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文學史課程分析
㈠ 學習《中國現代文學史》感受
學習了《國
現代文學史
》感受
體會
學習只了更好忘記
人命運和
時代
訴求文學使命和
社會
潮流
總相行悖
現代文學
國近
㈡ 為什麼總是反感中國現代文學史這門課
你是一個有思想的人,對中國的現代史可以說不是很認可,但是既然是「史」就已經發生了,我們要學好它然後用你的知識,你的能力來譜寫你希望的新的近代史
㈢ 如何學好《中國現代文學史》
普通自考學習要教材大綱、練習題、歷年真題、網上一些學習資料綜版合復習才可以。權
自考制定學習計劃要根據你的時間考試計劃來安排你的考試,時間多學習就快一些,當然也可以從網路上下載資料學習,按照教材與考試大綱相結合的方法來學習,畢竟自考需要靠自己的真實力才可以。此外就是多做一些歷次的真題。
自考學習以自己學習為主,主要參考教材和考試大綱加上一些網上學習資料,此外就是歷年的考試真題。重點就是吃透考試大綱,用好教材,這是出題的根本,最好是在買一套模擬題做做,鞏固學習成果,要制定計劃花時間好好學習的。自考要靠真知識才能通過的,多努力吧
總體上講自考課程考試安排要先易後難,基礎課程簡單,專業課程難一些,一次考試最多報考4科,所以一次考試選擇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相結合,有難有易,提高備考效率與考試信心。此外,有自考免考的課程不需要再考。
㈣ 如何看待 中國現代文學史 這門課程
這門課其實挺好的玩的,只要你學進去了。了解一下中國近現代的文學發展歷程,感受一下文學發展的韻味其實蠻有意思的。
㈤ 中國現代文學史筆記
一、填空題
1、葉聖陶《潘先生在難中》標志前期最高成就。
2、巴金愛情三部曲《霧》《雨》《電》,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3、沈從文是京派小說的領銜者,《邊城》是一個懷舊的作品,一種帶著痛惜情緒的懷舊,一部帶「牧歌」情味的鄉土小說。
4、曹禺生命三部曲《雷雨》《日出》《原野》。
5、趙樹理《小二黑結婚》。
6、丁玲前期代表作《沙菲女士的日記》,後期代表作《太陽照在桑乾河上》。
二、名詞解釋
1、新文化運動------1917年,《新青年》由上海遷京。胡適發表《文學改良芻議》,陳獨秀發表《文學革命論》。這場文學革命在中國文學史上樹起一個鮮明的界碑,標志著古典文學的結束,現代文學的起始。其本質上是企求中國現代化的思想啟蒙運動。並於1919年借「五四」運動將整個新文化與新文學運動推向高潮。
2、問題小說------1919年初,《新潮》雜志創辦。當時全社會都來探究「人生究竟是什麼」這樣嚴肅的問題,讀者要求小說能尖銳地提出他們所關注的各類社會問題,也並不企望文學一定給予多麼明確的回答。羅家倫的《是愛情還是痛苦》、俞平伯的《花匠》、葉聖陶的《這也是一個人?》等,顯露了「問題小說」的端倪。冰心在《晨報副刊》上發表《斯人獨憔悴》等,正式開創「問題小說」的風氣。到1921年文學研究會成立,公開倡導文學「表現並且討論一些有關人生一般的問題」,更將「問題小說」的創作引向高潮。
其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作為思想啟蒙運動的「五四」本身,閃出思想解放的理性之光,它造就了「思考的一代」。其次其出現受到歐洲、俄國表現社會人生為主的直接刺激。特徵:它流行的時間不長,卻是典型的「五四」啟蒙時代的產物。其探問人生的終極,關顧每個人的人生價值、生存真諦,比較形而上些,「虛」些。作者的生活視野還比較狹窄,題材局限於小知識分子的生活圈,大部分作品從一般的社會命題出發,結合了一點生活經驗,真正從刻骨的生命體驗入手,用力開掘的作品尚不多,概念化、簡單化。
3、三美------聞一多「新詩格律化」的主張,鼓吹詩的「三美」,即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音樂美強調有音尺,有平仄,有韻腳;建築美強調有節的勻稱,有句的均齊;繪畫美強調詩畫相通。
4、語絲派------以1924年創刊的《語絲》雜志為創作集結地,魯迅和周作人都是「語絲派」的核心作家。他們堅持思想革命,主要成就是短小犀利的雜感,其批評的文字中「富於俏皮的語言和諷刺的意味」,是所謂的「語絲文體」。特色是「任意而談,無所顧忌,要催促新的產生,對於有害於新的舊物,則竭力加以排擊,----但應該產生怎樣的'新',卻並無明白的表示,而一到覺得有些危急之際,也還是故意隱約其詞」。
5、後期新月派------是前期新月派的繼續與發展。它以1928年創刊的《新月》月刊新詩欄及1930年創刊的《詩刊》季刊為主要陣地;其基本成員除前期新月派的徐志摩、饒孟侃、林徽因等老詩人外,主要有陳夢家、方瑋德等南京中央大學學生為基乾的南京青年詩人群,以徐志摩為主要旗幟的。其創作主張:「單講外表的結果只是無意義乃至無意識的形式主義」,「一首詩的字句是身體的外形,音節是血脈,'詩感'或原動的詩意是心臟的跳動,有它才有血脈的流轉」,仍然採用了「內容」與「形式」的二分法,其重點的轉移是明顯的。這同時就意味著對聞一多所堅持的「格律是藝術的必須的條件」的立場的一種松動。要回到內心世界,回到詩的藝術世界中,強調抒情詩的創造。
6、新感覺派------30年代在上海都市讀者群中風靡一時,是第二代海派,是中國最完整的一支現代派小說。它的登場,清楚地表明西方現代主義文學在中國的引入,已然越過了初期,進而問鼎於獨立的地位。對於海派自身來說,由於它與世界新潮文學攜手,同步發展,也就終於沖出了舊文學、舊小說的藩籬,讓市民文學越過僅僅是通俗文學的界線,攀上某種先鋒文學的位置。代表作家:劉吶鷗、施蟄存。
7、京派小說------30年代京派文人活躍在《現代評論》、《水星》、《駱駝草》、《大公報 文藝副刊》、《文藝雜志》這些重要的北方文學報刊上,形成有別於左翼,又與海派對峙的一個鮮明的小說流派。所顯現的是鄉村中國的文學形態,其審美感情是誠實、從容、寬厚的,為現代小說提供了比較成熟抒情體和諷刺體樣式。
三、簡答題
1、精神勝利法------「阿Q精神」的核心即精神勝利法。阿Q處於未庄社會最底層,他永遠都是失敗者,但他卻對自己的失敗命運與奴隸地位採取了令人難以置信的辯護與粉飾態度。這種「精神勝利法」是中華民族覺醒與振興最嚴重的思想阻力之一。魯迅的《阿Q正傳》正是對我們民族的自我批判。而從人類學內涵來分析,阿Q作為一個「個體生命」的存在,幾乎面臨人的一切生存困境。而他的一切努力掙扎,都是一次絕望的輪回,只能無奈地返回自身。這樣,「精神勝利法」的選擇幾乎是無可非議的。這絲毫沒有改變人的失敗的屈辱狀態,只會使人因為有了虛幻的「精神勝利」的補償而心滿意足,進而屈服於現實,成為現存環境的奴隸。魯迅正是對這一生存狀態的正視,提示了人類精神現象的一個重要側面,從而使自己具有了超越時代民族的意義與價值。
