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義務教育 » 大學教育

大學教育

發布時間: 2020-11-17 21:29:32

㈠ 大學教育理念

那些世界一流大學的教育理念

提及國外的世界一流大學教育理念,有聲音表示,中國從辦學時起就在模仿,一開始模仿日本和德國,之後學美國、蘇聯,現在轉而又開始學習美國,言及「世界一流」必定哈佛、耶魯,忘記了自己長在中國。
誠然,自己腳下踩的這片歷史舞台只屬於我們,我們要做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全球化時代,通往世界一流大學的路必定不會是「自古華山一條路」,而應該是「條條大路通羅馬」。
那麼我們為什麼還要研究世界一流大學的教育理念呢?
在這些世界一流大學的教育理念中,或獨樹一幟、各自琳琅,或勇於變革、打 破束縛,無一不閃爍著智慧的璀璨光芒。 盡管各它們在教育理念上個性鮮明,但是經研究發現他們在某些方面存在共性,毋庸置疑,這些共性是值得品鑒的。
1、注重英才培養是不變的內核
人才培養是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這是任何一所大學不能避免的問題。關於人才培養,盡管學校之間各有側重,對於人才培養的定位也不盡相同,但是注重英才培養是其不變的內核。
在工業革命浪潮中,自然科學脫穎而出,教育內容開始以自然科學知識為主。
一流大學教育的培養目標也開始轉變,轉而為培養具有專業知識的精英,如哈佛大學的教育目標,是培養各個領域的領袖人物。
這與其他世界一流大學對於英才教育的要求,幾乎驚人得一致,那就是要求學生具有領袖品質!
在培養英才的過程中,世界一流大學又呈現出以下共同點。
第一,圍繞國家需要、社會需要培養精英人才。
麻省理工是公認的世界一流大學,在20世紀初它還只是一座普通的技術學院,以培養工業化生產需要的技術人員為使命。
經過兩次世界大戰它一躍而成為世界一流大學,正是因為抓住了國家需要、社會需要的契機,適時調整辦學方向。
這種一旦國家有需要,義不容辭沖在前面的學校,更有機會向世界一流邁進。
縱使像牛津大學、劍橋大學這樣的古典大學,在現代化的轉型進程中,也不再以造就有教養的紳士為目的,而以培養服務社會的精英為己任。
第二,重視發展學生的才智,尤其是學生的創造力。
舊知識容易遺忘,是客觀存在的,再加上知識日新月異,舊知識很快被新知識取代,具有較強創造力的學生會具有更大的優勢。
世界一流大學中的新生代——斯坦福大學,從建校到成為世界一流大學用了70年,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被其奉為最重要的教育信念。
實際操作中,斯坦福大學不僅開設開發創造力的課程,還將創造力教育滲透到課程教學之中。它還是最早建立跨學科研究中心、設跨學科課程的大學,目的是通過跨學科學習,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創造力。
第三,嚴格的質量管理是造就英才的不二法門。
在規模和質量之間,世界一流大學無疑會選擇後者。
20世紀20年代到30年代,耶魯大學的規模得到了空前擴張,該校十年間人數增長2000餘人,面對不斷擴大的規模,耶魯大學董事會經過認真討論後,決定放慢規模增長,堅持質量優先,提高教師和學生之比。
無獨有偶,斯坦福大學注重選拔優秀的教師資源,生師比也控製得極低。
2、絲毫沒有忽視德育的重要性
現代大學以培養專業人才為使命,道德教育被弱化是普遍現象,當科學成為大學教育的主要內容後,以培養英才為目標的世界一流大學絲毫沒有忽視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在這些大學里,道德和責任教育受到了與專業教育同等的關注,被視作人才培養之基。
