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正學教育
Ⅰ 中國教育是否正確
現在各類教育理念很多,怎麼去辨別?我看大道至簡,關鍵看三條:一看是否符合黨的教育方針,二看是否符合教育規律和人的成長成才規律,三看是否符合公平公正的要求。
理念是置於人內心的一種屬於世界觀層次的精神主張和追求,它來自於一個人的人生體驗和精神思辨。一個人的經歷及所處的環境影響和鑄就著一個人的內心主張和追求。這種主張和追求與理想有聯系,也有區別。
理念猶如在海上航行的大船的羅盤,而理想猶如航行所要到達的彼岸。這種內心主張和追求一旦形成,將強烈地支配和指導一個人的行動,這在教育問題上表現得尤為明顯。這與教育既是社會行為又是個人行為的特點有關,相比其他領域,個人行為對教育的影響特別大。
生活中我們很容易看到,盡管有學校,但家長對自身孩子的教育影響常常具有改變的作用;盡管學校是一個集體,但一個老師對所教學生的影響往往具有決定性的意義;盡管國家有系統性的教育規范,但一個校長常常決定了一個學校的教育價值取向。正因為如此,端正教育理念,樹立先進崇高教育理念,對發展教育至關重要。
拿我所工作的浙江來說,這些年做成了不少在全國具有影響的大事:零擇校在全省所有縣市區實現,全面深化課程改革在大中小學如火如荼展開,中小學教師交流實現制度性突破,等等。做成這些大事,一個很重要的影響因素就是,大家在做這些事情上有著比較一致的理念,或者說我們比較好地統一了大家做這些事的理念。但我們也有許多事至今還沒有做成,或者說做得相當艱難。比如,中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局面沒有根本改變,中小學校及在職教師有償補課在一些地方和學校仍非常突出,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辦重點班,學校之間升學排名次,等等。這些工作之所以推進解決得不理想,根子還在於理念不端正,一些地方、一些學校、一些人唯考試分數和升學率是舉。須知,教育不僅僅只有分數和升學,教育還有更多的意義、更重要的使命。孩子的健康成長、家國情懷、社會責任感、社會實踐能力、品行操守、理想信念追求等,都遠比一時的分數和升學率重要。
抓工作需要統一思想,解決諸多教育頑症尤其需要我們樹立和弘揚正確的教育理念。教育是思想者的事業,思想對我們的教育有著決定性影響。現在各類教育理念很多,令人目不暇接,怎麼去辨別?我看大道至簡,關鍵看三條:一看是否符合黨的教育方針,即是否有助於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可靠接班人。德智體美是對學生的綜合素質要求,不能割裂,不可偏廢,尤其要注意防止和糾正只重智、忽視德和體美情況的發生。合格建設者、可靠接班人,這是黨和國家的要求,任何時候都要堅持,尤其是在推進教育對外開放的過程中,我們要有清醒的頭腦和堅定的政治把握。二看是否符合教育規律和人的成長成才規律。要強調學生在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基礎上的個性發展,從這點出發,積極促進因材施教以及與此相適應的小班化教育、分層式教育,推進學校特色發展,堅決制止各類拔苗助長行為、以犧牲學生健康換取學習成績的行為。三看是否符合公平公正的要求。學校招生要公平公正,要堅決執行各項招生規定;教師施教要公平公正,教師應愛各類學生,尤其是對困難學生應給予更多的關心;政府配置教育資源要公平公正,特別是在義務教育階段,配置資源要有助於縮小區域、學校、群體之間的差距,不能再人為地去建設什麼重點學校。從社會進步看,我國會逐步擴大義務教育的范圍,因此,高中段校與校辦學條件的過大差距也應有計劃地縮小。
堅持和弘揚先進的教育理念,最為重要的還是在於擔當。在大多數時候,辨別教育理念和教育現象的對與錯、好與不好並不難。難的是我們敢不敢堅持堅守科學的正確的教育理念,反對和克服錯誤的教育理念,尤其是要反對和克服錯誤的以至違法違規的教育行為。在錯綜復雜的利益面前,在已有體制下,在現實社會環境中,堅持堅守科學的正確的教育理念,是需要勇氣以至犧牲的,當然也需要智慧。現在我們正在開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要通過教育,真正讓全體教育人在堅持堅守先進教育理念,反對錯誤教育行為上嚴起來實起來,尤其是在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禁止中小學校和在職中小學教師有償補課、制止分重點班和快慢班、不搞升學率排名上取得明顯進步。
