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課程設計 » 生理心理學課程論文

生理心理學課程論文

發布時間: 2020-11-17 21:21:06

Ⅰ 求一篇普通心理學結課論文,3000字!三天後交,急!!!

總結本學期上課所學的心裡內容

本學期普通心理學課程,我們學習了關於心理學的基礎知識。

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現象及其發生、發展規律的科學。首先,我們先對心理學整體問
題進行了概述。我們研究了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和研究意義。關於心理學的研
究對象,我們主要研究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研究意義主要是了解人的心理、影響人的
心理和正確對待不利因素,保持自己的心理健康;研究方法主要有觀察法、實驗法和心
理測量法。此外,我們還講述了心理學的發展歷程,從派別和分支等進行了學習。

然後,我們進行了心理學的具體內容學習。我們最先研究腦與心理的關系。由於人
腦的思維方式不同,人們才有了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之分。我們對大腦進行研究,得出
「腦是心理的器官」的結論。腦由大腦、小腦、腦干、間腦、邊緣系統等組成,結構非
常復雜,是世界上迄今所知的最復雜的物質。我們還學習了神經細胞和反射。在腦的機
能定位方面,我們學習了額葉、頂葉、顳葉、枕葉幾個方面,並對腦機能的左右分工與
合作、男女腦功能的差異進行了詳細講解。

第三章,我們學習了感覺與知覺。感覺是人腦對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
個別屬性的反映。它負責提供身體內外的信息、保證機體與周圍環境的信息平衡,是高
級心理活動的基礎。其中,我們重點講了感受性和感覺閾限,以及他們對我們生活得影
響。
知覺是人對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整體屬性及事物各部分間相互關系的
反映。知覺與感覺都是刺激直接作用的結果,感覺是知覺的基礎,兩者密不可分。但二
者又存在區別,知覺具有選擇性、整體性、理解性以及恆常性,它分為空間知覺、時間
知覺、運動知覺以及錯覺。

第四章,我們學習了記憶。記憶是通過識記、保持和再現的方式,在頭腦中積累、
保存個體經驗的過程。
它是在頭腦中保存經驗的方式,
保持的是個體經驗。
按存儲時間,
我們可以將記憶分為瞬時記憶、短時記憶與長時記憶。刺激停止作用後在短暫時間內保
存的刺激痕跡叫瞬時記憶;
刺激停止後,
不經重復和復習而短暫保留的記憶叫短時記憶;
長久保存的記憶叫長時記憶。可在1分鍾以上,直至一生。進而我們學習了識記,即人
獲得和鞏固個體經驗的過程。可分為無意識記和有意識記。之後,我們又簡要學習了保
持和遺忘、再現與復習。

第五章,
我們學習了思維。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屬性和運動規律的概括的、
間接的反映。它具有概括性、間接性的特徵。思維與語言緊密聯系而又相互區別:語言
是思維的工具,思維是語言的內容;思維是不出聲的言語,言語是大聲的思維。思維分
為直觀動作思維、具體形象思維、抽象邏輯思維三個階段。第二部分,我們研究了思維
過程,它包括分析與綜合、比較、抽象和概括和具體化幾個方面。然後,我們又講了解
決問題,它是用一定方法從已知條件找出未知條件的過程。我們對其進行研究,分出階
段,分析影響因素。接下來,我們又研究了創造性思維的具體內容。

第六章,
我們學習想像。
它是人腦對過去形成的表象加工改造,
形成新形象的過程。
具有預見、補充、替代、對生理,行為的反作用。想像分為無意想像和有意想像。無意
想像是沒有目的、不由自主地出現的想像,最常見的便是做夢,還包括妄想病和幻覺。
有意想像是有預定目的,主動、自覺產生的想像,包括再造想像、創造想像、幻想幾方
面。

第七章,我們學習注意。它是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是認識選擇性的
高度表現。它具有指向性和集中性的特點,注意不是獨立的心理過程,總與感知、記憶
等心理過程相伴隨。注意有選擇功能、保持功能和調節監督功能。無意注意是指沒有預
定目的、
不需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是有預定目的、
必要時需作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二者相互聯系,不可分割,可相互轉化。注意的特徵包括廣度(范圍)
、穩定性等。

第八章,我們學習情緒和情感。情緒、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的
態度的體驗。客觀事物的復雜性和人的需要的復雜性,決定了情緒、情感的復雜性,具
有適應功能、動機功能、組織功能和信號功能。情緒情感可分為喜、怒、哀、懼四種基
本情緒;分為心境、激情、應激三種情緒狀態。按情緒情感的內容可分為道德感、理智
感和美感。還簡述了情緒的調節。

第九章,我么學習了意志。意志是人有意識地支配、調節行為,通過克服困難,以
實現預定目的的心理過程。意志行動的基本特徵包括是自覺確定目的行動,隨意運動是
其基礎,意志行動總是與克服困難相聯系。挫折是一種情緒狀態,是指個體的意志行為
受到無法克服的干擾或阻礙,致使預期目標不能實現時產生的一種焦慮、緊張、沮喪的
情緒狀態。我們還學習了心理防衛機制。意志品質包括獨立性、果斷性、堅韌性和自製
力。

第十章,
我們學習能力。
能力是指人們成功地完全某種活動所必需的個性心理特徵。
然後我們又了解了智力和智力結構以及能力的測量。
第十一章我們簡要學習了氣質和性
格。
氣質是心理活動發生的速度、
強度、
靈活性等方面的特徵,
也就是平時所說的脾氣、
性情,是指人的心理活動的動力特徵。廣義的性格是指一個人區別於他人的所有特徵和
品質;狹義的性格是指一個人對客觀現實的穩定的態度及與之相適應的、習慣化的行為
方式。

二、結合所學的心理學各章節內容,談談心理學知識在自己的
生活、學習中的應用

首先,我們的學習、生活中,離不開認知過程。我們的日常行為,都是靠感覺去反
映。我們靠視覺去看,靠聽覺去聽,靠嗅覺去聞,靠味覺去嘗,靠觸覺去感受。所以我
們才能知道夏暖冬寒,我們才能分清紅橙黃綠青藍紫。因為感覺,我們又會選擇性地接
受我們需要、認可的觀念。有句歌詞說「只是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沒能忘

掉你的容顏。
」這就是知覺選擇性的結果,在人群中只關注了某一特定的人。我們又能
從凌亂的整體中找到一個總體的特性,比如畢加索的抽象畫,雖然都是由一個個凌亂細
小的個體組成,可是組合成整體就會發現它的美妙,這又是知覺的整體性。

關於記憶,更是與我們的學習生活息息相關。因為記憶,我們才能蹣跚學步、牙牙
學語,才能不斷地學習、成長。漢字中有象形字、會意字、形聲字,有的根據形象,有
的根據表達,有的根據發音,都是通過技巧教我們記憶。還有的記憶,是學會了就不會
忘記的,比如游泳技巧、輪滑技巧都是這樣,即使若干年都沒有練習,也依然能用身體
語言記憶下來。我們俗語中常說「臨陣磨槍,不快也光」
,其實說的就是短時記憶;而
「過目不忘」是長時記憶。在我們的學習中經常用到聯想記憶法,這就是一個很容易記
憶的方法。漢代的農民起義較大規模的有三次:一是公元
17
年發生的綠林起義;二是
公元
18
年發生的赤眉起義;三是公元
184
年發生的黃巾起義。前兩次發生在西漢,後
一次發生在東漢。這三次起義的時間可以用對比法來記,最令人頭痛的是起義名稱的先
後順序容易搞混。
為此,
可採用聯想記憶法來記憶。
這三次起義的名稱都有顏色,
即綠、
紅、黃,可與楓葉聯系起來記。楓葉春夏時綠,秋天變紅,冬天變黃。

關於思維,也是我們學習生活中所應用的。我們來自全國各地,每個人的家鄉都有
自己家鄉的方言。
每當我們給家裡人打電話時,
總是說的方言,
用方言與家人進行交流,
因為方言是我們與家人都熟悉的語言,
所以交流更方便。
而當我們在宿舍與夥伴聊天時,
我們又會選擇用普通話,
因為如果此時用家鄉方言進行交流,
那麼相互之間是聽不懂的。
這些語言隨地點選擇的方式,便是思維決定的。我們會下意識地選擇那些我們之間更熟
悉的、更方便交流的語言進行表達。所以即使我們學習了英文,我們在心中思考時依舊
習慣用漢語而不是英語。隨著人的成長,思維方式也在發生變化。我們會從直觀動作思
維到具體形象思維再到抽象邏輯思維,每一次思維的改變便是人成熟的標志。每個人都
有每個人不同的思維方式,
不論是哪一種,
只要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便是值得學習的思維。

關於想像,在我們生活中更是比比皆是。語文中,就有「想像」這種寫作方法,使
文筆更加優美,表達更加深刻。而我們心理學中所說的想像,與此還不太一樣。夢便是
一種我們最常見的想像方式。在夢里,我們可能會夢見白天念念不忘的情節,也可能是
現實中可望而不可即的願望。
遠在古代
《詩經》
中就曾經提到過
「求之不得,
寤寐思服」
的詩句,說的便是夢。就我個人而言,我還真說不好夢到底是好還是不好,我只知道每
次我做夢時,
總感覺睡覺的時間過得特別快,
有時明明夢還沒有做完,
事情還沒有發展,
我便被鬧鍾吵醒了。而且我總是會做連續夢,今天晚上的夢境內容和昨天晚上夢里的故
事是前後相連的,就跟電視劇一樣。我也不知道這是為什麼。通過想像,還能激發人們
的創新意識,才會有新的發明,使我們的生活更加便捷。大到雷達,小到鋼筆,都是人
們根據自然界的萬物通過想像而發明出來的。

說到注意,就更有意思了。記得小學老師總愛請小朋友(尤其是男小朋友)家長,
然後向家長抱怨孩子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總是開小差。注意,便是思想的高度集中,它
不是獨立的心理過程,總與感知、記憶等心理過程相伴隨。上文提及的那句歌詞「只是

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沒能忘掉你的容顏。
」也反映了注意的集中性。我們
總是對自己在意的人事物高度關注,而忽略那些我們不在意的人事物,這便是注意的指
向性。生活中常有很多無意注意的例子,比如今天老師換了件新衣服,我們便會關注。
生活中也有很多有意注意的例子,比如春晚上我們會可以去關注某位明星在何時上場。

