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教育創始人
『壹』 伊斯蘭教創始人
伊斯蘭教公元七世紀由麥加人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島上首先興起,公元7世紀中葉自西亞、中東傳入中國。
中國舊稱大食法、大食教、天方教、清真教、回回教、回教、回回教門等。經宋、元、明、清1000多年的傳播發展,現已成為中國五大宗教信仰之一,有信徒約3000萬人。伊斯蘭教在中國不同歷史時期有不同的稱。
宋、元稱「大食教」,明代稱「天方教」或「回回教」,明末至清稱「清真教」,民國時期稱「回教」。1956年起統稱伊斯蘭教。有回、維吾爾、哈薩克、東鄉、柯爾克孜、撒拉、塔吉克、烏孜別克、保安、塔塔爾等10個民族大部分信仰。
經長期傳播、發展和演變,已形成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點的伊斯蘭信仰體系。唐、宋、元三代是伊斯蘭教在中國傳播的主要時期。
據全國人口普查統計,中國大陸穆斯林人口約3000萬人。遍布全國各省(區)的大多數城鄉,主要聚居於新疆、寧夏,甘肅、青海、陝西、河南、河北、雲南、山東、山西、安徽、北京、天津等地區。
台灣、港澳地區亦有穆斯林分布,以大分散小集中為特徵。穆斯林聚居區均建有規模不等的清真寺,形成以清真寺為中心的穆斯林社區。
(1)星期一教育創始人擴展閱讀:
教義:
一、主要信條
伊斯蘭教徒的宗教信仰基本為伊斯蘭教教義中的六個基本信條。這六個信條是:
第一,信安拉。相信安拉是宇宙萬物的創造者、恩養者和唯一的主宰,是全能全知、大仁大慈、無形象、無所在又無所不在、不生育也不被生、無始無終、永生自存、獨一無二的。
第二,信天,相信天使是安拉用光創造的一種妙體,人眼無法看見。天使只受安拉的驅使,只接受安拉的命令。它們各司其職,但並無神性,只可承信它們的存在,不能膜拜。天使數目很多,最著名的為四大天使,其中尤以吉卜利勒地位最高。
第三,信經。相信《古蘭經》是安拉的語言,是通過穆罕默德降示的最後一部經典。
第四,信知。相信自人祖阿丹以來,安拉曾派遣過許多傳布阿拉之道的使者和先知。穆罕默德是最後一個先知,也是最偉大的先知。
第五,信定。相信人的命運由真主所定製。但是人們不可獲知自己的命運與未來。發生過的即是命運,未發生的即是未知。
第六,信後。相信人都要經歷生和後世,終有一天,世界一切生命都會停止,進行總清算,即世界末日的來臨。屆時所有的人都將復活,接受阿拉的裁判,行善者進天堂,作惡者下火獄。
二、特殊信條
除了這五條主要信條外,各個教派又有自己的特殊信條,最主要的是五功。
五功是穆斯林的五項宗教功課,是每個教徒都應遵守的最基本的宗教義務,亦稱五大天命。
五功具體為以下五者:
一為念功,就是要念誦清真言,這是穆斯林對自己信仰的表白。阿拉伯語稱為舍哈德(意為作證),其內容是用阿拉伯語念誦:「我作證:除阿拉外,再沒有神,穆罕默德是阿拉的使者。」只要接受這一證言,並當眾背誦,就可以成為正式的穆斯林。
二為禮功,即作禮拜。一般認為這是接近真主的門路和階梯。穆斯林教徒要履行每日五次的時禮,每周一次的聚禮,宗教節日的會禮。每日五次的時禮,第一次稱晨禮,在拂曉舉行;第二次稱晌禮,在中午1時至3時舉行;第三次稱晡禮,在下午4時至日落前舉行;
第四次稱昏禮,在日落後或太陽的白光消逝前舉行;第五次稱宵禮,在入夜至拂曉前進行。聚禮又稱主麻日禮拜,是集體的公共祈禱,一般在星期五舉行。會禮則在每年的開齋節和古爾邦節舉行。禮拜的前提條件是身體清潔,禮拜前必須按規定作大凈或小凈。
三為齋功,即齋戒。伊斯蘭教歷的九月為齋月,在齋月期間,教徒要齋戒一月,每天從日出前到日落要止飲禁食,以清心寡慾,專事真主。
四為課功,又稱天譚制度。穆斯林個人財產達到一定數量時,就應交納一種名為天課的宗教稅。教義認為,窮人是真主的眷屬,把資財施捨給窮人,就等於納入真主之庫,故名為天課。
五為朝功,就是到麥加朝覲天房—克爾白聖殿。伊斯蘭教規定,每個穆斯林,只要身體健康、經濟條件許可、旅途平安,一生中至少要到麥加朝覲一次。凡去朝覲過的,即被尊稱為哈知。
『貳』 星期一 作者
星新一,1926年9月生於日本東京,父親是制葯公司經理,曾赴美留學,還創辦了葯科大學,並擔任過參議院議員。星新一的外祖母小金井喜美子是日本著名作家森鷗外的妹妹,有名的「明星派」「歌人」 (指「和歌」詩人。和歌是一種日本詩體。),外祖父小金井良精博士是日本解剖學和人類學的草創者。星新一幼年時與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受他們的影響很深。星新一曾就讀於日本東京女子高等師范學院附屬小學,念完中學後又考入東京大學農學部園藝化學系,畢業後進入東京大學研究院繼續深造。
在公司瀕臨破產之際,星新一那種暗淡憂郁的心情是顯而易見的。因此,雖然星新一並非徹底的悲觀消極的厭世主義者,但坎坷多艱的經歷卻使他具備了一種對弱肉強食、爾虞我詐的資本主義社會的敏銳的洞察力,寫出了許多異彩紛呈、從各個角度反映社會現實的微型小說。
微型小說最早起源於美國。美國著名評論家羅伯特·奧弗法斯特曾下過這樣一個定義:微型小說必須高度「濃縮」,富有戲劇性,在一千五百字左右的篇幅中完整地包含一篇普通短篇小說應有的情節。他認為微型小說應當具備這三個要素:一、構思新穎奇特;二、情節相對完整;三、結尾出人意料。
