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李世民的故事

李世民的故事

發布時間: 2020-11-18 00:49:44

Ⅰ 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

唐太宗於隋朝開皇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出生於貴族之家,是唐高祖李淵與竇皇後的次子。公元614年娶妻長孫氏,後稱長孫皇後。
隋大業十一年(615),隋煬帝被突厥十萬騎圍困於雁門(今山西代縣),李世民應募從屯衛將軍雲定興前往救援,提出虛張軍容,晝引旌旗數十里,夜以鉦鼓相應的疑兵計。時值東都及諸郡援兵亦至忻口(今忻縣北),迫使突厥始畢可汗解圍而去。十三年六月,與其兄李建成率兵攻西河(今汾陽),首戰獲勝,促使李淵決意西向關中。任右領軍大都督,統右三軍,於七月隨李淵自太原(今太原西南)南下。途中李淵一度動搖,欲還師更圖後舉。世民堅決主張繼續進軍,提出先入咸陽,號令天下的方略。八月,進攻霍邑(今霍州),先率輕騎至城下,誘隋守將宋老生出戰,繼而率騎猛沖其側背,配合李淵、建成正面攻擊,斬宋老生,克其城。九月,軍至河東(今永濟西南),力主急速進軍長安(今西安),遂奉命率前軍西渡黃河,順利佔領渭河以北地區,各大族豪強紛至軍門投效,數支農民起義軍亦來歸附,兵力迅速發展至13萬人。十一月,會諸軍攻克長安。李淵立代王楊侑為帝。世民被封為秦國公。
唐朝建立以後,李世民以功被拜為尚書令、右武候大將軍,進封秦王。
唐朝建立以後,為統一全國,先後進行了六次大的戰役。這六個戰役李世民就指揮了四個,全部取得了勝利,為唐王朝立下了赫赫戰功。
第一次是對隴右薛舉父子集團的戰役,唐武德元年,薛舉率軍進攻關中,雙方在現陝西長武縣發生激戰,在這里,李世民打了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大敗仗,退回長安。但不久,他便在淺水原之戰徹底打敗薛軍,消滅了隴東集團。
第二次,劉武周依附突厥,南下進攻唐朝,攻佔了晉陽,李世民不畏艱險,終於擊潰了敵人主力,並乘勝追擊,兩天不吃飯,三天不解甲,徹底消滅了敵軍,收復了丟失的土地。
第三次是對王世充和竇建德的戰役。這次戰役規模為唐統一戰爭中最大的。在這次戰役中,李世民先將王世充擊敗,圍困在洛陽,令其無糧草供應,待其自斃。就在洛陽將下未下之時,河北的竇建德軍十餘萬眾號稱三十萬為救援王世充,突然出現在唐軍背後,李世民力排眾議,在虎牢之戰中大敗竇建德軍,生擒竇建德。洛陽的王世充也只得投降,這次李世民一舉兩克,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第四次是平定劉黑闥的戰役,劉黑闥是竇建德的部下,他打著為竇建德復仇的旗號,在河北起兵反唐。李世民指揮了平定其第一次起兵的戰役,僅僅兩個月就取得了勝利。(其他兩個戰役是由李孝恭指揮的平定杜伏威的江淮軍和平定以江陵為根據地的蕭銑的梁政權)。
李世民自此威望日隆,尤其是在虎牢之戰後進入長安時,受到部分軍民以皇帝的禮儀招待。武德四年冬十月,封為天策上將、領司徒、陜東道大行台尚書令,食邑增至二萬戶。高祖又下詔特許天策府自置官屬,儼然形成一個小政府機構。
李世民在戰斗中注重戰前偵察,雖屢次遇險,但每次戰斗都能作到知己知彼,善於製造戰機,當敵強我弱時,他經常用「堅壁挫銳」的戰法拖垮敵人,戰斗中身先士卒,親自率領騎兵突擊敵陣,勝利後勇追窮寇,不給敵人喘息之機,因此獲得了每次戰役的勝利。在統一邊疆的戰爭中,他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明於知將,選拔良才,取得了戰爭的勝利。李世民用他卓越的軍事才能,為大唐帝國的建立和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不愧為我國歷史上傑出的軍事家,他的赫赫武功也永垂青史!

