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持之以恆的故事

持之以恆的故事

發布時間: 2020-11-18 00:38:13

① 關於持之以恆的典型事例

1 頭懸梁錐刺骨:戰國時蘇秦,與魏人張儀同師鬼谷先生。他夜間讀書,苦心鑽研,睏倦欲睡時,就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血一直流到腳步上。漢代孫敬好學,讀書時,用繩子把頭發系在屋樑上,以防止打瞌睡,來督促自己努力攻讀。

2 曾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居里夫人,從上千噸的礦石中提煉出幾克的「鐳」,終於取得成功。

3 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家境貧寒,沒有文憑、沒有導師,地處窮鄉僻壤,但他卻成功了。他靠的是什麼?正是鍥而不舍這一精神!他卧床三月翻書不止就可以作證。

4 西漢司馬遷少年時就涉獵群書,立志繼承父業。正當他撰寫的《史記》進展順利的時候,「李陵事件」的牽聯,使他遭受宮刑。面對這奇恥大辱,他不是嘆息、沉淪,而是銳意進取,「幽而發憤」,他含冤蒙垢數十年,終於寫出了「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記》,流芳後世。

5 中國的農民科學家吳吉昌為了周總理的囑托搞棉花試驗,他「吃也想棉花,睡也想棉花」,10年浩劫人家不讓他搞試驗他就在自己家裡偷偷搞。終於,培育出棉花新品種,為祖國的農業發展貢獻了力量。

(1)持之以恆的故事擴展閱讀:

天賦過人的人如果沒有毅力和恆心做基礎,他只會成為轉瞬即逝的火花。那些認定目標,且堅持不懈的人往往是最成功的。

現代社會中,也有不少天生殘疾人,有人卻自暴自棄,不努力改變自己的命運,或去乞討,或在家裡依賴著別人生存,誰說有缺陷的人就比別人低人一等。

我們不否定殘疾人會給人帶來困難,然而,中國有句很好的俗語,笨鳥先飛。我相信只要為自己的先天的不足,像一個正常人一樣,通過自己的努力,達到屬於自己的巔峰

信念必須持之以恆。一個人的世界觀是可以改變的,但是一個人樹立的信念應當持之以恆,堅定與人為善、助人為樂的信念要終身不變,就是有物慾的勾誘,功利的驅使,享樂的招引,也不能半途而廢,前功盡棄。

每個人都渴望成功。為成功而拼搏,就像奔向一個遙遠的目標,道路是崎嶇而漫長的,路上更是隱伏著各種險阻。物慾的勾誘,功利的驅使,游樂的招引,你抵抗的住嗎?數載苦索,十年寒窗,乃至一生埋下頭去,你承受的住。

一些人退卻了,只得半途而廢;一些人氣餒了,只得前功盡棄;一些人一曝十寒,只得一事無成。只有持之以恆的人邁著堅定不移的步伐,義無反顧,終於沐浴到勝利的光輝,品嘗到成功的喜悅。

② 持之以恆成語故事

【成語】: 鐵杵磨成針
【拼音】: tiě chǔ mó chéng zhēn
【解釋】: 杵:舂米或捶衣用的棒。將鐵棒磨成細針。比喻只要有恆心,肯努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成語故事】:
唐代大詩人李白,小的時候很貪玩,不愛學習。他的父親為了讓他成材,就把他送到學堂去讀書,可是,那些經史、諸子百家的書很不好學,李白學起來很困難,就更加不願意學了,有的時候還偷偷跑出學堂去玩。
有一天,李白沒有上學,跑到一條小河邊去玩。忽然他看見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婆婆蹲在小河邊的一塊磨石旁,一下一下地磨著一根鐵棍。
李白好奇地來到老婆婆身邊,問道:「老婆婆,您在干什麼?」「我在磨針。」老婆婆沒有抬頭,她一邊磨一邊回答。
「磨針!用這么粗的鐵棍磨成細細的綉花針。這什麼時候能磨成啊!」李白脫口而出。而老婆婆這時抬起頭,停下手,親切地對李白說:「孩子,鐵棒雖粗,可擋不住我天天磨,滴水能穿石,難道鐵棒就不能磨成針嗎?」
李白聽了老婆婆的話,很受感動。心想:「是呀,做事只要有恆心,不怕困難,天天堅持做,什麼事都能做好。讀書不也是一樣嗎?」李白轉身跑回學堂。
從此以後,他刻苦讀書,歷代詩詞歌賦,諸子百家,他見到就讀,終於成為一名著名的詩人。
這句成語比喻只要長期努力不懈,再難的事也能成功。

