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課程建設
Ⅰ 從b站角度,思考課程建設中還可以提供哪些優化方案
提供的方案優化還是很多的。
Ⅱ 如何豐富課程建設 不斷推陳出新
一、課程主體在教學實踐中驗證優化和提升
「信息素養」課程是從「圖書館利用」講座逐漸演變而來的。早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上海市教委在有關學校圖書館建設的指導文件中就明確規定了「有條件的學校圖書館應該為學生開設有關圖書館文獻利應用的普及講座」。據我了解,一直到98年前後,上海的少數高中才開始比較系統地進行這類嘗試。由於缺乏適用的教材和教學標准,因此,試點學校大多是參照大學「圖情課」模式,進行適當的簡化和改造而成為教學藍本;有個別學校甚至連當時高校都屬於研究生專利的「資料庫檢索」內容也照搬到了中學課堂之中,但也有為數不少的學校只是簡單的將圖書館學基礎知識來個照本宣科……。這一時期可謂是百花爭艷的時期,教學的體例、風格以及教學內容的深度把握、教學形式,乃至於教時數都處在「無政府」狀態。有鑒於此,我提出了調研「圖情課」模式,規范「圖情課」體例的科研課題,明確提出:基礎教育層面的「圖情課」決不應該是一種簡單的移植和下放,要針對高中階段教學對象的現狀和實際需求把「文獻檢索」作為教學的重點,將有關工具書的查檢;這一論點引起相關區教育主管部門的重視,在2000年列為區級重點課題。
在探索過程中,我有幸得到了任繼愈先生等前輩的指正。他們引用美國「信息高速公路」相關法案告訴我,對於學生,尤其是處於世界觀成型期的中學生,一味的灌輸並非上上之策,要抓住信息載體和信息手段這兩條主線來展開教學。由此,「信息應用」的話題逐漸成為主流,信息應用的理論也得到了中國索引學會專家的首肯。
隨著教學實踐的深入和教學交流領域的不斷拓展,以及國外相關經驗的借鑒,我們不再拘泥於「紙上談兵」,也不再滿足於「我講你聽」;而是結合素質教育的大背景,開始思考如何結合研究性學習的大環境,在教學互動的基礎上,把教學的重點從輸送知識,逐漸過渡到培訓素養這方面來,在教師指導的前提下讓學生學會學習、科學的學習、高效的學習、有激情的學習;由此,誕生了第二項研究課題:「」。
二、課程的結構設計在教學實踐中應該貼近學生
課程設計要貼近學生,不是一句空話,需要結合課程特點的進行發掘。
既然我們確定了學科屬性應該與高等教育的內容形成適當的梯度,那麼我們就必須摒棄那種簡單的移植,而從課程的結構入手來全新的規劃我們的課程體系,同時兼顧學習對象的身心發展特點,在課程表現形式和課程內容選擇上形成自己的風格。為此,我在放棄了許多眾所周知的「鐵律」(如工具書部分有關子辭典的查閱、網際檢索部分中的一般嘗試和所謂的圖書館分類體系教學等)內容之後,嘗試引入「速讀」「速記」等全新訓練內容,同時,始終注意結合課程教學與學生的正常學科知識學習進行有機的互動,特別是與學校要求每一位同學都必須在高中階段完成一項小課題研究的特點來調整教學內容,努力與之同步。
注重教學的綜合性,並不意味著簡單的囊括或者牽強。更多時誘導學生將知識有機的加以運用,並從中體驗到知識創造的快樂。因此,在實踐中要把握「若即若離」的尺度,做到「形散神不散」。我以為,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教師始終是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協調者。教師在活動過程中發揮的作用對研究性學習的開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調整「信息素養」課程結構的過程中,結合小課題研究,我在如何「將話題轉化為課題」、「為什麼要重視對課題本身實現進行可行性研究」、「怎樣尋找研究的最佳切入點」、「課題研究中資料積累的重要性」以及「尊重他人的勞動和成果,體現研究過程中哪些是屬於移植引用的觀點和內容,哪些是屬於自己的獨創或消化」等方面進行了有機的融合和明確的要求。
所以,要提高研究性學習的效能,教師首先要定好自己的位置——既不能過多地介入學生的自主探究,也不能放手不管、任其發展。教師應該始終是學生思想建構的組織者、導引者、協作者和共同進步者。
三、課程主線要提升到課程涵蓋的內容框架之上
幾乎每一位教師都希望自己的教時數能相對充裕一些。然而,我卻在本學期對課程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造,將「信息素養」課程的內容進行了壓縮,而同步引進了有關「西域文明」的內容。就我的本意而言,我認為,課程內容的壓縮,事實上應該建立在對內容把握的精準和教學效率的濃縮基礎之上。
我的指導思想是,要始終准確把握技能與理念、技巧與方法、課程與素養之間的脈絡關系。既要引導學生走進信息,又要幫助學生再走出信息。
作為一本實踐性較強的選修課,我們沒有必要太多的在理論方面做文章,而是選擇適量的理論來展開訓練,在有限的課時中,合理的分配方法與技能、技巧之間的關系,通過方法來闡釋理論,通過技能來詮釋方法,通過技巧來注釋技能,形成一種良性的思維習慣和學習習慣。比如在有關網路信息搜索章節的教學中,我沒有太多的描述有關「索引技術」的內在機理,而是通過「網路」、「GOOGLE」等常見的搜索工具來比較各自的特點,從而引伸出「索引技術」對於利用者的影響;進而再通過對某個課堂即時搜集的檢索要求的檢索過程分析來表明建立檢索策略並非是「多此一舉」,而是「事半功倍」;最後,在通過布置隨堂練習的方式初步交流了相關技巧和給予提示的基礎上,布置課後練習。實踐證明,學生對於這樣的濃縮還是適應的。
我們傳授的是知識,但我們決不能因此而將知識人為的割裂。知識在這里,只是為了表述的方便而臨時建立起來的一種形式的過渡而非本質屬性。就「信息素養」這門課程而言,我對其定位是:將伴隨著學科教學的更趨靈活,更科學,隨著教學內容的更「綜合」而最終自然融入教學的全過程。到那時,我們的教學對象,可能更多的是針對教育工作者而不再是被教育者。
四、課程載體形式在教學實踐中有必要不斷調整
作為一項實踐性較強的課程,要合理規劃課內和課外的時間投入比例和形式。要做到這里點,首先必須在課程的表象形式上下功夫,努力形成課內講授的吸引力能延伸到課外,課外的思考能有一個喜聞樂見的平台依託這樣一個較為理想的效果。如果說,前者需要教師調整自己的教學魅力和教學親和力來加以落實的話,那麼,後者則屬於教學設計的延伸。
課堂教學的延伸除了在內容上要有機的進行分配以外,更主要的是要在「喜聞樂見」上下功夫。
為此,我對課程的網路交流平台幾經修正和調整。最初,我將同學們比較熱衷的網上聊天模式引進到課程的延伸部分,利用BBS這個交流形式來記錄同學們的學習思考和學習體驗交流;在上個學期,我又將「游戲」的概念引入到課後練習的范疇:在講解有關「速讀」「速記」內容的時候,事先對相關的原理和訓練技巧做一個介紹,然後就推薦同學們利用相關的軟體去做「游戲」,通過頻閃變換游戲來訓練瞬時記憶能力,通過語數外史地生等學科知識點的關聯來訓練學生的知識的活用,通過快速閱讀後的問題解答來訓練「一目十行」的讀書效率……這個學期,我又在選修課網路平台上做起了文章,通過搭建專用的網站來邀請同學們與我共同維護和更新網站內容。
研究性學習中的教學目標應著眼於激發、促進、輔助學生的學習,並以提高每個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為目的,所以課程載體的選擇十分重要——越有趣味性、越貼近學生生活和越新穎的載體形式,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就越高。因此教師在選擇時有必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興趣和需要,使載體既能夠貼近學生的實際感受,在實踐研究實際價值的同時,不要疏忽對於形式表現力和實踐效能的預期。
