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條件評價包括哪些內容
Ⅰ 自然資源評價主要內容
[編輯本段]概念
自然資源經濟評價(economic evalu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從經濟發展和生產布局的角度出發,在現代科學技術基礎上,根據技術條件綜合論證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的可能性、方向和經濟合理性,為因地制宜,發揮地區優勢和實現生產力的合理布局提供依據。自然資源對社會勞動地域分工以及地區經濟發展特點、方向和勞動生產率的影響很大,人類社會選擇經濟發展方向時,必然考慮利用自然資源的特點,以期獲得最多的產品。充分而正確地評價自然資源,可探明自然資源與生產分布之間的聯系,以及自然資源與地區經濟發展特點之間的關系,為實現合理生產布局提供科學依據。它是資源地理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經濟地理學的一項重要課題。
[編輯本段]評價原則
①不同的生產部門和生產布局對自然資源的要求不同,而不同的自然資源對生產的意義和作用亦不相同。因此,要從經濟發展方向和生產布局的要求出發評價。
②自然界於一定區域范圍內,構成了相對穩定的生態系統,在開發利用中,要保護自然資源,注意生態平衡。
③必須綜合分析各種條件和因素之間相互聯系和制約的作用,並對影響一定生產部門或地區經濟發展方向和布局的主導因素進行重點評價,深入分析。
④必須在技術可能性的基礎上論證經濟合理性。同一種自然資源在開發利用中有多種可能性,各種可能性的經濟合理性又是不同的。例如,一塊土地可用於修建工廠,也可用於種植糧食或經濟作物、造林、放牧等,而最佳利用方案即經濟合理性只能選擇其中之一。確定經濟合理與否,可運用經濟指標進行比較計算,選定最佳方案。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自然資源本身的數量、質量和經濟地理條件、國家政策等,往往是影響開發利用可能性和經濟合理性的因素。
評價時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有:
①從經濟發展方向和具體生產部門布局的實際要求出發,做到有的放矢,避免一般化;
②全面綜合分析,突出主導因素。既看到自然條件的有利方面,又估計到不利方面;既考慮經濟效益,又兼顧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既對自然資源的單要素進行評價,又在此基礎上根據各類資源相互間的聯系和影響、時空分布與組合特點進行多因素綜合評價,從中找出對特定的生產部門和地區經濟發展與布局影響的主導因素,並進行重點評價;
③在技術可能性的基礎上論證經濟合理性。同一種自然資源在開發利用時有許多可能性,其經濟效果也不相同。必須利用經濟指標進行比較計算,選定最優方案。
[編輯本段]評價主要內容
①自然資源的數量和質量。不同的數量和質量對生產部門的適合程度和保證程度不同。自然資源數量評價即計算自然資源的絕對量,也可用平均每平方公里資源的擁有量來表示。以礦產資源為例,數量評價即包括探明儲量、可采儲量和遠景儲量等;質量評價即指礦物的品位,如含礦率、所含有害雜質及有益伴生礦。至於礦層厚度、礦床埋藏深度、可否露天開采、礦物開採的采剝比、水文地質狀況等,也屬礦產資源質量評價的內容。自然資源數量評價,還應包括自然資源絕對量與社會需要量對比的相對量。相對量可用每人平均的資源擁有量來表示。它可說明一定地區范圍內資源的富裕程度。如有些國家土地面積大,資源的絕對量是豐富的,但人口眾多,平均每人資源擁有量則是不富裕的。資源富裕程度對確定地區經濟部門結構的比例、生產規模和合理布局有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根據生產的具體情況和科學技術的水平,又可將數量和質量劃分成系列指標。
②評價自然資源的地理分布特點及其相互結合狀況、季節分配變率等情況。自然資源的經濟價值不僅取決於數量和質量,還取決於分布、相互間結合狀況和變化情況。
③深入分析主導因素。影響資源開發利用的自然和社會經濟因素很多,評價時要深入分析主導因素。主導因素有多種情況和表現形式。不同的生產部門、范圍大小不等的不同地區,其主導因素均不相同,而經濟技術條件的變化也會使主導因素發生轉變。如在半乾旱和乾旱地區,水是發展農業的主導因素,一旦灌溉用水使用不當,土壤鹽漬化問題常常成為發展農業的關鍵問題。
