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戲與課程的關系
A. 集體教學與課程游戲化有什麼關系
游戲作為幼兒園的基本活動,是根據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作出的重要論斷,內有三個內涵容:
1.幼兒園課程應該游戲化,充滿游戲精神——自由、自主和創造,不是個別環節要做游戲,而是一日生活充滿游戲精神;
2.幼兒的自由游戲時間應該充分保證,這是兒童的權利;
3.其他環節,尤其是集體教學環節應該盡可能採用游戲的方式,真正讓教學活動游戲化。
游戲化是幼兒園課程的特徵
對幼兒來說,游戲是他們的存在方式,是他們的生活內容,自由、自主和創造的游戲伴隨著他們的生命成長。無游戲是「小學化」、「成人化」的主要表現,要形成一種鼓勵游戲、欣賞游戲、服務游戲、觀察游戲和合理指導游戲的課程文化。用虞教授的話來說就是要讓我們的課程更加有趣一點,生動一點,實在一點,有效一點。
B. 游戲和教學在幼兒園課程中的地位和關系。
幼兒園的孩子年齡比較小,學習壓力大的話,那就是很困難的,所以必須要配合游戲一起,在游戲中學習。
C. 幼兒園游戲與教學的關系是什麼
淺析幼兒園教學活動與幼兒園游戲的關系
(摘)
課程與游戲的關系可將之概括為四種:合一的、整合回的答、並列的、分離的。
合一即游戲就是課程,課程就是游戲,在實踐層面上,課程的基本形式就是幼兒的自發自主性游戲,教師只要創設環境投放材料,讓幼兒自由活動,教師適時介入指導,必要時教師組織幼兒進行交流。
整合即以課程生成游戲,以游戲生成課程。前者是教師為進行某課程內容的教學而專門投放特定的材料,安排幼兒去進行這方面的游戲,比如教師要教幼兒沉與浮,而專門投放了各種玩水的的材料,讓幼兒獲取什麼東西沉下去、什麼動西浮起來的經驗。後者是教師從幼兒自發性游戲中觀察到一些有價值的東西,然後設計成專門的教學活動。
並列即教學歸教學,游戲歸游戲,兩種活動都以一定的時間保證,教師預設的教學活動全都來自於教材或其他材料,同時在幼兒自發的游戲過程中加以關注與即時指導。
分離即游戲只是一種教學以外的休閑和娛樂,除了安全和糾紛以外,教師對游戲不加以課程式的關注,比如象小學的上課和課間游戲,各不相關。
D. 如何理解幼兒游戲課程與教學之間的關系
對於幼兒來說,體驗是他們對待世界更為普遍的一種方式。孩子是天真的,對事物、對人都傾向於採用體驗的態度。荷蘭文化人類學家胡伊青加曾說過:"游戲的樂趣究竟是什麼?何以幼兒要愉快的叫嚷?這是一種被抓住、被震撼、被弄得神魂顛倒的心理狀態。"幼兒課程教學游戲化尤為突出地表現出了體驗的特徵,課程游戲化就是一個讓孩子體驗的世界。在這里,充盈了幼兒自身的生命,他們盡情、忘我、不知疲倦,他們不為任何其他的目的,僅僅是在游戲中充分地學習和享樂。 隨著幼教改革的不斷深入,幼兒園的教育模式在悄然發生變化,建構式教育理念已滲透在幼兒教育課程中,以游戲貫穿幼兒教學的目標,幼兒教學游戲化,是指把幼兒教育的目標、內容、要求融於各種游戲之中,教學游戲化的內涵是讓幼兒成為學習的主體和發展的主體。 剛開始我們將游戲作為組織教學的一種輔助手段,以引起幼兒對認知對象的好奇心,或調節情緒,消除練習時的枯燥乏味之感。如教師出示一幾何圖形中,對幼兒說"我請來了圖形寶寶與小朋友一起做游戲。"接著要求幼兒說出圖形的名稱、特徵,並找出周圍環境中與該圖形相似的物體。此時幼兒仍然處於被動的、接受性的學習狀態之中,游戲在教學中所發揮的僅僅是一種輔助作用。接著我們從僅是傳授知識轉向重視智力的發展,這一變化推動了游戲在教學中的介入,根據教學要求設計的游戲逐級成為教學環節之一,並與其他教學環節組合成一個更為充實的教學活動。如在中班的認識數字"6"的活動中,我在講解演示之後,組織幼兒進行"送禮物"的游戲,讓每個幼兒依次手持一張數字卡片去送與該數字所表示的數量相同的禮物,以鞏固幼兒對6以內數字的認識和數字所表示的實際意義的理解。此時游戲的作用是調動幼兒的學習積極性,參與性和注意的持久性,但在此階段游戲仍然受到教師的直接控制,游戲的目標、規則、時間、次數仍然由教師統一安排。然後我們將游戲在教學中得到了較充分和恰當的運用,我們把教育的內容、要求融於一個成幾個游戲之中。當游戲結束時,教學要求也隨之達到。