Ⅱ 中國歷史上的正規學校教育是從什麼時候開
位於英國東南部的坎特布,建立於公元前597年的國王學校,,可能是現存最版古老的學校之權一;而中國最早的學校,據估計是在周朝。漢代後逐漸出現太學之類官方辦的學校。學校教育的目的隨著時代和政治、文化的不同而有差異。在中國歷史上的周朝,學校是統治階級培養下一代品格、禮樂、讀寫和軍事技巧的場所。
Ⅲ 國內外教育學家怎麼評價中國式教育
當事教師及部分教育專家均認為,中英教育的沖突色彩被紀錄片有選擇性地放大了,實際差異並沒有那麼大。南方日報展開的網路調查顯示,中國網友對於中式教育和英式教育的支持度也較為均衡,31%的網友認為中式教育明顯優於英式教育,28%的網友認為相反。
BBC官方稱,拍攝這樣一部紀錄片是為了直觀地表現中英教育的差距,比較中英教學方式的成效。相關統計數據顯示,在學業上,英國學生成績與亞洲學生相比落後三年,特別是在數學上。因此,BBC攜手英國博亨特學校,共同打造了一次教育實驗,並拍成紀錄片展示出來。
英國學生致信中國媒體:「BBC只挑沖突激烈畫面」
就在第二集播出的同時,片中的英國姑娘Ciara通過社交網路臉書聯繫到中國媒體,她表示BBC製片方對紀錄片的剪輯似乎有失公允。「他們只挑選了師生雙方沖突最激烈的畫面,幾乎沒有包含同學們好好上課的鏡頭。」此外,Ciara還表示,實驗的50名同學中大多數人屬於中上水平,其公正性有待商榷。「就算中國學校最終在考試中贏得了比賽,就能說明中式教育有成效嗎?」針對學生選拔的問題,片中老師並未作出回應。
網友如何評價BBC今年播出的紀錄片《中國式教育》?
【網友】
我是BBC紀錄片中的鄒老師(教數學的男老師)的學生。我就讀於杭外劍橋高中,一個中西方教育模式交融的地方。我認為這才是最好的教育模式。
我們學習A-Level課程,位置分布是一組五六個同學。鄒老師,同Simon,同塞萌(一聽就是一個很萌很好的老師),教學質量非常高。每每他先用舊的知識點引出新的知識點,同時教我們同學思考,用創意的方法理解與解答新的知識點。這里會有一場很激烈的小組討論,一部分同學爭執不下,一部分同學埋頭苦算。直到Simon公布了他認為最好的解法,大夥兒恍然大悟,深深感覺自己被塞萌或者被數學耍了。偶爾會有同學想出比課本,比塞萌更好的方法。塞萌兩眼放光,慢滿是贊許:「BigHand to……」 掌聲響起,為同學,為塞萌,為數學。
【網友】
我也是BBC紀錄片中的鄒老師(教數學的男老師)的學生,之前讀於杭外劍橋高中,現在在牛津大學讀書。昨天在b站看完了這部片子,又聽到了Simon萌萌的英語也是覺得很有意思。我覺得這部片子可以從很多角度看吧,也算是講講我個人的感受。
首先我覺得我絕對屬於,在中國學校而更像片中英國學生的類型。高二一年翹課178節,然後被校長通報批評了(不要問我為什麼沒有被開除。。)。上化學課的時候看雜志被老師繳了3次然後不讓我上課。。反正我覺得老師也是挺爆炸的。所以所謂中國學生就是比較聽話認真聽課我個人表示無法信服。
另一方面,英國的私立學校紀律管理非常嚴格也是在英國的人都懂的。基本上不服管一兩次就是關禁閉,多了就是開除,不可能有學生在課堂上這樣鬧事。
所以這部片子的傾向性也是明顯的,就是警示英國人公立教育的問題。
Ⅳ 中國有哪些教育學家
1、陶行知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縣人,中國人民教育家、思想家,偉大的民主主義戰士,愛國者,中國人民救國會和中國民主同盟的主要領導人之一。
