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塔心理學課程
Ⅰ 什麼是格式塔心理學
格式塔心理學又叫做完形心理學,誕生於1912年。它強調經驗和行為的整體性,反對當時流行的構造主義元素學說和行為主義「刺激-反應」公式,認為整體不等於部分之和,意識不等於感覺元素的集合,行為不等於反射弧的循環。
格式塔心理學創始人主張格式塔效應的普遍有效性,認為可以被應用於心理學、哲學、美學和科學的任何領域。主張研究應從整體出發,考察以便理解部分。
更多信息可搜索「心江湖拼客網」了解葉斌老師的格式塔心理學工作坊。
Ⅱ 格式塔心理學是怎樣的
格式塔療法(gestalttherapy):由美國精神病學專家弗雷里克·S·皮爾斯博士創立的,又稱為格式塔療法,是自己對自己疾病的覺察、體會和醒悟,是一種修心養性的自我治療方法。
格式塔療法把心理障礙的主要原因歸為:
①以假定的「必須如此」的思想對待生活。
②以固執、僵化的思維代替行動。
③拒絕現時的實際,回味過去,憧憬未來。
④怨天尤人,認為自己和別人不應如此,而不承認自己和別人的現實情況。
⑤對自己的決策缺乏責任感。格式塔療法採用許多具體技術,如對話演習、雙椅技術、責任心訓練、夢的分析等。
這些技術都用以強化病人的直接經驗,即「此時此地」經驗,促進情感釋放,面對沖突和矛盾,提高病人的意識性,使他們了解自己所運用的心理防禦機制。
格式塔療法:
1、生活在現在;
2、生活在這里;
3、停止猜想,面向實際;
4、暫停思考,多去感受;
5、也要接受不愉快的情感;
6、不要急於判斷,先說說參考意見;
7、不要盲目崇拜權威或偶像;
8、我就是我,對自己負責;
9、正確的自我評估。
Ⅲ 格式塔心理學的介紹
格式塔心理學(gestalt psychology),又叫完形心理學,是西方現代心理學的主要學派之一,誕生於德國,後來在美國得到進一步發展。該學派既反對美國構造主義心理學的元素主義,也反對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刺激—反應公式,主張研究直接經驗(即意識)和行為,強調經驗和行為的整體性,認為整體不等於並且大於部分之和,主張以整體的動力結構觀來研究心理現象。該學派的創始人是韋特海默,代表人物還有苛勒和考夫卡。
Ⅳ 格式塔心理學派是一個什麼過程
格式塔心理學(gestaltpsychology),又叫完形心理學,是西方現代心理學的主要學派之一,誕生於德國,後來在美國得到進一步發展。該學派既反對美國構造主義心理學的元素主義,也反對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刺激—反應公式,主張研究直接經驗(即意識)和行為,強調經驗和行為的整體性,認為整體不等於並且大於部分之和,主張以整體的動力結構觀來研究心理現象。 該學派的創始人是韋特海默,代表人物還有苛勒和考夫卡。
中文名
格式塔心理學
外文名
gestalt psychology
代表人物
考夫卡、苛勒
創立人
韋特海默
別名
完形心理學
誕生時間
1912年
起源地
德國
學派背景
社會背景
20世紀初,由於種種原因,心理學的中心開始由歐洲向美國轉移,但是格式塔心理學卻出現於德國,這在很大程度上應歸因於當時德國的社會歷史背景。在資本主義發展史上,德國的資產階級革命進行得相對比較晚,但是自1871年德國統一後,德國的經濟迅速發展,到20世紀初,德國已經趕上並超過英、法等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一躍成為歐洲乃至世界強國;德國整個社會的意識形態也都是強調統一,強調主觀能動性。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科學等領域也都受到這種意識形態的影響,傾向於整體研究,心理學自然也不能例外。
哲學背景