Ⅱ 關於李世民的一些重要故事。

房謀杜斷是唐太宗李世民的一個重要故事。李世民是一個深得大臣心的君主,因為他回能虛心地聽取大臣答的意見並且善於重用賢人,歷史上就有「房謀杜斷」的故事可以看出他的善於用人。
相傳當李世民和房玄齡一起討論國事的時候,唐太宗覺得房玄齡是一個能提出好的意見和具體方法但是不能迅速做決定的人,唐太宗沒有責怪他,而是請來了善於做決定的杜如晦來和房玄齡一起討論。就這樣房、杜兩個人在李世民的搭配下既能出很好的計謀又能很快地做決定,解決了很多問題。
後來人們用「房謀杜斷」來形容各具特長的人,但是從這件事中也看出李世民的任用人才。除此之外,李世民還是一個人道、感性的人。據史料記載,李世民在位時天下太平,全國判處死刑的人數很少。
李世民即便對死囚也有一顆寬容的心,在貞觀六年的時候他下令全國被判死刑的人都能回家探親一年,前提是第二年要按時回來接受死刑。在沒人捆綁的情況下,回家探親的死囚全回來了,由此可以看出皇帝的恩德已經感化了死囚。

Ⅲ 李世民愛人民的故事

接近年關,唐太宗李世民信步走出皇城,望著長安街上車水馬龍,老百姓忙著要過年的盛世景象,唐太宗李世民忽然想要看看監獄中的死囚。 唐太宗李世民--這位千古第一仁君,當即輕車簡從,來到長安城外的監獄視察。這一年全國有近四百名死刑犯,都集中在大理寺監獄。進入一個個牢房,唐太宗挨個詢問死囚,讓他們談思想談認識。大家都說犯了死罪,死有餘辜,不冤枉。死囚認罪態度良好,認為對他們的量刑也很公平。唐太宗李世民聽後很受感動,於是就跟這些死囚說,我跟你們立一個君子之約,現在是冬天,放你們回去過春節,和家人好好團聚團聚,來年秋收之後,咱們再在這里集合。四百死囚呢,個個感激涕零,高高興興地回家了。第二年的秋後,這些死囚全都回來了,一個都沒有少。唐太宗李世民高興之下,全部赦免了他們的死罪。君王體恤將行刑的死囚,死囚最終甘願守信伏法以回報君王信任。《資治通鑒》第197卷中對這件事記載: 「辛未,帝親錄繫囚,見應死者,閔之,縱使歸家,期以來秋來就死。仍敕天下死囚,皆縱遣,使至期來詣京師。」高風入史,流芳千古。這樣的仁德之舉,體現了唐太宗李世民施行仁政,愛民親民。公元628年,唐太宗還放出宮女三千餘,令之「任求伉儷」,讓她們去尋找自己的幸福,自行組建家庭。白居易有詩歌頌唐太宗德政:「怨女三千出後宮,死囚四百來歸獄。」 唐太宗以人為本進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司法制度改革,大得民心。貞觀年間最少的時候據說全國只有十幾個死囚,那時全國人口至少有千萬,這樣低的犯罪率至少能證明仁德的力量和當時司法制度改革的成功。貞觀六年,四百死囚回家過春節.貞觀六年的春節或許平淡無奇,但貞觀六年的春節是中國歷史上最溫暖、最有人情味的春節。

如果概括的話:
① 措施:不奪農時,推行均田制,輕徭薄賦
唐太宗時期,動用國庫糧食和皇室的府庫,賑濟因水旱受災的百姓;要求朝廷盡量縮減開支,令臣民勿侍糜費;實施獎勵耕作的政策,使農民紛紛回歸故里從事農耕,令農業生產得以復興;實行耕有其田的均田制和減輕服役負擔的租庸調制,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② 目的:緩和階級矛盾,恢復並發展農業生產。
(農業是安定民心、治理國家的根本)
③ 影響:保證農業生產,減輕對農民的剝削,利於人口增加。
法律方面:慎用刑法,制定《唐律》
① 原則:仁義為本,刑罰為末
② 措施:立法精簡,執行慎重
《唐律》體現了德刑相濟、禮法並用、寬仁慎刑、立法精簡、穩定法律、執法嚴明、寧國安民的特點。

Ⅳ 魏徵與李世民的故事

1、魏徵的樣貌雖不超過一般人,卻有膽識謀略,善於讓皇帝回心轉意。魏徵總是觸犯龍顏當面直言規勸;有時遇到皇上特別生氣,魏徵卻面不改色,皇上也就息怒。魏徵曾請假回家上墳,回來後對皇上說:「聽別人說,皇上打算去南山遊玩,一切已經安排妥當、整裝待發。但現在居然又不去了,是什麼原因呢?」