五、場景設計能有效的規避枯燥和似懂非懂的游離狀態
就學科屬性而言,盡管「信息素養」是一門可以兼顧訓練得課程,但是,如果一味的從學生的學習過程尋找結合點,一方面會使得課程訓練支離破碎,另一方面也容易造成學生的學習錯覺。因此,學習的場景設計就成為重新構建這門課程的重要一環。
既然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生是活動的主體和中心。那麼我們在設計時就必須兼顧到學生的接受習慣和課程的表現風格的多樣性。在進行了多次有關學生志趣分布的調研基礎上,我發現,不少學生對於有限的課與實踐的支配存在著一些誤區,同時又呈現出幾大特點:誤區主要表現在缺乏對興奮點的持續關注,常常是處在「人雲亦雲」的附和狀態,少有自己的個性特點,對於關注的焦點,往往滿足於「看熱鬧」和「湊熱鬧」,而欠缺深度和自我的感受;但是,這些不足並不意味著今天的學生缺乏思考,而恰恰驗證了在「信息爆炸」的今天,面對信息的快速和不請自到,我們的學生思維過於跳躍,處於「應接不暇」的狀態之中,他們的思維就像網路檢索一樣,很容易的被某個「鏈接」所誘惑,不自覺的游離出主題訴求之外。
由此,我在權衡了自己和學生的興趣共通區間之後,選擇以「西域文明」作為突破口來展開課程的場景設計。
有關「西域文明」的話題,有許多可以伸展的點線面體。相關的背景和也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而這一切都聚焦在探究的基點上,這就為課程內容的融合奠定了基礎。較好的規避了訓練兩層皮的想像發生,也使得知識要點的訓練有了延續的可能,把原先某些似懂非懂的游離狀態進行了改造,解決了課程與學科整合,課程訓練與研究性學習(課題研究)整合,課程探究與學習的自我評估整合的難題。
通過課程的場景設計,讓學生們學會了與他人合作的團隊協作精神,有效地提高了調查研究的效率;知識、技能、情感等各方面都在實踐中得到了充分的發展。
Ⅲ 什麼是課程建設
課程建設規劃
雙擊自動滾屏 發布者:admin 發布時間:2008-5-24 閱讀:7224次
本課程的建設目標、步驟及五年內課程資源上網時間表
1.本課程的建設目標:
以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為先導,以優化知識結構、重視能力培養為出發點,以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為重點,以整體優化課程結構、構建新的知識體系為主線,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加強課程整合和課程群建設,構建整體優化的課程體系,逐步實現教學方法和手段的現代化。由此達到以下目標:
1) 進一步探討和實現促使學生主動學習,努力創新的教學環境。
2) 逐步開成一支以主講教師負責的、結構合理、人員穩定、學術及教學水平都比較高的優秀的師資隊伍。
3) 通過調研,及時調整部分教學內容,使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進一步體現基礎性、科學性和前瞻性。
4) 進一步改進教學方法與手段,提高教學質量,爭取教學水平與國際接軌;教育教學思想與時俱進。
5) 進一步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體系和基於試題庫的教考分離機制,形成教學質量的可持續提高。
6) 進一步完善網上資源,充分利用廣西工學院校園網路學堂平台,指導學生正確、有效地使用網上資源,更好地學習本門課程。
2.步驟
學習者學習難度大,課程內容和實踐操作更新速度快是本課程的特點。因此,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本課程的教學改革和課程建設,成功開設一門集理論性和實踐性於一體的全校公共基礎課程,是我們下一階段的工作重點和目標:
(1)進一步完善「重基礎、強能力」的教學模式
結合課程組有關「CC2005」、「案例教學」等多項自治區級教學研究項目的進行,進一步深化教學改革,使本課程教學向下與我校定位、學生實際結合,中間又與全國高校計算機等級考試要求吻合,向上與國際要求逐步接軌,培養與廣西泛北部灣經濟區開發要求一致的具有一定計算機編程應用能力的學生。為此,配合教材建設,需要重新審視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完善與之配套的「重基礎、強能力」的教學模式,可在2008年試行,2009年推廣。
(2)加強立體化教學平台建設,鼓勵自主學習
利用現有的立體化數字式教學平台,豐富上網教學資源,實現網上實時答疑、網上提交、批改作業、網上實驗、網上答題和自我測評,為學生提供一個立體化的,好用實用的自主學習環境。網路規劃及上網時間安排見6-1-1.3中的課程資源上網時間表。
(3)編寫出版適應新技術發展和教學要求的教材,開發與之配套的CAI課件。
1)已與出版社簽訂合同,將於2008年完成《C語言程序設計基礎教程》和《C語言程序設計基礎教程題解與實驗》兩本教材。
2)配合新編寫的教材,將於2009年上半年完成與之配套的CAI課件。
(4)開發新的試題模塊庫及其管理系統。
已向學校提出試題庫開發課題立項,在2009年初步建立好試題模塊庫,至少包含20套試卷題量,研製出題庫管理軟體,實現自動出卷制卷,並在全校使用。2010年全部建設好試題庫及其管理系統。
(5)為學生全面參加全國高校計算機等級考試二級C語言考試做好准備。
逐步提高教學質量,在2010年實現學生全面參加全國高校計算機等級考試二級C語言考試,並在以後不斷探索,逐年提高二級C語言考試過級率,爭取考試成績區內名列前茅。
3.課程資源上網時間表:
1)全程授課錄象9個知識大類上網,2008-2010完成;
2) 增設「在線答疑」欄目, 2008年9-2009年12月;
3)增設「優秀作業展示」欄目,2010年-2011年;
4)增加在線測試題1000道,更新試題300,2009-2011年
5)根據教學內容,使用教材變化,更新發布相應教學課件,2009-2011年;
6)按需隨時更新動態欄目內容(如參考資料,實驗指導等,優秀作業),2009-2012年;
Ⅳ 如何優化課堂教學,構建高效課堂
如何構建高效課堂教學模式
從學生角度來講,高效課堂應具備以下兩個條件:
一是學生對三維教學目標的達成度要高。二是在實現這種目標達成度的過程中,學生應主動參與並積極思考。從這個角度來說,高效課堂就是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考的課堂,是學生充分自主學習的課堂,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課堂,是學生對所學內容主動實現意義建構的課堂。
從教師角度來說,高效課堂應具備以下三個條件:
一是教師能夠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科學合理地確定課堂的三維教學目標。因為教學目標的預設與課堂的實際情況不可能完全吻合,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對教學目標作出適時調整,最大限度地面向全體學生,使其更好地體現教學目標的適切性。二是教學的過程必須是學生主動參與的過程。這種主動參與主要體現在教師能否採取靈活機動的教學策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能否積極引導學生積極思維,能否給予學生更多的時間和機會進行必要的合作和展示,使全班學生分享彼此的學習成果。三是教學中適時跟進、監測、反饋、消解,以多種方式鞏固學生的學習成果,使三維教學目標的達成度更高。