④在綜合分析影響因素並深入分析主導因素及其數量和質量系列指標的基礎上,將評價的地區劃分成不同等級的自然資源經濟評價類型區,並表示在地圖上。
⑤評價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可能性、方向的有利方面和不利方面,以及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多種方案的預期經濟效益。經濟效益包括最佳效益和最差效益。例如,築壩開發水資源,就應預期在正常水位、最高水位、最低水位時,發電、灌溉、航運等的最佳效益和最差效益。同時,還應估計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可能會引起自然界的生態變化,這些變化又怎樣反過來阻礙生產發展。
[編輯本段]評價方法
自然資源經濟評價是一項多變數的系統工程,除採用傳統的實地調查同統計資料、地圖和遙感技術相結合的方法外,應充分利用計算技術和經濟數學方法。如根據自然資源當前和未來社會需要量的對比關系,利用數學方法計算其數量和質量的現狀及動態變化,並建立開發利用的優化模式,使評價工作由定性分析逐步過渡到定量研究。
首先是實地調查,搜集原始資料。應用遙感技術,則可大大提高調查工作效率。
其次,要了解一定生產部門對自然資源的需要量和具體指標,作為評價的標准,使評價工作更切合經濟發展的需要。
第三,要綜合各方面情況,建立比較方案,分析它們的經濟效益,得出最佳方案。自然資源經濟評價工作可應用電子計算機技術和數學模型來計算數量及質量的現狀和動態,並根據國民經濟發展規劃,計算其消費量,從而建立各種指標之間的數量關系,使評價工作能用較確切的數字來表達。
第四,評價工作從現狀、條件的分析到選定指標,確定開發方案等,都應重視吸取生產實踐的經驗,使評價成果達到為生產發展和生產布局服務的目的。
Ⅱ 旅遊資源的評價標准包括哪些
你好,我是旅遊包車姜師傅,關於旅遊資源的評價標准 綜合遊客、旅遊經營者、旅遊主管部門等各方面對旅遊資源進行評價的不同目的,在不區分評價主體的條件下,我們將其稱為主體模糊條件下,可將旅遊資源評價標准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 知名度 旅遊資源的知名度是與其產生的歷史原因即歷史價值、存在的區位環境和狀態、文化與科學內涵、美感強度等方面密切相關的。一項旅遊資源,越和歷史上著名人物、重要事件相聯系,則其歷史價值越高,從而其知名度也會越高;它存在的環境越好,區位優勢越大,保存狀態越完好,則知名度會越高;旅遊資源中文化內涵越豐富,越能代表某一歷史階段的科學成就,知名度越高;而在美感方面,越具有雄、奇、險、秀等特徵,吸引力就越大,相對而言知名度也會越高。一些名人故居,從建築的角度並沒有什麼特殊,甚至不如很多同類建築,卻因其和名人的關系,而成為重要的旅遊資源。北京的香山,與我國南方很多低山丘陵相比,單從美感方面講並不及後者,但因為它在首都附近,區位優勢大,所以知名度遠遠超過同類地貌。 2.經濟效益 沒有經濟效益的旅遊資源,很難成為旅遊資源,即使是經濟效益差的旅遊資源,也很難成為旅遊資源。旅遊資源經濟效益的高低,是和這項資源的開發條件、環境容量、適應范圍與其他資源組合情況等密切相關的。 開發條件是指該項旅遊資源保存的完好程度和所處區位條件、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和各種基礎設施的完善程度;環境容量指的是該項旅遊資源自身或其所在地,在同一時間所能容納的合理的旅遊者人數;而適應范圍是指該項旅遊資源能夠吸引多大范圍的不同地域、年齡、職業、文化素養的旅遊者,能開展包括觀光游覽在內的多少種類的旅遊項目,其旅遊旺季有多長等情況。 3.社會效益 主要指的是該項旅遊資源的開發,對當地社會環境和社會發展帶來的影響,表現在人生觀、 價值觀 、個人行為 、家庭關系 、生活方式、 道德觀念、 宗教信仰等方面 。一項旅遊資源,如果具有積極的教育意義,能夠使旅遊者陶冶性情、提高品行道德修養、增長知識、開闊眼界、起到寓教於樂和寓教於美的作用,則它的社會效益就是積極的和良好的。反之,就是消極的和破壞性的。比如博物館與賭場的區別,就是很好的一個例子。一項旅遊資源,其開發利用後,如果是敗壞社會風氣,有礙社會環境,毒害人們的心靈,即使它的經濟價值再高,也要停止對它的經營,把它逐出旅遊資源的行列。 4.環境效益 旅遊業的發展,旅遊資源的開發,對周圍環境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既有對自然環境的影響,也有對人類生活環境的影響;既有積極的影響,也有消極的影響。