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美學課程
⑴ 美學是否是成人自考本科公共科目
⑵ 美學與美
美與美學
假設讓世界上一千個最追求美的時髦人士來回答什麼是美學,恐怕沒有一個人知道。
假設讓世界上一千位大學中最著名的非美學教授來回答什麼是美學,恐怕沒有幾個知道正確的答案。
以上兩個假設說明了一種歷史上最有趣。智慧上最奇異的觀象:人人都知道美,很少有人知道美學;人人都追求美,很少人追求美學。
放眼世界,瑪雅的神廟上的雕刻,埃及金字塔的壁畫,伊斯蘭壯麗的清真寺,印度幽雅的佛教舞蹈,古稀臘的瓶畫,中國的園林,等等都成了各個文化的學者講到美時津津樂道的實例。
事實上,人人都知道美,但很少有人知道什麼是美學。
美學即「美」與「學」,怎樣才能使美成為學呢?
上述的美只是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對事物感性的見解,而美學作為一門社會科學,是在社會的物質生活與精神文化生活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
使美成為美學要源於三個基礎。
第一,對事物本質的追求。
美學來源於古稀臘哲學家對美的哲學追問。我們稱一朵花為美,稱一位小姐為美,一幢神廟為美,是什麼使這些不同的事物成為美呢?必然有一個共同的東西使他們能夠被稱為美,正是這個共同的東西,是理論的思考對象。尋得這個東西,並以它為基礎來理解一切具體的美,這就是美學的任務,就是在這樣的提問中美學產生了。
這一思路形成了西方以美的本質為核心來研究審美對象的美學;從而也形成了美學家們對美學的第一種共認定義:美學是關於美的科學。
第二個基礎是古稀臘人對人的心理所作的幾何式的知。情。意的劃分。知,研究真,與之相應的是邏輯學;意與散相關,與之相應的是論理學;情感呢?也應該有一門學科,這就是美學。美學是研究感性認識的完善的科學,西方的知情意結構引出的是一審美心理為核心的美學。
而中國古人對主體心理的劃分不象西方的幾何劃分知情意分得清清楚楚,而是把心理看作一個整體進行功能把握。知情意截然劃分的不可能決定了在主體方面不可能有一個確定的領域來建立美學。
但這種美學心理與美學家們第二種定義聯系起來,即美學是以審美經驗為中心研究美和藝術的科學。
第三個基礎是藝術的統一性。
在文藝復興時期,建築。雕刻。舞蹈等藝術與科學相分離,藝術與技術和科學相區別,稱為美的藝術。七門藝術既同為藝術就應該有同一的性質,就是追求美。由此形成了以藝術為主要研究對象的美學,又稱為藝術哲學。這種統一的藝術性從而產生了美學家們對美學的第三種定義:美學是藝術的哲學。
以上三種基礎構成三種不同範式的美學。如果沒有這三種基礎從而不能使「美」成為「學」,也就無所謂美學。以上也可以看出美學的內容與研究對象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元化的,具體而言包括美。審美。藝術。還有未涉及的審美教育。我們也可以從它的內容中去進一步理解美學的定義,從而更深刻的認識美學。
上述談及的三種普遍定義,它們有各自的理論基礎和不足,對美學的概念終於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客觀事物是可以認識的,但不能用精確的語言表達出來,沒有一種語言可以作為公理或定義與一個對象,一類對象,整個世界完全對應,美學亦如此。
⑶ 成人服裝設計培訓機構有哪些
服裝設計師(Apparel Designer)直接設計的是產品,間接設計的是人品和社會。隨著科學與文明的進步,人類的藝術設計手段也在不斷發展。信息時代,人類的文化傳播方式與以前相比有了很大變化,嚴格的行業之間的界限正在淡化。服裝設計師的想像力迅速沖破意識形態的禁錮,以千姿百態的形式釋放出來。新奇的、詭譎的、抽象的視覺形象,極端的色彩出現在令人詫異的對比中,於是不得不開始調整我們的眼睛以適應新的風景。服裝藝術顯示出來的形式越來越多,有時還比較玄奧。怎樣看待服裝藝術、領略並感受服裝本身的語言,成為今天網路時代「注意力」經濟中的「眼球之戰」。服裝設計既要有很強的審美觀,和價值觀,既然設計出來的衣服是要在生活中穿的,既要美觀時尚,又要低調優雅,使服裝永遠不會落後,所以一個設計師在設計服裝的過程中要忘掉自己是自己,而是在設計你所想表達的思想。
