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義務教育 » 現代教育

現代教育

發布時間: 2020-11-17 20:29:39

『壹』 現代教育具體是干什麼的

一、以人為本的理念

21世紀的今天,社會已經由重視科學技術為主發展到以人為本的時代,教育作為培養和造就社會所需要的合格人才以促進社會發展和完善的崇高事

業,自然應當全面體現以人為本的時代精神。因此,現代教育強調以人為本,把重視人,理解人,尊重人,愛護人,提升和發展人的精神貫注於教育教學

的全過程、全方位,它更貫注人的現實需要和未來發展,更注重開發和挖掘人自身的稟賦和潛能,更重視人自身的價值及其實現,並致力於培養人的自尊

、自信、自愛、自立、自強意識,不斷提升人們的精神文化品味和生活質量,從而不斷提高人的生存和發展能力,促進人自身的發展與完善。鑒於此,現

代教育已成為增強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手段,成為綜合國力的基礎並日益融入時代的潮流之中,倍受人們的青睞與關注。

二、全面發展的理念

現代教育以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宗旨,因此它更關注人的發展的完整性、全面性,表現在宏觀上,它是面向全體公民的國民性教育,注重民族

整體的全面發展,以大力提高和發展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提高民族的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能力,增強包括民族凝聚力在內的綜合國力

為根本目標;表現在微觀上,它以促進每一個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全面發展與完善,造就全面發展的人才為己任。這就要求人們在教育觀

念上實現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由專業性教育向通識性教育的轉變,在教育方法上採取德、智、體、美、勞等幾育並舉、整體育人的教育方略。

三、素質教育的理念

現代教育揚棄了傳統教育重視知識的傳授與吸納的教育思想與方法,更注重教育過程中知識向能力的轉化工作及其內化為人們的良好素質,強調知

識、能力與素質在人才整體結構中的相互作用、辯證統一與和諧發展。針對傳統教育重知識傳遞、輕實踐能力,重考試分數、輕綜合素質等弊端,現代教

育更加強調學生實踐能力的鍛造,全面素質的培養和訓練,主張能力與素質是比知識更重要、更穩定、更持久的要素,把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與提高作為

教育教學的中心工作來抓,以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和強化素質為基本教育目標,旨在全面開發學生的諸種素質潛能,使知識、能力、素質和諧發展,提高人

的整體發展水準。

四、創造性理念

傳統教育向現代教育的重要轉型之一,就是實現由知識性教育向創造力教育轉變。因為知識經濟更加彰顯了人的創造性作用,人的創造力潛能成為

最具有價值的不竭資源。現代教育強調教育教學過程是一個高度創造性的過程,以點撥、啟發、引導、開發和訓練學生的創造力才能為基本目標。它主張

以創造性的教育教學手段和優美的教育教學藝術來營造教育教學環境,以充分挖掘和培養人的創造性,培養創造性人才。現代教育主張,完整的創造力教

育是由創新教育(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能力與創新人格)與創業教育(指在培養學生的創業精神、創業能力與創業人格)二者結成而形成的生

態鏈構成。因此,加強創新教育與創業教育並促進二者的結合與融合,培養創新、創業型復合性人才成為現代教育的基本目標。

五、主體性理念

現代教育是一種主體性教育,它充分肯定並尊重人的主體價值,高揚人的主體性,充分調動並發揮教育主體的能動性,使外在的、客體實施的教育

轉換成受教育者主體自身的能動活動。主體性理念的核心是充分尊重每一位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教」始終圍繞「學」來開展,以最大限度地開啟學生

的內在潛力與學習動力,使學生由被動的接受性客體變成積極的、主動的主體和中心,使教育過程真正成為學生自主自覺的活動和自我建構過程。為此,

它要求教育過程要從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以活動為中心、以實踐為中心,倡導自主教育、快樂教育

、成功教育和研究性學習等新穎活潑的主體性教育模式,以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習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使學生積極主動地

、生動活潑地學習和發展。

六、個性化理念

豐富的個性發展是創造精神與創新能力的源泉,知識經濟時代是一個創新的時代,它需要大批具有豐富而鮮明個性的個性化人才來支撐,因此它催

生出個性化教育理念。現代教育強調尊重個性,正視個性差異,張揚個性,鼓勵個性發展,它允許學生發展的不同,主張針對不同的個性特點採用不同的

教育方法和評估標准為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充分發展創造條件。它把培養完善個性的理念滲透到教育教學的各個要素與環節之中,從而對學生的身心素質特

別是人格素質產生深刻而持久的影響力。個性化理念在教育實踐中首先要求創設和營造個性化的教育環境和氛圍,搭築個性化教育大平台;其次在教育觀

念上它提倡平等觀點、寬容精神與師生互動,承認並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為每一位學生個性的展示與發展提供平等機會和條件,鼓勵學習者各顯神通;

再次在教育方法上,注意採取不同的教育措施施行個性化教育,注重因材施教,實現從共性化教育模式向個性化教育模式轉變,給個性的健康發展提供寬

松的生長空間。

七、開放性理念

當今時代是一個空前開放的時代,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信息的網路化,經濟的全球化使世界日益成為一個更加緊密聯系的有機整體。傳統的封閉

式教育格局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全方位開放式的新型教育。它包括教育觀念、教育方式、教育過程的開放性,教育目標的開放性,教育資源的開放

性,教育內容的開放性,教育評價的開放性等等。教育觀念的開放性即指民族教育要廣泛吸取世界一切優秀的教育思想、理論與方法為我所用;教育方式

的開放性即教育要走國際化、產業化、社會化的道路;教育過程的開放性即教育要從學歷教育向終身教育拓寬,從課堂教育向實踐教育、信息網路化教育

延伸,從學校教育到社區教育、社會教育拓展;教育目標的開放性即指教育旨在不斷開啟人的心靈世界和創造潛能,不斷提升人的自我發展能力,不斷拓

展人的生存和發展空間;教育資源的開放性指充分開發和利用一切傳統的、現代的、民族的、世界的、物質的、精神的、現實的、虛擬的等各種資源用於

教育活動,以激活教育實踐;教育內容的開放性指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設置教育教學環節和課程內容,使教材內容由封閉、僵化變得