積極的影響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保護環境。優越的環境已經成為強大的旅遊吸引物,要加強旅遊資源的吸引力,首先必須加強對環境的保護,尤其是良好的自然環境的保護。二是促進生活環境質量的改善。為了開發旅遊資源,為了適應旅遊業的發展,旅遊地的基礎設施會不斷改進,為旅遊者服務的生活設施也會增加,從而在客觀上能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環境質量,有利於當地人民生活的改善。但是旅遊資源的開發,也會對當地環境帶來消極的影響 ,主要也有兩個方面,一是對自然環境的破壞。旅遊環境的開發對自然環境的破壞是多方面的。旅遊開發初期對植物的覆蓋率破壞最大。隨著不斷開發,旅遊者增多,物種的多樣性會下降,抗性弱的物種會消失。旅遊活動中如狩獵、垂釣等,甚至是觀看,都會對野生動物造成不良影響。二是對人文環境的影響。如垃圾污染、交通堵塞 、部分旅遊者的高消費和不良個人行為對當地居民心靈上造成的負面影響等。 因此,只有具備良好環境效益的旅遊資源,才具有開發利用的價值,而且旅遊資源所處環境的質量也直接影響著它的吸引力。
Ⅲ 區域自然資源開發條件的評價包括哪些內容
包括一些創新類的內容然後提高自己技術水平
Ⅳ 資源包括哪些方面
資源性質分類復
1.自然資制源
自然資源一般是指一切物質資源和自然過程,通常是指在一定技術經濟環境條件下對人類有益的資源。
自然資源可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類。
從資源的再生性角度可劃分為再生資源和非再生資源:
再生資源:即在人類參與下可以重新產生的資源,如農田,如果耕作得當,可以使地力常新,不斷為人類提供新的農產品。再生資源有兩類:一類是可以循環利用的資源,如太陽能、空氣、雨水、風和水能、潮汐能等;一類是生物資源。
非再生資源:(或耗竭性資源),這類資源的儲量、體積可以測算出來,其質量也可以通過化學成分的百分比來反映,如礦產資源。
再生資源和非再生資源的區分是相對的,如石油、煤炭是非再生資源,但它們卻是古生物(古代動、植物)遺賅在地層中物理、化學的長期作用變化的結果,這又說明二者之間可以轉化,是物質不滅及能量守恆與轉化定律的表現。
從資源利用的可控性程度,可劃分為專有資源和共享資源。
專有資源:如國家控制、管轄內的資源。
共享資源:如公海、太空、信息資源等。
Ⅳ 自然資源條件主要包括哪些
非生物的可再生資源有土壤。自然資源分可再生資源和不可再生資源、森林等)、採油自內然資源 亦稱天然資源是容指在其原始狀態下就有價值的貨物一般來說假如獲取這個貨物的主要工程是收集和純化而不是生產的話、漁業和林業因此一般被看作獲取自然資源的工業,它們的再生速度可以與開采速度相當,那麼這個貨物是一種自然資源。采礦,一般來說活的資源都是可再生資源(比如魚、大氣、咖啡,而農業則不自然資源是成為貨物的自然財富,假如它們不被過度開采耗盡的話、水、潮汐和太陽能等再生能源
Ⅵ 旅遊資源開發條件評價的內容
一、旅遊資源概況:
1、旅遊活動具有三個基本要素:即旅遊者(經濟實力強、文化水平高、地區發達閑暇時間長的人群)、旅遊資源(自然和人文景觀)、旅遊業(交通、食宿、服務等中間環節)。
2.旅遊資源的類型
根據旅遊資源的本質屬性,劃分為自然旅遊資源和人文旅遊資源兩種類型。
①自然旅遊資源,又稱自然景觀,主要有地貌、水文、氣候、生物等要素組成,其中地貌要素處於相對重要的位置,大多數自然風景區都離不開地貌構景的作用。
作用:對探險獵奇、游樂、療養等方面的旅遊有重要意義。
②人文旅遊資源,又稱人文景觀,主要包括古人類遺址、古建築、宗教文物、民俗風貌等,其中建築景觀是人文風景區構成的重要標志。
3.旅遊資源的特性
(1)多樣性
(2)非凡性:與同類地理事物與現象比較
(3)可創造性:主要針對人文景觀
(4)永續性:本身存在的歷史,旅遊資源使用的無消耗性
二、旅遊活動中的環境問題
環境問題
產生原因
後果
環境污染
旅遊活動產生各種廢棄物,如廢氣、污水、垃圾等
危害當地居民,也危害旅遊者本身
對動植物資源
的破壞
旅遊地居民為從事旅遊商業活動,不適當地使用當地動植物資源,如捕獵動物、亂砍濫伐
造成生態結構失調,以致環境功能減退
對背景環境的破壞
修建道路、停車場、旅店、餐館等服務性設施及旅遊者的參觀游覽、生活娛樂等活動
對背景環境造成影響
對文物古跡的破壞
旅遊者的踐踏、觸摸、拍照、呼吸和汗水的作用以及少數旅遊者的亂刻亂畫
對風景和文物古跡產生了直接破壞
對正常社會秩序的沖擊
大量旅遊者的到來,以及為接待旅遊者而進行的各項服務
沖擊當地正常社會秩序,如占據當地居民的生活空間,分享當地公共設施等
什麼是生態旅遊?生態旅遊有何意義?
