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社會心理學課程論文
Ⅰ 關於心理學選修課的論文
心理素質的結構及其內外關系
心理素質作為人的整體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正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以系統地培育學生心理素質為主要目的的心理教育正迅速進入我國各級各類學校教育領域。
那麼,到底什麼是心理素質,它主要由哪些因素構成,各因素間有什麼聯系,與其他素質是什麼關系,對我們有什麼啟示呢?這些既是教育理論研究必需解決的課題,也是心理教育實踐迫切需要回答的問題。在理論上,它事關心理教育學這一亟待建立的新興學科的邏輯起點、研究內容及其歸宿。在實踐上,它決定著心理教育的目的。內容以及如何評估。
對於心理素質這一概念內涵的系統的專門論述,目前尚不多見,但從相關研究的表述及人們的一般認識看,存在著三種不同的傾向。
其一是擴大化、泛化趨勢,即將人的整體素質僅分為身心兩種,將除生理素質以外的一切因素統統歸之於心理素質這一概念的范疇之中。誠然,德、智等方面的素質都得以心理素質為基礎,體現著心理素質的功能,但其間畢竟有著一定的區別。這一界定實際上混淆了心理素質與其他素質的界限,在實踐中易導致心理素質教育所獨有的目標。內容。功能的模糊乃至喪失,使人們誤以為德育和智育實際上就可取代心理素質教育,因而不利於心理教育實踐。
其二是,將心理素質狹義化,即將某一具體內容的心理教育等同於系統、全面的心理教育。諸如,視心理素質教育就是自信心培育,或承受挫折能力的訓練,或心理衛生教育等。這些內容無疑都屬於心理教育的范疇,但不宜將其中某一子系統與整個系統相等同。如果在心理教育實踐中厚此薄彼或單打一,抓住一點不及其餘,就難以發揮心理素質教育應有的功能。
其三是,視心理素質為所有心理現象所具有的水平、層次和質量。這一觀點無疑是符合心理科學的。但鑒於心理現象是十分復雜的系統,並且對心理現象的要素的理解、劃分尚未完全統一,客觀上各種心理因素本身所具有的教育的可能性及價值大小也不同,在心理教育中,有必要視其可能性和價值大小確定重點方面。
心理素質是心理教育學體系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它的界定將直接影響心理素質教育的實踐,也事關人才培養目標的確立。因此,心理素質的界定首先必需符合心理教育學的基本要求,注意處理與其他教育內容的關系,避免泛化或片面化;其次必需具有可操作性,有利於心理教育實踐,同時還應兼顧社會對人的心理方面的現實要求。
基於此,筆者認為:心理素質是一個人的性格品質、心理能力,心理動力、心理健康狀況及心因性行為的水平或質量的綜合體現。也就是說,衡量一個人的心理素質應從其性格品質的優劣、心理能力的強弱、心理動力的大小、心理健康狀況的好壞,以及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行為表現的社會適應與否這五個方面全面評估。
性格品質是指人在對現實的態度和行為方式中表現出來的穩定的心理特徵。如,對自己的態度是自信還是自卑,自愛還是自棄,進取還是退縮;對他人是寬容還是計較,溫和還是粗暴,合群還是孤僻;對工作、學習是喜愛還是厭惡,勤奮還是懶惰,認真還是馬虎,負責還是塞責,踏實還是輕浮等;在情緒方面是樂觀還是悲觀,開朗還是抑鬱,穩定還是易波動,強烈還是寧靜;在意志方面,是有目標還是盲目,自覺還是沖動,自製還是放縱,勇敢還是怯懦,果斷還是寡斷,鎮定還是驚慌,堅強還是脆弱,有恆還是無恆,靈活還是死板;以及在認知方面的特徵和對待集體、社會的態度等等。性格品質在人的個性中具有核心意義,不同的性格品質對自身及社會的價值上存在質的差別,有優劣之分,將直接或間接地制約其他方面。例如,一個人是自信還是自卑,這一性格特徵直接制約著心理能力的培養和心理動力的激發,影響心理健康及行為表現。因而它是一個人心理素質的內核。但同時,它的形成又是在心理能力的訓練中,在心理動力的促動下,在心理健康狀態的影響下,在行為結果的反饋中逐步強化、積淀而成的。
心理能力主要是指一個人在認知和心理適應方面表現出來的能力。在認知方麵包括感知能力、記憶能力、思維能力、想像能力、注意能力、創造能力等。心理適應能力包括許多方面,主要為:適應客觀的自我意識能力,如自我認知、自我評價及自我接納能力;適應自我發展所需的自我定向、自我設計、啟我激勵、自我監督、自我揚棄、自我表現的能力;適應他人所需的知覺他人、理解他人,人際交往以及人際關系的協調能力;適應社會所需的社會知覺能力、價值判斷能力、競爭及協作能力;適應生活與環境所需的自理能力、應變能力、決策能力、承受挫折能力、情緒調適能力、心理保健能力、行為自控能力等等。這些能力的形成當然是綜合素質作用的結果,但首先離不開優良的性格品質、強大的動力、健康的心態及良好的行為習慣。其強弱又反作用於心理素質的其他方面,並直接制約行為表現。例如一個情緒調適能力強的人,更易形成開朗的性格和穩定而愉快的心境,產生積極的內驅力,避免許多痛苦、抑鬱。焦慮等消極情緒障礙,並引發積極而適當的行為表現。
心理動力是指由個體的需要、興趣、動機以及信念、理想、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等個性心理傾向所產生的,來自主體自身的驅動力。它既有動力大小的量的水平差異,同時,因其行為的目的指向所帶來的結果可能有益、也可能有害於自身或社會,因而在考察其心理動力大小的同時,還應當注意其動力所指方向是否適當。心理動力是一個人的性格優化、能力強化、心態健化、行為良化的內在力量源泉,它對於性格的塑造、心理能力的訓練、心理健康狀況及行為積極性可起到促進或阻礙作用。同時,心理素質其他方面以及人的整體素質,又會對心理動力的大小產生強化或弱化的影響,特別是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等高層次的個性心理傾向和思想道德素質左右著心理動力的目標指向。
對於心理健康的標准人們有不同的理解。在這里我們僅以心理健康的最起碼的要求作為標准來衡量。即看個體是否存在情緒、認知、性格缺陷等方面的心理障礙,有沒有心理疾病。性格健全、具備必要的心理能力、行為適應良好、內在動力強大而又積極,這些既是心理健康的條件,又是心理健康水平高的標志。而心理健康水平低下正是心理素質不良的必然結果。反過來,心理健康狀況又直接制約心質、心能、心力等方面的心理素質的提高,並直接導致行為表現,決定行為適應與否。