構建高效課堂必須抓好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抓好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和教學方式的轉變。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必須在推進課堂教學改革的實踐過程中不斷推動教師觀念的轉變,進而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以逐步消除由於教師講得過多、學生參與過少而導致的靠大量課後作業來完成教學任務的問題,逐步解決忽視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實現的問題。
第二,開展以學課標、研課本、研方法、課後反思等為主要形式的校本培訓。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在很多情況下,課堂的低效是由教師對課標與課本的學習與研究不足所造成的,而教師這方面的不足又影響和制約了其課堂駕馭能力,課堂駕馭能力又反過來影響課堂教學的效率。
第三,抓好教師備課中的備學生問題。不少教師在備課時,只習慣於備教學內容,而忽視備學生。如果教師不去研究學生對所教內容的掌握情況,不去研究學生的個體差異,一切從本本出發,課堂教學的適切性就會大打折扣,課堂教學的高效更無從談起。
第四,研究和設計好課堂提問。在真實、常態的課堂教學中,我們常常發現教師所提的問題本身就有問題,無效問題、假問題、無價值問題充斥課堂,教師的很多提問耽誤了學生寶貴的課堂學習時間,影響了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因此,教師要高效地完成課堂教學任務,就必須注重對課堂提問的研究,所提的問題必須是有價值的、有啟發性的、有一定難度的,整個課堂的問題設計必須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
第五,加強對課堂節奏的把握和管理。課堂上,有的教師剛給學生提出問題,學生還沒來得及思考,就馬上要求其回答,這樣不僅浪費了學生課堂思考的時間,而且有效性很差。這種形式主義的教學方式使無效勞動充斥課堂,嚴重影響了課堂教學的效率。有的教師讓學生閱讀課文、討論、交流、做鞏固練習等,不提任何時間和標準的要求,學生漫無目的地閱讀與交流,課堂組織鬆散,時間利用率低。有的教師只對學生提出比較籠統的要求,學生不明白教師要他們干什麼和要他們怎麼干,這樣,學生就失去了教師的有效指導。因此,要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和思維空間,要減少「講與聽」,增加「說與做」,嘗試「教與評」。
Ⅳ 談談怎樣在具體的教學中實施和優化教學策略
一、課題的提出
1.新課改背景下當前初中物理教學現狀的反思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廣大物理教師對新課改的理念逐漸明確,對於《物理新課程標准》所提出的「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獲取新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及交流與合作等多方面能力。」的目標也已經認同。但是,如何在物理教學中真正予以落實,卻是讓一線教師感到困惑的問題。在「中考指揮棒」和「學科中心論」的長期影響下,新課程背景下的物理教學中,「重知識輕能力、重接受輕創造、重智力輕情感、重共性輕個性」的現象依然普遍存在。單調的知識呈現方式,平淡而沉悶的物理課堂,繁重而缺乏樂趣的學習任務,使許多學生逐漸對物理學習喪失了應有的興趣。初中物理作為啟蒙教育,在激發、培養學生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自主學習,合作學習,體驗學習物理的快樂,培養綜合能力等方面做得還很不夠。解決這些問題的核心是優化、改革現有物理課堂教學,謀求教學方式、手段的靈活性和多樣化,讓初中物理教學回歸生動有趣,更加貼近生活,走向積極主動,變得豐富多彩。
2. 開展基於「項目學習」的初中物理教育實踐與研究,既培養了學生,又成長了教師,更促進了初中物理「項目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建設。
「項目學習」的教學方式,以「項目任務」為載體,整合、優化各種教學資源,通過學生主動參與的小組學習,合作學習等多種形式,實現物理課程的三維教學目標,有利於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項目學習」是跨學科、跨知識領域,且整合小組合作學習和自主探究學習等學習方式的綜合學習。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合理引入並構建「項目學習」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自己感興趣、富於挑戰性的「項目任務」的驅動下,在動手又動腦的學習活動中,主動參與,積極探索,在活動過程中使學生獲取知識,培養技能;經歷過程,學會方法;體驗成功,交流合作。既可為學生深入學習物理打好基礎,也是有效推進新課改,真正意義上實現新課程改革目標、宗旨、價值的需要。
同時,教師進行物理教學中「項目學習」教學方式的探索和研究,有助於更新教學理念,提高教學技能,整合、開發各種課程資源,是為教師提供一種適合師生共同發展的教與學的新模式和新平台,從此意義上說,構建初中物理教育「項目學習」方式的實踐與研究,既培養了學生,又成長了教師,更促進了初中物理「項目課程資源」的建設,具有多重現實價值。
二、課題的界定
1.項目學習:是指通過學生製作某一個特定的「產品」或完成某一項特定的「任務」,選擇、優化整合學習資源,在實踐體驗、探索創新中獲得知識,發展技能,培養習慣,陶冶情操,學會合作的學習。項目學習一般包括項目導入、項目設計、項目實施和項目展示四大環節。
2.「初中物理教學中開展「項目學習」的實施要領和優化策略研究」:
是指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合理引入「項目學習」的學習方式,開展教學實踐,並在教學中不斷反思、總結、完善,開發出一系列適合初中物理教學的優秀「項目」,掌握初中物理教學中開展「項目學習」的基本流程和實施要領,熟練指導學生積極主動開展「項目學習」,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等多種能力的提高,促進初中物理教學方式的變革,努力提高物理教學有效性的研究。
三、研究的內容
1.如何設計開發一系列服務於《初中物理新課標》的物理學習「項目」。
將「項目學習」這種學習方式引入初中物理教學,並不是要在所有物理課堂和所有教學內容中都實施「項目學習」。就象「科學探究」教學,它雖然是物理教學中的重要內容和學習方式,但並不是每節課都要探究,所有教學內容都需要探究、值得探究。同樣,引入「項目學習」也僅僅是為初中物理教學增添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為廣大物理老師在教學中增加一種合理選擇、有效組合的可能。
那麼應該開發哪些「項目」呢?又有哪些教學內容可以引入「項目」學習呢?設計「項目任務」的依據又是什麼呢?問題的答案是:初中物理教學中「項目學習」的引入和開發應基於《初中物理課程標准》和「具體教學內容」的需求。