2、茅盾的小說成就------茅盾獨特的小說藝術探索,首先表現在題材的選擇與主題的開掘上。他的小說注重題材與主題的時代性與重大性,要求創作與歷史事變盡量地同步,自覺地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與「廣闊的歷史內容」,能反映時代全貌及其發展的史詩性。他為我們提供了一部20世紀上半時段中國社會的編年史。其次,適應以長篇小說為主的小說藝術發展的需要,在小說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茅盾更注重表現人物性格的多面性與復雜性,將人物的行為、情感、心理、個性諸點,加以展開,追求「立體化」的油畫效果。其性格塑造更能顯示現代文學第二個十年的文學時代特徵。茅盾人物刻畫的另一個重要貢獻,是他進行了「人物形象系列」的自覺創造,主要創造了民族資本家與時代新女性兩個形象系列。由於種種原因,在現代文學的人物畫廊里民族資本家形象始終是一個薄弱的環節。茅盾的獨特創造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這一缺陷,具有特殊的歷史的、美學的價值。此外,作為一個自覺的長篇小說藝術家,他對小說結構的極大注意,也是他的顯著特點。他追求宏大而嚴謹的布局,他的作品總是人物眾多,情節復雜,線索紛繁交錯而又嚴密完整。在小說藝術表現上,他特別注重於細膩的心理刻畫,追求著社會歷史的剖析與社會人的心理剖析的統一,對提高心理刻畫在我國現代長篇小說藝術中的地位,具有重要意義。
3、吳蓀甫人物形象分析------吳蓀甫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民族資本家的典型形象,其性格的基本特徵是似強實弱、外強中干。隨著小說情節的發展,吳蓀甫性格中強與弱兩個方面不斷進行搏鬥,其發展趨勢是前者不斷地讓位於後者。吳蓀甫是中國現代社會出現的「新人」------與舊的封建地主階級完全不同的民族資產階級,他在精神上無疑是西方資產階級的兄弟。茅盾稱他為「二十世紀機械工業時代的英雄、騎士和王子」,他有著發展中國獨立的民族工業的雄才大略,有著活躍的生命力,剛毅、頑強、果斷的鐵腕與魄力,更有現代科學管理的經營之才。可惜他生不逢時。他是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社會,而且是世界經濟危機沖擊下,帝國主義經濟大肆侵入中國的30年代中國社會的民族資本家。他有著種種不可克服的矛盾:他自身所具有的封建性使他在包括妻子在內的周圍人的關系中經常處於孤立地位;作為民族資產階級,他在與背後有著帝國主義撐腰的厚顏無恥的買辦資產階級的搏鬥中,不能不感到自己政治、經濟上的軟弱無力。這種軟弱性投影在他的心靈、性格上,就形成了他本質上軟弱的一面,在表面的果決善斷背後是他的狐疑惶惑,在充滿自信的背後是悲觀絕望,在遇事胸有成竹的背後是張皇失措,最後導致了精神上的崩潰。吳蓀甫性格的復雜性,主要集中於他包含的極其深刻的社會內容,表現了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面性。而他的悲劇命運正是說明了:在帝國主義統治下,中國民族工業是永遠得不到發展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是永遠不可能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
4、分析郁達夫筆下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這些抒情主人公大都是所謂「零餘者」,即「五四」時期一部分歧路彷徨的知識青年,他們是遭社會擠壓而無力把握自己命運的小人物,是被壓迫被損害的弱者。這些「零餘者」同現實社會往往勢不兩立,寧願窮固自戕,也不願同黑暗勢力同流合污,他們痛罵世道澆離,或以種種變態行為來表示反抗。郁達夫的「零餘者」形象,實際上是對自己精神困境的一種自述,並經過拷問自己來探索「五四」知識分子的精神世界。這些在藝術表現上往往顯示出郁達夫小說所特有的感傷美、病態美。作者竭力抒發他主人公的苦悶情懷,及由此而生的頹廢和變態的心理言行,從中提示出一種「時代病」,這在「五四」運動高潮過後是有相當代表性的。郁達夫一方面緊緊扣住了青年知識者本身的生理的心理的病態,一方面指出青年的製造者是黑暗的病態社會。筆下病態人物的命運,又是與祖國民族的命運相聯的,祖國的貧病也是造成青年「時代病」的重要原因。
5、覺新人物形象分析------他是一個能清醒認識到自己的悲劇命運卻又怯於行動的「多餘的人」,是封建家庭和舊禮教毒害下人格分裂的悲劇典型。他理論上接受了一些新思潮,而感情上、行動上卻仍然留戀舊家庭,以致在專制和壓迫面前妥協屈從。他每一次向惡勢力退讓都以犧牲別人為代價,而他自己也在罪惡的泥沼中難於自拔。不過他畢竟是個善良的弱者,思想與行動的矛盾使他經常陷於極度的痛苦之中,清醒而又懦弱使他不能擺脫嚴酷的自我譴責,這些都大大加強了人物的悲劇性。作者對他充滿同情,同情之中又無不批判。《家》的結尾,終於有所醒悟,並表示支持覺慧的出走。在《春》和《秋》中,思想上產生明顯的轉變,逐漸拋棄了他的「作揖主義」。
6、駱駝祥子人物形象分析------這部作品所寫的,主要是一個來自農村的純朴的農民與現代城市文明相對立所產生的道德墮落與心靈腐蝕的故事。祥子從農村來到城市,幻想當一個有穩固生活的勞動者,可是他被腐敗的環境鎖住,受「逃匪」「偵探」等的欺壓、「虎妞」的陷阱,加上他自身固有的缺陷,不合群,別扭,自私,死命賺錢,決定了他的孤獨脆弱。人生旅途每經過一站,都更沉淪墮落一層,愈來愈接近最黑暗的地獄層,最後完全變了個人,真正成了「個人主義的末路鬼」。他想向命運搏鬥而終於向命運屈服,他的一切幻想和努力都成為泡影,惡劣的社會毀滅了一個人的全部人性。他被物慾橫流的城市所吞噬,自己也成為那城市丑惡風景的一部分。小說直接解剖構成環境的各式人的心靈,提示文明失范如何引發「人心所藏的污濁與獸性」。人們從中可以感觸到老舍對病態的城市文明給人性帶來傷害的深深的憂慮。
四、分析題
1、《吶喊》與《彷徨》是中國現代小說的開端與成熟的標志:
1918年5月魯迅狂人日記在新青年發表,這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用現代體式創作的白話短篇小說,它以「表現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別」,成為中國現代小說的偉大開端,開辟了我國文學(小說)發展的一個新時代。將在1918--1922年連續寫的15篇小說編為吶喊,1924--1925年的11篇小說收入彷徨,是中國現代小說的成熟之作。(一)表現的深切--獨特的題材、眼光與小說模式 (1)開創了「表現農民與知識分子」兩大現代文學的主要題材。 (2)在觀察表現小說主人公時,有著獨特的視角:始終關注著「病態社會」里的人(知識者與農民)的精神「痛苦」。他揭示人的精神病態,是為了揭露造成精神病態的病態的社會。(3)小說情節結構模式為「看與被看」、「離去--歸來--再離去」。A、「看與被看」分為兩類:一類是一面看別人,一面被別人看,由此構成二元對立。在這類小說中,在好奇的看客看被看者的背後常常有位隱含的作者在看:用悲憫的眼光憤激地嘲諷著看客的麻木與殘酷,從而造成一種反諷的距離;另一類的二元對立發生在先驅者與群眾之間。在這類小說中,人物與作者的距離大大縮小,作品中滲透著較多的魯迅的生命體驗。B、「離去--歸來--再離去」也稱為「歸鄉」模式。在這一模式的小說中,敘述者在講述他人的故事的同時,也在講述自己的故事,兩者互相滲透、影響,構成一個復調。 (二)「格式的特別」--「創造新形式的先鋒」 魯迅的吶喊彷徨所建立的中國現代小說的新形式,既是自覺地借鑒外國小說形式的結果,也是由不自覺到自覺地借鑒中國傳統文學(包括傳統小說)藝術經驗的結果。