心因性行為是指直接由個體的心理素質及心理健康狀況所引發的行為表現。此外,人的行為中還有一部分是屬於環境壓力所導致的被動服從行為。心因性行為表現的適應與否是一個人心理素質高低與否、心理健康與否的外在體現。而心因性行為所帶來的結果又反過來影響性格品質、心理能力、心理動力及心理健康。這里的適應一方面要看其是否適應社會及環境要求,另一方面要看一個人的自覺的行為表現是否與其年齡及特有角色相符合。
綜上所述,廣義的心理素質的五個方面是緊密聯系、互為基礎和條件的。既可互相促進而進入良性循環,也可能互相制約而陷入惡性循環。其中性格品質是最基本的、長期發揮作用的、相對穩定的因素,居於最基本的位置。心理能力是心理素質的直接體現,是主幹成分。心理動力是心理素質中最活躍、影響最直接也最全面的因素。這二個方面構成狹義心理素質的結構。而心理健康水平是狹義心理素質高低的內在標志,心因性行為表現則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是狹義心理素質高低的外顯標志。由於心理健康水平及行為表現都與其他因素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反作用著狹義心理素質的各個方面,因而也應將這兩個因素納入廣義的心理素質結構體系之中,以利於心理教育實踐。在心理教育中,應將性格品質培育、心理能力培養、心理健康維護、心理動力的激發及行為表現的引導統一起來全面實施,以便形成合力,發揮出整體的心理教育效能。
心理素質各方面不僅內部存在相互的聯系,而且與其外部的其他素質也存在密切關系。相對說來,心理素質居於人的整體素質的核心,其各方面分別構成其他素質發展的基礎。
一方面,性格品質中包含著個體對他人、集體及社會的態度,而這些結果直接決定著人的道德行為表現,反映一個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另一方面,一個人其他的性格特徵也會間接地影響其政治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比如一個性情暴躁的人,他有可能在一定情況下產生過激行為,從而違反道德規范。一個自我中心的人,在自身與他人發生利益沖突時,更易表現出自私、甚至損人利己的非道德行為。一個心胸狹隘的人,會目光短淺,難以形成崇高的思想政治覺悟。反之,一個人有良好的性格品質,就更易接受科學的思想政治和道德的教育,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因此,良好的性格品質是思想道德素質提高的基礎。性格品質的培育。優化,是心理素質教育與思想道德教育的共同目標和任務,也是心理素質教育與德育的最直接的結合點。
心理能力包括智力與心理適應能力兩大方面,其中的智力及其開發和利用,直接影 響文化科學素質的提高,成為其基礎和條件。心理適應能力在制約個體的社會適應的同時,也制約著對自我的適應及發展,成為一個人在充分實現自我的同時順利地社會化的基本條件。心理適應能力的強弱直接制約著個體心理社會化的進程順利與否,因而是個體社會化的心理基礎。
心理健康是人的整體健康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許多不健康的心理因素是身體疾病的原因。如心因性疾病的產生與性格的病態、情緒障礙、心理能力的缺陷有直接或間接關系。因而心理健康是人的整體健康水平提高的基礎。
心因性行為是一個人現實行為表現的組成部分。如果心理素質良好,心理健康,那麼適應的心因性行為就增加,被動服從的行為就會減少。心理素質和以之為基礎的其他素質一起,共同制約著人的行為表現,決定著其社會適應狀態
心理動力不僅直接制約心理素質其他方面的優化,而且同時作用於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及身體素質的提高,影響個體的社會化進程。心理動力的大小對人的各方面的發展起著加速或減緩作用,其指向則影響著各種素質發展的方向,並且決定著人的素質發展及行為的自覺性、主動性和主觀能動性。
心理動力居於人的整體素質的核心地位,分別成為其他素質發展的基礎。當然,其他素質的發展也會反作用於心理素質各方面的變化。
實施素質教育必須重視心理素質的培育,應通過對心理素質各方面及各要素的全面、系統的培育與輔導,實現性格品質的優化、心理能力的強化和心理動力的激發,達到維護心理健康、防治心理問題及行為問題的目的。並在此基礎上促進學生德、智、體等方面素質的主動發展,順利實現個體的社會化。
Ⅱ 求大學選修課 社會心理學 2000以上論文一篇。 從1、社會知覺2、社會化、3社會態度、4、溝通、5、人際交往
社會心理學
社會心理學是研究個體和群體的社會心理現象的心理學分支。個體社會心理現象指受他人和群體制約的個人的思想、感情和行為,如人際知覺、人際吸引、社會促進和社會抑制、順從等。群體社會心理現象指群體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徵,如群體凝聚力、社會心理氣氛、群體決策等。
社會心理學是心理學和社會學之間的一門邊緣學科,受到來自兩個學科的影響。在社會心理學內部一開始就存在著兩種理論觀點不同的研究方向,即所謂社會學方向的社會心理學和心理學方向的社會心理學。在解釋社會心理現象上的不同理論觀點,並不妨礙社會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應具備的基本特點。
一般來說,普通心理學是研究主體與客體之間的一般關系客體包括自然客體與社會客體。社會心理學則主要研究主體與社會客體之間的特殊關系,即人與人、人與群體之間的關系。普通心理學研究主體與客體之間的一般關系所獲得的規律可以應用於社會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研究主體與社會客體之間的關系所獲的規律也可以豐富普通心理學。普通心理學傳統上著重於研究個體、個人與物之間的關系,而社會心理學則著重於研究群體中的個體、群體、人與人、人與群體的關系。
社會心理學與個性心理學的關系更加密切、更加復雜。美國心理學會迄今仍把個性與社會心理學放在一個分支里。一般說來個性心理學是研究個性特質形成和發展的規律,涉及自然和教化的關系、涉及較穩定的心理特質,而社會心理學則主要研究直接社會情境對個人的影響以及個人對這個情境的解釋的作用。社會心理學的一個重要發現表明,直接社會情境的作用往往被低估了。
