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兵團哪個師條件最艱苦
㈠ 新疆兵團哪個師水利條件最好
農八師 九師都可以 我本人感覺九師比較好 有168 169等好幾個水庫
㈡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當時艱苦生活和勞動環境的資料
1949年9月25日新疆和平解放,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爾後,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兵團進駐新疆各地區,新疆的屯墾事業揭開了嶄新的歷史篇章。解放前,新疆經濟十分落後,百業凋零,物資奇缺。1949年全疆工農業總產值僅7.2億元(以1980年不變價計),其中工業產值僅佔0.5%。廣大農村異常貧困,平均每3戶農民僅有1頭耕畜,9戶農民1輛木輪車,2戶農民1把砍土曼。1949年全疆糧食總產8.48億千克,人均佔有195.7千克,各族農民除去地租、口糧和種子外,已所剩無幾,就地解決近20萬軍隊糧餉絕無可能,當時,新疆軍區每月派飛機去北京運一趟銀元,購糧以供軍用。鑒於此,毛澤東高瞻遠矚,認真分析新疆形勢,借鑒歷代屯田戍邊經驗,為了西陲邊疆長治久安,決心在新疆大興屯墾戍邊事業。1949年12月25日中央軍委發布《關於1950年軍隊參加生產建設工作的指示》,決心在全軍立即開展大生產運動,從根本上解決部隊糧餉問題。1950年1月21日新疆軍區發布命令:「全體軍人,一律參加勞動生產,不得有任何人站在勞動生產之外」,「全疆部隊除擔任祖國邊防警衛和城市衛戍勤務外,必須發動11萬人到開墾種地的農業生產戰線上去」。要求當年「開荒種地4萬公頃」。遵照命令,全軍指戰員投入開荒生產,當年開荒播種5.58萬公頃,收獲糧食3292.2萬千克,棉花37.85萬千克,油料186萬千克,瓜菜2254.5萬千克,飼養了各類牲畜18萬頭(只),全軍糧食自給7個月,食油、蔬菜全部自給,不僅改善了部隊生活,而且極大地減輕了新疆各族人民負擔,使部隊在新疆站穩了腳跟。1951年部隊播種面積增加,收獲糧食比上年增長35.4%;1952年播種面積擴大到10.8l萬公頃,比1950年增加近1倍。與此同時,王震代司令員號召全軍將士節省部分軍費投入新疆工業建設,並動員全軍指戰員節衣縮食每年(2套)軍衣節約l套,2件襯衣節約1件,一年發1套棉衣改2年發1套,鞋、襪自備,帽子去掉帽檐,襯衣去掉翻領,軍衣口袋由4個減為2個,並從糧食、菜金、馬飼料、雜支、辦公費用等擠出一部分資金支援工業建設。從1950--1951年底,參加集資指戰員達90%以上,資金數額占兩年工業建設總投資的80%。1951年先後興建的項目有:六道灣露天煤礦、烏拉泊水電站、新疆水泥廠、七一棉紡廠、八一鋼鐵廠、十月汽車修配廠(現十月拖拉機廠)、新疆機械廠、八一麵粉廠、木工廠等10多個工礦企業。同期,生產部隊為解決農副產品加工和建築工程的需要,各師、團先後建成了小型發電、碾米、磨面、榨油、軋花、修造、皮革、被服、鋸木、磚瓦、陶瓷、印刷等各類作坊76個,初步奠定了新疆工業發展的基礎。1952年2月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發布部隊整編命令。1953年5月新疆軍區根據中央軍委和西北軍區命令,將駐新疆部隊分別整編為國防軍和生產軍。二、六、五軍大部和二十二兵團全部編入生產部隊,分別整編為10個農業師、1個建築工程師、1個建築工程處、1個運輸處,共約10.55萬人,擔負屯墾戍邊任務。1952年,根據中共中央新疆分局二次黨代會精神,生產部隊進行調整和收縮,將開墾的3.67萬公頃耕地無償贈給各族群眾,並把節衣縮食興辦的一批骨幹工業(包括人員、設備)全部無償移交地方。計有:七一棉紡廠、葦湖梁火力發電廠、八一鋼鐵廠、十月汽車修配廠、六道灣露天煤礦、八一麵粉廠、烏拉泊水電站、腸衣廠、陶瓷廠、被服廠、毛巾廠、水磨溝發電廠、肥皂廠、水泥廠等19個工業企業和618輛汽車以及市鎮軍人合作社(含商品2000萬元),隨廠幹部、戰士達10797人。1954年10月7日,經中央軍委批准,新疆軍區生產部隊成立「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下轄10個農業建設師,2個生產管理處,1個建築工程師,1個建築工程處及一些直屬單位,總人口17.5萬人,官兵10.55萬人。