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三字經里的故事

三字經里的故事

發布時間: 2020-11-18 00:50:42

A. 三字經里的故事10個小故事

三字經:夕孟母,則伶楚。子不學,斷機楚。斗宴山,有義方。教五子,名懼揚。
這是一個小故事。裡面說了一位母親,為了讓自己的孩子能夠學到知識,每天都在很努力的編織東西來掙錢讓孩子讀書。但是,有一天,孩子說不再讀書,母親聽了,馬上把編織機拿剪刀把繩子都剪斷了,說孩子不學習,自己那麼辛苦也沒用。孩子沒有辦法,只好繼續學習。後來,母親聽鄰居說:在宴斗山上有一位隱居的老學者。他才華出眾,教孩子很有一套。曾經教了五個孩子,到最後個個都成了朝廷命官。只要把孩子送到去老學者那裡教,將來必成大器。有時母親把孩子送到了老學者那裡,孩子真的一天天聰明起來,母親再也不用擔心孩子的學習了。

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竇燕山,名禹鈞,北京幽州人。古代幽州屬於燕國,燕國有山名燕山,故以地名尊稱他為竇燕山,就像詩聖杜甫住在京兆少陵,被人稱為杜少陵一樣。
竇燕山是五代後晉時的人,年輕的時候不學好,做生意欺行霸市、缺斤少兩、昧心行事,雖然賺了錢,但直到三十歲還沒有子嗣。有一天夜裡,他死去的父親給他托夢,說:「你心術不正、心德不端,惡名張注天曹,不但無子而且無壽。你要趕快改過遷善、大積陰德、廣行方便,還有可能挽回。」
竇禹鈞醒來以後,嚇得出了一身冷汗,他痛下決心改邪歸正。從前之惡不敢再犯並且廣行善事,在家裡興辦義學、積德行善克己利人。一天夜裡又夢到他父親對他說:「爾今陰功浩大,善名張注天曹,後有五子齊登科甲,爾壽至八十九歲」。他醒來以後,行善更為積極,後來果然生了五個兒子:儀、儼、侃、爾、僖。
竇家教子有方,比如他的家庭之禮都按照古禮進行,家中男不亂入,女不亂出,男耕女織,和睦孝順,所以才有五子聯科。其中大兒子做到禮部尚書,二兒子做到禮部侍郎,其餘三子也都做了官。侍郎馮道贈詩曰:燕山竇十郎,教子以義方,靈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
以上舉的兩個例子說明,做父母的教育子女,第一要善於教育,第二要持之以恆。

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
黃香是東漢江夏人,即三國時期東吳人。黃香九歲的時候,冬天睡覺前用自己的身體給父母暖被窩,夏天睡覺前用一把小扇子給父母扇枕頭。他對父母能盡孝道,是為人子者的好榜樣。執是執持、不鬆手的意思,嚴持孝道,永不放棄,叫做「孝於親,所當執」。
元代福建延平府的郭居敬,曾將歷史上二十四位孝子的感人故事編輯了一本書,就是《二十四孝》,「黃香扇枕」就是其中的一個故事。

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
這是行悌道的例子,孔融讓梨是家喻戶曉的故事。孔融是孔老夫子第三十二世孫,魯國人,生於東漢末年的三國時期,時任北海太守。孔融性情寬容好士,經常說:「座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吾無憂焉」。
孔融四歲就知道長幼有序,吃梨的時候,自己年紀小就吃小的。所謂「三歲看老」,四歲的孩子謙遜之禮如此,方知其後必有大成。
兄弟者手足也,《千字文》中也講到「孔懷兄弟,同氣連枝」。兄弟之道是五倫中的一倫,為悌道。兄弟之間要相互關心友愛,彼此氣息相通,因為兄弟之間有直接的血緣關系,如同樹木一樣,同根連枝。悌道屬於五常中的「禮」德,其原則就是「兄友弟恭」。做兄長的要友愛、關心弟弟,做弟弟的要恭敬、尊重兄長。兄弟之間如能各盡其道,自然和睦友愛。如果將利益放在第一位親情放在第二位,就大錯特錯了。不但有違兄弟之道,也有違孝道,因為兄弟反目最痛心的是父母。