皇上笑答:「起初確實有這樣的打算,但是擔心愛卿你責怪,所以就半路停下了。」皇上曾得到一隻很好的鷂鷹,放在手臂上把玩,看見魏徵前來,藏到懷中。魏徵上奏故意久久不停,鷂鷹最終悶死在皇上懷中。

2、玄武門事變後,李建成被自己的弟弟李世民殺死,李世民做了皇帝。李世民君臨天下之後,有人就向李世民悄悄告狀,說魏徵曾經替李建成出過好多對李世民不利的主意。唐太宗李世民於是召見魏徵,問他:「你為何挑撥我兄弟之情?」

彼時魏徵已經是階下之囚,然而依舊鎮定自若、理直氣壯的說:「人各為其主。我之前在太子手下做事,可惜太子當初沒有聽我的話,要不然,現在坐上皇位的人還不知道是誰呢。」大家都直冒冷汗,覺得魏徵要完了。沒想到的是,唐太宗李世民聽了魏徵這大逆不道的話之後,非但沒有責怪魏徵,反而說:「已經過去的事情,就不用再提了。」

3、唐太宗重用魏徵後,還主動和魏徵結為親家。魏徵生活的很簡朴,屋子也很簡陋,唐太宗想給他大房子,被他拒絕了。魏徵直言上諫,雖經常觸怒龍顏,可是後來每當鎮定下來的時候,唐太宗李世民總會認為魏徵說的有道理。

「貞觀之治」之所以國泰民安,魏徵功不可沒。唐太宗曾把魏徵形象的比作自己的鏡子,認為可以照出自己的缺點。魏徵死後,唐太宗李世民常常懷念地說,自己沒了一面心愛的鏡子。唐太宗為魏徵罷朝五日,親自為魏徵寫了碑文。歷史上一段賢君良臣的佳話,就此落下帷幕。

4、魏徵以前向李世民舉薦杜正倫和侯君集,說他們學富五車,有宰相之才。不曾想在魏徵去世不久,杜,候被人舉報謀反,於是一個被李世民罷免,另一個直接人頭落地。李世民自然懷疑到魏徵身上,自古帝王多疑心。

因為誰都害怕部下結黨作亂甚至起兵篡位,已經死了的魏徵就這么撞到了槍口上。後來李世民又發現了魏徵把自己諫言的資料給史官閱讀。這讓李世民越想越生氣,一怒之下把將衡山公主與魏徵兒子的婚約都下旨解除了。不過這明沒有讓李世民解氣,他親自來到魏徵墓前,將魏徵墓碑咋了個稀巴,一代忠臣魏徵,竟落得如此下場。

5、貞觀之治時,李世民評價魏徵:「盡心於我,獻納忠讜。」意思是說,魏徵忠心耿耿,為了國家獻出良策,李世民現在的功績,有一大半是魏徵的功勞,魏徵不愧為「千古之名臣」。後來,李世民又說:「當政者應當像堯舜禹學習,做一個明君。自從我重用魏徵,天下太平,邊境安穩,百姓富足,可見魏徵是多麼忠益的人。」

貞觀19年,李世民親征邊疆,損失慘重,死傷上千,李世民非常懊惱並嘆息說:「如果魏徵在世的話,他就不會讓我去打仗,哪裡會損失如此慘重?」後來魏徵病逝,李世民悲痛欲絕,失常對身邊的人說:「魏徵去世,我就少了一面鏡子啊。」並留下傳世名言:「以人為鏡,可以正衣冠。」這句話在生活中對我們也很有幫助,多聽取別人的遇見,對提高自己十分有助。

Ⅳ 有關於唐太宗的一些小故事。

箭術無雙

史書記載,李世民年輕時力大無比,隨身兵器中,最有名的是一張兩米長的巨闕天弓。

李世民有次與敵對戰前,僅率領一名騎兵一起充當偵查工作。途經一處草原高地,因為太累與士兵一起睡著,被敵人發現,本來意欲圍殺李世民。

此時突然有一條蛇追老鼠,奔到騎兵臉上,驚醒騎兵,才發現身邊都是敵人,於是李世民與騎兵上馬逃亡,李世民本人左右開弓,百發百中,終於逃出追擊。

虎牢關之戰時,李世民對尉遲恭說:「我拿著弓箭,你手持馬槊相隨,即使有百萬大軍又奈我如何!」足見他對自己箭術的自信。

李世民繼位前曾任天策上將,設天策府。李世民繼位後在苑囿內狩獵,有一群野豬奔了出來。李世民四箭射殺了四隻,但還是有一頭雄壯的公野豬沖到近前。

吏部尚書唐儉慌忙下馬,與之搏鬥。李世民拔劍砍死野豬,笑著對唐儉說,「天策長史,不見上將擊賊耶?何懼之甚!」原來唐儉曾任天策府長史。唐儉當即回答道:「漢祖以馬上得之,不以馬上理之。陛下以神武定四方,豈復逞雄心於一獸!」李世民覺得唐儉說得有理,於是停止了狩獵。