有農牧團場43個,耕地7.73萬公頃,當年糧食總產7184.4萬千克,棉花總產188.96萬千克,工農業總產值8856萬元。生產建設兵團成立後,新疆屯墾事業由原軍墾農場開始逐漸轉變為正規化國營農場,正式納入國家經濟計劃;企業化生產代替原軍隊自給性生產。截至1956年12月底,兵團指戰員全部辦理復員轉業手續,並從1957年7月起實行工資制,取消供給制,實現了全民所有制企業的轉變。1954年起,兵團先後從山東、河南、河北、甘肅、江蘇、上海、天津等地招收大批知識青年、支邊青壯年以及接收大批轉業復員軍人參加邊疆建設,至1960年末,總人口已達72.41萬人,為1954年兵團成立時的4.l倍。1955-1957年,兵團著手正規化國營農場建設,大規模地進行土地勘測規劃工作,並對墾區內零星農牧民土地進行調整,從而使農場土地連片成大面積。3年共規劃新農場44個,此後又用2年時間,把已建成的36個農場進行現場審定,從而使農場正規化建設向前推進一步。1958-1960年,全國「大躍進」的形勢如火如荼,兵團迅速掀起墾荒造田大興水利建設高潮,重點開發南疆塔里木河流域和北疆瑪納斯河流域,共墾新開荒地56.67萬公頃,新建農牧團場107個。同時,兵團工業生產也蓬勃發展,1958年新增各類企業100個,1959年新建企業132個,其中現代化企業37個。1960年工業總投資達7548萬元,除續建工程外,又新建企業39個,至年底,全兵團已擁有各類工業企業343個,工業總產值達60149萬元,比1957年增長2.5倍。此期兵團工農業生產發展規模是新疆農墾發展史上發展最快的3年。1961-1962年,中央實施「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兵團壓縮基本建設投資,糾正高指標,把農業放在第一位,精簡機關,下放幹部,撤銷9所學校,對36家產品質次價高的企業實行關、停、並、轉,堅決執行中央「農業第一,糧食第一」方針,加強農田水利建設。經過調整,從1963年起,兵團各項事業很快進入一個全面大發展時期,農牧團場基本實現機械化、水利化、園林化。1966年底兵團職工總數增到80.86萬人,總人口增至148.54萬人,農牧團場發展到158個,獨立核算工礦企業發展到112個,耕地面積達80.86萬公頃,播種面積達55.68萬公頃,糧食總產72.03萬噸,棉花總產2.49萬噸。工農業總產值占自治區的1/3,達97669萬元,糧食、棉花、甜菜也分別占自治區的21.8%、31%和99%。「文化大革命」期間,兵團事業遭到嚴重破壞,生產不斷下降。「文革」第二年,兵團出現歷史上第一次經營虧損,數額達3849萬元。此後幾年虧損額越來越大,至1975年10年累計經營虧損7.94億元,兵團經濟瀕臨崩潰邊緣。1975年3月25日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決定撤銷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及各師建制,所屬企事業單位全部移交地方管理。1975年5月24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農墾總局。爾後,11個地州、相繼成立農墾局,管理全疆國營農場。兵團解體,1976年,自治區部分地、州,將其20多個國營農場下放到縣,有的將農場拆散下放到公社。原所屬的2個汽車團、10個汽車營以及5000餘輛汽車、21個拖拉機修配廠、機械廠,132個獨立核算的工礦企業和原兵團、各師物資供應、商業、糧食、勘測設計、科技、建築工程部門和所有大中專院校、墾區醫院、通訊線路等全部對口移交地方。1975—1977年,農墾總局所管理的農牧團場,除原兵團移交地方的農牧團場外,又增加20多個地方國營農場。由於多種原因,農牧場總數雖有增加,但生產水平下降,3年共虧損6.67億多元,是新疆農墾史上虧損最嚴重的3年。據此,1978年2月,國務院決定新疆農墾總局改由國務院主管部和自治區雙重領導,國家建設投資和農場所需主要物資由國務院主管部直接供應,新疆農墾事業漸有起色。
㈢ 各位大神,我應屆本科生,前幾天新疆建設兵團的來把我招走了,誰能告訴我一下那邊生活條件,主要是大多數
去不得,你這樣的人去不得,那邊條件艱苦
㈣ 在新疆建設兵團中,在諸多的師中,那和師的自然條件,經濟效益比較好謝謝!