格式塔心理學的產生除了受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影響外,還有其哲學背景。首先就是康德的哲學思想。康德認為客觀世界可以分為「現象」和「物自體」兩個世界,人類只能認識現象而不能認識物自體,而對現象的認識則必須藉助於人的先驗范疇。格式塔心理學接受了這種先驗論思想的觀點,只不過它把先驗范疇改造成了「經驗的原始組織」,這種經驗的原始組織決定著我們怎樣知覺外部世界。康德認為,人的經驗是一種整體現象,不能分析為簡單的元素,心理對材料的知覺是賦予材料一定形式的基礎並以組織的方式來進行的。康德的這一思想成為格式塔心理學的核心思想源泉以及理論構建和發展的主要依據。
格式塔心理學的另一個哲學思想基礎是胡塞爾的現象學。胡塞爾認為,現象學的方法就是觀察者必須擺脫一切預先的假設,對觀察到的內容作如實的描述,從而使觀察對象的本質得以展現。現象學的這一認識過程必須藉助於人的直覺,所以現象學堅持只有人的直覺才能掌握對象的本質,並提出了具體的操作步驟。這對格式塔心理學的研究方法提供了具體指導。
載入更多
相關搜索
社會心理學
行為心理學
精神分析心理學
構造心理學
格式塔心理學名詞解釋
生理心理學
行為主義心理學
完形心理學
Ⅳ 完形(格式塔心理學)和藝術的關系是什麼啊
「包浩斯」藝術及建築學校是一所相當於大學層級的美術學府,這所學校的藝術走向與傳統唯美主義與古典主義相反,採取「形式服從功能」及「以少勝多」作為創作的指導原則。它的設校精神是將藝術與工業技術結合,認為「藝術與工程應該互相受益,不必向19世紀一樣彼此視同陌路」。因此「包浩斯」實際上是一所講求功利主義與務實精神的美術學府,強?#123;理論科學與實證觀念同樣地重要。「包浩斯」藝術教師在設計課程時特別重視形式分析與色彩結構的基礎訓練課程。如何將藝術的創意與熟練的工藝技能及科學知識相互結合,並符合20世紀工業化大量生產的需求,是「包浩斯」教學上的一大特色。
這所學校的師資陣容包括:20世紀重要的美術理論家及觀念藝術家,如Paul Klee(圖C5-1)、Wassily Kandinsky(圖C5-2)、 Lyonel Feininger(圖C5-3)、Moholy Nagy(圖C5-4)、Ludwig M.V. Rohe等。其中Paul Klee和Wassily Kandinsky更以親身的創作經驗,加以系統整理,編成有條理具創見的教材。Kandinsky並以色彩實驗的作品強?#123;單純顏色的心理效應,開啟「抽象藝術」(abstract art)的風潮,被稱為抽象畫的鼻祖。「包浩斯」提供學生自由創作的學習環境,尊重任何形式的創作,鼓勵學生透過動手來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這種Workshop式的教學絞劍
Ⅵ 什麼是格式塔心理學
格式塔是德文的譯音,是整體的意思,也稱作完形心理學。格式塔是行為主義的一個學派,其代表人物是韋特海默、科夫卡和克勒(就是在海島上做了好些年猩猩拿香蕉實驗,最後提出頓悟那個)。其主要是反對馮特(心理學鼻祖)提出的構造心理學的元素主義。受當時化學學科的影響,馮特認為人的心理也可以像化學元素一樣分成很多種元素,進行單獨的研究。而格式塔則認為,人的行為是一個整體,部分的綜合不等於整體,所以不能用研究化學的方法進行研究,而要整體進行的研究。其實,格式塔也是受到當時物理學新提出的「場」的影響。
Ⅶ 格式塔心理學家認為,學習其實是一個什麼樣的過程
1.頓悟學習(insightful earning)是格式塔心理學家所描述的一種學習模式。所謂頓悟學習,就是通過重新組織知覺環境並突然領悟其中的關系而發生的學習。也就是說,學習和解決同題主要不是經驗和嘗試錯誤的作用,而在於頓悟。
2.學習遷移(learning transfer)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也就是將學得的經驗有變化地運用於另一情境。對於產生學習遷移的原因,桑代克認為是兩種學習材料中的共同成分作用於共同的神經通路的結果,而格式塔心理學家則認為是由於相似的功能所致,也就是由於對整個情境中各部分的關系或目的與手段之間的關系的領悟。例如,在籠中沒有竹竿時,猩猩也能用鐵絲和稻草代替竹竿取香蕉,這就是相似功能的遷移。