情緒與情感也是我們生活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
不論是我們的個人感受還是人際交
往之間的互動,都能反映在情緒與情感上。范仲淹曾說過: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
之樂而樂。
」說的便是情緒與周圍環境的關系,也說明了情緒的感染性。我們的面部表
情、肢體動作、語言表達,都能表現我們的情緒內涵,所以一個優秀的演員,便能很好
地把握角色的內心活動,演得逼真。我們要把握好情緒的調節,養成健康的、積極向上
的情緒,使大腦處於最佳工作狀態,使機體免疫系統處於平穩狀態,使人更接近自己,
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發揮人的智力。

意志往往是被我們忽視的東西,然而它對人們的影響卻是實極其重要的。它能幫助
我們堅定決心、
克服困難。
我們首先會確定目標,
然後堅持目標,
這便是意志力的體現。
因為有了強大的意志力的支持,所以我們才看到了一個又一個感動中國的動人事跡。挫
折,是不可避免的。有的人遭遇挫折會消沉,有的人遭遇挫折會麻木,有的人遭遇挫折
會越挫越勇。我們當然要選擇最後一種,始終不放棄,有頑強的意志力,造就獨立性、
果斷性、堅韌性、有自製力的良好品格。

由於先天遺傳和後天培養的不同,每個人的智力能力也不同。我們通常所說的
IQ

便是智商。在我看來這東西可信,但不能全信。每個人的智力能力是不同,可是只要有
意志,只要能堅持,一切皆有可能的。
不過愛迪生也說過:
「天才是
99%
的努力加
1%

天分。然而那
1%
卻是最重要的。
」不管如何,我們還是要有夢想,敢拼搏,不放棄,知
努力才行。

Ⅱ 關於心理學的論文題目

這是我自己綜合幾篇論文寫的 ,可以參考一下。希望能幫到你啊!嘿嘿
淺析家庭因素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及對策

摘 要 近年來大學生因心理問題而引發的惡性事件呈上升趨勢,針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分析了家庭因素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並對如何加強大學生家庭教育提出一些意見和建議以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 大學生 心理健康 家庭教育

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正處於「心理上的斷乳期」,生理、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卻面臨著高於其他同齡群體的多重壓力。近年來高校不斷出現因大學生心理問題而發生的惡性事件,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令人擔憂。而家庭因素是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應重視大學生家庭教育,發揮其應有作用。

一、 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

當代大學生思想活躍、渴求知識、追求進步、積極向上,他們志向高遠,胸懷博大,能把個人的理想和志向融入到民族振興和國家強盛的宏圖偉業中,這是大學生心理發展的主流。但是隨著知識經濟時代和信息化社會的到來,人們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等發生很大變化,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社會競爭的日趨激烈,使處於「心理斷乳期」的大學生們面臨巨大的心理壓力,因心理問題走上極端的大學生呈上升趨勢。據教育部門有關調查資料顯示,在校20.33%至25.63%的大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
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具體表現為:第一,學習目的不明確,缺乏學習動力,沒有緊迫感,適應困難。有些自我控制能力較差的學生往往沉溺於上網聊天或玩游戲,看武俠小說,學習成績不佳,進而產生厭學心理、考試焦慮。第二,人際關系適應不良。一些大學生尋求在網路的虛擬世界裡找到交際的滿足,有的甚至染上網癮,迷戀於網路世界,自我封閉,不願與人面對面交往,久而久之,會影響大學生的認知、情感和心理定位。第三,戀愛心理困惑。情緒和情感不穩定,情緒起伏大,情感變化快,戀愛不成或失敗往往導致大學生心理變異。第四,抑鬱心理。多呈現在特困生、學習困難與自我認知不良的學生中。第五,就業心理困惑。在擇業過程中心理准備不足,急功近利,部分學生從眾心理嚴重。第六,意志不堅定。有壓力但動力不足,有信心但不能持之以恆,人生目標不明確,等等。

二、 家庭因素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

大學生在學校發生問題,有許多是在其早期成長過程中就埋下了種子,問題的解決也需要家庭的配合與參與。家庭因素是影響青年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有許多研究表明:大學生部分心理問題來源於他們原生家庭的父母教養方式、家庭結構、家庭氛圍和家庭經濟狀況等。
(一) 父母教養方式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有直接的影響。
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子女的心理行為發育和健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王玉潔2004年對鄭州鐵路職業學院醫學院分院的165位大一至大三的學生所做的調查表明: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子女青年期心理健康狀況有直接影響。父母的溫暖、關懷、體貼使子女形成熱情、自信、自尊獨立、有堅持性、積極情緒較多的人格特點,從而促進心理健康發展。拒絕、否認的教養方式使孩子形成羞辱、自卑、自罪、無助,辦事謹小慎微,優柔寡斷,害怕被他人拒絕,不懂什麼是愛,更不知道被愛的滋味的心理。父母過分干涉教養方式使孩子形成缺乏自信、過分自我約束和依賴等不良人格特點。父母懲罰嚴厲教養方式使子女產生自卑感、無助和不安全感。特別是懲罰嚴厲教養方式易使子女喪失自尊,產生焦慮和強迫症狀。
(二) 家庭結構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有重要影響。
盧勤採用臨床症狀自評量表(SCL-90)及自編家庭信息問卷對成都市某大學5090名2009級新生進行調查表明:家庭結構對心理健康總體水平及人際敏感、抑鬱、精神病性3個因子得分均具有顯著影響。寄居家庭相對於其他家庭的學生與人交往時更加敏感,單親家庭學生的抑鬱程度更高,心理健康總體水平更差。單親家庭大學生心理障礙較嚴重,心情抑鬱、性格孤僻、自卑多疑、逆反心理嚴重,由於家庭結構的不健全,子女往往會失去與父母中的一方進行交流的的可能,相對只能獲取部分關愛,與正常家庭的子女相比較,其心靈會蒙上一層陰影,很容易產生敏感、自卑心理。
(三) 家庭氛圍是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又一因素。
和諧的家庭氛圍能使子女身心愉悅,心理壓力減輕,有利於身心健康的良性發展。不和諧家庭中,爭吵、溺愛、冷淡和家庭暴力都會給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溺愛和暴力兩種家庭氛圍尤為突出。
(四) 家庭經濟狀況也會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但影響有一定限度。
據研究發現,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心理健康水平顯著低於經濟不困難的學生。家庭經濟收入越低,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家庭經濟狀況差的學生大多來自農村,他們要承受更多的經濟和心理壓力,大部分貧困生由於經濟拮據、視野有限和交往能力欠缺,一時又無力改變現狀,易產生敏感、自卑、抑鬱、焦慮、人際關系緊張等特點。生活在富裕家庭的大學生也可能與貧困生一樣出現較多的心理健康問題。

三、 加強大學生家庭教育的意見及建議

常說心理素質對人的發展起決定作用,而家庭是培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重要場所,是大學生遭遇挫折出現心理危機時的療養所。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佔有重要地位,因此,應重視大學生的家庭教育。
(一) 家長要充分認識到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自覺承擔教育義務。
家庭教育在個體成長中對個人素質的貢獻方式比較特殊,更多是家人之間相互交流中的潛移默化、相互浸染,這種印刻在內心深處的「素質」對人的成長影響深遠,家庭教育一旦出現誤區,往往會導致大學生心理問題「源於家庭」。因此,家長必須充分認識到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自覺地承擔起大學生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義務。
(二) 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使大學生子女能夠敞開心扉。
家永遠是我們避風的港灣。家長需要努力營造和諧溫馨的家庭氛圍,以民主平等的態度與大學生子女溝通交流,耐心傾聽子女的訴說,讓子女能真實展現自己的內心世界,用關愛滋潤子女心靈,使家庭真正成為大學生避風的港灣,成為大學生健康成長的堅強後盾和精神支柱。
(三) 針對大學生易出現的心理問題,及時進行家庭教育。
1、 更新教育觀念,讓大學生身心得到全面發展。
大學教育與早期教育的目的不同,學生的學習已不再僅限於對知識的積累,學習的目的是為了運用和創新,在於全面發展。因此,家長要提升自己對大學教育的了解,更新教育觀念,而不能停留在應試教育階段。要積極支持子女走出課堂,參加各種學校活動,在實踐中鍛煉自己,為子女今後發展目標指明方向,增強其學習目的和動力,總之,家長既要關注子女專業學習,又要注重其心理健康教育。
2、 針對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在家庭中進行人際交往教育。
在家庭教育中,應鼓勵學生廣泛交良友益友,通過學習增強自己的魅力,提升自己,並遵循真誠、平等、尊重、理解、互助互利的人際交往原則,主動與老師同學交往,積極融入到周圍的環境中去。家長應該認真去傾聽子女傾訴,並給予開導,幫助子女化解生活問題,也可以結合自身經歷向子女傳授交往技巧。
3、 針對大學生戀愛心理困惑,在家庭中進行情感教育。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則,創建和諧家庭,做好子女的楷模。其次,在愛情觀教育上應開門見山,不應遮遮掩掩,教育子女要理性,不應感情用事;如果子女已經戀愛,家長不要沖動,要善於疏導,而不是一味責難,同時要加強性健康教育。教育子女正確處理愛情與學業、事業的關系,指導子女注意戀愛的心理和生理衛生,避免因性沖動而帶來嚴重後果。再次,要加強網戀教育,提醒子女增強安全意識,不要迷戀網路,不要輕信網路信息。
4、 針對大學生就業心理困惑,在家庭中進行就業教育。
家長在學生選報專業時就應該開展就業教育,提醒子女結合自身愛好和機會發展需要選擇專業方向。同時,家長應尊重學生的想法,降低對子女的期望值,以減輕子女壓力,並在財力方面給予合理支持。另外,家長也應接受新的就業觀念,大學畢業生一次就業並不意味著工作將不再變化,而是會隨著市場需求做出調整,因此,家長不應讓子女局限於工作的穩定和專業的對口,要讓子女深入接觸社會,最終明確自身就業方向。
(四)家長、學校雙方積極主動溝通,了解身心發展狀況。
家長要主動經常瀏覽孩子所在學校的網頁或學校寄發的有關通知,及時了解孩子大學的動態,與孩子的輔導員溝通,了解孩子在學校的生活,有條件的家長也可以到學校探望孩子,在於同學和老師的聊天中了解孩子的成長軌跡。學校也要與家庭保持聯系和溝通,加強對學生家長的引導,為家庭教育發揮作用提供條件。

參考文獻:
[1] 周留柱.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現狀及成因分析與對策 [J].中國高教研究,2006(7):67-68.
[2] Lutenbancher M. Relationshipps between psychosocial factors and abusive parenting attitudes in low-income single mothers [J]. Nurs Res 2002,51(3):158-167.
[3] 王玉潔.父母教養方式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關系 [J].中國臨床康復,2005(32).
[4] 盧勤.家庭因素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29(1):107-110.
[5] 陳雯,陳新.家庭背景因素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J].社會•行為•心理,2008,11,(6A):966-968.
[6] 劉春玉.淺談家庭教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與作用 [J].教育與職業,2008(8):127-128..
[7] 閆玉.大學生家庭教育研究 [J].教育與職業,2006(27).
[8] 謝沫珠.大學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價值分析 [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9,30(2):109-111.
[9] 姜超,羅良針.論當前實施大學生家庭教育的必要性 [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09(6):38.
[10] 程路.大學生家庭教育面臨的挑戰及著力點 [J].教育與職業,2008(8):189-190.
[11] 謝沫珠,尤嘉.大學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西北醫學教育,2009,17(4):773-775.