2、魯迅雜文的思想藝術特質:
(一)批判性、否定性、攻擊性的特色
認為社會只有在這種不斷批判中才得以進步,要求人的個體精神獨立與自由,他把批判的鋒芒指向任何形式、任何范圍的對人的奴役與壓迫。這種難以置信的批判廣度,以及為人所難以接受的批判的深刻性和尖銳性,是根源於他的「立人」的理想與彼岸關懷。
(二)在「反常規」的「多疑」思維燭照下批判的犀利與刻毒
他的批判鋒芒始終對准人,人的心理與靈魂。他最為關注並且要全力揭示的正是人們隱蔽的甚至自身也未必完全自覺意識的心理狀態。他的「推背式」的思考方法,深刻到了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步,自然也是刻毒。他的雜文思維是非規范化的。常另闢蹊徑,別出心裁,打開全新的思路。他雜文的犀利刻毒還在於他的同樣違反「常規」的聯想力(想像力)。
(三)雜文思維中的「個」與「類」
勾畫個與類統一的類型形象,可以說是他雜文基本的藝術手段。他不對某人做出全面評價,而是將某人一時一地的言行作為一種典型現象來加以解剖,「攻其一點,不及其餘」,只抓住具有普遍意義的某一點,而有意排除了為這一點所不能包容的某人的其他個別性,特殊性,從中提煉出一種社會類型,「沒有私敵,只有公仇」。
(四)雜文的主觀性
他的雜文是由某一外在客觀人事引發的,但它所關注與表現的,卻是作者自己的主觀反應。一切客觀人事都是要通過他主觀心靈的過濾折射,才成為他的雜文的題材。讀者能夠透過雜文里的描述與抒寫,看到活生生的他。
(五)自由創造的雜文語言
雜文的語言是自由無拘而極富創造力的。自如地驅遣中國漢語的各種句式,把漢語的表意、抒情功能發揮到了極致。另一方面,雜文的語言又是反規范的,他彷彿故意地破壞語法規則,違反常規用法,製造一種不和諧的「拗體」,以打破語言對思想的束縛,同時取得荒誕奇峻的美學效果:這都是魯迅為表達自己對外部事物的獨特反應、內心世界的「離奇和荒蕪」所需要的。
㈥ 中國現代文學史
中國現代文學史
引言 中國現代文學的發生
從結構學的意義上來說,中國現代文學的起——止時間是很好劃定的,那就是從「五四」新文化運動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計三十幾年的時間。
因此,有的現代文學史教材乾脆叫「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北京大學錢理群、溫儒敏等)
而且,這三十年又清晰地顯示了三個階段,即:
第一個十年(1917—1927):「五四」啟蒙文學主導時期;
第二個十年(1927—1937):左翼革命文學主潮時期;
第三個時期(1937—1949):抗戰及解放戰爭時期不同地域的多樣文學形態。
但是,近些年學術界已注意到現代文學與傳統文學這截然異質兩種文學的「過渡」與「先導」過程,也就是說,中國現代文學起飛在「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但助跑過程卻是近代一系列變革和改良。這個過程被稱作現代文學的發生。
【中國現代文學,是中國文學在20世紀持續獲得現代性的長期、復雜的過程中形成的。在這個過程中,文學本體以外的各種文化的、政治的,世界的、本土的,現實的、歷史的力量都對文學的現代化發生著影響,這些外因影響著它的萌生、興起,影響著文學運動、文藝論爭、文學創作,形成中國現代文學種種迅速、紛紜的變化,構成一部能折射歷史的方方面面的多姿多彩的中國現代文學史。】
最近幾年出版的幾種中國現代文學史教材,不約而同地重視到了現代文學的發生。如:郭志剛、孫中田主編的《中國現代文學史》,程光煒等主編的《中國現代文學史》,朱東霖、丁帆、朱曉進等主編的《中國現代文學史》,都用單章或單節的篇幅探討這個問題。
我們這個課也將從這里開始。
第一節 中國文學現代化的起點
根兒應追溯到1840年的鴉片戰爭。
我們知道,中國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歷史上曾出現過居世界領先地位的物質文明,這成為以後中國人津津樂道的雄厚資本。
到了清王朝,經過了所謂的「康乾盛世」之後,早已顯露了由盛轉衰的跡象,但中國人的自我感覺仍然是非常好的。
1840年的鴉片戰爭,打破了中國人的「天國夢」;尤其是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中國人自尊與自信被徹底摧垮了。我們再也沒有理由說我們是什麼世界的中心了,我們欺負不了別人,隨時被別人欺負;不但受西方列強的欺負,而且受東方倭寇的欺負。
1840年至1842年的鴉片戰爭,在中國歷史上造成了兩個相互聯系的後果:一是政治和經濟上,中國越來越陷於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悲慘境地,中國人民與封建主義、帝國主義的矛盾日益尖銳化和激烈化;二是外國帝國主義用大炮轟開了中國閉關鎖國的大門,外國文化,當時主要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文化開始輸入中國。中外文化在碰撞中進行融合,推動了中國近現代文化的發展。
民族危機感對20世紀中國民族的文化心理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巨大影響,造成了現代/傳統、新/舊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的對立。
在一部分敏感的知識分子中,則導致了激切變革的時代要求。出現了這樣幾個變革:
一、知識分子角色的變化
出現了「睜開眼睛看世界的人」。
被林則徐稱為是「第一個睜看眼睛看世界的人」的魏源就提出了「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口號。(學習西方人的科學技術再來制服西方人。雖然這「夷」字本身就說明當時心態,外國蔑稱,妻、姨,提供女人,但畢竟要學別人)
這就是洋務運動的先聲。
張之洞「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中學為內學,西學為外學;中學治身心,西學應時事。」
對於這樣一個過程,梁啟超在1922年寫的《五十年中國進化概論》中有個大致的歸納:
「近五十年來,中國人漸漸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從器物上感覺不足。……第二期是從制度上感覺不足。……第三期,便是從根本文化上感覺不足。」
實際上他說這三步,與「洋務運動」、「戊戌維新運動」、「文學革命」這三步是對應的。
洋務運動
先是買進先進的武器
還得請來操作先進武器的人
在國內又開辦一些學習西方科學技術的學校。
以後,大批量地派人出去學習。
不僅派幼童出國,而且派成人出國。
不僅學習自然科學,而且學習社會科學。
不僅派人到西洋(英美),也派人到東洋。
不僅有官派留學,而且有私派、自費留學的。
一時形成了出國留學熱潮。
(現代評論派,胡適、陳源、徐志摩等都留學英美)
(創造社的「三巨頭」,郭沫若、成仿吾、郁達夫都留學日本)
魯迅就非常有代表性,他1881年出生,1898年離開家鄉。這一段時間已經接觸到了一些西方的東西。因為當時開始了「五口通商」,其中的寧波離魯迅生活的紹興很近;1898年(18歲)南京,水師、陸師),這兩個學校主要課程是「聲光電」這些西學內容,雖然被有些人稱為「邪學」,但這對日後成為偉大思想家的魯迅,影響是非常大的。1902年到日本,1909年回國。(德國)
而且,魯迅在日本時期,中國留學生鋪天蓋地,官派,私派,遍地「富士山」,燉牛肉,
清朝密電:幾乎都變成革命黨。
一批批優秀人才派出去,學成歸來,對國家有各種貢獻。
理科詹天佑,青龍橋塑像,鐵路事業的開創者。
更值得一提的是嚴復(1853——1921)翻譯《天演論》的發表,將進化論的思想帶進了中國,對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產生重大影響。
風行一時的嚴譯《天演論》(幾部西書將西方19世紀主要思潮的一部分介紹到中國來,赫胥黎原著《進化論與倫理學》,把進化論思想帶進中國,自稱是達爾文門前的一隻鬥犬)(宣傳的是進化論的思想。進化論被恩格斯譽為「具有決定意義」的「三大發現」之一,對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產生重大影響:
改變了人的思維。以前總是「今不如昔」,榜樣是古人,進化論卻讓人們面向未來;
提供了一個新視角:從全人類、全世界的歷史發展高度來看中華民族的命運。因為進化論的法則是優勝劣汰,在激烈的競爭面前,衰弱的中國有被淘汰的危險,從而產生了變革的歷史要求;
人們看清了:不被淘汰,國家、民族就得強大。
國家、民族的強大首先要國民強大,而當時的國民大多處於蒙昧狀態。所以,啟蒙的任務非常巨大。
梁啟超的「新民」
魯迅改造國民性。(魯迅在南京就讀,買了書與周作人徹夜捧讀,思想開了一扇門。)
啟蒙的任務本來是知識分子啟大眾的蒙
但是很多知識分子本身就處在蒙昧狀態,也在被啟之列。
所以這個時候,一直到現代的很長時間都已啟蒙為主導。
錢理群「在西方現代思潮影響下,先進的知識分子總結了晚清以來歷次社會變革的經驗教訓,意識到中國要向現代社會轉變,建立名副其實的民主共和制度,必須在意識形態尤其是價值觀領域徹底反對封建倫理思想,擊退在辛亥革命後愈加囂張的尊孔復古逆流」。
二、文化機制的變化
這一歷史階段從社會的組織結構上尋求變革,必然要觸動文化,帶來文化機制的變化,從而影響到文學。其影響體現在:
1、法律對從事文學活動者和報刊繁榮的基本保障。
雖然慈禧把持下的清王朝在新政措施上左右搖擺,後來還鎮壓了「亂黨」,幽禁了皇帝,但在1908年的《欽定憲法大綱》中還是在表面上規定了給予臣民言論、著作、出版等的自由。
辛亥革命後的《臨時約法》也規定著;「人民有言論著作刊行之自由」。
這種情況下,報刊數量激增。
梁啟超《五十年中國進化概論》中稱:「自報章興,,吾國之文體。為之一變……」,到1921年的20年裡,報刊、雜志增加了十倍左右,文學的現代化發展具備了更充足的外部條件。
據北京大學(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統計,1902年——1917年間,以「小說」命名的雜志就創辦過27種。這些報刊,在欄目的編排、題材的選定、主題的設計上都追求對普通民眾的影響力,以保證其暢銷,刺激文學的發展。
報刊繁榮與政治的封建色彩退減及文學的現代化同步進行著。
【報刊編輯在欄目、體裁、題材、主題上都追求對普通民眾的影響力,以保證其暢銷,刺激文學的發展。報刊繁榮與政治的封建色彩退減及文學的現代化同步進行著。】
實際上。從1873到1894年的20年間,是中國近代報業實踐初步建立並日趨活躍的一個時期。《循環日報》和主筆王韜,宣傳「變法自強」的政治主張。
1895年5月,康有為與梁啟超等在變法運動中,先後創辦《中外紀聞》(1895年8月17日創刊於北京,初名《萬國公報》)、《強學報》(1896年1月12日創刊於上海)、《時務報》(1896年8月9日創刊於上海)
梁啟超在《論報館有益於國事》「…待以歲日,風氣漸開,百廢漸舉,國體漸立,人才漸出,十年以後,而報館之規模,亦可以備矣。」
《知新報》(1897年2月22日創刊於澳門)、《湘學報》(1897年4月22日創刊於長沙)、《國聞報》(1897年10月26日創刊於天津)、《湘報》(1898年2月21日創刊於長沙)
2、與報刊同時發展著的是現代出版事業。
從1904年起,出版重心已經轉移到民營出版業。(張靜廬輯注《中國現代出版史料》丁編,下冊,第384頁,中華書局1959年出版)。
與官辦和教會出版事業不同的是,民營出版業向產業化方向發展,受制於「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它與大眾的需求保持著聯系,決定著現代出版業的大眾化與平民化的民主特性,保證了文學的現代性實現的機會。
這種出版狀況一直延續到1949年,保持了50年一貫的機制。
3、現代社會分工在文學創作隊伍方面率先實現。
1905年廢除科舉的新政措施,將一批讀書人拋到了自由知識分子的絕境,另有一批知識分子從官場退出也轉入了自由撰稿人的行列。(以前是學而優則仕,從「士」到「仕」,科舉,成人。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有女顏如玉)
上海、天津等現代都市形成的過程為自由撰稿的知識分子提供著活動空間,一些接受新式教育的人士與上述兩種知識分子一起活躍在文學領域。
稿費有了一定標准,「思想」和「寫作」做謀生手段。
接近下層,站在民間立場上。
【晚清四大小說雜志的編輯者和主要撰稿者梁啟超、李伯元、曾樸、徐念慈、黃摩西等和周氏兄弟就是代表。
4、培育了受眾。接受者唯新是鶩。
第二節 文學觀念變革
(文體觀念與語言觀念)
一、 文體觀念變革
從晚清開始的中國文學現代化發生期的觀念變革,首功歸梁啟超。郭沫若說:「文學革命的濫觴期的代表,我們當推梁任公」。
梁啟超(1873—1929),字卓如,一字任甫,號任公,筆名有飲冰室主人等,廣東新會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學者。他中過舉人,拜康有為為師學習經世治用之學,協助發動「公車上書」,投身變法維新活動。他主編、創辦過《中外紀聞》、《時務報》《清議報》、《新民叢報》、《新小說》,創「新文體」廣泛介紹西方近代文化思潮,宣傳思想啟蒙。