3.創造性思維(proctive
thinking)是格式塔心理學頗有貢獻的一個領域。韋特海默認為創造性思維就是打破舊的完形而形成新的完形。在他看來,對情境、目的和解決問題的途徑
等各方面相互關系的新的理解是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根本要素,而過去的經驗也只有在一個有組織的知識整體中才能獲得意義並得到有效的使用。因此,創造性思維
都是遵循著舊的完形被打破,新的完形被構建的基本過程進行的。
歡迎關注【糖心理】http://www.tangxinli.com/
Ⅷ 格式塔心理學是什麼
格式塔心理學是西方現代心理學的主要流派之一,根據其原意也稱為完形心理學。1912年在德國誕生,後來在美國得到進一步發展,與原子心理學相對立。
格式塔心理學採取了胡塞爾的現象學觀點,主張心理學研究現象的經驗,也就是非心非物的中立經驗。在觀察現象的經驗時要保持現象的本來面目,不能將它分析為感覺元素,並認為現象的經驗是整體的或完形的(格式塔),所以稱格式塔心理學。由於這個體系初期的主要研究是在柏林大學實驗室內完成的,故有時又稱為柏林學派。主要領導人是韋特海默、克勒和科夫卡。
格式塔學派是以似動現象的實驗起家的。主持這個實驗的是韋特海默,觀察者是克勒和科夫卡。實驗藉助於速示器,將a、b兩條發亮的直線先後投射在黑色的背景上。如果放映兩條線的時間相隔過長,例如2000或200毫秒時,觀察者可先見a線,後見b線,沒有看見運動;如果時間相隔縮短,例如30毫秒,便可見兩線同時呈現,也沒有看見運動;如果時間相隔介於兩者之間,例如60毫秒,便可見 a線向 b線移動,或只看見運動,沒有看見線,這便稱作似動現象。這與看電影時所見的相同,電影的相片是靜止的,但放映時觀眾卻看見人物形象的活動。
前人早已發現這種似動現象,但韋特海默對於它的解釋則是新穎的。以前的心理學家在解釋運動知覺時,或採取眼球運動說,或採取後象混合說,或採取聯想說,以為先有某些感覺元素,然後這些元素綜合起來,構成了運動知覺。但是韋特海默對這些解釋一一加以排除。
實驗證明,眼球運動至少需要130毫秒以上,60毫秒時間是不可能產生眼動的 ;其次,後象混合說也難以成立,因為在產生似動現象時,眼球沒有移動,如何能有後象的混合呢?另外,聯想說也得不到支持,因為據似動現象觀察者的報告,他們所看見的現象是一條線在移動著,或僅見運動而不見線。因此,運動知覺是一個格式塔,不能解釋為感覺元素的聯合。
韋特海默以前的心理學也有少數人認為一個整體不等於各部分之和。馬赫認為一個圓周的顏色和大小可以改變,但其圓周性不因之而變;一支曲調的連續的音符可以改變,但聽來還是同樣的曲調。馬赫把圓周稱為空間形式的感覺,曲調稱為時間形式的感覺。
埃倫費爾期把這些空間形式和時間形式稱為「形質」,並於1890年在一篇論文內提出形質的概念。他提問,空間和時間的形式是一種新的元素還是舊的元素的集合呢?他的結論是一種新的元素。他認為一個正方形是四條直線構成的,但是「正方形」可不是這四條線的集合體,它是一種新的形式、性質或元素。所以馬赫和埃倫費爾斯的研究只是要在舊有的元素外增加一個新的元素,並沒有根本否定元素主義。
格式塔心理學則認為,現象的經驗就是整體或格式塔,所謂感覺等元素乃是 進行了不自然分析的產物。現實的經驗只能證明「感性的組織」。
克勒說:「當我眼看面前的書桌時,我便看到許多界線分明的整體在視野內各別分開,桌面上有一張紙、一支鉛筆、一塊橡皮、一條香煙等。」他為了證明這些分離整體的現實性,認為不妨試行將這些物體的部分與背景的部分合成另外一些整體,結果就可以有時失敗,有時有較好的成就,但其所造成的新整體與自然的整體相形之下,就不免離奇古怪了,讀者也許以為這是由於人們日常應用過這些東西,習慣於把它們看成分離的整體。