農一師
建制沿革
農一師前身由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毛澤東、朱德、彭德懷締造,任弼時、賀龍、關向應、蕭克、王震、王首道、郭鵬、王恩茂等指揮過的一支戰功卓著的英雄部隊。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先後稱中國工農紅軍湘東南獨立第一師、紅八軍、紅六軍團;抗日戰爭開始後,改稱八路軍一二○師三五九旅、南下支隊、湖南人民抗日救國軍、中原軍區二縱隊三五九旅;解放戰爭時期,三五九旅隸屬西北野戰軍第二縱隊建制,1949年1月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第一兵團第二軍步兵第五師。1949年11月,步兵第五師在王震、徐國賢的率領下進駐新疆阿克蘇、和田17個地縣防區。1953年6月,步兵第五師整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疆軍區農業建設第一師。1954年10月,農一師隸屬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建制。2002年,農一師下轄兩個管理局,16個農墾團場、17個工交建商企業,18個其他企事業單位,全師總人口26.62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佔5.6%。農一師黨政機關駐阿克蘇市東大街3號。
地理位置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業建設第一師(以下簡稱農一師)墾區,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克蘇地區境內。北起天山南麓山地,南至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東臨沙雅縣,西抵柯坪縣,傍依阿克蘇河、塔里木河、台蘭河、多浪河水系。地理坐標東經79°22'33"~81°53'45",北緯40°20'~41°47'18"。地跨阿克蘇地區五縣一市(溫宿縣、烏什縣、阿瓦提縣、柯坪縣、沙雅縣,阿克蘇市)。東西相距281公里,南北相距180公里。
氣候條件
農一師墾區屬暖溫帶極端大陸性乾旱荒漠氣候,極端最高氣溫35℃(沙井子墾區每隔5~10年遇最高溫40℃),極端最低氣溫-28℃(四團墾區最低氣溫為-33.2℃)。墾區太陽輻射年均133.7~146.3千卡/平方厘米。年均日照2556.9~2991.8小時,日照率為58%~69%。墾區雨量稀少,冬季少雪,地表蒸發強烈,年均降水量為40.1~82.5毫米,年均蒸發量1876.6~2558.9毫米。墾區以灌溉為主,主要利用昆馬力克河、哈拉玉爾滾河、阿克蘇河、多浪河以及葉爾羌河、和田河等河水。
墾區開發
農一師墾區全部是在戈壁荒漠、鹽鹼沙灘中,由幾代軍、農墾職工自力更生、艱苦創業中而開發的。近半個世紀以來,農一師先後有36名老紅軍,380餘名老八路,3500餘名解放軍官兵,4萬余名上海知識青年及湖南、山東、江蘇、浙江、河南、湖北、北京、四川等30個省(市)城鄉支邊青年、轉業軍人、大中專院校畢業生在墾區參加建設。長期以來,農一師在開發荒原的同時,以優化的人工生態代替荒漠生態,搬走大小沙丘十幾萬座,挖築的大中渠道1.5萬公里,修築的4座平原水庫面積290多平方公里。僅塔里木河上游兩岸人工植被比墾前自然植被增加3.4倍,其中林木面積增加80%。現墾區農田及道路已形成林網化,16個農墾團場機關駐地已建成現代模式的城鎮格局。
墾區經濟
農一師以發展農業為主,2002年種植棉花棉花播種面積142.9萬畝,總產18.2萬噸,平均單產127.4公斤,其中:長絨棉面積32.56萬畝,總產3.44萬噸。其中長絨棉屬國家定點生產基地;糧食正復播種面積34.6萬畝,完成總產16.3萬噸;其中有近萬畝優質水稻畝產1200公斤;全師有牧場2.8萬公頃,畜牧業存欄頭數42.6萬頭(只)。農一師的工業產品有:水泥、磷肥、原煤、建材、發電、棉製品、毛製品、皮革、造紙、機械製造以及其他農副產品等180餘種類。全師有建築企業12個,各類車輛2600餘輛,農用拖拉機4200台,農業機械總動力21.8萬千瓦。1990年以來,全師國內生產總值年均以7.8%的速度增長。2002年完成國內生產總值27.3億元(現價),同比增長14.1%,均為歷史最高水平。
文化教育
全師有多功能文化娛樂中心19座;學校87所,其中中等專業學校4所,在校學生6.25萬人。墾區有醫院21座,衛生防疫站18個,科研機構13個,電視發射台1座,電視差轉台9座,廣播電台1座。農一師《塔里木報》每年向國內公開發行180萬份。
人民生活
2002年職工收入總額達到11.1億元,增長22.79%;職均收入12700元,增長31.1%。其中,在崗職工工資總額10.4億元,增長21.78%;自營經濟純收入1.53億元,增長25%,戶均純收入2859元,增長16%。全師個人存款達5億多元。人均住房面積19.2平方米;電視機入戶率90%;液化氣燃具入戶為85%;電話機入戶率為42%。
阿拉爾建市