因此,認真研究課程標准,仔細分析教材內容,整合多種教學資源,在此基礎上設計、開發出具有物理學科特色,服務於《初中物理課程標准》和「具體教學目標」的一系列優秀、典型「項目」,是本課題研究的主要任務之一。
Ⅵ 怎樣優化課堂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一、樹立新課堂教學觀念和思想是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前提 當前我國基礎教育正在努力貫徹實施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法,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實現教育公平;大力推進素質教育,深化新課程改革,提高全體學生的全面素質,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是時代的要求、中華民族發展振興的要求、現實人民的要求。 實現這一要求的前提就是我們的教育,必須要以「批判繼承、廣采博收」的精神努力開創適於當今和未來國家發展培養人才的需要的課堂教學,因為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培養人才的主渠道、主戰場。現行新課堂教學的行動取決於我們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所以樹立課堂教學的新思想、新觀念就成了搞好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大前提。 從課題研究現實來看,舊的傳統教學思想、教學觀念的影響還遠遠沒有清除,新的教學理念更沒有廣泛深入地被人們接受,這是由於社會發展長期滯後所致。在國家經濟改革騰飛、教育改革日益深入的今天,新舊教育教學觀念交織出現勢在必然。所以,有志的教育工作者應該拭目以待、加強學習,努力凈化、主動更新我們頭腦中那些陳舊不適於當今需要的教育思想觀念。在課堂教學方面有哪些思想理念急需更新,有哪些做法可以借鑒呢? 1.明確課堂教學的性質和地位 課堂教學中的「課堂」是人們有計劃地開展教育活動的時空集合體。它既是一個有目的性的自主行為群體,又是一個人際交往高密度的社會體。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是學校教育的主陣地,因而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課堂教學過去是、當今依然是我國中小學教育活動的基本構成部分,是實施學校教育的基本途徑。教學改革、課程改革要力爭取得突破性進展的關鍵就是要「聚焦課堂」、「決戰課堂」。 2.把握新課堂教學的本質 在新課程改革的形勢下,新的課堂教學要培養學生學會自主學習,減輕學生過重的學習負擔,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真正得到體現,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既重視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更重視學生的成功與發展。為此,要深化教學改革,積極促進教師專業化的發展,注意創設課堂教學民主與創新的氛圍,努力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與效益,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新理念下的課堂教學對於培育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和價值。 當前,課堂教學向學生的生活世界回歸,已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這就要求我們尊重教育規律,以人為本。使課堂教學從內容到形式,更強調學習者過程的體驗,使學生用輕松活潑、易於理解、樂於接受的主動學習的方式方法去學習。教師應重視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和創造性、開發性思維的培養,注意強調價值觀教育和道德教育,尊重學生成長規律,突出學生個性發展等新形勢下課堂教學的特點。 因此,在新課改形勢下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主體論」、「學生主體,教師客體」、「雙主體論」均需廢除。其影響在現實課堂教學中,還因地因人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這說明舊的教學思想理念還在作祟。很多人認為「教師必須有能力實現對學科教材的『居高臨下』,對知識體系的『融會貫通』,對教學方法的 『靈活應用』,對學生學情的『胸有成竹』的教學職責,即由原來傳統意義的『教學』改為更具有新意的『指導』,這是新課堂教學的要求,是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關鍵。隨意貶低教師的作用或過分強調學生自主,都是不可取的。」 另外,還有人認為:「學生學習」是課堂教學的終極目的,教學可拆分為「教」與「學」兩個方面,前者為後者服務,如果沒有了「學」,「教」也就失去了意義。「教師再漂亮的表演,再賣力的講解,再迫切的感情,如果不能喚起學生有效的回應,如果不能落實到學生的學習行為和學習效果,就沒有任何價值。」因此,有必要讓教師對課堂教學進行再認識。教學本質是教師對教學內容按學生的認知規律進行設計、整合、創新、傳授的過程;是學生對教師傳授、教科書呈現、教學媒體發送的教學信息的認識、理解、內化、建構的過程。 3.明確新課堂教學過程、目的及教學有效性的基本精神 (1)教學過程中師生的地位。在新課堂教學改革形勢下,教學過程中教師只能是學習的指導者、組織者。學生與教師在人格和學術上是平等的,這是保證課堂教學有效實施,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前提。也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的發展」,才符合學習的規律。在此,教師必須樹立「教學服務」的意識,為學生的成長服務,為學生的發展服務,為學生的有效學習服務,才能提高學生的能力。那些教學過程中「教師主導」、「教師主宰」、「教師領導」的觀念也必須廢棄。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得到教師的指導和教師為學習創設的條件,從而發揮自主精神按認知的規律去感知、去實驗、去思考、去總結、去獲取、去提高自己、發展自己。因而,「傳統觀念中的教師單方面的「一言堂」、「滿堂灌」「單向傳授式」的教學活動必須廢除,取而代之的該是師生「交流與互動」,這也正是「新課程」要求的課堂教學過程的基本形式。 (2)提高學生素質是教學目的、教學有效性之根本。研究的結論是:「教學的根本目的是要交給學生如何『學』,教學設計的核心要圍繞學生的『學習」,要落實到學生的學習效果,落實到學生認知、方法的掌握與綜合能力的提高上。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發展中的人,是成長中的生命。教學要把學生當作鮮活的『生命體』對待。」 (3)課堂教學的目的不僅要關注學生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還要注意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的形成。