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義務教育 » 中國高等教育

中國高等教育

發布時間: 2020-11-17 21:09:30

Ⅰ 中國高等教育的現狀

淺見
1,學生缺乏獨立的思考,源於體制的束縛,要徹底的解放思想
2,填鴨式的教育,扼殺了大學生的提問和想像力
3,學校開設的專業跟社會的需求嚴重脫節
4,學生的專業缺乏有效的引導,導致一時的熱門專業,學生一窩蜂的報讀,結果讀出來人才過剩,導致自己很廉價,甚至找不到工作

5,學校完全以分數為主,缺乏對學生素質的培養,以及溝通,交際,通識的教育
6,教材更新過慢,目前社會高速發展,知識更新很快,可很多老師由於多年的執教,只會照本宣科,應付了事,導致知識陳舊,學生學掌握不到最新的技術和知識

7,大學行政氛圍濃厚,很多教授為了拉項目,不惜把大部分時間弄來拉關系,請吃喝,回扣,送禮等

但願能幫助你,這是我的一點看法,祝你好運,兔年如意,我一般晚上都在線的!

Ⅱ 中國高等教育包括哪些

目前,我國的學歷教育主要是由普通全日制高等學校進行,這主要包括:大學、獨立設置的學院、高等專科學校、高等職業學校實施。科學研究機構經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批准可以承擔研究生教育的任務。社會力量舉辦的高等學校,具備國家規定辦學條件,通過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的批准,可以實施高等學歷教育。另外,經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批准,普通高校舉辦一些函授班、夜大學也可以實施高等學歷教育。公民通過國家規定的考試,達到相應標准,才能取得接受高等學歷教育的資格

高等學歷教育分為專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這三個層次的高等學歷教育在招生對象、培養目標、修業年限、學業標准等方面各有不同。根據高等教育法規定,高等學歷教育應當符合的學業標準是:專科教育應當使學生掌握本專業必備的基礎理論、專門知識,具有從事本專業實際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本科教育應當使學生系統地掌握本學科、專業必需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掌握本專業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關知識,具有從事本專業實際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碩士研究生教育應當使學生掌握本學科堅實的基礎理論、系統的專業知識,掌握相應的技能、方法和相關知識,具有從事本專業實際工作和科學研究工作的能力。博士研究生教育應當使學生掌握本學科堅實寬廣的基礎理論,系統深入的專業知識、相應的技能和方法,具有獨立從事本學科創造性科學研究工作和實際工作的能力。

Ⅲ 你怎麼辦理中國高等教育學歷認證報告

步驟如來下:

1、搜索學信源網並登錄。

(3)中國高等教育擴展閱讀

高等學歷教育是指受教育者經過國家教育考試,進入實施高等學歷教育的高等學校或者其他高等教育機構,在規定的期間內學完相應的課程,獲得國家承認的學歷證書的高等教育。與它相對應的是非學歷教育。

學歷教育的最大特點是,經過學歷教育不僅使受教育者掌握了知識,而且很重要的是可以給受教育者一個證明,標志著他的受教育程度。因此,國家對學歷教育的管理相對於非學歷教育要嚴格許多。

我國的學歷教育主要是由普通全日制高等學校進行,這主要包括:大學、獨立設置的學院、高等專科學校、高等職業學校實施。科學研究機構經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批准可以承擔研究生教育的任務。

社會力量舉辦的高等學校,具備國家規定辦學條件,通過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的批准,可以實施高等學歷教育。另外,經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批准,普通高校舉辦一些遠程網路教育,函授班、夜大學也可以實施高等學歷教育。公民通過國家規定的考試,達到相應標准,才能取得接受高等學歷教育的資格。

Ⅳ 中國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達多少人

高等教育是在完成中等教育的基礎上進行的專業教育,是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的社會活動。

9月28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岩今日介紹,中國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達到3699萬人,佔世界高等教育總規模的1/5,規模位居世界第一。

高等教育進入到大眾化後期,特別是要邁向普及化,全世界高等教育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多樣化。高等教育發展要在類型上、層次上、結構上、標准上將是多樣化的。

在職業教育發展方面,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副司長周為介紹,我國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職業教育體系。

Ⅳ 中國高等教育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中國高等教育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Problems of China's Higher Ecation and the Solutions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在管理過程中普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突出的問題。近年來,一向在人們心目中遠離是非紛擾之地的聖潔的象牙塔--高校也頻頻被學生推上行政訴訟的被告席。高校被學生起訴,一方面反映了我們正處在一個"走向權利的時代",人們的權利意識得到了普遍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包括莘莘學子們都在"認真地對待權利"並"為權利而斗爭",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在管理過程存在的問題確實十分嚴重。
Currently, China's higher ecation in the management process prevalent some problems to solve an outstanding problem. In recent years, has been away from the eyes of people in non dispute to the sanctity of the ivory tower -- College students also frequently onto the administrative proceedings the dock. College students have been indicted, on the one hand, reflects, we are in a "to the right of times." awareness of rights to be universal, and increasing numbers of people, including students who are "seriously treat the right" and "the struggle for the rights," other hand, it also reflects the current higher ecation in the management process is really a very serious problem.

