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風小故事
A. 家風小故事300字
良好家風的是我們創造美好世界的第一步,它影響著一個人一生的走向。
從孟母三遷到岳母刺字,好的家訓、家規、家風不僅承載了祖祖輩輩對後代的希望,對後代的策鞭,也同樣體現了中華民族優良的民族之風!
我的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民,他們雖然沒有明令家風家訓,卻在日常生活的點滴中言傳身教,形成一種無形的道德力量,為我的獨闖世界指引方向。
小時候家裡很窮,在那個溫飽都不能解決的年代裡,一家人卻有著太多的快樂和幸福。
父親淳樸勤勞,愛看書,閑暇之餘會給我們講故事。
母親忠厚善良,勤儉節約,喜歡唱歌,偶爾也會唱給我們聽。
那時候,我們家破落的院子里,時常飄出歡歌笑語,讓艱苦的歲月也變得歡快無比。
每當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母親會說:「堅持就是勝利!」;父親每每都會表現出男子氣概:「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在父母的教育下,我們兄妹五人,三個大學生,這對於一個農民家庭來說,所經受的經濟困難可想而知。
現在回望,匆匆那些年,所有困頓窘迫竟沒有一絲印象,去面對眼前的重重困難,留下只有一家人積極陽光笑臉和團結奮進美好的畫面
B. 家風家訓小故事有哪些
內容如下:
家風是一種無言的教育,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孩子的心靈,塑造孩子的人格。 為弘揚良好家訓家風,提升學生道德素養,深刻領悟家風的力量,近期,峨眉一小正積極開展「傳家訓 立家規 牽手父母樹新風」系列教育活動。
孔子世家教育子女十訓
1、雖然生活貧困,但絕不抱怨自己所生存的環境;
2、即使生活在困境中,母親依然傾注所有的熱情教育子女;
3、越是偉人,越要自我學習與自我感悟;
4、失敗也絕不氣餒,用頑強的挑戰精神武裝自己;
5、通過長途旅行考驗和鍛煉自己;
6、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7、結交與自己志同道合的人;
8、不親自教授子女,只監督和考察其學習情況;
9、人性的弱點有時反而會成就一代偉人;
10、培養勤學好問的學習習慣
C. 家風家校的小故事
縱觀中華五千年歷史,中國早以禮儀之邦聞名於世界,從孟母三遷到岳母刺字,好的家訓、家規、家風不僅承載了祖祖輩輩對後代的希望,對後代的鞭策,也同樣體現了中華民族優良的民族之風!
D. 家風小故事 300字左右(四)
家風是一個家必不可少的成分。而在我們家,家風是艱苦樸素。艱苦樸素專,指吃苦耐勞、勤儉屬朴實,從來不鋪張浪費。爸爸說:「浪費是最不應該做的事。」只要我買了一些可以不買的東西,他就會嚴厲地批評我。一次,正好過聖誕節。我嚷嚷著要奶奶買禮物,奶奶答應了。到了文具店,看著琳琅滿目的貨架,我恨不得把它們全買回去。東瞧瞧,西望望,我的目光落在了一隻藍筆身上,正當准備結賬時,我突然發現貨架頂端有一隻很漂亮的自動鉛筆,我心想:現在用的這支筆正好太舊了,今天正好換只新的吧。但掃過條形碼後,屏幕顯示為70元,「呀,這么貴!」我的心裡無比糾結:到底買還是不買呢?最終,我把這只筆買了下來。回到家,這件事被爸爸知道後,語重心長地對我說:「筆能用就行了,為什麼還要買更好的筆和別人攀比呢?下次一定要改正這種習慣。」爸爸說的話深深地烙印在了我的腦海里,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良好的家風讓我養成了許多好習慣,懂得許多做人的道理。家風陪我成長!
E. 優秀家風小故事
家風家訓小故事
中國是禮儀之邦,五千年的文化傳承至今,深深銘刻在中國人的心中。每個家,都有家訓、家規、家風,俗話說得好:無規矩不成方圓:從孟母三遷到岳母刺字,好的家訓、家規、家風不僅承載了祖祖輩輩對後代的希望對後代的策鞭,也同樣體現了中華民族優良的民族之風!