服裝設計屬於工藝美術范疇,是實用性和藝術性相結合的一種藝術形式。設計(Design)意指計劃、構思、設立方案,也含有意象、作圖、造型之意,而服裝設計的定義就是解決人們穿著生活體系中諸問題的富有創造性的計劃及創作行為。它是一門涉及領域極廣的邊緣學科,和文學、藝術、歷史、哲學、宗教、美學、心理學、生理學以及人體工學等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密切相關。作為一門綜合性的藝術,服裝設計具有一般實用藝術的共性,但在內容與形式以及表達手段上又具有自身的特性。
⑷ 青島大學成人教育藝術設計專業的課程都有什麼
我就是在成教學院復藝術制設計學的,課程很雜,基礎課素描,水粉,專業課太多了,工筆人物,紙型設計
,PHOTOSHOP,3D,平面構成,色彩構成,建築速寫,插圖,廣告設計,美學,除了英語上了兩年其它每門課程的上課時間都很短,2-4個星期就結束。
⑸ 寧波培訓成人零基礎畫畫哪裡有培訓機構好啊
你在寧波哪裡呢?長庚畫室在鄞州有新開分部,專業教成人的,你可以去體驗一下看適合你不
⑹ 自考設計美學
我不知道是不是《美學》只要是自考 在北京都可以買到 不管是樣卷還課本這里多的是啊
尤其是中關村啊 圖書城
⑺ 提出重視基礎教育、美育美學教育、成人教育和全民教育的是誰
提出重視基礎教育、美育美學教育、成人教育和全民教育的是
蔡元培
⑻ 誰要大學《美學》這門課的筆記或書的內容梗概啊
...看不懂你這是啥意思~誰要?。。。。什麼意思。。。。
我在網上隨便查了下復制下來給你看下吧~
美]
關於美的涵義的三個形式。
一,它表示感官愉悅的強形式。
二,它是倫理判斷的弱形式。
三,專指審美對象。
朱光潛講,」美是客觀方面某些事物、性質和形態適合主觀方面意識形態,可以交融在一起而成為一個完整形象的那種性質。」
達到主客觀在」意識形態」即情感思想上的統一,才能產生美。
這個觀點與唯獨對為甚麼感覺到美作出客觀解釋的格式塔心理學(gestalt psychology)的同構說可視為統一理論的不同表達:外在世界(物理)與內在世界(心理)的」力」在形式結構上有」同形同構」或者說」異質同構」關系,即它們之間有一種結構上的相互對應。
由於事物的形式結構與人的生理-心理結構的大腦中引起了相同的電脈沖,所以外在對象和內在情感合拍一致,主客協調,物我同一,從而,人在對各種對稱、比例、均衡、節奏、韻律、秩序、和諧...中,產生互相映對符合的知覺感受,便產生美感愉快。
人類依照客觀世界本身的規律,來改造客觀世界,以滿足主觀需要,這個改造了世界的客觀現實存在的形式便是美,所以,是按照美的規律來造型。這就是[自然的人化]的過程與結果。
美是真與善的統一,也就是合規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統一。
對自然秩序、形式規律,人類逐漸熟悉了、掌握了、運用了,才使這些東西具有了審美性質。
就內容而言,美是現實以自由形式對實踐的肯定,就形式而言,美是現實肯定實踐的自由形式。
任性和偏見就是自己個人主觀意見和志向,是一種自由。
但這種自由還停留在奴隸的處境上。
你想干甚麼就干甚麼,恰恰是奴隸,是不自由的表現,是做了自己動物性的情緒、慾望,以及社會性的偏見、習俗的奴隸。
自由是由於對必然的支配,使人具有普遍形式(規律)的力量。
真正的自由必須是具有客觀有效性的偉大行動力量。
這種力量之所以自由,正在於它符合或掌握了客觀規律。只有這樣,它才是一種」造型」-改造對象的普遍力量。
孔子說」從心所欲而不逾矩」,藝術講究」無法而法,是為至法」。