一、目前高等教育管理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 The higher ecation management in the major outstanding issues in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

1、招生方面
受教育權與平等權是我國憲法所明文確認的我國公民所享有的基本權利。但由於歷史的及其它的種種原因,這兩項基本權利在我國高等教育招生中往往並未得到完整的貫徹。
1, Enrollment
The right to ecation and equal rights is explicitly recognized by the Constitution of our citizens enjoy basic rights. However, because of historical and other reasons, These fundamental rights of higher ecation enrollment in China is often not been carried out in its entirety.

2、對學生管理、尤其是在處分學生方面
2, Student management, particularly in the punishment of students

高校往往僅依據學校內部的一紙超越甚至違反我國現行法律規定的管理規定,就剝奪了受處分學生享有的受《憲法》保護的受教育權,這種處分的合憲性實在值得懷疑。 另外,高校在管理過程中往往還缺乏程序觀念。
Universities often only on the basis of an internal school paper or even beyond our existing laws violate provisions of the regulations deprived students have been disciplined by the "Constitution" to protect the right to ecation, this action is the constitutionality is questionable. In addi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management process is often a lack of ideas.

3、學術管理問題
3, Academic management issues

目前一些高校制定的學術管理的規定本身往往從實體上或程序上卻是不合法、不合理、荒謬及不近人情的。
Som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evelop academic management often requires its own entity or a procere is not illegal, unreasonable, absurd and unreasonable.

4、對教師的管理問題
4,The teacher's management problems

在高校對教師的管理問題中,容易發生沖突之處主要表現在職稱評定、人事流動兩個問題上。
College teachers in the management, conflict-prone lies mainly in the Titl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personnel movement on the two issues.

二、解決問題的對策
2, Problem-solving measures

1、必須加強高等教育自身的及有關高等教育方面法學理論的研究,加快高等教育立法以及及時清理不適應時代要求的高等教育管理類法律、法規的步伐,解決目前我國高等教育無法可依和法律、法規嚴重落後於時代發展要求的現狀。
1.The need to strengthen their own higher ecation and tertiary ecation in the legal theory of the research, accelerate higher ecation legislation and timely liquidation not suited to the demands of the era of Higher Ecation Management laws, regulations, the pace solve our higher ecation and no legal basis for laws and regulations are lagging seriously behind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of the status quo.
2、高等教育要與時俱進,銳意改革。
2, The higher ecation to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and carrying out reform.
3、高校管理中,必須貫徹依法治校,尤其是依法律程序或合理程序治校的原則。
3,The college management, we must manage the school, especially on legal proceedings or reasonable proceres for administration of the school principle.
4、最後一點,必須強調的是,以上所有的這些措施都必須建立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高等教育的核心在於解決人的問題,關鍵是要培養人的健全的人格、開放的心態、創新的思維方式和掌握創新的手段。因此,必須大力轉變高等教育的觀念,進一步加強對高等教育的內涵、發展、規律以及未來發展趨勢等觀念性問題的理論性研究,不斷地更新教育觀念。
4, The last point to be emphasized is that all of these measures must be based on a people-oriented basis. Higher ecation is the core of solving the problems, the key is to cultivate people's sound personality, an open mind, innovative ways of thinking and innovative means to grasp. Therefore, we must strive to change the concept of higher ecation to further enhance the content of higher ecation, development, law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s in the conceptual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constantly update their concepts of ecation.

這樣應該可以吧?我先找了資料,寫出中文然後再翻過來的。字數太多的話你自己再縮一下。

Ⅵ 中國高等教育學歷認證報告是什麼

1、 《中國高等教育學歷認證報告》由全國高等學校學生信息咨詢與就業指導中心出具,中心是教育部唯一授權開展中國高等教育學歷認證服務的專門機構;

2、 用人單位和個人可憑報告編號和證書編號在"中國高等教育學生信息網"(http://www.chsi.com.cn)上查詢認證報告的真偽;