每一個家庭都有淳樸的家風,每一個家長都會以自己體悟出來的處世之道教育自己的孩子。家是孩子成長的第一空間,在孩子身上處處會烙有家風的印記,可以說,家風就是文化和道德的言傳身教,是智慧和處事方略的潛移默化。
記得小時候,每到節日,特別是春節,年三十,一家人在一起看春節晚會,吃年夜飯,我父親就開始給我們講他小時候的事:他爸爸(她的爺爺)是一個大家庭20多人,吃飯的時候,我爺爺先給我太爺盛飯,太爺動筷了,他們才敢吃飯,我太爺就把好吃的給我爸吃一口,這就體現了我們「尊老愛幼、孝敬長輩」的家風。每到節日,農閑時節,村裡的有些人就聚在一起賭博,父親就告誡我禁止參與賭博,賭博能造成妻離子散、家破人亡,不準吸煙:煙有百害,無一利,酒少喝怡情,喝多傷身,我就養成了不吸煙不賭博,少飲酒的習慣。母親每天都講:養成講究衛生的好習慣;吃飯時不能說不吃或不想吃什麼什麼菜,不剩飯,不浪費;尊老愛幼,不能頂撞父母,從小養成懂禮貌的好孩子; 不說謊話、不愛佔小便宜,做一個誠實的孩子„ „父母身傳言教的教導我們,「和為貴、孝為先、勤為寶、儉為德」「知
F. 適合家風家訓的小故事有哪些
家風,又稱門風,是一個家庭或家族多年來形成的傳統風氣、風格和風尚,承載著一個家庭或家族的生活方式、生活態度、文化氛圍、理念、價值觀和人生觀等,這些建構成一個家庭或家族獨特的特色。我們稍加梳理,解讀一下歷史,不難發現,許多長盛不衰、地位顯赫的家庭家族,度會有各自興旺發達的秘訣——家訓,又可稱為家風,它貫穿於整個家庭或家族輝煌的始終。
G. 家風家訓小故事
家風家訓小故事:
一、曾國藩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有爭議的人物,對他的評價估且不論,但他的家庭教育卻有令人矚目的成就。他以「勤」字為人生第一要義。自己身體力行,教育子女也養成勤勞作風。要求「諸男在家勤灑掃」「諸女學洗衣,學煮茶燒菜」。
還為曾家婦女規定了「日課」四項:「食事」,每天早飯後做各種小菜;「衣事」,已午刻紡花或績麻;「細工」,傍晚即晚飯後做男女布鞋或縫制衣服。曾國藩作為封侯拜相之人,對「日課」還要定期檢查,親自抓落實。俗話說:「人貴勤」,可見,曾家的「崇勤」家風著實可贊。
二、魯迅
魯迅和許廣平僅有一子,即周海嬰。兒子出生時,許廣平出現難產跡象,當醫生向魯迅徵求意見是留大人還是留孩子時,他果斷回答:「留大人。」結果母子平安。在兒子成長過程中,魯迅基本按照《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的思想來實行,讓他「完全的解放」,其中又說:「我現在心以為然的,便只是愛。」
據周海嬰所著《魯迅與我七十年》介紹,魯迅的教育方式是「順其自然,極力不多給他打擊,甚或不願拂逆他的喜愛,除非在極不能容忍,極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內」。有一天,周海嬰死活不肯去上學,魯迅用報紙打他屁股。後來,魯迅向母親寫信解釋道:「打起來,聲音雖然響,卻不痛的。」
三、司馬光
司馬光,字君實,號迂叟,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歷史學家,官至宰相。司馬光雖官高權重,但嚴於教子,很注重培養子女自律自立意識。他寫了了篇傳誦至今的《訓儉示康》。他在總結了歷史上許多達官顯貴之子,因受祖上蔭庇不能自強自立而頹廢沒落的教訓。
告誡其子:"有德者皆由儉來也"、"儉以立名,侈以自敗"。由於教子有方,司馬光之子,個個謙恭有禮,不仗父勢,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見容止,雖不識皆知司馬氏子也"。
四、吉鴻昌