生態旅遊是針對旅遊業對環境的影響而產生和倡導的一種全新的旅遊業,強調的是對自然景觀的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旅遊,使當代人享受旅遊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機會與後代人相平等,甚至當代人在不破壞前人創造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的前提下,為後代人建設和提供新的人文景觀。
1993年,國際生態旅遊協會把生態旅遊定義為: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當地人民生活雙重責任的旅遊活動。真正的生態旅遊是一種學習自然、保護自然的高層次的旅遊活動和教育活動,單純的盈利活動是與生態旅遊背道而馳的。同時,生態旅遊也是一項科技含量很高的綠色產業。
三、旅遊資源開發條件評價
旅遊資源開發條件的評價要運用綜合思維,從游覽價值、市場距離、交通位置及其通達性、地區接待能力等社會經濟方面進行分析,而且從環境方面要考慮旅遊的環境承載量,其規模應與旅遊區的環境承載量相適應,超過承載量則使旅遊環境惡化,小於承載量則造成資源浪費。
例如:世界旅遊業最發達的大洲是歐洲,原因是歐洲:經濟發達、人口稠密、交通便利、局勢穩定、旅遊資源豐富、旅遊業起步早、設施完善等。
旅遊區(或者旅遊度假區)的區位分析方法
1.游覽價值:旅遊資源的質量高(優質、獨特,具備較高的審美或歷史文化價值)、旅遊資源的集群狀況(旅遊景點多)和地域組合狀況(地區范圍內沒有雷同或質量更高的景點)。
2.市場距離:與經濟發達地區之間的距離,經濟距離(旅行所需的時間和費用)越長,吸引的遊客越少。旅遊地的最優吸引半徑是有限的。
3.交通位置及通達性:直接影響遊客的數量。
4.地區接待能力:旅遊活動的配套設施,關繫到服務質量高低和盈利水平。
5. 環境承載量:旅遊活動容納能力——容人量,超過環境承載量會對旅遊資源和背景環境產生破壞,使旅遊環境惡化,如果達不到承載量,會造成資源浪費。
例題1:隨著青藏鐵路的建成通車,青藏高原已成為世人矚目的旅遊新熱區。讀下圖,完成下列問題。
(1)青藏地區主要的特色游資源是什麼?
(2)旅遊者進入青藏地區有多條線路,試比較青藏鐵路和川藏公路沿途自然景觀和旅遊觀賞視角的主要差異,完成下表。
線路
項目
川藏線
青藏線
地貌景觀
起伏和緩的雪山、高原寒漠等
水域景觀
以湍急的江水景觀為主
植被景觀
以高寒草原、草甸、荒漠景觀為主
觀賞視角
以仰、俯視為主
(3)你認為青藏地區發展旅遊業對本區地方文化有處促進作用?