3、 未經學歷信息權屬人同意,不得將報告用於違背權屬人意願之用途。

Ⅶ 高校本科評估 是不是中國高等教育的一場鬧劇

我是一名高校教師。跟許多高校的教師們一樣,正在為學校的「生存發展」奉獻著一種奇怪的力量。因為國家教育部的普通高校本科教學評估專家組將於明年蒞臨我校。而我們已經從幾個月前就開始了各種造假行動。 我們可以理解教育部關於教學評估的初衷,那一定是一個非常美好的願望,而且我們知道,他們在每一次總結中也會讓這種願望變成一種「美好的」結果:那就是「以評促改、以評促建、以評促管、評建結合、重在建設」,為我國高等教育的規范、改革、創新、進步(等等諸如此類的「美好」修飾詞)起到了促進作用,極大地推動了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取得了豐碩成果……等等。而且我們還知道,教育部的領導們也都在被這種「偉大的成果」歡欣鼓舞著,並且將此作為自己的一項政績,可以「載入史冊」。 事實怎樣呢? 離評估還有一年多的時間,我們的教師們已經開始夜以繼日地工作了,而且工作的主要內容就是造假,原本沒有的規章制度造出來,這一點似乎能體現出「以評促建」的宗旨,但是如果把原本沒有的工作成績造出來,把從未改革過的教學改革成果造出來,把從未搞過的學生座談記錄造出來,把沒聽過課的聽課記錄造出來,把沒有過的教案、講稿造出來……一切的一切,都要造出來,不是只造一份,而是要造三年的,每個學期都有一份(有的是幾份)。如果僅僅是教師們夜以繼日地造假也就罷了,學生們「為了學校的利益」也都轟轟烈烈地參與其中,評估要求有三年的試卷、作業存檔,那就發動現在的學生答幾年前的試卷,寫上別人的姓名,老師在煞有介事地批改打分,幾年前的試卷因此誕生。作業也是如此。 為了能在評估中取得比較好的成績,學校各級各部門都非常重視,校長親自掛帥,三天兩頭開會,在「一把手問責」制的重壓之下,各學院、部系也都立即行動起來,紛紛到已經通過評估的學校學習造假經驗,把握專家脈搏,於是,各種「經驗」都在本校傳播:某高校僅造假試卷一項就耗資20多萬元;某高校連接待專家的司機都進行了培訓,讓他們說起學校的好處便頭頭是道;某高校學生每人一個手冊,必須倒背如流,在專家組駐校期間,任何人只能按這一小冊回答問題;某高校在課程安排上完全打亂原有的程序,讓最好的老師在專家駐校期間講課…… 一切為評估讓路,評估是重中之重,誰在評估中出了一點問題,誰就是學校的罪人。 像一場大/躍/進,又像一場大浩/劫,教師們苦不堪言,但還要「為了學校的利益」加班加點,唯有那些經歷過文/革,平日無所事事的行/政人員目光如炬,似乎找到了溫暖的感覺,「創造性」地想出各種對付專家組的招數,讓教師們進行准備。實際的教學質量如何,已經無人問津,剩下的只有各種表格、各種總結、各種匯報材料……有的,要改成需要的樣子,沒有的,就要製造出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就在這場造假運動中消耗著。 然而,靜下來想一想,我們在感到無奈的同時,更大的還是悲哀。盡管教育部說嚴禁在評估過程中造假,嚴禁為了迎評影響正常的教學秩序,然而,就如今的評估方法,可能不造假嗎?可能不影響正常的教學秩序嗎?而且,就已經評估過的高校來看,誰的造假水平高,誰就能得到優秀,誰能重視到「一切工作都讓路」的程度,誰才能取得好成績。 那些「專家們」看不出造假的痕跡還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這個問題的回答或許出人意料,但是卻非常真實:他們看的就是你造假的水平。因為提前通知學校要在一年後進行評估,並讓你拿出三年間的所有東西來,就是給你時間來造假的。 那麼,評估還有什麼意義?就現在的方式,不僅無意義,而且貽害無窮。破壞了正常教學秩序不說,把學生們都納入造假行列,這是怎樣的罪孽?我們還如何教育學生誠實守信? 或許這樣一次銘心刻骨的經歷會消解掉我們所有的「育人」成果。 如果再往更深處探討,我們不得不說,這是中國教育的悲哀,是中國知識分子的悲哀。如果所有的高校每5年(加上准備階段只有4年)都要經歷這樣一次浩劫,幾乎所有的在校本科生都會有一次經歷,我們不是在集體教學生造假、應付嗎? 尤令人悲哀的是,全國高校都在進行著這樣的「浩劫」,從2004年迄今已經通過評估的高校已有幾百所,卻沒有一位有影響的專家學者站出來,說出事情的真相,提出異議,這說明了什麼?只能說明我們的知識分子已經喪失了正直的良心,已經沒有了說真話的勇氣和膽識,這又是什麼樣的悲哀? 好了,不說了,我還得繼續編我們的「師德師風建設」的規定和材料去呢。 以下是某網站刊出的一篇文章,放在這里,說明不是我在瞎說: 無論決定進行高校評估的動機有多麼美好,但實事像鐵一般冷峻和不容置辯,那就是,這完全是一場勞民傷財、禍國殃民的鬧劇。不同高校的學科特色、優勢、攻關重點應各有側重,應鼓勵這種差異,而不是搞一種大而全、面面俱到的東西。本應鼓勵各個學校根據科技經濟和社會發展改革和開設新的學科專業,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進行大刀闊斧的教育創新和改革。你搞那麼大而全的評估干什麼?組建一個由各高校和其它有關人士進行各大高校的長期研究、跟蹤和評價機構,根據各學校學科設置、師資水平、畢業生結構、質量及就業狀況等綜合信息,及時進行動態監測和不斷提出相關改進建議,豈不是好些? 「高校評估」的惡果已在具體的實踐中表露無疑,現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歸納其十大罪狀: 1、影響了學校的正常秩序和教學工作,增加了教師負擔,對學生產生了不良影響。 2、助長了官僚主義和弄虛作假等不正之風。 3、為教育界和教育部官員的腐敗提供了又一溫床。 4、無謂浪費了各高校大量的教育資金和資源,增加了原本就存在大量不合理開支的高校支出。 5、為既不經濟又不科學的以大規模行政方式評估高校教育教學質量的作法首開惡例。有可能誘發某些地區某些部門爭相效仿,搞類似的中小學教育評估活動。 6、使教育部偏離了正確的工作重點,變得不務正業。要知道,眼下中國教育這個爛攤子,教育部有多少老百姓看在眼裡急在心上的事情要去解決! 7、它像一股平地陡生的陰風,剎那間毒化了各高校的教學氣氛和生態,改變了學校各級主管的工作重點和方向。 8、逼迫教師和學生進行教學造假、成績造假、學習造假、學術造假。 9、將評估工作變成了爭地位、爭資金的一場競爭。 10、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