1920年,25歲的吉鴻昌,當時任營長,父親吉筠亭病重。他對前來探視的吉鴻昌說:"當官要清白謙正,多為天下窮人著想,做官就不許發財。否則,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吉鴻昌含淚答應。
吉鴻昌的父親病死後,在瓷碗上寫下「不允許官員發財」六個字。他要求陶瓷廠模仿批量燒制,並將瓷碗分發給所有官兵。在瓷碗分配會上,他說:「雖然季宏昌是一名高級官員,但他絕不會欺負人民,掠奪人民財富。我要牢記他父親的教誨,做一個官員,為世界上的窮人做好事,並邀請你的兄弟來監督他。」
吉鴻昌言行一致,一生清白謙正,為百姓考慮。當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人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他反對蔣介石的投降政策,奮起抗日。遭國民黨反動派殺害,犧牲時年僅39歲。
五、朱德
學習,是影響朱德一輩子的事情。為「培養出一個讀書人來『支撐門戶』」,朱家節衣縮食送朱德走上了學習的道路,從而改變了他的命運。學習,也是朱德一輩子最為關注的事情。他常用「革命到老,學習到老,改造到老」鞭策自己,並且強調「不學習就會落後,就不能跟社會一道前進」。
他循循善誘地教育子女努力學習。新中國成立前後,女兒朱敏還在蘇聯學習,每次回國朱德總要問她是不是學習了毛主席著作。由於朱敏從小生活在國外,中文水平較差,朱德就戴上老花鏡,讓朱敏坐在他身邊,教她一字一句地讀。
他一邊讀,一邊講解,每講完一段就問她懂了沒有。如發現她哪些地方還未理解,就一遍又一遍地重新講解,直到她真正弄懂為止。朱敏結婚時,朱德送給她的禮物也是剛剛出版的《毛澤東選集》。
H. 關於家風家訓的小故事有嗎
每個好的家庭都要有好的家風...在每個美好幸福的大家庭中,都會因為爸爸媽媽的陪伴而溫暖,同時也伴隨著家風的和諧氣息。下面是小編為您收集整理的我家的家風家訓小故事精選,歡迎閱讀!
我家的家風家訓小故事精選一
校有校規,家有家風"是人們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但一問道"家風是什麼?你家有什麼家風?"這些問題,很多人就會傻眼了。不用擔心,今天我就想跟大家一起談談家風。
家風就是家規,是一家子的風氣,這家風一旦敗壞,這家人的思想品德也會跟著壞,這一家就再也難以培養優秀的後代了。這個壞名聲會一下子在街坊鄰居間傳開,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就沒有人願意和這家人交往,這時候再想改,就來不及了。可以說家風是非常重要的,雖然它只是一個無形的概念,卻能讓這家的子孫後代延續得更長,讓他們走得更遠!
家風也可以代表一個國家的風氣,國家就是人民的家,這家風就更為重要了。它要靠人民地努力,遵紀守法,互幫互助,一個國家的繁榮昌盛,不僅僅是物資上的豐富。在我看來,更重要的是它的風氣,一個國家、一個朝代的風氣決定了它的衰與勝,只有社會風氣好的國家,才能國富民強,才真正算得上是一個強國。
我家的家風是"孝",孝敬父母,尊敬師長。父母一直告誡我:百善孝為先!家風是一條應該牢記的座右銘。有了它,我們才可以在社會上立足,才能讓自己走得更遠!銘記家風,為自己的人生奠定堅實的基礎,踏出堅定的步伐,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我家的家風家訓小故事精選二
我每次去好朋友家去玩,都會忘記媽媽或爸爸規定回家的時間,玩的很盡興的時候就會很遲才回去。讓大人們很著急。於是媽媽就很認真的對我說:"咱們曾經定過一個規矩,就是同樣的錯誤不犯三次,對嗎?"我點了點頭,並跟媽媽保證下一次一定遵守約定,按時回家。
因為我不管是在學習中還是在平時的生活中,經常是一興奮,就不管三七二十一的一再犯同樣的問題,媽媽怎麼叮囑都沒有作用。於是"事不過三"的家規就被訂立了,我心甘情願的接受了約定:要是同樣的錯誤犯了三次或第三次,可以任由媽媽或爸爸適當懲罰。