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勤學。
這里說的是孔子勤學的故事。孔子說過,「人有生而知之者,有學而知之者,有學而不知者」。即使是生而知之者還是要學習,有的人天分很高很聰明,但是不認真求學問,倚仗自己的天才胡作非為,就把自己給毀了。孔子是聖人,也還是活到老學到老,他曾向七歲的項橐請教問題,給後人做了好榜樣。
項橐是春秋時期的神童,孔子曾經向他請教過問題,所以被後世尊為「聖公」。相傳,孔子有一次與弟子們東游。待車馬行至齊地紀障城的時候,大道邊上有幾個戲耍的玩童,有一童子立於路中不動。子路見狀,停車呵斥道:「小孩子怎麼不讓車呢?碰到你怎麼辦?」
童子說:「城池在此,車馬安能通過?」孔子探身道:「城在何處?」童子說:「築於足下。」孔子下車觀看,果見小兒立於石子、瓦片擺成的「城」中。童子問:「是城讓車馬,還是車馬讓城?」 孔子笑道: 「好伶俐的童子!請問你叫什麼名字,多大年齡?」
小兒答道:「我叫項橐,年方七歲。請教您是哪一位?」孔子答道:「我是魯國孔丘」。
項橐驚道:「您就是鼎鼎大名的孔夫子!那麼我請教您三個問題,答的出來我就讓城讓路,答不出來就請繞城而過」。
孔子覺得項橐小孩很有意思,於是笑道:「一言為定」!
項橐說:「天地人為三才,夫子可知天有多少星辰、地多少五穀、人有多少根眉毛?」
孔子搖頭說:「我還真的不知道」。項橐得意道:「我來告訴你,天有一夜星辰,地有一茬五穀,人有黑白兩根眉毛。」
項橐再問:「請教什麼水沒有魚?什麼火沒有煙?什麼樹沒有葉?什麼花沒有枝?」孔子答道:「江河湖海,水中都有魚;柴草燈燭,是火就有煙;沒有葉不成樹,沒有枝又哪裡有花呢?」項橐聽後晃著腦袋說:「不對,是井水沒魚,螢火沒煙,枯樹沒葉,雪花沒枝。」
項橐又問:「什麼山上無石?什麼車子無輪?什麼牛無犢?什麼馬無駒?什麼男人沒有妻子?什麼女人沒有丈夫?孔子逗他道:「啊呀,我還是不知道。」項橐又道:「土山無石,轎車無輪,泥牛無犢兒,木馬無駒兒,神仙無妻,仙女無夫」。
孔子心中實在是敬佩這個七歲的孩子,於是向項橐行禮,繞城而過。這就是後世傳說的「項橐三難孔夫子」的故事。
歷史上確有孔子向項橐請教有關音樂問題的記述,「三難」則純屬傳說故事。山東紀城碑廓鎮東北八公里處有一山,名叫躲子山,傳說項橐就是在此山避難時遇害的。
項橐三難孔子的故事盛傳之後,各國諸侯都派人打探項橐的住處,以便為我所用。為避禍項橐就藏到山裡,但被吳國、齊國的武士發現了。兩國武士為爭奪項橐打鬥起來,吳人看劫持不成就將項橐刺死了,其時項橐年僅十二歲。