克勒說:「誰能否認一張紙、一支筆是大家熟悉的物體呢?我由於過去的經驗知道它的用處和名稱,因此,毫無猶豫地應當承認它們有充足的『意義』。但是根據這些事實,可不能立即斷言,如果不知道它們實際的功用,一張紙或一支筆就將在我們的視野內不能成為分離的整體。可能在我們具有那種知識之前,這同樣的實物雖然我們並不認識,也不能叫出它們的名稱,但是它們在視野內仍舊出現為個別的單元,分離的整體。」克勒還舉出許多其他實例為證。總之,在克勒看來,現象的經驗是整體,是單元,不是感覺元素。
韋特海默認為,很久以來,歐洲科學的特點是認為科學的任務在於將復雜的東西破成元素。現在「如果以活生生的經驗請教於科學,問它對這些經驗能夠講些什麼,它便給你一大堆的元素如感覺、意象、感情、意志、動作和與這些元素有關的定律等 。它對你說,請吧!你就用它們重新組成你的經驗吧。這就使我們在具體的研究上陷入困難,引起了傳統分析所不能解決的問題。」很明顯,這個批評的矛頭不僅針對感覺論,而且也針對聯想主義。
韋特海默把這些學說,譏評為鑲嵌說或包紮說。馮特認為心靈有將元素主動地綜合為整體的統覺,但在韋特海默看來,這個統覺說還是讓感覺元素占據重要的地位。
至於格式塔則「不是用主觀方法把原本存在的碎片結合起來的內容的總和,或主觀隨意決定的結構。它們不單純是盲目地相加起來的、基本上是散亂的難於處理的元素般的『形質』,也不僅僅是附加於已經存在的資料之上的形式的東西。相反,這里要研究的是整體,是具有特殊的內在規律的完整的歷程,所考慮的是有具體的整體原則的結構」。這被認為是格式塔心理學的核心主張。
格式塔心理學有一條基本原則是組織,組織原則首先是圖形和背景。在一個視野內,有些形象比較突出鮮明,構成了圖形;有些形象對圖形起了烘托作用,構成了背景,例如烘雲托月或萬綠叢中一點紅。
在一個知覺野或知覺場中,鄰接的單元與大小,形狀或顏色相似的單元連合在一起。反之,距離較大或大小、形狀、顏色各不相同的單元,則各自分離,如果主觀上如果硬把它們拉在一起,也難造成穩定的組合。在聽覺方面也有相同的現象的經驗。時鍾的聲音「的嗒」組成自然的節奏,改成「嗒的」雖暫時可能,但不久又恢復到「的嗒」了。
為了解釋似動現象,韋特海默曾提出腦歷程的交互影響的場論,認為腦內有一中心位置受了刺激時,便有一定大小的神經波傳播出去像投石於水時所引起的漣謝一樣。假使 a點和鄰近的 b點先後受了刺激,則 a和 b之間產生了短路。如果 a點傳出的漣漪達到最高峰,而有類似的興奮圈恰恰從 b點來到,神經歷程的方向便決定於a先到達的這個事實。a、b兩點越加接近,似動歷程產生的條件便越加有利,而這個歷程就是一個廣闊的特殊整體。
格式塔心理學便運用這個場論解釋知覺單元的組合。波林說:「我們已經看到,格式塔心理學對於整體的重視導致其弟子們應用了場論。如果場內的材料由於互相作用的場力或由於它的作用類似於磁場或電場的作用而造成形狀,那麼經驗的項目構成結合的圖形就可以有時被理解了。」
格式塔心理學還用這個場論研究學習問題。克勒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由於被迫困居在特內里費島,便從事於黑猩猩學習的實驗。他給黑猩猩布置各種不同的學習情境,觀察它們如何解決問題,取得目的物——香蕉。這種情境的壓力是顯而易見的。動物要走向目的物,而動物和目的物之間則由實驗者設置了障礙。動物必須觀察整個情境,領會目的物和障礙物的關系,然後克服障礙,解決問題,取得食物。
這種學習稱作頓悟學習,與桑代克的試誤學習不同。試誤學習的障礙不是動物所能觀察得到的,以致它們只得進行盲目嘗試,試而誤,誤而再試,最後僥幸得到了成功。而頓悟學習則是動物領會情境的關系,或利用手杖將香蕉拉到手,或把箱子重疊起來,躍登其上取得高懸於屋頂下的香蕉,或將目的物推向相反的方向,用迂迴的方法達到目的。
總之,動物在頓悟學習的情境內,能夠憑自己的智慧使整個學習場得到知覺的改組。本來是黑猩猩用作玩具的手杖,現在可變成它用以拉取目的物(香蕉)的工具了。
波林說:「心理學的這一新篇章把各項經驗的組織描述為可感知的客體,再把這些客體的結構描述為更大的系統,而不與『感覺』或其『屬性』發生任何關系」。波林對格式塔心理學的這個總結應該說是相當准確的。