有法表現為無法,目的表現為無目的。...於是再也看不出目的與規律、形式與內容、需要與感受的區別、對峙,形成了[有意味的形式],目的成了無目的的目的性,」上下與天地同流」,」大樂與天地同和」。
人類總體的社會歷史實踐這種本質力量創造了美。
[社會美]
由於與多種多樣的自然事物、規律、形式打交道,逐漸把它們抽取、概括、組織起來(均指實踐活動),成為能普遍適用、到處可用的性能、規律和形式,這時主體活動就具有了自由,成為合規律性與目的性即真與善的統一體。這個統一在這里表現為主體活動的形式-善的形式。善本身好像就是一種形式,是能改造一切對象、到處適用的形式力量,於是這種實踐活動的美的實質,恰恰在於它的合規律性的內容,即真成了善的內容。
因為社會美正是美的本質的直接展現,可以注意幾點。
一。從動態過程到靜態成果。
首先是呈現在群體或個體的以生產勞動為核心的實踐活動的過程之中,然後才表現為靜態成果或產品痕跡。
亞里士多德講悲劇就強調行為和情節,現實生活過程在藝術理論上的反應。其次才呈現在成果或產品上。我們對其欣賞並不只是種形式美的觀賞,而是能從中感到社會目的性,感到社會勞動成果、社會巨大前進的內容,善成了真的形式。人們直接看到的是善,是社會合目的性,但它之所以能建成,卻又是符合規律性(真)在起作用。
二。歷史尺度。
因為人類的社會實踐活動越來越廣闊、深入,使社會實踐的活動過程和產品成果不斷發展擴大,在不同的時代,形成不同的社會美的標准、尺度和面貌。
像歷史的廢墟、傳統的古跡等等也都屬此范圍。因為它記錄了實踐的艱辛歷史,凝凍了過去生活的印痕,使人能得到一種深沈的歷史感受。
三。技術工藝和生活規律。
如何在工具本體之上生長出情感本體、心理本體,保存價值理性、田園牧歌和人間情味,這就是我所講的」天人合一」。不僅有」自然的人化」,而且還有」人的自然化」。這恰好是儒道互補的中國美學精神。
我講的」天人合一」,首先不是指使個人的心理二首先是使整個社會、人類從而才使社會成員的個體身心與自然發展,處在和諧統一的現實狀況里,靠人類的物質實踐,靠科技工藝生產力達到極大發展和對這個發展所作的調節、補救和糾正來達到。
形式美及其一般規律或特徵,盡管本身是自然界的規律及現象,卻又正是人類通過生產-生活實踐把它們從自然中抽離出來的。
」抽象」表現的是對生命和現實世界的隔離、否定,是為了消滅具體時空以求超越有限,是對永恆的追求,是人與世界關系的緊張、收縮和內在化。
作為真正藝術的原始紋樣、裝飾,並不是模擬自然的動植物,也不是知性的象徵符號,而是直接與心靈對應的」抽離」。這種」抽離」在於掙脫現實世界及自然事物的變動不已和有死有生的生命,以得到寧靜、永恆、幸福的絕對、必然和法則。這就是」抽象」的形式美的根源。
原始陶器的抽象幾何紋飾,它實際表現的是一種穩定性、程序性、規范性的要求、實現和成果。
外在自然世界的雜多、變換、混亂、無秩序,通過這種活動,獲得了整理、澄清和安頓,使自然界的規律性和程序性日益呈現出來,而且成為人的意識對象。各種形式結構,各種比例、均衡、節奏、秩序,亦即形成規律和所謂形式美,首先是通過人的勞動操作和技術活動去把握、發現、展開和理解的。它乃是人類歷史實踐所形成的[感性中的結構,感性中的理性]。它們是[有意味的形式]。
人在這形式結構和規律中,獲得了生存和延續,這就是人在形式美中獲有安全感、家園感的真正根源。
[自然美]
自然美是美學的難題。
只有認為自然美的本質仍然來自客觀的社會生活、實踐,才是正確的道路。」美的客觀性與社會性相統一」,亦即」自然的人化」說。
」自然的人化」可分為狹義和廣義兩種涵義。
通過勞動、技術去改造自然事物,這是狹義的自然人化。廣義的」自然的人化」是一個哲學概念。指的是人類征服自然的歷史尺度,指的是整個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人和自然的關系發生了根本改變。