開放、生動和更具現實包容性與新穎性;教育評價的開放性指打破傳統的單一文本考試的教育評價模式,建立起多元化的更富有彈性的教育評價體系與機

制。

八、多樣化理念

現代社會是一個日益多樣化的時代,隨著社會結構的高度分化,社會生活的日益復雜和多變,以及人們價值取向的多元化,教育也呈現出多樣化發

展的態勢。這首先表現在教育需求多樣化,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人才的規格、標准必然要求多樣化;其次表現在辦學主體多樣化,教育目標多樣

化,管理體制多樣化;再次還表現在靈活多樣的教育形式、教育手段,衡量教育及人才質量的標准多樣化等等。這些都為教育教學過程的設計與管理提出

了更高的要求與挑戰,它要求根據不同層次、不同類型、不同管理體制的教育機構與部門進行柔性設計與管理,它更推崇符合教育教學實踐的彈性教學與

彈性管理模式,主張為教育事業的發展提供更加寬松的社會政策法規體系與輿論氛圍,以促進教育事業的繁榮與發展。

九、生態和諧理念

自然物的生長需要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人才的健康成長同樣也需要寬松和諧的社會生態環境的滋潤。現代教育主張把教育活動看作是一個有機的

生態整體,這一整體既包括教育活動內部的教師、學生、課堂、實踐、教育內容與方法諸要素的親和、融洽與和諧統一,也包括教育活動與整個育人環境

設施和文化氛圍的協同互動、和諧統一,把融洽、和諧的精神貫注於教育的每一個有機的要素和環節之中,最終形成統一的教育生態鏈整體,使人才健康

成長所需的土壤、陽光、營養、水分、空氣等各種因素產生和諧共振,達到生態和諧地育人。所以,現代教育倡導「和諧教育」,追求整體有機的「生態

性」教育環境建構,力求在整體上做到教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營造出人才成長的最佳生態區,促進人才的健康和諧發展。

十、系統性理念

隨著知識經濟的來臨,學習化社會的到來,終身教育成為現實。教育成為伴隨人的一生的最重要的活動之一。因而,教育不再僅僅是學校單方面的

事情,也不僅是個人成長的事情,而且是社會進步與發展的大事,是整個國民素質普遍提高的事情,是關乎精神文明建設及兩個文明協調發展的全局性、

戰略性大業,它是一項由諸多要素組成的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涉及到許多行業和部門,所以需要全社會普遍參與、共同努力才能搞好。所以,與傳統教

育不同,轉型時期我國正在形成的是一種社會大教育體系,它需要在系統工程的理念指導下進行統一規劃、設計和一體化運作,以培養人們的學習能力,

提升人們的生存和發展能力為目標,以實現社會系統內部各環節、各部門的協調運作、整體聯動為基礎,把健全教育社會化網路作為構成教育環境的中心

工作來抓,促進大教育系統工程的良性運行與有序發展,以滿足學習化社會對教育發展的迫切要求。

『貳』 現代教育的特點是什麼

第一,教育的終身化。

終身教育是適應科學知識的加速增長和人的持續發展要求,而逐一形成的一種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它的本質在於,現代人的一生應該是終身學習、終身發展的一生。

第二,教育的民主化。

具體表現為,一方面,它追求讓所有人都受到同樣的教育,包括教育起點的機會均等,教育過程中享受教育資源的機會均等,甚至包括教育結果的均等;

另一方面,它追求教育的自由化,包括教育自主權的擴大,根據社會要求設置課程、編寫教材的靈活性,價值觀念的多樣性等。

第三,教育的全民化。

主要表現為全民教育,即教育必須面向所有人,即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利,必須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

第四,教育的多元化。

具體表現為培養目標的多元化、辦學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教學內容的多元化、評價模式的多元化等。

第五,教育的現代化。

具體表現為現代科學技術(包括工藝、設備、程序、手段等)在教育上的運用,並由此引起的教育思想、教育觀念的變化。

拓展資料:

現代教育是伴隨著現代社會的形成而出現的人類歷史上一種嶄新的教育形式,也是人類社會和教育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它是迄今為止教肓發展的最高階段 ,也是人類教育發展的一個十分重要的階段 。

中國的現代教育起始於十九世紀下半葉。從十九世紀六十年代開始,一批具有早期維新思想的知識分子便在粵著書立說,主張效法西方的先進技術和制度,提倡通過改良和變法,實現國家富強,並促成了學習西方知識的風氣。

『叄』 近代教育和現代教育有什麼特點

現代教育的特點來:
1.培養全面發展源的個人正由理想走向實踐
2.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成為現代教育規律之一
3.教育民主化的縱深發展
4.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攜手並進
5.教育普及制度化,教育形式多樣化
6.終身教育成為現代教育中一個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教育思潮
7.實現教育現代化是各國教育的共同追求
近代教育的特點:
(1) 國家加強了對教育的重視和干預.19世紀以後,資產階級政府逐漸認識到公共教育的重要性,並逐漸建立了公共教育系統.
(2) 初等義務教育的普遍實施.機械化工業革命的基本完成和電氣化工業革命的興起,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並為初等教育的普及提供了物質條件.
(3) 教育的世俗化;與共了教育的發展相應,教育逐漸建立了實用功利的世俗教育目標,從宗教教育中分離出來.
(4) 重視教育立法,以法治教.西方教育發展的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有法律的明確規定,教育的每次重要進展或重大變革,都以法律的形式規定和提供保證.

