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產生的條件
⑴ 談談審計產生和發展的客觀條件
審計最初產生的客觀條件就是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是基於「人性惡」的社會管理方式,後來衍生到政府監督層次。私有制越發達,審計作用越明顯。公有制越發達,審計的作用越輕微。
⑵ 審計產生的條件是什麼
從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看,禹晚期具備了審計產生的條件,禹所處的時代是原始社會末專期(今人劃分)奴隸社會的開屬始,屬承上啟下時期,當時的社會生產力得到了很大發展,部落發展已趨於國家形態,部落沖突中被捕獲的俘虜,已不被處死,而成了奴隸,人們獲取的物質財富有了剩餘,已產生了剝削,形成了財富積累,也便產生了對戰爭、治水、農業、工業的管理與考評。據史料載,禹作為部落聯盟長的時候,是我國原始社會走到了盡頭,階級社會來臨了;禹家很富有,禹的父親鯀為保護自己的財產,修築了土城,這表明私有制已經產生,生產有了剩餘,財富有了積累。約公元前2200年,禹被舜帝確定為繼承人,「即位居冀」,隨之遷都安邑,禹執政後,作大夏樂昭明成功,建旃施以等級,以五音聽治,備諫鼓於朝,劃九州定貢賦,頒夏時以利農耕(足見當時的農業發展),鑄(足見當時的工業冶煉技術發展)九鼎象物使民知神奸,作禹刑(足見當時的司法發展)懲處亂政之徒。禹會諸侯於塗山、茅山,「執玉帛者萬國」。禮樂治邦,誠如舜帝臨政時的「天下咸服」之景象,柳宗元在《塗山銘》中稱禹「自塗山而會諸侯大政立焉。」其稽驗、考功無不滲於政要。
⑶ 談談審計的產生和發展的客觀條件
一、審計的產生和發展
(一)審計產生的客觀基礎—— 私有制的出現、財產所有者與財產經營者的分離
(二)官廳審計的產生和發展
它產生於奴隸社會的末期。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產生審計的國家之一。職位,宰夫。官廳審計在我國一直延續到清末。
(三)社會審計的產生和發展
社會審計是股份制的產物。世界上第一位社會審計人員是英國的查爾斯·斯內爾。1853年在蘇格蘭成立的愛丁堡會計師協會是世界上第一個社會審計執業團體。中國第一位注冊會計師——謝霖;第一家會計師事務所(謝霖創辦)——「正則會計師事務所」
(四)審計工作在我國的必要性
1、企業所有權和經營權的適當分離;2、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政治和經濟的特點;3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現代企業制度;4提高經濟效益的要求;5對外開放政策,決定了審計工作的必要性。
⑷ 審計產生的動因是什麼
審計產生的動因是為了經濟監督。
審計是由國家授權或接受委託的專職機構和人員,依照國家法規、審計准則和會計理論,運用專門的方法,對被審計單位的財政、財務收支、經營管理活動及其相關資料的真實性、正確性、合規性、合法性、效益性進行審查和監督;
評價經濟責任,鑒證經濟業務,用以維護財經法紀、改善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的一項獨立性的經濟監督活動。
政府審計,指政府審計機關對會計賬目進行獨立檢查,監督財政、財務收支真實、合法和效益的行為,其實質是對受託經濟責任履行結果進行獨立的監督。
西方審計內容除一般真實性和合法性審計外,正向著重於經濟和效率審計、項目效果審計發展,也稱為績效審計(又稱「三E」審計)。「三E」是指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獨立審計,即由注冊會計師受託有償進行的審計活動,也稱為民間審計。我國注冊會計師協會 (CICPA)在發布的《獨立審計基本准則》中指出:「獨立審計是指注冊會計師依法接受委託,對被審計單位的會計報表及其相關資料進行獨立審查並發表審計意見。」
獨立審計的風險高,責任重,因此審計理論的產生、發展及審計方法的變革都基本上是圍繞獨立審計展開的。
內部審計是「外部審計」的對稱。由部門、單位內部專職審計人員進行的審計。目的在於幫助部門、單位的管理人員實行最有效的管理。內部審計與外部審計相配合並互為補充,是現代審計的一大特色。
(4)審計產生的條件擴展閱讀
審計的基本特徵
1、獨立性