和諧、小巧、光滑、對稱是掌握了的規律性。不和諧、巨大、雜亂在這里也是作為一種掌握了的規律性。還有人經常把」自然的人化」解釋為比擬性的,將自然對象作為人格的理想等等。這是康德講的」道德的象徵」。
自然美恰恰相反,真是形式,善是內容。
狹義的」自然的人化」是廣義的」自然的人化」的基礎。原始人為甚麼不能欣賞山水花鳥,就是因為當時狹義的自然人化水平實即生產力水平,使他跟自然的關系不存在那廣義的自然的人化。
」究竟有沒有純粹的形式美?」
可以說有,因為的確有為全人類共有的形式美,它是超時代、超階級的;但也可以說沒有,因為的確沒有脫離整個人類歷史的形式美,沒有人類社會,形式美是不存在的。
[人的自然化]有三層意思。
一是人與自然界的友好和睦,相互依存,不是去征服、破壞,而是把自然作為自己安居樂業、休養生息的美好環境。
二是把自然景物和景象作為欣賞、歡娛的對象,人的栽花養草、遊山玩水、流連景觀、投身於大自然中,似乎與它合為一體。
三是人通過某種學習,如呼吸吐納,使身心節律與自然節律相吻合呼應,而達到」天」(自然)合一的境界狀態。
」人的自然化」是情感(心理)本體的建立,中國古代對上述三層涵義的」人的自然化」及它的」天人合一」觀念,對走向後現代的社會,可以有參考借鑒意義。
科學世界與客觀世界到底是甚麼關系?是否就是簡單化的直接的對應、反映關系?看來不是。
彭加勒(H.Poincare)說,」發明就是選擇」,選擇不可避免地要受感情的影響以及支配,其中包括科學上的美感。
抽象總是一種簡單化的手段,一種新的美則表現為簡單化的結果。
」通向美的問題」和直覺正是他們所發現或引導他們去發現科學的真理,愛因斯坦把這叫」自由的創造」,我們把這叫」以美啟真」。
因為世界上的事物有許多相同的結構,他們相互對應、同形同構,有些是不能用語言表達出來的,只能用理知直觀,即通過科學美而感受到和發現它。
一、基本概念(識記)
1.美和美的東西:
(1)美是構成美的東西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質和普遍規律,也即美的本質,是指凡是美的事物都必須具有的某種質的規定性,是美的東西之所以是美的根本原因和依據。(2)美的東西是指現實世界中存在著的各式各樣的美的事物。
2.西方美學家對美的本質問題的探討:
(1)從事物客觀屬性中去探求美
代表人物有:
a.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學派和亞里士多德。
b.古羅馬的西塞羅。
c.中世紀的塔塔科維茲和阿奎那。
d.文藝復興時期的達。芬奇。
e.18-19世紀的荷加斯、博克和費希納。
(2)從客觀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
a.最早提出理念說的柏拉圖。
b.羅馬時代的普羅提諾。
c.黑格爾
(3)從主觀的心意狀態中尋求美
a.休謨。馬歇爾的美在愉快說
b.弗洛伊德、阿德勒、榮格的美在無意識的慾望說
(4)從事物之間的關系中探求美
主要的代表人物是狄德羅
(5)從人類社會生活本身探求美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車西尼雪夫斯基。
(6)從社會化了的人的審美實踐活動中求解美主要的代表人物有馬克思。
3.人的本質屬性:
(1)對美的本質問題的求解,有賴於對人的本質的哲學把握;對美的邏輯性建構,應奠基在對人的本質屬生的邏輯界定上。
(2)人的本質屬性至少包括:
a.自然的屬性,也就是物質性和動物性。
b.人是一種有意識的類存在物,精神性和社會性是人的更內在的本質屬性。
c.無論是自然性和社會性,還是物質性和精神性,它們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地存在於一定的歷史條件之中,所以,歷史性和歷史感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又一重要特性。