有遠見且頭腦清醒的教育者應該明白:學校不是為解決教師就業而舉辦的,而是為學生受教育而建設的。教學的實效性的核心是「學生素質提高了多少」這是問題的關鍵。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主要指在課堂教學中,藉助教材,在教師的組織下,運用一定的教學手段,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學生獲得一定的知識能力和情感價值的培養及成長與發展,使其素質得到提升。 4.實現新課堂教學觀的認識和做法 (1)新課程改革對我們的課堂教學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念,因此我們應該在一個更高、更深、更全面的層次上對課堂教學模式和它具有的實效性的研究基礎上關注以下幾方面: ①倡導「知識和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三維教學目標,使課堂教學同時關注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等多個方面,才能真正地、全面地實現人的素質的提升。 ②倡導開放、生成新知識觀,即強調知識的內在性、動態性、開放性、生成性,視課堂為開放、動態、生成的知識系統。使課堂教學領域中發生的一系列生動事件,使師生基於教材文本相互交流,民主對話所產生的意義、價值,成為知識、情感、個性、素質持續不斷的創新生成。 ③倡導創生、建構的課堂教學觀。課堂教學的創生取向與新知識觀的內在精髓是相通的。在創生取向的課堂教學中,使知識的教學成為教師與學生圍繞知識資源進行雙向建構的活動。 ④倡導關注過程、尊重差異的課堂教學評價觀。關注過程的評價旨在倡導、鼓勵學生從事知識的探究活動,體驗知識的原創過程,感受知識生成的激動與歡欣,釋放知識過程性的教育功能,學會學習、學會探究、學會創造。課堂教學評價除了具有共同的內容、標准、要求,還應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對學生課堂學習差異的尊重,實質上是尊重知識的多樣性與人之存在的個體性。 (2) 「從教育學專業角度說,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指通過課堂教學學生所獲得的發展。」其做法是: ①著眼於人的發展的教學要根據各學科的特殊性和學生的原有基礎有所側重。就教學而言,一方面要注重挖掘教材中蘊含的靜態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內容,另一方面要注重開發課堂教學中生成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內容。 ②只有針對最近發展區的教學,才能促進學生的發展;停留在現有發展區的教學,只能阻礙學生的發展。真正的發展過程就是不斷把最近發展區轉化為現有發展區的過程。 ③新課程倡導內在發展,如在教學任務和目標的定位上,強調通過課程知識的學習培養學生的懷疑意識、批判意識和探究意識。 ④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有效性不僅僅要讓學生學到有利於自己發展的知識與技能,獲得影響今後發展的學習方法和價值觀念,而且要注意讓教師在課堂里擁有創造的主動權,能充分根據自己的個性、學生與社會發展的需求宋發展自己,這是新課程背景下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新目標。 二、加強德育工作是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基石 我國歷來重視德育工作,在課堂教學中寓教於教學過程中早已成為人們的共識。在當前課堂教育改革日語深入的形勢下,除了通常說的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行為節操、人生價值觀等德育工作之外,在提高新課堂教學實效性上德育工作的地位和作用的研究也已經引起了人們的重視。從一些學校研究的成果和體會中可知:與課堂教學相關的德育工作可以圍繞「學習動力教育」、「學習態度、精神教育」、「學習群體、環境教育」、「學習心理健康教育」來做;通常的思想教育工作又可融合在課堂教學之中,有機的得以實現。 「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德育途徑:本著「以德治校,以人為本」的方針,就「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教學策略研究」從本校實際出發,確立了「建設特色班集體以保障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策略研究」、「開展學生自我教育對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意義的探究」、「構建德育網路與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關系的研究」和「提高中華傳統美德課堂教學實效性的教學策略研究」四個研究專題。具體的認識和做法是: 1.研究構建新型班集體管理模式,探究特色班集體管理目標、方法、評價的理論體系,為新型班集體管理模式促進課堂教學實效性提供理論依據。核心問題是如何在素質教育全面推進、教育主導價值追求發生變化的形勢下,變革傳統班集體強調管理的控制功能,忽視爭創激發學生自主發展動力的育人的功能模式,把構建「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列為新班集體建設和管理的主旋律。以豐富多彩的活動為依託,圍繞上述理念進行試驗與實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2.本著「身心靠自我磨礪,智力靠自我開發,人格靠自我塑造」的精神,提高學生對自我教育重要性的認識,明確自覺樹立自己人生目標和發展方向:同時引導學生注意個性中的共性發展,自覺調整好人與人之間、個人與集體之間的關系,在課堂教學中與教師和其他同學和諧相處,保證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為此,針對學生思想、心理特點,學校應為學生創設自我教育施展才華的舞台,開展學生心理自主教育,在學習中引導學生學會科學的自我評價,在全校開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自我教育活動。 3.在「學習社會化,社會學習化」的形勢下,課堂、學校、家庭、社會將構成學生成長的一體化環境,必將影響著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因此,教育者對學生的影響及其相互關系,對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有著不可忽視的意義。人的發展離不開所處的環境,課堂教學是學校進行教育的主陣地,學校加強與家庭、社會的聯系,依靠各方面的力量對學生施加好的影響才能保證課堂教學真正取得好的效果。做法是:建立家校互動平台,實現德育處、班主任、教師、學生家長網上交流;建立學校家長委員會,調動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管理積極性,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建立家長學校,幫助家長正確的人才觀、科學的教育觀,為學生的成長開辟和諧寬松的人際環境。 