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成基礎課程
㈠ 藝術設計專業的構成基礎技法課考什麼內容
水粉靜物
㈡ 課程的基本要素和內容
一、課程的要素 課程主要由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結構和課程評價四個要素組成。 二、課程內容 1.關於自然、社會和人的發展規律的基礎知識。 2.關於一般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的知識經驗。 3.關於對待世界和他人的態度的知識經驗。 三、課程內容的具體表現形式 在我國,課程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即課程計劃(教學計劃)、學科課程標准(教學大綱)和教材。 1.制定課程計劃的原則 a.教學為主,全面安排 b.互相銜接,相對完整 c.突出重點,注意聯系 d.統一性、穩定性和靈活性相結合 2.編寫課程標准和教材應遵循的原則 a.思想性和科學性的統一 b.理論聯系實際 c.穩定性和時代性結合 d.系統性和可接受性 四、課程的類型 1.從課程管理制度角度可劃分為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校本課程)。 2.從課程組織核心角度可劃分為學科課程、活動課程和綜合課程。 3.從學生對課程選擇的自由度方面可劃分為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 4.從課程的存在形式上可劃分為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
㈢ MBA基礎課程有哪些課程構成是怎樣的
隨著2019年MBA考研時間得臨近,准備2020年MBA考試的考研人們開始躍躍欲試,開始為備考做功課了~最近,大家問的最多得問題還有MBA屬於什麼學歷?什麼專業?有哪些課程?小編就來一一為你解答。
一、MBA是什麼學歷?
根據我國的有關規定,普通碩士教育以培養教學和科研人才為主,授予學位的類型主要是學術型學位,就是我們常說得普通碩士;而專業碩士是指是具有職業背景的碩士學位,為培養特定職業高層次專門人才而設置。專業碩士要求報考者有一定年限的工作經歷,絕大多數專業碩士還要求在職人員報考需經所在單位或相應管理部門的同意,有的甚至要求所在單位推薦等。
我們常說的MBA英文全稱為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中文名稱為工商管理碩士,MBA就是專業碩士學位的一種。專業碩士的學習方式比較靈活,在職攻讀和全日制攻讀是其主要的2種學習方式。
二、MBA是什麼專業?
MBA屬於管理學,管理學分很多個門類,工商管理是其中的一個分支。
工商管理普通學碩和工商管理專業碩士得主要區別是:學術性碩士是管理學下設的工商管理一級學科,無需工作經驗,主要從事學術研究;專業學位性碩士就是工商管理碩士,也就是MBA,更看重綜合管理案例教學,有很多實踐環節,而且必須要有3年以上工作經驗。
三、MBA有哪些課程?
MBA是綜合性管理學位,沒有明確專業劃分,其課程會分為多個結構:
基礎部分,即核心必修課程,這類課程在任何開設MBA的院校中,都必須具備經濟學和管理學兩大基礎知識,即使學生在沒有任何選修的情況下,只學了核心課程,依然能夠完全get經濟學和管理學系統化的知識體系;
研究方向必修課程,這類課程是為研究不同專業領域和方向的學生開設,但這些都建立在基礎知識之上的方向課程,專業區分不明顯,算不上所謂專業;
選修課程,這類課程是按照學生喜好,由學生自主選擇課程,主要是為了拓寬知識面,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一般不做要求。
㈣ 網路課程有哪些內容構成,構成關系是什麼