星新一博採眾長,除繼承了羅伯特提出的「三要素說」之外,首先沖破微型小說的篇幅限制,少則兩三千字,多則四五千字,「有話則長,無話則短」,大大地增強了微型小說的靈活性和表現力。其次,星新一把微型小說的題材拓寬到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特別擅長於科幻小說。他的小說有的馳騁於幻想中的未來世界,有的酷似童話和寓言,有的富有哲理性,有的以推理和懸念引人入勝,有的賦予妖精鬼怪以人情靈性等等。星新一的微型小說往往選取一個巧妙的角度,別開生面,以小見大,宛如一面面精巧玲瓏的小鏡子,從不同的角度折射出社會生活的各個片斷。
星新一擅長於用白描的手法對作品主人公作浮雕式的刻畫,「重神似,不重形似」,讓人物在對話和行動中自然而然地展示其性格。要把微型小說寫得簡潔洗煉,詳略得當,必須掌握高超的剪裁技巧。星新一深諳此道,往往出奇制勝,長話短說,惜墨如金,尺幅千里。而星新一的微型小說之所以能給人以面目一新,回味無窮的藝術享受,跟他把有分量的「秤砣」壓在作品結尾是分不開的。星新一有不少微型小說酷似童話,寫得生動活潑,趣味盎然,富有教育意義,成人和兒童都愛讀。星新一把筆觸深入到現實生活的各個角落裡,反映出社會上存在的各種問題和矛盾。
自從日本作家兼翻譯家都築道夫在1959年把流行於歐美的微型小說正式介紹到日本以來,以這種文學樣式創作的日本作家逐年增多。但二十餘年來,星新一始終在數量和質量上遙遙領先,彷彿享有這方面的「專利權」,被尊為「日本微型小說的鼻祖」。1974年,日本新潮社出版了《星新一作品全集》,達十八卷之多。截至1983年10月止,星新一發表的作品已逾一千篇,堪稱世界紀錄創造者。
擅長在頭發絲上刻字作畫的「微雕藝術家」付出的心血,未必比與數十米高的塑像打交道的雕塑家少。同樣,創作微型小說也未必比創作鴻篇巨制來得輕松省事。星新一的微型小說由於簡煉質朴,清新雋永,詩意濃郁,在日本甚至被譽為「小說中的俳句」。他的作品中絕無雕琢堆砌之辭,綺麗華美之章,連日本的中小學生都能毫不費力地看懂。而這種質朴文風的形成,正是作家殫思竭慮,苦心經營的結果。
日本講談社1981年創辦了文學季刊《微型小說園地》,並在該刊設立「星新一微型小說文學獎」,每年舉辦一次。
星新一在《創作的道路》(《現代文學全集·星新一作品卷·解說(權田萬治)》,日本新潮社1979年版。)一文中寫道,「關於寫作的題材,我主張不受任何限制。但我卻為自己規定了三個原則:第一、堅決不描寫色情和兇殺場面;第二、不追趕時髦,不寫時事風俗類的作品;第三、不使用現代派的手法。」在文學商品化傾向日趨嚴重,色情和兇殺題材充斥日本文壇的今天,星新一能始終保持如此嚴肅的寫作態度,實屬不易。星新一的作品還能經受住時間的考驗,日本作家都築道夫說:「即使讀他十年前的作品,也決不會有絲毫陳舊過時的感覺。」這和他的創作方法分不開。他的作品常常不涉及具體的地點、環境、年代、事件和人名,剔除了那些可能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漸趨陳舊的因素。在星新一的作品中,幾乎很難找得到詳細的人物肖像描寫詞句,甚至連主人公的名字也多以N或S等字母取代。星新一在《人物的描寫》一文中曾這樣說:「我為什麼不在作品中使用普通的人名呢?因為日本人的姓名有其特殊性,讀者往往能根據其姓名而判斷出人物的性格和年齡等。有的名字一望便知是有身分的紳士,而有的名字則使人想到嫵媚的美人。這種情況是屢見不鮮的。」星新一不希望讀者僅僅根據作品主人公的姓名就得到某種印象,而是要使人物「活」起來,以行動顯示出其性格。星新一認為,作家應當通過作品來說話,小說畢竟不是論文,與其寫出故弄玄虛,深奧莫測的「天書」來讓評論家煞有其事地作一番解說,還不如把通俗易懂、生動有趣的作品直接交給讀者,讓讀者自己去品味,評判。
『叄』 教育心理學的創始人
(1)19世紀政治、經濟與教育的發展。19世紀後半期,隨著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的發展,迫切要求普及文化教育,於是一些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繼進行教育改革,使得教育在社會生活中的比重越來越增加了。隨著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教育過程本身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一些教育家逐漸認識到心理學知識在「了解受教育者的學習活動和規律,以改善教育過程的組織,提高教育工作的效力」方面的重要性,如裴斯泰洛齊曾主張教師要研究學生的本性,並提出「教學要心理化」,這在客觀上推動著教育心理學的產生。(2)19世紀心理科學的發展。19世紀下半葉,由於自然科學的發展,許多原來從事物理、數學、生物或醫學科學研究的科學家把自然科學的實驗方法引入心理學,使心理學脫離哲學,成為一門能採用自然科學的實驗方法進行研究的學科,從此心理學脫離哲學轉變為一門獨立的科學。教育心理學的產生,是與心理科學的發展直接相連的。心理科學的發展,為教育心理學作為一個獨立分枝,從心理學中分出提供了可能。
2. 教育心理學的產生