好景不長,我的老毛病又犯了。上周六的時候,我的作業完成了,就去秦小荷家找她玩,媽媽告訴我最遲六點半要回家,不要影響到別人家吃飯的時間,我同意了。我們玩的很開心,她的媽媽再三邀請我在她家吃飯,我欣然接受了。過了一會兒,媽媽打來電話要我回家了,我只好乖乖的回去了,因為已經超過了七點半。一回家,就被媽媽狠狠的批評了一頓。我知道自己的錯誤是沒有準時回家,並且在別人家吃飯不光打擾了別人,也給別人帶來了負擔。我暗下決心,下次一定要記住回家的時間。
第二天晚上,我又去寧琛家玩,媽媽和我約定的時間是七點半回家,要尊重別人家的休息時間。我和寧琛在電腦上玩cs槍戰,心裡也一直惦記著和媽媽的約定時間。還有五分鍾到七點半了,我趕快和寧琛說再見,沖下樓回家了。媽媽一開門,就給我一個大大的擁抱,誇獎我守時。這一次,媽媽不但給了我一個吻,還獎勵了我下個周末一小時的玩電腦的時間。我開心極了!
第三次可就沒有那麼幸運了,我放學後跟媽媽說了要去陳心宇家拿蠶寶寶,媽媽同意了,並且要我一拿到就趕快回家寫家庭作業。路上和好朋友們一起心不在焉的走著,一不小心就撞到了柱子上,被他們笑話了一路。等我拿到了蠶寶寶,陳心宇又提議一起去摘桑葉。在路上為了證明我會打水漂,我們又一起到小區的池塘邊開始比賽。我平著朝水面扔了一個小石片,連著打了三個水漂。這下,大家都很羨慕我了。我們邊玩邊找桑葉,一直玩到了七點。意猶未盡的回了家,完全把媽媽的話忘在了腦後。
我剛一敲門,媽媽就滿臉怒氣的站在了我的面前,劈頭蓋臉的把我訓了一頓:"你這樣沒有責任心的玩到現在才回來,如果出了意外媽媽根本聯系不到你,也不知道到哪裡才能找到你,你知道你讓大人們多擔心?跟你約好的時間沒回來寫作業,你又知道你浪費了多少時間?事不過三的規矩你接受嗎?那就先進來,在門口處靜靜的站三分鍾,好好想清楚今天是否有不恰當的地方,然後總結下給我聽。"
我家的家風家訓小故事精選三
很多名人都有家風家訓,我們家不是名人家庭,如果要說也有什麼家風家訓,那一定是爸爸經常掛在嘴邊的那句話:百孝順為先。
從小爸爸媽媽就教我要有孝心,要尊老愛幼,他們自己也在身體力行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道。我們家是個大家庭,外公外婆和小阿姨一家與我們合住,十多年來一直其樂融融,在小區里傳為佳話。爸爸是山東人,不喜歡甜食,但對外婆做的菜從來不挑剔,總是裝作很愛吃的樣子。媽媽現在還經常講起外婆給爸爸吃桂圓肉的故事,那是爸爸第一次見丈母娘,外婆按紹興習俗給爸爸做了一大碗桂圓肉,放了很多糖,爸爸咬著牙吃下,外婆以為爸爸喜歡吃,以後經常給他做,一吃就是兩年多,直吃得爸爸哭笑不得。每次家裡有重大事項需要討論,開始大家嘰嘰喳喳發表意見,實在不能統一,最後大多是聽外公外婆的,用爸爸的話說,這就叫百孝順為先。
外公外婆年紀大了,有時會因為小事爭吵起來,爸爸媽媽總是耐心勸說,從不頂撞他們,即使有時外公外婆看上去很沒有道理,爸爸媽媽也沒有絲毫責怪他們的意思。爸爸總是說,孝順孝敬,沒有順沒有敬,哪來孝?對長輩首先是順從,要讓他們順心,感覺到被人尊重,只要不是原則性的大問題,盡可以由著他們來。
爸爸還常說,孝敬無底線,就是說對大人盡孝道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沒有終點,只有起點。
"百孝順為先","孝敬無底線",我要牢牢記住這幾句話,把它作為我們的家風家訓,從小做一個孝敬父母,懂得感恩的人。我還要把這幾句話告訴其他小朋友,讓他們和我一樣,大家共同做新時期的優秀少年。
我家的家風家訓小故事精選四
家風是一盞燈,照亮我前方的路。家風是一條路,伴我走向光明。家風是一面鏡子,時刻發現自己的弊端。