Ⅷ 如何辦理《中國高等教育學歷認證報告》原件

全國高等學歷認證報告辦理流程總結如下:

第一步,進入啟征網首頁,點擊個人認證在線辦理(手機移動端辦理更方便,強烈推薦使用360瀏覽器或者谷歌瀏覽器,IE瀏覽器會比較慢的);

第二步,郵箱注冊(建議使用常用郵箱,方便接收反饋信息);

第三步,選擇學歷或者學位項目,填寫資料,提交畢業證和身份證照片或掃描件;

第四步,提交訂單--等待初審--初審通過,付認證費用和快遞費用--付款成功等待復審--復審成功接收。

(8)中國高等教育擴展閱讀

學歷認證報告指的是全國高等學校學生信息咨詢與就業指導中心(教育部學歷認證中心)根據用戶學歷認證需求,經審核後出具的學歷證明,並對報告進行電子注冊,提供網上查詢。

全國高等學校學生信息咨詢與就業指導中心(教育部學歷認證中心)是教育部直屬事業單位。「中心」成立於1991年2月,1998年經中編辦批准由原「全國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更為現名,由教育部高校學生司負責聯系。

中心信息咨詢工作於2001年正式啟動,主要職責是對教育部提供的各類招生、學籍學歷管理和畢業生就業工作中的數據信息資源進行整合及深度開發,從而達到為社會服務,為教育決策服務的目的。同時在認證過程中,收取一定的費用,加急的還收取加急費,能夠解決一定數量的就業崗位。

Ⅸ 中國高等教育從什麼時候開始改革的

最早是1999年開始高等教育改革的。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國家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對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不斷作出新的部署。
1999年,黨中央、國務院立足於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面向21世紀經濟、科技和社會發展形勢的變化,作出了「擴大高等教育規模」的重大決策。經過10年努力,我國高等教育規模先後超過俄羅斯、印度、美國,成為世界第一。
2002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15%,進入大眾化發展階段。2009年,全國各類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2979萬人,是1998年的3.8倍,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24.2%,比1998年增長14.4個百分點,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口數達9830萬人,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達到9.9%。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通過「共建、調整、合作、合並」等措施,逐步建立了中央和省兩級管理、以省級政府統籌管理為主的新體制,擴建形成了一批學科綜合和人才匯聚的新的綜合性大學和多科性大學,創造性地拓展了高等教育的發展空間。高校後勤社會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招生與畢業生就業改革取得明顯成效,民辦高等教育有了較大發展。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教育部2001年出台的「4號文件」和2005年發布的「1號文件」,以及2004年年底召開的第二次全國普通高校本科教學工作會議,均為加強高校教學工作、大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質量是高等教育發展生命線」的基本認識逐步確立。
2007年1月25日,一場由教育部、財政部聯合召開的新聞發布會吸引了國內外數百家媒體關注的目光。會議內容是國家決定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國內高教界稱之為「質量工程」。這是國務院批准實施的重大本科教學改革項目,是直接針對提高高等教育質量而採取的具有深遠意義的重要舉措。中央財政為此投入25億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央財政用於我國高等教育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方面最大的一筆專項投入。