Ⅲ 求一篇學習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心得體會的論文 2500字 急!!!!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積極的情緒、適度的情感、和諧的人際關系、良好的人格品質、堅強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為等。心理鍵康與一個人的成就、貢獻、成才關系重大。 心理健康是大學生成才的基礎: 1、心理健康可以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健康的心理品質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將來走向社會,在工作崗位上發揮智力水平、積極從事社會活動和不斷向更高層次發展的重要條件。充分認識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和諧發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質作為基礎的,一個人心理健康狀態直接影響和制約著全面發展的實現。 2、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學生克服依賴心理增強獨立性。大學生經過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競爭,告別了中學時代、跨入了大學,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學生必須從靠父母轉向靠自己。上大學前,在他們想像中的大學猶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無比。上大學後,緊張的學習,嚴格的紀律,生活的環境,使他們難以適應。因此,大學生必須注重心理健康,盡快克服依賴性,增強獨立性,積極主動適應大學生活,度過充實而有意義的大學生活。 3、心理健康是大學生取得事業成功的堅實心理基礎。目前我國大學畢業生的分配工作已發生了很大變化,大學生都實行供需見面、雙向選擇、擇優錄用等方式,擇業的競爭必然會使大學生心理上產生困惑和不安定感,驚嘆「皇帝女兒亦愁嫁」。因而,面對新形勢大學生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養自立、自強、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質,鍛煉自己的社會交往能力、使自己在變幻復雜的社會環境中,作出選擇適宜自己角色的正確抉擇,敢於面對困難、挫折與挑戰,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為事業成功奠定堅實的心理基礎。 4、心理健康利於大學生培養健康的個性心理。大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徵,是指他們在心理上和行為上經常、穩定地表現出來的各種特徵,通常表現為氣質和性格兩個主要方面。氣質主要是指情緒反映的特徵,性格除了氣質所包含的特徵外,還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徵。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特徵普遍表現為思想活躍、善於獨立思考、參與意識較強、朝氣蓬勃的精神狀態等等,這些有利於大學生的健康成長。 補充: 教育部日前印發了關於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要求各地教育部門和高校要充分認識加強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意見》明確了當前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務:依據大學生的心理特點,有針對性地講授心理健康知識,開展輔導或咨詢活動,幫助大學生樹立心理健康意識,優化心理素質,增強心理調適能力和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預防和緩解心理問題。幫助他們處理好環境適應、自我管理、學習成才、人際交往、交友戀愛、求職擇業、人格發展和情緒調節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進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式下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是高等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要求學校對大學生進行心理測試,分析和研究大學生的心理狀況,開展心理咨詢活動,教育和引導大學生不斷地加強心理品質修養和鍛煉,為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礎。 第一,培養良好的人格品質。良好的人格品質首先應該正確認識自我,培養悅納自我的態度,揚長避短,不斷完善自己。其次應該提高對挫折的承受能力,對挫折有正確的認識,在挫折面前不驚慌失措,採取理智的應付方法,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與個人的思想境界、對挫折的主觀判斷、挫折體驗等有關。提高挫折承受能力應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樹立科學的人生觀,積極參加各類實踐活動,豐富人生經驗。 -------------------------------------------------------------------------------- 2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補充: 第二,養成科學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已為科學研究所證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規律、勞逸結合、科學用腦、堅持體育鍛煉、少飲酒、不吸煙、講究衛生等。大學生的學習負擔較重,心理壓力較大,為了長期保持學習的效率,必須科學地安排好每天的學習、鍛煉、休息,使生活有規律。學會科學用腦就是要勤用腦、合理用腦、適時用腦,避免用腦過度引起神經衰弱,使思維、記億能力減退。 第三,加強自我心理調節。自我調節心理健康的核心內容包括調整認識結構、情緒狀態,鍛煉意志品質,改善適應能力等。大學生處於青年期階段,青年期的突出特點是人的性生理在經歷了從萌發到成熟的過渡之後,逐漸進入活躍狀態。從心理發展的意義上說,這個階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這是因為,經驗的缺乏和知識的幼稚決定了這個時期人的心理發展的某些方面落後於生理機能的成長速度。因而,在其發展過程中難免會發生許多尷尬、困惑、煩惱和苦悶。另一方面,我國正處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戰略目標的關鍵時期。社會情況正在發生復雜和深刻的變化,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科學技術急劇發展。這種情況也會在早晚要進入社會的青年學生中引發這樣或那樣的心理矛盾和心理沖突,例如父母下崗、家庭生活發生變故、學習成績不佳、交友失敗、失戀等。這些心理問題如果總是揮之不去,日積月累,就有可能成為心理障礙而影響學習和生活。讓學生正視現實,學會自我調節,保持同現實的良好接觸。進行自我調節,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去改造環境,努力實現自己的理想目標。所以大學生在學生過程中應學會自我心理調適,做到心理健康: 補充: 1、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學習是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有了學習興趣就能夠自覺地躍入浩瀚的知識海洋里邀游,拚命地吸取新知識,發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質,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2、保持樂觀的情緒和良好的心境,大學生應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愉快開朗的心境,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當遇到悲傷和憂愁的事情要學會自我調節,適度地表達和控制情緒,做到勝不驕、敗不餒、喜不狂、憂不絕。 3、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樂於交往心理健康的學生樂於與他人交往,在交往中能用理解、寬容、友誼、信任和尊重的態度與人和睦相處。通過人際交往,使他們能夠認識大學生的社會責任,培養遵守紀律和社會道德規范的習慣。增強心理適應能力,能與他人同心協力、合作共事,與集體保持協調的關系,保證大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 4、保持良好的環境適應能力。對大學生心理產生影響和作用的環境包括生存環境、成長環境、學習環境、校園環境等。 第四,積極參加業余活動,發展社會交往。豐富多彩的業余活動不僅豐富了大學生的生活,而且為大學生的健康發展提供了課堂以外的活動機會。大學生應培養多種興趣,發展業余愛好,通過參加各種課余活動,發揮潛能,振奮精神,緩解緊張,維護身心健康。通過社會交往才能實現思想交流和信息資料共享。發展社會交往可以不斷地豐富和激活人們的內心世界,有利於心理保健。 補充: 第五,求助心理老師或心理咨詢機構,獲得心理咨詢知識。心理老師具備了較雄厚的理論功底和生活實踐經驗,對學生所面臨的心理問題具有良好的解答方式和處理技巧。大學生在必要時求助於有豐富經驗的心理咨詢醫生或長期從事心理咨詢的專業人員和心理老師。心理咨詢是指通過人際關系,運用心理學方法和技巧,幫助來訪者自強自立的過程。從心理咨詢具有治療功能的角度來說,心理咨詢屬於心理治療,作為一種治療方法和治療手段,心理治療的對象主要是正常人和有輕度心理障礙的人。通過咨詢者與求詢者的交談、指導,針對求詢音的各種心理適應和提出的問題,幫助求詢者正確地認識到自身心理問題的根本原因;引導求詢者更為有效地而對現實,為求詢者提供建立新型人際關系的機會;增加求詢者的心理自由度,幫助求詢者改變過去的心理異常,最終恢復健康的心理。心理咨詢兼有心理預防和心理治療功能,通過心理咨詢,為咨詢對象創設一個良好的社會心理環境和條件,提高其精神生活質量和心理效能水平,以實現降低和減少心理障礙,防止精神疾病,保障心理健康的目的。 學習是一項艱苦的腦力勞動,在學習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困難和挫折,所以大學生要取得優秀的學習成績,掌握更多的科學文化知識,沒有意志,沒有不屈不撓的向上精神是不可能的。健康的心理,以積極進取、服務於社會的人生觀作為自己人格的核心,並以此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願望、目標和行為統一起來,樹立遠大理想, 「以天下為己任」,從而產生強大的學習內驅力,推動大學生努力完成學業,自覺攀登科學高峰。心理健康是大學生掌握文化科學知識的重要保證,有了良好的心態,不僅能取得好的學習效果,而且有益於終身的發展。如果離開良好心理的培養,就培養不出具有先進文化知識的合格大學生。綜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是提高大學生整體素質的要求,而且也是大學生全面發展,成為「四有」人才的重要保證和基礎。 補充: 總之,大學生要做到心理健康,爭取身心健康是關繫到成才與否的頭等大事。

Ⅳ 求生理心理學的論文一篇,只要跟這有關系就好。沈政 林庶芝編

摘 要:人們由於生理和心理原因,情緒起伏較大,因情緒引發的問題也較多,尤其是大學生群體。近年來,許多惡性案件都與人們的情緒有關,因此人們應主動了解自己情緒的特點,不良情緒產生的原因以及情緒對身心健康的影響。本文運用生理心理學上的一些原理,分析情緒與健康的關系,闡述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對健康的不同影響,同時為人們如何培養積極情緒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情緒 生理健康 控制和調節