其它心理學分支學科
心理學概述、比較心理學、策動心理學、動力心理學、構造心理學、機能心理學、理論心理學、普通心理學、認知心理學、行為主義心理學、意動心理學、心理統計學、發展心理學、畢生發展心理學、兒童心理學、青年心理學、成人心理學、老年心理學、格式塔心理學(完形心理學)、工業心理學、管理心理學、勞動心理學、工程心理學、人事心理學、消費心理學、醫學心理學、變態心理學、神經心理學、生理心理學、咨詢心理學、健康心理學、生理心理醫學、教育心理學、社會心理學、應用社會心理學、數學心理學、拓撲心理學、運動心理學、音樂心理學、心理語言學、宗教心理學、法律心理學、環境心理學、民族心理學、群體心理學、審美心理學、文藝心理學、實驗心理學、心靈學
Ⅸ 格式塔心理學的概念是什麼
格式塔心理學(GestaltPsychology),又叫完形心理學,是西方現代心理學的主要學派之一,誕生於德國,後來在美國得到進一步發展。該學派既反對美國構造主義心理學的元素主義,也反對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刺激———反應公式,主張研究直接經驗(即意識)和行為,強調經驗和行為的整體性,認為整體不等於並且大於部分之和,主張以整體的動力結構觀來研究心理現象。
格式塔心理學對認知心理學的影響很明顯。它以知覺和高級心理過程的研究著稱,強調格式塔的組織、結構等原則,反對行為主義心理學把人看成是被動的刺激反應器。這些觀點對認知心理學有重大影響,如認知心理學把知覺定義為對感覺信息的組織和解釋,強調信息加工的主動性等。
格式塔心理學認為心理學研究的對象有兩個:一個是直接經驗,另一個是行為。
直接經驗:格式塔心理學家認為心理學應該研究意識,但為了和構造主義心理學有所區別,於是就用「直接經驗」來表述。所謂直接經驗,就是主體當時感受到或體驗到的一切,即主體在對現象的認識過程中所把握到的經驗。這種經驗是一個有意義的整體,它和外界的直接客觀刺激並不完全一致。格式塔心理學認為,直接經驗是一切科學研究的基本材料。
行為:格式塔心理學把行為分為顯明行為和細微行為,前者指個體在自身行為環境中的活動,後者指有機體內部的活動。格式塔心理學研究的是顯明行為。
格式塔心理學的研究方法有整體觀察法與實驗現象學方法。
整體觀察法把直接經驗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這種直接經驗是一種自然現象,只能通過觀察來發現,因此格式塔心理學強調運用自然觀察法。但由於直接經驗中也包括一種類似於意識的東西,而對這一部分的研究必須依賴於主體的內省,但是內省不能用作分析,只能用來觀察。不管是觀察還是內省,格式塔心理學要求都必須從整體上去把握。
實驗現象學方法以直接經驗(有時也稱現象經驗)和顯明行為作為研究對象,因此該流派在具體研究中除了使用整體觀察法,還運用實驗法。格式塔心理學所運用的實驗法主要是實驗現象學方法。
格式塔心理學的主要理論觀點是:同型論、完形組織法則、學習理論、心理發展、人格理論等。
1.同型論同型論(或同機論)(Isomorphism)指一切經驗現象中共同存在的「完形」
特性,在物理、生理與心理現象之間具有對應的關系,所以三者是同型的。這是格式塔心理學家提出的一種關於心物和心身關系的理論。格式塔心理學家認為,心理現象是完整的格式塔,是完形,不能被人為地區分為元素;自然而然地經驗到的現象都自成一個完形,完形是一個通體相關的有組織的結構,並且本身含有意義,可以不受以前經驗的影響。格式塔心理學家認為,物理現象和生理現象也有完形的性質。正因為心理現象、物理現象和生理現象都具有同樣的完形性質,因而它們是同型的。格式塔心理學家認為,不論是人的空間知覺還是時間知覺,都是和大腦皮層內的同樣過程相對等的。這種解決心物關系和心身關系的理論就是同型論。