答案:(1)原始的高原雪域風光;獨特的藏族文化(藏傳佛教、民族風情)。
(2)①高山深谷②湖泊、河源風光③以原始森林景觀為主(森林、草原④以平視為主。
(3)有利於文化交流與發展;促進民族文化的保護和傳承。
Ⅶ 面向學習資源的評價標准包括哪些基本要素
面向學習資源的評價標准:科學性、教育性、技術性、藝術性。
Ⅷ 旅遊資源的評價包括哪些基本內容
關於旅遊資源的評價標准
綜合遊客、旅遊經營者、旅遊主管部門等各方面對旅遊資源進行評價的不同目的,在不區分評價主體的條件下,我們將其稱為主體模糊條件下,可將旅遊資源評價標准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
知名度
旅遊資源的知名度是與其產生的歷史原因即歷史價值、存在的區位環境和狀態、文化與科學內涵、美感強度等方面密切相關的。一項旅遊資源,越和歷史上著名人物、重要事件相聯系,則其歷史價值越高,從而其知名度也會越高;它存在的環境越好,區位優勢越大,保存狀態越完好,則知名度會越高;旅遊資源中文化內涵越豐富,越能代表某一歷史階段的科學成就,知名度越高;而在美感方面,越具有雄、奇、險、秀等特徵,吸引力就越大,相對而言知名度也會越高。一些名人故居,從建築的角度並沒有什麼特殊,甚至不如很多同類建築,卻因其和名人的關系,而成為重要的旅遊資源。北京的香山,與我國南方很多低山丘陵相比,單從美感方面講並不及後者,但因為它在首都附近,區位優勢大,所以知名度遠遠超過同類地貌。
2.經濟效益
沒有經濟效益的旅遊資源,很難成為旅遊資源,即使是經濟效益差的旅遊資源,也很難成為旅遊資源。旅遊資源經濟效益的高低,是和這項資源的開發條件、環境容量、適應范圍與其他資源組合情況等密切相關的。
開發條件是指該項旅遊資源保存的完好程度和所處區位條件、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和各種基礎設施的完善程度;環境容量指的是該項旅遊資源自身或其所在地,在同一時間所能容納的合理的旅遊者人數;而適應范圍是指該項旅遊資源能夠吸引多大范圍的不同地域、年齡、職業、文化素養的旅遊者,能開展包括觀光游覽在內的多少種類的旅遊項目,其旅遊旺季有多長等情況。
3.社會效益
主要指的是該項旅遊資源的開發,對當地社會環境和社會發展帶來的影響,表現在人生觀、
價值觀
、個人行為
、家庭關系
、生活方式、
道德觀念、
宗教信仰等方面
。一項旅遊資源,如果具有積極的教育意義,能夠使旅遊者陶冶性情、提高品行道德修養、增長知識、開闊眼界、起到寓教於樂和寓教於美的作用,則它的社會效益就是積極的和良好的。反之,就是消極的和破壞性的。比如博物館與賭場的區別,就是很好的一個例子。一項旅遊資源,其開發利用後,如果是敗壞社會風氣,有礙社會環境,毒害人們的心靈,即使它的經濟價值再高,也要停止對它的經營,把它逐出旅遊資源的行列。
4.環境效益
旅遊業的發展,旅遊資源的開發,對周圍環境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既有對自然環境的影響,也有對人類生活環境的影響;既有積極的影響,也有消極的影響。積極的影響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保護環境。優越的環境已經成為強大的旅遊吸引物,要加強旅遊資源的吸引力,首先必須加強對環境的保護,尤其是良好的自然環境的保護。二是促進生活環境質量的改善。為了開發旅遊資源,為了適應旅遊業的發展,旅遊地的基礎設施會不斷改進,為旅遊者服務的生活設施也會增加,從而在客觀上能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環境質量,有利於當地人民生活的改善。但是旅遊資源的開發,也會對當地環境帶來消極的影響
,主要也有兩個方面,一是對自然環境的破壞。旅遊環境的開發對自然環境的破壞是多方面的。旅遊開發初期對植物的覆蓋率破壞最大。隨著不斷開發,旅遊者增多,物種的多樣性會下降,抗性弱的物種會消失。旅遊活動中如狩獵、垂釣等,甚至是觀看,都會對野生動物造成不良影響。二是對人文環境的影響。如垃圾污染、交通堵塞
、部分旅遊者的高消費和不良個人行為對當地居民心靈上造成的負面影響等。
因此,只有具備良好環境效益的旅遊資源,才具有開發利用的價值,而且旅遊資源所處環境的質量也直接影響著它的吸引力。
Ⅸ 資源分析與評估報告 應該怎麼寫 具體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結合人力資源管理框架,重點對人力資源發展戰略、能力素質模型設計、人員配置、人員培訓、薪酬管理、績效管理等六個方面進行闡述。
下面一篇範文,可供參考: 把每一小條擴展開來 可以寫好多。。。。