社會心理學的專題研究,開始於19世紀下半期。1860年出現了拉察魯斯和斯坦塔爾關於民族心理學的系列論文。此後,塔爾德的《模仿律》西格爾的《犯罪的群眾》、勒邦的《群眾心理學》等著作陸續出版,為社會心理學的形成奠定了基礎。1908年英國心理學家麥獨孤和美國社會學家羅斯分別出版了社會心理學專著。這標志著社會心理學已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心理學家奧爾波特和德國心理學家默德開創了實驗社會心理學方向。雖然用實驗方法研究社會心理學問題,可以上溯到1898年特里普利特關於社會促進的實驗研究,但真正開創、推廣這個方向的是奧爾波特和默德。在他們之後,實驗社會心理學才開始在西方特別是在美國成了社會心理學研究的主流。
奧爾波特的著作《社會心理學》問世以後,社會心理學進入一個快速發展時期。1928年瑟斯頓提出了態度測量法,把由托馬斯和茲納涅茨基開始並成為當時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心的態度研究,提高了一步。1934年莫雷諾提出了社會測量法,用以測量群體內人際吸引和排斥問題。1938年勒溫把場論引進社會心理學,提出了個人生活空間或場的概念,認為行為是個人特點和情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函數。20世紀40~50年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勒溫的影響下,社會心理學主要研究群體影響和態度問題。
50年代,阿施等人開展順從的研究。以霍夫蘭為首的耶魯學派發表了一系列有關說服的研究。費斯廷格提出了認知失調理論,這個理論成為60年代的研究中心。到了70年代,由海德的《人際關繫心理學》一書奠定了基礎的歸因理論成了研究重點。80年代以來,認知社會心理學和應用社會心理學日益受到重視。
中國社會心理學在50年代以前作為一門獨立學科而存在過。早在清末民初,已有人介紹過作為心理學重要分支學科的社會心理學。20年代出版了勒邦的《群眾心理學》、麥獨孤的《社會心理學導論》以及奧爾波特的《社會心理學》等重要著作的譯本,中國學者自己也編寫了一些社會心理學著作。
社會心理學研究的主要課題隨著時代的演變而有所不同。早期的社會心理學側重於研究大型群體和群眾的心理現象,如拉察魯斯、斯坦塔爾、馮特關於民族心理學的研究;塔爾德、西格爾和勒邦關於群眾心理的研究。這些研究者所提出的某些思想直至今天還有影響,如塔爾德的模仿律、勒邦的群體極端化和個性消失的思想等。20世紀初態度的研究成為中心。實驗社會心理學方向出現以後,社會促進的研究成為中心。以後,群體過程、說服、順從、認知失調、歸因等分別成為某一時期的研究中心。
美國是研究社會心理學最多且最有影響的國家,它的研究課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往往影響到其他國家。1980年,美國心理學家斯密斯等人對1979年美國主要社會心理學刊物發表的文章作過一項調查。這項調查表明,研究最多的是歸因及態度和態度改變,論文達50篇以上;其次是社會和人格發展以及認知過程,達40篇以上。
隨著社會心理學的日益發展,研究課題也日益豐富和擴大。從早期的社會促進研究發展到社會惰化的研究從順從的研究發展到反順從和獨立性的研究,從侵犯的研究發展到利他精神的研究,從吸引的研究發展到愛情的研究,從人際知覺的研究發展到歸因的研究,等等。顯示了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視野正日益廣闊和深入。
自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來,社會心理學家的觀點有所改變。主要表現在:認識到實驗方法的局限性,重視現場研究,重視應用研究,重視以現場應用研究去檢驗實驗室研究所得的理論,加以修正、補充和發展。今天的社會心理學家強調,從現場研究到實驗室研究,或從實驗室研究到現場研究,往復循環、相互論證。同時,計算機的廣泛使用,也為處理從現場獲得的大量材料提供了方便,推動了社會心理學的進步。
Ⅲ 求一篇社會心理學的論文。結業用。
社會心理學是研究個體和群體的社會心理現象的心理學分支。個體社會心理現象指受他人和群體制約的個人的思想、感情和行為,如人際知覺、人際吸引、社會促進和社會抑制、順從等。群體社會心理現象指群體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徵,如群體凝聚力、社會心理氣氛、群體決策等。
社會心理學是心理學和社會學之間的一門邊緣學科,受到來自兩個學科的影響。在社會心理學內部一開始就存在著兩種理論觀點不同的研究方向,即所謂社會學方向的社會心理學和心理學方向的社會心理學。在解釋社會心理現象上的不同理論觀點,並不妨礙社會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應具備的基本特點。
一般來說,普通心理學是研究主體與客體之間的一般關系客體包括自然客體與社會客體。社會心理學則主要研究主體與社會客體之間的特殊關系,即人與人、人與群體之間的關系。普通心理學研究主體與客體之間的一般關系所獲得的規律可以應用於社會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研究主體與社會客體之間的關系所獲的規律也可以豐富普通心理學。普通心理學傳統上著重於研究個體、個人與物之間的關系,而社會心理學則著重於研究群體中的個體、群體、人與人、人與群體的關系。
社會心理學與個性心理學的關系更加密切、更加復雜。美國心理學會迄今仍把個性與社會心理學放在一個分支里。一般說來個性心理學是研究個性特質形成和發展的規律,涉及自然和教化的關系、涉及較穩定的心理特質,而社會心理學則主要研究直接社會情境對個人的影響以及個人對這個情境的解釋的作用。社會心理學的一個重要發現表明,直接社會情境的作用往往被低估了。
社會心理學的專題研究,開始於19世紀下半期。1860年出現了拉察魯斯和斯坦塔爾關於民族心理學的系列論文。此後,塔爾德的《模仿律》西格爾的《犯罪的群眾》、勒邦的《群眾心理學》等著作陸續出版,為社會心理學的形成奠定了基礎。1908年英國心理學家麥獨孤和美國社會學家羅斯分別出版了社會心理學專著。這標志著社會心理學已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心理學家奧爾波特和德國心理學家默德開創了實驗社會心理學方向。雖然用實驗方法研究社會心理學問題,可以上溯到1898年特里普利特關於社會促進的實驗研究,但真正開創、推廣這個方向的是奧爾波特和默德。在他們之後,實驗社會心理學才開始在西方特別是在美國成了社會心理學研究的主流。