希望能幫到你,望採納,謝謝

『肆』 西方教育史上的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有什麼區別

西方傳統派和現代派的教育思想的區別:
傳統:神學教育,貴族精英教育。
現代:科學文化教育,大眾教育。

西方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大全
布魯納的教育思想
布魯納(1915-)是美國心理學家和教育家、結構主義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教育過程》(1960)、《論認知》(1962)、《教學論探討》(1966)、《教育的適合性》(1971)等。
布魯納認為,學習一間學科不僅是"學會什麼",更重c要的是"知道怎樣處理」,即"學會如何學習"。他指出,"我們教一門科目,並不希望學生成為該科目的一個小型圖書館,而是要他們參與獲得知識的過程。學習是一種過程,而不是結果。"在布魯納看來,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探索知識的過程。他強調說:"人類學習中似乎有個必不可少的成分,它像發現一樣,是盡力探索情景的機會。"因此,應該把發現學習作為兒童教學的主要方法,以鼓勵兒童去發現知識的奧秘,去掌握學科的結構。
關於發現學習,布魯納指出,"用自己的頭腦親自獲得知識的一切形式"都可以稱為發現學習。但學校中的發現學習不局限於對未知世界的發現,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憑借自己的力量對人類文化知識的"再發現"。其實質就是把"現象重新組織或轉換,使人能超越現象進行再組合,從而獲得新的領悟,包括尋我正確結構和意義。"總之,在布魯納看來,發現學習就是在學校條件下,引導兒童從所見的事物的表面現象去探索具有規律性的潛在結構的一種學習途徑。
布魯納進一步研究並提出了促進發現學習的方法,一是鼓勵兒童積極思考和探索。布魯納認為,兒童是發現學習的主體,因此,應鼓勵兒童相信並依靠"自己的頭腦"去思考、發現和解決問題。二是激發兒童學習的內在動機。布魯納認為,內在動機,特別是能力,是兒童學習的推動力,應啟發兒童把學習與日後的生活聯系起來,以發現為獎勵,自主地學習,逐步培養和形成學習的行為和習慣。三是注意新舊知識的相容性。布魯納認為,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創造良好的學習情景,促使學生發現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並把新知識納入自己已有的知識結構,成為自己的知識。四是培養學生運用假設、對照、操作的發現技能。布魯納認為,培養學生發現的技能,不僅有助於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有效的組織,有助於其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而且有利於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實現發現學習。
杜威的教育思想
美國教育家杜威(1859-1952)是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
(一)論教育本質
從實用主義經驗論和機能心理學出發,杜威批判了傳統的學校教育,並就教育本質提出了他的基本觀點,"教育即生活"和 "學校即社會"。
1、"教育即生活"
杜威認為,教育就是兒童現在生活的過程,而不是將來生活的預備。他說:"生活就是發展,而不斷發展,不斷生長,就是生活。"因此,最好的教育就是"從生活中學習"、從經驗中學習"。教育就是要給兒童提供保證生長或充分生活的條件。
由於生活就是生長,兒童的發展就是原始的本能生長的過程,因此,杜威又強調說:"生長是生活的特徵,所以教育就是生長。"在他看來,教育不是把外面的東西強迫兒童去吸收,而是要使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得以生長。
由此,杜威認為,教育過程在它的自身以外無目的,教育的目的就在教育的過程之中。其實,他反對的是把從外面強加的目的作為兒童生長的證式目標。
2、"學校即社會"
杜威認為,既然教育是一種社會生活過程,那麼學校就是社會生活的一種形式。他強調說,學校應該"成為一個小型的社會,一個雛形的社會。"在學校里,應該把現實的社會生活簡化到一個雛形的狀態,應該呈現兒重現在的社會生活。就"學校即社會"的具體要求來說,杜威提出,一是學校本身必須是一種社會生活,具有社會生活的全部含義;二是校內學習應該與校外學習連接起來,兩者之間應有自由的相互影響。
但是,"學校即社會"並不意味著社會生活在學校里的簡單重現。杜威又認為,學校作為一種特殊的環境,應該具有3個比較重要的功能,那就是:"簡單和整理所要發展的傾向的各種因素;把現存的社會風俗純化和理想化;創造一個比青少年任其自然時可能接觸的更廣闊、更美好的平衡的環境。"
(二)教學論
在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體系中,教學論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
1、"從做中學"
在批判傳統學校教育的基礎上,杜威提出了"從做中學" 這個基本原則。由於人們最初的知識和最牢固地保持的知識, 是關於怎樣做 (howtodo)的知識。因此,教學過程應該就是"做"的過程。在他看來,如果兒童沒有"做"的機會,那必然會阻礙兒童的自然發展。兒童生來就有一種要做事和要工作的願望,對活動具有強烈的興趣,對此要給予特別的重視。
杜威認為,"從做中學"也就是"從活動中學"、"從經驗中學入它使得學校里知識的獲得與生活過程中的活動聯系了起來。由於兒童能從那些真正有教育意義和有興趣的活動中進行學習,那就有助於兒童的生長和發展。在杜威看來,這也許標志著對於兒童一生有益的一個轉折點。
但是,兒童所"做"的或參加的工作活動並不同於職業教育。杜威指出,貫徹"從做中學"的原則,會使學校所施加於它的成員的影響更加生動、更加持久並含有更多的文化意義。
2、思維與教學
杜威認為,好的教學必須能喚起兒童的思維。所謂思維,就是明智的學習方法,或者說,教學過程中明智的經驗方法。在他看來,如果沒有思維,那就不可能產生有意義的經驗。因此,學校必須要提供可以引起思維的經驗的情境。
作為一個思維過程,具體分成五個步驟,通稱"思維五步",一是疑難的情境;二是確定疑難的所在;三是提出解決疑難的各種假設;四是對這些假設進行推斷;五是驗證或修改假設。杜威指出,這五個步驟的順序並不是固定的。
由"思維五步"出發,杜威認為,教學過程也相應地分成五個步驟,一是教師給兒童提供一個與現在的社會生活經驗相聯系的情境;二是使兒童有準備去應付在情境中產生的問題;三是便兒童產生對解決問題的思考和假設;四是兒童自己對解決問題的假設加以整理和排列;五是兒童通過應用來檢驗這些假設防。這種教學過程在教育史上一般被稱之為"教學五步"。在杜威看來,在這種教學過程中,兒童可以學到創造知識以應付需求的方法。但是,他也承認,這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三)論兒童與教師