古典大學的教育目的是培養有教養的人,而非有學問的人,為了培養有教養的人,牛津大學堅決反對追求實用性、功利性的教育,強調人性教育。
柏林大學在這條路上走得更遠,將道德(修養)作為教育的終極目標,科學知識達到修養的媒介(由科學而達致修養)。
麻省理工學院前校長維斯特就相當重視道德教育,在談及高等教育機構對學生應承擔何種職責時,維斯特提到頭等大事就是道德與倫理的決策問題。 世界一流大學注重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世界一流大學以培養英才為己任,服務社會、敢於擔當是其所培養人才的必備品格。
以保守著稱的牛津大學,在許多重大事件上表現出強烈的責任意識。兩次世界大戰中,牛津大學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除論證英國參戰的正義性,亦動員師生員工投筆從戎,許多風華正茂的年輕人為國家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3、讓自由之風勁吹
學術自由生發於現代大學,為世界各國各類大學所接受和踐行,世界一流大學更是將其奉為精神支柱。
19世紀,柏林大學可算是當時最自由的大學,自由體現在「教」和「學」兩方面。教授有權在最低限度行政干預下,傳授自己所選擇的任何知識層次。而學生可以自由地選修大學中的任何課程,並可以自由地轉換專業,幾乎可以自由地安排自己的學業。
許多世界一流大學的章程明確規定學術自由的范圍,並予以制度保障。例如,芝加哥大學的章程,賦予了大學極大的獨立性。學校的董事,教師以及管理層都不受任何約束。
世界一流大學還重視建立和完善教學管理制度,使其富有人性化從而最大限度地激發師生的潛能。比如,斯坦福大學採用學季制,把一年分為四個學期,以便學生能更加自由地修習各種課程。
再如普林斯頓大學,對於患有嚴重精神分裂的博弈論大師約翰納什,給予極大關愛,在歷經30年病痛後他創造了人類科學史上的奇跡;無獨有偶,安德魯·懷爾斯9年未發一篇論文,埋首於論證費馬大定理,之後他獲得成功。這一切都源於普林斯頓大學寬松的環境,人性化的制度保障。
再者,世界一流大學崇尚自由,鼓勵學生大膽探索。19世紀的柏林大學在教學上給予學生充分的學習自由。課程無必修和選修之分,只規定最低限度的修習門數,學生可以自由選學其他各種課程;學生可以選擇教師,可以任意轉換學科專業也可以隨意轉到則的大學去學習。
劍橋大學也認為學生學習的目的不僅僅在於獲取知識,而在於學習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而寬松自由的環境能極大地開發和挖掘學生的潛力。
4、應該培養有全面智慧
廣泛同情心和自主判斷的人
一流的人才不僅是所從事領域的專家,更是具備廣博知識、優秀品質和有著人文關懷的「社會人」。
1892 年微耳和擔任柏林大學校長時強調,教師與學生都不應忘記,大學的學習具有遠大的目標,即一般科學的和道德的修養,以及豐富的專業知識。
隨著學科專業不斷分化發展,科技與人文「兩種文化」在新的背景下成為大學面臨的新挑戰。通常很多科技教育工作者認為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是無用之用,而很多人文學者對現代工程技術的智慧也缺乏欣賞。
如何在科技與人文之間建立起富有時代特點的新的平衡關系,實現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的有機結合,世界一流大學進行了創造性的探索。