在我家裡的大廳里,端端正正的掛了一幅字: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每每看到這十個大字,心裡總是有所感悟。爺爺說要把這句話銘記於心,它會使我受益匪淺。
步入初中後,學習壓力像個巨大的包袱壓得我喘不過氣來。到了初三以後這樣的生活更是苦不堪言。 初三的我們不再像小學時候那樣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呆在溫暖的被窩有更多的時間去品味早餐。初三的我們更怕冬天的來臨,寒風像個怨婦一樣在我們的耳旁嘶吼著、咆哮著,它告訴我們你只能前進,盡管這樣的學習很艱苦,但是卻沒有一個人退縮。因為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共同的信仰:那就是成功,為明天鋪上一條美好的路。
我慢慢的閉上眼睛,腦海里像電影一樣倒帶重放,記得前一段時間我的英語成績下降的很快,老師問我原因,我也答不上來,自己獨自去好好思考。這天回家我心情很是不好。爺爺問了我情況,我便如實的回答了。爺爺聽完慈祥的笑了。爺爺說:"最根本的原因是你最近沒有認真,對吧?"我看著爺爺點了點頭。"怎麼回事,你能告訴爺爺么?"我低著頭說:"其實我最近很累的,每天要完成功課很晚。"爺爺聽完後,便指向大廳上那幾個字: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我獃獃地望了它許久,爺爺說:"你知道我為什麼要把這幅毛筆字掛在這里么?"我搖了搖頭。爺爺說:"這里的故事可多呢!"我便趴在桌子上聽爺爺講裡面的含義。
爺爺說這個家風被傳承了幾十年,在他小的時候,老爺爺就告訴過他,如果你想得到甘甜的蜂蜜不穿過蜂林,一味的退縮你就永遠達不到。如果你想成功,不吃苦拿什麼積累經驗,去體會生活的美好呢。聽爺爺講到他們過去的辛酸,相比之下自己是最幸福的。我也頓時茅塞頓開,我開始拿起英語書,認真地拼寫單詞,人易我易我不大意,人難我難我不畏難。回味爺爺說的每一句話。學習的動力也就回來了,好像渾身充滿了力量。這次模擬考之後,英語成績也提升到以前的樣子了。
家風伴我成長。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我會把這句話當作自己的座右銘,吃苦是我們的美德,因為所有的努力都不是白費的,它會給予你超出你想像的回報。家風牢記我心。也會伴隨著我一直傳承下去。
I. 家風小故事
篇一:家風故事
欣賞「你幸福嗎?」,一千個人就有一千種回答,但答案又是相似的。同樣,「家風是什麼?」,一千個人也一定會有一千種回答。最近中央台有許多關於家訓家風的現場采訪,看到也聽到了很多家庭講述著自己的家訓家風故事。
自己出身農村家庭,父母文化水平有限,但更多的是以身作則與言傳身教,一般不會去具體概括家訓是什麼,家風是什麼。但在我成家立業後,父親向我提了「對外要和、對友要忠、持家要儉」的要求,並把它隨手寫在門板上,可以說這就是我的家訓,也是我生活的准則吧,在教育兒子上亦是如此。
曾有一次,兒子衣服內的羽絨被小夥伴們當做玩具吹得滿天飛,我得知後很是生氣,質問兒子為什麼沒有反抗或者去告訴老師,可兒子一句平淡的話語卻讓我很是羞愧,「爸爸,別生氣,這又沒關系的,我又不疼,衣服少了幾根羽絨沒啥關系。老師看見已經批評他們了。」那時,我確實被小傢伙的「胸襟」所折服,是的,兒子這不是懦弱,而是自己對待別人的寬容的做法。試想,如果當時他就立刻反抗,甚至與小夥伴打做一團,那場面和結果可以想像,但正是他的「平靜」化解了一切,看來,「對外要和」這條家訓真正深入了他的心,而且這樣的事情也是不甚枚舉。
家庭是圃,孩子是苗。家風如雨點,它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小苗只有在雨露的滋潤下,才能健康成長。感謝父親給我的「家訓」,我也會一直用它——「對外要和、對友要忠、持家要儉」澆灌我的小「苗苗」,營造屬於我們家的良好的家風。