盡管杜威並不是"兒童中心"思想的首創者,但是,他是贊同"兒童中心"思想的。其最典型的一段話是:"現在,我們教育中將引起的政變是重心的轉移。這是一種變革,這是一種革命,這是和哥白尼把天文學的中心從地球轉到太陽一樣的那種革命。這里,兒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圍繞他們而組織起來。"
從批判傳統學校教育的做法出發,杜威認為,學校生活組織應該以兒童為中心,使得一切主要是為兒童的而不是為教師的。因為以兒童為中心是與兒童的本能和需要協調一致的,所以,在學校生活中,兒童是起點,是中心,而且是目的。杜威強調說,"我們必須站在兒童的立場上,並且以兒童為自己的出發點。"
在強調"兒童中心"思想的同時,杜威並不同意教師採取"放手"的政策。他認為,教師如果採取對兒童予以放任的態度,實際上就是放棄他們的指導責任。在杜威看來,要麼從外面強加於兒童,要麼讓兒童完全放任自流,兩者都是根本錯誤的。
由於教育過程是兒童與教師共同參與的過程,是他們雙方真正合作的過程,因此,在教育過程中兒童與教師之間的接觸更親密,從而使得兒童更多地受到教師的指導。杜威說,"教師作為集體的成員,具有更成熟的、更豐富的經驗以及更清楚地看到任何所提示的設計中繼續發展的種種可能,不僅是有權而且有責任提出活動的方針。"在他看來,教師不僅應該給兒童提供生長的適當機會和條件,而且應該觀察兒童的生長並給以真正的引導。
杜威還特別強調了教師的社會職能。那就是:"教師不是簡單地從事於訓練一個人,而且從事於適當的社會生活的形成。"因此,每個教師都應該認識到他所從事的職業的尊嚴。
赫爾巴特的教育思想
赫爾巴特(1776-1841)是德國教育家、哲學家和心理學家,主知主義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普通教育學》(1806)和《教育學講授綱要》(1835)等。
1、教學階段論
要理解赫爾巴特的教學階段論,首先有必要了解他的"專心"和"審思"這兩個概念。所謂"專心",是指在某一時間內只專心研究某一個東西而不考慮其他東西。沒有專心,就不能正確和透徹地把握、領會"一切值得注意、值得思考、值得感受的事物"。所謂"審思",是指把一個又一個"專心活動"統一起來。赫爾巴特說,"我們所要求的專心活動不能同時發生,它們必須逐個產生。首先是一種專心活動,接著再有另一種專心活動,然後它們才在審思中匯合起來!人必須有無數次這種從一種專心活動過渡到另一種專心活動去的變遷,然後才會有豐富的審思活動,才能隨心所欲地返回到每一種專心活動中去。
赫爾巴特認為,教師應採取符合學生心理活動規律的教學程序,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教學。他把教學過程分成4個連續的階段:
一是明了。指教師講解新教材,把教材分解為許多部分,提示給學生,便學生領悟和掌握。這時,學生的心理處於"靜止的專心"狀態。教師適宜於"採用簡短的、盡可能易理解的語句進行講解,"而在講解之後,立即讓一些學生(而不是全部學生)確切地重復出來,這常常是適用的方法"。
二是聯想。指通過師生談話把新舊觀念結合起來。教學的任務是把前一階段教師所提示的新觀念和學生意識中原有的舊觀念結合起來。這是統覺的初級階段。這時,學生的心理表現為動態的人專心"。"自由交談是聯想的最好方法,因為學生可以從中獲得機會去嘗試作出偶然的聯想,而這種聯想對他來說恰恰是最輕而易舉的,最不費力氣的,同時可以獲得機會去改變這種聯想,使之多樣化,並按他自己的方式掌握已學過的東西。"
三是系統。指在教師指導下尋找結論和規則,使觀念系統化,形成概念。這是統覺的繼續。這時,學生的心理處於"靜止的審思"狀,而這種審思可以使學生"看到許多事物的關系","把每個個別事物看成是這種關系的一個成分,並處在恰當的位置上"。教師要採用"連貫的陳述方法",要"通過突出主要思想使學生感覺到系統知識的優點,並通過較大的完整性增加知識的總量"。
四是方法。指通過練習把所學知識應用於實際,以檢查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是否正確。這時學生的心理表現為動態的 "審思"。教學萬法主要是讓學生做作業、寫文章與修改等。
2、教育性教學
在西方教育史上,赫爾巴特第一次明確、系統地提出並論證了"教育性教學"的思想,把教學作為道德教育最基本的途徑和手段。他強調說:"不存在,無教學的教育,這個概念,正如反過來,我不承認有任何 '無教育的教學,一樣"。在赫爾巴特看來,教學如果沒有進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或者品格教育)如果沒有教學,就是一種失去了手段的目的。道德教育之所以離不開教學,其原因就在於道德的培養離不開知識。·"愚蠢的人不可能是有德行的。"所以,要通過教學傳授知識,形成各種道德觀念,並在此基礎上使學生養成各種品德。
3、訓育
赫爾巴特關於訓育的概念是:"它與兒童的管理有共同的特徵;它是直接對兒童的心靈發生影響的;它與教學共同的地方在於它們的目的都是培養。"換言之,訓育是輔助教學進行教育工作的,它要陶冶兒童的"道德性格",並在兒童身上培養一種有利於教學的心理狀態。
赫爾巴特提出的訓育方法有,一是限制。即要求兒童遵守規則。二是贊許(獎勵)。"通過應得的贊許給兒童以快樂,這是訓育的出色的藝術。"三是責備。。兒童、少年與青年,每個年齡階段的人都須習慣於忍受其所招致的責備並保持這種習慣,只要這種責備是恰如其分的和可以理解的。"四是懲罰。 "誰耽誤了時間,就讓他失去享受;誰做壞了事,誰就沒有資格享受;誰不節制,誰就得到苦葯;誰講話,誰就被逐出教室,到那種每個人都聽不到他講話的地方去;如此等等。"這種懲罰"可以起告誡與使人吃一塹長一智的作用"。五是建立有益健康的生活制度。這是"教育的基礎,教育的首要准備 "。
赫爾巴特認為,管理和訓育也是有區別的。管理所關心的是現在的作用,其手段一般比較嚴厲。而訓育"將注意到學生的未來,它表現為耐心,不是短促而尖銳的,而是延續的、不斷的、慢慢地深入人心的和漸漸地停止的,使人感覺到一種陶冶的力量。
誇美紐斯的教育思想
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1592-1670)是泛智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大教學論》(1632)《世界圖解》(1658)、《母育學校》(1628)等。
(一)論泛智教百和教育適應自然原則
