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醫學校招生條件
A. 北京中醫葯大學招收文科生么
招收的。
北京中醫葯大學招收條件:
學校按照教育部及各省市招辦錄取規定進行錄取。
第十條學校按各省市級招生部門投檔規則調閱學生電子檔案,調閱比例不超過公布招生計劃的120%;實行平行志願投檔的省市原則上以生源省份學校相應計劃數的105%左右調檔(或根據生源情況,學校與各省(市)級招辦商定具體調檔比例)。
第十一條學校優先錄取第一志願填報北京中醫葯大學的學生。對實行平行志願投檔的省市,同等條件下,優先考慮先報學生。
第十二條學校對已調檔的學生,採用分數和所填報專業志願相結合的方式安排學生專業。專業志願分數級差為3,3,1,1分依次遞減(以高考滿分750分為基準)。同等條件下與專業相關科目成績高者優先錄取;對投檔成績低而又不服從專業調劑者作退檔處理;對實行高考科目改革的省(市),學校按學生分數和等級擇優錄取。
第十三條學校對享受各種加分政策的學生,按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招辦的規定加分提檔,但錄取專業時以實考分為准;在實考成績相同條件下,優先錄取享受各種政策加分的學生。自主選拔錄取相關的考生,按照《北京中醫葯大學2014年自主選拔錄取招生簡章》及《北京中醫葯大學2014年面向貧困地區農村學生自主選拔錄取招生簡章》相關規定執行。
第十四條根據學校的專業培養需要,中醫學(五年制除外)、管理類、英語(醫學)、護理學(對外交流方向)等專業均採用英語授課,建議非英語考生慎重報考;報考英語(醫學)專業的考生應參加省級招生機構統一組織英語口語加試並成績合格。
護理學(對外交流方向)、護理學、護理(高職專科)專業男女生不限。
第十五條當報考我校第一志願考生生源不足時,將依次接收服從專業調劑的非第一志願考生。
第十六條根據醫葯類專業培養特點,學校建議殘疾學生、傳染性疾病者慎報,色盲色弱者不宜報考。其他體檢條件均按教育部有關體檢指導意見執行。
B. 北京中醫葯大學怎麼樣值得報考嗎
如果您熱愛中國傳統文化,並且真正抱著一顆想學習中醫的心,做好了刻苦學習的准備的話,北京中醫葯大學絕對是好的選擇!
在自己報考北京中醫葯大學之前,曾對這所學校進行了詳細了解,再加上自己在這里三年的生活經驗,我對這所學校還是比較熟悉的。
首先,我先大概介紹一下。北中醫分了三個校區,未完全建成的新校區在房山良鄉,雖被戲稱為鄉下,但是住宿條件最好,食堂也很便宜哦。新生第一年全部都在這里學習。
另外兩個一個在望京,一個在和平里,也就是西區。望京比較破敗,一般當三年級需要去三附院等醫院見習時才會住在那裡。校圖書館,博物館都在和平里校區。
PS:去年西區翻新了食堂,菜色也很豐富。三年級以後很多同學會搬到西校區。
對於大學的報考,一定要謹慎。想好自己將來真正想做什麼。希望這些內容能對您報考有所幫助,謝謝。
C. 北京市中醫學校的招生條件都是什麼!
你想報?現在教學質量一般了,也沒有臨床專業了。直接打電話,那裡的人特好。校長董維春,我記得是教物理吧。
D. 北京中醫葯大學的中醫學難考嗎自主招生是不是要求也很苛刻,有什麼關於這所學校的信息透露一下唄
中醫學是北中醫的王牌專業,分數自然要比較高,但是很值得你為之專拼搏,老師都有真才屬實學,也有很多大師級的老中醫。講座很多,學習氛圍很濃,只要你熱愛中醫,也不怕辛苦,就好好努力吧,對於喜歡中醫的人來說,這里就是天堂。
E. 北京市通州區中醫學校招生嗎指的是面向社會的那種、
招生啊 那個有中專 似乎也有大專吧 我表姐就是那兒畢業的 他是初中畢業進去的
F. 北京衛校錄取條件
能。 北京好多衛校呢, 不論體型的,北京衛生學校。 昌平衛生學校、 海淀衛生學校、中醫學校、北京護校。 看你學什麼專業了。 北衛的能補錄。 別的學校就不知道了
G. 北京中醫葯大學岐黃國醫實驗班如何招生
我也是福建的耶!九年呢!很坑的!你可要想清楚啊!一人侯門深似海啊!!!