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哈佛大學前校長洛厄爾曾經談到,「每個學生應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無論是學生的強項還是弱項。大學應該培養的人不是有缺陷的專家,而是有全面智慧、廣泛的同情心和自主判斷的人。」
首先世界一流大學重視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從教學制度上對學生選修科技和人文課程有著明確規定。 例如斯坦福大學 。
其次,世界一流大學重視培育學生的人文情懷。世界一流大學堅守了古老的自由教育的精神,通過通識教育和任意選修制度,為學生心智的全面發展、人格和個性的自由塑造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專業化是時代需要,但專業化解決不了個別人類和社會問題,尤其是人類的精神和道德問題。人類文明的傳承,需要人文教育的繼承與拓新。
麻省理工緻力於培養實用的工程技術人才,但其推行的,並非狹隘的科技教育。
工程學院是麻省理工學院最大的教學單位 ,其科技教育立足於全球化挑戰的視角,將專業教育置於廣泛的人文教育的基礎之上,使學生能夠從價值、倫理、生態的角度,思考工程學中的技術問題。
跨學科專業教育是目前世界一流大學實現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相結合的新嘗試。比如,牛津大學開設了「科學和經濟學」,「物理和哲學」等專業旨在促進文理學科的交叉與滲透,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的綜合和創新能力,激發學生的人文情懷。
5、正是開放與英才教育
促成了我們大學的偉大
世界一流大學譽滿全球,其開放的品格是成就卓越的重要動因。
首先,一流大學重視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在世界一流大學看來,只有具有國際視野,才能成為世界科學文化交流的中心,才能培養具有國際眼光的人才。
面對全球化的浪潮,哈佛大學以應該培養什麼樣的人為題展開討論,提出要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新世紀專業人才。
麻省理工學院也曾表述了自己的使命:「麻省理工學院的使命在於在科學、技術和其他學術領域增進知識培養人才,以便在21世紀為國家和世界提供最好的服務。」
斯坦福大學在海外創辦分校,為學生赴國外學習提供便利。
另外,世界一流大學還大量聘請國外項尖學者,招收海外優秀學生,通過多元化的師生來源構成開闊師生的國際視野。
其次,世界一流大學還積極開拓國際教育交流與學術合作。學術是一項國際性的事業,以高深知識為工作對象的大學,更需關注知識的前沿發展動態 。
牛津大學與世界各國的一流大學保持著高水平的學術交流與協作,經常與它們聯合舉辦各種形式的學術討論會、學術講座。
再者,開放的教育理念不但有助於促進學術的國際交流,而且有助於世界一流大學構建國際化的教育平台。將人才培養置於一個充滿國際元素的教育體系之中。
1993年斯坦福大學有來自96個國家的3000多名海外留學生。來自世界各國的優秀人才打造了世界一流大學多樣化的學術環境,搭建起了國際化的教育平台。
開放的教育理念不僅意味著吸收外來的信息與資源,同時也還包含對外輸出知識和價值觀。 麻省理工學院將「新知識應及時與世界分享」作為國際劃時代的教育原則,將其2000多門課程的主要材料放在網上,讓任何需要的人隨時獲取,不管他們身在何地。
這些理念是世界一流的共同經驗、是歷史積淀與現代文明的思想結晶。
同時我們也發現,每所大學依然有自己獨具特色的教育模式,建設一流大學,他國經驗可以借鑒,但不能照搬套用。
我國要向數千萬人口提供高質量的高等教育,這是任何國家都不曾有過的實踐。沒有思想觀念的創新斷然無法完成這一宏偉的歷史使命。