4.通過探索有利於增強學生德育中中華傳統美德教育有效性,總結探討提高教學有效性的實踐,構建德育教學最優化、多元智能的策略,實現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自主發展。 總之,如何實現德育為首,寓德育於教學之中,使德育為課堂教學實效性得以真正的實施,還有很多問題有待研究解決。 三、學生實現自主學習和會學習是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關鍵 1.關於學習和學生自主學習 「學習」顧名思義可拆分為「學」和「習」,其本質是認知和練習,關鍵是「做」,是學習過程中的「行動」。沒有學生的親身的體驗和學習全過程的經歷學習是無意義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參與」和「行動」構成過程的要素,學生的學習要在』行動中進行,沒有具體行動的學習常常是低效能的學習,學習行動的設計是在傳統教學中最被忽視的重要環節。實現學生自主學習的教育的思路:即人都有自我發展的先天的素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社會屬性,人都有自主活動向上的內心動力,所以,我們的教育就該是以學生為根據、為資源,以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為宗旨的教育,也就是以學生為活動主體的教育。為了實現這種教育,首先要研究學生,把握學生的個性與心理,做到以學生為根據;創造條件引導學生在實際生活、真人真事、真實情境中去接受教育,即實行體驗和感悟性教育;要把教學作為教育工作的核心,即要重視學生的態度、過程、價值觀的培養教育,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主動、認真、細密、正確的學習態度,使學生更好地體驗和感悟學習過程,從而獲取知識,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發展各種能力,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從教育內容到教育形式的確定,以致教育活動過程的組織等都要盡量依靠學生,學校教師為學生提供指導、服務,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教學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學,引導學生去讀,去想,去寫,去做,實現課堂教學以學生的學習活動為主,活動的主體是學生,教師僅是組織、指導、技法、幫助者。這些做到了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才能真正有所保證,也才真正達到了教育教學目的。學法的指導也是不可或缺的。學習是學生構建自己知識的過程,而不是簡單的教師傳遞;學生必須主動建構信息的意義,絕不是被動地信息的吸收者。每個學生都應以自己原有的經驗系統為基礎對新的信息進行編碼,構建自己的理解,而且,原有的知識又因為新知識的進入而發生調整和改變。所以學習不是簡單的知識的積累,它同時包括有新舊知識的沖突而引發的思想觀念轉變和知識結構的重組。可以說學習的基本原理就是發現。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指導學生有所發現,觸動學生思維敏感和活躍,激發學生的需求和新鮮感,從而產生「再學習」的動力。這即是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幫助學生樹立的應有的學習觀。在這種認識的前提下的種種方法也才有意義,但也要警惕課堂教學表面熱鬧,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流於形式,學習陷入誤區的傾向。「教無定式,學無定法」,在學習方式上,人們普遍將「發現學習」認定為是「最好」的學習方式。實際上,有意義的學習的發生並不是以某種學習方式為條件的,接受學習也不完全等於機械學習,發現學習也並不等同於絕對有意義的學習。兩種學習方式,都有各自適合運用的情況。而真正的自主學習還需要我們在課堂教學實踐中不斷地探索總結。什麼是造成我們課堂學習方式轉變的主要阻力,怎樣在發揮傳統學習方式的優勢中融合新型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基礎學力和創新能力的提高?這里涉及到忽略實際情況,形式主義地實施各種課堂教學改革措施,與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相背離的問題,很值得我們很好地去思考去研究去解決。 2.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 (1).自主探究式的學習。基於學生是主體,教學應以學生為本、學生知識能力的獲取和提高是要依據一定的認知規律的理念,所以學生的學習必須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的探索精神。這正是新課程改革精神所要求的。這種學習方式體現在: ①學習上勇於發問:面對課上課外的知識、事物,鼓勵學生提出問題。把喜歡和善於提問作為會學習的能力和平鴿來加以倡導、表彰。發問意味著思考,會提問說明會思考。 ②學習上主動探求:遇事要有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刨根問底、探求真知精神,養成自主鑽研的習慣。 ③學習上大膽創新:學生學習主要任務是接受新知、培養自身多方生存、工作、發展的能力。但是,不排除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培養。敢於發表己見,敢於鶴立雞群的應得到重視、提倡。對於「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應本著「重學習結果,更重學習過程」的原則給予熱情的肯定和鼓勵,因為這關繫到促進學生的思維能力的長期發展。 (2).群體合作式的學習。作為社會的人,獨立思考學習不可少,與他人、群體一起共同學習更不可少;因為我們的學生在學校更多的學習是在集體的場合里進行的,班級、小組方式的學習是一種不可少的方式。這種合作學習方式表現為: ①認真參與團隊學習:無論學習的群體大小,作為學習的個人是其中的一員,均應遵守團隊學習的原則,做到圍繞主題,以自主精神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做到主動切磋、自覺參與、踴躍發表自己見解體會和心得。 ②虛心向他人學習:本著「三人行必有吾師」的精神,在群體學習中,積極自覺向他人學習。從別人的學習感受、認識、體會中獲取知識,解除疑難;或者基此自覺引發思考,提出自己相反的感受、問題或見解與他人討論。 (3).網路自主學習。 在當今信息網路極為發達的形勢下,學生應該在教師指導下充分利用計算機互聯網手段進行學習。查詢資料,在更廣泛的信息中去思考去探索去吸取。 ①查詢資料它求思路:圍繞課堂學習中的問題,查詢解決問題的相關信息、資料。探求解決問題的思路。 ②擴大視野提高水準:圍繞課堂學習的問題,利用網路進行延伸學習,即擴大視野、提升學習的深度和廣度。 (4).實踐與實驗自主學習。 實際上就是把課本上學到的東西運用到解決實際生活問題中去,或者把課上學到的東西放到實踐中去檢驗和印證。