1、詩界革命
中國文學發展到清代,以詩文為正統,以古人約束今人為特點。
晚清文學的革命就是要打破這種格局。梁啟超提出「詩界革命」的口號。「…支那非有詩界革命,則詩運殆將絕。」認為(詩要是不革命,就走到頭了,走到絕路上了。)
詩界革命要達到三個標准,其中兩個標准都有一個「新」字:「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語句。」
新意境「理想之深邃閎遠」。(破除孔孟那一套,與世界接軌)
新語句,來自歐洲、表現新思潮的名詞術語
真正以詩人面目倡言詩界革命的是黃遵憲。他在1868年的《雜感》中名句:「我手寫我口,古豈能拘牽?即今流俗語,我若登簡編;五千年後人,驚為古斑斕。」這幾句直接用了俗白的文字。
「我手寫我口」主張用俗話作詩,一面用新思想和新材料「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從觀念上、方法上,對1918年「新詩運動」影響很大。
【朱自清在《中國新文學大系.詩集.導言》總結「詩界革命」:「清末夏曾佑譚嗣同諸人已經有了『詩界革命』的志願,他們所作『新詩』,卻不過揀些新名詞以自表異。只有黃遵憲走得遠些,他一面主張用俗話作詩——所謂『我手寫我口』——,一面用新思想和新材料——所謂『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入詩。這回『革命』雖然失敗了,但對民七(1918)的新詩運動,在觀念上,不在方法上,卻給予很大影響。」】
2、文界革命
梁啟超在寫給嚴復的信中,曾以輿論界的「陳勝吳廣」自命。他提出了「文界革命」的口號並借鑒「歐西」的思想內容和語言形式,嘗試「新文體」。
這些政論文章具有空前的開拓創造精神,思想新穎,文字介於文言白話之間,「平易暢達,時雜以俚語韻語及外國語法」,「條理明晰」,「筆鋒常帶情感」,有很強的鼓動力。
「文界革命」的口號是他在1899年提出並一貫力行的,借鑒了「歐西」的思想內容和語言形式,才蛻變出他的『新文體』。
他在游記《汗漫錄》中評價日本著名政論家德富蘇峰:「其文雄放雋快,善以歐西文思入日本文,實為文界別開一生面者,余甚愛之。中國若有文界革命,當亦不可不起點於是也。」
他有意破桐城古文,吸納西方希臘羅馬的雄辯體與英法近代隨筆體,結合魏晉文章的曠放,把古文從「義理、考據、辭章」中解放出來。以西方近代思潮替代聖賢經典章句的義理,以豐富的世界進化維新的史實突破拘謹的考據,以俗語、外來語入文以豐富文章的表達方法,就是梁啟超「文界革命」的具體內容。
(對「桐城謬種」)
「文界革命」對中國散文發展起到了很大作用。
五四後第一個十年的文學成就以小品為最大,溯其原因,離不開發生期內政論諸文體的鋪墊作用。
這一時期的散文廣泛地涉及到政治思想文化領域的方方面面,文章反映出新一代知識分子強烈的憂患意識、變革意識和批判意識,也反映著那一時期初步的科學民主的啟蒙思想的興起,以及在啟蒙和種族革命主題下的種種觀念的更新。
3、「小說界革命」
聲譽最高。
中國小說觀念的變化始自1897年天津《國聞報》所刊載的《本館附印說部緣起》,執筆者嚴復、夏曾佑稱:「夫說部之興,其入人之深,行世之遠,幾幾出於經史之上,而天下之人心風俗,遂不免為說部所持」,並說「且聞歐、美、東瀛,其開化之時,往往得小說之助。」鑒於歷來小說在「四部」中只能附於子、史,他們從小說營造人心的角度強調「小說為正史之根」,一改歷來小說評點家的攀附經史的做法,將小說凌駕於經史之上。
早在1897年,康有為就認為小說對開發民智有莫大作用「僅識字之人,有不讀經,無有不讀小說者,故六經不能教,當以小說教之;正史不能入,當以小說入之;語錄不能喻,當以小說喻之;律例不能治,當以小說治之。」《〈日本書目志〉識語》
梁啟超更是充滿激情地誇示小說的社會功能,把自古為小道的卑賤文體提到「不可思議」的高度。
《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1902年):
「欲新一國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國之小說。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說;欲新宗教,必新小說;欲新政治,必新人格;欲新風俗,必新小說;欲新學藝,必新小說;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說。何以故?小說有不可思議之力支配人道故。」
看中的全在小說啟蒙、新民的工具作用。
梁啟超的「小說界革命」並沒有帶來純文學的小說觀念,出現過一批主題先行、理想化、概念化的作品。
梁啟超【新中國未來記】圖解他的政治主張。
(50年之後,中國打敗了俄羅斯,實行聯邦制,組織召開世界大會)
藝術上不行。
但很多觸及中國問題:婦女纏足、掃除迷信、立憲、華工、反帝等。
(五四:勞工神聖)
小說觀念在無限提升其社會功能的「革命」以後,又有其自發的矯正。1908年徐念慈在《小說林》發表《余之小說觀》,指出「昔冬烘頭腦,恆以鴆毒黴菌視小說,而不許讀書子弟一嘗其鼎,是不免失之過嚴;今近譯籍稗販,所謂風俗改良,國民進化,咸唯小說是賴,又不免譽之過當。」可貴的是,他還指出「小說與人生,不能溝而分之」這是五四文學研究會作家提出為人生文學主張的濫觴。徐念慈更強調小說的審美價值,他的小說觀念介於梁啟超的社會功用與王國維獨立價值之間。(有說「茲」,最早介紹黑格爾美學)
西方小說的翻譯對中國小說觀念也有影響。林紓沒有像徐念慈那樣的小說美學觀念,也沒有梁啟超式的啟蒙主義觀念,他甚至還錯將狄更斯小說與我國歷史中的《史記》、《漢書》相比附。但他依賴自己的體悟也說出了狄更斯小說寫實主義的成功經驗,在許多譯序當中總結概括出一些西方小說的藝術經驗。
4、戲劇觀念更新
提倡戲劇觀念更新代表有陳獨秀。
1905年他在《開辦安徽俗話報的緣故》『戲館子是眾人的大學堂,戲子是眾人大教師』,不識字人也可以由看戲而開通風氣。
看戲不再只是游戲,演員也不再低人一等。
他還指出戲劇改良有小說、報館不及的方便,不識字的人也可以由看戲而開通風氣。
這一年,後來為南社領導人的陳去病、柳亞子創辦了我國最早的戲劇雜志《二十世紀大舞台》。1906年,李叔同、曾孝谷在日本東京發起成立了春柳社,不久歐陽予倩、陸鏡若也參加活動,宗旨是「研究新舊戲曲,翼為吾國藝界改良之先導。」(歐陽予倩《回憶春柳》)他們首先推出的劇目是《茶花女》(第三幕)、《黑奴籲天錄》。新劇家王鍾聲在上海發起成立春陽社,演出《黑奴籲天錄》。1908年,他又在從日本回來的任天知的幫助下,以通鑒學校的名義演出根據楊紫鱗、包天笑翻譯的英國小說《迦因小傳》改編的同名戲劇,該劇擺脫了京劇樣的戲曲特徵,標志著國內新興話劇的萌芽。而據記載,1899年,上海聖約翰書院已有學生自編之時事新戲《官場醜史》演出。(朱雙雲《新劇史》)。。。。。。。。。。。。
參照以下
www.nmxzy.cn/upimg/soft/2_071224075840.doc
jpkc.hrbu.e.cn:8080/jpkcjs/zgxddwx/word ...