奧爾波特的著作《社會心理學》問世以後,社會心理學進入一個快速發展時期。1928年瑟斯頓提出了態度測量法,把由托馬斯和茲納涅茨基開始並成為當時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心的態度研究,提高了一步。1934年莫雷諾提出了社會測量法,用以測量群體內人際吸引和排斥問題。1938年勒溫把場論引進社會心理學,提出了個人生活空間或場的概念,認為行為是個人特點和情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函數。20世紀40~50年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勒溫的影響下,社會心理學主要研究群體影響和態度問題。
50年代,阿施等人開展順從的研究。以霍夫蘭為首的耶魯學派發表了一系列有關說服的研究。費斯廷格提出了認知失調理論,這個理論成為60年代的研究中心。到了70年代,由海德的《人際關繫心理學》一書奠定了基礎的歸因理論成了研究重點。80年代以來,認知社會心理學和應用社會心理學日益受到重視。
中國社會心理學在50年代以前作為一門獨立學科而存在過。早在清末民初,已有人介紹過作為心理學重要分支學科的社會心理學。20年代出版了勒邦的《群眾心理學》、麥獨孤的《社會心理學導論》以及奧爾波特的《社會心理學》等重要著作的譯本,中國學者自己也編寫了一些社會心理學著作。
社會心理學研究的主要課題隨著時代的演變而有所不同。早期的社會心理學側重於研究大型群體和群眾的心理現象,如拉察魯斯、斯坦塔爾、馮特關於民族心理學的研究;塔爾德、西格爾和勒邦關於群眾心理的研究。這些研究者所提出的某些思想直至今天還有影響,如塔爾德的模仿律、勒邦的群體極端化和個性消失的思想等。20世紀初態度的研究成為中心。實驗社會心理學方向出現以後,社會促進的研究成為中心。以後,群體過程、說服、順從、認知失調、歸因等分別成為某一時期的研究中心。
美國是研究社會心理學最多且最有影響的國家,它的研究課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往往影響到其他國家。1980年,美國心理學家斯密斯等人對1979年美國主要社會心理學刊物發表的文章作過一項調查。這項調查表明,研究最多的是歸因及態度和態度改變,論文達50篇以上;其次是社會和人格發展以及認知過程,達40篇以上。
隨著社會心理學的日益發展,研究課題也日益豐富和擴大。從早期的社會促進研究發展到社會惰化的研究從順從的研究發展到反順從和獨立性的研究,從侵犯的研究發展到利他精神的研究,從吸引的研究發展到愛情的研究,從人際知覺的研究發展到歸因的研究,等等。顯示了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視野正日益廣闊和深入。
自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來,社會心理學家的觀點有所改變。主要表現在:認識到實驗方法的局限性,重視現場研究,重視應用研究,重視以現場應用研究去檢驗實驗室研究所得的理論,加以修正、補充和發展。今天的社會心理學家強調,從現場研究到實驗室研究,或從實驗室研究到現場研究,往復循環、相互論證。同時,計算機的廣泛使用,也為處理從現場獲得的大量材料提供了方便,推動了社會心理學的進步。
Ⅳ 求社會心理學論文
我會
給你
Ⅳ 求一份社會心理學論文..
作業嗎?感覺並不是很難的題目,具體的涉及領域、思路和要求都很清楚了專,只需要多查找一些資料屬,略微進行調研,應該不難吧?不過在「網路知道」要專門為此寫一篇論文,還是有點不太容易吧。
如果你要找現成的例文,我推薦你去看《解讀「瘋狂」》武志紅的一本書,裡面都是關於近期熱點的社會話題所展開的分析,很符合你第一個題目的要求,可以參考一下。
Ⅵ 求社會心理學論文3000字
運用個性差異原理談如何科學地選擇職業
論文內容與結構: 1.個性差異的概念 2.個性差異的內容
3.個體差異在職業選擇方面的意義和應用原則
篇幅要求3000字以上。
隨著我國社會心理學在新的研究領域(組織管理心理學)的迅速發展,也伴隨著社會心理學按著所研究的人類活動的類型繼續分化和各個分支流派的不斷綜合,從而促使社會心理學在廣泛的應用。運用社會心理學的相關原理對組織心理現象的規律性,以及個體和群體社會心理諸多問題的探討,將有助於預測人們在組織行為中的行為,從而可以改進和提高工作效率,調動人們的積極性。這也正是我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進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所必須研究的一個方面。下面就運用社會心理學的個性差異原理談如何科學地選擇職業。
(一)個性
現實世界上的萬事萬物不存在完全一樣的,因此每個人都具有自己獨特的風格,這種獨特的
風格,即差異也就是通常人們所提起的個性差異。個性一詞在心理學中是一個非常基本的概念,與我們日常所說的個性不完全相同。有其特定的含義,心理學中的個性,也可稱為人格。是指一個人的基本精神面貌,即一個人所具有的穩定的心理特徵的總和。它包括一個人外在的表現和內在的真實自我。
個性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特性:.(1)個性具有整體性。個性指人的基本精神面貌,所謂基本精神面貌就具有整體性,是說個性是一個完整的身心系統,包括生理和心理兩個方面。而人的心理基礎又是在長期社會生活中形成的。 (2)個性具有穩定性。也就是說一個人只有代表他穩定持久的心理特徵才能說是他的個性特徵。但個性並不是不可變化的,實際上個性是用來適應環境,並可以不斷地對環境的變化作出反應。 (3)個性具有獨特性。個性所決定的個人對環境的適應方式是「獨特的」。這說明,每個人對環境的適應方式各不相同。
我們說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現象及其規律的科學。那麼心理現象一般指心理過程和個性兩個方面。心理過程包括:認識過程、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個性由兩個相互聯系的部分構成。包括:個性傾向性和個性特徵兩部分。 個性傾向性即指人的心理意識的傾向性。指個體對客觀事物認識的不同傾向,是個體行為中積極性的特徵。主要包括需要、動機、興趣、愛好、理想、信念、世界觀等。這些心理傾向並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互相影響,相互制約,構成一個統一的,推進人進行活動的動力系統,是個性中最活躍的因素。這其中世界觀或人生觀是個性中的最高層次,它決定著一個人總的個性傾向和態度。 而個性心理特徵指一個人在氣質、性格、能力等方面的表現出的特徵。