在情緒產生和變化過程中,都伴隨著有機體生理功能的改變,整個有機體內部和外部器官的活動,神經過程和生化過程都共同參與其中。情緒的好壞同身心疾病的發生發展有密切關系,對人們健康產生很大的影響。人一旦長期被抑鬱、焦慮等消極情緒所困擾,就容易精神失常、患潰瘍病。因此,情緒在調節人的活動、維護身心健康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1、 情緒
1.1 情緒的定義
情緒與認知不同,它似乎與個體的切身需要和主觀態度聯系著。從這種聯系中可以引申出情緒的兩種特殊存在形式,其一為內在狀態或體驗,其二是外顯表情。這是認知過程所不具有的特徵。因此,情緒與認知是帶有因果性質和互相伴隨而產生的。情緒可以發動、干涉、組織或破壞認知過程和行為;認知對事物的評價則可以發動、轉移或改變情緒反應和體驗。
許多學派給情緒下的定義反映了這些特點和這類關系。功能主義把情緒定義為:情緒是個體與環境意義時間之間關系的心理現象。阿諾德的定義為:「情緒是對趨向知覺為有益的、離開知覺為有害的東西的一種體驗傾向。這種體驗傾向為一種相應的接近或退避的生理變化模式所伴隨。」 拉扎勒斯提出與阿諾德雷斯的定義:「情緒是來自正在進行著的環境中好的或不好的信息的生理心理反應的組織,它依賴於短時的或持續的評價。另一位學者楊(Young,1973)在上世紀70年代,給情緒下的定義為:「情緒起源於心理狀態的感情過程的激烈擾亂,它同時顯示出平滑肌、腺體和總體行為的身體變化。」他把情緒標定出感情過程的擾亂,暗示了情緒同有機體的利害關系和聯系。但它更強調情緒的「干擾」性質。這些定義都標示出情緒對人的需要和態度的關系。
從心理生物學的研究文獻中來看,情緒一詞至少有兩種含義:情緒是一種私人的主觀情感或感觸,人們能報告許許多多個人的感受或體驗,又是伴有明顯的愉快或難過的表示;情緒是一種特別的軀體的和自主神經系統的反應的表現或顯示,這一含義強調的是情緒狀態,這是可以用身體反應的狀況說明的。
1.2 情緒的分類
情緒有很多種,可以說每個人每天都在體驗著不同的情緒,喜怒哀樂。
在情緒類型的劃分上,存在多種分類方式。傳統的情緒理論認為人類的情緒可以通過幾個維度進行區分,目前較為常用的範式是「效價-喚醒度」的劃分方法:依據效價講情緒分類為正負兩極,位於正極的稱積極情緒,通常能帶來愉悅感受,如喜悅、快樂、希望、滿足等。位於負極的稱消極情緒,通常產生不愉悅的感受,如憤怒、悲哀、恐懼等。同時依據喚醒度區分情緒的強弱,喚醒度越大,所產生的情緒就越強烈。
2、 情緒與生理健康的關系
2.1 情緒的變化與神經生理反應密切相關,情緒反應與自主神經活動聯系密切,情緒發生時伴隨指交感和副交感等自主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的改變。早在2000年前,中外醫學家就注意到了消極情緒對身體健康的影響。我國古代醫學典籍《內經》中曾明確指出:「大怒傷肝,暴喜傷心,思慮傷脾,驚恐傷腎。」國外醫學著作中也有許多關於情緒緊張導致神經功能失調、身體虛弱,而樂觀、愉快的情緒又使人恢復健康的論述。
Mahl(1950)提出的心身疾病理論強調焦慮和恐懼的重要性。他認為恐懼經常阻止著有機體的行為表現從而一起疾病。例如,憤怒和焦慮之間的沖突引起高血壓;兒童因與成人分離而產生的恐懼和哭喊會導致氣喘病;依賴性和焦慮之間的沖突會產生潰瘍病。Mahl的理論是用狗、猴及學生所做的研究為根據的。他把那些為准備考試而學習到深夜同那些不參加考試的學生進行比較,發現「焦慮組」比「非焦慮組」有更多的鹽酸分泌。Brady(1958)對「執行操作」的猴子進行研究也證明了這一點。他把兩只猴子綁在並排的兩把椅子上,其中的一隻被稱為「執行猴」,訓練它按動杠桿是它和另外一支猴子來避開點擊。如果前後按動鋼釩的時間間隔不超過20分鍾,它們就永遠不受點擊,如果超過20分鍾沒有按動杠桿,兩者均受點擊。也就是說,兩只猴子受點擊次數相等,不同的是後一隻猴子把命運完全交給了「執行猴」。實驗結束後發現,「執行猴」發生了潰瘍,而另外一隻卻沒有。研究者對此的解釋是,長期的慢性焦慮導致副交感神經占優勢,引起胃酸的過多分泌。
2.2 積極情緒與生理健康
積極情緒就是對自己的過去感到幸福、滿意;對未來充滿希望、樂觀;對現在感到如意快樂。積極情緒是與某種需要的滿足想聯系,通常伴隨愉悅的主觀體驗,並能提高人的積極性和活動能力。
積極情緒使個體有更大的創造性,更有效地認知和做出決策,得到更多的社會支持並提供心理能量,使人在壓力背景下遠離困擾。積極情緒能拓寬注意,能提高思考和解決問題的速度和靈活性。
積極情緒具有更長遠利益上的適應意義。它可以使個體獲得一系列的個人自願,比如身體資源(身體技能、健康)、社會資源(友誼、社會支持網路)、智力資源(知識、執行控制)和心理資源(張力、創造性和樂觀)等,積極情緒具有拓展我們的注意、認知和行為,開闊知覺、思維在腦中反應傾向的功能;處於積極情緒狀態的個體思維開闊、心態積極而放鬆,更容易發現事件的積極意義。
積極情緒可以提高人的免疫功能,笑是一劑良葯,它能增加人的積極情緒和增加自我免疫系統功能的改善,這種免疫系統功能的改善是通過積極情緒的主觀體驗來調節的。實驗表明,經常使用幽默的人增加了唾液-免疫球蛋白A水平,是呼吸系統疾病的第一道防線,從而增強了免疫功能,促進健康。如「一個小丑進城,勝過一打兒醫生」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積極情緒能起到抵禦疾病的力量,如勇氣、樂觀主義、希望、誠實和毅力等等,研究表明,樂觀的、焦慮少的成人比悲觀的、焦慮的成人表現出更低的不穩定血壓和更多的積極心境。大量的醫學研究也顯示了積極情緒對於疾病的預防能力,堅強、樂觀、自信和冷靜地對待疾病,可以通過大腦對丘腦、胸腺的調節,影響體內植物神經和內分泌的功能,增加癌細胞免疫、體液免疫和體內其他功能,從而增強體內抵抗疾病的能力。在情緒和癌症的大量實踐中都證明了積極的情緒不僅能夠有效預防癌症的發生,而且對癌症的治療以及降低復發率都有很明顯的作用。同時,積極情緒也有利於疾病的恢復。
2.3 消極情緒與生理健康
消極的情緒,如焦慮、沮喪、憤怒和悲傷等對人們的身體和心理健康都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又文獻報道,癌症患者有24%存在嚴重抑鬱,有18%存在輕度抑鬱。美國醫學界曾對500多為胃腸病患者進行分析,發現因消極情緒造成疾病者佔74%。很多學者也認為,當今威脅人類健康和壽命的主要因素已不是細菌、病毒、理化、生物等外在因素,而是緊張、焦慮和抑鬱等內在的情緒因素。
人類的任何一種情緒都是由內在的化學和物理變化形成的,消極的情緒體驗在很大可能的程度上誘發一些生理疾病,它可能會引起皮膚功能紊亂,使包括皮膚病在內的許多疾病惡化。我們平時所謂的「脹氣」現象就是由情緒引起的消化道肌肉痙攣,而打嗝則是情緒在胃部肌肉上的體現。這些方面大家都會有所體會,當情緒處於低落狀態時,會感覺內分泌失調或有其他身體不適應症狀產生。
處於消極情緒狀態時個體的思維會變得越來越狹窄,思維往往聚焦於引起消極情緒的事件或情景而無法自拔,心態變得警惕而緊張,肢體血流加速,不僅增加心血管的負擔,而且會導致個體在不清醒和理智的狀況下做出錯誤的判斷和決定,甚至有很強危害性的舉動。這個方面在很大程度上解釋著現代社會各個階層不斷上升的自殺率,包括身居高位的領導幹部和寒窗苦讀幾十個年頭的博士生。
3、 培養積極情緒,促進生理健康
3.1 合理表達與發泄消極情緒
消極情緒並不一定完全有害於健康,如果能合理的表達和應對,它也可能促進健康。其中傾訴時最有效也是最容易做到的方法,和親人朋友推心置腹的交流和傾訴,把自己感受到的壓力和緊張感告訴他們。或者通過一些高強度的體育鍛煉來使自己的不良情緒得到及時的排解。
3.2 強調積極情緒對消極情緒的撤銷
積極情緒通過擴展個體瞬間思維序列,依靠分解或取消對具體行為的准備,來減輕消極情緒對個體思維和身體的控制。學會轉移和釋放自己的不良情緒,放鬆自己,去接觸新的事物或者讓自己沉浸在自己的愛好或運動中,體驗快樂和幸福,忘掉不愉快的事情。
3.3 主動培養積極情緒
合理利用放鬆法,包括冥想、瑜伽和肌肉放鬆練習。根據科學的實驗證明,當人進入冥想狀態時,大腦的活動會呈現出規律的α腦波,此時,人的想像力、創造力與靈感便會源源不斷的涌現,此外對於事物的判斷力和理解力都會大幅提升,同時身心會呈現安定、愉快、心曠神怡的感覺。瑜伽練習對個體的肌肉系統、精神系統、內分泌系統和消化系統都非常有益;保持微笑,實驗表明,我們的大腦並不能區別真實的微笑和裝出的微笑,因此,當我們微笑時,大腦反應方式是一樣的,都會釋放出同樣的快樂化學物質,久而久之,我們的微笑就會變成真的。

Ⅳ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1500字

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現狀:

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素質不僅影響到他們自身的發展,而且也關繫到全民族素質的提高,更關繫到跨世紀人才的培養,大量調查表明,目前我國大學生發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礙,精神疾病已成為大學生的主要疾病。具體表現為恐怖、焦慮、強迫、抑鬱和情感危機、神經衰弱等。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不容忽視。
對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原因分析 :