誇美紐斯從17世紀30年代起就開始研究 "泛智"(pamsophia)問題。所謂"泛智",在誇美紐斯看來,是指廣泛的、全面的智慧。而泛智教育則是實現泛智理想的工具。泛智教育強調2點,一是普及教育,一切男女兒童,不論貧富貴賤,"人人均應受教育";二是"人人均需學習一切"。對此,誇美紐斯作了明確的說明:"我們希望有一種智慧的學校,而且是全面智慧的學校即泛智學校,也就是泛智工場。在那裡,人人許可受教育,在那裡可以學習當前和將來生活上所需要的一切學科,並且學得十分完善。"在《大教學論》中,誇美紐斯用一名話概括了他的泛智教育思想,那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給一切人類。"他有時又把泛智教育稱作"周全的教育",並通過對"周全的教育。的解釋進一步闡明其泛智教育主張。他強調,周全的教育並非要求"人人懂得 (確切地或深刻地懂得)一切藝術與科學"。實際上也沒有人能做到這一點,因為每種科學都是極廣泛極復雜的,而人生又是短促的。周全的教育旨在藉助學校做到, "(1)通過科學與藝術的研究來培植我們的才能;(2)學會語文;(3)形成誠篤的德行;(4)虔誠地崇拜上帝。"誇美紐斯還具體地談了泛智教育的3個特點,一是"認識事物"。泛智教育強調"把一切知識領域中的精粹的總和"灌輸給學生,"使他們知道一切必須熟悉的東西,理解一切事物的原因,懂得一切事物的真正有益的運用。"二是"行動熟練"。泛智教育強調知行結合,要求它所培養的青年都是有活力的、對一切事情都能勝任、精練而又勤奮的人,同時還要求青年在行動中表現出誠實的德性和對上帝的熱愛。三是,語言優美"。泛智教育要求它所培養的學生在語言方面能達到令人滿意的能言善辯的地步。
誇美紐斯倡導的泛智教育和泛智學校是對舊的教育和舊的學校的一種否定和改革。誇美紐斯強調說:"改良學校是可能的。"但這種可能性是建立在新的教育原則--"教育適應自然"基礎之上的。誇美紐斯的教育適應自然原則強調2點:一是強調教育要遵循自然秩序,另一是強調教育要依據兒童天性。
誇美紐斯認為,秩序是"事物的靈魂,"世界之所以穩定正是由於有了秩序的緣故。他說:"我們通過考察知道,真正維系我們這個世界的結構以致它的細微末節的原則不是別的,只是秩序而已。"因此,教育改革的基礎也應當是"萬物的嚴謹秩序"。在誇美紐斯看來,"秩序是把一切事物教給一切人們的教學藝術的主導原則。"只要把握住秩序的原則,泛智教育的目的是完全可能實現的。誇美紐斯解釋道:所謂「秩序」就是,按照地點、時間、數目十大小和重量把先來的和後來的,高級的和低級的十天的和小的、相同的和相異的種種事物加以合適的區分,使每件事物都能好好地實踐它的功用。"誇美紐斯通過大炮、馬車、鍾等例子,說明一切事物只要按照秩序和諧組合就能發揮其正常功能,同樣地,學校教學也需要"把時間、科目和方法巧妙地加以安排"。
誇美紐斯還認為,教育應當考慮兒童的性格和年齡特徵。他發現,"有些人是伶俐、有些人是遲鈍的;有些人是溫柔和順從的,有些人是強硬不屈的;有些人渴於求取知識,有些人較愛獲得機械技巧。"教育對他們應當區別對待。此外,他還要求學校教學要"適合學生的年齡,凡是超出了他們的理解的東西就不要給他們去學習"
(二)論教學原則
誇美紐斯十分重視對教學問題研究。他在《大教學論》的第1上就明確地提出,《大教學論》所闡明的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給一切人類的全部藝術"。目的在於"使男女青年,毫無例外地、全都迅速地、愉快地、徹底地懂得科學,純於德行,習於虔敬"。為此,誇美紐斯提出了3條教學原則:
1、便易性原則。誇美紐斯認為,便易性原則旨在使教學的過程來得容易而且快意。為此,教學應該盡早開始;應該使學生的心靈有接受教學的適當准備;教學應該由一般到特殊;教學應該是由易到難;學生的學習負擔不應該過重;教學的進展應該是緩慢的;教學應該按照學生的年齡和天性採用適當的方法;教學應該通過感官去進行;教學應該教那些有用的知識;一切科學、藝術和語言都應該用同樣的教學方法。
2、徹底性原則。誇美紐斯認為,徹底性原則旨在"使每個人的心理不僅能夠明白他所學過的東西,而且更多都可以;因為他容易回憶一切從教師或從書本所學過的,同時,他又能對於他知識所涉必到的客觀事實作出健全的判斷。"為此,教學應該只教真正有用的學科;教學應該考慮整體性以及各個部分之間的聯系;教學應該注意徹底打好基礎;教學的基礎應該扎實;教學應該從基礎開始;教學應該盡可能把各個部分聯系起來;在教學中一切後教的都以先教的為依據;教學應該極力注意相似學科之間的相似之點;一切學科的安排應該考慮到學生的特點;教學應該有適當的實踐。
3、簡明性與迅速性原則。誇美紐斯認為,簡明性與迅速性原則旨在消除教學過程中的阻礙和延誤,直接奔向預定的目標。為此,教學應該採用班級授課制;每門學科只應該使用一種教科書;在教學中全班學生都應該得到同樣的練習;一切學科都應該採用同樣的方法去教;在教學中應該注意開啟學生的悟性;一切相關的事物都應該聯合起來教;每門學科都應該分成明確的步驟去教;教學應該拋棄一切無用的事物。
(三)論道德教育
誇美紐斯認為,人類有了道德,也就"高出一切造物之上"。因此,他強調指出,道德應當通過學校這個"人類的鍛煉所"來培養。在誇美紐斯看來,學校應當著重培養的德行是"持重、節制、堅忍與正直"。他要求學校培養學生學會對事物作健全的判斷,使正確的判斷成為學生的"第二天性";要求學生了解"一切不可過度"的道理,學會節制;要求學生正直待人,不損害他人利益,樂於助人,避免虛偽與欺騙;要求學生學會坦率大方地與人交往並養成忍勞耐苦的品格。
至於如何進行德育,誇美紐斯提出了以下幾點建議,德育應當盡早進行,"應該在邪惡尚未佔住心靈之前,早早就教";德行應當通過練習養成,"可以從服從學會服從,從節制學會節制,從說真話學會真實,從有恆學會有恆";道德教育需要榜樣和教誨,兒童必須非常用心地避免不良的社交;道德教育需要用紀律制止邪惡的傾向。
昆體良的教育思想
昆體良(約公元35年-100年)是古代羅馬教育史上最著名的教育思想家。若有《雄辯術原理》。
在昆體良看來,對於雄辯家的培養要"從咿呀學語開始,經過初露頭角的雄辯家所必需的各個階段的教育,一直到雄辯術的頂峰。"具體來說,分成以下幾階段:
第一階段:家庭教育。
昆體良非常重視幼兒教育。他認為,幼兒教育可以在德行和知識方面為雄辯家的培養打下初步的基礎。幼兒教育是在家庭里進行的,父母、保姆、家庭教師都是幼兒的教育者。尤其強調保姆必須是一個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說話准確的人,因為她們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幼兒。
第二階段:初級學校。
昆體良反對古代羅馬貴族聘請家庭教師的傳統做法,主張應盡早讓兒童接受學校教育。在他看來,家庭教育容易使孩子養成冷淡、自誇和羞怯的習性,而學校教育則不同。學校里學生集中,不但有結交朋友的環境,而且也有競爭的、互相觀摩學習的機會,因此,從學樣培養出來的學生一般都能很快地勝任雄辯家的角色,在公眾面前發表演講。
昆體良認為,在初級學校中,兒童主要學習閱讀和書寫。
昆體良在總結自己長期的教學工作經驗基礎上,對教學原則和方法等問題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
昆體良倡導因材施教。他深信,每一個兒童都具有才能上的個別差異。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於精細地觀察學生能力的差異,弄清每個學生的天性的特殊傾向";教師在識辨了學生的能力和個性以後,就必須因材施教。他主張按照每一個學生的具體情況安排課程。對於智力較弱的學生,在教學的進度和內容方面可以適當遷就一些;但對於天賦素質豐饒的學生則要盡力培養,便之成為真正的雄辯家。另外還提出,"對不同年齡的學生,糾正錯誤要用不同的方法。作業的分量和改正錯誤的標准應適合學生的智力水平。"
昆體良堅決反對體罰,認為這是對兒童的凌辱。他認為,用體罰的方法來驅使學生學習,不但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相反卻會使學生產生厭學的情緒。(完)

