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技術課程學習的主要內容
1. 如何避免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整合中出現誤區
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整合的原則
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整合,是將信息技術有機地融合在各學科教學過程中。在整合過程中,教師要設法找出信息技術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學習的效果,從而使學生用信息技術來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學習任務。
1、要運用先進的教育理論為指導;
2、要緊緊圍繞「新型教學結構」的創建來進行整合;
3、根據學科特點構建整合的教學模式:每個學科都有其固有的知識結構和學科特點,它們對學生的要求也是不同的。要重視各學科的教學資源建設和信息化學習工具的搜集與開發,這是實現整合的必要前提;
4、根據教學內容選擇整合策略: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整合應該根據不同的教學對象,實施多樣性、多元化和多層次的整合策略;
5、「學教並重」的教學設計理論整合教學設計:目前的教學設計理論主要有「以教為主」的教學設計和「以學為主」的教學設計兩大類。理想的方法是將二者結合起來,取長補短,形成優勢互補「學教並重」的教學設計理論。
四、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整合的九大優化方法
1.知識點切入: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整合,應以學科的知識點為切人點來進行。在各門學科教學過程中,信息技術可切人的知識點很多,教師應充分利用可切人的知識點,圍繞知識點的揭示、闡述、展開、歸納、總結等環節,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媒體進行有效的教學,有效地開展課程整合。
2.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在教學中,通過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整合,力求為學生提供多種感官參與學習的氛圍,充分讓學生動眼、動耳、動腦、動手、動口,並通過動手實驗、操作學具,邊想、邊做、邊練來感知事物、領悟概念、掌握原理。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能大大提高學生的感知效果.並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
3.思維訓練核心:思維訓練是教學的核心,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整合.激發了學生思考的熱情,有助於教師加強對學生思維的訓練,還有助於對學生思維的創造性進行有效的培養。
4.情感驅動:在各學科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情感和非智力因素,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在學科教學中,通過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整合,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軟體提供的情感驅動功能,調節學生的情感.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注意力、觀察力、意志力、記憶力。
5.情境激勵:學科教學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生對本門學科的興趣,首先要解決學生想學、愛學的問題。情境激勵,就是通過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整合、創設教學情境,開展課堂智力激勵,要求學生對問題情境.積極迅速設想出解決的各種可能性。並通過增進師生的情感交流等有效的手段,引發學習動機,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新知識的學習,極大地激發學生探索和發現的熱情。
6.因勢利導:在各學科教學展開之前,教師可以先展示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現各種事物現象和發展過程,在學生對展現的內容深感興趣的情況下,教師因勢利導,提出問題,鋪設懸念,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進而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學習,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7.合作探究:在學科教學中,充分利用計算機網路,讓學生在課內和課外進行合作學習、研究性學習,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知識的應用能力。
8.自主探究學習: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整合,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教師可根據教學目標對教材進行分析和處理,決定用什麼形式來呈現什麼教學內容,並以課件或網頁的形式呈現給學生。學生接受了學習任務以後,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教師提供的資料或利用網路自己查閱資料,開展個別化和協作式相結合的自主學習。
9.寓教於樂:在學科教學中,利用計算機教學游戲軟體,把科學性、趣味性、教育性集為一體,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寓教於樂,由此鍛煉學生的反應速度、決策能力和操縱能力。此外,利用信息技術媒體,開展各種藝術活動,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有助於學生掌握知識、發展能力,培養創新意識,提高創新能力。
五、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整合中應注意的問題
1.對信息技術應用的誤區
誤區一:部分人認為目前以中國教育的現行體制及經濟現狀,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整合根本無法實現,從保護學生、保證教學進度角度看是不宜採用的。
誤區二:很多人認為,如果一堂課沒有用到多媒體課件、網路等就不是一堂好課。也有人認為,使用的技術越先進越好。
誤區三:目前很多學校花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時間去准備一個精品課件參加評選活動,而活動一結束就不再使用,對課堂上使用的實用型課件則開發不夠。
誤區四:很多教師認為必須把課件做得非常完美,色彩比較亮麗,但這往往會分散學生注意力,對學生的觀察產生干擾,不利於看清問題的本質。
2.教學方法及思想上的誤區
誤區一:在教學方法上重視演示現象、傳授知識,忽視揭示過程、培養能力。
誤區二:錯誤地理解學生的主體地位。
(1)過度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導致信息技術環境下學習的優勢沒有發揮,教學任務完不成;
(2)分組學習停留在形式上,存在小組任務目標不明晰,小組成員分工不明確等問題,從而導致學生主體地位沒有充分發揮;
