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心理治療師連續培訓
這個很系統,很好啊。我一個老師就是參加這個培訓的。價位也在相應的課程中算是便宜的了。
㈡ 幻想即現實的作者簡介
曾奇峰,1986年畢業於同濟醫科大學醫療系。精神科副主任醫師。武漢中德心理版醫院創始人、首任院長權(1998年)。首期中德高級心理治療師連續培訓項目學員。第二期中德高級心理治療師連續培訓項目中方教員。國際精神分析協會(IPA)在北京舉辦的精神分析培訓項目中方教員。曾在德國精神衛生機構進修兩年,衛生部衛生專業技術資格考試專業委員會成員,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精神分析學組秘書長,德中心理治療院(在德國注冊的機構,著名「中德班」的主辦者)常務理事,中華醫學會武漢分會精神醫學委員會委員,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心理衛生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武漢心理治療師協會。(待登記注冊)首任會長。湖北省勞動廳心理咨詢師資格評審專家組成員,曾在多種心理治療雜志上發表多篇專業論文,多次在世界性心理治療大會上宣讀論文,在多種心理學普及讀物上發表科普文章百餘篇。熟練掌握英、德兩門外語。
㈢ 精神分析在中國是否有用
李曉駟十月中旬,為期三年、每年兩期集中培訓的中-挪高級精神分析治療師連續培訓項目最後一期集中培訓在武漢市心理醫院隆重舉行。開幕式的當晚舉辦了兩場中-挪教員以及教員和學員之間互動式「對話」活動,其中第一場的主題是「精神分析在中國有用嗎?」我是該場次的嘉賓之一(其餘還有Sverre Varvin、賈曉明、張海音、楊鳳池、施琪嘉等人),並做以下發言: 我完全同意前面幾位嘉賓的觀點。我要說的,是我對前面嘉賓觀點的一些補充。 首先,我認為,一個理論和學說是否有價值,最關鍵的是看這種理論或學說是否有道理,是否是科學的。精神分析的理論無疑是非常迷人的,在教學過程中,不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能感受到其的博大精深和令人信服。但是,精神分析更為精彩的,還在於它的臨床實踐。無論是我自己的臨床案例,還是在中-德班、中-挪班、還是其它的班所督導的案例,病人所呈現給我們的以及學員所匯報的,無不使我們感到驚訝和震撼。正是這種臨床實踐,使我們看到了精神分析理論中所提到的所有現象,並真正理解了精神分析各種術語的含義,並由此「不得不」從我們內心的深處發出「精神分析是真的!」的感慨。 其次,好的理論好的學說,不僅要看它的理論價值,還要看它是否有實效。精神分析不僅是一種理論外,也是治療性手段之一。在醫學上,要驗證一種治療方法是否有效,常需要先做動物實驗並最終在病人身上做試驗。精神分析的療效不可能通過動物實驗的方法來驗證,但臨床實踐卻明白無誤地表明,這種療法對人有幫助!需要特別強調的是,驗證精神分析療效的試驗對象不僅是我們的病人還包括我們治療師自己。我們通過學習、通過個人體驗、通過和病人的共同工作,我們自身也發生了很多有益的變化。盡管我本人不是全程參與本輪中-挪班的教學活動,但我有一位學生作為學員全程參加了學習。三年來她的變化有目共睹,而我相信,她的變化也反映了全體學員的變化。我們還可以把今天上午的集體合影照和三年前開班時的集體合影照做個對比,我們一定會發現,總體而言,照片中的人都有變化,其中最突出的一定是大家的臉龐比以前更加成熟,更有自信!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是以自己為試驗對象,驗證了精神分析對人有幫助。而以治療師自己作為試驗對象,不論是從方法學上說還是從醫學倫理角度說,都是難能可貴的,不是每個學科的醫生都能做到的。 第三,從歷史的角度看,精神分析適用於中國。精神分析學說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有關潛意識的理論,而潛意識與壓抑有關,因為有壓抑才會有潛意識和潛意識沖突。