2002年阿拉爾建市取得實質性突破。一是以2002年12月5日市首屆人代會召開為標志,阿拉爾市政權建設基本到位,選舉產生了領導班子並開始運作。二是一批市政重點工程按期完成,市政建設總投資3億多元。三是項目工作和招商引資取得很大成效,招商引資46個項目,總投資5.4億元,當年開工項目投資6660餘萬元。四是規劃、定位、管理、開發等城市重點工作得到整體推進,城市總體規劃獲自治區一等獎。五是經營城市的思路進一步拓寬,市政投資經營公司組建運作,商業和房地產開發成為熱點。
農一師在祖國西北邊陲屯墾戍邊數十載中,國家黨政軍領導人朱德、賀龍、王震、蕭克、鮑爾漢、賽福鼎、胡耀邦、王恩茂、劉瀾濤、喬石、朱鎔基、張震、田紀雲、錢正英等來墾區視察。農一師及下轄團級單位先後獲全國各類榮譽稱號140餘次,有4人被授予全國勞動模範,有6人獲全國行業勞模,有3人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有88人獲省級勞模,有16人獲全國"三八"紅旗手,有360餘人獲全國各類榮譽稱號,有7人先後被選為全國黨代表大會和全國人大代表。
50年來,農一師在"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瑪干沙漠北部邊緣,在"無韁野馬"的塔里木河上游兩岸,以不屈不撓的奉獻精神,向大自然宣戰,在西部沙海荒原上創造了人進沙退的奇跡,以無數可歌可泣的奮斗業績,再現了當年三五九旅在南泥灣「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英雄氣概。
㈤ 新疆建設兵團農一師各有幾個團,是不是特別偏僻,環境是不是很艱苦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業建設第一師(以下簡稱農一師)墾區,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克蘇地區境內。北起天山南麓山地,南至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東臨沙雅縣,西抵柯坪縣,傍依阿克蘇河、塔里木河、台蘭河、多浪河水系。地理坐標東經79°22'33"~81°53'45",北緯40°20'~41°47'18"。地跨阿克蘇地區五縣一市(溫宿縣、烏什縣、阿瓦提縣、柯坪縣、沙雅縣,阿克蘇市)。東西相距281公里,南北相距180公里。
農一師是一支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老部隊。其前身是中國工農紅軍二方面軍第六軍團,抗日戰爭時期為八路軍一二零師三五九旅,解放戰爭時期改編為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第一兵團二軍第五師,1949年進駐阿克蘇 等地,1953年改編為新疆軍區農業建設第一師。1954年,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成立,農一師劃歸兵團轄制。"生在井岡山,長在南泥灣,轉戰數萬里,屯墾在天山"就是農一師光輝的歷史寫照。四十多年來,農一師三代軍墾戰士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戰風沙,斗酷暑,在塔里木河兩岸的亘古荒原上,用辛勤的汗水開發建設出萬頃良田,把荒漠變成綠洲,換來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累累碩果。如今農一師已成為一個農林牧漁業並舉,工農商學兵科教文衛一體,黨政軍企合一的特殊社會組織。農一師總人口27.55萬人。全師建制屬派出機構的副師級和團級管理局各一個;有團級單位48個,其中農牧團場16個,獨立核算工交建商企業18個,科教文衛事業單位17個,有獨立營級企業事業單位13個。全師年末從業人數11.38萬人。
近幾年,全師農業播種面積124.79千公頃,其中棉花總產18.05萬噸,糧食總產16.30萬噸,工業以農產品加工、建材和棉紡為主。2001年國內生產總值在24.1億元以上,其中第一產業11.48億多元,第二產業5.72億多元,第三產業6.89億多元,牲畜存欄頭數為38.02萬頭(只),水果產量為4.45萬噸,職均收入9582元左右。
農一師所處地域光熱資源豐富,氣候乾燥少雨,無霜期長,病蟲害相對較輕,具有發展中、早熟棉花生產的特有生態條件。土地資源相對豐富,糧食完全自給有餘,糧棉爭地矛盾較小。具備大、中型調節水庫和水利灌溉配套樞紐工程,屬典型的灌溉綠洲農業。農業是農一師的優勢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為60%,農業中種植業的主導產品棉花是農一師的主要經濟支柱。自"八五"以來,已建成優質出口長絨棉和細絨棉基地120萬畝以上,年總產棉花280萬擔,佔全兵團總量的四分之一,佔全疆總量的十分之一,位居兵團第二,被列為國家長絨棉出口基地,農一師棉花生產在整個兵團經濟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墾區現有長絨棉育種中心、國家級棉花原種場,兩個原種擴繁基地,二套種子統一加工生產線,三個墾區病蟲中心測報站,三個土壤中心化驗室,並建立了雷達監測、無線電短波通訊和高炮、火箭為主的人工影響天氣防災減災體系。