『伍』 現代教育的特點

現代教育的特點

睢文龍 廖時人 朱新春

相對於古代教育而言的現代教育,從生產力與教育發展的歷史來看,是現代生產的產物,是指18世紀從英國開始產業革命、機器大工業代替了原來工場手工業生產以後的教育。現代教育以現代化的大機器生產作基礎,處於以商品經濟為基礎的現代社會,因而,與古代教育相比更具有新的特點。

1.教育逐步普及,教育對象不斷擴大

現代社會的大機器生產中,科學技術得到廣泛的應用。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相互作用,迅猛發展,復雜的勞動使勞動者僅僅憑借自身的體力和傳統的技能去操作已不可能,勞動者必須要有一定的文化和相當水平的科學知識、生產技術,懂得機器的性能,能夠正確地操縱機器,而且隨著科學技術轉化為第一生產力,這種要求將越來越高。摧殘人性、脫離實際、煩瑣哲學、等級森嚴的古代教育和父傳子、師傳徒的原始的和手工生產的家庭、行會教育已不能適合大生產的需要。要培養出現代大機器生產所需要的勞動者和科學技術人才,需要經過學校教育的系統學習和專門培訓。學校教育的職能有了很大的變化,不但要為統治階級自身培養管理國家和企業的人才,也要培養和訓練普通勞動者。教育需要普及。教育對象需要擴大。即使在資本主義社會初期,且不說勞動群眾爭取教育權利的斗爭壓力,就是資本家本身為了發展生產,獲取高額利潤,也要普及教育,延長義務教育年限,培養和訓練勞動人民。特別是本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電子計算機、生物工程、光導纖維、激光等新技術的廣泛利用,新材料、新能源、信息科學等新一代技術的開發利用,在劇烈的國際競爭中,科學的創造、技術的先進和熟練、勞動者的素質和才能,已成為政治、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包括資產階級在內的有識之士,在嚴峻的競爭面前,認識到投資教育、開發智力資源要比投資物質資源更為有利,因此十分重視教育。世界各國普遍增加教育經費,延長義務教育年限,加速教育手段現代化,加強職業技術教育,開展成人繼續教育,進行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把教育看做本國經濟、政治、軍事和社會發展的戰略重點,教育日趨大眾化。