大學生心理素質方面存在的種種問題一方面是與他們自身所處的心理發展階段有關,同時也與他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分不開。大學生由於心理發展不成熟,情緒不穩定,面臨一系列生理、心理、社會適應的課題時,心理沖突矛盾時有發生,這些沖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導、合理解決,久而久之會形成心理障礙,特別是當代大學生,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爭中取勝,幾乎是全身心投人學習,家長的過度保護、學校的應試教育、生活經歷的缺乏使這些學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學習、生活、交友、戀愛、擇業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們中的一些人難以承受,以致出現心理疾病,甚至離校出走、自殺等。對變化的環境適應不良而出現的各種困惑、迷惘、不安、緊張在明顯增加,社會的變革給正在成長著的大學生帶來的心理沖擊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更強烈、更復雜。各種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會因素交織在一起,極易造成大學生心理發展中的失衡狀態。心理素質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適應高速度、高科技、高競爭的環境,心理負荷沉重便容易導致各種心理疾病。
1、客觀方面 :與中學比,大學時期的學習、生活、人際關系都發生了很大變化。
1)學習的任務、內容、方法發生了變化。 中學學的是基礎知識,大學學的是專業知識,中學有老師天天輔導,日日相隨;大學要有較強的自學能力,獨立地思考和解決問題。新大學生往往不適應這種變化了的學習生活,不知道如何適應和支配時間。
2)生活環境發生了變化。 部分新生在中學有寄讀經歷,但多數新生仍然是上學到學校,放學同家人居住在一起。進入大學後,班集體成為主要生活環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區,日常生活全要自理,這對那些平時習慣於依靠父母、家庭的人來說,確實是個難題。這種變化給他們帶來了一定的精神壓力。
3)人際關系較中學時代要復雜。 大部分新生在中學時期居住的比較集中,從小學到中學,都有一些從小在一塊兒的夥伴;班主任一任數年,天天相見。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語言、習俗,構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環境。跨進大學,周圍的人來自不同地區,素昧平生,語言、習俗各不相同;同學間由原來的熱熱鬧鬧、親密無間變得陌生,有想法也難以啟齒。因此,每逢節假日就會想家、想同學,會產生孤獨感。

2、主觀方面
新生物質生活的依賴性與精神生活的獨立意識發生著矛盾;日益增強的自主自立意識以及主觀願望上的自主自立與客觀條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間發生著矛盾。這兩方面的原因使那些適應新環境能力不強的新大學生很容易產生如下心理問題:
一是盲目自滿與自我陶醉 。因為考取了大學,老師表揚,同學羨慕,親友誇獎,父母慶賀,部分學生在這種自我陶醉中漸漸鬆懈了鬥志,終日悠哉游哉,認為自己是中學的尖子,大學里成績也不會差,從而放鬆了對自己的要求,盲目自滿。
二是失望與失寵感 。有的學生入學前把大學生活過於理想化、神秘化,入學後感到理想與現實差距太大,因而產生失望感,有的學生曾是中學的尖子,是家庭與學校的重點保護對象,進入大學一下子不受重視了,就會產生失寵感。
三是松氣情緒與歇腳心理。 有的同學認為考上大學就是端上了鐵飯碗,長期拼搏的目標已經達到,心理上得到了滿足,生理上希望得到休整。加上進入大學後奮斗目標不明,適應能力不強,競爭的氣勢也有所減弱,便產生了「鬆口氣,歇歇腳」的心理,再也鼓不起前進的勇氣了。
四是畏首畏尾。 因為環境變化而瞻前顧後畏縮不前,社會活動不參加,運動場不光顧。整日除了學習之外,無所事事,生活單一,有礙個性發展。

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教育措施 :
人的心理素質不是天賦的,而是取決於後天的教育與訓練,教育對心理素質的提高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1、充分發揮學校心理咨詢作用。
學校心理咨詢是增進學生心理健康、優化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咨詢可以指導學生減輕內心矛盾和沖突,排解心中憂難,開發身心潛能。還能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適應外界環境。近年來,心理咨詢機構不斷完善,增設了多種形式的服務,已成為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最有效的途徑。
2、開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調查,做到心理問題早期發現與預防。
開展心理素質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學生心理素質的狀態,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出教育措施與方案。採用「心理健康問卷」從中篩選出有心理症狀的學生,主動約請他們到心理咨詢中心進一步通過面談分析診斷,區別不同的問題類型與程度,採取不同的應對措施,防患於未然,做到了心理問題早期發現、及時干預,使學生在入學之初就能得到具體的心理健康指導。
3、開設心理教育必修課,增強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質的提高離不開相應知識的掌握,系統學習心理、衛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識,有助於學生了解心理發展規律,掌握心理調節方法,增強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質教育就是要注重培養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4、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為大學生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心理社會環境。
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健康的心理社會環境,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離不開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校風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影響學生心理發展的重要條件。良好的校風會潛移默化地優化學生的心理品質,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有助於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和健康愉悅的情緒特徵。因此,學校應該花力量抓校園文化建設,開展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和學術活動,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圍、寬松理解的環境,有助於學生深化自我認識,充分發展個性,改善適應能力。
優良的心理素質在青年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二十一世紀是一個思想文化激盪、價值觀念多元、新聞輿論沖擊、社會瞬息萬變、的世紀,面對如此紛繁復雜的世界,二十一世紀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將經受更為嚴峻的考驗。為此,要不斷加強對青年大學生的適應性、承受力、調控力、意志力、思維力、創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質的教育與培養,使他們真正懂得:要想佔有未來,不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體魄的儲備,更要作戰勝各種困難挫折的心理准備,從而引導他們科學地走出自我認識的誤區,更新觀念,突破時空,超越自我,搏擊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參與國際人才競爭,迎接新世紀的挑戰!

Ⅵ 求一篇關於心理學的論文

大學生心理健康重要性的分析

斯賓塞說過:「良好的健康狀況和由之而來的愉快情緒,是幸福的最好資金。大學生群體不但作為時代先進群體的代表更是社會前進發展的中流砥柱。因此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發展影響著社會的走向,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更加應該引起我們的廣泛關注和正確引導!
現如今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急需受到社會的迫切關注!據一項全國12.6萬的大學生為對象的調查顯示,期中20.3%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郁悶」、「變態」成為他們的口頭禪。因為各種心理疾病而休、退學的大學生人數已佔總休、退學人數的50%左右。在校大學生中存在人際關系、環境適應、情感障礙、焦慮等心理問題的佔了相當大的比例。