(3)忽視學習能力比較弱的學生,產生兩極分化的現象。
誤區三: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
3.對教學資源應用的誤區
誤區一:對網路資源過分信賴,忽視其他教學資源。
誤區二:為使用網路而使用網路,忽視教學目標和效果。
誤區三:過分重視助「教」的資源建設,忽視助「學」的資源建設。
誤區四:重視物質資源,忽視人力資源。
4.對教育信息化理解的誤區
誤區一:校園網建設重形式,輕效果。
誤區二:建設資源的比例嚴重失調,忽視教師培訓。
誤區三:以信息技術課程為核心。
總之,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是要學生真正認識到學好信息技術的必要性。明確學習目的,端正學習態度,要具有認真踏實刻苦的精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真正使學生成為新時代的新型人才。當今時代,信息技術知識在不斷更新,並且更新速度非常快,今天學的東西說不定明天就不適合了,所以,教師應為學生創造學習條件,讓學生學得主動、活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持之以恆,學生一定會大有收獲的。同時,教師自己也要不斷學習新的知識,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今天的時代是一個大力推進現代化進程的時代,也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更是一個需要文化經典和精神財富的時代。做為教師,尤其是計算機教師更應主動學習一些教育理論及專業書籍,從中汲取精神營養,得到思想上的啟迪和行動上的指導,並不斷更新自己的專業知識,能通過自己的教學,既解決教學問題,激勵學生在探索與思考中發現並提出問題,在更高層次的思考、探究中給學生指導和幫助,強化學生問題意識和發現意識,在對未知世界的探索中發掘學生的潛能,成為一名優秀的計算機教師。無論是從時代背景還是發展趨勢來看,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整合勢必成為信息技術應用於教學過程的主要模式。
作為面向21世紀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角度來看,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教學整合對發展學生主體性、創造性和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意義深遠。在實踐探索中,我們要在借鑒外來精華的同時努力探索適合本國的整合方法,真正實現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深層次整合!但在實施過程中,必將帶來課程內容、教學資源以及學習方式的變革,我相信,通過我們所有優秀園丁的實踐探索、不懈努力,必將取得豐碩成果。
2. 信息技術課程的綜合性和多樣性有哪些表現
信息技術課程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兼有基礎文化課程、勞動技術教育和職業教育的特點,也兼有學科課程、綜合課程和活動課程的特點。從全國來看課程的形態和模式又是多種多樣的,也就是說具有多樣性。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綜合性和多樣性是如何產生的,發展方向如何?怎樣發展和利用信息技術課程的綜合性和多樣性搞好該課程的教學,發揮其在教改中的獨特作用,是我們要討論和研究的課題。
一、 信息技術課程綜合性和多樣性的來源與表現
從我國在基礎教育中開設計算機(信息技術)課程的歷史進程中可以看出:開設該課程的學校是以選修課或活動課的方式起步並逐步普及的。由於我國各地經濟、教育發展不平衡,學校的軟硬體配備、師資水平、課時安排、學生素質等條件差別較大,各級教育行政領導對中小學計算機教育的認識程度也不同。因此,宏觀管理上允許有不同的層次和彈性;過去中小學計算機課程只是中小學計算機教育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計算機教育還包括計算機輔助教學和計算機輔助管理。原國家教委在宏觀管理上是將這三方面同時推進的。現在教育部則把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小學現代教育技術應用實驗整合為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目標和內容經歷了由「文化論」到「工具論」的演變。隨著計算機軟硬體技術和網路通信技術的進步與發展,計算機(信息技術)廣泛應用,人們共同的認識是:在基礎教育領域進行信息技術教育的目的主要是用計算機,而不是學計算機,是以計算機為工具,來處理教師和學生在各學科教與學過程中的應用,並讓學生掌握基本的信息處理能力,同時,信息技術課程要與其它學科的教學或活動整合在一起。要「淡化」計算機(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科性」,強調其「綜合性」。
今後,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從技術層面而言,PC機性能再提高也僅是作為進入網際網路的介面,即人們使用PC機更重要的目的是通過PC機入網獲得大量信息,因而學習計算機是為了獲取信息、加工信息、發布信息。又由於進入網際網路是為了獲取和加工與人們學習、工作有關的信息,因而信息技術必須和其他課程逐步整合,所以更體現了該課程的綜合性。
各地經濟發展和教育環境的差別也使信息技術課程在其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多樣性。這里所說的多樣性是指各地各學校對該課程的設置和教學多種多樣。
(一) 信息技術課程綜合性主要表現
1.從課程的性質、任務和目標看——體現了學生知識、技能與能力的綜合
信息技術課程是一門知識性與技能性相結合的基礎文化和基礎工具課程。在基礎教育的三個階段——小學、初中和高中都開設該課程,其性質和任務基本相同,只是在課程的具體目標上,小學、初中和高中各有所不同。不同的原因主要是考慮學生心智發展水平和不同年齡階段的知識經驗和情感需求。主要內容大體相同,特別是在近階段,基本上都是零起點教學,不同的是知識點的深度不一樣,要求理解和掌握的程度不一樣。該課程的主要任務就是培養學生掌握運用信息技術工具的能力,並與當前的學習生活相結合。這就是說,該課程是與學生當前學習生活和提高學習能力與學習水平密切相關的。一些其他課程可在信息技術課程中得到運用和練習,提高各科知識綜合運用的能力。例如,漢語拼音知識可通過計算機漢字輸入的練習得到鞏固和提高,各種常用工具軟體的學習有利於其他學科的學習和綜合素質的提高。字處理軟體能夠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模擬軟體能培養學生在社會生活和科學研究中的探索能力;電子表格有助於獲取和分析數據;資料庫管理軟體可以幫助學生收集、組織、分類和檢索信息;圖形軟體能夠顯示圖形並幫助學生解釋科學和社會信息。在字處理軟體、資料庫管理軟體和電子表格軟體的幫助下,教師能更好地培養學生高水平的思維技巧。
2.從課程在學校教育現代化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看——體現了教育發展的綜合
教育正向著「面向現代化,面向未來,面向世界」的方向發展。在學校教育現代化的進程中,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且是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的現代化,從某種意義上講學校教育信息化的程度就代表了學校教育現代化的水平。信息技術課程是學校教育信息化的切入點。
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發展中國家既面臨跨越式發展的機遇,也面臨比發達國家更為嚴峻的挑戰。我們必須努力實現基礎教育跨越式的發展,人才培養才會有後發優勢。信息技術課程在實現基礎教育跨越式發展的過程中,是第一步,是切入點,也是柱石。這也正是教育部規定信息技術納入必修課的原因。