2、蔡元培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鶴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並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漢族,浙江紹興府山陰縣(今浙江紹興)人,原籍浙江諸暨。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民主進步人士,國民黨中央執委、國民政府委員兼監察院院長。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
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革新北大,開「學術」與「自由」之風;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時兼任中法大學校長。他早年參加反清朝帝制的斗爭,民國初年主持制定了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第一個法令——《大學令》。
3、陳鶴琴
陳鶴琴(1892年3月5日-1982年12月30日),浙江省上虞縣人,中國著名兒童教育家、兒童心理學家、教授,中國現代幼兒教育的奠基人。
早年畢業於國立清華大學,留學美國五年,1919年獲得哥倫比亞大學碩士學位。五四運動期間回國後,最初擔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教授,講授兒童心理學課程。東南大學成立後,任教授和教務主任。
4、葉瀾
葉瀾,中國著名教育家,女,祖籍福建南安,1941年12月生於上海,1962年畢業於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系本科,並留校工作至今,現為華東師范大學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華東師范大學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名譽所長,上海市人民政府參事。
5、葉聖陶
葉聖陶(1894—1988),男,原名葉紹鈞,字秉臣、聖陶,1894年10月28日生於江蘇蘇州,現代作家、教育家、文學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有「優秀的語言藝術家」之稱。
1907年,考入草橋中學。1916年,進上海商務印書館附設尚公學校執教,推出第一個童話故事《稻草人》。 1918年,發表第一篇白話小說《春宴瑣譚》。1923年,發表長篇小說《倪煥之》。
1949年後,先後出任教育部副部長、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和總編、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委員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顧問、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政協副主席,第一、二、三、四、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民進中央主席。
Ⅳ 中國教育能讓人學到真本事么
我們要是更有創造力可能對本國社會不利,我懷疑是故意壓制的 要麼就是人太多來不及照顧大家
Ⅵ 中國教育學院中國有哪些不正規大學
有很多不正規的大學,主要是野雞大學,就是不正規的大學,野雞大學最後畢業證是沒有用的。
Ⅶ 目前國家承認的學歷有哪些
1、統招全日制學歷抄(普通高等學歷)——需參加全國統一高考(或者自主招生考試),學制專科3年,本科4年~5年。
2、成人高考學歷(其中學習形式分夜大、業余、函授)——也需要參加全國統一入學考試,學制大多為2.5年。
3、遠程教育學歷(又稱現代教育、網路教育)——學制2.5年,入學考試較為容易,學習時間自由。
4、自考學歷(又稱自學考試)——無需上課,自由學習,每年兩次考試,4月份和10月份,專業不同考試科目不同。
5、國家開放大學(原廣播電視大學又稱電大學歷、開放教育)——教育部直屬大學,學制2.5年。
Ⅷ 我覺得在中國教育不是真的讓人真正獲得學識,而是選拔「人才」的工具而已!!