(3)作為審美關系的主體的人,其本質屬性的系統化預設表現為自然-精神、個體-社會、歷史-文化這樣三個主要邏輯層面或邏輯要素之間的整合。而這三個邏輯層面的系統整合,就在總體上顯現出人的本質屬性。
(4)馬克思主義的美學思想體系就建立在這種全面的、完整的人的身上,所以,通過對人的本質屬性的邏輯性建構,由此而達成對人的本質的系統化理解,就為更高層次上的美的邏輯性建構鋪設了哲學基礎。
4.多層累的突創
(1)美的創造是一種多層累的突創,這是有關美的創造問題的一個重要理論。
(2)基本含義:
a.從美的形成來說,它是空間上的積累與時間上的綿延,相互交錯,所造成的時空復合結構;
b.從美的產生和出現來說,它具有量變到質變的突然變化,我們還來不及分析和推理,它就突然出現在我們的面前,一下子整個地抓住我們。
5.美的形成和創造所依賴的基本層面:
(1)自然物質層:審美對象各種物質屬性的復合,這是形成和創造美的基礎,說明美雖然不是某種固定的物質屬性,但又不能離開物質屬性。
(2)知覺表象層:知覺是感覺的復合,表象是感覺形式的復合。知覺表象是客觀事物各種屬性、各個部分及其相互關系的整體的反映,它把個別與一般、感性的知覺與理性的認識、客觀的現實與主觀的感情統一起來,使客觀的、本來只具有自然物質屬性的感覺形象轉化成人化了的感覺形象。在知覺表象這個層次,客觀已經在向主觀轉化,物質已經在向精神轉化。它是客觀與主觀、物質與精神相互聯系、相互統一的契機。
(3)社會歷史層:人類的審美感覺既離不開歷史的文化傳統,又離不開社會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可以說,社會歷史層是制約和影響美的形成和創造的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
(4)心理意識層:意識指的是人在客觀現實的基礎上所展開的主觀方面的心理活動。人作為有意識的類存在物,既有個人的心理意識,又有社會的心理意識。美的形成和創造都離不開意識和無意識,它們是審美活動中主觀方面的構成因素。承載著這些因素的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在特定的條件和時空關系的作用下相互交融和滲透,於是就形成和創造了美。
(5)在上述四個層面中,自然物質層決定了美的客觀性質和感性形式,知覺表象層決定了美的整體形象和感情色彩,社會歷史層決定了美的生活內容和文化深度,而心理意識層則決定了美的主觀性質和豐富復雜的心理特徵。
(6)正是由於美一方面是多層因素的積累,另一方面又是突然的創造,所以美能把復雜歸於單純,把多樣歸為統一,最後成為一個完整的、充滿生命的有機的整體。它既有內容又有形式,既是客觀的又是主觀的,既是物質的又是精神的,既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正因為美是各種因素多層次多側面的積累,所以,我們就不能把美簡單化,也不能把美固定化,認為美的永遠是美的。與傳統美學相反,我們應當把美的形成和創造看成是由多層次的積累所造成的一個開放系統,把美看成是一個在不斷的創造過程中的復合體,一個處於恆變恆新的創造之中的開放性系統。
二、基本理論
1.美和美的東西之間的差異
(1)任何美的東西都只能說明它本身的美,卻不能說明其他東西的美。如,漂亮小姐只能說明漂亮小姐的美,卻不能說明漂亮的母馬的美、漂亮的湯罐的美。
(2)美的東西都是相對的,隨著人對現實的審美關系的變化而變化。如上海東方明珠塔或廣西桂林山水的美就會因氣候條件和人的心境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美。
(3)美的東西不僅是漫無邊際的,而且是自相矛盾的。紅顏與白發,大海與小溪,都各自有著獨特的美。
(4)美不是事物的某種物質屬性,本來就不是一種東西,因而無法把美當成是某種美的東西。美雖然具有一定的物質條件,但美卻不只是某種固定的物質條件,我們不能用某種固定的東西、固定的味或色或聲來說明美,因此,美不是美的東西。