3.從課程在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中的地位和作用看——體現了現代化教學思想和學習方式的綜合
我國在中小學開展計算機輔助教學已有十多年的歷史,專家們總結其經驗和教訓,提出了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的意見,並正在進行實驗研究。所謂「整合」,簡單地說是指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與指導學生學習的教學過程有機的結合。這是一種需要機信息技術支持的現代教學觀念和方法,每一個整合都是一個復雜的過程。
教育作為一種實踐體系,它是一種雙主體活動。教育者是「教」的主體,受教育者是「學」的主體。教育的質量既取決於教育者的主體特性和作為主體特性的一個結果而創建的信息源的質量,又決定於受教育者作為能動的信息接受者的特性,如選擇性、自主性和創造性的實現程度。整合可以極大地提高教育者的主體特性,增加教育者對教育材料的加工深度和廣度,從而增加信息源的創造性和提高品質;整合可以使教育者最大限度地接受反饋信息,更有效地了解和控制教育進程,促使教育者提高自身素質。同時,整合也為受教育者的主體特性發揮提供了基礎,使受教育者可以充分發揮各種感官的功能,吸收廣泛的信息;受教育者可享有廣泛的信息源,自主地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信息;受教育者可以根據自己的水平,能動地選擇學習方式和學習方法;構建自己的知識結構,發現知識之間的新聯系等。
信息技術課程是學生接受現代教育方式和方法的基礎,反過來,信息技術與各學科課程的整合使學生在學習各科知識的過程中將用到和學到信息技術。信息技術就如同人類的自然語言一樣,在各種應用場合隨用隨學,隨學隨用,學用並舉。這樣,就會改變學生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學習方式,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4.課程對培養學生發現學習的綜合作用
當前,人們的一個共同認識是:信息技術正在改變著人們的生產與生活方式、工作與學習方式。信息技術課程擔負著這種改變的開路先鋒作用。對學生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學習方式的變革。
在教學研究中,人們最愛議論的一句話是「授予魚」和「授予漁」。換句話說,就是「把已知的知識教授給學生」和「把獲取與探索知識的方法給以學生」。信息技術本身就是傳播信息(在這里可以把信息理解為知識)和對信息進行加工處理的工具,是「魚」和「漁」能夠兼得的工具。所以信息技術課程在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的基礎上,還可以把學習方式提升到發現學習的高度,為培養學生的創造素質打下良好的基礎。
5.從課程的內容和學習環境看——體現了學習氛圍的綜合
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內容始終是緊跟社會對計算機應用需要的,主要以計算機網路應用技術和常用軟體為主。這些都是你學、我學、他學,在社會上大家都學的內容。有調查表明:經濟較發達地區的中學生在學校學習計算機課程之前50%以上已通過家庭和社會的各種途徑學過計算機,而且部分學生具有專長,如排版設計,圖片處理,網頁製作等等。這就是說,信息技術課程不再是學校的專利,而逐漸社會化了,體現出學校和社會學習氛圍的綜合。
(二) 信息技術課程多樣性的表現與分析
1.教材和教學用機多種多樣
根據全國各地中小學計算機教育發展的具體情況,國家教育部對計算機課程所用教材在宏觀管理上一直實行「一綱多本」的原則,2000年11月教育部發布的《關於在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通知》(教基[2000]33號)文件中又明確提出「鼓勵信息技術課程教材多樣化」的指導思想。這種指導思想的目的,一是為了適合地方特點的需要,二是鼓勵出精品,以便於條件成熟的時候規范信息技術課程的教材。現在全國各地編寫的教材有幾十種之多。從內容選取、版式設計和編排結構上看可以說是多種多樣。
今後,在教材的選用上,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強統籌與協調,根據本地的具體情況和教學安排選用信息技術教材,抓好精品教材的推廣和使用。
在教學設備上,各地各學校所配教學用機,高中低各檔機器都有。有條件的學校,已經更新了機房設備並建設高檔次的新機房。較好的學校正向著建設多媒體計算機網路綜合教室,校園網,電子閱覽室,電子備課室等方向發展,但大批中低擋PC機仍在中小學廣泛應用。
2.教學課時和開課年級多種多樣
信息技術課程作為選修課,過去沒有固定的教學時數,甚至開課年級也不確定。教學時數和開課年級一般都是地方教育行政機關或學校自己安排決定。教學課時有的多一些,有的少一些,初中和高中一般都在一、二年級開課,有的開一年,也有的開二年。教學時數和開課年級這一課題,我們必須在新教育思想的指導下,不斷總結經驗,使其向規范化的方向發展。
3.教學要求和考核標准多種多樣
1997年10月,原國家教委公布了《中小學計算機課程指導綱要(修訂稿)》,對全國中小學計算機課程的教學進行規范和指導。全國各地中小學使用的信息技術教材大部分是參照97年「指導綱要」的要求編寫的。但由於是選修課,受領導重視程度,教師信息技術水平,設備條件,經濟條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在教學要求和考核標准上隨意性較大,缺乏規范的要求。有的學校甚至沒有什麼要求和考核,教師說了算,隨意要求隨意講。這是發展中的問題,這種狀況經過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的努力,按必修課要求教學和考核就會得到解決。
4.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水平多種多樣
許多中學生,尤其是高中生,在信息技術課程開課之前就已經從社會、家庭、學校等多種渠道接觸和學習了計算機,掌握了一些信息技術知識,有些學生還學有專長,不同的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程各項內容的興趣也不一樣。這種情況將隨著計算機的應用向家庭的普及而更加明顯。教師必須注意了解和研究這一不斷變化的情況,改進教學的組織形式。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要求和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5.課程形態和教師水平多種多樣
長期以來,全國各地中學的信息技術課程從活動課、勞技課到選修課、必選課和必修課各種課程形態都有。教師的來源在初始階段由其他學科改行的居多,近些年師范院校培養出的計算機專業本專科生逐步充實到中學一部分,學校從社會上臨時招聘的非師范類計算機人才或計算機專業自學成材人員經過一段鍛煉逐步勝任課程教學。教師的學歷和水平差別較大,也可以說是多種多樣。而且受信息產業行業整體環境的影響,中小學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師隊伍流動性大,人員進進出出,比中小學其他學科更突出,這是這門新興學科在發展過程中,由其自身特定的條件和要求及發展規律所決定的。
無疑,課程形態和教師水平都將向著規范化的方向發展。經過努力信息技術課程要變為必修課,教師的學歷要達到該學科本科畢業的水平。
二、信息技術課程綜合性的發展與運用
信息技術課程在基礎教育中的綜合作用是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而發展的,是隨著教育和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而逐漸加強的。因此,研究信息技術課程的綜合性,發展與運用綜合性,對教育和教學改革是有其重要意義的。本節提出幾個相關的問題進行討論。