㈦ 中國現代文學史復習資料
現代文學史總復習資料
中國文學由五四文學革命起進入1917-1949年的30年迅速發展期
一、1917-1927年以五四為代表的20年代文學
二、1928-1937年左翼革命文學、人文主義文學並存的30年代文學
三、1937-1949年以全民族的抗戰文學開端以及繼承、發展的多地域、多元化、大眾化的40年代文學
填空:
1、 嚴復翻譯的幾部西書將西方19世紀主要思潮的一部分介紹到中國來,《天演論》(赫胥黎原著《進化論與倫理學》)把進化論思想帶進中國。
2、 1902年——1917年,以「小說」命名的雜志就創辦過27種(含報紙一種)
3、 「詩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說界革命」等變革觀念都是由梁啟超提出的。
4、 中國文學發展到清代,以詩文為正統,以古人約束今人為特點。
5、 詩界革命要達到三個標准:「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語句,而又須以古人之風格入之,然後成其為詩。
6、 真正以詩人面目倡言詩界革命的是黃遵憲。
7、 提倡戲劇觀念更新的代表有陳獨秀
8、 1905年,後來為南社領導人的陳去病、柳亞子創辦了我國最早的戲劇雜志《二十世紀大舞台》
9、 1906年李叔同、曾孝谷在日本東京發起了春柳社
10、 最早提出「言文合一」主張的是黃遵憲
11、 從文學出發論白話的還是梁啟超,他在《小說叢話》中指出:「文學之進化有一大關鍵,即由古語之文學變為俗語之文學是也。
12、 真正體現出現代意義上的文學觀的,是王國維
13、 《宋元戲曲考》推許元雜居為「一代之絕作」,是「中國最自然之文學」。
14、 在文學史上對現代化具有實際意義的是政論散文和小說(含翻譯)
15、 1909年成立的南社是這一時期影響最大的詩歌社團,以反清為主要特色,主要人物中的高旭、馬君武原來就與梁啟超等同是「詩界革命」中人。
16、 五四後第一個十年的文學成就以小品為最大
17、 章炳麟(1869-1936)字枚叔,號太炎,浙江餘杭人,民主革命家、學者。章太炎國學造詣精深,是「有學問的革命家」,文章「所向披靡,令人神旺」。其文章的突出主題是鼓吹排滿、反清的民族民主革命。
18、 1906-1910年清末小說的高峰期,1907年則是翻譯小說的高峰,與創作的繁榮持同步發展水平。
19、 林紓(1852-1924)字琴南,號畏廬,冷紅生,福建閩侯(今福州)人,文學家、翻譯家。他一生譯歐美的小說180多種,1200萬字,譯作著名的有《巴黎茶花女遺事》、《迦因小傳》、《黑奴籲天錄》、《撒克遜劫後英雄略》。
20、 民處言情小說的代表作是徐枕亞的《玉梨魂》。
21、 鴛鴦蝴蝶派作家中最有影響的人物是被譽為「五虎將」的徐枕亞、李涵秋、包天笑、周瘦鵑、張恨水。
22、 他們的「四大說部」《玉梨魂》、《廣陵潮》、《江湖奇俠傳》、《啼笑因緣》。
23、 中國現代文學,以五四文學革命為標志全面步入文學現代化歷程。
24、 五四文學革命的直接背景和動力是五四新文化運動
25、 《青年雜志》於1915年在上海創刊,1916年9月改名為《新青年》
26、 1917年1月,《新青年》刊出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是提出文學改良的第一人,並從「八事」入手,主張書面語與口頭語接近,要求以白話文文學為「正宗」,是五四文學革命的「一個『發難』的信號」,也是這場革命的第一篇宣言。
27、 1917年2月的《新青年》上發表了陳獨秀《文學革命論》,明確提出「三大主義」。
28、 文學革命首先是思想革命,1985年5月,魯迅發表了他的第一篇短篇小說《狂人日記》
29、 在各文藝團體中,影響最大、最有代表性的是文學研究會和創造社。
30、 魯迅是中國現代小說的奠基人,魯迅(1881-1936),浙江紹興人,原名周樟壽,字豫山。1918年5月,魯迅在《新青年》發表了在現代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標志五四新文學時代的偉大開端。1936年10月19日,魯迅在上海逝世。
31、 葉紹鈞(1894-1988),名聖陶,江蘇蘇州人。1928年發表的長篇小說《倪煥之》作為新文學初期少見的長篇創作(也是他自己唯一的長篇小說),具有拓荒的價值。
32、 許地山(1893-1941),筆名落華生,以其第一個短篇小說集《綴網勞蛛》為代表,特點是異域色彩與其小說中的宗教氛圍及在情節上幾乎都貫穿著一條愛情的線索。
33、 冰心(1900-1999),原名謝婉瑩,福建長樂(今屬福州市)人。愛、童心、自然是她的「愛的哲學」之鼎的三足。《超人》提出了「人生究竟是什麼」的問題,是冰心宣揚「萬全之愛」、謳歌偉大的母愛的代表性作品。處女作《兩個家庭》。
34、 郁達夫(1896-1945),名文,浙江富陽人,是創造社的發起人和最重要的小說家。從1920年在日本留學期間寫作小說處女作《銀灰色的死》到1922年回國,這期間除《銀灰色的死》以外,郁達夫還寫了《沉淪》、《南遷》,這三篇小說於1921年10月結集為《沉淪》,這是郁達夫自己第一部,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說集。
35、 胡適(1891-1962)有詩集《嘗試集》,它是新文化運動中第一部白話新詩別集。
36、 1938年3月27日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簡稱「文協」)在武漢成立,標志著第二個十年中的各種成分的文藝運動(無產階級文藝、民主主義文藝、自由主義文藝乃至國民民族主義文學進行著大聯合)匯和,形成了文藝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文協「提出的「文章下鄉,文章入伍」的口號得到作家們的積極響應,是抗戰期間成立唯一的全國性文學組織——文協。
37、 《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是巴金的代表作品,特別是它的第一部《家》,具有永恆的藝術價值。
38、 徐志摩(1897-1931),原名徐章垿,浙江海寧人。他的四本詩集:《志摩的詩》(1925)、《翡冷翠的一夜》(1927)、《猛虎集》(1931)、和《雲游集》(1932)。P86
39、 聞一多(1899-1946),原名家驊,湖北浠水人,前期新月派的重要代表和新格律詩理論的奠基者。1931年發表長詩《奇跡》,1920-1927年間《紅燭》(1923)與《死水》(1928)。P90(「三美」P92-P3)
40、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開貞,1921年詩集《女神》的出版,不僅確立了郭沫若在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卓越地位,同時也為中國新詩開辟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41、 田漢(1898-1968),原名田壽昌,是創造社的發起人之一,也是該社最重要的劇作家。1920年完成處女作《梵峨璘與薔薇》,第一個正式公演的劇本是一幕三場劇《靈光》