(5)在現實生活中,美的東西還往往與可欲的東西混淆在一起,而美雖然與可欲有某種聯系,但僅僅是可欲絕對不能成為美。
2.從事物的客觀屬性中探求美,其最大的合理性是什麼?其片面之處又在哪裡?從事物的客觀屬性中來探求美,其最大的合理性就在於抓住了美具有感性形式這一特點。因為,人與現實的審美關系是通過感覺器官來建立的,通過感覺器官來感知外物,必然離不開感性的形式。我們感知到一朵花的美,就是通過花的顏色和形狀來感知的。這樣,美離不開事物的客觀屬性,也就很自然了。但是,這一求解路徑也有其片面性,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脫離了人類的社會生活實踐來談美的本質。當自然現象還純粹是自然現象,還沒有人化,沒有變成人的現實的時候,是談不上美的。對於人來說,只有人化了的自然方才可能是美的,因此,當事物的客觀屬性和形象構成美的內容和形式的時候,它們不是從物理學的意義上或生物學的意義上來構成美的內容和形式,而是從它們對人的生活意義上來構成這一內容和形式。例如花,我們欣賞它的美,並不是欣賞它有多少花瓣、它的顏色的化學成分等,而是把它當成一個完整的具體的形象來欣賞它的欣欣向榮,它的顏色嬌艷,它的姿態妍媸等等。也就是說,美雖然離不開事物的自然屬性,但自然屬性本身卻不是美,美始終是一種社會現象。
(2)客觀事物的感性形式是構成美的重要因素,但不能保證符合形式美規律的事物就是美的。因為,同樣的形式也可以是構成不美或丑的因素。均衡對稱的東西,可以是美的,但不均衡不對稱的東西也未必不美。因此,僅僅從事物的自然屬性出發不能說它一定美。
(3)認為美在事物的形式特性的說法也不適合一切美的事物,尤其是人類社會生活中的諸多事物的美。比如,人的美和藝術的美,如徒有外表和形式而缺乏內容就不美。
3.以黑格爾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的命題為例,說明從客觀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的本質這一求解路徑的基本理論內涵。在西方美學史上,最早提出理念說的是柏拉圖。黑格爾繼承了柏拉圖關於理念的一些講法,也認為美是理念。但他不僅從根本上改變了理念的性質,而且大大地發展了美是理念的理論,提出了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的命題。這一命題的核心內容在於:
(1)現實世界是從理念世界派生出來的,或者說是理念的自我顯現,因此,只有理念是真實的,理念就是真。美作為一種理念,因此,美也是真。強調符合理念的真實性,這是黑格爾對美的第一個要求。
(2)單純是真實的理念還不美,還要理念直接呈現於客觀現實的外在現象中,顯現為感性的形象,成為我們感官感知的對象,這時理念才不僅是真的,而且放出光輝,顯出外形,變成美的。因此,美一方面是理念,另一方面還必須是理念的感性顯現。例如,勇敢的精神是理念,但僅有關於勇敢的精神的概念還不成其為美,勇敢的精神還必須顯現為感性的英雄形象,這時才美。
(3)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是一個完整的概念。它雖然分成理念和感懷顯現兩個方面,但實際上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在這個整體中,理念始終占據統治的地位。所謂感性顯現,只是理念的自我顯現,也就是說,理念為了實現自己,必然要把自己顯現出來,理念之所以要把自己顯現為感性的形象,完全是由於人們的精神和心靈需要在實踐的活動中,在改變外在事物的過程中直接實現自己、認識自己、創造自己和欣賞自己,而美和藝術的根本特徵就在於通過感性的形象來滿足理念這方面的需要,也就是說,使理念顯現為感性的形象。由於包括黑格爾在內的西方客觀唯心主義哲學家提出的理念是超乎客觀現實之上而獨立存在的一種非物質性的精神實體,是現實世界的原型或本原,而現實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摹本或影子,因此,從客觀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這一求解路徑的基本理論內涵也就是從抽象的精神存在物中尋找美。