機械化裝備水平相對較高,人均管理面積大,除摘棉、打頂、定苗等作業外,基本實現了機械化。棉花種子產業化體系框架已基本形成,堅持育、繁、加、推統一供種;技術依託於塔里木農墾大學(農業部屬院校)、中棉所、新疆長絨棉育種中心(農科所)和國家級棉花原種場(阿拉爾良繁場)、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並具有兩套進口國產化棉種加工生產線,原種生產基地和擴繁基地。籽棉加工清理設備水平不斷提高,已形成團場工業的主體;銷售及生產服務體系已基本形成,農資集團、棉花集團、物資集團運轉效率不斷提高。
面對西部大開發這一大好機遇,農一師充分發揮黨政軍企合一特殊組織的優勢,堅持繼承傳統與開拓創新相結合,堅持從實際出發,進一步解放思想,不斷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強化基礎,突出重點,積極實施結構優化,外向帶動,科教興師和可持續發展戰略,扎扎實實搞好西部大開發工作。
㈥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哪個師發展的最好
一般北疆要好於南疆,畢竟北疆發展起步早。比如農6師,農8師都不錯。要是南疆的話,農二師、農一師爺還行。對了,我就是農一師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㈦ 我今年大學畢業 想到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去 不知道那邊條件和待遇怎麼樣請知情者詳細說明謝謝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境內,是中國現存的最後一個生產建設兵團,也是中國最大的兼具戍邊屯墾、實行「軍、政、企合一」的特殊行政區劃單位。兵團屬於國務院計劃單列的省(部)級單位,自行管理內部行政事務;司法事務受新疆的高法高檢領導管理,由新疆自治區人大常委會任免兵團各級法檢的組成人員;行政業務受國務院和自治區人民政府的雙重領導。兵團部駐烏魯木齊市;分支機構遍及克孜勒蘇以外的新疆全境,主要靠近「兩周一線」〔即「兩大沙漠」和一個邊境線(中國西北邊境)為主,管理多個縣級市,擁有健全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衛生、司法機構。
兵團待遇還可以。如果分配在烏魯木齊市兵團部,當然好。
在南疆的師團,主要是維穩問題;北疆比較安定,但冬天較冷。
第一師:1953年成立,主要分布在阿克蘇地區境內,師部駐阿拉爾市。前身是第一兵團第二軍步兵第五師,最早是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第六軍團和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一二零師三五九旅,以「生在井岡山,長在南泥灣,轉戰數萬里,屯墾在天山」聞名。2012年12月24日更名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
第二師:1953年成立,主要分布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內,師部駐鐵門關市,前身是第一兵團第二軍步兵第六師。2012年12月24日更名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二師。
第三師:1966年成立,主要分布在喀什地區境內,師部駐圖木舒克市,前身是第一兵團第五軍步兵第十四師。2012年12月24日更名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三師。
第四師:1953年成立,主要分布在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直屬原伊犁地區境內,師部駐伊寧市,前身是第一兵團第五軍步兵第十五師。2012年12月24日更名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四師。
第五師:1953年成立,主要分布在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境內,師部駐雙河市,前身是第一兵團第六軍步兵第十六師。2012年12月24日更名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五師。
第六師:1953年成立,主要分布在昌吉回族自治州境內,師部與五家渠市師市合一。前身是第一兵團第六軍步兵第十七師,即西北野戰軍新四旅。2012年12月24日更名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六師。
第七師:1953年成立,主要分布在奎屯附近,師部駐奎屯市,擁有奎屯市天北新區,前身是第二十二兵團第九軍步兵第二十五師。2012年12月24日更名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七師。
第八師:1953年成立,主要分布在石河子附近,師部駐石河子市,師部與石河子市師市合一,前身是第二十二兵團第九軍步兵第二十六師。2012年12月24日更名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八師。