如果中途考試不合格會退到五年制~
不過你真的下決心學的話可以報~
高考報這個專業就行。分夠就可以了~其他沒什麼要求。
H. 張家口北方中醫學院招生條件
張家口北方醫學院招生,
沒有年齡限制。
參加高考,
達線就可以報。
相關信息,
可上學校招生網查看。
也可詢問學校招生辦。
祝你好運。
I. 北京中醫葯大學招生有什麼要求(身體狀況及成績)
...身體么還行就OK....與一般大學無二~視力什麼的基本沒要求
戴眼鏡的同學勿緊張
成績么~本人20W 考生中第2K 名~同學你看著辦吧...(中醫專業要求較高,其他專業實在不如報個二本.....)
J. 我想學中醫綜合專業,北京有招生的學校嗎
北京中醫葯大學是中央部屬高校,教育部直屬高等學校,創建於 1956 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最早成立的高等中醫院校之一,是唯一一所進入國家「211 工程」建設的高等中醫葯院校。
校簡介
北京中醫葯大學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數據為准。
中文名稱:北京中醫葯大學
英文名稱: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2000年7月31日原北京中醫葯大學與原北京針灸骨傷學院合並,組成新的北京中醫葯大學,並成為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
學校現設有基礎醫學院、 第一臨床醫學院、第二臨床醫學院、第三臨床醫學院、中葯學院、針灸學院、管理學院、護理學院、人文學院、國際學院、繼續教育學院、遠程教育學院、台港澳中醫學部、高職部、體育部、信息中心等教學機構。
學校致力於構建面向新世紀的以高層次教育為主的人才培養體系,目前設有中醫學、中葯學、制葯工程學、針灸推拿學、公共事業管理學、工商管理學、護理學、英語(醫學)、法學(醫葯衛生) 9 個本科專業。其中中醫學七年制含中醫科研方向、中醫臨床方向、中醫骨傷方向、中西醫結合方向、中葯方向、針灸推拿方向、針推康復方向、針推對外交流方向、醫院管理方向等 9 個培養方向班,分別與南開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和中日友好醫院等單位聯合培養。
截至2009年底,學校各類在校生總數為23262人,其中全日制在校生總數為 10660;研究生佔全日制在校生比例為28.9%;境外學生佔全日制在校生的比例為16.6%。 學校是全國中醫葯院校中首批建立博士學科點和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的單位之一,中醫學、中葯學、中西醫結合醫學3個一級學科均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並均設有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學校現有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個,涵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6個,部局級重點學科10個,北京市重點學科3個,重點學科建設在全國中醫葯院校中保持領先地位。
學校現有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2 個,國家中醫葯管理局重點研究室 2 個,國家中醫葯管理局三級(最高級)實驗室 9 個。學校是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中葯制葯與新葯開發關鍵技術工程中心、中醫葯現代化網上合作研究中心、中葯材規范化生產工程中心、國家大學科技園(與北京師范大學共建)、教育部科技創新團隊。
創辦於1958 年的附屬東直門醫院是學校臨床教學及醫療、科研基地。經過半個世紀的艱苦創業,已發展成為一所醫教研力量雄厚、科室齊全、設備完善、綜合服務能力強並具有中醫專科專病特色的綜合性三級甲等醫院。附屬東方醫院已建設成環境優美、布局合理、設備先進、人才優化、管理科學、醫療水平一流、中醫特色突出、具有綜合服務功能的國家級現代化的綜合性中醫醫院。2006年,北京冶金醫院正式劃轉北京中醫葯大學,成為學校第三附屬醫院。
建於 1958 年的葯廠擁有雄厚的技術力量、齊全的生產設備和先進的工藝技術,現已通過小容量注射液 GMP 認證。其拳頭產品「清開靈注射液」連續三次被審定為全國中醫醫院急診首選必備中成葯。
建校50多年來,北京中醫葯大學以繼承和發揚祖國醫學為己任,已為國家培養了30000餘名高級中醫葯專業人才,為世界87個國家和地區培養了13000餘名中醫葯專門人才;近年來,先後與 20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 43個合作項目,與境外45所知名大學建立了良好的學術聯系。
校園活動剪影(12張)
學校主辦有國家一級學術期刊《北京中醫葯大學學報》、《北京中醫葯大學學報(中醫臨床版)》和《中醫教育》雜志,是中醫葯學術交流的重要園地。