(5)李世民的故事擴展閱讀:

唐太宗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人。唐朝第二位皇帝(626~649年在位),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唐高祖李淵嫡次子,母為太穆皇後竇氏。

生於武功別館(今陝西武功縣),少年從軍,擅長騎射,曾往雁門關解救隋煬帝。首倡晉陽起兵,封為敦煌郡公,善於用兵。進入長安後,拜為尚書令、右武候大將軍,封為秦國公。唐朝建立後,官至天策上將、司徒,封為秦王。

平定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割據勢力,為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立下赫赫戰功。設立文學館,籠絡人才。武德九年(626年7月2日),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及二人所有兒子,冊立為太子。唐高祖李淵退位後,正式即位,年號貞觀。

Ⅵ 唐太宗李世民,有關於唐太宗的一些小故事有哪些

鷂死懷中——唐太宗的故事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隻雄健俊逸的鷂子,他讓鷂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來跳去,賞玩得高興時,魏徵進來了。太宗怕魏徵提意見,迴避不及,趕緊把鷂子藏到懷里。這一切早被魏徵看到,他稟報公事時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時間。太宗不敢拿出鷂子,結果鷂子被憋死在懷里。

歷史故事 唐太宗李世民

唐王朝的開創者李淵只是貴族世家中一個很平凡的人物,不過他雖然平凡,他的三個兒子:長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四子李元吉,卻都是一代英雄。而尤以李世民的功績最大,幾個最強悍的敵人,像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都被他統軍擊敗。由於封建王朝實行的是皇長子繼承製度(當然,也有少數的例外),一旦親王聲望和力量,跟太子相等,甚至超過太子時,殘酷無情的政變和流血事件幾乎是無法避免的,這是專制政體下無法解決的死結。 基於這一原因,新興的唐王朝在建立不久就走上了幾十年前隋王朝所走過的道路,發生了奪嫡斗爭。
公元626年(唐王朝建立的第九年),秦王李世民陷入了和他父親當年一樣的左右為難中,所不同的是,他父親是為君臣之道,而他則是為了兄弟情義。在秦王府幕僚欲以死相諫之後,日後的唐太宗下定了決心。他在早朝之前兵伏玄武門,格殺了他的哥哥太子建成和弟弟齊王元吉。當時,唐太祖李淵正在皇宮內的湖上泛舟遊玩,李世民的軍隊沖到面前,聲稱護駕。老人家這才知道兩個兒子已死。為了避免與楊堅同一命運,他立即傳位給李世民,自己退居為太上皇。,這就是著名的「玄武門之變」。

李世民殺兄弒弟逼父,儼然就是第二個隋煬帝楊廣——雖然他給父親留了一條活路,而不是象楊廣那樣把父親活活打死,但他與楊廣不同的是:楊廣在處心積慮十四年成功奪得皇位之後,剩下的就是無休無止地發泄著他變態的慾望,短短三十年的時間就把強大的隋王朝徹底推進了深淵;而李世民則隨時隨地都用楊廣作為警惕對象,每一件措施都力爭跟楊廣的不同。最終,李世民大帝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英明君主之一,他用他高度的智慧,殷勤而小心地治理他的帝國,繼西漢王朝之後,為中國開創了長達一百三十年之久的第二個黃金時代。

「貞觀之治」的形成原因有很多,比如經過長期的戰亂,無數土地荒蕪,人民更樂於和平安定,謀生也變得相對容易等等。但這些因素並不起決定作用,李世民大帝個人的優秀才是最主要的因素,李世民大帝和他的謀士房玄齡、杜如晦、魏徵等人,組成了一個高效、廉潔、睿智的管理團隊,互相勉勵督責,兢兢業業從事國家建設。在人民尊重和信任的支持下,推行廉潔政治,獲得空前成功。 李世民嚴厲地控制自己不去觸及「絕對權力」這根使無數君王墮入深淵的魔杖,並且鼓勵和接受最難堪的逆耳之言。他對官員們要求:「君主如果剛愎自用,自以為比別人聰明,他的部下一定諂媚他。結果君主失去國家,部下也不能單獨保全。隋王朝宰相虞世基一味阿諛楊廣,以保他的富貴,結果也難逃一死。各位應以此為戒,對國家大事有意見,一定要報告給我。」