這種學習就是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理論聯系實際。這是課程改革精神所要求的,對於提高課堂實效性,培養高素質人才意義重大。 ①驗證所學知識:學生要以主人翁態度,在學習書本知識的過程中,密切聯系實際,通過實驗印證所學的知識,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②實踐所學知識:學生要主動運用學到的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依據所學知識動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及辨別真偽的能力。上海師大附中從「發展教育」理念出發,主張在學習方式上要給學生創設自主探究的時間與空間。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體驗知識建構的過程,體驗精神生活的意義,體驗發現與創造的快樂。幾年來,實踐了課堂教學「五活」,即「引入含活勢,形式要活潑,氣氛要活躍,探索有活力,結尾留活意」。在學習中讓學生樹立問題意識、懷疑意識、探究一是外部資源利用意識和合作意識。他們認為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是思想方法和思維方式的轉變。更進一步說就是人的改變,人的素質的改變。 學生的學習方法必須緊緊圍繞「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來設計。學生思維方式的轉變主要採取「聚合」與「發散」兩種方式。收斂性的思維是指人在解決問題時,以已有的知識、經驗為依據,遵循一定的邏輯規則去尋求唯一正確答案的思維方式。發散思維是指人在解決問題時,會同時想到若干個解決問題的途徑、方案、假設和結果,使問題的解決有較多的機會和較大的幾率。基礎教育階段,特別是高中階段,該以「聚合式」思維方式作為解決問題的主要方法。解決問題時必須先以基本概念、知識和經驗作初步判斷,在此基礎上再興發散思維,並開始質疑,最終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一味地追求「發散思維」或者「聚合思維」都是片面的。另外,課堂學習必須與實踐活動相結合。後者是前者的延伸與鞏固,學生正是在多種綜合實踐、小組活動中得到了感受和提升,學會了合作互助。 四、教師會教、教法得當是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成功要素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會教,是關繫到教學成敗的重要因素。 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是學校普遍關注研究的問題,方法好比過河的橋和船,模式是從實踐中總結提升出來的模型框架,它對具體的表現形式產生指導性影響。作為教師長期工作在教學第一線,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在日常教學中都自覺不自覺地按照一定方法、一定的模式進行教學,但他們所沿用的方法、模式具有優劣之分。一些教師可能憑著慣性一直沿用一種不好的方法、模式,而自己也不曾發現,不以為然;一些教師可能一直沿用一種很好的方法、好的模式,但也「身在盧山中」不知其所言。我們認為在教學第一線進行教學方法、模式的研究,能引發教師對教學模式進行思考,學會從教學實踐中提煉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提高教學效率的目標。有了好的方法才能保證好的教學效果的取得。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黨和國家一再倡導創新精神,要求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新一代,以適應自主創新發展的時代潮流,創新發展、合作互動、自主學習、啟發探究逐漸成為教育改革的主流。在各種各樣的教育改革中,不管是教育理念的革新,還是教學模式的改變,都在關注學生主體的全面發展、個體的差異需求,都在致力於改變學生對於學習的認識,包括對於學習本質、學習過程、學習方法、學習群體、情感體驗等的認識。改變學生的過程,教師的思想和行為也在發生著相應的變化。 新課程背景下課堂的建構,其指導思想歸納起來就是兩個減輕兩個提高:一減輕教師的教學負擔,二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一提高教師教學效益,二提高學生學習效益。最終達到提高學校整體教育教學質量的目的。主要研討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才能實現課堂教與學的高效。同時從系統論觀點出發,全面研究影響課堂教學系統的各種因子,排除干擾因子,優化教學環境,實現課堂教學的優質高效。從而消除目前存在的「粗放型」的課堂教學。 有些學校提出「『探究創新』課堂教學模式」,強調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格,注重教學中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尊重學生發展的需要。以培養學生探究性思維的方法為目標,以基本教材為內容,使學生通過再發現的步驟進行的學習。 五、運用好現代教學技術手段是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助推器 當前,大力推進現代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已成趨勢,而且往往成為人們衡量課堂教學的成敗優劣的一個標准,可以說有效的運用現代教學技術手段是使課堂教學騰飛的助力器。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運用可以改變教學模式,擴大教學規模;改變學習環境,豐富信息資源;沖擊傳統的教學過程和教學形式,有利於因材施教;豐富傳統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提高教學的效果;促進教師不斷更新知識,掌握現代教育技術的理論和操作技能;改變了學生的地位,變被動為主動,實現了教與學的民主;變傳統的「學而優則仕」的教育價值觀為「人的自由、和諧、全面發展」的教育價值觀;成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 具備了現代化的教育技術的物質條件不等於有了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課堂上簡單地運用了多媒體進行教學,也不等於課堂教學實效性已經提高。「實物現代化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還是人的現代化,即人的思想觀念、能力的現代化,也就是人的素質的現代化,這是教育教學現代化的核心。否則教學手段仍是之後的,課堂教學的實效性不可能得到整體的提高和長足的提升。 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需要有現代教與學觀念的教師和學生去掌握,去運用,否則只能是「好箭束之高閣,不能射應射之的」。教學手段要綜合運用,片面強調一方的作用都是不可行的。現實教學中擯棄一切傳統教學手段,處處都用現代化的教學技術,以致流於形式的觀念不可取的。正如有的學校所說「在課堂教學信息化的過程中,表現出課件使用失當,好像課堂教學不用多媒體就意味著落後沒有創新。