充分認識個性的差異,在職業選擇中具有重要意義。個性差異是指人們在個性傾向性與心理特徵上的差異。個性差異主要包括個體在氣質、性格、能力等方面的差異。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看到同一件事情反應在不同的人上就會有不同的表現,這就是個性似的差異,這說明不同個性的人即使在同樣的情況下,也會有不盡相同的表現。同時個性差異不僅表現為人們是否具有某些方面的特點,而且也表現為同一特點的不同水平,個性差異具有多層次、多側面的特點。 因此
了解自身在個性上的差異,對選擇職業自己理想的職業。
(二)氣質
氣質指一個人在情緒體驗和行為反應的強度和速度等方面的特點。是一個人典型的、穩定的心理特點。人們常說的一句話是:江山易改、秉性難移。這實際上指的就是氣質。氣質在人的個性中是最穩定也就個性中最突出的特點。氣質這些心理特點以同樣的方式表現在各種活動中的心理活動上。也就是說氣質是不會單獨存在的,而是體現在人的心理活動過程中。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的氣質差異是顯而易見的。氣質具有極大的穩定性,並對人的實踐活動產生一定的影響,從而構成每個人豐富的個性色彩。了解人的氣質類型和特徵,並根據氣質的差異在生產活動中實施有效發揮,是每位求職者應注意的問題,針對不同氣質的人要採用不同的方法進行不同的職業選擇。
1、具有膽汁質氣質特點的人精力充沛,熱情果敢。情緒變化快而且強烈,如我們常說的火暴脾氣,點火就著,脾氣像夏天的暴雨一樣,來得快、去得也快。對這樣的人在選擇職業時可以選擇承受力比較強的工作。
2、具有多血質氣質特點的人好動、外向、富有朝氣,情緒發生快而多變。表情豐富,語言表達能力強,善交往。這樣人的優點是活潑、樂觀、思維敏捷、對環境適應性強。缺點是缺乏耐心和毅力,容易見異思遷。知道自己的氣質特點,所以應該找那種能創造條件,從而使其聰明才幹更好地發揮出來的工作。
3、具有黏液質氣質特點的人沉著、冷靜、情緒發生慢而弱,思維、言語相對來說前兩種氣質的人來說顯得較慢。比較內向、冷漠。這種人的優點是自製力強,堅韌、塌實,不懼怕困難。缺點是缺乏朝氣和主動性。職業選擇時要選擇那種能積極發揮主動精神,允許有足夠的時間考慮和做出反應的工作。
4、具有抑鬱質氣質特點的人柔弱、易倦、情緒發生慢而強,敏感而富於自我體驗、言語動作細小無力,膽小孤僻。這樣的人情緒體驗比較深,細膩而持久。抑鬱質並不是沒有優點,觀察仔細、辦事謹慎、能持久都是優點。要找那種能得到較多關心、愛護的工作。
在現實生活中,所看到的氣質的表現並非像這樣典型,實際上大多數人的氣質是混合型的,兼有不同氣質特點。如我們常說的活潑冷靜、大膽謹慎、粗中有細等等。從以上的介紹中,我們可以看到人的氣質具有很大的差異,了解並把握氣質的這些特點,求職者在找工作時將有很大幫助。如何把握氣質的特點,在選擇職業時應注意哪些問題,總體說應注意以下幾點:
.氣質沒有好壞之分,具有中性的特點。也就是說,任何一種氣質都具有容易形成某些優
良性格和某些不良性格的可能性。如膽汁質的人外向、熱情、開朗,但也容易鹵莽、任性、暴躁。多血質的人,善交往,反應靈活,工作效率高,但興趣容易轉移,穩定性差等。
2、氣質不能決定一個人的智力發展水平和成就大小。俄國的四位大作家普希金、赫爾岑、
克雷洛夫、果戈里分屬不同的氣質。也就是說氣質不能決定一個人能幹什麼或不能幹什麼,但氣質確能影響一個人能勝任什麼或不能勝任什麼。所以管理者要注意人的氣質類型是否與工作特點相適應,把人安排在適合發揮自己能力的崗位上。
3、不同氣質類型的人組成團體、可以產生互補作用。氣質學家研究了氣質對群體協同活動的影響,發現兩個不同氣質或相反氣質類型的人的合作,往往會取得更好的成就。這種例子在現實生活中很多,我們的管理者要做有心人,在分配工作時要注意人的氣質的協調與互補。
4、氣質是人最穩定的心理特徵。氣質是不易改變。我們了解了這一點,就要尊重不同氣質的教師。
5、氣質雖然穩定,並不是不可以改變和控制的。氣質在實踐活動中可以緩慢的發生變化。
我們日常所說的性格與心理學中的性格不完全相同。我們日常所說的性格代有先天的成分,而心理學中的性格實際上指一個人的品德。性格不是天生的,而是現實社會在人頭腦中的反映,是貫穿在一個人的態度和整個行為中具有穩定傾向的心理特徵。也就是說性格是人對現實的穩定的態度和與之相適應的行為方式上的心理特徵。例如謙虛或驕傲,勇敢或怯懦,勤勞或懶惰、公而忘私或自私自利都是人的性格特徵。每個人都具有多種性格特徵,從而構成一個人完整的性格統一體。
性格不像氣質那樣具有先天的成分,沒有好壞之分,性格是在後天的社會環境中逐步形成的,是有好壞之分的,是人的個性中的核心成分。性格在個性中具有核心意義,是說人的性格受社會、歷史及道德規范的制約,與人的理想、信念、人生觀等聯系密切,代表著人的本質屬性。恩格思說:「人物的性格不僅表現在他做什麼,而且表現在他怎樣做。」「做什麼」即說明一個人對現實、對他人的態度;「怎樣做」即說明一個人的行為方式。那麼性格主要是由哪些方面構成的呢,也就是我們教材中所說的人的性格特徵。
人的性格特徵,可以根據其對現實的態度,根據其自覺調節行動以及克服困難的能力,劃分為以下幾種:
1、性格的態度特徵,是指人在現實生活中,面對不同事物、處理各種社會關系所表現出來的性格特徵。我們在實際生活或工作中,我們在接人待物,處理各種事物和關系中,都會表現出不同的態度,這就是性格的態度特徵。如愛祖國、愛集體、關心他人,都是優秀的性格特徵。態度特徵是性格結構中的重要方面。
2、性格的意志特徵是指人在意志行動中表現出的性格特徵。意志是一種設定行為目標,自覺調節自己,努力克服困難,達到目標的心理品質。意志特徵是一個人在控制和調節自己行為時所表現出來的。如勇敢、堅強、果斷、或與相對的怯懦、脆弱、猶豫等。意志特徵在人的性格中十分重要,因為一個人的意志缺陷,將會給整個性格不良的影響。
3、性格的情緒特徵是指人在其情緒反應的快慢、體現的深淺、表現的強弱、保持時間長短等方面表現出的性格特徵。我們知道情緒是人們對客觀現實的一種主觀的體驗。當人們對不同的事物時在情緒上會有不同的反應,比如激動或心平氣和;積極樂觀或消極悲觀等。
4、性格的理智特徵是指人在認識活動中,即感知、記憶、思維、想像等活動中表現出的性格特徵。如表現在感知方面的有主動與被動、詳細與概括。表現在記憶方面的有主動記憶與被動記憶、形象記憶與邏輯記憶等。
2.3性格與氣質之間的關系
首先,氣質中先天的成分要多一些,高級神經活動是氣質的生理基礎,氣質受先天因素影響較大,變化緩慢。性格主要在後天因素影響下形成,受環境、教育、家庭影響很大,易產生變化。氣質是中性的無好壞之分,而性格則有好壞別、不然。