三大構成即平面構成、色彩構成與立體構成,是現代藝術設計基礎的重要組成部分。 1、平面構成主要在二度空間范圍之內,以輪廓線劃分圖與地之間的界線,描繪形象。它所表現的立體空間並非實的三度空間,而僅僅是圖形對人的視覺引導作用形成的幻覺空間。 2、色彩構成是使學生掌握色彩構成的基礎知識,學會運用它的基本方法,並具有較強的構成表現能力。 3、立體構成是現代藝術設計的基礎之一,是使用各種材料將造型要素按照美的原則組成新立體的過程。立體構成的構成要素是點、線、面、體、色彩和空間諸方面。它的形成要素,仍然是形式美諸法則,如對比調和、對稱均衡、比例、節奏、韻律、多樣、統一等,重要的是通過設計創造意境
㈤ 為什麼三大構成是設計的基礎課程
首先我copy得先問你為什麼要設計?如果你設計,不論是哪個方面,你會做些什麼?你需要有想法,結合元素,然後通過一定的方式表現你的想法或者創意。三大構成為什麼是設計的基礎,這個可能從你接觸設計開始你就知道你需要把你的設計方案落實到圖紙上,圖紙上表現的無非就是由點線面構成的平面、立面或者色彩的方案。而我們學的散打構成不就是如何布置一個平面、表現一個立面或者搭配一個和諧的色彩出來么?如果沒有三大構成,你就不會用你的手錶現你的想法到實際的地方,無論是草圖還是最後的效果圖,我們做設計最終是要落實下來給客戶看或者需要別人來認可的,不然你的設計就是沒有價值的。社會的功能就是你的東西要有市場價值,而並非價值,如果它沒有得到社會的認可,那麼設計也就沒有繼續的理由。所以學設計基礎就是學號基礎,基礎就要從三大構成開始唄。
㈥ 構成基礎課程與素描課程所研究的基本問題有何聯系和區別
我覺得單純的說「一個是練造型一個是調子關系也就是黑白灰」是不夠准確的,素描課程和構成基礎課程應該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
㈦ 構成課的核心部分是什麼
培養同學們發現、創造設計元素和形式的能力;將設計元素在指定的空間中按照形式美規律和設計意圖進行組織、構成和表現的能力;傳達設計意味、信息的能力。構成是設計的基礎,因為設計需要好的設計元素和設計形式,需要有意味、有信息的設計元素和設計形式。構成能力是設計師創造力和表現力的基礎,因為它解決的是創造能力、設計感和表現能力的培養。要學好構成基礎課,首先需要在思想上明確學習構成的目的,其次,在學習和生活中注重構成元素的發現和創造,並加強對形式美規律的主觀體驗與理性分析以及對表現方法的學習和創造;再次,還需要注重形式對設計意味、信息的傳達。最後,就是在反復的實踐中去鍛煉和完善。
㈧ 三大構成課程包括什麼三大構成的學習重點是什麼需要掌握什麼
三大構成課程簡介及課程大綱(附作品)
一、 平面色彩構成課程簡介及大綱
1、本課程發展的主要歷史沿革
視覺構成關系訓練是所有各類設計的基礎,這在全世界的設計教育基本取得了共識,這種訓練就是時下在各個辦有設計類專業的院校對低年級學生所開的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立體構成「三大構成課」。這些課程作為設計類專業的共同性專業基礎課,是在上個世紀20—30年代在德國包豪斯奠定的。這個課程體系經過在二戰前包豪斯的開拓,二戰中在美國的實踐和戰後德國的烏爾蒙設計學院的進一步發展,而成為今天在全世界范圍內大多數工業設計教育院校的專業基礎訓練的基本模式。
在我國,由於特殊的政治、文化和經濟背景,真正意義的現代設計一直到1979年改革開放後才開始起步;而有關包豪斯設計教育的系統性介紹首先是從日本人的書籍「轉口」引進的,特別是三大構成方面的著作一開始差不多都是日本人編寫的,而且相當一部分書籍是經台灣翻譯的日文著作介紹進來的,甚至至今這些書籍在我國設計教育界都頗有影響,例如朝倉直已的兩本構成著作,幾乎成了許多教構成課的教師手中的主要教學參考書籍。因此,近來設計教育界不少人對此作了一些反思,認為,我國設計領域對包豪斯的接受,與其說是深層次設計理念的需要,不如說是設計教育從工具性層面上求變的一種行為。由此一來,「三大構成」幾乎成了包豪斯的同義語,在許多人的心目中,包豪斯就是「三大構成」,「三大構成」就是包豪斯。這不僅阻礙了人們去理解現代主義設計科學理性的精神內核;而且使「三大構成」課教學目的和宗旨也迷失在圖像形態的技術性抽象化和構成化的變幻之中。