北京中醫葯大學在網大教育發布的2008年中國大學排行榜位列全國各大學第51位,並在醫葯類院校排名中位列全國第2。
編輯本段學校領導
黨委書記:吳建偉
校長:高思華
副校長:王慶國 徐孝 靳琦 喬延江
工會主席:魏天卯
校園風景(11張)
紀委書記:常江
黨委副書記:常江 谷曉紅
編輯本段學校校標
北京中醫葯大學校標圖案由蛇、手杖、楊柳枝和心形外框組成。
標志中央「蛇與手杖」圖案是國際通行的醫葯衛生標志。蛇象徵智慧。手杖變形為針形,象徵東西方醫學的交流與融合。楊柳枝象徵生命和吉祥,也是天然葯用植物的代表,並寓意中醫葯人才的茁壯成長。蛇與手杖、交叉的楊柳枝分別組合成英文字母「B」和 「U」的形狀,是校名中「Beijing」和「University」的縮寫,突顯我校的地域特徵和高等醫學教育的特色。心形外框頂部鏤「BUCM」,是英文校名「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的縮寫。圖案選用紅、綠、藍三種顏色。紅色象徵陽光,綠色象徵生命,藍色象徵海洋和天空。
標志的整體寓意為:北京中醫葯大學以德行和智慧培育英才,以仁愛之心包容四海,以中國醫葯造福人類。
編輯本段校訓釋義
校訓:「勤求博採 厚德濟生」
「勤求博採」:語出醫聖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原序》:「勤求古訓,博採眾方。」現用以表示我校師生要做到勤奮研求,廣博採搜,匯通中西,學貫古今。此4字集中講治學態度和治學方法。
「厚德濟生」:厚德,語出《易·坤卦》:「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厚德濟生四字合而表示師生要寬厚仁愛,品德高尚,以仁術普濟蒼生,全面服務社會。此4字主要講品德修養、做人、做事。
以上八字還寓含繼承與發展相結合、中醫與西醫相結合、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理念。
編輯本段科學研究
中葯學博士後研究人員在研究工作中率先將信息、生物、新材料等技
術等應用於中葯學研究領域,發展了新的學科方向,取得了創新性成績。 1 )人才培養方面:已經出站博士後研究人員,多數已經被評為高級學術職稱,成為本領域的學術骨幹;其中,國家級重點學科帶頭人一人,部局級重點學科帶頭人兩人;作為國家級學術團體的主任委員或副主任委員四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一人,博士生研究導師三人。 2 )學術研究方面:在站或出站博士後研究人員都主持或參加了國家或省部級課題的研究工作,其中,參加或主持國家「 863 」課題 3 項,「 973 」課題 3 項,科技部「攻關課題」 3 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 11 項,博士後基金 2 項,獲省部級以上獎勵 5 項;申請專利 6 項,獲專利授權 2 項;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 41 篇,其中 SCI 收載 3 篇; 3 )研究平台建設方面:基 於博士後研究人員在中醫葯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材料技術、復方化學篩選技術、靶向給葯技術等領域的研究成果與學術貢獻,建成教育部「高等學校中醫葯現代化網上合作研究中心」,教育部「中葯制葯關鍵技術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市中葯基礎與新葯研究重點實驗室」;和教育部 「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 4 )學術交流方面:博士後研究人員在站工作期間積極開展各類學術交流。十年來,除定期的學術沙龍外,博士後研究人員作學術報告 30 余場次,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 20 人次,會議特邀報告 10 人次。
「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
北京中醫葯大學作為唯一一所進入國家"211工程"建設的高等中醫葯院校以及教育部直屬院校,擔負著弘揚中醫葯文化,發展中醫葯科技產業,加強對外交流,在世界傳統醫學及文化教育領域進一步發揮示範和輻射作用的歷史使命。九五期間在中醫葯管理局和教育部的領導下,在全校師生的努力下,取得了重大的標志性成果。國家重點學科六個,局級重點學科十個,北京市重點學科三個。在新的歷史時期,我校同樣是面臨著機遇與挑戰並存,前景光明而任務艱巨的客觀形勢。面對兄弟院校強勁的發展勢頭,我們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進一步增強危機感、緊迫感和歷史責任感,通過"五""211"工程建設,努力擴大辦學規模、提高辦學層次、加強內涵建設、增強綜合實力、突出辦學優勢。只有這樣,才能在中醫葯行業院校中體現一流水平、保持首善地位,才能真正發揮國家重點中醫葯院校的示範和輻射作用,為中醫高層次人才的培養,為中醫葯學術的發展,為中醫葯現代化作出貢獻。