2.完形組織法則完形組織法則(GestaltLawsoforganization)是格式塔學派提出的一系列有實驗佐證的知覺組織法則,它闡明知覺主體是按什麼樣的形式把經驗材料組織成有意義的整體。在格式塔心理學家看來,真實的自然知覺經驗,正是組織的動力整體,感覺元素的拼合體則是人為的堆砌。因為整體不是部分的簡單總和或相加,整體不是由部分決定的,而整體的各個部分則是由這個整體的內部結構和性質所決定的,所以完形組織法則意味著人們在知覺時總會按照一定的形式把經驗材料組織成有意義的整體。
格式塔心理學家認為,主要有五種完形法則:圖形—背景法則、接近法則、相似法則、閉合法則和連續法則。這些法則既適用於空間也適用於時間,既適用於知覺也適用於其他心理現象。其中許多法則不僅適用於人類,也適用於動物。
在格式塔心理學家看來,完形趨向就是趨向於良好、完善,或完形是組織完形的一條總的法則,其他法則則是這一總的法則的不同表現形式。
3.學習理論學習理論是以組織完形法則為基礎的學習論,是格式塔心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它由頓悟學習、學習遷移和創造性思維構成。
(1)頓悟學習是格式塔心理學家所描述的一種學習模式。所謂頓悟學習,就是通過重新組織知覺環境並突然領悟其中的關系而發生的學習。也就是說,學習和解決問題主要不是經驗和嘗試錯誤的作用,而在於頓悟。
(2)學習遷移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也就是將學得的經驗有變化地運用於另一情境。對於產生學習遷移的原因,桑代克認為是兩種學習材料中的共同成分作用於共同的神經通路的結果,而格式塔心理學家則認為是由於相似的功能所致,也就是由於對整個情境中各部分的關系或目的與手段之間的關系的領悟。例如,在籠中沒有竹竿時,猩猩也能用鐵絲和稻草代替竹竿取香蕉,這就是相似功能的遷移。
(3)創造性思維是格式塔心理學頗有貢獻的一個領域。韋特海默認為創造性思維就是打破舊的完形而形成新的完形。在他看來,對情境、目的和解決問題的途徑等各方面相互關系的新的理解是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根本要素,而過去的經驗也只有在一個有組織的知識整體中才能獲得意義並得到有效的使用。因此,創造性思維都是遵循著舊的完形被打破,新的完形被構建的基本過程進行的。
4.心理發展心理發展是格式塔心理學家把完形理論應用到發展心理學研究中。行為主義用聯結的觀點解釋學習,而格式塔心理學則用知覺場的改變來解釋學習。他們認為,意義的改變就是心理的改變或發展,這是用刺激—反應的聯結公式無法解釋的。他們認為,行為是由相互作用的力組成的動力模式支配的。個人操作的場是內部和外部的力積極活動的心理物理場。這種操作的場既可以在物理場的基礎上從局部或分子的觀點進行研究,也可以在涵蓋經驗和行為各方面的整體或大分子水平上進行研究。格式塔心理學家認為,分子行為應由物理學家和生理學家來研究,而整體行為則適合心理學家來研究。
5.人格理論關於人格理論,格式塔心理學派把人格看作一個動態的整體,行為場有兩極,即自我(人格)和環境。當一個人的目標(即動機和需要)一經達成,緊張就會消失。場內的力處於不平衡狀態時就會產生緊張。這種緊張可以在自我和環境之間形成,從而加強極性,破壞兩極的平衡,造成個人自我與環境之間的差異,使自我處於更加清醒的知覺狀態;它也可以在自我內部或在環境中形成,然後再導致不平衡。
在方法上,格式塔心理學主張研究直接的生活經驗,主張把直接的生活經驗材料與實驗資料結合起來,如重視觀察者對自己知覺內容的直接描述,並把這個方法稱為現象學方法。這種觀點既不同於馮特和鐵欽納只承認經過嚴格訓練的被試的內省,也不同於行為主義只重視實驗室實驗的做法,卻與認知心理學的基本觀點相一致。
Ⅹ 什麼是格式塔心理學(要完整的)
魏特曼(1880-1943)
德國心理學家,格式塔心理學派創始人之一。他出生於布拉格,在當地大學預科學習到18歲。後在大學學習了兩年半法律,又轉學哲學,然後在柏林大學學習哲學、心理學。1904年獲得學位。他在法蘭克福大學和柏林大學任教多年。後因受希特勒的迫害,於1933年從德國逃亡到美國紐約。繼而在美國任教。