1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積極的情緒、適度的情感、和諧的人際關系、良好的人格品質、堅強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為等。心理鍵康與一個人的成就、貢獻、成才關系重大。
(1)心理健康可以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
健康的心理品質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學生走向社會,在工作崗位上發揮智力水平、積極從事社會活動和不斷向更高層次發展的重要條件。
(2)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學生克服依賴心理,增強獨立性。
大學生必須從靠父母轉向靠自己。上大學前,大學生想像大學是「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無比;上大學後,緊張的學習,嚴格的紀律,生活的環境,使他們難以適應。因此,大學生必須注重心理健康,盡快克服依賴性,增強獨立性,積極主動地適應大學生活,展開充實而有意義的大學生活。
(3)心理健康是大學生取得事業成功的堅實心理基礎。
目前我國大學畢業生的工作已發生了很大變化,大學生都實行供需見面、雙向選擇、擇優錄用等方式,擇業的競爭必然使大學生產生困惑和不安定感,驚嘆「皇帝女兒亦愁嫁」。因此,面對新形勢,大學生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養自立、自強、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質,鍛煉自己的社會交往能力,使自己在變幻復雜的社會環境中,作出適宜自己角色的正確抉擇,敢於面對困難、挫折與挑戰,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為事業成功奠定堅實的心理基礎。
(4)心理健康有利於大學生培養健康的個性心理。
大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徵是指他們在心理上和行為上經常、穩定地表現出來的各種特徵,通常表現為氣質和性格兩個主要方面。
2目前大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
(1)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
大學生心理素質方面存在的種種問題一方面與他們自身所處的心理發展階段有關,另一方面與他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分不開。各種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會因素交織在一起,極易造成大學生心理發展中的失衡狀態。主要表現為:
1.人際關系問題
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學生成長與社會化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由於人際關系、社會的復雜性與學生心理的單純性,大學生常常在人際交往中受挫。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缺乏人際交往經驗,缺乏在公眾場合表達自己與他人交往的能力和勇氣,面對各種各樣的活動,既充滿興趣又擔心失敗,久而久之便迴避參與,妨礙良好的人際交往圈的形成。
2.情緒起伏問題
大學生處於青春發育的「暴風雨時期」,生理發育極為迅速,已基本趨於成熟,但由於閱歷較淺,社會經驗不足,對人生和社會問題的認識往往膚淺,加之青年特有的任性和理想的困惑,極易出現各式各樣的心理矛盾,很容易受外界各種因素的干擾和影響,還會因一點小小的勝利而沾沾自喜,也易為一次小考失利而一蹶不振,自我控制和自我調適能力較低,並由此導致其心理偏差和行為怪僻。
3.學業成就問題
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他們最關心的莫過於學業成就問題,而環境與地位的變化錯位給大學生們帶來了不少的心理負擔。高中時期的佼佼者,進入大學生活後,一部分學生發現自己在高中時的那種優勢不復存在,面臨的是一種重新分化組合的嚴峻局面,幾乎每一個學生都有一種失寵感。一些學生在進入大學後因未能掌握大學學習的方法而導致考試不及格,從而產生厭學、自卑、自信心下降等一系列心理問題。有的學生甚至得了考試恐懼症,每次考試都生病或不敢考。如何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為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關注的問題。
(2)引起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
1.因為應試教育導致家長、學校的過度保護。
學生缺乏應對困難及心理承受力等鍛煉,除了學習外,其他事情家長一手包辦,導致許多學生的心理發育不健全,雖然上了大學,但生活能力還停留在小學水平。這樣當大學生面對社會的時候,便有了許多不適應和不順心,而他們又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質,這便出現大學生輕生現象。
2.學習、生活、工作、人際關系處理不當也是引起大學生心理障礙的一個主要原因。
(1)學習的任務、內容、方法發生了變化。中學學的是基礎知識,目的是為今後繼續深造或就業做准備;大學學的是專業知識,目的是把學生塑造成建設祖國的高級專門人才。中學課程幾年一貫學習僅有的幾門高考課程,中學有老師天天輔導,日日相隨;大學要有較強的自學能力,獨立地思考和解決問題。大學新生往往不適應這種學習生活,不知道如何適應和支配時間。
(2)生活環境發生了變化。雖然部分大學新生在中學有寄讀經歷,但多數大學生仍然是上學到學校,放學同家人居住在一起。進入大學後,班集體成為主要生活環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區,日常生活全要自理,這對那些平時習慣於依靠父母、家庭的大學生來說,確實是個難題。這種變化給他們帶來了一定的精神壓力。
(3)人際關系較中學時代要復雜。大部分大學新生在中學時期居住得比較集中,從小學到中學,都有一些從小在一塊兒的夥伴;班主任一任數年,天天相見,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語言、習俗,構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環境。跨進大學,周圍的人來自不同地區,素昧平生,語言、習俗各不相同;同學間由原來的熱熱鬧鬧、親密無間變得陌生,有想法也難以啟齒。這對年齡僅有十七八歲的新大學生來說,極不習慣,因此,每逢節假日都會想家、想同學,產生孤獨感。
3.家庭經濟困難。
一些大學生最大的困難是在經濟上,他們過早地承擔生活的壓力,這使得他們相對其他的大學生更加容易憂心忡忡,有些經濟困難的學生徘徊在欲學不能、欲罷不忍的痛苦邊緣。一方面他們遠離家人精神上沒有依託感,另一方面他們社交能力不強、心理閉鎖、缺乏主動性和自信心等,常常不易尋找到能傾吐心聲的知己,心中的郁悶不滿和不安得不到宣洩,思想得不到交流,長期下去就容易形成心理障礙。
4.戀愛失敗。因為戀愛問題處理不當,導致當事人心理痛楚、人格扭曲,甚至引發精神失常的事例在大學校園里時有發生。
3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教育措施
人的心理素質不是天賦的,而是取決於後天的教育與訓練,教育對心理素質的提高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我校在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方面進行了許多探索和嘗試,開展了一系列工作,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同時也有許多不足的地方有待改進。以下是我校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1)充分發揮學校心理咨詢作用。
學校心理咨詢是增進學生心理健康、優化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時間的推移,心理咨詢被越來越多的人承認和接受,越來越多的大專院校,甚至中學開始設置心理咨詢機構。心理咨詢可以指導學生減輕內心矛盾和沖突,排解心中憂難,挖掘身心潛能,還可以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適應外界環境。近年來,心理咨詢機構不斷完善,增設了多種形式的服務,已成為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最有效的途徑。
(2)開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調查,做到心理問題早期發現與預防。
開展心理素質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學生心理素質的狀態,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出教育措施與方案。我校每年對新生進行心理健康普查,採用「心理健康問卷」從中篩選出有心理症狀的學生,主動約請他們到心理咨詢中心進一步通過面談分析診斷,每年約有10%的新生被約請面談,根據面談分析,區別不同的問題類型與程度,採取不同的應對措施,防患於未然,做到了心理問題早期發現、及時干預,使學生在入學之初就得到了具體的心理健康指導。
(3)把心理素質教育滲透在各科教學之中。
通過各科教學進行素質教育既是學校心理教育實施的途徑,又是各科教學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學過程都包括著極其豐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為教學過程是經社會歷史積淀的,以文化知識、道德規范、思想價值觀念為內容和主導的。教師在傳授知識過程中,只要注重考慮學生的心理需求,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並深入挖掘知識內在的教育意義,就能把人類歷史形成的知識、經驗、技能轉化為自己的精神財富,即內化成學生的思想觀點、人生價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質,並在他們身上持久紮根。我校規定每位上課教師都必須做到課前10分鍾教育,規定班主任、輔導員每周對全班做一次全面的思想教育。
(4)開設心理教育必修課,增強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質的提高離不開相應知識的掌握。系統學習心理、衛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識,有助於學生了解心理發展規律,掌握心理調節方法,增強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質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生自我教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取決於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因此,心理素質教育就是要注重培養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5)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為大學生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心理社會環境。
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健康的心理社會環境,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離不開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良好的校風會潛移默化地優化學生的心理品質,如團結友愛的校風是學生形成群體凝聚力、集體榮譽感的土壤,有利於使人與人之間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促進生生之間相互溝通、相互幫助。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有助於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和健康愉悅的情緒特徵。因此,學校應該花力量抓校園文化建設,開展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和學術活動,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圍、寬松理解的環境,有助於學生深化自我認識,充分發展個性,改善適應能力。
4大學生的自我心理健康培養和自我調適
(1)培養良好的人格品質。
良好的人格品質首先應該正確認識自我,樹立悅納自我的態度,揚長避短,不斷完善自己。其次應該提高對挫折的承受能力,對挫折有正確的認識,在挫折面前不驚慌失措,採取理智的應付方法,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要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學生應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樹立科學的人生觀,積極參加各類實踐活動,豐富人生經驗。
(2)養成科學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已為科學研究所證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規律、勞逸結合、科學用腦、堅持體育鍛煉、少飲酒、不吸煙、講究衛生等。學會科學用腦就是要勤用腦、合理用腦、適時用腦,避免用腦過度引起神經衰弱,使思維、記憶能力減退。
(3)積極參加業余活動,發展社會交往。
豐富多彩的業余活動不僅豐富了大學生的生活,而且為大學生的健康發展提供了課堂以外的活動機會。大學生應培養多種興趣,發展業余愛好,通過參加各種課余活動,挖掘潛能,振奮精神,緩解緊張,維護身心健康。
(4)求助心理老師或心理咨詢機構,獲得心理咨詢知識。
心理老師具備了較雄厚的理論功底和生活實踐經驗,對學生所面臨的心理問題就會有良好的解答方式和處理技巧。大學生要在必要時求助於有豐富經驗的心理咨詢醫生或長期從事心理咨詢的專業人員和心理老師。
(5)努力學習。
學習是一項艱苦的腦力勞動,在學習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困難和挫折,所以大學生要取得優秀的學習成績,掌握更多的科學文化知識,沒有意志,沒有不屈不撓的向上精神是不行的。大學生以積極進取、服務於社會的人生觀作為自己人格的核心,並以此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願望、目標和行為統一起來,樹立遠大理想,「以天下為己任」,從而產生強大的學習內驅力,推動自己努力完成學業,自覺攀登科學高峰。
總之,心理健康是大學生掌握文化科學知識的重要保證,有了良好的心態,大學生不僅能取得好的學習效果,而且有益於終身的發展。如果離開良好心理的培養,就培養不出具有先進文化知識的合格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是提高大學生整體素質的要求,而且是大學生全面發展,成為「四有」人才的重要保證和基礎。

這可是本人曾經花六塊錢在豆丁上當下來的,給個最佳吧

Ⅶ 關於心理學選修課的論文

心理素質的結構及其內外關系

心理素質作為人的整體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正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以系統地培育學生心理素質為主要目的的心理教育正迅速進入我國各級各類學校教育領域。

那麼,到底什麼是心理素質,它主要由哪些因素構成,各因素間有什麼聯系,與其他素質是什麼關系,對我們有什麼啟示呢?這些既是教育理論研究必需解決的課題,也是心理教育實踐迫切需要回答的問題。在理論上,它事關心理教育學這一亟待建立的新興學科的邏輯起點、研究內容及其歸宿。在實踐上,它決定著心理教育的目的。內容以及如何評估。

對於心理素質這一概念內涵的系統的專門論述,目前尚不多見,但從相關研究的表述及人們的一般認識看,存在著三種不同的傾向。

其一是擴大化、泛化趨勢,即將人的整體素質僅分為身心兩種,將除生理素質以外的一切因素統統歸之於心理素質這一概念的范疇之中。誠然,德、智等方面的素質都得以心理素質為基礎,體現著心理素質的功能,但其間畢竟有著一定的區別。這一界定實際上混淆了心理素質與其他素質的界限,在實踐中易導致心理素質教育所獨有的目標。內容。功能的模糊乃至喪失,使人們誤以為德育和智育實際上就可取代心理素質教育,因而不利於心理教育實踐。

其二是,將心理素質狹義化,即將某一具體內容的心理教育等同於系統、全面的心理教育。諸如,視心理素質教育就是自信心培育,或承受挫折能力的訓練,或心理衛生教育等。這些內容無疑都屬於心理教育的范疇,但不宜將其中某一子系統與整個系統相等同。如果在心理教育實踐中厚此薄彼或單打一,抓住一點不及其餘,就難以發揮心理素質教育應有的功能。

其三是,視心理素質為所有心理現象所具有的水平、層次和質量。這一觀點無疑是符合心理科學的。但鑒於心理現象是十分復雜的系統,並且對心理現象的要素的理解、劃分尚未完全統一,客觀上各種心理因素本身所具有的教育的可能性及價值大小也不同,在心理教育中,有必要視其可能性和價值大小確定重點方面。

心理素質是心理教育學體系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它的界定將直接影響心理素質教育的實踐,也事關人才培養目標的確立。因此,心理素質的界定首先必需符合心理教育學的基本要求,注意處理與其他教育內容的關系,避免泛化或片面化;其次必需具有可操作性,有利於心理教育實踐,同時還應兼顧社會對人的心理方面的現實要求。

基於此,筆者認為:心理素質是一個人的性格品質、心理能力,心理動力、心理健康狀況及心因性行為的水平或質量的綜合體現。也就是說,衡量一個人的心理素質應從其性格品質的優劣、心理能力的強弱、心理動力的大小、心理健康狀況的好壞,以及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行為表現的社會適應與否這五個方面全面評估。

性格品質是指人在對現實的態度和行為方式中表現出來的穩定的心理特徵。如,對自己的態度是自信還是自卑,自愛還是自棄,進取還是退縮;對他人是寬容還是計較,溫和還是粗暴,合群還是孤僻;對工作、學習是喜愛還是厭惡,勤奮還是懶惰,認真還是馬虎,負責還是塞責,踏實還是輕浮等;在情緒方面是樂觀還是悲觀,開朗還是抑鬱,穩定還是易波動,強烈還是寧靜;在意志方面,是有目標還是盲目,自覺還是沖動,自製還是放縱,勇敢還是怯懦,果斷還是寡斷,鎮定還是驚慌,堅強還是脆弱,有恆還是無恆,靈活還是死板;以及在認知方面的特徵和對待集體、社會的態度等等。性格品質在人的個性中具有核心意義,不同的性格品質對自身及社會的價值上存在質的差別,有優劣之分,將直接或間接地制約其他方面。例如,一個人是自信還是自卑,這一性格特徵直接制約著心理能力的培養和心理動力的激發,影響心理健康及行為表現。因而它是一個人心理素質的內核。但同時,它的形成又是在心理能力的訓練中,在心理動力的促動下,在心理健康狀態的影響下,在行為結果的反饋中逐步強化、積淀而成的。