「十五211工程」建設項目
重點建設"中醫證候學"、"方劑學基礎研究"、"中醫體質學"、"中西醫結合病機學"、"中葯制葯工程"、"中葯資源工程"、"中醫內科學"等7個學科建設項目
國家重點學科
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中醫學、中葯學
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西醫結合基礎、方劑學、中醫內科學、中醫臨床基礎、中醫醫史文獻、針灸推拿學、中醫外科學、中醫婦科學、中醫骨傷科學、中醫兒科學、中醫五官科學、民族醫葯、中葯學、
北京市重點學科:中醫臨床基礎、中醫醫史文獻、中醫外科學、中醫葯管理學、中西醫結合臨床
國家中醫葯管理局重點學科:傷寒學、中醫基礎理論、中醫內科分泌學、中西醫結合基礎、中葯化學、中葯分析學、臨床中葯學、中醫診斷學、中醫鑒定學、中葯葯理學、針灸學、中西醫結合臨床、中西醫肝膽病學、中醫婦科學、中醫全科醫學、中醫內科病學、中醫內分泌病學、中醫老年病學、中醫急診學、中醫骨傷科學、中醫血液病學
教育部實驗室
「中醫葯抗病毒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博士後流動站
北京中醫葯大學中葯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編輯本段師資力量
截止 2007年9月,學校在校研究生已達1802人,其中博士生 569人、碩士生1233人,其中外國留學生及港澳台研究生占研究生總數17% ,留學生研究生來自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歐洲、大洋洲 近30個國家。另有在職人員以同等學力申請學位課程學習 647人。 20 多年來學校共為社會培養研究生 2403 人,其中博士 884 人、碩士 1519 人。 3 個博士後流動站先後有 69 人進站工作,已出站 47 人。
北京中醫葯大學研究生導師隊伍力量雄厚,截止 2007年9月,共有博士生導師 175 名,碩士生導師 300餘名。
編輯本段機構設置
教學機構
基礎醫學院 中葯學院 針灸學院 管理學院 護理學院 人文學院 國際學院 台港澳中醫學部 臨床醫學院 繼續教育學院 遠程教育學院 高職部 體育部 東方學院
職能部門
統戰部 學生工作部(武裝部、學生處) 校長辦公室 科研與產業管理處 醫療管理處 國際交流與合作處
研究生院 資產儀器設備管理處 計劃財務處 後勤管理處 離退休職工管理處 宣傳部(新聞中心) 組織部
紀委(監察處) 審計處 人事處 教學管理處 基建規劃處 保衛處 工會 團委 東校區綜合管理部 廊坊校區綜合管理部
醫療機構
附屬東直門醫院 附屬東方醫院 第三附屬醫院 中醫門診部(國醫堂)
科研、產業、教學服務機構
骨傷科研究所 中醫葯科技發展中心 中醫傳統療法研究與交流中心 國際中醫葯交流與合作中心 葯廠 信息中心 教育技術中心 期刊中心 圖書館 中醫葯博物館 後勤服務集團 文印服務中心 教育培訓中心
編輯本段研究機構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中醫內科學實驗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個):中葯制葯與新葯開發關鍵技術 工程研究中心
北京市重點實驗室(2個):中葯基礎與新葯研究實驗室 中醫內科學實驗室
國家中醫葯管理局三級實驗室(7個):中醫癥候病理生理基礎實驗室 細胞與生化實驗 病理學實驗室 腦病實驗室(東直門醫院) 中葯葯理學實驗室 中葯葯理學實驗室(東直門醫院) 中葯生葯學實驗室
國家中醫葯管理局重點研究室(2個):中醫腦病研究室 中醫臟象理論研究室
其他研究所(8個):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 中葯研究所 中西醫結合研究所 醫學氣功研究所 中醫臨床醫學研究所 針灸推拿研究所 衛生部臨床葯理基地 中醫葯教育研究中心
編輯本段醫療服務
東直門醫院簡介
北京中醫葯大學東直門醫院— 北京中醫葯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創建於1958年。伴隨著中醫葯事業的發展,北京中醫葯大學東直門醫院走過近半個世紀的不平凡歷程。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北京中醫葯大學東直門醫院已經發展壯大成為集中醫、中西醫結合醫療、教學、科研於一體的大型現代化綜合性醫院。她是全國唯一一所進入國家「211工程」 建設的高等中醫葯院校的附屬醫院,是率先成為全國示範中醫醫院的全國三級甲等中醫院,也是北京市首批列入的醫療保險定點醫院,是國家葯品監督管理局認定的臨床葯理基地,民政部「明天計劃」腦癱患兒手術康復治療定點醫院。在中醫院校的附屬醫院中,是培養國內外中醫葯人才時間最早、人數最多、層次最高的重要教學基地。
東方醫院簡介