有一次,他下令男子年齡雖不滿十八歲,但體格健壯,也應徵集當兵。魏徵拒絕在詔書上署敕,李世民告訴他:「這都是奸民逃避兵役,故意少報年齡。」魏徵說:「陛下常說:我以誠信待天下,要人民不可詐欺;可是你卻先失去誠信。」李世民愕然,魏徵說:「陛下不以誠信待人,所以先疑心人民詐欺。」李世民立即收回命令。李世民又下令凡官員偽造資歷,限期自首,否則處死。限期過後,又有查獲,李世民命即斬首。大理少卿戴胄忠(相當於現代的最高法院副院長)卻只判流刑,李世民大怒說:「你故意使我說話不算話!」戴胄忠說:「陛下命令,不過一時的喜怒。法律卻經過慎密研究,頒布天下,人民共守。陛下應忍小忿而存大信。」李世民大喜說:「你執法如此嚴正,我還有什麼憂慮!」李世民又大修洛陽宮殿,給事中張玄素說:「陛下當初克復洛陽,把隋王朝宮殿全部燒掉,不到十年,卻加倍經營。為什麼從前厭惡它,而今卻效法它。這種情形,比楊廣更壞。」李世民變色說:「你說我不如楊廣,那麼比子受辛如何。」張玄素說:「如果不停工,就跟子受辛一樣。」李世民嘆息說:「我考慮不周到,才有此錯誤。」賞賜張玄素綢緞二百匹,立即停工。李世民的兒子李恪親王打獵時傷害農民,被御史柳范彈劾。李世民責備親王府長史權萬紀:「這都是權萬紀不能規勸阻止,罪應處死。」柳范說:「房玄齡還不能阻止陛下打獵,怎麼能單單責備權萬紀。」李世民大怒回宮,很久很久,怒氣平息,發現自己理屈,馬上再出來召見柳范嘉勉。

最嚴重的一件事發生在公元632年(這件事諸多正史野史都有記載),李世民受不了魏徵的直言指責,也在大怒中回宮,一面發誓:「老不死的鄉巴佬,這回非宰了你不可(這當然不會是李世民的原話,不過史書中的記載必然是經過了潤色,恐怕也真實不到哪裡去,倒是我這句恐怕更貼合當時李世民的心情)」長孫皇後見皇帝暴走,就問鄉巴佬是誰,李世民說:「當然是魏徵,他總是在大庭廣眾之下侮辱我。」這時的長孫皇後顯示出了她完全能夠匹配名君的傑出氣質,她立即換上正式的皇後服飾,站在庭院之中,向皇帝大禮參拜。李世民大吃一驚。長孫皇後說:「我聽說,領袖英明則部下正直,魏徵所以正直,正由於你的英明,我怎能不祝賀!」李世民這才想到他自己過分,不久之後,即擢升魏徵為侍中(相當於宰相)——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如果長孫皇後是西漢的呂後或者清末的慈僖又或者是現代的某某一類的人物,魏徵會是個什麼下場......得妻如此,恐怕也是成就李世民千古英名的一個重要原因。

向理性屈服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尤其對於手握無限權利的封建君主來說就更加顯得難能可貴。李世民大帝是中國數千年歷史、數百位帝王中第一個被中國人真心稱頌崇拜的人物,固然是由於他的勛業,也更是由於他本身的美德。他治理國家的一言一行,高尚的道德情操,成為以後所有帝王乃至今天我們所需要效仿的典範。