如中班的"拾豆豆"游戲,幼兒要爬過小山坡,鑽過山洞,拾起5粒豆豆後迅速跑回來,這一游戲不僅幫助幼兒鞏固了對數的認識,同時也發展了幼兒動作的協調性,靈敏性,以及不怕困難的品質。最後我們將游戲作為教學過程,滿足了幼兒的游戲需要,促進了幼兒的情感,態度以及與同伴友愛、合作等社會性的健康發展。因此,在這一階段游戲化教學已發揮了對幼兒進行整體教育的功能。 在對幼兒實施游戲化教學的實踐過程中,我還作了以下兩方面的實踐與探索: 一、精心編制各種教學游戲。 我根據幼兒教育的內容和要求,創編和改編了一些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有趣的游戲,使幼兒積極、愉快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之中,如游戲"七星瓢蟲",主要滲透了認識數字"7"以及理解7的實際意義的要求,游戲"樹葉變變變"則是讓幼兒通過想像,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運用樹葉進行美術創造活動,使幼兒的創造能力得到充分發揮,在編制游戲時,我還設計了各種形式的游戲,如個別玩的游戲,結伴玩的游戲,小組玩的游戲以及集體進行的游戲,如在游戲"飛舞的綵球"中,幼兒既可以自由玩綵球,又可以結伴玩綵球,還可以進行小組傳球比賽,這些游戲既可提高單位時間幼兒學習的密度,又能適合不同個性、不同發展水平幼兒的需要。 二、靈活指導各種性質和形式的游戲。 在不同形式的游戲中,我分別以不同的角色身份進行指導,在幼兒個別玩的游戲中,我一般以旁觀者的身份觀察幼兒的游戲,當幼兒需要幫助時,作一些間接的指導,以不幹預 幼兒的游戲為准則。在幼兒結伴玩的游戲中,我主要以觀察為主,並與參與者的身份或以游戲角色的語言提出建議,進行間接指導,在合作進行的小組游戲中,我以組織者或評判者的身份進行與教學要求有關的指導,並組織幼兒議論、交流,尋找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 在幼兒的游戲中還包含著豐富的認知成份,主要包括觀察、想像、記憶、思維等,這些認知成份在游戲過程中通過言語和操作貫穿於整個過程,游戲活動中的觀察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感知活動,不僅構成了游戲的前提條件,而且貫穿於游戲的整個過程,如在建構游戲中,幼兒會先對所提供的材料的顏色、形狀、大小等進行觀察,並思索"把它們做成什麼?"然後邊觀察邊操作,最後做成心目中想做的物品,可見,游戲構成了發展兒童觀察力的有效手段。在游戲中,幼兒的想像、思維也能得到充分拓展。比如中班幼兒在以"秋天的顏色"為主題的教學游戲中,在教師的啟發下,能從山林、湖水聯想到大海,從小草、楓葉、菊花聯想到松樹,進而仿編詩歌。因此,我在設計游戲時有意識地滲透各種認知成份,如設計結構游戲時,要考慮充分滲透觀察成份,設計角色游戲時,考慮充分挖掘兒童的想像力,在設智力游戲時,則要更多地滲透思維成份,同時要將各類游戲作協調安排,從而促進幼兒認知全面地發展。
E. 一句話總結游戲與學習的關系
對幼兒來說,什麼是學習?看書、識字、做習題是學習.搭積木、過家家、玩拼圖等都不是學習.其實,這樣看待幼兒學習的觀點是錯誤的.
游戲是兒童學習的方式.也是成年人對兒童進行教育、傳授知識經驗的方式和契機.當然,有些教育機構(幼兒園)以早期智力開發、早期教育為借口,利用游戲對幼兒進行「知識灌輸」也是不妥當的.
實際上,幼兒早期的智力開發並不等同於早期學業知識技能的訓練.美國幼兒教育專家莉蓮?凱茨認為:對學前兒童進行學業訓練是「危險」的.她從以下五個方面論述了這種危險.一是早期的學業訓練在使幼兒獲得有限的學業知識技能的同時,損害了幼兒對學習活動本身的興趣與態度;二是不能適應每個幼兒的學習需要和特點;;三是造成幼兒自信心的損害,對心智發育尚不完全的幼兒提出完成學習的任務,會讓他們感覺到「無能為力」,失去信心;四是減少了幼兒參與社會性交往活動的時間過程,不利於幼兒語言的發展;五是減弱了幼兒自發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針對上述危害,莉蓮?凱茨開出的葯方是:用非正式的以智力提高為方向的項目活動來進行幼兒園活動課程設計,以改變以學業為方向的幼兒園活動課程設計.