教育心理學的產生,就是心理學與教育結合並逐漸形成一個獨立分枝的歷史過程。19世紀,隨著心理學的發展,不少學者試圖用心理學的觀點來論證教育過程。赫爾巴特是第一個明確提出將心理學作為教育學理論基礎的學者。早在1806年,他就發表了《普通教育學》一書。該書企圖用心理學的觀點來闡述教育的一些問題,特別是教學的理論問題。1835年,他又寫了《教育學講授綱要》,對前書所述的一系列教育心理學思想作了補充與發揮。赫爾巴特將心理學與教育相結合的嘗試,對教育心理學的產生,起了較大的推動作用。繼赫爾巴特之後,在教育工作中最早嘗試應用心理學知識的,是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他於1868年發表的《人是教育的對象》,不僅在俄國教育心理學發展史上有重大的意義,而且對於世界各國研究教育心理學發展史學的工作,都是不可忽視的重要著作。其後,俄國教育家卡普捷列夫於1877年發表了《教育心理學》一書。這是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學命名的一部教育心理學著作。但由於它並沒有提供一個獨立的學科內容體系,因此,並不意味著教育心理學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從此確立了。繼前面幾位先行者的心理與教育相結合的嘗試之後,類似的著作在其他各國不斷出現,但這些著作多數是把心理學知識通過推論,移植於教育的,對實際的教育心理學問題很少專門研究。這類著作的主要貢獻在於促使人們去關心教育心理學問題,但並不等於很好地解決了教育問題。由此,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出現了提倡對兒童身心進行實驗研究的「實驗教育學運動」。「實驗教育學運動」的倡導者是德國教育家莫依曼和拉伊。他們重視對兒童身心發展與改進教育方法的實驗研究思想,深深打動了歐美的許多教育家和心理學家。在他們的倡導下,掀起了一場實驗教育運動。這對後來教育心理學研究中測驗與實驗的應用、兒童身心的發展,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對教育心理學產生做出突出貢獻的是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他立志於用准確、精密的數量化方法研究和解決有關學習問題。1903年,他寫成《教育心理學》一書,後來擴展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學》,並於1913—1914年出版。在該書中,桑代克創建了一個教育心理學的完整體系,從而正式確立了教育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地位,標志著教育心理學的正式誕生。
『肆』 三大宗教創始人
佛教於公元前6~前5世紀首創於古印度,其創始人相傳為迦毗羅衛國王子悉達多·喬達摩,後稱「釋迦牟尼」。佛教初創時,主要為反對婆羅門教和種姓制度,主張「眾生平等」,因而受到中下層民眾的歡迎於支持。佛教起初流行於恆河流域,後漸滲入印度北部、西北部。佛教在後來的發展過程中分衍為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兩個支系。小乘佛教又稱南傳佛教或南傳上座部佛教,於公元前3世紀向南傳至錫蘭島(今斯里蘭卡),隨後由錫蘭島渡海傳入中南半島今緬、泰、老、柬及印尼、馬來西亞諸國,中國雲南傣族等亦信奉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則北上中亞,公元前後經中亞東傳中國內地,爾後又由中國傳入朝鮮、日本、越南等地。7世紀以後,印度本土大乘佛教的部分派別與婆羅門教混合而產生密宗,密宗越過喜馬拉雅山脈傳入我西藏地區後,與藏族的原始宗教苯教相結合,形成藏傳佛教,又稱喇嘛教和藏密大乘佛教。現今世界佛教各派信徒總共有3億人,分布范圍大致仍集中於亞洲,以東亞、東南亞和南亞次大陸為主。
基督教在大約公元1世紀中期最早產生於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巴勒斯坦一帶,脫胎於猶太教的一個支派。基督教信仰上帝,崇奉耶穌為「救世主」(希臘語稱「基督」),由此得名。基督教的經典為《聖經》,包括《舊約》、《新約》兩部分。早期基督教主張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倡導信徒之間衣食互濟,患難相助,反對羅馬當局的殘暴統治,在下層民眾中具有廣泛影響。因此,曾遭受羅馬帝國的一再迫害。但至4世紀起,隨著基督教的持續傳播,影響日益擴展,帝國當局改而採取扶持、利用政策,隨即承認其合法地位,並立以為國教。進入中世紀,基督教會逐漸形成東西兩大教派(此前已有一些小教派出現),分別以西歐的羅馬教皇和拜占廷皇帝為首。由於相互爭斗激化,於1054年正式分裂,西歐的教派稱天主教會,東方拜占廷的教派稱東正教會。16世紀,西歐天主教內部發生宗教改革運動,又分化出三大新教:路德教、加爾文教、英國國教,嗣後新教也陸續形成不少小教派。從公元初年基督教創始之時起,經過千餘年的傳播,當前各種基督教徒幾乎遍及全球,分布於150多個國家和地區,尤以歐洲、美洲最為集中。世界基督教徒約有13億(其中天主教徒7億,新教徒5億,東正教徒1億)。
伊斯蘭教是公元7世紀時於阿拉伯半島產生的,由穆罕默德所創。伊斯蘭教信仰惟一真神「安拉」,奉穆罕默德為「安拉的使者」,伊斯蘭教徒稱「穆斯林」(意為「皈服者」)。以麥加為宗教聖地和朝拜中心,以《古蘭經》為宗教經典。因宗教、社會、政治主張的分歧,伊斯蘭教又分成兩大主要教派:遜尼派和什葉派,現今穆斯林中,絕大多數屬遜尼派。經過7~8世紀阿拉伯人大規模的軍事擴張,伊斯蘭教由阿拉伯半島傳播到了西亞、北非、中亞各地及南亞部分地區。15世紀隨著奧斯曼帝國的擴張,伊斯蘭教勢力又進入東南歐的巴爾干半島。由於商業活動和移民,伊斯蘭教的影響還滲入了東非、西非、中非和東南亞一帶。我國也有10個少數民族信奉伊斯蘭教。1971年成立的「伊斯蘭會議組織」,是當今世界最具廣泛影響的伊斯蘭國家組織,共有45個會員國,均分布於亞洲、非洲。全球伊斯蘭教徒共有10億(其中遜尼派9億,什葉派1億)。