國內外審計實踐經驗表明,審計在組織上、人員上、工作上、經費上均具有獨立性。為確保審計機構獨立地行使審計監督權,審 計機構必須是獨立的專職機構,應單獨設置,與被審計單位沒有組織上的隸屬關系。
為確保審計人員能夠實事求是地檢查、客觀公正地評價與報告,審計人員與被審計單位應當不存在任何經濟利益關系,不參與被審計單位的經營管理活動;如果審計人員與被審計單位或者審計事項有利害關系,應當迴避。
2、權威性
是保證有效行使審計權的必要條件。審計的權威性總是與獨立性相關,它離不開審計組織的獨立地位與審計人員的獨立執業。 各國國家法律對實行審計制度、建立審計機關以及審計機構的地位和權力都做了明確規定,這樣使審計組織具有法律的權威性。
3、公正性
與權威性密切相關的是審計的公正性。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公正性,也就不存在權威性。審計的公正性,反映了審計工作的基本要求。
⑸ 在審計工作需要什麼條件
內審人的特質:
1> 較強的數據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一個審計師需要能夠沉下心來,埋頭於大堆的數據中,理解這些數據的來龍去脈,排出輕重先後,挑出合適的樣本,既不會多到做不完測試,也不會少到漏過重要項目 (我從來不用那些所謂的選樣工具,基本上這些工具都不是審計老法師設計的,而是一些搞數理統計的人憑著對審計的一知半解拼湊出來的。選出來的樣本多到讓你抓狂,最後不得不為了應付草草抽樣了事。還不如瀏覽一遍所有數據,有針對性的選出30個樣本來的有效果)。
此外,審計師經常面對不同行業的公司和與之相配套的大相徑庭的流程,你要能夠通過閱讀報表、了解公司政策和以及與管理層的簡單溝通中抓住這個行業的重心,理解各項流程,看出風險點和潛在的問題。
2> 言簡意賅的報告能力。內審報告是給管理層看的,簡單來說就是給「老闆」們看的,老闆們大都不非常熟悉業務流程的具體細節,但又沒有時間來看連篇累牘的大段審計描述,所以如何通過最精煉(concise)的文字,讓老闆知道發生了什麼,應該是怎麼做的,事實上出現了什麼問題,有什麼影響,審計建議如何改進,這還是需要具備一定邏輯思維能力和文字功底的。
3> 良好的溝通能力。審計師的溝通往往是承上啟下的,一方面要在實質性審計中與低級別員工作大量溝通,了解詳細的業務流程,告訴他們你要什麼資料並理解你拿到的是什麼資料(這兩點經常矛盾,由此而來的返工是導致大多數審計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而且經常要用他們能夠接受的方式作進一步追問但又要適可而止(有時候低級別的員工真的只知道這些,或者因為不了解事件背景,而給出誤導性的陳述);另一方面又要在獲取一定的審計證據後與管理層溝通,從他們這里明晰事實真相和事件背景(big picture),告訴他們問題出在哪裡,分析他們的解釋是否與低級別員工不同,還有最難的一點就是說服他們按你設想的方向來改進。這些都是溝通。
其實單單這3點特質就難於集中在一個人身上。我們經常看到一些員工踏踏實實,勤勤懇懇做事情,經理很樂於把一些繁復的分析性工作交給他們,但寫報告這事只能經理自己來;我們也經常看到很多人滔滔不絕,侃侃而談,他到哪裡都很能引起別人的共鳴,但這些人一旦碰到需要花心思潛心做事的工作,就開始抓耳撓腮。其實這並不奇怪,因為這些特質對大腦能力的要求都截然不同:
- 數據分析和理解能力考驗的是一個人的耐心和仔細
- 報告能力需要的更多是智商——邏輯思維能力和文字功底
- 口頭溝通能力則更多的需要情商——理解和說服別人,以及即興語言表達能力。
這三項能力各自對大腦有不同的要求,這也難怪它們較少的集中在一顆大腦上面
4> 較為廣博的知識結構和社會常識。並不是要求審計師對什麼事情都了如指掌,但廣博的知識和常識能夠讓我們了解社會萬物之間千絲萬縷的基本關系,能夠讓我們更容易理解新事物。如果一個銷售經理跟你說北京的代理商經常介紹攀枝花的客戶生意,而你因為不知道攀枝花在哪裡而不會產生「為什麼北京的代理商在遙遠的攀枝花有那麼多關系」的疑慮,那麼就很可能漏掉一個審計發現;一個新客戶是做超聲/紅外探傷設備的,而如果你對紅外/超聲的基本特性完全不懂,那客戶會感覺在對著一塊門板介紹,可想而知要建立起客戶對審計師的「尊重」就難上加難了。不要以為什麼時候「網路」都可以幫你。有時候就算你來得及網路,也不一定看得懂。