㈡ 學期教育、初級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各是指什麼

1、學前教育(Preschool Ecation)是由家長及幼師利用各種方法、實物,有系統、有計劃而且科學地對孩童的大腦進行各種刺激,使大腦各部位的功能逐漸完善而進行的教育。

2、初等教育(primary ecation)是指教育系統中最基礎的部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它為第一級教育。是學校教育的最初始的階段。

3、中等教育(Secondary Ecation)是初等教育基礎上繼續實施教育。學歷層次有初中、高中、中專、中技、中師。

4、高等教育又稱大學教育,是在完成中等教育的基礎上進行的專業教育和職業教育,是培養高級專門人才和職業人員的主要社會活動。

(2)大學教育擴展閱讀:

凡年滿六歲的兒童必須接受在校的教育。初等教育的學制為六年,一般為全日制普通小學。開設的課程有:思想品德、語文、數學、自然、歷史、地理、圖畫、音樂、體育等。

高等教育學歷的層次主要包括博士學位研究生、碩士學位研究生(包括學術型碩士和專業碩士)、第二學士學位、本科(包括專升本)、普通專科(含高職)。這五大類學歷教育是國家教育部正規且用人單位認可的高等學歷教育,學歷代碼也是按照上述學歷層次所編。

㈢ 什麼是大學教育

狹義的「大學教育」指的是通過高考進入大學以後,收到的文化教育。

大學的本質其實就是給了你更多的成長機會和更好的成長平台。大學的職責是培養更多有思想的人才。

㈣ 什麼是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什麼是教育?
教育是一種人類道德、科學、技術、知識儲備、精神境界的傳承和提升行為,也是人類文明的傳遞。
廣義上講,凡是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們的思想品德的活動,都是教育。
狹義的教育,主要指學校教育,其涵義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把他們培養成為一定社會(或階級)所需要的人的活動。

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教育的目的,大綱上說是培養對社會有用的四化主義建設人才!
實際上,教育的目的是使人不斷社會化的過程,從而在進入社會時能夠有立足之地,並通過不同角色的變化推動整個社會的發展!
教育也是培養人,感化人的過程!讓人懂得愛,懂得分辨善惡,明辨是非!
總之,從個人,社會發展角度教育的目的都是顯而易見的!從古至今不斷變化的,隨著社會需要和人的發展而發展的!

㈤ 為什麼不能普及大學教育

實際上我國從1999年高等院校「擴招」以來,已經逐步在普及大學教育了。最初高校招生,要經過初試、復試(類似現在的研究生),錄取率只有百分之幾,後來雖然取消了初試,但錄取率也很低,記得當時不要說一個班級,就是一個年級,能夠考上大學的也不多,考上大專、甚至是中專都能夠擁有幹部身份和國家安置工作了,也很讓人羨慕……
現在隨著「擴招」力度的加大,我國高校從原來的不到一千所發展到兩千多所,很多當初只有一兩千學校的高校也變成了萬人大學,很多省市的高考錄取率達到了將近90%(黑龍江,含專科),就是那些高考大省(山東、河南)也達到30%多,這就是一個不小的進步。
實際上普及高等教育,倒不是說所有的適齡青年都要上大學,而是有一個比例,基本上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15%時,高等教育就進入了大眾化階段。 我國現在早已超過了這個比例。同時由於九年義務教育之後的高中階段教育生源流失較多,因此不可能百分之百上大學。

㈥ 大學教育的定義

其實大學教育完全看你自覺性
教師根本不會管你
所以還是要靠你自己的悟性
所以很多人在大學里就學會了吃



忘了自己的目的

㈦ 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分別屬於什麼教育

小學、初中屬於九年義務教育,高中屬於高級中等教育,大學屬於普通高等學校。

國家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制度。義務教育是國家統一實施的所有適齡兒童、少年必須接受的教育,是國家必須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業。實施義務教育,不收學費、雜費。國家建立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保證義務教育制度實施。

凡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適齡兒童、少年,不分性別、民族、種族、家庭財產狀況、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並履行接受義務教育的義務。

高中是高級中學的簡稱,我國中學分為初級中學與高級中學,其中高中屬於高級中等教育的范疇。高級中學是我國九年義務教育結束後更高等的教育機構,上承初中,下啟大學,一般為三年制。

中國的高中教育指初中以後的高級中等教育,包括:普通高中、成人高中、職業高中、中等專業學校、中級技工學校等,均屬於高級中等教育的范疇。

大學,學名為普通高等學校,是一種功能獨特的文化機構,是與社會的經濟和政治機構既相互關聯又鼎足而立的傳承、研究、融合和創新高深學術的高等學府。

它不僅是人類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還在長期辦學實踐的基礎上,經過歷史的積淀、自身的努力和外部環境的影響,逐步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大學文化。