盡管我們現在已經進入21世紀,我們的國家處在了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但中國是有著上下5000年的文明史的國家,中國的傳統文化依然深刻地影響著每一個中國人,以孔孟之道為代表的儒家學說以及諸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綱五常」等思想,依然滲透在每一個人內心深處。目前我們的國家仍存在不同的等級和大量的社會矛盾,仍然需要大力推進倫理道德的教育,加強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的教育,換言之,我們需要壓抑那些與主流道德觀念不相符合的私慾和嗜望。而有壓抑,就會有潛意識沖突;有潛意識沖突,精神分析就大有用武之地。 最後,從中國的現狀來看,中國需要精神分析。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人均所佔有的資源以及人均可耕土地和可居住面積有限。這種現狀決定了中國人群較之西方國家人群有著更多的「自我剋制和壓抑」。如,我們的人均住房面積必然少於西方國家人群;再如,當我們自豪地擁有了世界最多數量的汽車時,卻發現我們深為交通擁堵而煩惱,甚至在某些城市如北京、上海不得不採取根據車牌尾號輪流限制車牌出行的措施。如果再考慮中國同時還是發展中國家的因素,那就有更多的機會需要人們犧牲個人利益來服從集體利益和國家利益。用精神分析的術語來說,就是會有著更多的壓抑和潛意識沖突。顯然,這些眾多的壓抑和沖突的一部分會形成神經症。從這個角度看,我們甚至可以說,精神分析在中國有著潛在的特別廣闊的應用前景。
㈣ 請專業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者進來,滿意的答案再追加400分
呵呵,問題可真夠多的,但這些問題都具有標志性的意義。本百事通就就此幾個問題與您商榷:
一、人如果經常、反復做同樣的一個夢,意味著這個人的同一個潛意識或同一種情緒進行反復的表達。同時證明,這個潛意識或這種情緒在這個人的意識里,相當深刻。或許,是一件特定的事、發生在特定的環境,對這個人造成深刻的印象,從而產生一種特定的潛意識或情緒。因為,夢是潛意識的反映,或是情緒的一種表達。
二、您把按弗洛伊德的理論歪曲了,夢並不是為了滿足願望而保證睡眠,按他所說,夢是一種願望的達成,是現實中願望的一種意識上的延續。其實我很不贊同按弗洛伊德的觀點(這個有空再討論)。還是回來回答您的問題「為什麼會有噩夢或者睡眠質量很差,清晨醒來比睡覺之前還要累?」我們普遍都知道,人類的睡眠,其實就是為了大腦、內臟器官(特別是心臟)以及肉體細胞得到休息和恢復,如果在睡眠的過程中作了噩夢,腦部的部分細胞不單沒有得到休息,反而運動更加劇烈;惡夢會使肌肉緊張,心臟供血負擔增多,這樣不是會使人醒後更累更疲勞嗎?
三、弗洛伊德所對夢的學說,我可以負責任地對您說,哪是一種偽科學。 舉例,他說「夢是一種願望」「夢是一種願望的滿足」「夢是一種願望的達成」,您信嗎?比如,他說人被惡夢嚇醒是一種保護,就如「負有保護小鎮居民安睡的巡夜人,當發生特殊情況時,卻不得不開槍而驚醒了居民。」扯蛋吧?所以,不要迷信一些專家或所謂的「心理學家」,記住,夢只是一種潛意識的反映,是自己情緒的一種表達而已。當你記住這一點,任何夢都可以解釋了。
四、現在國內的所謂精神分析「家」大多是弗氏的捅足,大同小異。如果硬要找出突出的人物來,我推薦由中國的萬文鵬教授與德國的瑪佳麗聯手舉辦的「中德心理治療培訓項目」應該說是開了中國心理治療技能培訓的先河。一共培訓了三期,國內所謂的精神分析大師大都出於此,比如二樓所說的曾奇峰「大師」就出於此「中德班」。呵呵,據說這些大師在國內占據著精神分析領域的尖端。您還要注意一個問題,利益驅動之下,頭頂上的光環就越多!
五、您所說的「多種神經症」是什麼?是神經專科還是心理專科?你要明白,神經症與心理症可是二個不同的概念哦!!如果是多種的神經衰弱哪我建議您到醫院的神經專科看醫生;如果是多種的心理問題哪我建議您找心理醫生,或者看精神專科的醫生,至於「否先後治療還是同時治療」我建議還是聽從醫囑!!