基督教節日
1、聖誕節
聖誕節是基督教最重要的節日,為慶祝耶穌誕生,定於每年的12月25日為聖誕日。12月24日通常稱為聖誕夜,一般教堂都要舉行慶祝耶穌降生的夜禮拜(根據聖經耶穌降生於晚上),禮拜中專門獻唱《聖母頌》或《彌賽亞》等名曲。像國際禮拜堂、沐恩堂、景靈堂都以聖誕夜音樂崇拜水準較高而聞名於基督教界。又如清心堂,華東神學院等每年聖誕節都有朝聖表演,再現耶穌誕生時的情景。
2、復活節
為紀念耶穌復活的節日。據《聖經·新約全書》載:耶穌受難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後,第三天復活。根據公元325年尼西亞公會議規定,復活節在每年春分後第一個圓月後的第一個星期日,一般在3月22日至4月25日之間。基督教多數教派都紀念這個節日。慶祝活動的具體內容各地不一,最流行的是吃復活節蛋,以象徵復活和生命。每逢聖誕節前後幾日,上海各教堂都舉行豐富的禮拜活動,參加人數也極多,氣氛熱烈。
3、受難節
受難節是紀念耶穌受難的節日。據《聖經·新約全書》:耶穌於復活節前三天被釘在十字架而死。這天在猶太教的安息日前一天,因此規定復活節前二天星期五為受難節。基督教多數教派都紀念這一節日。
4、聖靈降臨節
聖靈降臨節,亦稱五旬節。據《聖經·新約全書》載:耶穌復活後第50天差遣聖靈降臨,門徒領受聖靈後開始向世界各地傳布福音。教會規定每年復活節後第50天為聖靈降臨節。基督教多數教派不守此節。
5、感恩節
感恩節為美國基督教的習俗節日,起源於1621年,初為遷居美洲的清教徒慶祝豐收的活動,後經美國總統華盛頓、林肯等定此節為全國性節日。具體日期多經更改,1941年起定為11月第四個星期四舉行,教堂在這一天舉行感恩禮拜,家庭也舉行聚會,通常共食火雞等。中國基督教部分教派守此節,並舉行感恩禮拜。
『伍』 作家星期一
你說的是日本短篇小說作家星新一吧?
星新一(1926-1977),日本現代科幻小說作家,以微型小說著名,作品最大特點是構思巧妙。
星新一(ほし しんいち),1926年9月生於日本東京,父親是制葯公司經理,曾赴美留學,還創辦了葯科大學,並擔任過參議院議員。星新一的外祖母小金井喜美子是日本著名作家森鷗外的妹妹,有名的「明星派」「歌人」 (指「和歌」詩人。和歌是一種日本詩體。),外祖父小金井良精博士是日本解剖學和人類學的草創者。星新一幼年時與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受他們的影響很深。星新一曾就讀於日本東京女子高等師范學院附屬小學,念完中學後又考入東京大學農學部園藝化學系,畢業後進入東京大學研究院繼續深造。
在公司瀕臨破產之際,星新一那種暗淡憂郁的心情是顯而易見的。因此,雖然星新一並非徹底的悲觀消極的厭世主義者,但坎坷多艱的經歷卻使他具備了一種對弱肉強食、爾虞我詐的資本主義社會的敏銳的洞察力,寫出了許多異彩紛呈、從各個角度反映社會現實的微型小說。
微型小說最早起源於美國。美國著名評論家羅伯特·奧弗法斯特曾下過這樣一個定義:微型小說必須高度「濃縮」,富有戲劇性,在一千五百字左右的篇幅中完整地包含一篇普通短篇小說應有的情節。他認為微型小說應當具備這三個要素:一、構思新穎奇特;二、情節相對完整;三、結尾出人意料。
星新一博採眾長,除繼承了羅伯特提出的「三要素說」之外,首先沖破微型小說的篇幅限制,少則兩三千字,多則四五千字,「有話則長,無話則短」,大大地增強了微型小說的靈活性和表現力。其次,星新一把微型小說的題材拓寬到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特別擅長於科幻小說。他的小說有的馳騁於幻想中的未來世界,有的酷似童話和寓言,有的富有哲理性,有的以推理和懸念引人入勝,有的賦予妖精鬼怪以人情靈性等等。星新一的微型小說往往選取一個巧妙的角度,別開生面,以小見大,宛如一面面精巧玲瓏的小鏡子,從不同的角度折射出社會生活的各個片斷。
星新一擅長於用白描的手法對作品主人公作浮雕式的刻畫,「重神似,不重形似」,讓人物在對話和行動中自然而然地展示其性格。要把微型小說寫得簡潔洗煉,詳略得當,必須掌握高超的剪裁技巧。星新一深諳此道,往往出奇制勝,長話短說,惜墨如金,尺幅千里。而星新一的微型小說之所以能給人以面目一新,回味無窮的藝術享受,跟他把有分量的「秤砣」壓在作品結尾是分不開的。星新一有不少微型小說酷似童話,寫得生動活潑,趣味盎然,富有教育意義,成人和兒童都愛讀。星新一把筆觸深入到現實生活的各個角落裡,反映出社會上存在的各種問題和矛盾。
自從日本作家兼翻譯家都築道夫在1959年把流行於歐美的微型小說正式介紹到日本以來,以這種文學樣式創作的日本作家逐年增多。但二十餘年來,星新一始終在數量和質量上遙遙領先,彷彿享有這方面的「專利權」,被尊為「日本微型小說的鼻祖」。1974年,日本新潮社出版了《星新一作品全集》,達十八卷之多。截至1983年10月止,星新一發表的作品已逾一千篇,堪稱世界紀錄創造者。
擅長在頭發絲上刻字作畫的「微雕藝術家」付出的心血,未必比與數十米高的塑像打交道的雕塑家少。同樣,創作微型小說也未必比創作鴻篇巨制來得輕松省事。星新一的微型小說由於簡練質朴,清新雋永,詩意濃郁,在日本甚至被譽為「小說中的俳句」。他的作品中絕無雕琢堆砌之辭,綺麗華美之章,連日本的中小學生都能毫不費力地看懂。而這種質朴文風的形成,正是作家殫思竭慮,苦心經營的結果。
日本講談社1981年創辦了文學季刊《微型小說園地》,並在該刊設立「星新一微型小說文學獎」,每年舉辦一次。