趙中令,讀魯論,彼既仕,學且勤。
趙中令是宋朝的中書令(宰相)趙普,這段話講的是趙普半部《倫語》治天下的故事。趙普與趙匡胤是小時候的同學兼朋友,他出身比較艱苦,少年時期沒有好好讀過書,
以後跟隨趙匡胤打天下。宋朝開國後,趙普歷任宋太祖趙匡胤和宋太宗趙匡義兩朝的宰相,自稱半部《論語》幫助趙匡胤打天下,另外半部《論語》幫助趙匡義治理天下。
趙普白天忙於處理國家政務夜晚則讀《魯論》,所謂「魯論」就是魯國通行的《論語》二十篇。據說每當遇到重大問題,趙普總是說:「明天再做決策。」晚上回家以後,他從箱子裡面拿出一本書仔細地讀,第二天准能夠提出一個很高明的見解。
時間久了大家都很奇怪,覺得趙普家裡一定藏有什麼秘籍寶典,於是買通他的家人打探這個秘密。有一天,家人趁他不在家把書拿出來一看,原來是《論語》。可是誰也不相信,怎麼可能是人人皆知的《論語》呢?
趙匡胤得知此事,親自到他家來探問,趙普就把那本《魯論》拿了出來。趙匡胤說:「此為朕幼年所習,如今卿家還在讀嗎」?趙普回答說:「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盡在其中」。宋太宗繼位以後仍然想用趙普為宰相,有人說趙普的壞話,說他只能讀《論語》。太宗如實以告,趙普說:「臣實不知書,只能讀《論語》。我輔助太祖定天下只用了半部《論語》,尚有半部可以輔助陛下致太平」。故此「半部《論語》治天下」就成了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句美談。

彼蒲編,削竹簡。彼無書,且知勉。
西漢時候有個人叫路溫舒,字長君,山西潞州人,小時候給人放羊,家貧沒有錢買書。中國在漢以前,非世家沒有藏書,非自己下功夫抄錄,就無書傳學。那時候還沒有紙張,非絹帛皮簡無以為書,所以家貧就自然沒有書可讀了。
路溫舒放羊時經常路過一片池塘,他注意到池塘邊上長的蒲草很茂盛,就背回家一大捆,截成與竹簡一樣尺寸,並將其編聯在一起,然後借來《尚書》工工整整地抄到上面。有了蒲編書,他就一邊放羊一邊讀書。因為他精通漢書、熟悉法律,以後做了獄吏,最後官至臨淮太守,成為西漢著名的法律專家。

「削竹簡」的是西漢的公孫弘。他出身貧賤,二十多歲時曾經當過縣監獄的小官,後因過錯被免了職。公孫弘本來就不甘心平庸,因為家境貧寒只好替別人放豬。他五十多歲的時候,經常跑到竹林里把竹子削成竹簡,把借來的《春秋》和各家的註解,抄在竹簡上面。漢武帝時期,公孫弘官至左內史、丞相,封為平津侯。

頭懸梁,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頭懸梁」的是晉朝人孫敬。孫敬,字文質,漢代信都(今河北冀州)人。好學,後入洛陽,在太學附近一小屋安頓母親然後入學。他曾采楊柳為簡,加以編聯,用來寫經,這是歷史上「輯柳」的典故。《太平御覽》上記載:孫敬「好學,晨夕不休」,常年閉門謝客,攻讀詩書,人稱「閉戶先生」。他苦讀詩書,常常通宵達旦,睏倦得眼皮都睜不開了,就弄根繩子把頭發綁起來吊在房樑上。打盹垂頭的時候,揪一下頭發就驚醒了,繼續讀下去。
孫敬憑借其獨特的「頭懸梁」的苦讀精神,終能通今博古、滿腹經綸,成為晉時知名的大儒。後人對孫敬的苦讀精神極為敬仰,並將此與戰國時蘇秦「讀書欲睡,引錐刺其股」的故事並談,用以教育孩童。

戰國時候的洛陽人蘇秦,游說秦惠王,上書十次而游說不成。黑貂皮衣穿破了,百斤黃金用光了,回到家裡「妻不下飪,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家裡人都不理睬他。蘇秦下了狠心,日夜苦讀姜太公的《陰符經》,研究其中的奇謀策略。至更深夜半,頭迷眼閉,但一想到自己所受的奇恥大辱,就拿一把錐子自刺其股,在大腿上扎一下,醒了以後再讀。如此苦讀,一年以後出山,說服六國聯合抗秦,完成了合縱大計,自己也腰掛六國相印,成為歷史上著名的縱橫家/

