險基金用於下崗職工生活保障。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改革社會保障制度,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則進一步推動了經濟社會發展,實現了社會保險和社會經濟的互動發展。

2.立足於國情,堅持「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方針。在以經濟效率為中心和經濟總體發展水平還比較低的總體背景下,致力於保障職工基本生活,堅持了低水平、廣覆蓋和保基本的原則,避免高福利傾向;考慮了城鄉間、地區間經濟發展差距,制度政策不搞一刀切,倡導建立多層次的制度安排,中央頒布指導性文件,地方自主調整實施,適應部分發達地區、效益好的企業和高收入群體的保障需求,拓展了企業年金制度和補充醫療保險等制度發展空間,基本形成了社會基本保險、補充保險和商業保險構成的多層次的社會保險體系。考慮了制度轉軌和社會轉型,將歷史遺留問題與發展、現實問題統籌考慮,避免了前蘇聯「休克」式地改革給人民、經濟社會帶來的巨大創傷,政策制定和完善中,既強化政府責任又履行單位和個人義務,突出社會保障的公平效應,兼顧制度運行的效率,重視長效機制建設和可持續發展。

3.制度建設、法制建設和服務管理並重。既重視制度建設又加強經辦管理,科學地制定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服務標准,加強城市社區和鄉鎮社會保障組織建設,充實經辦服務工作隊伍,改善經辦條件;推進經辦管理服務的規范化、信息化、專業化建設,以參保人員利益和服務便利為中心,不斷提升社會保障管理服務水平,從以經濟保障為主轉變為經濟保障和服務保障並重。積極推動法制建設,加強監察執法,擴大監察執法范圍,完善監察程序,健全執法機構,加強執法隊伍建設,為社會保障體系提供法制保障。
NO.4 面臨的挑戰和今後發展

當前,應按照黨的十七大「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的社會保障體系」的要求,完善以社會保險為主體的社會保障體系,養老和醫療保險具有覆蓋群體多、資金量大、制度復雜等特點,是建設的重點。

社會保障制度面臨的挑戰和突出問題

當前,社會保障制度建設與十七大目標有差距,面臨著一系列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四方面:一是制度存在缺失,廣大農民、大部分農民工和城鄉無收入老年居民目前尚無養老保障制度安排。退休人員醫療待遇未實行社會化管理。二是覆蓋面窄。2007年我國1.53億60歲以上老人中,只有4400萬人能夠享受定期待遇,不足三分之一;在7.7億勞動人口中,參加了養老保險的僅有2億,佔26.5%;在5.9億城鎮人口中,參加醫療保險的僅有2.4億,不足40%。三是管理體制不順。社會保障事務管理分散在多個部門,不利於政策的統一規范。基金在地方管理,導致提高統籌層次難,跨統籌地區調劑基金和轉續養老保險關系困難。四是歷史負擔沉重。關閉破產國有企業、困難企業職工和退休人員共約2000萬人,由於資金問題未納入醫療保險制度。

同時,我們還面臨人口老齡化、就業形式多樣化、城鎮化的挑戰。目前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與西方已老齡化的國家相比,我國具有未富先老、老年人口規模大、老齡化速度快、高峰期持續時間長的特點。預計本世紀30年代進入老齡化高峰期,老年人口將達3.5億~4.5億,負擔系數大幅增加,養老支出急劇增加。退休人員人均醫療費用是在職職工的4倍,老齡化導致醫療保險支出急劇增加,基金支付風險大。我國正處在工業化、城鎮化加快發展階段,大量農民工流動就業的現象將會長期存在。靈活就業數量和比例上升,傳統的以「單位」為對象的社會制度不能適應這種分散化、流動性強的就業格局。

❹ 中國是什麼樣的制度什麼樣的人

政體是:社會主義制度(這是一種高度集中的政體)
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就是市場經濟)

❺ 具有中國公民資格的法定條件是什麼

具有中國公民的法定條件是具有中國國籍。

法律規定,具有中華人民共內和國國籍的人,就是中國公民容。

如何取得中國國籍,法律規定:

1、父母雙方或一方為中國公民,本人出生在中國,具有中國國籍;

2、父母雙方或一方為中國公民,本人出生在外國,具有中國國籍;但父母雙方或一方為中國公民並定居在外國,本人出生時即具有外國國籍的,不具有中國國籍;

3、父母無國籍或國籍不明,定居在中國,本人出生在中國,具有中國國籍;