2.教育與生產勞動結合

以現代科學技術為基礎的現代大機器生產,要求廣大勞動者懂得科學技術,通曉生產原理,掌握現代生產知識、技能。這樣的勞動者,文化素質是基礎,生產技術素質是條件,僅僅靠脫離生產的教育或是沒有教育的生產過程是很難培養成的,只有通過同生產勞動緊密結合的學校教育,才能培養大批熟練工人、技術人員和管理者。因此,現代社會客觀上要求教育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與現代生產和國民經濟發展的要求相適應,反映生產的要求。這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規律。正如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的:「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它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惟一方法。」①當前教育與生產勞動結合已成為現代教育的發展趨勢,引起了世界各國廣泛的重視,成為與古代教育區別的一個重要特點。

3.教育科學化和教育水平的日益提高

由於現代生產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現代教育從內容上增加了大量科學文化知識、社會歷史知識和新的科研成果。各級各類學校都有包括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在內的完整課程,更有助於學生的發展。在教學組織形式上,由於教育的逐步普及和教育對象的不斷擴大,古代學校教育的個別教育組織形式已不能滿足教育發展的需要。與現代化大生產的組織形式相適應的以集體教學為基本特徵的養各級各類人才。

同時應該注意的是:我國社會主義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基礎上建立的,舊社會殘留下來的封建主義思想和資產階級的腐朽思想都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為了把發展生產力放在首要位置,我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剝削階級作為統治階級被打倒以後,經濟上除堅持公有制和按勞分配方式為主體外,還保留有其他經濟成分和分配方式作為補充,這些經濟成分和分配方式也會成為某些非社會主義思想的基礎;我們需要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所創造的一切先進文明成果來發展社會主義,我們需要開放搞活,利用引進外國的資本和技術,資本主義的風還要繼續向我們吹。所有這些,都會影響到我國許多人的人生態度及教育思想。階級斗爭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在一定范圍內還將長期存在,並集中表現為資產階級自由化同四項基本原則之間的斗爭。這種斗爭同國際上想要顛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敵對勢力與我們之間的滲透與反滲透、顛覆與反顛覆、和平演變與反和平演變的斗爭密切聯系、相互交織,有時表現得相當尖銳和激烈,因而提高人民的社會主義覺悟,成為鞏固社會主義制度的頭等大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教育必須大力

『陸』 現代教育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1、方向性原則。

其基本要求是: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堅持由中國共產黨掌握教育領導權;堅持把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學校的根本任務。

2、公益性原則。

基本要求是:國家制定教育發展規劃,各級政府是辦學的最重要主體;各級各類學校必須接受國家的管理和監督;教育活動必須符合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舉辦學校不得以營利為目的;

教師應忠誠於人民的教育事業,教師的勞動應受到全社會尊重;整個社會和公民負有通過一定方式支持教育的義務;教育與宗教相分離。

3、機會均等原則。

《教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財產狀況、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機會」。

4、終身教育原則。

《教育法》規定:「國家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需要,推進教育改革,促進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建立和完善終身教育體系」。

(6)現代教育擴展閱讀

《教育法》的頒布,標志著中國教育工作進入全面依法治教的新階段,對我國教育事業的改革與發展,以及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將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的舉辦者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確定其所舉辦的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的管理體制。

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的校長或者主要行政負責人必須由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在中國境內定居、並具備國家規定任職條件的公民擔任,其任免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辦理。學校的教學及其他行政管理,由校長負責。

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通過以教師為主體的教職工代表大會等組織形式,保障教職工參與民主管理和監督。

『柒』 簡述中國的現代教育觀

1,由於人們看教育的立場、角度、方法等存在差異,必然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教育觀,並呈現出百家爭鳴的狀態,不論人們對教育的主觀意識是怎樣的不同,都不影響教育的客觀本質。以前有人通過一些理想化的教育觀來闡述教育是什麼的問題,例如有這樣的說法:"廣義上講,凡是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提高人們的思想品德水平的活動,都是教育。"這段話描述了教育的作用和功能,顯然是一種教育觀,但該提法把一些不屬於教育的實踐活動也列入了教育范疇。實際上人們自己觀察、研究事物也能增進知識。如達爾文研究、創立進化論的活動,在這種活動中不可能有人教達爾文進化論的知識,即不存在進化論知識的教育者,其活動也就不屬於教育活動,但該活動確實增進了人們的進化論知識。而且人類所有創新的、第一手知識一般都不是教育的直接成果,教育傳播的是已有的知識,使受教育者獲得教育者已經掌握的知識。

2,還有一種對教育的作用、目的寄予美好希望的教育觀:"教育,是以促進人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為目的,以傳授知識、經驗為手段,培養人的社會活動。"但現實里的教育活動並不都是那麼理想。就以台獨勢力推行的"去中國化教育"活動來說,反台獨力量與台獨勢力雙方就會對這種活動是否"是以促進人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為目的"的看法形成分歧。人們若是誤把它作為教育定義,就有可能造成持不同觀點、立場的人對同一種活動是不是教育得出截然不同的判斷。為便於人們探討各種教育問題,就需要對教育這一客觀事物有個明確、統一、恰當的定義,使其成為研究所有教育問題的共同基點。

『捌』 現代教育的基本特徵

1、全面發展

培養全面發展的個人的理想和理論走向現實世界。這是現代教育區別於以往教育的基本特徵。現代教育之所以稱為現代教育,首要之點就在於它能提出培養現代人即全面發展的個人這一目的並將它付諸實施。