4.從主觀的心意狀態中去尋找美的合理性和局限性是什麼?與美的本質問題上的客觀論相反,堅持從主觀的心意狀態中尋求美的美學家,其核心的理論取向就是把美歸結為人的某種主觀的心意狀態,其代表性的學說有美在愉快和美在無意識的慾望等。把美歸結為愉快或無意識的慾望等人的心意狀態,看到了美與人的主觀世界之間的關聯,看到了美所具有的令人愉悅、能在情感上感染人的屬性,使美的本質問題的探討深入到了人的主觀精神世界,這是有其合理性的。但是,這一求解路徑也會導致兩方面的結果;一是容易混淆美和美感的區別;另一方面,由於各人的心意狀態不同,所承載的民族文化心理的不同,以及所處的生存環境和人生經歷的不同,所以,各人都會從各自的心意狀態出發去衡量美,甚至會出現趣味無可爭辯的情形。於是,美也就失去了衡量的標准,而那此限於從人的主觀的心意狀態中探求美的西方美學家,最終往往會否定美的客觀標准。
5.中國當代美學家在美的本質問題上形成了哪些學說?其代表人物是誰?在我國當代的美學研究中,關於美的本質問題從20世紀50-60年代起就引起了熱烈的討論。從基本的傾向來看,在爭論中形成代表性學說可歸結為以下幾種:
(1)主張美是主觀的,以呂熒和高爾泰為代表。呂熒曾指稱美是人的概念,是人的社會意識,把美看成是主觀的,認為美是物在人的主觀中的反映,是一種觀念。高爾泰更是直接宣傳美是人的主觀感受。由於呂熒和高爾泰的觀點錯誤比較明顯,認同的人極少,影響也不大,在討論中很快就消失了。
(2)主張美是客觀的,以蔡儀為代表。他堅持美的客觀性,認為物的形象的美是不依賴於鑒賞的人而存在的;美的東西就是典型的東西,凡是典型的東西都是美的,美的本質就是事物的典型性。
(3)主張美是主客觀的統一,以朱光潛為代表。他所謂客觀,是指美必須以客觀的自然事物作為條件;所謂主觀,是說單純的客觀事物還不能成為美,要等客觀事物加上主觀意識形態的作用,然後使物成為物的形象,這時才有美,而這種物的形象就是藝術形象,因此,只有藝術有美,美只是藝術的特性,不是一般自然事物的特性,所以,研究美就不能脫離藝術來研究。此外,朱光潛還愈來愈重視生產勞動實踐,認為藝術不僅是實踐,而且就是一種生產實踐,這使得他對主觀的理解有了新的發展,把主觀理解為實踐中的主體,理解為主觀能動的主體。這樣,主客觀的關系變成了人與物的關系,發現事物美成了人對世界的一種關系,即審美的關系。在這里,主觀與人也差不多成了同義語。
(4)主張美是客觀性與社會性的統一,以李澤厚為代表。他所謂客觀性,不是指物的自然性一或典型性,而是指物的社會性;所謂社會性,不是朱光潛那樣的主觀的社會意識或社會情趣等,而是客觀存在在社會生活之中的屬性。由於社會生活本身是客觀的,所以作為社會生活屬性的美,既是社會的,又是客觀的。客觀性與社會性,是美的二而為一、一而為二的兩個不可分割的方面。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他強調了車爾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的定義,認為美離不開人,離不開人類社會的生活。而且,美盡管是人類社會才有的產物,但它卻不是主觀的,而是客觀的。李澤厚指出,美是蘊藏著真正的社會深度和人生真理的生活形象(包括社會形象和自然形象),美是真理的形象。因此,美有兩個特點,從本質、規律和理想等方面來說,美具有客觀社會性的特點。從可感形態方面來說,美又具有具體形象性的特點。
6.美學界何以會出現否定美的可定義性的觀點?