心理能力主要是指一個人在認知和心理適應方面表現出來的能力。在認知方麵包括感知能力、記憶能力、思維能力、想像能力、注意能力、創造能力等。心理適應能力包括許多方面,主要為:適應客觀的自我意識能力,如自我認知、自我評價及自我接納能力;適應自我發展所需的自我定向、自我設計、啟我激勵、自我監督、自我揚棄、自我表現的能力;適應他人所需的知覺他人、理解他人,人際交往以及人際關系的協調能力;適應社會所需的社會知覺能力、價值判斷能力、競爭及協作能力;適應生活與環境所需的自理能力、應變能力、決策能力、承受挫折能力、情緒調適能力、心理保健能力、行為自控能力等等。這些能力的形成當然是綜合素質作用的結果,但首先離不開優良的性格品質、強大的動力、健康的心態及良好的行為習慣。其強弱又反作用於心理素質的其他方面,並直接制約行為表現。例如一個情緒調適能力強的人,更易形成開朗的性格和穩定而愉快的心境,產生積極的內驅力,避免許多痛苦、抑鬱。焦慮等消極情緒障礙,並引發積極而適當的行為表現。

心理動力是指由個體的需要、興趣、動機以及信念、理想、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等個性心理傾向所產生的,來自主體自身的驅動力。它既有動力大小的量的水平差異,同時,因其行為的目的指向所帶來的結果可能有益、也可能有害於自身或社會,因而在考察其心理動力大小的同時,還應當注意其動力所指方向是否適當。心理動力是一個人的性格優化、能力強化、心態健化、行為良化的內在力量源泉,它對於性格的塑造、心理能力的訓練、心理健康狀況及行為積極性可起到促進或阻礙作用。同時,心理素質其他方面以及人的整體素質,又會對心理動力的大小產生強化或弱化的影響,特別是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等高層次的個性心理傾向和思想道德素質左右著心理動力的目標指向。

對於心理健康的標准人們有不同的理解。在這里我們僅以心理健康的最起碼的要求作為標准來衡量。即看個體是否存在情緒、認知、性格缺陷等方面的心理障礙,有沒有心理疾病。性格健全、具備必要的心理能力、行為適應良好、內在動力強大而又積極,這些既是心理健康的條件,又是心理健康水平高的標志。而心理健康水平低下正是心理素質不良的必然結果。反過來,心理健康狀況又直接制約心質、心能、心力等方面的心理素質的提高,並直接導致行為表現,決定行為適應與否。

心因性行為是指直接由個體的心理素質及心理健康狀況所引發的行為表現。此外,人的行為中還有一部分是屬於環境壓力所導致的被動服從行為。心因性行為表現的適應與否是一個人心理素質高低與否、心理健康與否的外在體現。而心因性行為所帶來的結果又反過來影響性格品質、心理能力、心理動力及心理健康。這里的適應一方面要看其是否適應社會及環境要求,另一方面要看一個人的自覺的行為表現是否與其年齡及特有角色相符合。

綜上所述,廣義的心理素質的五個方面是緊密聯系、互為基礎和條件的。既可互相促進而進入良性循環,也可能互相制約而陷入惡性循環。其中性格品質是最基本的、長期發揮作用的、相對穩定的因素,居於最基本的位置。心理能力是心理素質的直接體現,是主幹成分。心理動力是心理素質中最活躍、影響最直接也最全面的因素。這二個方面構成狹義心理素質的結構。而心理健康水平是狹義心理素質高低的內在標志,心因性行為表現則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是狹義心理素質高低的外顯標志。由於心理健康水平及行為表現都與其他因素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反作用著狹義心理素質的各個方面,因而也應將這兩個因素納入廣義的心理素質結構體系之中,以利於心理教育實踐。在心理教育中,應將性格品質培育、心理能力培養、心理健康維護、心理動力的激發及行為表現的引導統一起來全面實施,以便形成合力,發揮出整體的心理教育效能。

心理素質各方面不僅內部存在相互的聯系,而且與其外部的其他素質也存在密切關系。相對說來,心理素質居於人的整體素質的核心,其各方面分別構成其他素質發展的基礎。

一方面,性格品質中包含著個體對他人、集體及社會的態度,而這些結果直接決定著人的道德行為表現,反映一個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另一方面,一個人其他的性格特徵也會間接地影響其政治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比如一個性情暴躁的人,他有可能在一定情況下產生過激行為,從而違反道德規范。一個自我中心的人,在自身與他人發生利益沖突時,更易表現出自私、甚至損人利己的非道德行為。一個心胸狹隘的人,會目光短淺,難以形成崇高的思想政治覺悟。反之,一個人有良好的性格品質,就更易接受科學的思想政治和道德的教育,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因此,良好的性格品質是思想道德素質提高的基礎。性格品質的培育。優化,是心理素質教育與思想道德教育的共同目標和任務,也是心理素質教育與德育的最直接的結合點。

心理能力包括智力與心理適應能力兩大方面,其中的智力及其開發和利用,直接影 響文化科學素質的提高,成為其基礎和條件。心理適應能力在制約個體的社會適應的同時,也制約著對自我的適應及發展,成為一個人在充分實現自我的同時順利地社會化的基本條件。心理適應能力的強弱直接制約著個體心理社會化的進程順利與否,因而是個體社會化的心理基礎。

心理健康是人的整體健康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許多不健康的心理因素是身體疾病的原因。如心因性疾病的產生與性格的病態、情緒障礙、心理能力的缺陷有直接或間接關系。因而心理健康是人的整體健康水平提高的基礎。

心因性行為是一個人現實行為表現的組成部分。如果心理素質良好,心理健康,那麼適應的心因性行為就增加,被動服從的行為就會減少。心理素質和以之為基礎的其他素質一起,共同制約著人的行為表現,決定著其社會適應狀態

心理動力不僅直接制約心理素質其他方面的優化,而且同時作用於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及身體素質的提高,影響個體的社會化進程。心理動力的大小對人的各方面的發展起著加速或減緩作用,其指向則影響著各種素質發展的方向,並且決定著人的素質發展及行為的自覺性、主動性和主觀能動性。

心理動力居於人的整體素質的核心地位,分別成為其他素質發展的基礎。當然,其他素質的發展也會反作用於心理素質各方面的變化。

實施素質教育必須重視心理素質的培育,應通過對心理素質各方面及各要素的全面、系統的培育與輔導,實現性格品質的優化、心理能力的強化和心理動力的激發,達到維護心理健康、防治心理問題及行為問題的目的。並在此基礎上促進學生德、智、體等方面素質的主動發展,順利實現個體的社會化。