(7)大學教育擴展閱讀

高中的教學內容與其之前的初等教育(小學)、中等教育初級階段(初中)相比,具有更強的理論色彩。在認識論上,相對於小學與初中的經驗傾向與主觀感受,高中學段的學習要求學生在掌握了各科的基礎理論後,運用這些系統的工具分析與解決相應領域稍具抽象性的問題。

學生掌握了普通高中教育所要求的知識水準,畢業考試合格之後,理論上可以直接投入社會工作。同時,由於高中教育提供了許多適合深造的理論工具,便於學生繼續接受高等教育,所以高中畢業後升入大學也被認為是合理的深造途徑,普通高中畢業生可參加高考升入大學深造。

在大學理念支配下的大學使命要求大學培養的學生首先是有高尚品格的,有教養的人,這是符合大學的本質。這個使命是指培養學生完整的人格、凈化學生的心靈、修養學生的品行、鍛煉學生對事物進行批判的能力,而不是僅僅對學生進行專業教育。

正如英國著名教育理論家紐曼所認識到的:「從功利派的論點中看到了真正教育的死敵。新大學在功利派理論的指導下,更看重的是專業培訓而不是文化要求,是考試及結果而不是心理過程,是對事實的被動獲取而不是心智的一般活動。」紐曼所指的「新大學」,是違背了大學的邏輯而按市場經濟的邏輯和政治的邏輯來當作它的使命而運行的大學。

㈧ 什麼是大學教育

現代大學教育屬於高等教育范疇之一,在中國的特定時期內還屬於應試教育,大學教育的目的是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人才。

現代社會大學教育培養目標是以社會為目的。雖然它為適應社會發展培養了大批專業化人才,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發展;但在這同時,它也喪失了自己的個性,淪為社會的婢女。

為此,大學教育必須以人的發展為目的,把教書和育人有機結合起來;在給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同時,使他們的道德情操得到陶冶和修養,能夠按照人的樣子組織世界。這樣,大學教育才能從目前唯社會是用的婢女地位中解放出來,才能引導社會文明發展。

這樣,大學畢業生將不是物的存在,而是人的真正存在;不是單面人,而是內涵豐富的人。他們到了社會上,不僅能夠謀生創業,而且完全能夠承擔起改革社會的重擔。

(8)大學教育擴展閱讀:

教育模式:

第一,中國本科教育是「被專業」的教育。在現有本科教育模式下,每一個受教育者都會帶上極強的專業烙印,每一個本科生除了學校的標簽之外,同時都貼上「專業標簽」,並自然而然地分流到與之相應的各行各業。

顯然,在計劃模式下,這一特徵有其制度的優勢,但在社會行業產業結構不斷變換的今天,這一「被專業」的本科教育無疑需要深刻的變革。

第二,中國本科教育是「被計劃」的教育。在現有本科教育模式下,高校從招生計劃到教學計劃,從教學計劃到就業計劃,都帶有很強的「計劃」思維,高校在「計劃」面前缺乏自主權,學生在「計劃」面前缺乏選擇權。

一方面,帶來了我國高校本科畢業生的畢業率和就業率「虛高」;另一方面,人才培養質量卻難以提高,拔尖創新人才尤其匱乏。

第三,中國本科教育是「被選擇」的教育。在現有本科教育模式下,一方面,我國本科教育中引入了國外大學常見的學分制、選修制等制度安排;但另一方面,大學生在專業選擇、課程選擇、教師選擇,甚至是學習進程中,又都是事先被預設的,學生缺乏選擇的空間和機會。由此導致了高校人才培養同質化嚴重、個性化缺失。

第四,中國本科教育是「被大眾」的教育。經過近20年的大發展,中國高等教育已經進入高度大眾化階段,即將邁入普及化。盡管在數量上已經大眾化,但由於人才培養的觀念、模式、體制和質量標准缺少精英教育的基因,導致數量上的大眾化缺乏精英教育的支撐。

參考資料網路-本科教育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