篇二:家風故事
中國是一個文明的大國,自從盤古開天闢地以來,五千年來悠久的文明歷史文化傳承一代代每一位中國人。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每個人都應嚴格要求自己。長輩們常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從小奶奶就教育我長大後要樂於助人,要誠實、正直、守信用、尊老愛幼,勤勞節儉。還要自信,自愛,這都是我們中華名族的有傳統美德,也是每個家庭的希望。
在奶奶那一代的時候,她的媽媽教育她說要把人先做好,才能做好事。漸漸地有了爸爸,他長大成人以後,爺爺奶奶對他管教很嚴,不允許爸爸抽煙喝酒,還規定他晚上不能超過十點回家,到哪去都必須經過父母同意才能出門。聽奶奶說;『爸爸小時候非常有禮貌,見人就叫,連在路上遇見乞丐也要跑上去叫他。一直到現在,這個好習慣從未變過。在這點上我要向爸爸學習。養成有禮貌的好習慣。
每次奶奶送我去上學,在公交車上看到有老人上車,總會叫我讓座,甚至還會把自己的座位讓給比她年紀更大的老人。其實奶奶她也是老人,她也六十多歲了,可是他覺得那些年紀更大的老年人比她更需要那個座位。奶奶這幾十年來從沒忘記她媽媽的話,一直是按著媽媽的話做的,她在我家這一帶是出了名的好媳婦,好女兒。
奶奶一直是個樂於助人,善良的人,只要別人開口,她一定會盡自己的能力去幫助別人。哪怕是吃點虧,她也從不計較。奶奶常說;「吃虧是福』也可能是奶奶做了許多好事,老天爺都看在眼裡,奶奶跟同齡人比起來比他們都要健康,這都是奶奶的善良、正直、樂觀的心態換來的好身體,這就是大概人們說的好人有好報吧!
每次我去朋友家玩,奶奶、爸爸媽媽經常提醒我到別人家要有禮貌,不能亂翻別人家的東西,更不能把別人家的東西帶回家。告訴我無論在哪裡,只要遇到有需要幫助的人,一定要積極地去幫助他。在父母的教育和帶領下,我也知道怎樣節約用水,不亂花錢,有空時幫媽媽做家務,盡量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在奶奶,爸爸媽媽為人處世的方式上,我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慢慢地,讓我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也正在努力的向著這個目標前進。
篇三:家風的故事
我的父母都是七十年代的中專生,我的爺爺奶奶則是四十年代的農民。自從我懂事開始,我聽的最多的話是:做人要勤儉節約,以人為善,禮貌待人,誠實守信。特別是在我做錯事時,爺爺最喜歡給我上政治課,奶奶則說了又說,我有時煩起來會來一次反抗式的大喊:「拜託,奶奶同志,您已經講了N次了,我的耳朵都長了啊……」,可是奶奶似乎沒聽到我的反抗,還繼續說:「你這孩子啊,要懂禮貌,剛客人來了都不懂得打個招呼……」。「……我似乎對這樣的教育已經習以為常了,這應該說是我這個家的家風吧。
從我記事起,我的家經常有客人,長輩們從來都是笑容滿面地招待客人,把最好的東西拿給客人吃,最後客人走了才輪到我們這些孩子的份,我們從不敢吭聲,客人們總會表揚我們:」你們家的孩子真懂事啊」,但是我調皮的個性,有很多時候也會招來長輩的不滿……有一年的春節,我把家族要請叔公的鹽雞偷吃了一半,把雞翻過身,當叔公吃時才發現,過後爺爺狠狠地批評了我,要我半蹲一個小時記住這次教訓。
在我的家裡,最勤儉節約的人是奶奶了。奶奶每天天沒亮就起床做家務,等我們要上學時,奶奶已經出門去買菜了,每次家裡有剩菜剩飯,奶奶從不倒掉,而是自己吃了。爸爸擔心她胃不好,不讓奶奶吃剩的食物,奶奶只好偷偷地吃了。有一次,我剛放學回家,發現家裡來了三隻小雞,原來是奶奶為剩菜剩飯找到好的「去處」了……哈哈,這真是兩全其美呀!