(一)信息技術與各學科教學整合的發展需要信息技術的普及
現在,計算機輔助教學正向著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方向發展,這既是計算機技術特別是網際網路技術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教育面向現代化不可阻擋的趨勢。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發展和學校教育信息化環境的形成與不斷完善,中學各學科的教學都將利用信息技術作為教學手段來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教學是教師與學生雙主體活動的實踐體系,教師利用信息技術教學,同時也要求學生掌握和應用信息技術去主動學習。例如,應用工具平台進行課程整合實踐研究中,全國各地普遍採用的《幾何畫板》軟體,用於幾何、物理等學科的教學過程中,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大量的關於幾《何畫板》的應用成果表明,使用《幾何畫板》教學,不能僅滿足於教師講解、學生聽,最好是讓學生掌握《幾何畫板》的基本操作,他們就會在教師的引導下舉一反三而進行主動的學習。由此可見各學科教學對信息技術課程的依賴性將要增強,這也正是信息技術課程在內容安排和教學方法等方面的改進方向。
現在,要從傳統的課件製作,轉移到在各個學科的學習中應用信息技術和學習信息技術。今後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各學科素材庫的建成,信息技術課程將教會學生如何利用學校或家庭的計算機設備進入網際網路去學習各科課程。這樣,信息技術課程與其他學科就形成了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這種關系的發展就能真正發揮信息技術對教學的變革性的推動作用。
(二) 校園網功能的實現和作用的發揮需要信息技術的普及
當前,條件比較好的學校正在建設校園網,校園網的建設為教育信息化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可以說把信息和知識交流的高速公路從教室通向了全國全世界。是不是有了這條「高速公路」就算是教育信息化和現代化了,我們說遠遠不是,只是有了一個可以馳騁的環境。真正使其發揮作用的因素,更重要的是人——教師、學生和全體為教育服務的員工。這些人必須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技術,才能使高速公路上有「貨」也有「車」,且「貨」為其用。
師生共學信息技術的局面將會持續一段較長的時間,這是信息技術課程面臨的機遇也是挑戰。抓住這一機遇,把信息技術課程建設成教育改革的前沿陣地是任課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要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特長,在網路建設與發展的實踐中,增長他們的知識與技能。
(三) 信息技術將成為知識與技能相結合的基礎課程
在未來信息社會中,對信息技術掌握和應用的程度,將是衡量一個人文化水平和能力高低的標准之一。信息技術的普及教育已不僅僅是一種勞動技術教育和職業教育,它在基礎教育中的綜合作用不斷發展擴大和加強,今後,信息技術課程也會像語文、數學等課程一樣,是一種基礎文化教育和和人才素質教育。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將成為知識與技能相結合的基礎課程。
(四) 同一模塊按年級分層次教學
在基礎教育中開設的信息技術課程,不論小學、初中還是高中現在都是零起點教學。這是由於我國信息技術課程普及率不高,開課時數少,信息技術發展又太快,依賴設備和實踐性強等諸多原因和特點造成的,很難編寫完全相互銜接又適應需要的教材。將來信息技術課程百分之百普及了,開課時數多了,從小學到高中就可以相互銜接了。我們認為這將是按模塊分層次的銜接,這種銜接更適應信息技術課程的特點和實踐需要,理由如下:
1. 可以根據不同學習階段,不同年級,按年齡特點、認知水平和實踐需要編寫教材。以九年義務教育為例,可以這樣設想:從小學四年級開始學習信息技術,一直到初中畢業,在這六年的學習中,每一學年都有信息技術課程。所學內容都可歸結為基礎知識、基本操作、應用軟體等。所不同的是每一年級的教材在內容深度和要求掌握水平上的不同。這一不同是由每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水平和學習實踐需要所決定的。同一模塊按年級分層次教學,以基礎知識模塊為例說明:如計算機系統組成的知識,在小學四年級,可以只在印象層面上引導學生認識計算機的硬體和軟體,而隨著年級的提高再逐步增加學生對軟硬體認識的廣度和深度。
2. 各年級可以同時開課。按模塊分層次教學可以保障各年級同時開課,每一年級都有適用的教材。這一點對新開設信息技術課程的學校尤為重要,如果只在初一和高一開設,高年級的學生就不能學習,會使很多學生在基礎教育中學不到信息技術。按模塊分層次教學,實際上是一種符合認知水平的層次銜接。當低年級升入上一年級,又是在新水平上的起點,不會感到內容的重復。各年級同時開課又可以充分發揮信息技術課程的綜合作用,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促進教學改革,有利於學生創造精神的培養。
3. 可以適應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形勢。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強調信息技術課程的工具性和應用能力的培養。信息技術課程的教材往往跟不上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形勢,這是很多學校共同的經驗,其實這也是必然的,長期的。按模塊分層次教學就可以解決這一問題,對新技術、新概念、新應用,只適當修改高年級的教材就可以,待普及成熟之後再對教材做系統修改。這樣既可以保障高年級畢業以後工作和學習的需要,跟上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形勢,又可以使整套教材相對穩定。
(五)不可忽視「學科性」
在基礎教育中,信息技術課程是以學科的形態存在的,也就是說信息技術課程具有學科性,這是我國和其他西方發達國家的重大區別。我們現在強調其綜合性,淡化學科性,是為了更好地發揮其在教育信息化和現代化進程中所起的先鋒和帶動作用。這不等於說可以忽視學科性,相反,隨著信息技術課程的普及,它正向著一個文化基礎性學科的方向發展,和語文、數學等學科一樣是文化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部分。計算機在開發學生智力,訓練學生邏輯思維和解決實際問題等方面更具獨到之處。這也是我們在教學與實踐研究中的重要課題,它涉及到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的選取,學科性與綜合性的關系,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等諸多問題。
不可忽視學科性,要研究學科性,要發展學科性。它直接影響信息技術課程的建設和發展,如果沒有學科性,它就將失去以學科形態存在的基礎。所謂學科性就是該學科具有獨立的理論基礎和研究發展方向,在高等學校是一個獨立的系科,在中學教育中有為上一級學校輸送合格學苗的作用。
十幾年來,開設計算機(信息技術)課程的學校為高等學校的計算機科學系輸送了不少優秀的學苗,他們中的很多人都成為了信息技術事業發展的骨幹力量。
三、信息技術課程的開放性教學