Ⅶ 唐太宗的小故事

唐太宗有一次在後花園賞玩一隻鷂鷹,結果魏徵到了,他十分害怕就把鷂鷹藏到懷里。魏徵其實早已看到,但故意說了很長時間的問題,結果鷂鷹竟然憋死了。李世民很傷心,但他卻嘉獎了魏徵,因為魏徵是為了他和他的王朝所著想。
這告訴我們如果別人為了我們的長遠而暫時的對我們產生一些小損失也不要太過於計較,因為別人是為了我們。
在中國所有偉大的皇帝中,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時間並不長,只有626~649年的二十三年,但他的功績及名聲絲毫不遜於中國歷史上的任何創業之主。用範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里的一句話,只有等到「唐太宗登地位,唐朝才開始盛大起來」的。而且,他還是著名的軍事家、書法家,他開創的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將中國封建社會推向了鼎盛時期。
唐太宗李世民於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9年),生於京兆武功(今陝西武功西北)。他的父親李淵,襲封「唐國公」,是有名的「八柱國」之後;母親紇竇氏(即竇氏)也出身名門,乃當時極為顯赫的高門竇家之女。
李世民是李淵與竇皇後的第二個兒子。在他之上有大哥建成,之下有三弟玄霸、四弟元吉。他四歲時,有位善相的看到他說:「龍鳳之姿,天日之表,年將二十,必能濟世安民矣。」及至他長大,果真風度翩翩,是當時天下有名的「太原公子」。
公元615年,李世民十六歲,遵父命娶名門之女長孫氏為妻。長孫氏即是後來極富盛名的長孫皇後。之後二年,他一直參與他父親的叛隋大計。據史料記載,當時在他身邊,集聚了大量的有才華的人。例如《舊唐書》卷二〈太宗本紀〉就曾稱他:「每折節下士,推財養客,群盜大俠,莫不願效死力。及義兵起,乃率兵略徇西河,克之。」溫大雅的《大唐創業起居注》里也說他「於晉陽密召豪友」。與他的兄弟相比,他的確是位早熟的政治人才。
李世民十八歲那年,即公元617年,隨父親李淵自太原起兵。他率領部隊和他的門客打前陣,很快就擊敗了隋朝的軍隊,攻入長安,並且滅了隋。唐初論功勛,以李世民為最大,被封為「秦王」。
此後,李世民經常出征,逐步消滅各地割據勢力:破李軌,殺薛仁杲(薛舉之子),敗劉武周,……在虎牢之戰中,一舉翦滅了當時中原兩大割據勢力:王世充和竇建德。李世民自此威望日隆,尤其是在虎牢之戰後進入長安時,受到部分軍民以皇帝禮儀的招待。
隨著他聲望日盛,李世民與他兄弟之間的關系也逐步微妙起來。此時他的三弟玄霸已死,大哥建成與四弟元吉聯合起來,共同對付他。他們幾次密謀殺害李世民,但都沒有成功。
此時大臣間也因此互相傾軋,勢成兩派。宰相裴直、謀士王珪、魏徵、東宮衛士將領薛萬徹等跟隨建成、元吉,為一派;謀士杜如晦、房玄齡,將領秦叔寶、尉遲敬德、段志玄、王君廓等跟隨李世民,為另一派。大臣長孫無忌等暗中支持李世民。將領李靖、徐世勣、大臣宇文士及等保持中立。
公元626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在他門客的建議下,先發制人,於長安城宮城北門玄武門發動政變,兄弟喋血,一舉消滅了建成、元吉的勢力,成為王朝的唯一繼承人。
是年八月初九,他強迫他父親李淵讓位,自己即位為帝,是為唐太宗。次年改年號為「貞觀」。自此開始了他二十三年的統治。
在李世民統治其間,唐朝國力強盛,被稱為「貞觀之治」。649年,患得了痢疾,醫治無效,於次年五月病死於終南山別墅「含風殿」。他死後被葬在今天陝西禮泉縣東北50多里的山峰上,是為「昭陵」。他的謚號為「文皇帝」
在中國所有偉大的皇帝中,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時間並不長,只有626~649年的二十三年,但他的功績及名聲絲毫不遜於中國歷史上的任何創業之主。用範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里的一句話,只有等到「唐太宗登地位,唐朝才開始盛大起來」的。而且,他還是著名的軍事家、書法家,他開創的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將中國封建社會推向了鼎盛時期。
唐太宗李世民於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9年),生於京兆武功(今陝西武功西北)。他的父親李淵,襲封「唐國公」,是有名的「八柱國」之後;母親紇竇氏(即竇氏)也出身名門,乃當時極為顯赫的高門竇家之女。
李世民是李淵與竇皇後的第二個兒子。在他之上有大哥建成,之下有三弟玄霸、四弟元吉。他四歲時,有位善相的看到他說:「龍鳳之姿,天日之表,年將二十,必能濟世安民矣。」及至他長大,果真風度翩翩,是當時天下有名的「太原公子」。
公元615年,李世民十六歲,遵父命娶名門之女長孫氏為妻。長孫氏即是後來極富盛名的長孫皇後。之後二年,他一直參與他父親的叛隋大計。據史料記載,當時在他身邊,集聚了大量的有才華的人。例如《舊唐書》卷二〈太宗本紀〉就曾稱他:「每折節下士,推財養客,群盜大俠,莫不願效死力。及義兵起,乃率兵略徇西河,克之。」溫大雅的《大唐創業起居注》里也說他「於晉陽密召豪友」。與他的兄弟相比,他的確是位早熟的政治人才。
李世民十八歲那年,即公元617年,隨父親李淵自太原起兵。他率領部隊和他的門客打前陣,很快就擊敗了隋朝的軍隊,攻入長安,並且滅了隋。唐初論功勛,以李世民為最大,被封為「秦王」。
此後,李世民經常出征,逐步消滅各地割據勢力:破李軌,殺薛仁杲(薛舉之子),敗劉武周,……在虎牢之戰中,一舉翦滅了當時中原兩大割據勢力:王世充和竇建德。李世民自此威望日隆,尤其是在虎牢之戰後進入長安時,受到部分軍民以皇帝禮儀的招待。
隨著他聲望日盛,李世民與他兄弟之間的關系也逐步微妙起來。此時他的三弟玄霸已死,大哥建成與四弟元吉聯合起來,共同對付他。他們幾次密謀殺害李世民,但都沒有成功。
此時大臣間也因此互相傾軋,勢成兩派。宰相裴直、謀士王珪、魏徵、東宮衛士將領薛萬徹等跟隨建成、元吉,為一派;謀士杜如晦、房玄齡,將領秦叔寶、尉遲敬德、段志玄、王君廓等跟隨李世民,為另一派。大臣長孫無忌等暗中支持李世民。將領李靖、徐世勣、大臣宇文士及等保持中立。
公元626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在他門客的建議下,先發制人,於長安城宮城北門玄武門發動政變,兄弟喋血,一舉消滅了建成、元吉的勢力,成為王朝的唯一繼承人。
是年八月初九,他強迫他父親李淵讓位,自己即位為帝,是為唐太宗。次年改年號為「貞觀」。自此開始了他二十三年的統治。
在李世民統治其間,唐朝國力強盛,被稱為「貞觀之治」。649年,患得了痢疾,醫治無效,於次年五月病死於終南山別墅「含風殿」。他死後被葬在今天陝西禮泉縣東北50多里的山峰上,是為「昭陵」。他的謚號為「文皇帝」。