要說誠實守信,那就要屬我的老爸了。有一回,老爸心血來潮,向村委會承包了1000棵荔枝樹,合同承諾收成時付給村委兩萬元,沒想到那年剛好碰到強台風,1000棵荔枝總的收成不過兩千多,很多好朋友都說情有可原,勸老爸向村委提意見……結果老爸向舅媽借了錢毫不猶豫的把兩萬付給村委,老爸過後說「我的固執,是因為我的父親從小對我說:做人要誠實守信。我沒有預測好,只能自己負責呀!」
家風是雨,孩子是苗,這樣的家風讓我受益匪淺啊!
篇四:家風故事
家庭是圃,孩子是苗。家風如雨點,它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小苗只有在雨露的滋潤下,才能健康成長。孩子只有在優良家風的熏陶下,才能出類拔萃。最近,隨著「家風」一詞火了起來,腦海中不禁涌現出爺爺奶奶教育我的一幅幅景象。
小時候,每次上學校之前,奶奶總愛叮囑我幾句:「孩子,到學校千萬別和同學磨牙(亳州俗語,指吵架或打架),如果有人欺負你,就回來跟我說,我去找你們老師。」!奶奶生怕我在學校和同學發生矛盾,老是有事沒事給我上「政治課」,講一些經典的故事,教育我遇事要寬宏大量,在學校要和老師、同學和睦相處,不要動不動就和其他人發生沖突。在奶奶的諄諄教誨之下,我基本上沒有和老師、同學發生過矛盾。
爺爺愛給我講很多關於他當年服兵役的經歷,告誡我:「現在的年輕人沒有幾個能吃苦耐勞的。你要從小學會能吃苦,否則不能幹成什麼大事!」爺爺還教導我:「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只有經歷了常人所不能忍受的環境,才能造就真正的人才,今後的工作和生活方可出類拔萃。也許這就是「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我想。
現在,我已經步入高中,成為一名高中生,早已養成了樂於助人、艱苦樸素等好習慣。仔細想想,這些都和我們家的家風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 奶奶還是在每次去學校之前給我上「政治課」,爺爺還是時不時在飯前飯後給我聊聊關於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等等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非常樂於聆聽他們的一言一語,因為那正是我們家的好家風。
我一直在想,樹立端正的家風,繼承優秀的家規和家訓,是值得弘揚的民族文化。如今社會一些不良習氣已逐漸退出人民的視線,「正能量」得以傳遞,如再加上優良家風以打造,那麼咱們社會的風氣將會更加純潔,人民的生活將會更加美好,國家的未來將會更加繁榮昌盛!