(1)現代西方在美和藝術的觀念上發生了重大變化。隨著現代主義藝術創作行為的興起和不斷更迭,越來越多的人對藝術有了新的認識,在藝術觀念上發生了深刻變化,由於現代藝術以更為多元化的面目出現,藝術品與非藝術品之間的界限變得愈來愈模糊,所以,美學家要給藝術下定義就顯得異常困難。既然難以給藝術下定義,那麼,給美下定義自然也很困難,美學家幾乎不可能再用以往那種統一的美或美的藝術的概念來涵蓋現代藝術。
(2)現代藝術和美學理論的國際性以及不同文化區域和族群之間的文化傳統與對話,也促使人們放棄原先那種給美和藝術下單一性定義的做法。由於美和藝術在文化區域、族群和時空條件上有著異常復雜的存活機制,而且越到現代顯得越復雜,而且,隨著現代美學的國際化交流的日益廣泛,隨著世界各民族在美的觀念上的跨文化傳統的不斷推進,美的觀念上的差異性也將得到充分的顯現。這樣,要想以某種簡單化的原則把諸多差異性融匯在一起,試圖在美的本質問題上達成一個統一的定義,其困難是可想而知的。
7.對美的定義進行邏輯性建構的必要性。
(1)美的問題不僅是學理技術上的分析問題,更是一個關繫到整個人類情感和人生價值的問題,因此既需要對此作語義化的闡釋和結構性的分析,更需要作哲學性的思悟和領會。
(2)對未知世界的探索,對復雜事物的認識世界人類心靈的客觀需要。
(3)超越傳統美學中那種簡單地下定義的方法,揚棄現代西方美學中否定美的可定義性的思潮,在批判和繼承相統一的基礎上多層次多視角地對美的本質問題進行新的探索,就有望得出更為系統化和更具合理性意味的命題。
8.在美的觀念上要認識到美是一個開放性的系統。
(1)西方美學家對美的本質問題所作的一些探討,表現出明顯的形而上學觀念,這對美的本質問題的求解是不利的。在美的觀念上,應該打破傳統美學的一些形而上學觀點,轉而從變化,運動和多層次的結構中對美加以讀解。
(2)美不客觀事物的某種物質屬性,也不是人的某種主觀的精神屬性,美的形成需要多方面的條件,如客觀事物本身的某些品質和條件,人的品質、修養和水平等。是在人與現實之間發生審美關系的過程中,在人品與物品相互感觸、交往的過程中,所形成起來的某種具有客觀社會性和歷史性的價值。這一價值,是人的自我創造,也是人的自我實現。
(3)美在本質屬性上就是一個開放性的系統。正因為這樣,我們在探討美的本質問題時,要充分考慮到美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從多種層次來深究美的形成和創造。我們在探討美的本質時,也應該牢固樹立美是一個開放性的系統的觀念,而這一觀念的核心內涵就在於:美不僅由多方面的原因與契機所形成,而且在主體與客體交相作用的過程中,處於永恆的變化和創造的過程中,一句話,美的形成和創造,是許多規定的綜合,是多樣性的統一。
⑼ 學平面設計成人培訓班要多少學費
看你報短期班還是長期班。北京這邊短期5000多吧,長期10000左右。
⑽ 成年人的審美標准如何
一般都比較看重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