Ⅹ 中國的高等教育發展史

一、發展模式的不斷轉換
綜觀百年來中國高等教育現代化的歷史進程,其發展模式的轉換大致可分為七個時期。
第一時期(1862年至1894年)。甲午戰爭以前,中國近代高等教育處於醞釀時期。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出現了一批培養外語人才和軍事技術人才的專門學校。它們不同於傳統封建教育機構,不是培養作為各級封建官吏的「治才」,而是培養通曉各國語言和技術(特別是軍事技術)的所謂「藝才」。最典型的代表即是1862年成立的京師同文館和1867年創辦的福建船政學堂。至1894年前後,我國共創辦了30所左右的此類學堂。這些學堂毫無例外地都是在外來因素的誘發下創辦的。所謂外來因素的誘發,包含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它們是清政府在外力脅迫下應急反應的產物,是為了培養應付西方殖民主義者侵略所急需的人才而開辦的;第二層意思是,這些學堂都標榜以西方為榜樣,然而,在具體的學習目標上,卻並不明確,籠而統之地把西方稱之為「泰西」。從時人留下的大量文獻分析,所謂「泰西」,包括了英、法、德、美等國。可見,在當時人們的心目中,「西方」是一種泛稱,還沒有具體而明確的模仿對象。
第二個時期(1895年至1911年)。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時期。1895、1896和1898年分別成立的天津中西學堂、上海南洋公學和京師大學堂一般被認為是中國近代大學的雛型。20世紀初,清政府頒布了第一部包括高等教育在內的具有近代意義的全國性學制——《癸卯學制》。直到辛亥革命前的十多年時間里,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無論是理論層面、制度層面還是實踐層面,都彌漫著一種濃厚的「以日為師」的氛圍。1898年創辦的京師大學堂的第一份章程就是由梁啟超「略取日本學規,參以本國情形草定規則八十餘條」[1],即主要是參照日本東京大學的規程制定的。《癸卯學制》中有關高等教育的條文也幾乎與日本學制中的相關規定一致。與前一個時期相比,學習的目標由泛化而集中,「泰西」一詞被一個具體的國家——日本所取代,價值取向明確而單一。可以說,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起步時期,是以日本為模式的。
第三個時期(1912年至1927年)。1912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為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發展提供了一個相對寬松的環境。1912年至1927年的十幾年間,可以說是中國高等教育發展模式的多元化時期。民國初年在蔡元培主持下所進行的教育改革形成的新學制《壬子癸丑學制》,對清末頒布的《癸卯學制》中有關高等教育的內容作了相應的改革。其間,教育部還陸續公布了《大學令》、《大學規程》、《專門學校令》、《公立、私立專門學校規程》和《高等師范學校規程》等一系列有關高等教育的法規法令。眾所周知,作為民國初年教育改革的總設計師,蔡元培非常關心高等教育,《大學令》就是由他親手制定的。他多次談到,《大學令》中許多內容是「仿德國制」,「仿德國大學制」[2]。從一定意義上可以說, 借鑒德國高等教育是蔡元培多年的宿願。但是,從實踐的層面考察,蔡元培的理想並未實現。擺脫日本單一模式束縛的努力沒有取得明顯的效果,大學設評議會、教授會的條文列入了《大學令》,但在當時的高等學校中並未實行。直到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學校長之後,他的高等教育的理念——學術自由和教授治校,才部分地在他所主持的北京大學付諸實施。
就在蔡元培以德國高等教育為模式對北京大學進行深刻改造的同時,另一所國立大學——在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東南大學迅速崛起。留美歸教育博士郭秉文主持下的東南大學以美國大學為榜樣,延攬一批留美學生到校任教,集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為一體,從管理體制、系科設置、課程內容以至經費籌措等,全面學習、借鑒美國高等教育。至20年代中期,東南大學聲譽日隆,影響日廣,成為與北京大學南北呼應、交相輝映的中國高等教育的又一重鎮。
第四個時期(1927年至1949年)。在此22年間,中國高等教育發展模式的主旋律是,在融合美國和歐洲各國特點的進程中,以美國模式為基本走向。如果說20年代後期曾經是美國高等教育影響最盛的時期,從對地方分權制的教育體制的模仿,到大學實行選科制、學分制,以至於大學各專業缺乏明確的課程標准等等都顯示了美國高等教育的強大影響;那麼,進入30年代,則表現出一種比較主動地吸收和借鑒歐洲各國高等教育經驗的傾向。如在高中畢業生中實行會考制度,以整齊大學生的入學程度;教育部制訂並實行有關大學教師任職資格的法令;強調大學畢業考試制度等等,這些舉措從一定意義上可以說吸收了歐洲各國高等教育的具體做法。但是,這一時期從總體上講是以美國模式為基本走向。其間,有一個短暫的插曲,即1927年至1929年期間實行的大學區制。實行「大學區制」用蔡元培的話來說是「仿法國制度,以大學區為教育行政之單元」[3]。眾所周知,大學院制試行不及兩年就無疾而終, 對全國高等教育的實際影響並不大,就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發展模式的轉換而言,可算作是一個小小的插曲。
第五個時期(1949年至195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使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時期。在這一時期,由於特定的國際國內環境,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模式幾乎重復了半個世紀以前走過的路徑,即學習、借鑒的目標單一而集中,那就是以蘇聯為榜樣。1949年至1959年的10年間,我國高等院校共聘請蘇聯專家861人, 此外還有相當一部分專家在高等教育部擔任顧問。在這些專家的指導和幫助下,對高等院校的培養目標、專業設置、教學計劃、教學大綱進行了全面修訂調整,專家的工作也包括編寫教材、培養研究生和培訓教師,甚至滲透到學生生產實習、課程設計、畢業設計、實驗室和資料室建設等具體工作領域。與此同時,政府通過對私立學校的接辦改造、教會學校的取締和院系調整等重大措施,初步完成了對1949年以前的高等教育體制和格局的改造,新的以蘇聯為模式的高等教育體制形成並確立。