2、理論課和理論(含實踐)課教學內容
(一) 課程定位與課程目標
通過此課程讓學生利用手繪及電腦作為表達媒介,進行平面構成與色彩構成的學習。培養學生的造型創造能力、形與色調和能力、鑒賞能力與表達能力。掌握平面構成與色彩構成的基本原理,認識形與色的體系,實驗構成的思維方法、配色方法及表現方法,並通過完成構成作業,創新構成形式。 通過教學,擴大了學生的專業視野,對新的設計基礎觀產生了正確的認識,逐漸實現「厚基礎、寬口徑」的課程戰略思想。培養基礎較為扎實,善於創新,掌握實際技能的應用型設計人才。
(二) 知識模塊順序及對應的學時
緒論:構成——現代設計的造型基礎訓練
第一部分:視覺傳達設計基本原理
第一章 造型與構成法則——平面設計的形式美學原理
第二章 色彩設計原理
第三章 圖形知覺心理學
第二部分 媒介與技法
第四章 色彩材料、紙張與表面、繪圖工具、製作工具與材料
第三部分 課程作業體系
第五章 基本色彩練習作業(A-1—A6)6項作業
第六章 黑白平面構成作業(B1—B19)19項作業
第七章 綜合平面構成作業(C1——C8)8項作業
(三) 課程的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1、 重點:
對幾何抽象圖形的認識及思維轉換,對視覺元素的提取,對形式美法則(秩序、運動、發散、均衡、漸變等)的掌握,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能力。
2、 難點:
規律與法則容易混淆,啟發學生認識每項作業的構成原理,克服將規律具體方法在操作層面上的法則相混淆的毛病。無法脫離具像思維模式,抽象思維能力欠缺。
3、 解決方法:
教師通過示範對學生形象的講解從幾何學的觀點認識物體結構的解析性觀察方法,並進一步啟發學生培養從具體物體抽取形式的能力。
3、實踐(驗)課教學內容
(一)課程設計的思想、效果以及課程目標
對幾何抽象圖形的認識及思維轉換,對視覺元素的提取,對形式美法則(秩序、運動、發散、均衡、漸變等)的掌握,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能力。
通過教學,擴大了學生的專業視野,對新的設計基礎觀產生了正確的認識,逐漸實現「厚基礎、寬口徑」的課程戰略思想。
(二)課程內容
課程作業體系
基本色彩練習作業(A-1—A6)6項作業
黑白平面構成作業(B1—B19)19項作業
綜合平面構成作業(C1——C8)8項作業
(三)課程組織形式與教師指導方法
組織形式的多樣化:在課程標準的要求下,以系列課題的方式建構出「一體化課程」,以課題之間的串聯關系形成內部結構,將一定的內容——知識以課程的方式進行邏輯組織。講授理論,課題作業,案例詳解;啟發式、提問式、辨析式、討論式、反思式、變異式等;
發揮每個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思想上創造性,不斷革新教學思想,引進新思維。
(四)考核內容與方法
作業和理論知識點測試相結合。
平時成績和測試占課程的總成績70%。
理論測試占課程的總成績30%。
(五)實踐教學的設計思想與效果
設計思想:
對幾何抽象圖形的認識及思維轉換,對視覺元素的提取,對形式美法則(秩序、運動、發散、均衡、漸變等)的掌握,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能力。
教學效果:
在轉換學生的非專業視覺習慣,使學生盡快進入專業設計的視覺思維方面起到了較明顯的作用。
4、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
(一)教學方法:
本課程通過講授理論、課題分析、案例詳解等誘導學生自主獨立的進行習題的創作和製作,但在實際授課的過程中,絕不按部就班,而是通過靈活多變的教學形式來進行知識的傳授。
(二)教學手段:
在課程講授的過程中,基本上是通過多媒體課件、電子教案、錄象、幻燈、投影等輔助工具來直觀的將課程知識傳輸給學生,同時,本課程與實踐相結合,輔導學生製作平面與色彩紙質實體,使得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
5、教學改革、教學研究成果及其解決的問題
近幾年來通過多次教學研討和改革,統一了教學的指導思想。把專業基礎理論與專業技能培養緊密結合,從設計思維方法抓起,突出藝術設計專業的特點,結合不同專業即將開設的專業課程需求,按照平面、環境、動畫藝術等不同專業的特性來針對性教學。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加強平面與色彩構成的技能訓練。通過技能操作和理論考試的改革,使同學們在認識、理解構成原理的基礎上將其應用在作業中,並為以後的專業課打下基礎。強化學生基礎作業練習,經過這幾年來的教學實踐,並結合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習積極性和所取得的成績來看,學生積極性空前高漲,學習熱情很高,教學效果良好。
6、本課程的創新與特點
1、以強化構成原理的理論知識教學來克服這門課普遍流於盲目堆砌作業,迷失培養目的弊病。
2、本課程的理論教學部分有較深厚扎實的自己的研究著作為後盾,同時針對高職教育的對象,在深度與份量上作了恰當的審度,使大綱在理論知識點教學,媒介工具層面知識教學和作業實踐性教學上層次清楚,課時分配合理,教學活動組織秩序井然有序。
3、作為課程主體的作業體系充分體現了這門課的實踐性特點,目的明確。而且作業題型豐富,並體現了與不同專業的結合,繼而具有較靈活的選擇性。
4、本課程除在規范教學大綱上有自身特色外,配合大綱的教學實施,還對關鍵性章節和重點性作業,另備有指導性的基礎教案,對其教學目的、重點、難點及所強調的關鍵性問題進行了介紹和解釋;重視媒介工具層面的教學,並有較詳盡的教學大綱和作業體系的支持,這對當前設計專業類學生的當前狀況針對性較強。
5、重視媒介工具層面的教學,並有較詳盡的教學大綱和作業體系支持,這對當前設計專業學生的生源狀態針對性極強。
二、 立體構成課程簡介及大綱
(一)課程性質、教學目的、任務和教學基本要求
1.課程的性質、教學目的:
《立體構成》是廣播電視大學美術教育專業、裝飾藝術設計專業開設的一門重要的造型藝術專業基礎課程。開設《立體構成》課程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正確的理性藝術思維方法,豐富學生的藝術表現手段,並通過一定數量的立體構成設計造型訓練,增強學生的空間意識,掌握形式美的構成原則。為學生今後在空間藝術設計造型方面打下一定的基礎,提高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設計創造能力和藝術思維能力。
2.教學任務和教學基本要求:
《立體構成》課程基本的教學任務,在於指導學生通過一定數量的立體構成設計練習,掌握立體構成設計的基本技能,,並在練習的基礎上掌握形式美的基本法則,掌握立體構成的各種基本表現手法。本課程要求將形體分解為點、線、面等要素,從簡單到復雜地研究這些要素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並能按照一定的形式美的構成原則使用各種基本材料,將造型要素組成新的立體。《立體構成》是現代造型設計教學訓練的基礎課程之一,它與平面構成不同,側重於對學生空間意識或空間直覺的培養,要求能通過抽象的立體形態體現形式美的法則,提高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和設計創造能力。
(二)本課程與相關課程的銜接、配合關系
在美術類專業開設的諸多美術課程中,《立體構成》應在學生學習了《平面構成》課程之後開設。這兩門構成課程都是對學生進行造型訓練的課程,它們是現代造型設計教學訓練的基礎,這些構成的基本法則在工業設計、建築設計、商業美術設計等領域都有著廣泛的應用。
(三)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的建議