2、根本特徵

這一基本特徵與前一個特徵即培養全面發展的個人一起,是現代教育的兩個帶根本性的特徵。以現代科學技術為基礎的現代大機器生產,要求廣大勞動者懂得科學技術,通曉生產原理,掌握現代生產知識、技能。

3、科學人文

現代教育的核心是科學教育。教育的內容是科學的,教育的方法也是科學的。沒有科學教育就沒有現代教育。與科學教育相對立的是宗教教育或建築在信仰基礎上的教育;它在本質上不同於經驗性的教育或限於見聞和感性活動的常識教育;它 還打破了在它之前的所謂文雅教育或古典文化教育的局限。

(8)現代教育擴展閱讀:

現代教育的發展趨勢:

1. 加強學前教育並重視其與小學教育的銜接

幼兒教育是進入學校教育前的教育,稱作學前教育。它是為學校教育的生活和學習打基礎的。學前教育對兒童未來的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

2. 強化普及義務教育,延長義務教育年限

義務教育是國家用法律形式規定,對一定年齡的兒童免費實施的某種程度的學校教育。義務教育也稱強迫教育,是適齡兒童和少年必須接受的,國家、社會、學校、家庭必須予以保證的國民教育,它具有強制性、普遍性和基礎性的特點。

3. 普通性教育與職業教育朝著相互滲透的方向發展

普通教育主要是以升學為目標,以基礎科學知識為主要教學內容的學校教育;職業教育是以就業為目標,以從事某種職業或生產勞動的知識和技能為主要教學內容的學校教育。

4. 高等教育的類型日益多樣化

隨著社會生活的豐富多樣化和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傳統的以學術性為標準的單一大學逐漸發生變化。在形式上,不同學制、不同辦學形式的學校紛紛出現;在內容上,基礎性的、應用性的、工藝性的學校各顯特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現代教育

『玖』 現代教育教學理論有哪些

現代教育教學理論--現代教學觀:
教學觀支配著教師的教學實踐活動,決定著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採取的態度和方法。由教師的教向學生的學轉化是現代教學觀。現代教學觀要求使用發展的觀點看待學生,著眼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學習的能力,即著眼於培養學生不斷學習、不斷探索、不斷創新的能力,以適應不斷變化的世界。
一、教學以及教學觀的含義
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是育人的基本實踐活動。
教學觀就是教師對教學的認識或對教學的主張,具體地說,就是教師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對象等基本問題的認識。教師從這一認識出發,確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方程,並決定了教師在教學中對教育對象所採取的態度。因此,有什麼樣的教學觀就有什麼樣的教學行為,不同的教學行為必然導致不同的教學效果。
二、現代教學觀基本主張
1、學科教學的最終目標是促進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
教學的基本價值、基本作用、基本任務都決定了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全面育人。
在教學過程中以誘發學生的「主動性」為出發點,滲透「教育性」,著眼「創造性」,貫穿「實踐性」。從而達到學生主動參與,在學習中受到教育,發展能力等教學的根本目的。

2、從以「教育者為中心」轉向以「學習者為中心」
(1)在教育教學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應正確認識:1.教師與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地位。2.教學過程是師生互動的過程。3.學生是具有能動性、充滿活力的人。
(2)創建全新的教學方法。
從四方面轉變:1.從注重學生的外在變化轉向注重學生的內外變化。2.從強調學習的結果轉向強調學習的過程。3.從單純的教師教轉向師生共同活動。4從封閉的教學組織形式轉向開放的教學組織形式。
3、從「教學生學」轉向「教學生自己學」。
現代教師觀
教師觀是教師的教育觀念,是教師對教師職業的特點、責任,教師的角色以及科學履行教師職責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等方面的認識。
它直接影響著教師的知覺、判斷,進而影響其教學行為。
一、關於教師
教師定義廣義:凡是增進他人的知識技能,影響他人思想品德形成的人,都可以稱作老師。
狹義:指學校教育活到中的教師。
1、教師的作用
(1)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傳遞和傳播人類的文化科學技術知識,對人類社會的延續和發展起著橋梁作用。2.培養人良好的思想、塑造人高尚的品德。
(2)在教育過程中的作用
在教育過程中,教師起著主導作用。這是因為:第一,教師是代表社會要求的施教者。第二,教師是專門的教育工作者。第三,教師是教育活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動性的發揮相輔相成。教育的過程的客觀規律是:教師主導作用的正確的、完全的實現。其結果必然是學生主動性的充分發揮。
2、教師在社會中的地位
教師既然在人類社會的延續和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他們的社會地位自然應該是崇高的。在我國,一直存在著尊師的優良傳統。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文明的進步,教師必將成為讓人羨慕和受人尊敬的職業。
二、現代教師觀念的基本內容
教師的教育觀念是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形成的對相關教育現象、特別是對自己的教學能力和所教學生的主體性認識,它直接影響著教師的知覺、判斷,進而影響其教學行為。
1、現代教師的使命
(1)努力學習,提高自身素質。
(2)擔起「重塑中國人」的重擔,實施素質教育,切實提高民族素質。
(3)勇於創新,並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和教學風格。
2、現代教師的勞動特點:
復雜性、示範性、創造性、長期性、前瞻性
3、現代教師應具備的素質
(1)正確的教育觀念
(2)良好的職業形象
(3)多元的知識結構
(4)多向的教育交往
(5)完善的能力結構
(6)健康的心理素質
4、現代教師應具有的專業精神
(1)敬業樂業精神
(2)勤學進取精神
(3)開拓創新精神
(4)無私奉獻精神
(5)負責、參考精神
現在學生觀
學生觀即人們對學生的基本認識和根本態度,是直接影響教育活動的目的、方式和效果的重要因素。
學生是發展的人
1、學生是具有生命意義的人
2、用發展的觀點認識學生
(1)學生身心發展是有規律的。
(2)學生具有巨大的發展潛能。
(3)學生是處於發展過程中的人。
(4)學生的發展是全面的發展。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