教學媒體與技術的運用,本身並沒有過錯,問題出在人的思想上。只有當教學媒體自覺恰當地為教學藝術服務時,才能取得錦上添花的教學效果,也才能真正實現教學創新,體現出教學媒體的價值。如果忽略對教學本身內容的扎實鑽研,對教學藝術的追求,而片面強調課件的運用或者對教學技術手段過分依賴,只能導致教學技術化的危險傾向,即陷入到了教學上的形式主義道路。」其結果往往會影響教學實效性的提高。固守傳統,認為一塊黑板一支粉筆可以走遍課堂的思想也是要不得的。 六、提升教師的素質是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根本 實施素質教育形勢下,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教師素質的提高是關鍵。現在形勢下,強調教師隊伍的建設更有著突出的現實意義和重大的時代意義。教師必須熱愛教育,為人師表,知識精博,態度嚴謹,教技高超,善於探索。」首先,我們認為是師德,即有從教的職業道德和做人育人的行為規范。其中責任感、愛心、為人典範不可或缺。第二、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必須造就一批研究型(或稱專家型)的教師。他們應該具有創新精神、研究能力,應有的特點和氣質是:能立足校本,立足課堂,從課改形勢出發,規范自己的課堂行為、課前行為和課後反思。 研究型的教師應該具有「五氣」:終身從教的志氣(他們的從教經歷和思想境界):銳意改革的勇氣(他們銳意改革和大膽創新的精神);博學多能的底氣(他們努力學習、提升自己的事跡);充滿智慧的靈氣(他們成功教學的典型案例);面向未來的大氣(他們遠離功利,著眼國家的利益和學生的未來發展的教學行為)。這種特質最終均應在課堂教學中體現出來。 當然,我們不能奢望每個教師都能成為教育專家,但是使每一位教師都能學習、感受和體驗研究型教師的特點和氣質並為之努力奮斗,從而促進他們的專業發展,為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提供最關鍵的師資保障是必要的。 課程改革實施的決定性環節是教師的專業發展,而最具有創新力的是青年教師。課程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培養什麼樣未來人才和怎樣培養未來人才的問題;未來人才的能力和知識結構的形成離不開學習方式的變革;要想改進學生學的方式,必
Ⅶ 淺談如何深化教學改革,推進課程建設
淺談如何深化教學改革,推進課程建設
作者: 張立坤韓春傑
關鍵詞:改革 理念 整合
教學改革作為課程建設的根本途徑,必須以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的轉變為先導,基於這一理念,學校通過改革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等一系列措施促進課程建設。具體體現為:
一、根據高職教育是培養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的教育的理念,進行課程整合,重構課程體系
學校在課程設置、培養目標和學生的業務規格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點。基於這一考慮,我院組織力量,深入行業或企業一線,廣泛開展調查研究,對人才需求預測作了比較充分的分析,與用人單位合作共同對人才培養規格作了准確的定位。專業教學改革方案針對目前市場需要的多個職業崗位需要而定,隨著職業崗位的變動和崗位技術含量的不斷提高,能開發學生可持續發展的潛力。按職業綜合能力模塊的要求,在所有教學計劃的制定過程中,組織有企業專家參加的討論會,充分聽取專業委員會的意見,按人才培養規格,確定各門課程的內容、廣度及技術熟練程度。確定課程標准,淡化傳統的學科意識,優化課程結構,將學習目標以及人才培養規格以模塊教學形式具體化,進行課程整合,重構課程體系。
二、在教學計劃中將所設課程分為職業基礎模塊、專業技術模塊、專業技能模塊
在教學過程中,學校注重強化職業基礎模塊,針對社會對人才文化層次要求的不斷提高及職業教育自身發展的內在要求,開設了外語、高數、計算機應用基礎等職業基礎課,為終身教育奠定基礎;開拓專業技術模塊,對專業進行縱向延伸和橫向拓展,對專業大類中的公共基礎課進行深入分析,認真梳理,剔除重復部分,重組教學內容,構建合理的專業群公共基礎課,使其覆蓋相關專業,為學生在專業群內轉崗打下基礎,如工業分析專業,針對市場需求,增加了電力用油檢驗、電力燃料分析等課程,拓寬了學生的就業渠道;通過對企業需求分析,靈活設置專業技能模塊,如應用化工技術設置了無機化工模塊、有機化工模塊、精細化工模塊,各模塊既有相同的基礎知識應用,又有不同的能力側重。
三、重點專業用「整合」的觀念重新組建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
如化工類專業將化工原理、分離工程整合為化工基礎,並結合化工生產過程進行有目的的學習,不斷補充新知識、新技術並充分發揮我院化工模擬系統的作用,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果。
四、各專業各主幹課程均增加實驗實訓的比例,並注重與理論教學緊密聯系
在操作過程中,從教學大綱入手按照實用型人才的要求制定了實施性實踐教學大綱,壓縮了驗證性實驗的內容,增加了演練實做項目。如機電專業電工課進行萬用表等各種儀器的拆裝、化工裝備的拆裝、化工管路的拆裝、化工類專業強化化工工藝模擬、化工原理模擬操作,同時進一步充實實踐的內涵,除實驗、實訓、實習外,加強習題課、討論課、測繪、課程設計、大型作業、畢業設計等實踐環節。
這種教學模式將傳統教學中以書本為主,以理論知識為主轉移到以實踐為主,以實際生產為主,克服了傳統教育中學與用分離的弊端。教學過程中,教師既要講解必要的理論知識,又要突出專業技能的訓練,使教學內容更具有針對性,教學過程更具有實效性。
五、注重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的先進性
採用啟發式、講座式、實習式和指導式教學方法,推行課堂教學、現場教學、電化教學等形式,採用計算機網路、多媒體、模擬等現代化教學手段。
六、教材建設工作是整個高職高專教學工作的主要部分,是教學基本建設的一項基礎工作
學校在專業建設中把加強教材建設工作作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重點來抓,一是積極選用教育部各行業推薦的優秀教材;二是鼓勵使用近三年出版的高職高專教材;三是學院積極推薦骨幹專業教師進入教育部高職高專規劃教材編審委員會,目前已有十幾種教師參編的專業課教材正式出版;四是配合專業教學改革,大力提倡教師編寫校本教材、講義,用高職特色鮮明的教材體系來反映學校的辦學特色,學校每年投入一定的教材基金支持教材出版,並將教師編寫教材列入年度考核的內容,近幾年已編寫各類講義及自編教材近十種。
總之,通過上述做法,學校呈現了高職教育的一些特色,通過特色化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實施與利用,轉化為人才培養特色和質量,深化了教育教學改革。
參考文獻:
[1]羅剛.工作坊教學方法對高職綜合實訓的啟示.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1(26)
[2]李建紅.對高校實踐教學現狀的調查
[3]李福順.淺談新時期高校實踐教學現狀與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