Ⅷ 李世民的軼事典故


李世民的個性,時而像凜冽的冰霜,讓人透骨生寒;有時又像習習春風,讓人感到親切溫暖。他發動玄武門兵變,殺死自己的兩個兄弟,並逼父親退位,這種行為,像洪水猛獸一樣,讓天下人心寒。但他平日與人相處,卻又十分寬厚溫和。他早年在軍中,曾迫降尉遲敬德等人,一些降將背叛後,眾將懷疑尉遲敬德也會叛變,就把他囚禁在軍中,並建議李世民殺掉他,以杜後患。李世民沒有採納眾將的意見,下令立即釋放尉遲敬德。又命人把尉遲敬德領到卧室內,賜給金銀珠寶,對他說:大丈夫最關鍵是相互信任和講義氣。對別人的懷疑不要介意,我終究不會聽信讒言而殘害忠良,請你放心。如果你一定要離我遠去,就把我賜給你的這些珠寶當作你的資費,以表達我對你的深厚情誼。尉遲敬德非常感動,當即下跪,表示願意跟隨李世民永不變心。最後成了李世民忠心耿耿的心腹猛將。

有一年,劉武周勾結突厥南侵,唐朝軍隊損兵折將。唐高祖李淵大為震驚,親筆書寫命令給前線的次子李世民曰:「賊勢如此,難與爭鋒,可棄河東,謹守關西。」李世民上奏道:「太原是稱霸王業的基礎,是國家的根本。河東富足,對國家來說,丟掉河東就失去京城物資的供應地,我願意帶領三萬人馬前去征戰。經過殊死博斗,終於打敗劉武周,保住唐軍的後方基地。

貞觀二年,唐太宗問黃門侍郎王珪說:「近代君臣治理國家,大多比不上古代,為什麼?」王珪:「古代帝王治理國家,都崇尚無為而治,想百姓之所想。近代帝王只是損害百姓以滿足自己的慾望,任用的大臣,又不是通曉經學的人。漢朝的宰相,沒有不精通一門經學的,朝廷如遇有疑難之事,都能引經據典並結合實際來解決。因此人們都懂得禮儀道德,國家達到太平盛世。近代重視武藝而輕視道德學問,再加上單純依靠法律,儒家尊崇的行為准則受到損害,敦厚朴實的社會風氣也遭到了破壞。」太宗非常贊同他的說法。此後,對那些學問好、懂得政務、德才優良的官員,不斷地提撥使用。