其二,氣質不會獨立存在,氣質總是和性格結合在一起,氣質和性格互相滲透,彼此制約。不同氣質可以形成同樣的性格特徵。由於個體的氣質不同,同樣一種性格的形成和表現也會不同。如自製力這一性格特徵在黏液質人的身上形成就比在膽汁質人身上要容易和迅速。同一種性格的形成在不同氣質人的身上表現會不同,同是愛崗敬業的性格,多血質的人表現為熱情開朗、朝氣蓬勃;而黏液質的人則表現為埋頭苦幹、勤奮塌實。同一氣質類型的人也可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徵。
其三,性格在個性中處於核心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和改造氣質,例如對於膽汁質的人經過意志上的努力,是可以將火暴急躁的脾氣控制住,而做到耐心細致。
性格的類型是指在一類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徵的獨特結合。許多心理學家曾試圖對性格進行分類,大致有幾種: 機能類型 、內外傾向型、順從性與獨立型、優越型與自卑型。
美國心理學家約翰·霍蘭德的人格──工作相適應理論。這個理論的重要意義是說明:1.每個人的個性都具有差異。2.只有當環境與人的個性特點相匹配時,人的價值才會表現出來。個人的價值表現出來的結果有兩個,一個是個人的滿意度高了,二是管理的效能提高了。約翰·霍蘭德將人劃分了六種基本人格類型。他指出:人們對工作的滿意度和流動的傾向性,取決於個體的人格特點與職業環境的匹配程度。我們解釋一下,工作滿意度就是對工作的滿意程度,流動的傾向性是指個體人員的流動,比如人們調動工作,許多時候是因為這個工作自己不喜歡,因而重新選擇適應自己的工作。
Ⅶ 關於社會心理學的論文
你好同學,寫作是很痛苦的事情,你會遇到滯礙。這有很多原因,而且不一定能順專利解決。但是過於追求屬完美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其實寫作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當你發現所寫的不是你開始想寫的,寫下粗稿,以後再修補。寫粗稿可以理出自己的思想、漸漸進入狀態。如果寫不出全部內容,就寫綱要,在容易寫具體的內容時再補充。如果寫不出來,就把想到的東西全部寫出來,即使你覺得是垃圾。當你寫出足夠的內容,再編輯它們,轉化成有意義的東西。 你的社會心理學方面題目准備往哪個方向寫,一定要選自己熟悉的選題,這樣比較容易通過以後的答辯,不知道老師同意這個選題了?自己喜歡導師未必喜歡,不一定能通過,所以一定要寫開題之前和老師商量,如果同意了這個選題?老師有沒有和你說論文往哪個方向寫比較好?寫論文之前,一定要寫個大綱,這樣老師,好確定了框架,避免以後論文修改過程中出現大改的情況!! 論文學校具體要求有哪些,你要還有什麼不懂可以問我,希望你能夠順利畢業,邁向新的人生。
Ⅷ 社會心理學論文
摘 要】民族凝聚力是民族心理學研究的內容之一,是民族意識的主要內組成部分。容民族凝聚力對於民族的發展演進以及民族的自強、自立都產生重要影響。同時,在民族發展的不同階段又有不同表現,影響它的因素也在發生著變化。本文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對民族凝聚力的體驗與表現進行分析,論述影響民族凝聚力形成與發展的因素。
【關鍵詞】認同感;民族凝聚力;社會心理
A Stud on Teh Social Psychology of Natonal Cohesion
Ⅸ 學習·社會心理學的心得體會2000字論文
我終於知道為什麼有人要我不要和他去接觸,我到現在終於知道他的意思了.
哎,現在的人都是那些以自我為中心的人,90後的,一般都是這樣,不會去顧及旁邊人的感受,以及所有人的感受,不管是在家裡,還是任何一個地方,他(她)們都是這樣,遇到不順心的事情,總要找地方去發泄,這是一種及其不好的行為,這也是沒有任何人和你去接觸的原因,,致命一點.
他(她)們只會在別人的身上去找原因甚至動手,所以往往這種人不會有任何人和他去接觸,哪怕是最好接觸的人,最開放的人都會隨之遠去,會避而遠之,能躲多遠,就躲多遠.
一般這種人總是孤單一人,往往是最可憐的,但他(她)們自己卻不以為然,這種現象並不少見,這也是最可怕的地方,所以沒有任何人會和他們這種人去交往,在精神學上,他們這種孤僻的人一般在精神學上統稱為孤僻精神分裂症,這種症狀是沒有辦法醫治的,就算要醫治也是一個非常艱難的工程,這種任務不是一般人可以堅持得住的。
我打心裡話說出來,如果他們不是這個樣子的話,一定會非常的完美,但往往不是這種結局,現實是殘酷的,時間也是不等人的,所以我覺得他們有那種孤僻症狀是一個非常可憐的事情,但自己卻沒有意識到,不但不和任何人交流,每天都生活在自己的圈子裡,看不到外面的世界有多大,有多好,他們以自我為中心,不去顧及別人,自己想怎麼樣就這么樣,這也是家庭的一個因素,這個因素那就是他(她)們自己的父母只有你們這一個兒女,所以特別的疼愛,不讓你受一點傷,受一點挫折,有什麼好吃的都第一個讓給你吃,就這樣溺愛了自己的孩子,也給自己的孩子帶來了非常大的負面影響。
也就是這個因素和結果造成了最後的悲哀,使他們以為什麼東西都可以飯來伸手,衣來穿上就是,給自己的孩子造成傷害和悲劇也同時給別人的孩子造成了非常大的傷害,這就是害人有害己,造成了以個不可挽回的結局,以自我為中心,這對任何人無非都是一種傷害,是任何人都漸漸離他遠去,而且不會回頭,會在心裡罵你是社會的敗類,底層。
如果一個人一味的只生活在自己的空間里,不與外界接觸,那麼他們的永遠不會長大,永遠不會成熟,以他們那種情況和症狀只會傷害別人和自己。
要學會珍惜身邊的一切,因為時間不等人,如果到了以後,那麼你們後悔也沒有任何用,成天生活在自己悔恨自己不懂事的日子裡,這樣是對自己沒有任何好處的,就算以後沒有什麼朋友,那麼你在工作單位上也不會被領導重用也不會被同事看好,這樣的人不是沒有,而是有很多,所以要拯救你們自己的話,一定要知道一點,一定不能以自我為中心,不能任憑自己的脾氣所發展,所以你們一定要忍,如果你們學會了初步的以忍字當頭,那麼你就會覺得忍一忍,沒什麼,所有煩惱的事情都離我而去,不會出現在我的腦海中。
所以你們一定要學會退一步海闊天空,這樣什麼事情都不會發生,好運才會來到你的身旁,只要你們做到這樣,那麼精神分裂症就會遠離你們,這也是治療你們的最佳良葯,所以葯是苦的,因為只有良葯才會苦口,苦完後就是甜的了,所以你們一定要努力。
這也是我大學同桌的症狀,所以他讓我非常的煩惱也非常的生氣,以自我為中心,不去想別人的感受,只想著自己,這樣,他出來的言語就會傷害到旁邊的人,也會是想和你交朋友的人遠離你。
我希望你們90後,看了之後會得到有所改變,那麼就加油吧!