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綴。
「囊熒」的典故說的是晉朝的車胤,「映雪」講的是晉朝人孫康的故事。他們雖然家境貧寒生活艱苦,卻能立志苦讀,沒有因為讀書的條件差就停止學習。唐朝李渤有詩說:「次兄一生能苦節,夏聚流螢冬映雪」。說的就是此二人的典故。曾國藩也說過:「讀書乃寒士本業,切不可有官家風味。吾於書箱及文房器具,但求為寒士所能各者,不求珍異也」。
車胤,字武子,晉代南平(今湖北公安市)人,他的祖父車浚,三國時期作過東吳的會稽太守。因災荒請求賑濟百姓,被昏庸的吳主孫皓處死,此後車胤的家境就一貧如洗了。車胤立志苦讀,太守王胡之曾對他的父親車育說:「此兒當大興卿門,可使專學」。因家中貧寒,晚上看書沒錢點燈,他就捉些螢火蟲放在紗布縫制的袋子裡面,借著螢火蟲發出的微弱燈光苦讀。
在他父親的指導下,車胤終於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一生中做過吳興太守、輔國將軍、戶部尚書等官職。唐朝楊弘貞、楊番、蔣防都著有《熒光照學賦》,均是談車胤之事。
孫康,晉代京兆(今河南洛陽)人,晉秘書監孫盛的曾孫、長沙太守孫放之孫。孫康幼時酷愛讀書,常常感到時間不夠用。他想夜以繼日地攻讀,可此時家道中落,沒錢買油點燈。一到天黑,便沒有辦法讀書了。特別到了冬天,長夜漫漫,他有時輾轉很久難以入睡。實在沒有辦法,只好白天多看書,晚上躺在床上默誦。
一天夜裡,他一覺醒來忽然發現從窗外透進幾絲白光。開門一看,原來下了一場大雪,大地閃閃發光使他眼花繚亂。孫康心中一動,映著雪光可否讀書呢?他急急忙忙跑回到屋裡,拿出書來對著雪地的反光一看,果然字跡清楚,比昏黃的油燈要亮得多!
整個冬天,孫康都夜以繼日地苦讀,從沒有中斷過。孫康砥礪求進,學有大成,終成晉時很有名望的學者,南朝宋景平年間官至尚書左丞相,封德陽縣侯。

B. 三字經里的故事的播出情況

三維歷史題材動畫片《三字經里的故事》第一部26集,繼2011年6月1日登上央視少兒頻道「六一」回黃金檔後,2012年9月3日,答《三字經里的故事》第二部再度登陸央視少兒頻道,在每天的白天黃金檔期9:00-10:00間面向全國播出,下部共26集,每集12分鍾,每日播放3集。該片根據王應麟的《三字經》改編,結合5歲-12歲孩子的心理和知識特徵,以娓娓道來的講故事形式,解讀《三字經》里的故事,內容涵蓋了歷史、道德、天文、地理及一些民間傳說。

C. 三字經里提到的故事80個

您好。
孟子是戰國時期的大學問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邊,常和小夥伴玩辦理版喪事的游戲,學大人跪權拜、哭叫的樣子。孟母覺得那個地方不適合給孩子居住,於是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旁邊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家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的樣子。一會兒鞠躬歡迎客人,一會兒和客人討價還價。孟母還是覺得這樣不好,於是又搬到了學校附近。孟子這才開始喜歡讀書,變得守秩序、懂禮貌。這時候,孟母滿意地說:「這才是孩子適合居住的地方!」

D. 三字經里的故事

故事很多:
例如:《黃香溫席》、《孟母三遷》等。
你好,本題已解答,如果滿意
請點右下角「採納答案」。

E. 三字經50個勵志故事

1、《孟母三遷》

《三字經》中說:「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段機杼。」說的就是孟母三遷的故事。

孟子是戰國時期的大學問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邊,常和小夥伴玩辦理喪事的游戲,學大人跪拜、哭叫的樣子。孟母覺得那個地方不適合給孩子居住,於是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旁邊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家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的樣子。一會兒鞠躬歡迎客人,一會兒和客人討價還價。孟母還是覺得這樣不好,於是又搬到了學校附近。孟子這才開始喜歡讀書,變得守秩序、懂禮貌。這時候,孟母滿意地說:「這才是孩子適合居住的地方!」