星新一在《創作的道路》(《現代文學全集·星新一作品卷·解說(權田萬治)》,日本新潮社1979年版。)一文中寫道,「關於寫作的題材,我主張不受任何限制。但我卻為自己規定了三個原則:第一、堅決不描寫色情和兇殺場面;第二、不追趕時髦,不寫時事風俗類的作品;第三、不使用現代派的手法。」在文學商品化傾向日趨嚴重,色情和兇殺題材充斥日本文壇的今天,星新一能始終保持如此嚴肅的寫作態度,實屬不易。星新一的作品還能經受住時間的考驗,日本作家都築道夫說:「即使讀他十年前的作品,也決不會有絲毫陳舊過時的感覺。」這和他的創作方法分不開。他的作品常常不涉及具體的地點、環境、年代、事件和人名,剔除了那些可能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漸趨陳舊的因素。在星新一的作品中,幾乎很難找得到詳細的人物肖像描寫詞句,甚至連主人公的名字也多以N或S等字母取代。星新一在《人物的描寫》一文中曾這樣說:「我為什麼不在作品中使用普通的人名呢?因為日本人的姓名有其特殊性,讀者往往能根據其姓名而判斷出人物的性格和年齡等。有的名字一望便知是有身份的紳士,而有的名字則使人想到嫵媚的美人。這種情況是屢見不鮮的。」星新一不希望讀者僅僅根據作品主人公的姓名就得到某種印象,而是要使人物「活」起來,以行動顯示出其性格。星新一認為,作家應當通過作品來說話,小說畢竟不是論文,與其寫出故弄玄虛,深奧莫測的「天書」來讓評論家煞有其事地作一番解說,還不如把通俗易懂、生動有趣的作品直接交給讀者,讓讀者自己去品味,評判。
『陸』 教育心理學的的創始人
愛德華·李·桑代克(Edward Lee Thorndike 1874.08.31—1949.08.09)美國心理學家,動物心理學的開創者,心理學聯結主義的建立者和教育心理學體系的創始人。他提出了一系列學習的定律,包括練習律和效果律等。1912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17年當選為國家科學院院士。
教育心理學創始人
(1)創立了教育心理學這門學科,使教育心理學從教育學和兒童心理學中分化出來,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因此,桑代克被稱為教育心理學的奠基人。
(2)借用大量生物學和生理學的概念來建立他的聯想主義心理學說。其結論大多是建立在心理實驗的基礎上的,這使他的理論具有較強的客觀性,為實驗心理學的研究作出了貢獻。
(3)發展了古典聯想主義心理學。他的學習心理學是以「聯結」一詞貫穿始終的,所以他自稱為「聯結主義者」。其聯結主義的主要特點就是強調情境與反應之間的聯結,而不講觀念之間的聯想或聯結。因此將完全客觀的參照系與他的心理學理論結合起來。他所提出的學習規律在提法上也與早期聯想主義心理學者有所不同。 主要缺點表現在:桑代克的學習理論具有機械性。他只注意人的外部行為,為了研究這種行為把它分解成最簡單的要素,即刺激—反應單元。但是他忽視了對心理元素和意識的研究。
毫無疑問,桑代克是心理學發展中的重要人物之一。盡管他的很多見解引起人們的爭論和反駁,但是他的學習理論在心理學上始終佔有重要的地位。他的一些觀點,特別是他的效果律一直是人們爭論的一個主題,至今仍有人為驗證效果律和強化的作用,而埋頭進行細致的實驗研究工作。雖然在桑代克之後又出現了一些新的學習理論和模式,但他對動物和人類學習的研究方法和結論在心理學史上的影響是不可抹殺的。
生平簡介
桑代克(Edward LeeThorndike,1874—1949)1874年8月31日出生於美國麻省,父親本來是律師,後來當了牧師。作為一個孩子,其貌不揚,生性害羞、孤獨,只有在學習中才能找到樂趣,也特別有學習的天賦,高中的成績一直處在前一二名。1891年,踏上了康涅狄格州米德爾頓的衛斯理大學,主修英文。1895年畢業時,獲得了50年來最高的平均成績。在他的自傳中寫道,在上大學三年級以前他不記得「聽說過或見過心理學這個詞」,當時他必須選一門必修課。在讀了威廉·詹姆斯的《心理學原理》之後,他才對心理學感興趣。他去哈佛繼續研究生工作,計劃學習英語、哲學和心理學,可是,聽了詹姆斯的兩次課之後,他就完全迷住最後一門課程了。
1896年,他在哈佛獲得另一個文學學士學位,1897年獲碩士學位。盡管對詹姆斯非常尊敬,他卻選擇了一個非常沒有詹姆斯特色的課題「雞的直覺及智力行為」。在後來的生活中,他說,當初的動機「主要是為了滿足獲取學分和畢業文憑的需要……當時明顯沒有對動物的特別興趣」。當時詹姆斯不再搞實驗心理學,但他同意了這個選題,並把他家地下室里的一塊地方提供給沒有足夠大實驗室的桑代克作動物試驗。
1898年,桑代克追求一位年輕漂亮的女士未果(後來桑代克與這位女士終成眷屬),時值哥倫比亞大學聘請他為大學評議員,提供給他獎學金,他帶著兩只受過最好訓練的小雞到了紐約,在這個研究起來更方便的地方繼續完成博士學位。指導教師是詹姆斯·麥克金·卡特爾,當時這位教授正在進行通過人體測驗來測量智力的研究。桑代克盡管後來也進行過精神測驗,但為了完成博士論文,他只得繼續進行自己的動物學習研究。他完成了他著名的迷籠研究,因此獲得博士學位。桑代克在1899年成為哥倫比亞大學師范學院的一位心理學講師,根據卡特爾的建議,桑代克把他的動物研究技術應用於兒童及年輕人,之後他越來越多的用人做測試對象,並把大量時間花在人類學習、教育心理測驗等領域。除了用一年的時間去俄亥俄州克里夫蘭西部保留地大學做教員之外,他成果頗豐的一生中的其餘時間都是在哥倫比亞大學師范學院度過的。在他的學術生涯中,他共出五百零七種書、專論和學術論文,這創紀錄的成就,後來的心理學家,可能除了皮亞傑之外,沒有人能與之相比。
這一富有成果的生命於1949年8月9日只差幾個星期就到他七十五歲生日的時刻結束了。