不要生活在自己的人生圈子裡,世界很大,90後的,你們一定不能總靠著父母來養你,父母也只有這么大的能力,如果說你依賴父母,來做這種不勞而獲的人,那麼你們將是未來的災星,社會的蛔蟲。
你們一定要在以後對自己的人生價值觀有所改變,在未來如果你們改變了自己那麼,別人也會和你來往,你們也會生活在開心的日子裡,不會生活在將來的悔恨中。
90後你們聽著,一定不能任性,任憑自己的性格和脾氣,想做什麼就做什麼,那麼將來將是一事無成,甚至走向不歸的道路上。所以要相互理解,共同發展,那麼你們的前景才會絢麗多彩,不要怕為小事犧牲,犧牲小我,可以保護更多需要保護的人,這樣你就成功了,不要以為的依賴父母,父母不能養你以輩子,只有靠你自己的努力和發展,才會得到豐厚的回報。
如果一個並不富裕的家庭,有著一個精神分裂症的兒女,無疑是最大的一個打擊,父母是最疼愛自己的孩子的,所以不管是什麼樣的孩子,他們也會包庇他,當然也沒有辦法,所以很多家庭也就是這樣被分離破碎的,所以90後的孩子們,你們一定要理解父母,最好能夠換位思考一下,父母也是很難做的,做你們的父母當然也會同時背著很大的壓力,又不能把你們這唯一的獨生子給餓了,又不能溺愛,所以你們要理解父母。
90後一定要為90後的爭一口氣,別人說我們做的什麼樣,做的不好,不要聽信外面的流言蜚語,堅定自己的信念,不要被外來的力量所打倒。
以後90後的要靠自己的工作來養活自己和自己的老婆,更要孝順自己的父母,父母吧你們養到這么大是很不容易了,所以一定要讓父母覺得值得,覺得幸福,所以不要把自己當小孩看待了,要懂事起來,為自己的家裡承擔起一些利索能及的事情,讓自己的父母覺得欣慰,不要做敗家子,做對社會沒用的人,這會使人們看不起90後的,會說:原來90後的就是這樣的人,胡作非為,無惡不作,無事生非的,統統都做,所以你們一定要為90後的爭一口氣,不要為小事去計較,眼光要放的長遠一些,所以一定要學會包容和忍耐,所以我首先說過了,退一步海闊天空,什麼煩惱都離你遠去,你就會活得開心一些,所以你們要為自己的將來和父母著想,珍惜好自己身邊的一切吧,不管什麼事情,一定要從自己做起,這樣你就會開心的過好沒一天,也會充實一些,讓自己的生活不會那麼的空虛,從此遠離自己的個人生活空間,融入到大傢伙的集體中來。
人總是會要受到挫折的,這樣會進一步觸使你近一步成長,要記住一點,不要為小事去計較。這樣會使你很不開心。
加油吧!90後,期待你們的成功與發展,好了,就說到這吧。
今天的講座到此圓滿結束了,謝謝大家,希望90後或有緣人,不管是大人還是90後的孩子,看了一定要給自己的孩子做指導,對了,不要太羅嗦,這是90後的一個通病,簡單明了就行。
你們一定要加油為90後和自己爭一口氣,加油!
下次再會,再見。
Ⅹ 社會心理學論文,不要太完美的
利他主義行為效率分析 摘要:文章運用經濟學、社會學、行為學的有關理論研究了利他主義行為的含義和類型,分析了利他主義行為效率的來源,提出了弘揚利他主義行為的措施和途徑。 關鍵詞:利他主義行為;效率;對策 中國的社會經濟發展已經進入重要歷史時期,人均GDP已經超過1 000美元,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顯著提高。同時一些深層次的社會經濟問題也日益顯露出來:資源匱乏,貧富差距拉大,地區發展不平衡,科學技術瓶頸加劇,環境污染嚴重,文化資源開發保護不足,精神文明尚需加強等等。而這些問題除了制度、管理、法制、發展觀等原因之外,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現階段的中國社會利己主義在某些領域、某些行為上大行其道,而利他主義行為嚴重缺失。本文從經濟學、社會學、行為學等角度,從利他主義行為的含義出發,分析利他主義行為效率的來源,在此基礎上,提出一些弘揚利他主義行為的策略。 一、利他主義行為的含義和類型在市場經濟下,絕大多數人們的行為是按照經濟規律的約束來實施的,而在人們的行為結構中,同時存在著利己主義行為和利他主義行為,兩種行為都會打上市場經濟制度的烙印。經濟學對利他主義行為的關注始自20世紀70年代,此前的研究沿襲了亞當斯密的傳統,亞當斯密的「經濟人」假說由三個基本命題組成:(1)追求自我利益是人的行為的根本動機;(2)「經濟人」能根據自己所處的市場環境,採取適當的經濟行為,使所追求的利益盡可能最大化;(3)只要有良好的制度保障,謀求個人利益的人在市場機制這只「無形之手」的引導下,會增進社會福利。按照亞當斯密的觀點,利己主義與市場經濟是完全相容的,行為主體不利己,就沒有辦法予以激勵,管理就不能實施,企業和社會就不能發展。事實並非如此,我們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說,利他主義行為和利己主義行為並不排斥,利他主義行為在市場經濟下仍然有生存土壤,利他主義行為是未來中國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 利他主義行為,是指一個人通過自己的付出增進他人效用的行為,可以分為以下四種類型:(1)徹底的利他主義行為:一個人犧牲自己效用以增進他人效用的行為。這種行為不追求任何形式的回報,哪怕是精神上、心理上的滿足;(2)純粹的利他主義行為:一個人只是為追求心理上的愉悅,而對他人做出的不指望其他任何回報的轉移支付;(3)指望獲得某種形式回報的利他主義行為:一個人為追求名譽、贊揚等精神回報而採取的利他主義行為;(4)互惠的利他主義行為:一個人為了日後得到他人的援助、支持而採取的利他主義行為。後三種類型的利他主義行為具有普遍意義,在這三種類型利他主義行為的後面都潛藏著些許利己動機,恰恰有這一點兒利己動機存在,利他主義行為在市場經濟下才找到了支點,也使利他主義行為得以解釋,這不僅符合經濟學有關原理,也符合社會學、人類學的相關理論。 