4、外國人或無國籍人,願意遵守中國憲法和法律,並具有下列條件之一的,可以經申請批准加入。

❻ 中國選擇社會主義制度的原因和條件是什麼簡答

1)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力量相對來說比較強大,它是實現國家工業化的主要基礎。而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是國家獨立和富強的當然要素和必要條件。
(2)資本主義經濟力量弱小,發展困難,不可能成為中國工業起飛的基礎。
(3)對個體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是保證工業發展,實現國家工業化的一個必要條件。
(4)當時的國際環境也促使中國選擇社會主義。
總之,這一選擇是十分必要的、完全正確的。通過這一選擇,中國共產黨創造性的完成了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偉大、最深刻的社會變革,開始了在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

❼ 中國早期制度特點是什麼

1:神權與王權的結合。
2:以血源關系為紐帶形成的國家政治結構……
3:最高執政集團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
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內容
1)分封制.目的:鞏固周王朝的統治.含義:又稱封邦建國,是在保證周王室強大的條件下,將宗族姻親分派到各地,廣建子國.也就是說,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貴族,讓他們建立諸侯國,拱衛王室.概況:周武王建周後,進行了大分封;周公東征平叛後,進行了更大規模的分封.周公在推動分封制方面起了重大作用.諸侯義務:服從周王命令,為周天子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和朝見述職.主要諸侯國:齊,魯,燕,衛,晉,楚等.作用: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控制;有利於擴展疆土;有利於穩定當時的政治秩序.
2)宗法制.目的:鞏固父系家長在本宗族中的地位,以鞏固王權.鞏固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問題上的矛盾.西周實行了分封制與宗法制相結合的制度.實質:以血統關系分配政治權力,維護政治聯系.內容:①嫡長子繼承製.嫡長子是土地,財產和權力的繼承者,有主祭祖先的特權,地位最高,為大宗.嫡長子的同母弟和庶母兄弟為小宗.小宗服從大宗,小宗和大宗是相對的.②按血緣關系的親疏,形成"周天子——諸侯——卿大夫——士"這樣的宗法等級,這樣就建立了血緣關系與權力地位的對應關系.影響:穩固秩序,防止爭奪,鞏固分封制;宗法觀念成為傳統思想內容之一.宗法關系有利於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強化王權,把"國"與"家"密切結合在一起.
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2.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1)世襲制度.禹的兒子啟在其死後繼承了禹的地位,從此開始了"家天下"的局面;商代則形成了"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的權力繼承規則;周代則形成了嫡長子繼承製.
2)神權與王權的密切結合.商朝的一切政治事務,都通過占卜進行決策;周代的最高統治者則宣稱自己是"代天治民",自稱"天子".
3)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分配國家政治權力.商和周都盛行宗法制,以血緣關系的親疏來決定政治地位的高低.

❽ 我國分配製度基本要求是什麼

中國現行的分配製度的基本要求是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

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生產資料所有制結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社會主義社會人們勞動差別的存在決定了我國現階段的分配結構。同時也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

按勞分配的主體地位表現在:一是全社會范圍的收入分配中,按勞分配占最大比重,起主要作用;二是公有制經濟范圍內勞動者總收入中,按勞分配收入是最主要的收入來源。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按勞分配具有如下特點:

除了按勞分配以外,其他分配方式主要還包括按經營成果分配;按勞動、資本、技術、土地等其他生產要素分配。

按勞分配與按勞動要素分配不同,按勞分配只能在社會主義公有制范圍內分配。

擴展內容: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是由我國的社會經濟條件決定的。

(1)生產方式決定分配方式,生產資料所有制結構決定分配結構。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長期共同發展的所有制結構,決定了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同時並存的分配結構。

(2)公有制實現形式的多樣化也決定了分配形式的多樣化。由於實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承包經營等實現形式,必然產生按勞分配以外的各種分配收入。

(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內在要求。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必須遵循市場經濟的規律,各種生產要素(勞動力、土地、資本、管理)都要有相應的市場評價,這些生產要素的所有者都應得到相應的收入。此外,市場經濟中還需要有風險收入、以及通過社會保障獲得的收入等等。

總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多種分配方式的並存,是多種所有制經濟、多種經營方式、市場經濟運行的內在機制等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參考資料:

❾ 具有中國公民的法定條件是什麼

法律規定,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人,就是中國公民。

如何取得回中國國籍,法律規定:

1、父答母雙方或一方為中國公民,本人出生在中國,具有中國國籍。

2、父母雙方或一方為中國公民,本人出生在外國,具有中國國籍;但父母雙方或一方為中國公民並定居在外國,本人出生時即具有外國國籍的,不具有中國國籍。

3、父母無國籍或國籍不明,定居在中國,本人出生在中國,具有中國國籍。

4、外國人或無國籍人,願意遵守中國憲法和法律,並具有下列條件之一的,可以經申請批准加入中國國籍:

一、中國人的近親屬。

二、定居在中國的。

三、有其它正當理由。

注意: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承認中國公民具有雙重國籍。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