有一回,孟子偷懶不學習,孟母就當著他的面劃斷了正在織的一匹布,說:「學到一半就停下,和這塊織了一半就斷開的布有什麼區別,還有什麼用!」孟子聽後,再也不偷懶了。

2、《黃香溫席》

「香九齡,能溫席」的故事,說的是漢朝時候,有一個叫黃香的孩子。在他九歲的時候,就已經很懂事了。每當炎炎夏日到來的時候,就給父母搭蚊帳,讓枕頭和席子清涼爽快,把蚊子趕走,讓父母睡個好覺;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鑽井被窩里,把被子暖熱,讓父母睡得溫暖。黃香的故事流傳到了京城,京城人都說:「天下無雙,江夏黃香。」

3、《囊螢映雪》

「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這是兩個關於勤學的故事。

晉代的一個名叫車胤的孩子,他家中貧苦,沒錢買燈油,又想晚上讀書,於是在夏天的晚上,抓一把螢火蟲裝在白布袋子裡面,靠著微弱的燈光讀書;映雪是晉代的孫康,在冬天的夜裡,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書。這兩個人都是歷史上有名的好學之人。

4、《孟母斷機》

孟母姓仉氏,孟子之母。夫死,狹子以居,三遷為教。及孟子稍長,就學而歸,母方織,問曰:「學何所至矣?」對曰:「自若也。」母憤因以刀斷機,曰:「子之廢學,猶吾之斷斯機也。」孟子懼,旦夕勤學,遂成亞聖。

5、《母子同刑》

三國時期,魏國王經在征討篡位的司馬昭時被捕,司馬昭要王投降,並抓來他的母親相威脅。王說:「為國盡忠,死而無怨。」司腦羞成怒,決定處死王母子。臨刑前,王苦著對母親說,是自己連累了她。母親卻笑著說,自己為有這樣的兒子而自豪。王在忠與孝矛盾時選擇了忠,實際上是真正的孝。千百年來受到人們的敬仰。

6、《孫敬懸發》

「頭懸梁」的是晉朝人孫敬。孫敬,字文質,漢代信都(今河北冀州)人。好學,後入洛陽,在太學附近一小屋安頓母親然後入學。他曾采楊柳為簡,加以編聯,用來寫經,這是歷史上「輯柳」的典故。《太平御覽》上記載:孫敬「好學,晨夕不休」,常年閉門謝客,攻讀詩書,人稱「閉戶先生」。他苦讀詩書,常常通宵達旦,睏倦得眼皮都睜不開了,就弄根繩子把頭發綁起來吊在房樑上。打盹垂頭的時候,揪一下頭發就驚醒了,繼續讀下去。

7、《蘇秦刺股》

古時候,有一個學者叫蘇秦。蘇秦自幼家境貧寒,連書都讀不起。為了維持生計和讀書,他不得不時常賣自己的頭發或者幫別人打短工,後來又離鄉背景到了齊國拜師學藝。

經過一年的學習,蘇秦認為自己已經把老師的本領都學到了,便迫不急待告別老師和同學,去闖盪天下。但是一年後不僅一無所獲,連錢也用完了。他只能穿著破衣草鞋踏上了回家之路。

到家時,蘇秦已骨瘦如柴,全身破爛骯臟不堪,滿臉塵土。妻子見他這個樣子,搖頭嘆息,繼續織布;嫂子見他這副樣子扭頭就走,不願做飯;父母,兄弟,妹妹不但不理他,還暗暗笑他活該!

蘇秦看到家人這樣對待他,十分傷心。他關起房門,不願意見人,對自己作了深刻的反省:「妻子不理丈夫,嫂子不認小叔子,父母不認兒子,都是因為我不爭氣,沒有好好學習。」

他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又重新振作精神,搬出所有的書本,發憤讀書。他每天讀書到深夜,有時候不知不覺伏在書案上就睡著了。第二天醒來,都後悔不已,但又沒有什麼辦法不讓自己睡著。有一天,讀著讀著實在困了,不由自主便撲倒在書案上,但他猛然驚醒——手臂被什麼東西刺了一下。一看是書案上放著一把錐子,他馬上想出了制止打瞌睡的辦法:錐刺股(大腿)!以後每當要打瞌睡時,就用錐子扎自己的大腿一下,讓自己突然「痛醒」。他的大腿因此常常是鮮血淋淋,目不忍賭。