J. 關於家風家訓的故事有哪些
1、司馬光教子有方
司馬光,字君實,號迂叟,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歷史學家,官至宰相。司馬光雖官高權重,但嚴於教子,很注重培養子女自律自立意識。他寫了了篇傳誦至今的《訓儉示康》。
他在總結了歷史上許多達官顯貴之子,因受祖上蔭庇不能自強自立而頹廢沒落的教訓,告誡其子:"有德者皆由儉來也。""儉以立名,侈以自敗"。
由於教子有方,司馬光之子,個個謙恭有禮,不仗父勢,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見容止,雖不識皆知司馬氏子也"。
2、吉鴻昌不忘父訓
吉鴻昌,字世五,河南扶溝人。察綏抗日同盟軍領導人之一。早年在馮玉祥部隊當兵,以英勇善戰升為營長、師長,後任國民黨軍長和寧夏省政府主席。
1920年,25歲的吉鴻昌,當時任營長,父親吉筠亭病重。他對前來探視的吉鴻昌說:"當官要清白謙正,多為天下窮人著想,做官就不許發財。否則,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吉鴻昌含淚答應。
吉鴻昌父親病逝後,他把"做官不許發財"六字寫在瓷碗上,要陶瓷廠仿照成批燒制,把瓷碗分發給所有官兵。在分發瓷碗大會上說:"我吉鴻昌雖為長官,但決不欺壓民眾,掠取民財,我要牢記父親教誨,做官不為發財,為天下窮人辦好事,請諸位兄弟監督。"
吉鴻昌言行一致,一生清白謙正,處處為民眾。當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人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他反對蔣介石的投降政策,奮起抗日。遭國民黨反動派殺害,犧牲時年僅39歲。
3、魯迅教子順其自然
魯迅和許廣平僅有一子,即周海嬰。兒子出生時,許廣平出現難產跡象,當醫生向魯迅徵求意見是留大人還是留孩子時,他果斷回答:「留大人。」結果母子平安。
在兒子成長過程中,魯迅基本按照《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的思想來實行,讓他「完全的解放」,其中又說:「我現在心以為然的,便只是愛。」
據周海嬰所著《魯迅與我七十年》介紹,魯迅的教育方式是「順其自然,極力不多給他打擊,甚或不願拂逆他的喜愛,除非在極不能容忍,極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內」。
有一天,周海嬰死活不肯去上學,魯迅用報紙打他屁股。後來,魯迅向母親寫信解釋道:「打起來,聲音雖然響,卻不痛的。」
4、錢基博對兒子管教極嚴
錢基博乃一代國學大師,是學者、作家錢鍾書的父親。錢基博對兒子管教極嚴,錢鍾書十六歲時,還痛打一頓。1926年秋至次年夏天,錢基博北上清華任教,寒假沒回無錫。
此時的錢鍾書正讀中學,沒有溫習課本,而是一頭扎進了小說的世界。等父親回來考問功課,錢鍾書過不了關,於是挨了打。
1929年,錢鍾書考入清華大學外文系後,錢基博還時常寫信給他。一封信中說:「做一仁人君子,比做一名士尤切要。」
隨後一封信則表示:「現在外間物論,謂汝文章勝我,學問過我,我固心喜;然不如人稱汝篤實過我,力行過我,我尤心慰。」希望錢鍾書能「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我望汝為諸葛公、陶淵明;不喜汝為胡適之、徐志摩」。
錢基博對當時的新文化運動保持距離,埋首國學,他這樣告誡錢鍾書,不過出於一個儒者的文化立場。
5、梁啟超全方位愛子女
梁啟超有九個子女,在他的教育、引導下,個個成為某一領域的專家,甚至還產生了「一門三院士」的佳話。這「三院士」是建築學家梁思成、考古學家梁思永、火箭控制系統專家梁思禮。另外,四兒子梁思達是經濟學家,次女梁思庄是圖書館學家,三女兒梁思懿是社會活動家。
梁啟超對於子女的愛,是全方位的,不僅在求學,而且在為人處世,甚至理財、時政等諸多方面,皆以平和、平等的態度展開。閱讀《梁啟超家書》,就會了解在寫給孩子們的信中梁啟超教育子女的表現堪稱典範。
寫信時,梁啟超毫不掩飾自己的愛。1927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寫道:「你們須知你爹爹是最富於感情的人,對於你們的愛情,十二分熱烈。你們無論功課若何忙迫,最少隔個把月總要來一封信,便幾個字報報平安也好。」
在求學這一方面,梁啟超根本不看重文憑,而是強調打好基礎,掌握好「火候」。他對梁思庄說:「未能立進大學,這有什麼要緊,『求學問不是求文憑』,總要把牆基越築得厚越好。」並教孩子們求學問、做學問的方法——「總要『猛火燉』和『慢火燉』兩種工作循環交互著用去」。
同時,梁啟超強調責任的重要。1923年,他寫給長女梁思順的信中說:「天下事業無所謂大小,只要在自己責任內,盡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當然,寫信教導自己的孩子之餘,梁任公沒忘了誇一誇女婿、兒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