東方醫院是北京中醫葯大學附屬醫院,於1999年12月開業。是衛生部國家中醫葯管理局直屬單位,是全國三級甲等中醫醫院、全國示範中醫醫院、全國中醫腦病中心,全國中醫急症中心和國家教育部重點學科中醫內科基地。是北京市醫療保險定點醫院,對本市全體參保職工和退休人員,不用選擇均可來就醫,門診及住院所發生的醫療費用,只要屬醫保報銷范圍的,都可納入基本醫療保險報銷范圍。
東方醫院是一所特色明顯、功能齊全、設備先進,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和健康咨詢為一體的現代化大型綜合性中西醫結合中醫醫院。醫院有正、副主任醫師135人,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100餘名。醫院共開放床位數620張,設有臨床科室32個。
第三附屬醫院簡介
北京中醫葯大學第三附屬醫院的前身是北京冶金醫院,始建於1964年,1991年11月劃歸冶金工業部。是北京市定點中西醫結合醫院。北京足踝外科研究所、朝陽區肢體殘疾治療中心設在該院。2006年7月28日劃轉至北京中醫葯大學,9月15日命名為北京中醫葯大學第三附屬醫院。2007年7月17日成為北京中醫葯大學第三臨床醫學院。並相繼成立腦病、骨傷國家級重點專科和中西醫結合腫瘤治療中心。
醫院佔地面積23000平方米,建築面積41000平方米,醫院設有病床300餘張,有普通病房、幹部病房、CCU及ICU病房,全院共有醫療專業24個。我院現有正式職工380 人,大學本科以上學歷147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7人(5人博士後),碩士研究生18人,有中級以上職稱人員240人,其中正高級職稱9人,副高級以上職稱49人。
聯系方式
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北三環東路11號
郵政編碼:100029
編輯本段知名校友
王國強 現任衛生部黨組成員、副部長兼國家中醫葯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
陳嘯宏 現任衛生部黨組成員,衛生部副部長。
吳 剛 國家中醫葯管理局黨組成員、副局長。
毛群安 衛生部辦公廳副主任,衛生部新聞發言人。
許樹強 衛生部中日友好醫院院長。
王志勇 國家中醫葯管理局黨組成員,計劃財務司司長
李 寧 衛生部中日友好醫院黨委書記。
顧海鷗 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任應秋 當代著名中醫學家、中醫教育家。先後任北京中醫學院文獻編研組、科研辦公室、各家學說教研室、醫史教研室主任,中醫系主任兼中醫基理論研究社社長。
王綿之著名中醫學家,方劑學專家,方劑學科創始人,首屆國醫大師,曾任第六、七、八屆全國政協委員暨科教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顏正華著名中醫學家,中葯學專家,首屆國醫大師。
王玉川 上海奉賢縣人。著名中醫學家,首屆國醫大師,《內經》和中醫基礎理論專家。是中醫界最早研究《內經》理論體系、學術內涵的中醫學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曾任第五、六、七、八屆全國政協委員。
孔光一,江蘇省泰興縣人,北京中醫葯大學教授、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精通感染性發熱病的診治,並擅長內、婦、兒科等一些常見病的治療。
董建華 上海市青浦縣人。全國著名中醫學家、教育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六、七、八屆全國人大常委及教科文衛委員會委員。北京中醫葯大學東直門醫院副院長教授,主任醫師。在數十年理論研究和臨床實踐的基礎上,對脾胃病的辯證論治提出了「通降論」、「氣血論」、「虛實論」的學術觀點,補充和完善了中醫學脾胃病論治理論,對消化系統疾病及內科其它系統疾病的辯證和治療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在溫熱病的治療上,提出「辯治方法」等學術觀點,對溫熱病的深入研究起到了促進作用。發表論文100餘篇,主編專著10餘部。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永炎 中醫內科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市人。1962年畢業於北京中醫學院。中醫學家,現任中國中醫研究院名譽院長、廣州中醫葯大學中葯資源科學與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北京針灸骨傷學院院長、北京中醫葯大學腦病研究室主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中醫學、中葯學學科評議組召集人,衛生部學位委員會委員,中國葯典委員會委員,中國中醫葯學會副會長;1997年11月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