現實生活中,早期學業知識技能的灌輸是很普通的現象.其實,要求幼兒放棄以游戲為特徵的基本生活,花費大量的時間反復記憶認讀那些對他們來說毫無意義的字母及文字元號,演算和背誦那些他們難以理解其實際意義的習題與詩歌,所滿足的僅僅是幼兒家長向外人進行誇耀的虛榮心,所做到的僅僅是對以後學校教學要求的暫時適應.這種有違幼兒身心發展特點的做法,不能真正完成為接受下一階段教育做好准備的任務.大量研究表明,真正有助於幼兒適應小學及小學以後生活的並不是在學前階段掌握了多少讀、寫、算初步知識與技能,而是主動學習的經驗,接受知識的渴望及是否具有寬泛地接納知識的智力空間和人際交往的技能.
我們認同,傳統的以對人類所積累的社會知識和經驗的傳遞、接受與復制為特徵的教育模式,在現代社會迅速發展的情形下,面臨巨大的挑戰.知識的不斷更新和急劇增長使得人們必須從過去的注重以記憶和模仿為特徵的學習轉向注重以多樣化和創新及實用為特徵的學習.
如何從過去的注重以記憶和模仿為特徵的學習轉向注重以多樣化和創新及實用為特徵的學習?我們認為,不應該簡單地用「終身學習」來應對,更不應該將學業提前到幼兒期,並對幼兒進行灌輸式的知識傳授.而應從幼兒開始,注重向幼兒提供獲取知識的途徑和方法,並同時向幼兒提供接受知識的渴望和更廣闊的智力空間.以便今後讓幼兒可以進行多樣化選擇,學以致用的獲取知識、創新性的運用知識,在為社會提供優質服務後,取得相對應的合理回報.
我們非常認同游戲即學習的觀點.因為游戲是達到我們重新設計教育目的的有效載體,是發展幼兒主體性的適宜途徑.
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是幼兒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是最能表現與肯定幼兒的主動性、獨立性與創造性的主體性活動,具有獨特的教育價值,當然也具有獨特的學習價值和效用價值.
在游戲中,幼兒必然與夥伴和成人進行交往,幼兒不僅影響別人,同時也受到他人特別是成人的影響.這樣的交往,有益於幼兒對物質世界的認識,有益於幼兒對人類社會生活的認識,有益於幼兒認識能力的發展,有益於幼兒的社會性發展和與人交際能力的提高.
有學者認為,游戲對於幼兒的作用可以與教學對於小學生的作用相提並論.游戲在幼兒的發展中具有構建與生成的作用.
幼兒智力水平的提高與游戲具有相互促進的作用.一方面,游戲創造最近發展區,新的發展可能性就孕育於游戲活動之中.兒童在游戲中的表現高於實際社會生活中的表現可以證明這一點.另一方面,隨著幼兒心智的進一步發展,也促使游戲活動本身發生積極變化,游戲對象由成人變夥伴,由個體變集體,且游戲活動的水平不斷地提高著.
游戲作為幼兒主動的活動,可以使幼兒養成主動探索和學習的興趣與態度,學習運用視、聽等感覺器官去認識事物與現象,並運用自己的想像與理解能力來解釋事物與現象之間的關系和聯系、原因與結果,獲得主動學習的經驗.
游戲作為幼兒獨立活動的基本形式,可以使幼兒形成獨立決策與活動的能力.游戲為幼兒提供了獨立決策、獨立做事的機會,讓幼兒通過演練獨立生活技能的游戲,有助於幼兒獨立性人格的形成.
游戲作為幼兒創造性的活動,可以使幼兒不怕冒險和失敗,勇於探索與創造,這有助於幼兒形成創造性的人格特徵.很多的研究證明,愛玩並會玩表示其創造性具有較高的水平.
游戲作為幼兒快樂性的活動,可以使幼兒充分體驗運用自己的力量去達到各種目的的滿足感,包括支配感、勝任感和克服困難取得成功後的成就感等主體性體驗,這有助於幼兒形成積極的自我形象和自信心的確立.
杜威曾經講:「游戲性是一種精神態度,游戲是這種態度的外部表現形式」.許多的對游戲所做的研究發現,游戲性強的兒童各方面發展都比較好.他們一般具有積極的情感,活潑、開朗、自信,思維靈活,喜歡與人交往,能很好地與他人合作共處,富有探索精神和創造性.上述這些個性品質,正是我們所要培養,符合現代社會發展要求的具有主動性、獨立性、創造性之個體所應具備的個性品質.