「信息技術教育的過程,是學生動手實踐的過程;也是學生的一個創造過程。在學生完成一件作品、利用計算機進行學習的過程中,都需要學生開動腦筋、大膽想像,自己動手。開展信息技術教育,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一個極好的途徑。我們萬萬不能把信息技術教育按照學習一門學科的老辦法去講、去學、去考,那將窒息孩子們的創造精神。」(引自教育部部長陳至立2000年10月25日在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工作會議上的報告)我們這里節提出的開放性教學,就是變革以課堂教學為主的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教學辦法。
(一) 開放性教學的意義
這里所說的開放性教學,是指在教師指導下以發揮學生主動學習為主的教學方式;是以任務驅動方式進行教學,以作品考核方式檢測學習效果,以協作方式進行創作和應用;開放性教學的理論基礎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發現學習」。
開放性教學是積極探索信息技術課程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方面的教學結構性改革,它不同於所說的教學模式的創新,是在新理念指導下真正意義上的教學改革。
開放性教學有利於學生學習方式和學習方法的改革;有利於學生個性的發展;有利於學生協作學習和探討精神的培養;有利於學生創造精神的發揮;有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有利於為學生今後的工作和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能力基礎。
學校要為信息技術課程實施開放性教學創造必要的條件,包括教學環境、考核辦法等。
(二) 實施開放性教學的條件
傳統的教學方式,是在過去的教學理念、教學條件等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開放性教學是在新理念——建構主義理論的指導下設想的。要把這個設想變為現實,必須有所需的教學條件來支持。這個教學條件就是構成教學系統的四個要素:教師、學生、教材和教學媒體的優化程度。那麼,這四個要素究竟達到什麼程度或者說具備了什麼條件才算有了所需的教學條件呢?下面逐一進行討論。
教師:教師是實施開放性教學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學生學習成績的考核者,起組織和督導作用,是活的要素。因此對教師的要求是比較高的,在政治思想上要有為教學改革獻身的精神,有熱愛教育、熱愛學生和百折不撓的品質;在業務上不但要有豐富的信息技術知識和實踐能力(專業達到大學本科畢業水平)還要有組織學生學習的能力;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能力;有在新理念下考核和評價學生學習成績的能力。
學生:是教學目標的最終體現者,是具有個性的最活的要素。對學生的要求是有接觸或學過計算機(信息技術)的經歷(掌握的水平可以參差不齊);有在家庭或社會上學習信息技術上機操作的環境。這兩條要求,不是說百分之百的學生都必須具備,就一個教學班而言,前者達到70~80%,後者達到40~50%為好。當然,這也不是說學生不具備這樣的條件就不能實施開放性教學,而是開放的起點要低一點,全部學慣用信息技術設備要由學校來提供。
教材:開放性教學所用教材應當與一般課堂型教學所用教材有所不同,要為開放性教學編寫專用教材。專用教材與一般教材相比應突出以下一些特點:
⑴ 要明確提出每一教學模塊(教學單元)要達到的(最低或分級的)具體目標和學習指導。例如:漢字輸入技能可以提出最低每分鍾輸入15個漢字為合格,也可以提出:每分鍾輸入15~20個漢字為一級,21~30為二級,30以上為三級等具體目標要求。
⑵ 知識內容的介紹和講解要便於閱讀理解和易於達到教學目標,必要的地方應給出說明、提示或參考性的資料。例如:介紹漢字輸入法知識,可以詳細講解一種適合學生學習的輸入法,但還要給出其他一些常用的輸入法及其優缺點的對比的參考資料,供學生參考。
⑶ 在介紹和講解應用知識時,舉例和例題要相對多一些,一題多解的盡量給出多個解法或其他解法的提示,開拓學生的創新思路。
⑷ 在版式設計、網頁製作、多媒體作品等與文化藝術相關的教學內容,要提供一批高水平作品的信息,供學生查找、欣賞和熏陶。一方面訓練學生查找信息、收集信息的能力,一方面進行藝術熏陶,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同時激勵學生的創新精神。
⑸ 加強趣味性。一提到趣味性,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游戲。游戲對青少年確實有很大的吸引力,益智性和教學性游戲在教材中可以適當提供。這里所說的趣味性主要是指編寫體例和內容選擇,比如增加一些「小技巧」、「小發明」、「新發現」等雜志性內容。舉例說,在操作系統模塊介紹講解「用戶界面的基本概念和操作」時,可設立「小技巧」欄目介紹一般教學書籍都不曾提到的「任務欄」移動變化方法,學生實驗後會感到新鮮有趣。
⑹ 配套光碟。信息技術課程開放性教學的教材相對一般教材來說,提供的知識內容和信息資料要多一些,有些信息資料,如多媒體作品和程序等又不能直接體現在書本教材上,所以要附一張配套光碟。
教學媒體:對信息技術課程來說,現代的教學媒體(計算機與網路)就是學生學習的對象。換句話說,就是用媒體學媒體。因此對媒體的功能、數量和質量要求都較高。一般應達到如下要求:
⑴ 學校要有校園網並與網際網路連接,教室有與校園網連接的計算機;有可供學生使用的多媒體網路教室和電子閱覽室;有可供學生在網上協作學習和討論的功能。
⑵ 可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會上的計算機和網路設備,能保證每個學生每天至少有一小時的上機操作時間。
⑶ 學校最好建有自己的網站,有可供學生發表作品和傳輸信息的功能。
3. 現代教育技術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三亞市南島學校 黎紅娟【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教學方面也出現了一些變革,越來越多的教學技術都走進了課堂,傳統教育也有所改變。目前多媒體技術給現代教育提供了幫助,提高教學的效果,從傳統教育到現在教育提供了技術保障,利用計算機把文字、圖形、影像、動畫、聲音及視頻等媒體信息都數位化,並將其整合在一定的互動式界面上,使電腦具有交互展示不同媒體形態的能力。現在技術對教學能帶來很到的便利和優勢,但是也要正確使用,這樣才能意想不到的效果。 關鍵字:教育 多媒體 技術 在這瞬息萬變的時代,現代教育技術是作為教師我們必備的。給我們很大的沖擊,現代教育技術到底指什麼呢?現代教育技術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理論與技術,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和技術,通過對教學過程和資源的設計、開發、應用、管理和評價,以實現教學現代化的理論與實踐。多媒體技術中的媒體主要是指前者,就是利用電腦把文字、圖形、影像、動畫、聲音及視頻等媒體信息都數位化,並將其整合在一定的互動式界面上,使電腦具有交互展示不同媒體形態的能力。現代教育技術是教育過程中所用到的各種物化手段媒體正在向我們打開一扇創新之門。在這個新的世紀里,我們要更好的利用現代媒體為教學服務。在整合現代媒體與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我們應當以創新精神的培養為目標,應該站在創新教育的高度認識、把握這一難得的契機。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類思維具有聯想特徵。人在閱讀或思考問題過程中經常由於聯想從一個概念或主題轉移到另一個相關的概念或主題。符合人類的思維特點和閱讀習慣。多媒體技術能夠給人予一種強烈的刺激,引起教學雙邊合作互助,有效地使課堂教學進行組織調控,優化教學環境。而教育心理學也告訴我們:人們從聽覺獲得的知識能夠記憶約15%,從視覺獲得的知識能夠記憶約25%。如果同時使用這兩種傳遞知識的工具,就能接受知識約65%。雖然學生的智力存在著很大差異,教師就要注意大部分學生都具備學生的能力,有的學生學習成績落後可能不是智商的原因,而是由一些非智力因素導致的。