第九師:1962年成立,主要分布在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塔城地區北部邊境地區,師部駐額敏縣,前身是第二十二兵團第九軍步兵第二十七師。2012年12月24日更名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九師。
第十師:1959年成立,主要分布在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阿勒泰地區境內,師部駐阿勒泰市北屯市,前身是第二十二兵團騎兵第七師。2012年12月24日更名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師。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建築工程師:1953年成立,以工業、工程施工為主,師部駐烏魯木齊市,前身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進疆工程部隊。
第十二師:即原烏魯木齊農場管理局,1982年成立,2001年改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業建設第十二師,主要分布在烏魯木齊市境內,師部駐烏魯木齊市。2012年12月24日更名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二師。
第十三師:即原哈密農場管理局,1982年成立,2001年改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業建設第十三師,主要分布在哈密地區境內,師部駐哈密市。2012年12月24日更名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三師。
第十四師:即原和田農場管理局,1982年成立,2001年改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業建設第十四師,主要分布在和田地區境內,師部駐和田市。
㈧ 新疆建設兵團農二師的環境,是不是很偏僻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業建設第二師(以下簡稱農二師)分布在號稱「華夏第一州」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以下簡稱巴州)48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承擔著國家賦予的屯墾戍邊的神聖職責。
全師擁有國土面積73.97萬公頃,其中農區56.11萬公頃,山區17.86萬公頃①。所轄區域位於天山中部南麓,北到和靜縣水草豐美的小珠勒圖斯草原,南到且末縣,西到盛產白杏、核桃的輪台縣陽霞鄉,東南到若羌縣石棉資源豐富的依吞布拉克鎮,東北到庫米什二十二團石棉營。全師區劃為四大墾區,轄17個農牧團場(2004年重組為5個中心團場、7個一般團場。5個進入團場只保留番號)、21個工交建商企業、10多個科教文衛等事業單位。2005年末全師總人口20.85萬人。
農二師師部是全師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所在地在有新疆「北烏南庫」之稱的———巴州首府庫爾勒市。庫爾勒市是南疆物資集散中心和最大的商品批發市場,承北啟南的地緣優勢,使之成為開發建設南疆的「橋頭堡」。
㈨ 新疆兵團,哪個師條件比較好,想去就業,從基層干起。從安全,環境,升職,收入等方面考慮。
農八師最好,農八師最先在兵團內改革,其當地職工收入也高,師部石河子被喻為西部明珠,環境優美。至於安全,石河子當地全部是老軍墾戰士,或者內地移民。可以說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漢族人,你不必多想。再告訴你一點,當地的小連長都很富。
㈩ 新疆建設兵團共有幾個師每個師多少個團
一共14個師,平均每個師有6-9個團
農一師:1953年成立,分布在阿克蘇地區,師部是阿克蘇市。前身是第一兵團第二軍步兵第五師,最早是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第六軍團和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一二零師三五九旅,以「生在井岡山,長在南泥灣,轉戰數萬里,屯墾在天山」聞名。從1團到16團屬於農一師。
農二師:1953年成立,主要分布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內,師部駐庫爾勒市,前身是第一兵團第二軍步兵第六師。從21團到33團和223團屬於農二師。
農三師:1966年成立,主要分布在喀什地區境內,師部與圖木舒克市師市合一,前身是第一兵團第五軍步兵第十四師。 管轄41-49、51-54團場
農四師:1953年成立,主要分布在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直屬伊犁地區境內,師部駐伊寧市,前身是第一兵團第五軍步兵第十五師。轄61-79團場