Ⅷ 大學生心理論文1500字

這是我自己綜合幾篇論文寫的 ,可以參考一下。希望能幫到你啊!嘿嘿 淺析家庭因素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及對策 摘要 近年來大學生因心理問題而引發的惡性事件呈上升趨勢,針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分析了家庭因素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並對如何加強大學生家庭教育提出一些意見和建議以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 大學生 心理健康 家庭教育 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正處於「心理上的斷乳期」,生理、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卻面臨著高於其他同齡群體的多重壓力。近年來高校不斷出現因大學生心理問題而發生的惡性事件,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令人擔憂。而家庭因素是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應重視大學生家庭教育,發揮其應有作用。 一、 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 當代大學生思想活躍、渴求知識、追求進步、積極向上,他們志向高遠,胸懷博大,能把個人的理想和志向融入到民族振興和國家強盛的宏圖偉業中,這是大學生心理發展的主流。但是隨著知識經濟時代和信息化社會的到來,人們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等發生很大變化,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社會競爭的日趨激烈,使處於「心理斷乳期」的大學生們面臨巨大的心理壓力,因心理問題走上極端的大學生呈上升趨勢。據教育部門有關調查資料顯示,在校20.33%至25.63%的大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 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具體表現為:第一,學習目的不明確,缺乏學習動力,沒有緊迫感,適應困難。有些自我控制能力較差的學生往往沉溺於上網聊天或玩游戲,看武俠小說,學習成績不佳,進而產生厭學心理、考試焦慮。第二,人際關系適應不良。一些大學生尋求在網路的虛擬世界裡找到交際的滿足,有的甚至染上網癮,迷戀於網路世界,自我封閉,不願與人面對面交往,久而久之,會影響大學生的認知、情感和心理定位。第三,戀愛心理困惑。情緒和情感不穩定,情緒起伏大,情感變化快,戀愛不成或失敗往往導致大學生心理變異。第四,抑鬱心理。多呈現在特困生、學習困難與自我認知不良的學生中。第五,就業心理困惑。在擇業過程中心理准備不足,急功近利,部分學生從眾心理嚴重。第六,意志不堅定。有壓力但動力不足,有信心但不能持之以恆,人生目標不明確,等等。 二、 家庭因素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 大學生在學校發生問題,有許多是在其早期成長過程中就埋下了種子,問題的解決也需要家庭的配合與參與。家庭因素是影響青年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有許多研究表明:大學生部分心理問題來源於他們原生家庭的父母教養方式、家庭結構、家庭氛圍和家庭經濟狀況等。 (一) 父母教養方式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有直接的影響。 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子女的心理行為發育和健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王玉潔2004年對鄭州鐵路職業學院醫學院分院的165位大一至大三的學生所做的調查表明: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子女青年期心理健康狀況有直接影響。父母的溫暖、關懷、體貼使子女形成熱情、自信、自尊獨立、有堅持性、積極情緒較多的人格特點,從而促進心理健康發展。拒絕、否認的教養方式使孩子形成羞辱、自卑、自罪、無助,辦事謹小慎微,優柔寡斷,害怕被他人拒絕,不懂什麼是愛,更不知道被愛的滋味的心理。父母過分干涉教養方式使孩子形成缺乏自信、過分自我約束和依賴等不良人格特點。父母懲罰嚴厲教養方式使子女產生自卑感、無助和不安全感。特別是懲罰嚴厲教養方式易使子女喪失自尊,產生焦慮和強迫症狀。 (二) 家庭結構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有重要影響。 盧勤採用臨床症狀自評量表(SCL-90)及自編家庭信息問卷對成都市某大學5090名2009級新生進行調查表明:家庭結構對心理健康總體水平及人際敏感、抑鬱、精神病性3個因子得分均具有顯著影響。寄居家庭相對於其他家庭的學生與人交往時更加敏感,單親家庭學生的抑鬱程度更高,心理健康總體水平更差。單親家庭大學生心理障礙較嚴重,心情抑鬱、性格孤僻、自卑多疑、逆反心理嚴重,由於家庭結構的不健全,子女往往會失去與父母中的一方進行交流的的可能,相對只能獲取部分關愛,與正常家庭的子女相比較,其心靈會蒙上一層陰影,很容易產生敏感、自卑心理。 (三) 家庭氛圍是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又一因素。 和諧的家庭氛圍能使子女身心愉悅,心理壓力減輕,有利於身心健康的良性發展。不和諧家庭中,爭吵、溺愛、冷淡和家庭暴力都會給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溺愛和暴力兩種家庭氛圍尤為突出。 (四) 家庭經濟狀況也會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但影響有一定限度。 據研究發現,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心理健康水平顯著低於經濟不困難的學生。家庭經濟收入越低,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家庭經濟狀況差的學生大多來自農村,他們要承受更多的經濟和心理壓力,大部分貧困生由於經濟拮據、視野有限和交往能力欠缺,一時又無力改變現狀,易產生敏感、自卑、抑鬱、焦慮、人際關系緊張等特點。生活在富裕家庭的大學生也可能與貧困生一樣出現較多的心理健康問題。 三、 加強大學生家庭教育的意見及建議 常說心理素質對人的發展起決定作用,而家庭是培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重要場所,是大學生遭遇挫折出現心理危機時的療養所。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佔有重要地位,因此,應重視大學生的家庭教育。 (一) 家長要充分認識到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自覺承擔教育義務。 家庭教育在個體成長中對個人素質的貢獻方式比較特殊,更多是家人之間相互交流中的潛移默化、相互浸染,這種印刻在內心深處的「素質」對人的成長影響深遠,家庭教育一旦出現誤區,往往會導致大學生心理問題「源於家庭」。因此,家長必須充分認識到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自覺地承擔起大學生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義務。 (二) 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使大學生子女能夠敞開心扉。 家永遠是我們避風的港灣。家長需要努力營造和諧溫馨的家庭氛圍,以民主平等的態度與大學生子女溝通交流,耐心傾聽子女的訴說,讓子女能真實展現自己的內心世界,用關愛滋潤子女心靈,使家庭真正成為大學生避風的港灣,成為大學生健康成長的堅強後盾和精神支柱。 (三) 針對大學生易出現的心理問題,及時進行家庭教育。 1、 更新教育觀念,讓大學生身心得到全面發展。 大學教育與早期教育的目的不同,學生的學習已不再僅限於對知識的積累,學習的目的是為了運用和創新,在於全面發展。因此,家長要提升自己對大學教育的了解,更新教育觀念,而不能停留在應試教育階段。要積極支持子女走出課堂,參加各種學校活動,在實踐中鍛煉自己,為子女今後發展目標指明方向,增強其學習目的和動力,總之,家長既要關注子女專業學習,又要注重其心理健康教育。 2、 針對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在家庭中進行人際交往教育。 在家庭教育中,應鼓勵學生廣泛交良友益友,通過學習增強自己的魅力,提升自己,並遵循真誠、平等、尊重、理解、互助互利的人際交往原則,主動與老師同學交往,積極融入到周圍的環境中去。家長應該認真去傾聽子女傾訴,並給予開導,幫助子女化解生活問題,也可以結合自身經歷向子女傳授交往技巧。 3、 針對大學生戀愛心理困惑,在家庭中進行情感教育。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則,創建和諧家庭,做好子女的楷模。其次,在愛情觀教育上應開門見山,不應遮遮掩掩,教育子女要理性,不應感情用事;如果子女已經戀愛,家長不要沖動,要善於疏導,而不是一味責難,同時要加強性健康教育。教育子女正確處理愛情與學業、事業的關系,指導子女注意戀愛的心理和生理衛生,避免因性沖動而帶來嚴重後果。再次,要加強網戀教育,提醒子女增強安全意識,不要迷戀網路,不要輕信網路信息。 4、 針對大學生就業心理困惑,在家庭中進行就業教育。 家長在學生選報專業時就應該開展就業教育,提醒子女結合自身愛好和機會發展需要選擇專業方向。同時,家長應尊重學生的想法,降低對子女的期望值,以減輕子女壓力,並在財力方面給予合理支持。另外,家長也應接受新的就業觀念,大學畢業生一次就業並不意味著工作將不再變化,而是會隨著市場需求做出調整,因此,家長不應讓子女局限於工作的穩定和專業的對口,要讓子女深入接觸社會,最終明確自身就業方向。 (四)家長、學校雙方積極主動溝通,了解身心發展狀況。 家長要主動經常瀏覽孩子所在學校的網頁或學校寄發的有關通知,及時了解孩子大學的動態,與孩子的輔導員溝通,了解孩子在學校的生活,有條件的家長也可以到學校探望孩子,在於同學和老師的聊天中了解孩子的成長軌跡。學校也要與家庭保持聯系和溝通,加強對學生家長的引導,為家庭教育發揮作用提供條件。

Ⅸ 根據生理學與心理學談談如何學習 論文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據小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的規律和特點,運用心理學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小學生身心全面和諧地發展和整體素質全面提高的教育。教育部1999年13號文件《關於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的全面素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未來人才素質中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走近新課程,「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的理念撲面而來,它比過去的教育教學更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喜怒哀樂,更關注人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更關注人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更關注學生的尊嚴。這意味著,今後對老師的要求不僅是要完成「傳道、授業、解惑」的任務,而且應當成為一個合格的心理輔導員,承擔起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務。 因此在課程改革中科學、有效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顯得尤為重要。下面我談兩點自己在新課程改革中自己對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點嘗試和體會: 一、創設和諧、宜人的教育教學物質環境。 給孩子一片空氣,讓他們自由呼吸;給孩子一塊綠地,讓他們栽花種草;給孩子一片繪畫壁,讓孩子自由描繪;給孩子一片飼養園地,讓他們感受動物的可愛。順孩子之天性,讓他們快樂的成長。 創設優美、安全、舒適的物質環境。如校園的戶外場地富有變化,則具有激發小學生多種經驗,誘發小學多種活動行為的功能。在活動場內,設計豐富多彩的設備和材料,使處處充滿綠色和生機。教室是小學生主要的活動空間,我們力爭使室內寬敞明亮,溫馨舒適。所布置的內容隨著教育目標、季節變化而變化。整潔優美的物質環境喚起了小學生對生活的熱愛,陶冶了小學生情操,充實了小學生生活,激發了小學生的求知慾,培養了小學生的探索精神與生活情趣。 二、創設民主、和諧的教育教學精神環境 。 校園的教育教學精神環境是指校園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及校園校風、氛圍等,它包括小學生生活、學習和游戲的人文因素和活動空間。 心理學家蘇霍姆林斯基對認知與情感的關系,作了這樣一個生動而貼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識的種子就播種在這個土地上。」反過來講,如果離開「情感」這塊「肥沃的土地」,也就結不出「良好的發展」的果實。 1、平等相待學生,跨越陳舊的「代溝」。 在課程改革環境下,要求教師轉變心態,改變以往居高臨下的權威態度,以親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諧的口吻與學生交流,縮短師生間的「心距」。學生在這樣一個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為得到鼓勵、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圍中,就能盡情釋放自己潛在的創造能量,毫無顧慮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困惑疑問,首先就是創設和諧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 良好的課堂心理環境是高質量教學的有力保證。心理學研究表明:和諧、愉悅的氛圍有助於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而緊張、冷漠的氣氛會大大抑制學生學習的熱情。如何減輕消除學生學習上的心理壓力,培養學生對學習的一種良好心態?教學中,教師要扮演好一名引導者、組織者、協作者的角色,創造最佳的心理氛圍,使學生情感得到體驗,心靈得到溝通,理念得到認同,情緒得到調節,行為得到訓練,讓學生充分地展示自我,從而使學生能學得懂、學得好、學得輕松。這樣不僅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信心和勇氣,而且培養了學生相互協作,共同探究的精神。當學生的思維、情趣、愛好都有了張揚的空間時,就會走進老師和老師攀談並成為朋友,為學生的心理能夠健全發展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2、師生真誠相對,理解鑄就成長。 在人際交往中,真誠是最重要的,要做到能理解別人,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作為教師,在學生面前必須表現一個真實的自我,用真誠的愛去對待每位學生,才能使學生感到真實、可信。蒙台梭利說:「教師不僅是一個教師,還是一個心理學家,因為他要指導兒童的生活和心靈。」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理解。成年人渴望理解,小孩更渴望理解。許多成功的教育案例告訴我們:不理解何來教育。我們只有通過各種途徑,深入地理解我們的學生,才能達到成功教育的目的。 作為一名老師,一名心理輔導員,如果不理解兒童的心理情感,不與他們真誠的相處,他是難以順利開展工作的。隨著社會的不斷變化發展,人的心理也在不斷地變化著。社會的因素,家庭的教育都給我們的教育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唯有積極探索,適應新情況,敢於面對新問題,才能不斷地發現兒童的最新動態,走出一條與時俱進而不會落後的道路。 現代的教育觀認為,教師不應該是教育的主宰,不應該再有權威不可侵犯的思想。命令、強迫的教育方式其實是把軟刀子,不但否定了學生的權利和尊嚴,導致學生的心理障礙,而且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放下架子,努力創設寬松、和諧的氛圍,以朋友的身份與學生交流,用真誠換真誠,讓學生切實感覺到你是他的朋友,你才能深入他們的內心世界,才能使他們從心裡接受你善意的意見與建議。 3、傾注真心真愛,促進感情內化。 師生心理交融的基礎是感性的交情,也是愛的投入。教師應重視那些存在各種缺點的學生,多關心有心理障礙的學生。因為這些學生常常由於這樣或那樣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壓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較孤僻,心理也比較脆弱。當學生遇到不順心的事時,就會產生不良情緒,並對學習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響。如何讓這種消極的影響降到最小?我認為教師應深入了解學生,善於與學生溝通,進行談心、交流,進而開導學生,傾聽學生的內心情感,感知學生的內心世界,以老師真誠的愛去關心、呵護每個學生,讓學生的心靈得以寄託,讓學生的情感得到傾訴,精神得到依靠。當學生需要關心、幫助時,老師應及時伸出援助之手幫助學生,使學生幼小的心靈得到鼓舞,讓學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逐步養成良好的心理品質。 總之,加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是當前學校教育改革在新形勢下的新視角,它注重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的發展,雖然,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與途徑有很多,但我個人認為,事實也證明了,當學生需要關心、幫助時,教師只有對學生傾注真情的愛,才能更好地塑造、凈化學生的心靈,才能讓學生更好地去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學生只有在教師「真愛」的陶冶下,才能更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這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的方法與手段。參考資料: http://..com/question/35291508.html?si=3

Ⅹ 生理心理學論文的主題選什麼

中國知網上你一搜 有很多的題目 可以借鑒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