人力資源管理現狀分析
一、企業內外環境分析
(一)外部環境分析
1、國外市場空間廣闊。
2、社會市場競爭優勢明顯。
3、**市場大有可為
4、社會銷售不斷拓展。
(二)內部環境分析
1、200*年的生產經營情況
2、內外部環境對企業人力資源的要求
3、現有人力資源的主要優勢。
二、員工隊伍現狀分析
(一)員工總量分析
(二)員工總體結構分析
1、機關人員佔全體員工比例
2、管理人員絕對值分析
3、年齡結構
4、學歷結構
(三)隊伍分析
1、經營管理和專業技術隊伍
2、操作技能(服務)隊伍
三、人力資源及管理問題
1、政策性人員富裕和結構性人員失衡。
2、專業隊伍結構不合理。
3、員工存在流失性大和流動頻繁。
第二部分 分析與評價
通過深入分析,總體上,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處於傳統的行政性、事務性的人事管理階段,還沒有向戰略性、專業化的人力資源管理階段的過渡。需要進一步推進人力資源管理的信息化,以提高管理工作效率。戰略性、專業化的管理職能需要進一步加強。人力資源管理已經確定了一些基本制度,規劃工作也正式啟動,但還需要積極推進其執行和回顧工作。員工發展、選拔機制、培訓、激勵和考核管理等職能有待進一步加強與提升。
(1)人力資源理念:
(2)人力資源管理體制:
(3)招聘與選拔:
(4)培訓:
(5)考核管理:
(6)員工職業生涯規劃。
第三部分 人力資源管理規劃方向和措施
一、指導思想
二、人力資源引進和培養的主要專業方向。
1、管理專業。
2、外語專業。
3、經營管理。
三、調整規劃
(一)員工隊伍總體調整思路
1、控制員工總量,確保隊伍精幹
2、積極暢通出口,為企業減員增效創造條件。
3、內部挖潛,優化配置,滿足人員需求。
4、不斷加大力度,引進我處發展所需的各類專業人才。
5、充分開發利用現有人力資源。
(二)員工隊伍結構調整思路
細分人才素質標准,建立健全專業標准,務實打造三支隊伍。
1、經營管理人員隊伍建設
(1)進一步完善***選用機制,逐步優化各級***結構。
(2)以加強***團結為重點,抓好班子作風建設
(3)加強後備**隊伍建設
2、專業技術人員隊伍建設
(1)加強學科帶頭人隊伍建設
(2)加強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
3、操作服務人員隊伍建設
(1)不斷改善操作員工隊伍的成長環境,加快內部師資隊伍建設。
(2)組織參加技能大賽,推行技能大比武,不斷提高操作人員技能。
(3)不斷提高技能鑒定水平,加大操作人員的考核力度。
對違反操作規程、職業技能鑒定復審不合格、年度考核不合格的人員,要實行強制培訓或待崗培訓。
(三)主要措施。
建立有利於不斷提高職工隊伍素質,有利於人才的引進、培養、產生、使用與退出的人力資源運行機制。
1、進入和退出機制。
2、激勵機制。
3、使用機制。
Ⅹ 旅遊資源評價的六個條件
旅遊資源評價一、旅遊資源及其評價概念旅遊資源:能夠吸引顧客產生旅遊動機,具有一定旅遊功能和價值,可被利用來開展各種旅遊活動,並能產生各種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的各種自然、人文客體或其他因素。旅遊資源評價:基於開發旅遊的目的,依據旅遊資源的分類標准和統一的評價體系對旅遊資源單體本身進行的評價,從而確定開發的機會與約束。二、旅遊資源評價目的(1)、確定該旅遊資源在一定區域范圍內的價值和地位(2)、為新旅遊區的開發計劃提供依據(3)、為已開發和部分開發的老旅遊區提供改造、擴大的依據(4)、為國家和地區進行分級規劃和管理提供資料和判斷的標准(5)、有助於明確旅遊地的性質,擬定未來旅遊資源結構和開發三、旅遊資源評價方法旅遊資源評價是一項極其復雜而重要的工作,由於評價的目的、資源的賦存條件、開發導向等不同,可採用不同的評價方法,大體可分為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兩大類,在具體應用時則根據情況採用定性與定量評價相結合的方法比較理想。1、定性評價定性評價法使用廣泛,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在旅遊資源調查的基礎上,根據調查者的印象所做的主觀評價,多採用定性描述的方法,評價的結果主要與評價者的經驗與水平有關,因此也叫做經驗評價法。該方法簡單易行,對數據資料和精確度要求不高,但不可避免地存在結論的非精確性和推理過程的相對不確定性。定性評價法主要有「三三六」評價法和「六字七標准」評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