第六個時期(1958年至1977年)。摒棄「模式」,復歸「傳統」。1957年以後,由於中蘇關系的惡化和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逐漸走上了一條摒棄一切外國「模式」,復歸「傳統」的道路。所謂復歸「傳統」,是指力圖用中國共產黨在戰爭年代、特別是抗日戰爭時期在延安等根據地舉辦高等教育的經驗、辦法來指導高等教育改革。所謂摒棄「模式」,就是在「獨立自主」的旗幟下,拒絕接受來自國外的任何「模式」。20年間,經歷了1958年至1960年的「教育大革命」所帶來的高等教育的「大躍進」。之後是隨著國民經濟的調整、鞏固、充實、提高而進行的高等教育的大調整。從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完全是關起門來革教育和文化的命,在經歷了高等學校三年不招生、工農兵上大學和在工人階級領導下的「斗、批、改」之後,力圖清除一切外國模式的干擾和影響的目的似乎已經達到,但事實是,中國高等教育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
第七個時期(1978年以後)。博採各國之所長,高等教育要面向世界。1978年召開的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大決策。在經歷了閉關鎖國20年所帶來的種種災難之後,隨著改革開放基本國策的確立,中國的高等教育重新走向世界。進入90年代,政府陸續制定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等一系列法規,借鑒世界各國高等教育發展的經驗,加快了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明確提出,「為了實現現代化,我國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學。這樣的大學,應該是培養和造就高素質的創造性人才的搖籃,應該是認識未知世界、探求客觀真理、為人類解決面臨的重大課題提供科學依據的前沿,應該是知識創新、推動科學技術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重要力量,應該是民族優秀文化與世界先進文明成果交流借鑒的橋梁。」[4] 盡管中國的高等教育還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但是,在經歷了一個世紀的艱苦探索之後,深固拒閉、盲目排外不可取,單一的價值取向不足取,正在成為政府和知識界的共識。探索一條適合中國國情而又廣泛吸收各國之長的高等教育的發展道路,是中國高等教育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通過上面簡略的回顧,我們可以看出,在短短的一個世紀里,中國高等教育在發展模式的選擇上經歷了那麼多次的轉換,從世界高等教育發展史上考察恐怕也是絕無僅有的,歸根到底這是受近代中國急劇變化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現實所制約。如果我們把一個世紀作為一個歷史過程考察,又會發現,百年間,我們在高等教育發展模式的選擇上似乎走了一個大圓圈:被迫開放(無意識的泛化)——單一的價值取向——多元化的努力——單一的價值取向——封閉——主動開放(在世界范圍內博採眾長)。歷史證明,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關起門來搞自己的高等教育,拒絕借鑒任何先進國家的經驗,無論是在「天朝大國」的迷夢中還是在「自力更生」的口號下,都是一條自我封閉、作繭自縛的死胡同;囿於某種政治環境,價值取向單一,同樣不是發展的最好選擇。這是因為,高等教育作為人類所創造的知識文化的重要傳播場所,作為高級專門人才的培養基地,有其自身發展的內在規律。高等教育的發展,既要受處於不同經濟發展階段、不同政治文化背景的各個國家和地區的具體國情所制約,也要受高等教育本身發展規律的制約。從一定意義上可以說,一個世紀以來,中國高等教育發展模式的轉換就是在如何認識和正確處理這一對矛盾的過程中艱難推進的。不能以強調本國情形的特殊性為由而拒絕遵循高等教育發展的一般規律,也不能以標榜追趕世界潮流為借口而置本國國情於不顧,這是我們回顧和總結這段歷史所應深刻記取的經驗教訓。
二、傳統與移植
1894年至1911年的十幾年間,是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起步時期。19世紀最後幾年所創辦的天津中西學堂、南洋公學和京師大學堂,如前所述是近代大學的雛型。1904年頒布的《癸卯學制》中有《奏定大學堂章程》、《奏定高等學堂章程》和《奏定農工商實業學堂章程》。在這些章程中,關於辦學理念和培養目標,有了新的表述:大學堂「以謹遵諭旨,端正趨向,造就通才為宗旨。…以各項學術藝能之人才,足供任用為成效。」通儒院(即研究生院)「以中國學術日有進步、能發明新理以著成書、能製造新器以利民用為成效。」[6] 從前一個時期的培養「藝才」、「專才」,到這一時期的提出「通才」,從字面上看,似乎又回到了傳統的人才觀。因為中國的傳統教育也強調「通才」,即所謂「一物不知,儒者之恥」。但是,這里的「通才」是以掌握「各項學術藝能」為前提的,不僅與封建教育的理想人格「通才」在內涵上有所不同,而且,這種目標提出的本身也提升了「藝才」與「專才」的地位。從一定意義上可以說,較之前一時期,較多地接納了西方高等教育的理念。當然,這種「通才」仍必須「謹遵諭旨」,「以忠孝為本,以中國經史之學為基」。在這里,中國傳統高等教育的影響依然十分強大。這是因為,雖然科舉制度在1905年被廢除,但是,科舉制度賜予出身的陋習仍然保留下來,秀才、舉人、進士的頭銜還十分具有吸引力。當然更重要的是封建專制制度的政治框架還在起著支撐作用,社會主流價值觀的變革終究需要以經濟基礎和政治制度的變革為前提。與此相適應,在這十幾年間,高等教育在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方法上發生了較大變化。最明顯的表徵是西方近代社會科學的各個門類被大量引進高等教育的課堂,政治學、法學、教育學、哲學、心理學、經濟學等社會科學被作為大學或高等學堂的教學內容,通過日本引進或翻譯的西方教科書大量出版。學術界往往把這一時期看作是在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方面移植西方的第一個高潮。與此同時,在傳統高等教育中特別受到重視的儒家典籍「經學」的研習,也被保存下來,京師大學堂有經學科之設,而且置於各學科之首。在課程體系、教學內容領域,傳統與移植之間的沖突、矛盾在政策層面和實踐層面都非常激烈。