㈤ 王穎的不斷深造成績斐然 突出
王穎醫師,於1996-1997年公派日本大學醫學院神經精神科研修,2003-2004年公派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社會專醫學系、屬波士頓兒童醫院 兒童精神科訪問學者,研究合作與學習。
2005-2009年完成上海市優秀青年醫師百人培訓項目。目前為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心理咨詢與治療分會精 神分析組委員,中華醫學會精神病學分會兒童青少年組委員。參與中德高級心理治療師連續培訓項目精神分析組與行為治療組 培訓。
多次參與國際、全國性學術會議,並有60餘篇論文發表,翻譯出版《癲癇發作的腦電圖圖譜》,並參加編寫神經科叢書《癲癇及發作性疾病》、《神經元細胞電生理》、《失眠抑鬱如何正確防治》等專著。其醫學業績和影響力可見一斑。
現任上海市新科醫院精神衛生中心主任的王穎,又任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精神衛生系碩士生導師。其擅長心理咨詢培訓,多次參加上海心理咨詢培訓活動並獲得業內的廣大認可好評。被譽為中國精神疾病學科帶頭人她,曾多次參加中國醫師協會上海分會,心理衛生協會,精神葯品臨床試驗等項目。
㈥ 德中心理治療研究院的介紹
德中心理治療研究院(DCAP)於1988年在昆明舉辦中國心理治療的首次進修計劃後,於回1997年開始舉答辦「中德高級心理治療師連續培訓項目」(即「中德班」)。該項目自1997年至今已在中國的多所大學舉行。中國學員在「中德班」深入學習精神分析性(心理動力性)心理治療、行為治療、系統性家庭治療、催眠治療和完型心理治療,已經為我國心理治療學科培養了一批高水平的專業人員和中堅力量。
㈦ 你不知道的自己的作者簡介
曾奇峰,1986年畢業於同濟醫科大學醫療系。精神科副主任醫師。武漢中德心專理醫院創始人、首任院長屬(1998年)。首期中德高級心理治療師連續培訓項目學員。第二期中德高級心理治療師連續培訓項目中方教員。國際精神分析協會(IPA)在北京舉辦的精神分析培訓項目中方教員。曾在德國精神衛生機構進修兩年,衛生部衛生專業技術資格考試專業委員會成員,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精神分析學組秘書長,德中心理治療院(在德國注冊的機構,著名「中德班」的主辦者)常務理事,中華醫學會武漢分會精神醫學委員會委員,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心理衛生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武漢心理治療師協會。(待登記注冊)首任會長。湖北省勞動廳心理咨詢師資格評審專家組成員,曾在多種心理治療雜志上發表多篇專業論文,多次在世界性心理治療大會上宣讀論文,在多種心理學普及讀物上發表科普文章百餘篇。熟練掌握英、德兩門外語。
㈧ 如何參加中德高級精神分析師連續培訓
「霄雲,這次真的太感謝你了。」莫老爺子對著身旁的華霄雲客氣版說道,不過旁邊的白菲卻是撇權了撇嘴,感謝華霄雲?若非是莫傾城自己擁有天賦,華霄雲的面子能有讓她師尊收徒?