5> 全局籌劃,周密思考,做一步想三步。比如早在內審計劃的時候,審計師就應該預見到這次可能會有哪些方面的審計發現,如果直接管理層不配合或信息有限,集團內的哪位高層能夠幫忙。既然這樣,就應該盡早向這些高管通報審計安排,讓他們心裡有數,以避免到時要他們幫忙,他們卻連有審計這件事都不知道的尷尬;在審計中,如果感覺到這會是一項審計發現,那就要馬上判斷哪些資料需要掃描復印或進一步索取以支持審計報告,而不是聽過算數。到時候被審計單位翻案,卻發現自己拿不出確鑿證據,還要再花時間重新索要憑證。這個尷尬,我想不用多說大家應該都有過體會。
另外,及時獲取掃描件(我個人喜歡掃描,不喜歡復印,1. 環保 2. 那玩意容易丟 3. 不會一直隨身攜帶)或進一步索取材料,可以讓你在寫報告的時候有更多素材。我想不少審計師都遇到過這個問題,審計現場工作的時候覺得對這件事情已經了解的很透徹了,而且對自己的記性很自信,但回到自己辦公室後真正坐下來寫報告了,卻發現這樣那樣的疏漏,比如沒有記下涉事問題供應商的名字全稱,用來佐證報告的數據沒有拿全,相關直接經手人員的職務或者名字不足夠清楚等。這樣打斷了寫報告的思路,會感覺很不爽。
6> 「度」的把握。上面這5點一點比一點深入,讓你在內審的道路上越走越深,越深而越容易鑽牛角尖。這個時候,你需要跳出來,從宏觀上看一看每個審計發現應該怎麼說,說到哪一步適可而止。這裡面既有給管理層保留顏面的考慮,畢竟人家是高管,大家也是同事,既然來日方長,何須現在趕盡殺絕;也有審計效率的考慮,畢竟內審往往人數較少,時間有限。我個人比較喜歡點到為止,畢竟大家都是聰明人,你想表達什麼意思大家都看得懂。當然,審計報告上我不全說,並不意味著就沒事。在管理層針對每一項審計發現所作的「管理層回復和改進計劃」中,我要求他們要把我沒表達的意思也考慮在改進計劃中。往往這個改進計劃要讓我完全滿意才會通過。
內審不是警察。內審最重要的作用是給股東創造價值,這種價值創造既可以是節流,也可以是開源,甚至是「改道」(流程再造)。如果把自己當警察,每件事情都刨根問底窮追猛打,大家就逐漸對內審敬而遠之了。試想這樣的審計環境如何支持今後的工作呢?
度的把握還體現在對每一個審計程序的審計深度,我始終堅持內審的價值觀要和管理層的價值觀保持一致,如果管理層關注企業發展的重點領域,主要項目,那審計也應該抓大放小。我很喜歡論壇里有位兄妹說過的一句話:內審不可以有潔癖。尤其在中國,小事上的靈活處理不可避免。內審還是應該把握二八原理,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價值創造的重點領域中。
內審的特質當然還有很多,比如對企業和業務的了解,對企業內部資源的運用能力等等。這些是對內審的最基本要求,相信各位同行也有所領悟,在此就不一一贅述了。總體來看,做一個好內審,不要求某些專項出類拔萃,但要求面面俱到,沒有短板。如果在此基礎上能夠有一兩項特別出眾,那麼就能稱其為一個優秀內審了。但相信你看到這里也會感嘆,像這樣的人恐怕實在是不多見。而且我要告訴你,像這樣的人一旦出現,也很快會被企業注意到,而提拔到企業里更重要的崗位。所以,只有能力強,又對內審有很大熱情的人,才會在較高的內審級別上做很長時間。
⑹ 審計產生於什麼的需要
被審計單位的所有權和經營權相分離,產生了審計,
⑺ 審計產生的客觀條件是
產權和管理權的分離,簡單說:企業所有者和經營者不是同一個人,地主和管家,老闆和執業經理人。
貌似標准提法叫決策權與經營權的分離
當然,還有監管需要、信賴度需要、技術門檻等等
⑻ 審計產生的原因是
獨立審計也叫外部審計,即擁有資金的所有者不善經營不能很好的運營自己的企業,在這種情況下所選擇的管理人員叫做管理層即負責企業的管理與經營,也就是為所有者打工,但畢竟是二者之間沒有充足的信任關系,所有者為保障自己的利益對於管理者的經營狀況想真實的了解即委託事務所進行審計,這也就是獨立審計的由來,獨立審計對全體股東負責。
獨立審計,即由注冊會計師受託有償進行的審計活動,也稱為民間審計。我國注冊會計師協會 (CICPA)在發布的《獨立審計基本准則》中指出:「獨立審計是指注冊會計師依法接受委託,對被審計單位的會計報表及其相關資料進行獨立審查並發表審計意見。」獨立審計的風險高,責任重,因此審計理論的產生、發展及審計方法的變革都基本上是圍繞獨立審計展開的。
在證券市場,獨立審計是維護會計報表滿足公允價值與公允列報要求的重要途徑。上市公司獨立審計是由證監會認可會計師事務所進行的。獨立審計是公開會計服務市場的主要業務,該項業務受證監會及注冊會計師協會的行政監督,並接受社會公眾的輿論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