而對於超常兒童和低常兒童教師應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對於超常兒童教師應盡最大努力為其提供豐富的、難度超出課本的學習內容,同時保護他們的創造力和想像力。而對的低常學生在學習上存在較大困難,生活自理能力較差,需要教師耐心地引導和鼓勵,同時還要教育其他學生尊重和幫助這類學生。而現代教育技術能很好解決這類問題。 1.1多媒體課件的優勢 我個人認為是多媒體課件是現代教育技術用於教學工作的靈魂之一,高質量的課件是教學的先導和前提。而當今開發中許多工具提供的模板製作的課件內容相仿和相近的太多,特別是開發工具提供的自動功能較多,在現實製作中較易出現過分強調華麗外表,中看不中用的一些形式上的東西。如一些不恰當的動畫等,在使用中反而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結果顯然達不到預期效果。其實課件作為一種教學必備的軟體基礎,教育技術又是經過精心選擇和合理組織的學習教材,這些學習教材應當滿足社會和學生個人學習的需要,還必須符合認知規律,適合於學生的學習。這是教育技術的軟體組成部分。教育技術還是設計、實施和評價教育、教學過程的方法。諸如誇美紐斯的直觀教學法、赫爾巴特的四段教學法以及中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所提倡的啟發式教學法等各個階段、各個時期的教育、教學方法。這也是教育技術的一個組成部分。所以,包含教學手段的硬體、軟體和方法組成的系統是完整的教育技術的概念。換句話說,教育技術是教學硬體、軟體和教學方法組成的系統。多媒體教學是現代教育普遍採用的一種先進的教學手段,對於傳統教學中教師難以表達、學生難以理解的抽象內容、復雜的變化過程等,多媒體可以通過動畫模擬、過程演示等手段予以解決,不但在教學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和質量。現代教學技術與傳統教學手段,二者可以互相取長補短。做好現代教學技術與傳統教學手段的整合,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下面,就近幾年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看法吧。 (1)現今教學運用多媒體技術,可以拓展時間和空間,化解難點,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運用多媒體技術,可以直觀展示天體的運動規律,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運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創設情境,引發學生的興趣和發散思維。 (3)教師已由單純地講授者,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在傳統教學中,教師扮演的是一種家長式的講解者,以教師為中心,忽視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使學生消極、被動的接受知識。而現代教育技術進入課堂後,教師從單純的講授者轉變成教學的設計者,學生學習的指導者。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幫助下,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主動地獲取知識。教學的效果會更好。 (4)轉變了學生的地位,促進了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在傳統課堂教學中,只注重知識的傳授,忽視能力的培養和全面素質的提高,學生消極被動地聽講,始終處於接受灌輸的被動地位。而現代教育媒體走進課堂,以其特有的功能和優勢,為學生提供了多樣化的外部刺激和豐富的學習資源,也為學習提供了多種參與機會,這樣,就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主動地學習。從而使學生的全面素質得到提高。 (5)增強了媒體的作用,使教學媒體成為學生認知的工具。在傳統教學中,教學媒體只是教師完成教學任務、傳授知識的工具,而現代教育應用到教育教學領域後,進一步增強了媒體的作用,電教媒體直接介入教學活動過程,以其生動、形象的表現力,幫助學生充分感知教材,深入地理解教材,從而成為學生新的認知工具。 (6)縮短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認識事物的過程,有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和非智力因素的開發。在傳統教學中,學生認識事特的過程是由感知教材、理解教材、鞏固知識和運用知識幾個環節組成的。而現代教育技術進入課堂後,則把上述環節融合為一體,以其形象直觀、有聲有色的特有優勢,縮短了時空距離,把遠方的東西呈現在學生眼前,把復雜的東西變得簡單,把抽象的東西化為具體,促進了學生多種感官直接參與揭示事物的本質和內在聯系的教學過程,從而縮短了學生認識事物的過程。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興趣,有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及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開發。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7)轉變了教材單一的局面,使新型的音像教材不斷豐富。現代教育技術進入教學領域後,新型的現代化的教材體系出現了,幻燈、投影、錄音、電影、電視、光碟、計算機軟體等新型音像教材按照人的認識規律,以文字、圖形、動畫、影像和聲音多媒體的方式顯示教學信息,豐富教材內容,這是教育領域內一場深刻的變革。 1.2使用多媒體對教學是個不斷完善的過程 本人就有這樣的經歷,當多媒體教學技術出現時候,就興趣勃勃運用起來,記得當時,剛剛學會一點點,當校級公開課定由我來上時,我心裡感到非常地興奮,心想可以利用多媒體來好好的表現一番了,因為當時條件有限,只有公開課才能使用一下啊。 當我自己製作課件的時候,卻感到非常的棘手,完成的效果很差。偶然的機會,發現在網路上可以找到相關的內容。於是,直接搬過來,當時,雖然心裡覺得不安,但覺得應該沒什麼問題的。上課的時候,問題出現了,對課件不熟悉,講解不全面透切,學生聽起來也是一頭霧水,我卻出示大量的練習,當然學生也無法完成,最後變成只是走完過程。教學效果也差。經過這次失敗的經歷後,我明白,教學不是靠幾個課件就可以解決的。懂得了現代媒體用於教學,會出現不分課程內容,過分依賴媒體技術,僵化地使用現代化媒體教學的不良現象。忽視了教師作為教學活動主導的作用,甚至教師成為現代媒體課件的放映員,學生成為缺乏活力的觀眾,課件成了簡單的電子講稿。個人認為現代媒體只能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輔助手段,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主導性和學生主體性地位是不應喪失的,現代教育技術只是達到教學目的的手段之一。 於是,我又出現困惑現象,現代媒體束縛了教師主導性的發揮。這種觀點認為現代媒體束縛了教師而不是學生。又認為現代媒體代替教師成了課堂的主導,教師的親和力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教師和學生都成了教育技術的應用主體是軟體,建議教師認真學習,結合自己所教學科和學生實際情況,努力提高軟體的開發與應用水平。現代教育技術教學應遵循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教學的目的就是提高教學效率,提高學生學習效果,所以應以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為目的。