『柒』 世界三大宗教的創立時間,創始人,主要區域,經典分別是什麼。
三大宗教的發源地
西亞是伊斯蘭教、基督教和猶太教的發祥地。沙烏地阿拉伯的
麥加城,是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的誕生地,被稱為伊斯蘭教
的聖城。耶路撒冷被伊斯蘭教、基督教、猶太教都看作聖城。西
亞和北非的25個國家中,敘利亞、喬治亞、亞美尼亞、塞浦路
斯、以色列等國的居民主要信奉基督教外,其餘國家主要信奉伊
斯蘭教,本區是伊斯蘭教為主的社會。
基督教(天主教、基督教和東正教)主要分布在歐洲大部、非洲大部、美洲大部、亞洲一部分,可以說范圍和影響都很大。
伊斯蘭教主要分部在阿拉伯半島,北非中亞和南亞地區,范圍不大。
佛教是在分部在東亞的中國日本朝韓國及東南亞泰國等一些國家,范圍最小。
基督教分布具體介紹:
1.天主教佔主導的國家:義大利,法國,比利時,盧森堡,奧地利,愛爾蘭,波蘭,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立陶宛,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西班牙,葡萄牙,列支敦斯登,摩納哥,聖馬利諾,馬爾他,安道爾,非洲的很多國家。其中,捷克和匈牙利兩國國內的基督教的影響也很大,捷克的基督教徒人口比例為30%,匈牙利為25%左右。
2.基督教佔主導的國家:英國,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丹麥,挪威,瑞典,冰島,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其中,美國和澳大利亞兩國國內的天主教的影響也很大,美國的天主教徒人口比例為35%,澳大利亞為28%左右。紐西蘭(18%)和英國(10%)的比例也較高。
天主教和基督教勢力相當的國家:德國,荷蘭,瑞士,加拿大。
3.東正教佔主導的國家: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羅馬尼亞,摩爾多瓦,保加利亞,塞爾維亞,黑山,馬其頓,希臘,亞美尼亞,喬治亞。其中,烏克蘭的西部地區以東儀天主教(其基本教義、儀式、體制都是東正教特徵的,但承認天主教的教宗為其在世的教會元首)人口居多。而馬其頓和保加利亞國內的穆斯林人口也不少,分別佔到30%和10%。這主要是當年奧斯曼土耳其500年統治的結果所致。
(1) 基督教的產生與發展 基督教起源於巴勒斯坦的猶太人中。在公元3年,住在該地的猶太人為羅馬所征服。在羅馬人的殘酷壓迫下,猶太人曾於公元66-132年多次發動起義,失敗後遭到更殘酷的鎮壓。由於起義的失敗,被壓迫的群眾感到無能為力,他們把希望寄託於宗教,期待出現一個救世主,使天國降臨地上,來拯救人們的苦難。這反應了他們在現實的斗爭生活中的失望,轉而在精神方面從宗教中尋求出路,以擺脫其絕望的處境。據有關歷史材料,在公元前後,在小亞細亞各地猶太下層居民中出現一種流傳"救世主"將要來臨的秘密教派。基督教實際上是從這種教派演變來的。
最早的教徒多是奴隸、被釋奴隸和貧苦人民。他們在城市中建立起小規模的組織,以十字架為標志,實行財產共有。以後這些小組織聯合而成教會。開始,因其反對羅馬統治,而受鎮壓。後來,由於社會中、上層人士參加了基督教,宣揚寄希望於來世,鼓勵對國家忠誠,對主人恭順。因此,在公元313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頒布了"米蘭敕令"給基督教會以合法地位。到公元380年,宣布基督教為羅馬帝國國教。藉助於國教的地位,於是基督教教堂、教徒遍布於羅馬帝國所轄的各個地方。基督教也就成為剝削階級的統治工具。當時把羅馬、君士坦丁、亞歷山大里亞、安提阿、耶路撒冷等5個教會置於突出地位。
(2)羅馬帝國以後基督教的發展與分裂。在基督教內部,從三四世紀開始,逐漸形成東(君士坦丁堡)西 (羅馬)兩個中心。 東正教會在拜占庭皇帝時期是國教,直接受皇帝領導。皇帝可以任免教會大主教,召開主教會議,批准宗教會議決定,解釋教義。1453年,拜占庭帝國遭到奧斯曼土耳其人進攻而覆滅。西亞、北非和巴爾干半島等地都成為奧斯曼帝國的版圖。由於奧斯曼帝國信奉伊斯蘭教,該地區內東正教受到很大削弱。莫斯科大公乘機使俄羅斯正教會脫離君士坦丁堡大主教控制,形成獨立教會,俄羅斯正教會,並自命為東正教會首腦。沙皇彼得一世對教會改革,使教會在世俗官吏領導下成為國家一部分。這是拜占庭政教集中制的傳統的繼續在俄羅斯的具體體現。俄羅斯正教會在1917年十月革命後,由於國家頒布教會與國家分離的法令,國教體制告終。現信奉東正教的信徒約有1億人,其地理分布除前蘇聯外,主要在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希臘、前南斯拉夫和芬蘭等國。 西羅馬帝國由於蠻族的攻擊,搖搖欲墮,皇帝瓦蘭尼安奴斯三世,企圖利用基督教來挽救帝國滅亡,於455年應羅馬主教利奧一世請求,授予統治西羅馬教會權力,強迫西部主教服從。羅馬教會主教則成為羅馬教皇。此舉遭到東部地區的反對。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教皇已不受當時各小國世俗領導人管轄。在成立教皇國後,教皇同時又是世俗國君。但東羅馬帝國當時仍獨立存在,故教會仍依附於皇帝。雙方矛盾逐漸激化,從相互指責為異端,到1054年相互逐出教門,因而斷絕一切往來,各自獨立成為兩大教派。