二、利他主義行為的效率 利他主義行為與利己主義行為相比在經濟學意義上並不存在絕對的優勢,利己主義在市場經濟中有時會比利他主義要有效率,反之,利他主義在市場經濟中有時也會比利己主義更有效率,兩者並不存在非此即彼的對抗性矛盾。利己主義泛濫,社會交易成本就會上升,人們的精神滿足不能實現,生活質量下降,群體凝聚力面臨挑戰,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將成為空談。與此相對應,過渡的利他主義,也會由於信息不完全而使社會交易成本上升,降低決策行為效率,社會發展失去支點。因此,我們認為,適度的利己主義與適度的利他主義相互補充、相互支撐,才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理性選擇。適度的利他主義行為的效率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適度的利他主義行為有利於最大限度地滿足社會成員的需要。顯然,以利己主義為基點的純粹市場交換,不能解決社會成員的所有需要,很多需要的滿足需要以利他主義為基點的彼此互助、同舟共濟,利他主義行為的很多表現形式,解決了市場交換不易解決的問題。環境治理和保護、交通管制、見義勇為行為等等,只靠制度難以達到預期效果,即使達到效果也要付出巨大成本,而以文化、道德為基礎的利他主義行為對此則具有不可估量的制約、規范作用,市場經濟越發達,對利他主義及其行為的需求會更大。 2.適度的利他主義行為有利於人類社會的進步和可持續發展。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人類自身擁有的聰明才智是主要原因之一,但是人類社會發展並不順利,中間有許多曲曲折折、坎坎坷坷,原因之一就是人類社會在其漫長發展過程中出台了許許多多不利於自身發展的制度,即「制度非中性」。有些制度的出台緣於人類對世界的認識不充分,而大部分不良制度產生的本質原因在於制定政策的群體奉行利己主義。資源匱乏、環境污染對人類的威脅日益加大,如此嚴重的社會問題,顯然存在著過份的利己主義行為,只有適度的利他主義才會降低這些不良制度和短期行為的產生,從而使人類從利他角度考慮未來,進而樹立科學發展觀,制定可持續發展戰略。利他主義行為對社會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工業化以前,當人類不能靠個人力量解決生存問題時,彼此進行密切的合作;在工業化之後,人們喊出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響亮口號,鼓勵人們在更高層面上互相支撐,共同進步。因此,人類社會的發展史也是利他主義行為與利己主義行為較量的歷史。 3.適度的利他主義行為有利於企業成長與發展。由於信息不對稱,在企業管理過程中存在著委託代理問題,企業員工存在的背德行為和逆選擇行為是其主要表現形式,這些問題增加了企業的管理成本,降低了企業效率。完全杜絕上述問題和行為顯然是不可能的,但通過利他主義的宣傳、教育,配套以一系列良好的激勵制度則可以最大限度地解決上述問題和行為。利他主義形成了企業員工對企業目標的認同和忠誠,增加敬業精神和職業道德,尤其是增加職業經理人的職業道德。產生於員工內心的認同和忠誠是巨大的生產力,而基於利己主義的個人目標難以與企業目標一致,也就難以產生共同願景。職業經理人的職業道德對企業的擴張非常重要,沒有好的職業經理,就不會有真正的大企業,因為,員工職業道德的匱乏會大大增加企業內部的交易成本。顯然,良好的職業道德與利他主義及其行為是完全相容的。 4.適度的利他主義行為有助於社會總福利水平的提高。以財富轉移支付為主要形式的利他主義行為從某種意義上說會起到收入再分配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照顧了社會中的弱勢群體,帶來社會總福利水平的提高。 利他主義行為主體的需求結構主要包括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當行為主體物質財富達到一定程度後,其效用呈邊際遞減規律,尊重、認同、自我價值實現的需要在其需求結構中逐漸占據主導地位,因此,其採取利他主義行為的目的大都是獲得精神層面的滿足,其利他主義行為主要是財富的轉移支付。利他主義行為主體在把自己的財富轉移給弱勢群體的時候,既增加了弱勢群體的福利,也增加了自身的福利(精神需求的滿足),兩者的福利水平都得以增加。 在經濟學中,社會資源的配置效率、狀態是由帕累托原則來衡量的,當社會資源配置進入到這樣一種境界:不降低至少一個社會成員的福利,就不可能使其他社會成員的福利水平提高,稱為帕累托最優;社會資源的重新配置,在不減少其他社會成員福利的前提下,能夠使至少一個社會成員的福利水平增加,稱為帕累托改進。顯然,以財富轉移支付為主要形式的利他主義行為具有帕累托改進的功能。 5.適度的利他主義行為能夠降低社會交易成本。適度的利他主義行為不僅僅降低企業內部以及其他組織內部的交易成本,而且更能夠降低社會中組織與組織、組織與個人、個人與個人之間的交易成本,從而提高社會效率。如果社會中利己主義過度,信譽喪失,人人自危、社會相應增加防範、調查取證和治理成本;利己主義過度,就要大大增加管理人員、管理機構、管理設施、管理制度。盡管如此,由於人人都存在利己主義動機,因此也難以管理得井然有序。 利他主義及其行為大量存在,能使人們的行為不僅僅受法律約束,而且更多受道德、文化約束,從而使人的行為規范更多、更全面、更有效。這樣,社會的徵信體系才得以確立,人們的行為預期才得以明朗,優良的社會文化才能得以傳承。
滿意請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