若非是看在華霄雲有個兄長的份上,她師尊甚至不會來莫府一趟。
「傾城她擁有七竅之心,才能被洛河前輩看重,和我無關,莫老無需客氣。」華霄雲含笑說道,這次洛河前來檢驗莫傾城天賦的結果也是令他震驚,竟然是七竅之心,這樣的話,莫傾城將來必是天之驕女般的人物啊,難怪她看起來那般純潔安詳,又似帶著聰慧之意。
㈨ (回答問題)如何才能接受好的心理咨詢的培訓(十六)
好的科班培訓,我自己認為是理想的、好的方式。 但是Given to 國內的現狀,很多人無法再重新經受四年本科,三年碩士的訓練(美國、英國成為一個咨詢師,是要重新接受這些訓練的,否則是無法入行的),我其實本意是更強調,一個人知識學習的系統、長程。 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 心理咨詢師和醫生這個職業一樣,絕不是靠一個人的熱情,就能夠勝任的。這是個有自己行業標準的行業。沒有經過系統學習的心理咨詢師,和一個只學過急救包紮的赤腳醫生,是一樣危險的。 好消息是,每個人都是從一無所知,一步一步走來的。我們可以從學習開始,不斷的學習。我們從有督導的陪伴開始,接待來訪者。就如同再有經驗的醫生,也是從最早做臨床實習開始的。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原諒我無法提供具體的課程名稱(其實我也知之甚少,而現在的市場確實魚龍混雜),盡力提供我自己尋找學習渠道的方法,以作借鑒。 A. 就近的大學。 很多大學提供短期的課程,或者培訓。 甚至心理系的課程,我們可以打聽課程表,感興趣的課程可以去旁聽。 聯系大學的心理系,詢問他們可能開設的課程。 B. 精神科醫院。 精神科醫院一般也提供短期、長期的培訓課程。 付費去爭取實習機會。醫院一般有專門的接待學習的部門,可以與之聯系。 C. 有信譽的社會機構。 有一些政府的、半政府性質的,對公眾開放的社會機構。提供的培訓、督導機會。 有一些國內享有信譽的咨詢師(行業內認可,而非媒體炒作),自己開設的工作室。提 供的培訓、督導機會。(貴一些,也是值得的:) 有一些草根的社會機構(有些其實是很好的),邀請國內外知名的咨詢師來提供的短期課程,也是值得一學的。(它們有時候也會組織一些讀書會、學習小組等等)。 D. 若英文好的話,各大美國高校網上開放的公開課程。以及課程所羅列的書單。 最後,我想說的是,沒有任何一個課程是完美的。也沒有任何一種學習和培訓方式是最好的。 如果你想要踏上這條道路(這絕不是條容易的、輕松的、美好的道路:),那,關鍵問題是,尋找適合你的方式,開始你的學習。哪怕,僅僅是從讀一本心理學知識的書開始。你從ABCD中任意一個開始,它們都能給你打開一扇大門,通往更多途徑的大門。 我們一起加油。註:============ (1)心理學基礎:普通心理學、發展心理學、認知心理學、心理測量等,三級二級考試裡面的突擊培訓不夠。簡的提議很好,就近選擇大學的心理學系聽課、英文好的話聽國外大學講座都是好方法;或者讀一些大學或者科研機構心理學的研究生課程班也是途徑之一; (2)異常心理學的基礎知識:聽課以及爭取去醫院精神科見習;與此相關,還需要結合臨床實習掌握診斷和評估技術; (3)心理咨詢的理論和技術:除外聽課了解基本知識技能外,一定需要有直接經驗。可從見習(看老師做)開始,到實習(有督導的情況下自己做,確實切忌裸奔)。實習機構建議選擇有督導和學習資源的機構,比如一些大學的咨詢中心,或者簡提到的「有信譽的社會機構」;理論學習方面,在掌握一些共性的咨詢理論與技巧之後,建議選擇某一自己喜歡的流派深入學,比如精神分析,比如認知行為,比如家庭治療等等。 我知道的靠譜培訓有:中德班各個系列;CAPA精神分析培訓;安定醫院的中挪班精神分析培訓;安定將要舉辦一個中英"嬰兒觀察及兒童青少年心智化情緒發展連續培訓項目"——這些都是相對長期的針對某一個流派的具體系列,2-3年的。。。 現在市場上有很多短期培訓,個人感覺,初學者不要急於參加各種短期培訓。先參加某一個實習計劃(或是督導小組)積累一些經驗,再參加一個專門流派的長期培訓,更為成熟之後,或是學有餘力後,再參加不同療法短期培訓,可能會理解吸收得更好。簡里里-心理咨詢-成長筆記
㈩ 曾奇峰的介紹
精神科副主任來醫師 ,首期中德高級心源理治療師連續培訓項目學員 ,武漢中德心理醫院創始人、首任院長(1988年) ,中國衛生專業技術資格考試專業委員會成員,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精神分析學組副組長 ,華中地區組長, 德中心理治療院(在德國注冊的機構)中方委員之一 ,中華醫學會武漢分會精神醫學委員會委員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心理衛生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 1986年畢業於同濟醫科大學醫療系。全國獨家心理咨詢雜志《心理輔導》專欄作家;首屆中德高級心理治療師連續培訓項目學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