中國在很多問題上都饒了彎路或者正在繞彎路,我想我們能做的是,擦亮眼睛努內力認容清世界,如果可以忍受,那麼就在當前的環境下按世俗的要求而努力,獲得言語權,保持本心。
相信自己,相信愛。
另外,如果學校教育讓你吃不飽,你可以自己尋找食物,雖然有時別人會告訴你得不到,或者有毒,但是總要靠自己去評判。
Ⅸ 中國歷史上的正規學校教育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一、官學制度的建立與「六藝」教育的形成
1.學校萌芽的傳說
(1)時間與歷史條件:
我國的學校萌芽於原始社會末期或奴隸社會初期。學校產生的歷史條件是:
由於青銅器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社會生產力,勞動生產有了剩餘,貧富差別、腦力勞動分工初步出現,使一部分人得以脫離生產勞動專門辦教育;
社會事務日漸復雜,需要培養專門人員進行管理;---社會需要
文字的產生為日益繁復的社會知識和自然知識的積累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同時也造成了產生學校的現實需要。
(二)原始學校的形態
1.舜、虞時期:--萌芽--序;序是我國學校教育最初的形態,標志著我國教育的萌生。
2.夏朝:--雛形--序、校
3.商朝--發展時期,較為完備---庫、序、學
2.西周的教育制度
(1)「學在官府」
學在官府」 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徵。主要體現學術和教育為官方所把持,國家有文字記錄的法制規章、典籍文獻以及祭祀典禮用的禮器全都掌握在官府,普通百姓根本無緣接觸到。民間無學術,也就無學校教育可言,只有廣義上的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教育,而此類教育通常都是融合在生產和生活中進行的。西周的政治體制是領主貴族制度,諸侯、大夫都有自己的世襲領地,政府的官職也多是世襲的,史稱「世卿世祿」。在這種體制下,培養統治階級治國人才的學校教育,其對象必然以貴族子弟為主,即所謂「國子」,他們的教育自然由官方來安排。
學在官府具體表現為官師不分和政教合一。官吏既負行政職責,也有教學的任務。比如西周時國學的主持者稱大司樂,負責祭祀和國家典禮,是國家最高禮樂官,同時兼管國學教育事務。大司樂屬下的一些官員,如師氏、保氏、大胥、小胥、樂師等就是國學的教師。此時的教育機構與行政機構尚未分離,教育與政事合一。國學既是施教的場所,又是國家舉行重大禮儀活動的地方,如祭祀、鄉射、獻俘等活動都在國學進行。各級鄉學也是地方舉行鄉飲酒禮、鄉射禮、士人議政、養老尊賢活動的場所。政事活動本身也就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學生在參與政事的過程中接受各種教育。
在「學在官府」體制下,形成了從中央到地方的較為完善的學校教育體制以及以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為主體的教育內容。
(2)大學與小學
按學生的年齡與程度可分大學與小學。天子所設的大學,規模較大,有「五學」之稱,即辟雍、成均、上庠、東序、瞽宗。其中辟雍是中心,四面環水。諸侯所設的大學,規模比較簡單,僅有一學,半面臨水,稱「泮宮」。
(3)國學與鄉學
西周學校已有較完備的制度,從設置上看,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國學,一類是鄉學。國學設於王城及諸侯國都。國學之外,又有鄉學。鄉學是地方學校,按地方行政區劃設立。由於地方區域的大小不等,設學也有不同名稱,如閭塾、黨庠、州序、鄉校等。
(4)家庭教育
父母就是幼兒最初的教師。當時重男輕女的現象非常嚴重。女子在社會上和家庭里都沒有地位,也沒有受學校教育的權利和機會。
3.「六藝」教育
六藝:夏、商、西周時期教育的基本內容。「禮」,後世稱之為周禮,包括周代的典章制度和以孝、銻為核心的道德規范以及各種禮儀。「樂」包括歌詠、舞蹈和演奏樂器等。「禮」和「樂」密切配合,「禮」是外在的政治原則、道德行為規范,是其思想行為准則,具有強制性。「樂」則陶冶人的感情,使強制性的禮轉化為人們內在的道德和精神的需求。「射」即拉弓射箭的技術。「御」即駕馭戰車的技能。「書」是讀書、寫字。「數」是計數。「六藝」體現了文武兼備、諸育兼顧的特點,反映了中華文明發展早期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