現代教育技術教學觀念不只是教學設備現代化,更重要的是教學觀念現代化,教師素質現代化。所以必須不斷學習新概念、新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積極推進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和應用。認真研究如何高效地組織課堂教學;把優秀課件與傳統教學手段有機結合;有效地進行課後答疑;研究多媒體條件下改善考試考核方式等等,從而提高教學水平。 產生這種困惑的原因是我們還沒有做到運用現代媒體像用手臂、運用粉筆那樣自如。一旦能夠自如的運用現代媒體,教師就等於多長了一條靈巧的手,多了一張講解自如的嘴。運用媒體,不是減少了師生之間的親近機會,而是大大的增加了這種機會。有了網路,教師與學生的溝通幾乎沒有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只要有網路,教師和學生就可以隨時隨地交流,而不局限於教室這一狹小的空間,不局限於上課這一點可憐的時間。現在,簡單的電子郵件就可以實現這一目標。利於小學數學教學中充分發展個性,推動小學數學因材施教教學意識。多媒體輔助教學打破了齊步前進,解決了傳統教學不能解決的多邊互動,因材施教問題。即優生可以快一點,差生可以慢一點。利用計算機的分組輔導,個別輔導、交互輔導功能, 教師可以將整體教學和個別輔導有機地結合起來,實現因材施教,比較自由充分地發揮個性,不至於因為要照顧差生放慢速度而使優生吃不飽,也不至於因為要照顧優生加快速度或加大難度而使差生吃不消,優生和差生的主動性,積極性都被調動起來。優生從被動等待中解放出來,差生從被動壓抑中解放出來;小學數學教學課堂呈現出多邊互動、輕松愉快、生動活潑的場面,每個學生都在自覺地尋求知識發展自己;於是主動性、積極性、趣味性由於多媒體技術的介入而融為一體,學習效率和教學技能相應得到提高。 1.3多媒體教學帶來的興趣 興趣是一個學生喜歡學習關鍵的因素,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之泉,是學生認知、了解某種事物的一種心理傾向,是推動學生學習活動的內在動力。學生的成績差有多方面的原因,排除智商的因素外,有的是因為晚熟,跟不上同齡人的學習進度,有的是對任課老師的教學方法不適應,有的是學習不用功、不專心,有的是學習方法不好,有的是對學習本身不感興趣等,孩子學習成績不好,家長可以跟老師同學溝通。有一位教育學家說:所謂課上的有趣,也就是說‘學生帶著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對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驚奇甚至震驚;學生在學習中意識和感覺到自己的智慧能力,體驗到創造的快樂,為人們意志的偉大而感到驕傲。’應用現代信息技術,結合實際採用音、像、動畫相結合,動靜穿插、形象生動,讓學生感受到多種感官的刺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 二、在現在教學中正確使用現代技術 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注重課型,不能濫用數學教學中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並非強調所有的數學內容都適合計算機輔助教學,它只可巧用,不能濫用。《數學課程標准》就指出,我們不提倡用計算機上的模擬實驗來代替學生能夠從事的實踐活動;我們不提倡利用計算機演示來代替學生的直觀想像,來代替學生對數學規律的探索。數學的課程改革只有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優異性能,才能使二者的有機整合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從而達到優化數學的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的目的,提高課堂效率,提高教學質量。 (1)正確處理信息技術的應用與教師的角色作用。信息技術或許能引發數學教育的一場革命,它將極大改變數學教師的教學方法、工作方式、教學模式乃至教學理念。但是教師不是被計算機替代,而是用新的方式工作,從新的視角考慮問題。因此,教育技術的發展要求教師的角色發生根本性變化,作為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念,努力學習新的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積極進行教學改革與實驗。教師要掌握現代教育技術,提高駕馭課堂的能力。信息技術是一門基礎工具課程,作為教師要提高自己的計算機操作水平,積極參加培訓,同時要掌握常用的教學軟體的使用。 (2)正確處理信息技術的應用與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計算機速度快、容量大,有獨特的動畫特技,能全過程地展示知識的產生過程,以及問題的解決過程。但是我們應當牢記學習的主體是學生,機器的演示過程不能取代學生的思維發展過程。計算機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充其量只能起到輔助作用,因此,我們在利用信息技術教學時應處理好多媒體與學生思考的關系,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輔助優勢,培養和拓展學生的思維。首先,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可以實現以學生為主,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地進行觀察、討論、操作、質疑等探索活動,為學生提供寬松的學習環境,減輕了學生的畏懼心理,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性,促進他們的主動學習。這正是課程改革所要求的注重學生、注重學習過程的教育思想的體現。其次,它充分利用電教媒體大容量、多趣味、高效率等優勢,運用多媒體的圖、文、聲並茂的特點,悠揚的樂曲,生動的畫面,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使學生能夠身臨其境,在最佳狀態下進行學習。再次,它還利用電腦操作的便捷性,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給他們及時鞏固和即時反饋。例如,電腦出示練習題,計算機智能判斷,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記憶,及時鞏固剛學過的知識。最後,計算機輔助可變傳統的靜態演示為直觀形象的動態演示,使用實物不易展示的部分得到充分展示,幫助學生強化感知,豐富表象,使抽象的知識變得容易理解,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實現所有學生的積極參與,把過去的聽數學,變為現在的學數學,做數學。 (3)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信息交流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起主導作用,學生佔主體地位。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在對信息流向、流程的控制上。人機交互功能使得教師能根據信息特點、學生特點和課堂的實際情況,實時地控制信息的表現形式和頻度,充分發揮主導作用。通過計算機可以控制某些對象(文字、圖形等)使它們自動演繹出結果(而不是由老師說出),使學生對這些對象及其演繹的過程有著親切感;利用計算機的快速功能可以充分展示某個思維的各種發展方向以開拓學生思維的廣度;利用計算機的存儲功能可以反復多次演示某些內容而避免板書和擦黑板的不方便。