16世紀西部教會內部發生宗教改革運動,並陸續分化出一些新教派,稱為"新教"。如北歐各國的路德派,法國、瑞士和蘇格蘭的加爾文派,英國的聖公會(國教會)等。這樣,基督教便分裂為三個教派:即羅馬教皇所控制的羅馬教會,稱為天主教;改革後的基督教,稱為新教或耶穌教(Romance);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希臘正教會,或稱東正教會。 天主教後來由於西班牙與葡萄牙人的殖民統治活動而傳遍世界許多地區。其主要分布地區,在歐洲有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法國、比利時、奧地利、波蘭;拉丁美洲各國與北美洲加拿大的魁北克省;亞洲有菲律賓;非洲有加彭、蒲隆地等。全世界的信徒大約有6億,在世界各宗教人數中居首位。 信奉新教的在歐洲有丹麥、瑞典、挪威、芬蘭、荷蘭、英國和德國。由於英國在海外殖民關系又傳播到美國、加拿大、南非、澳大利亞、紐西蘭。據統計,現有教徒約3.5億。新教同天主教和東正教的不同在於,教派眾多而無統一與嚴格的組織。其主要教派有信義會、長老會、聖公會、公理會和衛理會等。
主要宗教儀式有 洗禮、告解、聖體和婚配等。 洗禮是一種入教儀式。可以由主禮者給受禮者額上傾注少量的水,或將受禮者全身浸入水池片刻。據認為這是耶穌立定的聖事,可赦免入教者的"原罪"。告解是教徒將所犯的罪過向神甫告明,並表示懺悔,請求"上帝赦免"。聖體是祝聖的面餅。在做彌撒時,主禮人先領"聖體"和"聖血"(葡萄酒),然後讓信徒領聖體。教義稱這是代表耶穌的身體和血,為眾人免罪而舍棄和流出的。婚配指教徒在教堂舉行結婚儀式,由神甫主持,在問訊雙方,經肯定回答之後向雙方祝福正式成婚。
基督教的節日主要有 聖誕節,復活節、聖靈降臨節等。 聖誕節是紀念所謂耶穌基督誕生,教會規定為每年的12月25日。東正教因歷法不同,其12月25日相當於公歷1月6或7日。復活節是紀念所謂耶穌被釘死於十字架後的"復活"的節日,規定為每年春分月圓後的第一個星期日。聖靈降臨節是指所謂"復活"後第40日耶穌"升天",第50日差遣"聖靈"降靈;門徒領受聖靈後開始傳教。故規定復活節後第50日為聖靈降臨節。
2.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教徒人數將近6億。 "伊斯蘭"是順從的意思。其教徒稱為"穆斯林",是指服從安拉和先知的人。伊斯蘭教在我國亦稱回教。該教分為遜尼與什葉兩大教派。其分布主要集中在西亞、北非、南亞次大陸和東南亞各地。
(1)伊斯蘭教的產生和發展。 伊斯蘭教於7世紀時起源於阿拉伯半島。當時,拜占庭與波斯兩大帝國為爭奪商道在該地進行長期戰爭,使當地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土地荒廢,商道梗塞,人口銳減,城市蕭條,社會矛盾十分尖銳,各階層都需要尋找新的出路,以擺脫當時的困境。
伊斯蘭教的創始人穆罕默德(570-632)實際上是綜合猶太教、基督教以及半島上原始宗教等教義,聲稱得到"安拉"(真主)啟示,讓他在人間為"安拉""傳警告","報喜信"和"慈惠眾生"。經過多年的努力,公元622年,穆罕默德將宗教活動中心由麥加遷至麥地那,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宗教組織。
穆罕默德死後,在本教中選舉的繼承人,稱為"哈里發"(意為繼承者)。它利用"為真主作戰而死,死後可升天堂"及戰勝的士兵可以分得戰利品等信條對外用兵。對各地的異教居民徵人頭稅及較重的土地稅等辦法使他們信奉伊斯蘭教。因而伊斯蘭教廣泛傳播。經過四任哈里發(632-661)使其領土不但包括整個阿拉伯半島,而且勢力已達到亞、非兩洲,西到埃及與北非,東至波斯。
13世紀後期,小亞細亞信奉伊斯蘭教的奧斯曼土耳其人興起。14世紀後期,建立奧斯曼帝國,1453年佔領君士坦丁堡消滅拜占庭帝國,並建成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因此,把伊斯蘭教帶到巴爾干半島和土耳其。
(2)伊斯蘭教各教派。伊斯蘭教內部在穆罕默德死後,圍繞著哈里發繼承人的問題展開了激烈的斗爭,結果,由於政治派別的對立而導致宗教派別的產生,主要有遜尼與什葉兩大教派,其斗爭持續不斷。 遜尼派注重實用性和世俗知識,信奉家庭和社會群體的力量。遜尼派是伊斯蘭教中教徒最多的一個教派,其分布遍布歐亞非各大洲。 什葉派則強調理想主義和超自然的力量,堅信永無謬誤的伊瑪目。什葉派是伊斯蘭教中教徒較少的一個派別,主要分布在伊朗。
(4)伊斯蘭教的 教義和儀式。 《古蘭經》是伊斯蘭教的基本經典。阿拉伯語"古蘭"原意是"誦讀"。《古蘭經》原是穆罕默德在傳教時,以安拉名義所發表的言論,在其死後,由專人匯編而成。伊斯蘭教把《古蘭經》奉為神聖經典,生活最高准則和立法的最高依據。故遇到問題往往到《古蘭經》中去找答案。《古蘭經》中沒有的,則只好從穆罕默德的其他言行中去找准則。為此,把穆罕默德用"安拉"名義以外的言論編匯成為"聖訓"。
在日常生活方面有嚴格禁食規定,如戒食自死物、血液和豬肉,禁止飲酒,實行土葬,在節日方面,主要有開齋節和宰牲節。開齋節指齋月期滿29日,"尋看新月"次日即為開齋節(為伊斯蘭歷的10月1日)。宰牲節為伊斯蘭歷的12月10日。該日沐浴盛裝,舉行會禮,互相拜會,宰殺牛羊互贈以示紀念。
3.佛教
信仰佛教的人在世界三大宗教中人數較少,只有2.5億多人,分布在東亞與東南亞地區。該教分大乘佛教、小乘佛教和藏傳佛教。
(1)佛教的興起與衰落。 佛教起源於公元前6-5世紀的古印度。其創始人為悉達多·喬達摩。釋迦牟尼是佛教徒對他的尊稱,其意是"釋迦族的聖人"。