立體構成設計主要從抽象的點、線、面、體形態入手,培養學生的空間概念和空間感覺,以及在立體構成形態方面的創造性。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科書中的立體構成作品範例,要通過這些範例作品,講解有一定抽象性的立體構成形式要素等內容。必要時還要用教師自己製作的立體構成作品輔助講解,以幫助學員理解抽象的內容。本課程的教學還需要通過一定數量的立體構成設計製作練習,幫助學生逐漸掌握基本的立體構成設計規律。在製作立體構成作品所用的材料方面,可以盡量使用簡便易尋的材料,如硬紙、塑料吸管等等,使學員能夠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較多的立體構成設計練習,掌握規律。達到增強學員空間意識和空間感覺,提高學員立體構成創作意識的目的。
大綱本文
第一章 立體構成之理念
Ⅰ•教學目的與要求
了解立體構成學科產生的沿革,了解學習立體構成課程的意義。
第二章 構成要素
Ⅰ•教學目的與要求
1.理解點、線、面、體是構成的基本元素
2.了解立體構成中的點、線、面、體與幾何學中的點、線、面、體的差異,以及它們與平面構成中點、線、面、體的差異。
3.了解色彩是立體構成中十分重要的要素,了解構成中物體本色的應用及人為處理色的應用。
4.了解肌理的概念和肌理的運用。
5.了解立體構成中空間的概念,了解空間與形體的聯系。
Ⅱ•教學內容
1.關於點、線、面、體
2.關於色彩
3.關於肌理
4.關於空間
第三章 形式要素
Ⅰ•教學目的與要求
1.理解單純化與經濟化是立體構成的一個基本原則。
2.理解對比與調和的概念,了解立體構成中主要的對比與調和關系。
3.理解對稱與均衡的概念,理解二者在立體構成中的作用。
4.理解穩定與輕巧的概念,了解在立體構成中影響穩定與輕巧的主要因素。
5.了解比例的概念和比例的法則,著重了解黃金分割比的概念和應用。
6.了解節奏與韻律的概念,了解韻律的主要表現形式。
7.了解立體構成能夠通過人們的聯想產生某種意境的作用,
8.了解立體構成中多樣與統一的應用。
Ⅱ•教學內容
1.單純與經濟
2.對比與調和
3.對稱與均衡
4.穩定與輕巧
5.比例與習慣
6.節奏與韻律
7.聯想與意境
8.多樣與統一
第四章 材料要素
Ⅰ•教學目的與要求
1.了解材料的分類。
2.材料的力學特性的有關內容不作為本課程要求的內容。
3.了解新材料的作用,了解新材料在立體構成中的應用。了解立體構成練習中使用最多的材料。
Ⅱ•教學內容
1.材料分類法
2.材料的力學特性
3.尋找新材料
4.不要忘記最簡便、基本的材料
第五章 技術要素
Ⅰ•教學目的與要求
了解立體構成技術製作的主要步驟。
Ⅱ•教學內容
1.創意
2.計劃
3.圖樣
4.選材
5.測量和放樣
6.初加工
7.精加工
8.成型
9.組接
10.拋光
11.上色
第六章 練習程序
Ⅰ•教學目的與要求
1.掌握二點五維立體構成的製作,特別是紙質二點五維立體構成的製作.
2.了解線立體構成的製作。
3.理解面立體構成的概念,掌握紙質面立體構成的製作。
4.了解塊立體構成,線、面、塊綜合構成及其它立體構成。
Ⅱ•教學內容
1.二點五維構成
2.線立體構成
3.面立體構成
4.塊立體構成
5.線、面、塊綜合構成
6.其它立體構成
立體構成是現代設計領域中一門基礎造型課,也是一門藝術創作設計課。在立體造型中首先需要明確一個概念,即形態與形狀的區別,平面造型中我們稱平面的行為形狀,這個形狀是物象的外輪廓。在立體造型中形狀是指立體物在某一距離、角度、環境條件下所呈現的外貌,而形態是指立體物的整個外貌。即形狀是形態的諸多面向中的一個面向,形態則是諸多形狀構成的統和體。形態是立體造型全方位的印象,是形與神的統一。
㈨ 什麼是構成課堂教學的四個基本要素
學校教學系統中最基本的構成要素包括()等四個方面。
A.教師、學生、教材、教學媒體
B.教師、學生、教室、教學內容
C.教務部門、教學部門、學生、教材
D.校長、教師、教室、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