農五師:1953年成立,主要分布在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境內,師部駐博樂市,前身是第一兵團第六軍步兵第十六師。 轄81-91團場
農六師:1953年成立,主要分布在昌吉回族自治州境內,師部與五家渠市師市合一。前身是第一兵團第六軍步兵第十七師,即西北野戰軍新四旅。轄101-111團場
農七師:1953年成立,主要分布在奎屯附近,師部駐奎屯市,前身是第二十二兵團第九軍步兵第二十五師。轄123-131、137團場
農八師:1953年成立,主要分布在石河子附近,師部駐石河子市,師部與石河子市師市合一,前身是第二十二兵團第九軍步兵第二十六師。 轄121-122、132-136、141-144、147-150、152團場。
農九師:1962年成立,主要分布在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塔城地區北部邊境地區,師部駐額敏縣,前身是第二十二兵團第九軍步兵第二十七師。 轄161-170團場
農十師:1959年成立,主要分布在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阿勒泰地區境內,師部駐北屯鎮,前身是第二十二兵團騎兵第七師。
建築工程師:1953年成立,以工業、工程施工為主,師部駐烏魯木齊市,前身是第二十二兵團騎兵第八師。轄181-190團場
農十二師:即原烏魯木齊農場管理局,1982年成立,2001年改為現名,主要分布在烏魯木齊市境內,師部駐烏魯木齊市。 轄104團
農十三師:即原哈密農場管理局,1982年成立,2001年改為現名,主要分布在哈密地區境內,師部駐哈密市。
農十四師:即原和田農場管理局,1982年成立,2001年改為現名,主要分布在和田地區境內,師部駐和田市。轄47團場
(10)新疆兵團哪個師條件最艱苦擴展閱讀: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經濟概況
總值1738.68億元,比2013年增長16.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16.96億元,增長7.9%;第二產業增加值776.86億元,增長22.2%;第三產業增加值544.86億元,增長14.3%。
2014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761.33億元,比上年增長16.7%。其中,第一產業123.93億元,增長42.9%;第二產業788.21億元,增長14.6%;第三產業849.19億元,增長15.5%。
2014年招商引資項目1560個,引進兵團以外項目到位資金1040.57億元,比上年增長37.4%。其中,第一產業50.60億元,增長1.2倍;第二產業680.55億元,增長32.5%;第三產業309.42億元,增長40.5%。與19個援疆省市產業合作項目421個,引進兵團外到位資金496.44億元。
第一產業
2014年農作物播種面積13278.5平方千米。其中,糧食種植面積2791.5平方千米,增長2.9%;棉花種植面積7005.7平方千米;油料種植面積535.2平方千米,增長6.1%;甜菜種植面積238.9平方千米,下降10.1%;蔬菜種植面積(含菜用瓜)812.1平方千米,增長16.2%。
2014年全年糧食產量222.89萬噸,比2013年增長8.0%;棉花產量163.61萬噸,增長11.7%;油料產量16.99萬噸,下降0.9%;甜菜產量203.57萬噸,下降6.0%。[29]
第二產業
2014年實現全部工業增加值519.22億元,比上年增長22.1%。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3.9%,其中,國有控股企業增長10.0%;輕工業增長24.0%,重工業增長23.8%。
第三產業
2014年批發零售業商品銷售總額2437.26億元,比上年增長14.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58.82億元,比2013年增長19.0%,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7.0%。按消費形態統計,實現商品零售額387.33億元,增長19.6%;實現餐飲收入71.49億元,增長15.6%。
2014年房地產開發投資219.15億元,比上年增長18.8%。商品房銷售面積375.06萬平方米,增長2.9%。其中,住宅307.19萬平方米,下降1.1%。商品房待售面積140.12萬平方米,增長86.2%。商品房銷售額165.24億元,增長12.7%。
2014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58.82億元,比上年增長19.0%,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7.0%。按消費形態統計,實現商品零售額387.33億元,增長19.6%;實現餐飲收入71.49億元,增長15.6%。
參考資料
網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