42、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堯棠,字芾甘,「巴金」是他1928年寫完《滅亡》時開始使用的筆名。
43、 沈從文(1902-1988),湖南鳳凰縣人。原名沈岳煥。最負盛名的代表作《邊城》。
44、 臧克家(1905-?),是一位出自新月詩之門又兼收各派之長的詩人。用冷峻中帶有熱情的筆,寫出中國農民的深遠的苦痛和堅忍,仇恨與不平,為新詩反映農村生活開辟了天地,被稱為「泥土詩人」。
45、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夢鷗,浙江杭州人。現代著名詩人,文學翻譯家。成名作《雨巷》,被稱為「雨巷詩人」。
46、 洪深(1894-1955),與歐陽予倩、田漢被稱為「中國話劇的三個奠基人」。洪深的《農村三部曲》——《五圭橋》(1930)、三幕劇《香稻米》(1931)、四幕劇《青龍潭》(1932)
47、 曹禺(1910-1996),是一位對中國現代戲劇的發展做出傑出貢獻的劇作家。《雷雨》、《日出》的出現,標志著中國現代話劇文學的成熟。
48、 1910年任天化在上海組織成立第一個職業劇團進化團,成員有汪優游、陳大悲等,劇
49、《狂人日記》是中國新文學史上第一篇現代型短篇白話小說,1985年5月發表在《新青年》,它標志著五四新文學創作的偉大開端。《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小說史上的一個傑出創造,也是最早被介紹到世界去的中國現代小說。
50、郭沫若是中國現代歷史劇的開拓者。「女神三部曲」—《棠棣之花》、《湘纍》(1920)、《女神之再生》(1921)。
51、周作人(1885-1967),浙江紹興人,初名櫆壽,號星杓。其散文歷來就有浮躁凌厲和沖淡兩種風格。
52、丁玲(1904-1986),原名蔣冰之,又名之丁冰之,湖南臨灃人。丁玲是中國現代小說史上,最早以明確強烈的女性意識寫作的女作家,是20世紀中國女性主義文學的先驅。
53、張天翼(1906-1985),原名張元定,又名之,原籍湖南湘西。
54、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浙江省桐鄉縣烏鎮人。《蝕》是茅盾小說的處女作。由三個系列中篇所組成:《幻滅》、《動搖》、《追求》。整個作品是以大革命前後一群小資產階級知識青年的生活經歷和心靈歷程為題材,深刻地揭示了革命營壘中林林總總的矛盾和在動盪斗爭中階級分化。作品表現「現代青年在革命壯潮中所經過的三個時期:(1)革命前夕的亢昂興奮和革命既到面前時的幻滅。
(2)革命斗爭劇烈時的動搖
(3)幻滅動搖後不甘寂寞尚思作最後之追求
55、老舍(1899-1966),本名舒慶春,字舍予,原籍北京,滿族正紅旗人。處女作《她的失敗》於1955年5月發表。《四世同堂》是他40年代小說的代表作,《微神》是他唯一的愛情小說。
名詞解析:
1、 春柳社在日本演出的新派劇和上海春陽社等以話劇中滲透戲曲因素的表演稱為「文明戲」。
2、 文明戲的特點是「言論老生」類角色往往脫離情節去評議政治,戲的分幕按傳奇的傳統,在換布景時常常演些幕外戲。
3、 文學研究會(成立最早,影響最大)於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發起人有周作人、朱希祖、蔣百里、鄭振鐸、耿濟之、瞿世英、郭紹虞、孫伏園、沈雁冰、葉紹鈞、許地山、王統照12人。宣稱要「研究介紹世界文學,整理中國舊文學,創造新文學。在創造方法上,文學研究會強調寫實主義反對唯美主義和浪漫主義,以《小說月報》為陣地,積極倡導文學革命,體現其「為人生」的宗旨。
4、 創造社1921年7月成立於日本東京,最初的成員是郭沫若、張資平、郁達夫、成仿吾、田壽暢、穆木天、張風舉、徐祖正、陶晶孫、何畏等人。他們創辦《創造》季刊、《創造周報》、《創造日》、《洪水》等刊物。主要傾向於歐洲浪漫主義文學思潮。初期主張「文藝而藝術」,強調文學必須忠實地表現作者自己「內心的要求」。講求文學的「全」與「美」,推崇文學創造的「直覺」與「靈感」,比較重視文學的美感作用。文學活動以1925年五卅為界,後期提倡「表同情於無產階級」的革命文學,思想明顯「左」傾,1929年2月創造社被當局查封。
5、 《語絲》周刊創辦於1924年11月,多發表針砭時弊的雜感小品,以倡導這種幽默潑辣的「語絲文體」而獲「語絲派」的稱號。魯迅被稱為語絲派主將,語絲社成員有:周作人、林語堂、章川島、孫伏園等。
6、 莽原社、未名社是20年代中期成立於北京,得到魯迅扶持的青年作家社團,辦有《莽原》、《未名》
7、 1927年冬南國電影劇社改組,正式定名南國社,南國社是出自創造社的田漢領導創立的一個綜合性藝術社團,以戲劇的成就與影響最大
8、1924年夏成立新月社,最初主要開展戲劇活動,主要成員有徐志摩、聞一多、梁實秋、陳源、胡適、余上沅等。
9、 在上海創辦新月書店,他們倡導新格律詩,聞一多主張詩的「音樂美(音節韻律)、繪畫美(辭藻)、建築美(勻稱整齊)」
10、《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小說史上的一個傑出創造,也是最早被介紹到世界去的中國現代小說。
11、《故事新編》共有8篇,寫作時間從1922年起至1935年止,歷時13年,其中《補天》、《奔月》、《鑄劍》3篇寫作於1922-1926年間,屬於魯迅前期的作品。而《理水》、《採薇》、《出關》、《非攻》、《起死》比較集中地寫於1934-1935年,是魯迅後期之作。認為是一部「神話」,傳說及史實的演義」的總集。
12、問題小說是充滿各種矛盾的社會現實和寫實派作家熱心上下求索的創作心態碰撞的產物,也是五四啟蒙精神和作家的人生思考相結合的產物,它適應了當時的社會精神心理的需求。代表作家冰心、葉紹鈞、許地山、廬隱、王統照等人。
13、中國詩歌會由左聯詩歌組發起組織的,成立於1932年9月,發起人有蒲風、穆木天、楊騷、森堡(任鈞)等,在1933年2月創辦機關刊物《新詩歌》,以注重詩歌的現實性、提倡詩歌的大眾化為主旨,史稱「新詩歌派」。影響較大的詩人有蒲風、穆木天、任鈞、楊騷、王亞平,柳倩等,代表人-蒲風,詩歌剛健質朴,面臨崩潰的動亂的農村和中國人民反帝的激烈情緒,是蒲風詩歌的兩大主題。
14、七月詩派,是以文藝理論家胡風主編的《七月》和《希望》等刊物為主要陣地而形成的一個現實主義抒情詩流派。主要代表人有魯藜、綠原、阿壠、曾卓、蘆甸、孫佃、化鐵、方然和牛漢等。
15、九葉詩派,是在40年代中後期形成的一個追求現實主義與現代主義相結合的詩歌流派。
16、京派:指30年代前後新文學中心南移上海後繼續在北京活動的一個自由主義作家群。
17、海派:除沈從文當年特指的張資平、曾今可、章衣萍等海派商業文人外,在這里主要指20年代後期開始活躍於上海的新感覺派。
18、現代派指施蟄存受現代書局委託創辦文藝刊物《現代》,所刊詩歌的作風不盡相同,但其中相當多的詩特徵突出而醒目,從藝術到思想都有若干共同傾向。
提示:
1、 五四後期從文學革命走向革命文學
2、 胡適由1919年提倡「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到1923年大力提倡「整理國故」,開始背離五四精神。