民國初年,資產階級革命派和激進的民主主義者從根本上否定了「中體西用」這一直接支配高等教育培養目標的文化觀念,提出要用「民主共和」和「科學民主」的精神來改造中國傳統的封建主義文化,這也為高等教育培養目標的進一步發展演變提供了思想基礎。 從1912 年至1949年的近40年間,民國政府和後來的國民政府制定頒布過幾部重要的關於高等教育的法令、規程。就培養目標而言,從法律條文上看,最大的變化在於取消了封建社會高等教育的政治方向。1912年的《專門學校令》提出,「專門學校以教授高等學術、養成專門人才為宗旨」。同年頒布的《大學令》規定,「大學以教授高深學術、養成碩學閎才、應國家需要為宗旨。」在這里強調的是高深學術,是培養「碩學閎才」和「專門人才」。高等教育領域中大學和專門學校的區分標準是「學」與「術」,前者重在學術研究,後者重在應用技術。政治上、思想上的種種限制與要求,即所謂「忠君」、「尊孔」,在培養目標中被取消了。特別在民國前期,由於蔡元培的努力和他的廣泛的社會影響,中國近代高等教育得以在教育理念上有了一次大的飛躍。正如有些研究者所指出的:「只有在這一時期,中國才真正開始致力於建立一種具有自治權力和學術自由精神的現代大學。」[7] 西方高等教育理念的核心即學術自由和大學自治的觀念,通過蔡元培的理論倡導和身體力行第一次較全面地被國人所認識和接受。蔡元培對北京大學的改造,他所反復強調的學術自由、兼容並包的辦學方針,他對大學功能的理解與認識,即所謂「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等等,使中國近代高等教育對西方的移植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從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正是通過蔡元培在北京大學的努力,使中國高等教育在教育理念和培養目標上,從根本上動搖了以培養「內聖外王」的「賢士」、「君子」、「循吏」為目標的主流傳統。在這里要強調說明的是,蔡元培在宣傳、倡導西方大學理念的同時,也充分利用了中國封建社會高等教育的非主流傳統,即張揚古代書院濃厚的學術氛圍、師生間砥礪德行互相切磋的融洽之情以及相對的獨立地位,等等。1922年,毛澤東等人「鑒於現在教育制度之缺失,採取古代書院與現代學校二者之長,取自動的方法,研究各種學術,以期發明真理,造就人才」[8],在湖南創辦自修大學。蔡元培聞訊後,高興地寫下了《湖南自修大學介紹與說明》一文為之鼓吹:「合吾國書院與西洋研究所之長而活用之,其諸可以為各省新設大學之模範者與?」[9] 對西方大學理念的移植與中國高等教育主流傳統和非主流傳統的排斥、融合,在「五四」新文化時期特定的環境中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
1929年,南京國民政府制定頒布了《大學組織法》和《專科學校組織法》。其中關於培養目標的表述,分別為「大學應遵照……國民政府公布之中華民國教育宗旨及其實施方針,以研究高深學術養成專門人才」,「專科學校應遵照……國民政府公布之中華民國教育宗旨及其實施方針,以教授應用科學養成技術人才。」在20年之後的1948年,南京國民政府公布的《大學法》和《專科學校法》,關於培養目標的表述,與20年前幾乎完全一致。上述情況說明,在1912年至1949的近40年間,高等教育培養目標是研究高深學術的學者和研習應用科學的技術人才這條主線一直貫穿其間。
在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方面,民國時期與清末比較,最大的變化是廢除了反映封建傳統文化的科目,增加了體現西方文化精神的大量新學科,人文社會科學方面如此,在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方面更是如此。據統計,民國初年《大學規程》中所開列的課程科目總數比清末《癸卯學制》所規定的多300多門;專科學校課程也比清末相應學堂科目增加了1-2倍。蔡元培主持下的北京大學20年代開設的課程中,有許多在歐美各著名大學中也是剛剛起步。在課程體系方面的另一顯著變化是,從參照日本到直接借鑒西方高等學校的課程設置。許多大學和專科學校的教材直接用西方大學的原版教材。似乎可以認為,在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方面,對西方高等教育的移植在20世紀的二三十年代出現了第二個高潮。直到30年代後期才陸續開始有中國學者自己編著的教材被冠以「大學叢書」的字樣在各大學和專科學校採用,而且仍主要限於人文社科類學科。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關於高等教育培養目標的明確表述,最早見之於政府法規文獻的是1950年7 月政務院批準的《高等學校暫行規程》。其中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學校的宗旨為根據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第五章的規定,以理論與實際一致的教育方法,培養具有高級文化水平、掌握現代科學和技術的成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建設人才。」[10]在這里,除去頭、尾兩處有關政治方向的要求之外,核心內容是「培養具有高級文化水平、掌握現代科學和技術成就的建設人才」。與民國時期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相比較,政治上提出了不同的要求,這是十分自然的;應該說,作為高等教育的特點還是體現出來了,「高級建設人才」的提法也可以說涵蓋了學術人才與專門技術人才。當然,由於特定的國際國內環境,所謂學術自由、大學自治等等,在剛剛取得政權的社會條件下,是不會受到關注的。相反,對大學中舊知識分子的改造很快就提上議事日程。在課程體系方面,特別強調了廢除國民黨政府開設的政治教育課程,代之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著作為基礎的新的課程體系。進一步發展的結果,則是全面地照搬蘇聯的課程體系。1955年有個統計,當時的浙江師范大學開設的153門課程中,有41門是以直接從蘇聯翻譯過來的教科書為基礎而設立的,另有79門課程所用教材是在蘇聯模式的基礎上改編而成的[11]。可以說,在這一歷史時期,對國外高等教育的移植在課程體系方面出現了第三個新高潮。
在1956至1957年間,中國高等教育領域出現了一股追求學術自由、大學自治的風潮。知識分子們響應中國共產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號召,對於機械地照搬蘇聯模式,大學中專業設置過窄、高等教育中忽視社會科學以及把馬列主義奉為教條等現象提出了激烈的批評。著名代表是北京大學的馬寅初。這可以看作是中國高等教育非主流傳統與移植而來的蘇聯高等教育模式(高度集中統一)的一次頑強對抗。眾所周知,這次風潮的結果是以「反右斗爭的全面勝利」而告終。1957年,毛澤東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問題》的著名講話中,提出了指導中國近30年的教育方針,即「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1958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於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把毛澤東的講話用政府法律的形式作了肯定:「黨的教育工作方針,是教育為無產階級的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結合。為了實現這個方針,教育工作必須由黨來領導。」[12]從此,這個方針成了中國所有教育機構,包括大、中、小學的辦學宗旨。