以格式塔心理學而出名的正式運動,是由魏特曼有了一個關於運動視覺實驗的想法而開始的。後來魏特曼在考夫卡和苛勒的配合下,在法蘭克福大學進行"似動現象"的研究。他的研究成果於1912年用一篇題名為《似動的實驗》研究論文發表,這就是格式塔心理學派的開始標記。
1921年魏特曼等三位最初的格式塔學者和戈德斯坦以及格羅爾一起創辦了《心理學研究》雜志,這個雜志成為格式塔學派正式刊物。
魏特曼認為,似動現象是一個格式塔,而不是由若干不動感覺元素所拼合而成的。據此他建立了心理學的基本觀點,認為在心理學方面整體是不可分析為元素的,整體並不等於部分的總和。
魏特曼從1933年到美國紐約後,直到1943年在那裡逝世。他的主要著作有:《似動的實驗研究》(1921)、《創造性思維》(1945)。後一本是魏特曼的遺著,也是其代表作,由其子主編,1945年第一版,1959年增訂版。
考夫卡(1886-1941)
德國心理學家,格式塔心理學創始人之一。出生於柏林,並在柏林受教育。1910年同魏特曼和苛勒在法蘭克福開始了長期的和創造性的協作,而創立了格式塔心理學派。後來由於遭受希特勒的政治迫害,遷居美國,曾任美國斯密斯學院心理學授。在這里他一直工作到1941年逝世。
考夫卡把心理學定義為意識的科學,心的科學,行為的科學。他從格式塔觀點出發,根據物理學"場"的概念,提出行為和環境又演化出一系列所謂"心理學的場",例如"物理場"、"行為場"、"生理場"、"環境場"等等。他把格式塔心理學觀點應用於兒童心理學,論證兒童開始是在他周圍一個未經分化的世界中去經驗一些有機的整體。其主要著作有:《心理的發展原因》(1921)、《格式塔心理學原理》(1935)。
苛勒(1887-1967)
德國心理學家,格式塔心理學派創始人之一。是三人中最年輕的一位,是格式塔運動的發言人,也是最著名的一位。出生於波羅的海省,五歲時舉家搬到德國北部。在杜賓根、波恩、柏林受大學教育。1909年獲得學位。
1913年接受普魯士科學院的邀請,到特納利夫島研究黑猩猩,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不能離開那裡,一直研究了近七年的黑猩猩,寫出了經典著作《猿猴的智力》(1917),首先提出"頓悟"這一概念。對類人猿的知覺和學習方面的實驗研究卓有成效。除了研究類人猿之外,還用兒童做類似的實驗,他認為當一個人掌握了一項原理而解決一項問題,又能解決類似的問題時,就是頓悟的明顯的例子。苛勒認為,每一項經驗都是不可分析的整體,不能用分析成許多部分的方式來了解;整體不僅僅等於其部分的總和,機體是一個有組織的整體,不是器官相加的總和。
1929年用英文出版了《格式塔心理學》,這本書對格式塔運動作了最權威和最徹底的論述。1935年他永遠離開德國。他到瓦斯太摩學院,在那裡一直工作到退休。1956年他接受了由美國心理學協會授予的特殊貢獻獎,1959年被選為該會的主席。其主要著作有:《猿猴的智力》(1917)、《格式塔心理學》(1929)、《心理學中的動力學》(1940年)等。
格式塔心理學的代表人物 :
庫爾特·考夫卡(Kurt Koffka)、
威特海默(M.Wertheimer)、
苛勒(W.Kohler)
格式塔心理學 是 西方現代心理學 的 主要流派之一, 根據其原意也稱為 完形心理學,
完形 即 整體 的意思, 格式塔 是德文 「整體」 的譯音。
1912年在德國誕生,後來在美國得到進一步發展,與 原子心理學 相對立。
你可以去看看 《電影:一次心理學研究》 ,德國 心理學家 雨果·明斯特伯格 發表的。
德國 心理學家 魯道夫·愛因漢姆 的《電影作為藝術》
法國 作家 安德烈·馬爾羅 的《電影心理學概論》
法國 電影理論家 讓·馬扎萊的《電影與心理》
莫里斯·梅洛—龐蒂的《電影與新型心理學》
蘇聯 電影理論家 謝·金茲堡的《電影理論概述》
這些你去看看把,希望對你有幫助。^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