3、 魯迅創造於五四時期的白話短篇小說曾分別收入1923年8月由新潮社出版的《吶喊》和1926年8月由被北新書局出版的《彷徨》兩本小說集中。
4、 魯迅從事過多種體裁的文學創作,數量最多的是他的雜文,徹底的反封建的精神是貫穿他雜文始終的靈魂。
5、 魯迅的散文詩集《野草》和散文集《朝花夕拾》均為中國現代散文中的精品。
6、 《狂人日記》中並用著兩種創作方法:實寫人物,用的是現實主義;虛寫寓意,用的是象徵主義。
7、 魯迅的小說在藝術上一方面大膽借鑒了西方小說的表現手法,另一方面又融合了中國傳統小說的長處,從而創造了中國現代小說的新形式,魯迅小說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藝術,深遠地影響著中國現代小說的發展。
8、 問題小說是提出一種問題,借小說來研究它,求人解決的。
9、 1933年出版了王統照最重要的長篇小說《山雨》
10、 魯迅散文詩集是《野草》於1927年出版,標志著散文詩的成熟。
11、 異域色彩、宗教氛圍、愛情線索的交織融合構成了許地山初期小說傾向於浪漫主義傳奇的三個主要因素。實際上,隱伏在其下是作者深沉的身世之痛、家國之感和良苦用心。
12、 冰心的問題小說圍繞著「愛的哲學」經歷了發展變化的階段,從追尋到宣揚,最後信疑參半,這是冰心小說獨特的旋律。
13、 1923年1月冰心出版了她的第一部詩集《繁星》,同年出版了她的短篇小說散文集《超人》。
14、 1927年發表的《過去》與1928年發表的《迷羊》,形成了郁達夫創造路向的轉折。他開創了現代抒情小說或稱「自我小說」的新體式。
15、 《賣蘿卜人》是中國現代最早出現的無韻詩,《窗紙》、《無聊》是現代最早的散文詩。
16、 周作人、錢玄同、劉半農、胡適等人在批判過程中倡導建立中國現代戲劇理論,其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把戲劇當作改善人生的工具,二是提倡寫實主義戲劇。
17、 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上大量嘗試散文詩創造的第一人。
18、 30年代的小說一個重要的文學現象就是「革命+戀愛」的小說模式出現。
19、 張恨水可以稱得上是中國現代通俗小說史上的集大成作家。
簡答題:
(1) 五四文學的基本特徵:
一、理性精神的張揚(五四文化思潮對國民的作用在於啟蒙)
二、感傷的精神標記
三、個性化的追求(五四是中國文學史上「個人」表現最突出的時期)
四、 創造方法的多樣化探索
(2) 魯迅雜文的藝術特點:
1、 善於抓取類型,畫出富有典型意義的形象,使議論和形象相結合
2、 善於運用生動、幽默的語言,展開邏輯嚴密的論證
3、 善於運用聯想,將不同時空發生的現象聯系起來分析,增強了作品的歷史底蘊和深邃內涵
4、 篇章短小精悍,筆墨凝練犀利,銳利如匕首投槍
(3) 郁達夫《沉淪》、》《出奔》、《遲桂花》的浪漫派抒情小說有何特點?
1、 自我的抒情。他的小說大多帶有「自敘傳」的色彩,在相當的作品中可以清晰的看到作者個人出身、經歷、個性、氣質、教養、人際交遊、審美趣味。從初期的作品《沉淪》到《春風沉醉的晚上》、《茫茫夜》,直至《過去》、《遲桂花》沒有一個不帶有作者本人的身影和精神氣質。而且第一人稱主觀敘事的角度尤為郁達夫所喜用,(在他全部50多篇小說中,採用第一人稱的就有40來篇。)
2、 感傷的抒情。他認為:「小說的表現,重在感情」,並且把「情調」二字視為衡量小說優劣高下的主要標准。
3、 結構的散文化。其小說既以抒情為中軸而輕視情節的結構,也就必然造就其小說的散文化傾向,如《沉淪》雖無貫穿前後的情節線索,而主人公「他」的孤獨感、苦悶感及感傷情調卻一以貫之,形成作品內在的一種凝聚力量。因此它被視為郁達夫的代表作。
4、 流麗、清新的文筆。他的用筆與其主觀色彩、抒情傾向相契合,飽孕感情,富有色彩與節奏,一如春水行雲,流動感強,很少使用靜觀的筆觸敘事、抒情、寫景。如異國的蒼天皎日(《沉淪》),古都的蘆盪殘照(《小春天氣》)等,都顯出「清、細、真」的特色。
(4) 新文學始於文學革命,於20年代呈現繁榮景象,而新文學運動中,造成了現代散文的繁榮,也決定了現代散文的主要特點。
第一, 五四運動對於「人」的觀念的發現,影響於散文,便是表現個性,革新了散文的內容。
第二, 擴大了表現生活的范圍。
第三, 文體多樣,表現自由,不拘一格。
第四, 承受了世界文學的廣泛影響,英國的小品,蒙田的隨筆,尼採的箴言警句,屠格涅夫的散文詩,泰戈爾、廚川百村在20年代對我國散文的文體、風格都或直接或間接地發生過影響。
第五, 新文學運動初期和20年代的散文,都表現著散文作家們的深厚的學養,在思想、藝術上達到了很高的成就。
(5) 新的人文主義文學觀的四個特徵:
1、 根本是受外國的影響
2、 推崇情感輕視理性
3、 所採取的對人生的態度是印象的
4、 主張皈依自然並側重獨創
論述題:
(1)阿Q是一個什麼的人物形象,是一個怎樣的人物,其意義是什麼?
阿Q的人物形象:
《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小說史上的一個傑出創造,也是最早被介紹到世界去的中國現代小說。而阿Q是被認為是一個落後不覺悟的、帶有精神病態的農民形象。
(2)對郭沫若詩集《女神》的論述。(P97——103)
第一部成熟的詩集,「五四」精神的代表,沖破樊籬,呼喚自由,泛神論
(3)對《子夜》的理解P172-177(吳蓀甫)
(4)對《駱駝祥子》的理解P184——189
藝術成就——人物形象——祥子、虎妞
(5)巴金代表作《家》的人物形象:高覺新、覺慧P197
(6)老舍的創作道路
(7)沈從文的創作特點《邊城》P210——212
(8)戴望舒詩歌創作的特點P216——219
(9)曹戲劇的意義與貢獻P242
(10)曹禺《雷雨》周朴園直接引起了2個家庭的30年的矛盾沖突
人物形象:(周朴園、繁猗)重點、周萍、魯媽
第一個十年的社團:
文學研究會P23 ;創造社P24 ; 新月社P80 ;
第二個:
左聯成立P132;中國詩歌會P213 ; 新感覺派P158 ;現代派P215 ;東北作家群派P203
第三個:
文協P255 ;七月詩派 P293;九葉詩派 P300
三十年代有較大影響的作品有:
茅盾的《蝕》(包括《幻滅》、《動搖》、《追求》三個中篇),《子夜晚》
巴金《滅亡》、《愛情三部曲》(包括《霧》、《雨》、《電》三個中篇)、《家》、《春》、《秋》、《春天裡的秋天》、《雪》、《新生》、《砂丁》
老舍的《貓城記》、《駱駝祥子》、《離婚》
葉紹鈞《倪煥之》
王統照《山雨》
魯彥的《憤怒的鄉村》
蔣光慈的《咆哮了的土地》
柔石的《二月》
丁玲的《韋護》
沈從文的啊《邊誠》
蕭軍的《八月的鄉村》
蕭紅的《生死場》
李劼人的《死水微瀾》等
有影響的三部曲作品
茅盾的《蝕》三部曲、《農村三部曲》(包括《春蠶》、《秋收》、《殘冬》三部短篇)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三部長篇)、《愛情三部曲》
李劼人的「大波」系列(包括《死水微瀾》、《暴風雨前》、《大波》三部長篇)等
㈧ 談談你對中國現代文學史這本書的認識
這本書是講述五四運動到新中國成立這一段文學史,通過探討作家作品主題及風格,來反映文學一般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