F. 你怎樣認識課程和游戲區域的關系試結合自己的實際經驗舉例說明。
這回遊戲區的關系,然後更新的是這兼職也和自己的,然後就很重要了,然後你就明白了
G. 劉焱 怎樣認識和處理幼兒園課程與游戲的關系
給幼兒提供運用多元智能的機會,更好發揮幼兒潛力,將游戲與課程有機地結合起來,將游戲與幼兒的實際生活經驗與發展需要結合起來。
H. 如何處理游戲與教學的關系
游戲作為幼兒園的基本活動,是根據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作出的重要論斷,有三個版內涵: 1.幼兒園課程權應該游戲化,充滿游戲精神——自由、自主和創造,不是個別環節要做游戲,而是一日生活充滿游戲精神; 2.幼兒的自由游戲時間應該充分保證
I. 你是如何理解日常生活活動,游戲和教學三者之間的關
(1)日常生活活動和游戲活動、教學活動,在幼兒園的課程中都是缺一不可的。
(2)日常生活話動和另兩類活動互相補充,共同構成了幼兒在幼兒目的一日活動。在課程的實際實施過程中,日常生活活動中和另外兩類活動也是經常互相融合和互相滲透的。
(3)游戲括動和教學活動的關系
①游戲和教學是兩種有本質區別的活動,兩者不可相互替代。游戲是沒有社會功利目的的,它強調的是過程、表現和兒童自主的活動,它能夠在最大程度上順應兒童的自然發展。教學主要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由教師對兒童施加影響的活動,它承擔著文化傳遞的任務,它更多強調的是教師的作用。游戲和教學的本質特徵,決定著兩者永遠不可能是同一的,或者是相互平行的。
②游戲話動和教學活動的不可替代性,正是它們能相互補充,相得益彰的前提。將游戲和教學進行最優化的結合,可以使幼兒園課程變得更為完善,從而從根本上改變放羊式的或者灌輸式的教育。
③在確定幼兒園課程中的哪些教育括動是屬於游戲活動,哪些是屬於教學活動時,並非可以簡單地將活動內容和方式歸為游戲或者教學。如果將純游戲和完全結構化的(即完全按照教師計劃實施的)教學看作兩個極端,在這兩個極端之間存在著無數種狀態,它們反映的是游戲和教學的不同結合的程度。
④游戲和教學可以以分離式、插人式和整合式等各種方式進行結合。
J. 1.在學前教育中,如何處理好游戲與教學的關系
處理好游戲與教學的關系:
1、教育和游戲是目的和手段的關系
事實上,教育和游戲並不是截然對立的兩面;它們之間,更多的是一種目的和手段的關系.教育是游戲的目的,游戲是教育的手段;手段為目的服務,目的為手段指引方向,兩者緊密聯系、互相依存。教師進行課堂游戲教學的初衷即是為了實現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同時作為教育手段的一種方式,游戲是實現和承載教育目標和內容的載體,是手段、是過程、是方法,是教師施行教育課程多樣化的一種選擇,這種選擇同多媒體教學、閱讀教學等其他方式並無二致。
2、教育和游戲的核心都是以人為本
教育和游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學生,最終目的和根本核心都是以人為本.從功能需求上講,教育是為了滿足學生對了解認知客觀世界、獲得知識的需求,而游戲則是滿足學生的天性需要,都是對人不同需求的實現和滿足,是以人為本.從程序實現上講,教育和游戲必須從受教育主體的心理特點和實際需求出發,合理設計教育目標和游戲方案,這也是以人為本。
3、教育和游戲都在不斷發展和演化
主導教育理念和游戲手段不斷發展變化的,正是學生群體的教育需求和變化.時代和世界的改變影響了學生群體的生活環境,他們的成長環境和接觸對象同他們的父輩不再相同,對他們的成長期望和教育理解認識也發生了改變,這些都推動和促使教育理念和游戲手段發生著變化。
4、教育和游戲不應是截然對立的兩面,而是在小學教育發展過程中互相依存、不可或缺的兩部分.游戲是實現小學語文教學目標和任務的一種手段,而這種手段正契合小學生貪玩愛動、好奇嘗鮮的心理特徵。
5、教育部門和教育工作者應當從尊重和保護學生的性格發展入手,認真探索和研究小學教育中的游戲教學方式、方法問題,將注意力從學生的「分數」上向對保全和促進學生天性的發展、滿足學生對知識渴望的需求的角度上轉移,真真正正做到教育以人為本,實現教育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一目標和理念。同時,教育部門在編制教育大綱和教學計劃時,應合理增加游戲教育的教學比重,並給予相應配套保障,鼓勵和引導教師採用這一教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