公元6世紀中葉至前4世紀中葉為佛教的初創時期,這一時期釋迦牟尼創教並向弟子傳承教說。大約公元前4世紀中葉佛教內部由於對教義與戒律認識產生分歧,分為許多教團,進入部派佛教時期。公元1世紀前後大乘教盛行,並分為中觀學派和瑜迦學派。7世紀以後一部分教派與婆羅門教結合形成密教。13世紀初佛教在印度本土基本消失,直至19世紀才稍有復興。
(2)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佛教中的主要派別有 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大乘與小乘的區別不僅在教義理論方面,也反映在宗教實踐方面。 對佛祖的看法上,小乘把釋迦牟尼當作教主,而大乘則把他當作神通廣大,法力無邊的神。在修持方法和結果上,小乘追求個人的解脫,大乘則認為應以普度眾生,成佛度世為最高目標。從哲學的宇宙觀來看,小乘主張"我空法有",而大乘則認為"法我皆空"。大乘佛教流行於中國、蒙古、朝鮮、日本、越南。因其是從印度向北傳播的佛教,又稱北傳佛教。小乘佛教流行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國家。因其是由印度向南傳播的佛教,亦稱南傳佛教。在我國西藏、青海、內蒙古等地區成為喇嘛教的形式,屬於中國佛教的一支,稱藏傳佛教。它於7世紀吐蕃占普松贊干布開始信奉佛教,至13世紀初,經宗喀巴改革而逐漸強大。藏傳佛教有其獨具的許多教派,嚴密的寺院組織和學習制度。
佛教的節日有佛誕節(夏歷四月初八)、涅盤節(夏歷二月十五日,指佛祖逝世日),佛成道日(夏歷十二月初八)。佛成道日亦稱臘八,這天已成我國民間的節日,屆時吃臘八粥。
『捌』 世界三大宗教的發源地、創始時間、創始人、主要區域和經典分別是什麼
基督教是當今世界上傳播最廣,信徒人數最多的宗教。公元一世紀中葉,基督教產生於地中海沿岸的巴勒斯坦,135年從猶太教中分裂出來成為獨立的宗教。392年,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並逐漸成為中世紀歐洲封建社會的主要精神支柱。1054年,基督教分裂為羅馬公教(天主教)和希臘正教(東正教)。十六世紀中葉,公教又發生了宗教改革運動,陸續派生出一些脫離羅馬公教的新教派,統稱"新教",又稱"抗羅宗"或"抗議宗",在中國稱為"耶穌教 "。所以,基督教是公教、東正教和新教三大教派的總稱。
基督教的創始人是耶穌(Jesus)。耶穌是上帝耶和華之子,他出生在巴勒斯坦北部的加利利的拿撒勒,母親名叫瑪利亞,父親叫約瑟。瑪利亞未被迎娶前,聖靈降臨在她身上,使她懷孕。約瑟一度想休了瑪利亞,但受了天使的指示,仍把她娶了過來。耶穌三十歲時受了約翰的洗禮,又在曠野中經受了魔鬼撒旦的誘惑,這一切堅定了他對上帝的信念。此後,耶穌就率領彼得、約翰等門徒四處宣傳福音。耶穌的傳道引起了猶太貴族和祭司的恐慌,他們收買了耶穌的門徒猶大,把耶穌釘死在了十字架上。但三天以後,耶穌復活,向門徒和群眾顯現神跡,要求他們在更廣泛的范圍內宣講福音。從此,信奉基督教的人越來越多,他們把基督教傳播到世界各地。
基督教的經典是《聖經》。《聖經》中記述的都是上帝的啟示,是基督教徒信仰的總綱和處世的規范,是永恆的真理。《聖經》分為《新約全書》和《舊約全書》兩部分。《舊約》原是猶太教的經典,耶穌對他的某些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不同於猶太教的看法,並做出了解釋說明,作為自己信仰的一個重要依據。《舊約》包括律法書、先知書、歷史書和雜集四類,共39卷,其中記錄了天地起源、猶太人的來源和歷史以及古代猶太人的文學作品。《新約》包括福音書(即《馬太福音》、《馬可福音》、《路加福音》和《約翰福音》)、歷史書、使徒書信和啟示錄四類,共27卷,其中主要記述了耶穌及其門徒的言行,在《啟示錄》中,還記述了基督教對末日審判的預言。
基督教的教義比較復雜,各教派強調的重點也不同,但基本信仰還是得到各教派公認的。基督教的教義可歸納為兩個字--"博愛"。在耶穌眼裡,博愛分為兩個方面:愛上帝和愛人如己。耶穌曾經說過:"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的愛主你的上帝,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愛人如己。這兩條誡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馬太福音》第二十一章37-40節)在基督教的教義中,愛上帝是指在宗教生活方面要全心全意的侍奉上帝。基督教是嚴格的一神教,只承認上帝耶和華是最高的神,反對多神崇拜和偶像崇拜,也反對宗教生活上的繁文縟節和嘩眾取寵。"愛人如己"是基督徒日常生活的基本准則,它的要求是:人應該自我完善,應該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應該忍耐、寬恕,要愛仇敵,並從愛仇敵進而反對暴力反抗。只有做到上述要求,才能達到博愛的最高境界-- 愛人如己。
基督教誕生至今已兩千年,除了耶穌,還涌現了許多對基督教發展有重大影響的人物,如彼得、約翰、雅各等十二門徒,保羅、巴拿巴等使徒,對基督教神學發展起重要作用的奧古斯丁,以及馬丁.路德、閔采爾、加爾文等宗教改革家。現在,基督教已成為世界第一大宗教,教徒遍布四大洲。
『玖』 星期一是在什麼時期傳入我國的
可能就是在那個很古老很古老的時代就傳到我們中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