另外,在傳統的信息單向傳遞中,學生接受信息時處於一種被控制的消極地位,計算機的人機交互性使學生可以通過上機直接操作課件,控制信息傳輸的速度和次數,或通過多媒體教學網路,還能實現學生之間、學生和教師之間的多向交流,這些都使學生在教學中有更強地參與度,更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4)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可以增大課堂教學容量和加強教師控制教學信息的靈活性,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決定課堂容量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學生的接受能力,現代信息技術給了學生多重感官刺激,加快了學生的理解進程,相當於增強了學生的認知能力,從而縮短了學生對同樣內容的接受時間,為增大課堂容量提供了很好的條件。另一方面,課堂容量一定程度上也受到板書方式、速度的影響,尤其在需要板書的文字和需要作的圖比較多的課堂上,粉筆書寫和作圖對數學課堂教學的進度起到了較大的制約。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存儲功能可以根據需要把一些圖形、題目、題目的分析或解答過程等預先存儲在電腦當中,課堂上適時地在學生面前再現出來;還可以利用計算機高速處理信息的特點,在課堂上快速、准確地進行作圖,為數學課堂教學增加知識容量。通過計算機軟體,教師可以對教學目標信息進行實時控制,可以在任何時刻讓某段文字、某個圖形出現,也可以在任何時刻讓客觀的存在隱去;可以隨機做出圖像;可以對屏幕上出現的運動對象隨時干預,像電影定格一樣使之靜止在某一畫面上,以對某些需要強調的運動結果進行特寫;可以對圖形(或圖像)進行局部放大等等。這樣大大豐富了教學手段,拓展了師生交流的渠道,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如我在教學人教版小學數學第九冊《三角形面積的計算》課時,把三角形通過旋轉平移轉化成平行四邊形,進而利用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單靠課本上的圖例和抽象的講解學生很難理解,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在屏幕上演示出旋轉、平移和比較過程。學生一目瞭然,很容易接受。後面學習的梯形和組合圖形就容易了,這樣不僅節約了時間,提高了教學效率;同時也利於學生的思維拓展,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 總之, 隨著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在數學教學里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它正代替著那填鴨式、灌輸式的傳統教學方式;改變著一支粉筆、一本書的教學模式。現代教育技術正用它的魅力征服我們,正在向我們打開一扇創新之門。在新的世紀里,我們應當以創新精神的培養為目標,應該站在創新教育的高度認識、把握這一難得的契機,更好的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為教學服務。參考文獻:1、 李新旺.《教育心理學》[M].科學出版社 2、 魚朝霞.《培養有主見的孩子李開復等18位專家成功教子之道》[M].灕江出版社 3、 謝煒黃文光 梁其琳.《海南農墾教育》2007第3期 [M].海南省農墾總局教育局主辦
4. 初中技術課程的內容
初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內容
信息技術簡介
指導意見
(1) 信息與信息社會。
(2) 信息技術應用初步。
(3) 信息技術發展趨勢。
(4) 計算機在信息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
(5) 計算機的基本結構和軟體簡介。
教學內容
1.信息的概念
信息(含文字、數字、聲音、圖形、圖像、光電信號等)、媒體、多媒體。信息是人類三大資源(材料、能源、信息)之一。
2.信息系統
信息源、信息的採集、信息的傳輸、信息的處理、信息的應用。信息系統的(說明性)例子。
3.信息的應用
信息技術應用的常見領域應用(管理與辦公自動化、輔助教學、網路與遠程教育、電子商務、CAD/CAM與CIMS、精細耕作與農業專家系統、遠程醫療、社會保障與公益系統、網路瀏覽與電子郵件(網際網路)、移動通信與IP電話)。科學計算、數據處理、過程式控制制、人工智慧。
4.計算機與信息技術
信息技術的組成(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的核心和關鍵))。
5.計算機在信息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
計算機技術的地位(信息社會的核心和關鍵技術)。
6.計算機的組成與工作原理
硬體與軟體。計算器、控制器、(內)存儲器、輸入設備、輸出設備。
計算機的工作原理。信息的表示。
7.信息技術的發展
微電子技術、通信技術(移動通信、光通信)、光計算技術、計算機技術(巨型化和微型化、網路化、多媒體化、智能化)。
8.計算機的硬體結構和軟體簡介
計算機的組成(硬體與軟體)
計算機的硬體結構(及其功能)。主機(含CPU、軟盤驅動器、硬碟驅動器、光碟驅動器)、顯示器、鍵盤、滑鼠、列印機。
計算機的軟體系統。系統軟體與應用軟體。
9.計算機安全與道德
計算機使用的安全事項。病毒。信息安全。知識產權
5. 用LCD1602液晶顯示匯編程序編寫一個程序顯示課程名稱「」單片機介面技術」及本組同學名字
需要幫你完成一份嗎
6. 信息顯示與光電技術專業所需要學習的專業英文
該專業開設的主要課程有:高等數學、普通物理(力學、熱學、電磁學、光學和原子物理學)、普通物理實驗和近代物理實驗、線性代數、數理方法、理論物理導論、計算機軟體基礎、計算機硬體基礎、C程序設計、VB程序設計、電工學及實驗、電子技術及實驗、信息顯示技術、光電子技術、平板顯示材料、薄膜材料與技術、功能材料及應用、液晶物理及測試技術、數字信號處理、微機原理與介面技術、單片機原理及應用、現代感測技術及應用、圖像重建理論與技術、現代光學、應用光學、光學測量技術、液晶化學、激光物理、微電子技術基礎和集成電路應用、現代半導體技術與應用等。 該專業並沒有對專業英語方面有著需求,同一般工科專業相同,更多的是物理化學方面需要扎實基礎,信息顯示與光電技術從課程上看明顯主要方向為物理,對英語的需求主要為達到四六級水平即可,給分吧:.
7. 信息顯示與光電技術是學什麼課程的,就業前景如何。學完可以做什麼呢謝謝
光電顯示專業前景不錯!!!在廣東有很多光電顯示的企業,而且8.5代平板顯示也專很快要開始屬投產了!有錢途!
該專業與微電子學專業統稱為電子信息科學類專業,信息顯示與光電技術專業屬於信息顯示技術領域,涉及微納光電子器件與集成、發光和顯示器件、微納加工技術、平板顯示技術、顯示系統設計和製造技術等,著力培養從事光電顯示器件與製造、新型平板顯示技術、系統電路與集成、系統集成與應用的專業人才。
主要專業課程有固體物理、半導體物理與器件物理、顯示科學與技術、薄膜電子器件、平板顯示器件製造工藝技術、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子技術、顯示材料、顯示光學、材料微納加工技術原理、TFT器件集成技術、平板顯示器件工程技術、顯示測量原理與技術、平板顯示驅動原理及電路、微納加工工藝實驗、顯示器件性能表徵實驗等。
認真考慮一下咯!
8. 信息顯示與光電技術專業的主要課程
發光原理基礎、平板顯示驅動技術、液晶電子學、半導體物理、固體物理、場致發光顯示、氣體放電與等離子體顯示、真空微電子學與場發射顯示、大屏顯示技術、電子光學及其應用、現代薄膜技術、顯示器件製造技術等現代顯示技術課程及通信原理、計算機實用網路技術等。
9. 寧夏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在線學習平台公需課學習完成後為什麼不顯示
我也遇到同樣情況,今年評職稱受到嚴重影響,到底該找哪個部門解決這件事,有電話我可以咨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