家人見到這樣,有些不忍心,勸他說:「你一定要成功的決心和心情我們可以理解,但不一定非要這樣虐待自己啊!」

蘇秦回答說:「不這樣,就會忘記過去的恥辱!」

經過「血淋淋」的一年,蘇秦已經很有學問了。他又開始出去闖盪天下,這一次終於事業有成,很有心得,開創了自己輝煌的政治生涯。

F. 三字經中的歷史故事如烽火戲諸侯等等

所謂孟母三遷的故事。孟子,是戰國時期大思想家、教育家,與孔子並稱孔孟,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孟子小的時候,孟母靠織布養家供孟子上學,但是孟子貪玩不愛學**,孟母一開始認為是鄰家小朋友帶壞了孟子,就搬家了。搬了新地方,孟子仍然貪玩不愛學**,孟母繼續搬。孟子仍然不改,孟母再搬家。可是,貪玩是小朋友的天性,已經搬了三次家了,孟子仍然不愛學**,孟母認為不是鄰居影響了孟子,而是孟子自己不愛學**。於是就」斷機杼「,杼這個字是指織布機上的梭子,沒有梭子就無法織布。孟母用這種方式告訴孟子,我在織布供你上學,你若不上學,我還織什麼布?孟子恍然大悟,認真求學,終成一代大儒!
竇燕山,原名竇禹鈞,五代十國後晉時期的人,家住今天天津薊縣。古代稱薊州漁陽。古時屬於燕國,地處燕山,所以稱他竇燕山。他出生富貴之家,但為富不仁,坑蒙拐騙,昧良心做事,很缺德。30多歲了都沒有一個子女,竇燕山很著急啊,突然一天做夢,夢見了父親,父親托夢說:」你乾的壞事太多,所以沒有子女,要盡快行善積德,痛改前非,才能改過呈祥「。從此,竇禹鈞開始天天做好事,就像換了一個人,鋪橋修路,接濟貧寒,還幫沒錢的孩子出學費讓他們讀書,大積陰德。不久妻子,連生五子,竇禹鈞就把全部的精力用來培養五個兒子,結果五個兒子都先後登科及第,長子、次子、四子都中進士入翰林,三子/五子也在朝做官。這就是"五子登科「的來歷!

G. 三字經中的勤學故事

如映雪,如掛角。
囊螢映雪
(
náng
yíng
yìng
xuě
)
【解
釋】
原是車胤用口袋裝螢火蟲來照書本,孫康利用雪的反光勤奮苦學的故事。後用「囊螢映雪」比喻家境貧苦,刻苦讀書。
【出
處】
,「囊螢」出自《晉書·車胤(yìn)傳》

H. 三字經里的故事的劇情簡介

本片以故事來的形式解讀《三字經》,自由布袋和尚講述的第一個故事開始。孔融,東漢末年豫州魯國人,是孔子的二十世孫,天性淳厚,從小就懂得謙讓。四歲時,有一天有人送來一籃梨子,他父親叫孔融先挑一個吃。孔融挑了一個最小的。他的父親覺得很奇怪,問他:「孩子,你為什麼不挑大的梨子呢?」孔融回答說:「我的年紀最小,應該吃最小的;哥哥年紀比我大,應該吃大的。」宗族中的人知道這件事後,都對他另眼相看。故事沒有講完,希望這些典故能對少年兒童起到深遠的教育意義。

I. 三字經中的小故事

戰國時,孟子的母抄親為了教襲子,曾幾次搬家選擇鄰居。兒子(孟子)逃學,孟母就把織布機上得杼折斷以教育他。

故事

孟子四、五歲時,他家住在墓地附近,他就經常學人家哭喪的模樣。孟母見了,趕緊把家搬到了鎮上。哪知孟子有跟著鄰居學會了殺豬賣肉。孟母有把家搬到學堂旁邊,從此孟子就模仿學生念書的模樣,還很有禮貌。孟母這才居定下來。有一次,孟子逃學回家,孟母氣的折斷了織布機上的杼,說:「杼斷了,布不能在織;你途中停學,就和我只不成不一樣前功盡棄。」從此,孟子便發憤讀書。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