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高等學校暫行工作條例(草案)》(簡稱《高教六十條》)頒布,對高等學校的培養目標作了前所未有的詳細規定:「高等學校學生的培養目標是:具有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具有共產主義道德品質,擁護共產黨的領導,擁護社會主義,願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為人民服務;通過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著作的學習,和一定的生產勞動、實際工作的鍛煉,逐步樹立無產階級的階級觀點、勞動觀點、群眾觀點、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掌握本專業所需要的基礎理論、專業知識和實際技能,盡可能了解本專業范圍內科學的新發展;具有健全的體魄。」[13]可以說,這是近代以來關於高等教育培養目標的字數最多的一次表述。應該說,較之1957年毛澤東的論述和195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指示中的規定,培養目標更明確,對專業有一定的要求。考慮到20世紀60年代中國所處的國際國內環境,這已是一個很大的轉變。而且,也確實對實踐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但是,這種狀況沒有持續多久,隨著「千萬不要忘記階級斗爭」口號的提出,高等教育培養目標的泛政治化傾向愈演愈烈,直至「文革」十年,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變成了「反修、防修,培養革命事業接班人」一句空洞而抽象的政治標語。與此相適應,在課程體系、教學內容等方面,在大量突出政治學習、觸及靈魂、思想改造的同時,專業知識被壓縮至最少程度,大學變成了短訓班。
1957至1977年的20年間,中國高等教育在培養目標、教育理念等方面所發生的變化, 同樣可以從移植與傳統的沖突中得到解釋。 如果說1949至1956年的全盤蘇化期間,我們所提出的高等教育培養目標仍然強調的是學術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是對民國以來形成的主線的繼續,體現的是外來因素的移植,同時融合了傳統的影響(政治方向、政治要求);那麼,後20年間則是傳統對移植的激烈反抗並戰勝之。在這里,所謂傳統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指中國傳統高等教育所積淀而成的根深蒂固的重視倫理道德教育、培養政治人才的主流傳統;二是指中國共產黨在長期的革命戰爭環境中,在培養幹部隊伍中所形成的理念和方法。20年間,特殊的國際環境和國內環境使中國的高等教育關閉了與世界交往的大門,為傳統的復歸和高揚提供了適宜的土壤和氣候。1978年4月召開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 否定和拋棄了「文革」中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教育目的,將現代化的實現確立為教育的主要目標。同年10月,教育部對1961年頒布的《高教六十條》略作修改,印發全國高校組織討論,關於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完全是原來的表述。盡管如此,至少說明在改革開放的初期,注重專業知識的問題已被提到議事日程之上。1980年2月,全國人大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 規定對在高等學校和科研機構的畢業生和科研人員經過嚴格考核,分別授予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其目的是為了促進科學專門人才的成長,促進各門學科學術水平的提高和教育、科學事業的發展。1985年5月, 中共中央頒布了《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決定》指出,「高等學校擔負著培養高級專門人才和發展科學技術文化的重大任務。」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第一次如此明確地把高等教育的任務歸結為培養高級專門人才和發展科學技術文化。這次會議的另一項與高等教育理念有關的重大決定是,明確提出要擴大高等學校的辦學自主權,改變政府對高等學校「統的過多的管理體制」,使高等學校具有主動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的積極性和能力。」[14]盡管在實際實施過程中高等學校所獲得的自主權遠未達到文件中所給予的自由度,但是,我們仍然可以說,《決定》給予了我國高等學校建國以來從未有過的自主權。此外,《決定》還強調高等學校是教學、科研中心,而不是像蘇聯模式那樣,要麼負責教學,要麼負責專業培訓;強調改革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制度,強調提高教學質量,開展教學改革試驗,改變專業過窄的狀況,增加選修課,實行學分制和雙學位制等等,努力借鑒和移植先進國家高等教育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
進入9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經濟體制的轉變,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1994年7月, 國務院頒發《關於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的實施意見》,提出要進一步發揮高等學校在國家科學技術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實施「211」工程,面向21世紀, 重點建設100所左右的高等學校和一批重點學科。1998年8月,全國人大制定並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規定:「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高等學校應當面向社會,依法自主辦學,實行民主管理」,突出強調了培養高級專門人才和辦學自主權。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年來制定頒布的第一部高等教育法,它全面肯定了改革開放20年來我們在高等教育辦學理念、培養目標、管理體制等方面所取得的共識。與此同時,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群眾接受高等教育要求的不斷高漲,西方發達國家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理念正在日益被人們所接受,並轉化為政府的教育政策,中國高等教育面向社會精英階層的傳統正在成為歷史。可以說,中國近代高等教育在經歷了整整一個世紀的曲折之後,終於有了明確的、與世界高等教育發展同步的理念、目標與方向。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