唐太宗因為兵部郎中戴胄忠誠清廉、公正耿直,便提升他為大理少卿。太宗鑒於候選的官員中有很多人假冒資歷和門第,便下令讓他們自首;若不自首,一旦發現,就判處死刑。不久,有一個假冒資歷門第者被發現,太宗要處死他。戴胄稟奏:「根據法律,應當流放。」太宗生氣道:「你想以守法為由而使朕失去信用嗎?」戴胄曰:「這道命令,是出於陛下一時的意氣,而法律是國家用來取信天下的規則。陛下憤恨官員中的作弊者,想殺死他們,可以理解。但是,法律不允許這樣做,應該根據法律條文來處理,這才是治國的根本大計。」太宗沉默良久,道:「你能認真按照法律辦事,朕還擔心什麼呢?」戴胄先後多次冒犯太宗,依法辦案,在朝堂上規諫時,滔滔不絕,義正辭嚴,太宗都聽從於他,國內極少出現冤案。

貞觀十七年,唐太宗對身邊的大臣說:「自古以來,創業的國君,傳位到子孫以後,往往發生動亂,為什麼?」司空房玄齡說:「這是由於年幼的君主生長在與世人隔絕的宮中,從小就過著豪華尊貴的生活,不了解社會的真實情況,也不懂得怎樣治理國家,所以一旦掌握政權,就往往發生動亂。」太宗道:「這是一個原因。另外,功臣的子弟大多沒有才能德行,憑借祖、父的幫助蔭庇便逐漸做了大官,不做好事,只愛奢侈放任。君主幼小,臣下又沒有德才,君主跌倒了也不去扶一下,怎能不發生動亂?隋煬帝不忘宇文述在揚州任總管府時的功勞,提拔他的兒子宇文化及做了大官。可是,宇文化及不考慮如何更好地為煬帝效勞,反而把煬帝殺掉了。難道這不是臣下的過錯嗎?朕說這一番話,目的是想要你們告誡自己的子弟,使他們不犯錯誤,那便是國之幸,民之福也。」太宗又問:「宇文化及和楊玄感,都是隋朝受皇恩最多的大臣子孫,結果都反叛了,這是何故?」岑文本答:「君子才能記住別人給予的恩惠,而楊玄感和宇文化及都是小人。所以古人尊重君子而輕視小人。」太宗說:「言之有理啊!」

Ⅸ 關於唐太宗的故事

據兩唐書的太宗本紀,李世民曾經於四歲時與父親李淵郊遊時,見一識相術之士,其相士先贊李淵為貴人,又贊世民,說其「凡二十歲,必能濟世安民」。李淵後遍尋相士不獲,並將其改名為李世民。

李世民有次與敵對戰前,僅率領一名騎兵一起充當偵查工作。途經一處草原高地,因為太累與士兵一起睡著,被敵人發現,本來意欲圍殺李世民。此時突然有一條蛇追老鼠,奔到騎兵臉上,驚醒騎兵,才發現身邊都是敵人,於是李世民與騎兵上馬逃亡,李世民本人左右開弓,百發百中,終於逃出追擊。

(9)李世民的故事擴展閱讀:

個人作品

貞觀十四年(640年),李世民將自己的真草書屏風以示群臣,筆力遒勁為一時之絕。嘗謂朝臣曰:「書學小道,初非急務,時或留心,猶勝棄日。凡諸藝業未有學而不得者也,病在心力懈怠,不能專精耳。」又雲:「吾臨古人之書,殊不能學其形勢,惟在其骨力。及得骨力,而形勢自生耳。」

後世紀念

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位於咸陽市禮泉縣九嵕山,是關中「唐十八陵」中規模最大的一座。昭陵開始營建於貞觀十年(636年),是為埋葬臨終前要求因山而葬,不起墳墓的長孫皇後而開鑿。陵墓依山而建,開創了唐代帝王陵寢依山為陵的先例。

Ⅹ 唐太宗以史為鏡的故事

唐太宗李世民喜聽與善取各種獻議,深諳「兼聽則明,偏信則暗」之理。版其直諫大臣魏徵曾上權疏數十,直陳其過,勸太宗宜內自省,居安思危,察納雅言,擇善而從。後魏徵逝死,太宗親臨弔唁,痛哭失聲,嘆曰:「以銅為鏡,可使穿戴之時,端莊齊整;以史為鏡,可知歷朝以來,存亡興替;『以人為鏡』,可觀人之舉措,以明本身得失,吾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已死,吾亡一鏡矣。」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