③ 周圍某人持之以恆的故事100字

堅持不懈持之以恆的名人事例
1、達·芬奇畫蛋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畫家達·芬奇,從小愛好繪畫。父 親送他到當時義大利的名城佛羅倫薩,拜名畫家佛羅基奧為師。老師要他從畫蛋入手。他畫了一個又一個,足足畫了十多天。老師見他有些不耐煩了,便對他說:「不要以為畫蛋容易,要知道,1000個蛋中從來沒有兩個是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同一個蛋,只要變換一下角度去看形狀也就不同了,蛋的橢圓形輪廓就會有差異。所以,要在畫紙上把它完美的表現出來,非得下番苦功不可。」從此,達·芬奇用心學習素描,經過長時期勤奮艱苦的藝術實踐,終於創作出許多不朽的名畫。
2、孫康映雪夜讀
晉人孫康,家貧而酷愛讀書。夜晚,雖有時間卻買不起燈油,只好默默地回憶,消化白天學過知識。有年冬天,他半夜醒來,感到屋內並非漆黑無光,還能隱約約看到一些東西,原來是皚皚白雪反映所致,這給了他啟發:何不借雪光來看書呢?於是雪夜,特別是月光映照下的雪夜,就成了孫康苦讀的好時光。由於勤奮好學,他終於成為一個有名的學者,並當上了御史大夫。
3、頭懸梁錐刺骨
戰國時蘇秦,與魏人張儀同師鬼谷先生。他夜間讀書,苦心鑽研,睏倦欲睡時,就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血一直流到腳步上。
漢代孫敬好學,讀書時,用繩子把頭發系在屋樑上,以防止打瞌睡,來督促自己努力攻讀。
4、被認為是傻子的科學家
本世紀最著名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童年時並不顯得聰明,3歲時才學會說話,父母因而認為他是一個傻子。上學後,有位老師對他父親說:「你的孩子將是一事無成」,甚至勒令他退學。16歲時,他報考蘇黎世大學,又因成績差而名落孫山。但他並不恢心。通過勤奮學習,成了傑出的物理學奠基人。曾有青年問他是怎樣成功的,他寫下了這樣一個公式:A=X+Y+Z(A代表成功,X代表勤奮學習、工作,Y代表好的學習方法,Z代表少說廢話)。
5.曾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居里夫人,從上千噸的礦石中提煉出幾克的「鐳」,終於取得成功。
6.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家境貧寒,沒有文憑、沒有導師,地處窮鄉僻壤,但他卻成功了。他靠的是什麼?正是鍥而不舍這一精神!他卧床三月翻書不止就可以作證。
7.西漢司馬遷少年時就涉獵群書,立志繼承父業。正當他撰寫的《史記》進展順利的時候,「李陵事件」的牽聯,使他遭受宮刑。面對這奇恥大辱,他不是嘆息、沉淪,而是銳意進取,「幽而發憤」,他含冤蒙垢數十年,終於寫出了「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記》,流芳後世。
8.世界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導師馬克思為著《資本論》化了40多年的時間,在大英博物館翻閱了大量的資料,他所坐的位子下水泥地上竟磨掉了一層水泥。通過他不懈的努力,馬克思終於著成了全世界無產者所需的《資本論》。
9.中國的農民科學家吳吉昌為了周總理的囑托搞棉花試驗,他「吃也想棉花,睡也想棉花」,10年浩劫人家不讓他搞試驗他就在自己家裡偷偷搞。終於,培育出棉花新品種,為祖國的農業發展貢獻了力量。
以上回答你滿意么?

④ 古代持之以恆的故事

司馬遷(前145—?),字子長,生於夏陽龍門(今山西韓城)。那裡南鄰黃河,北面50里是著名的龍門山。長河名山,氣勢雄渾,同時又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司馬遷的童年是在家鄉度過的,他與農夫牧童為伴,在飽覽故鄉山河名勝的同時,也有機會聽到許多相關的歷史傳說和故事,鄉土文化培育了司馬遷的靈秀豪邁之氣。其父司馬談曾任太史令,是一位刻苦勤奮的學者。他知識廣博,對諸子百家學說有深入系統的研究,他兼容並包又崇尚道家的學術思想對司馬遷有直接的影響。
司馬遷在史官家庭中長大,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自幼就養成了讀書的習慣,從10歲開始誦讀用籀文寫就的文獻。漢代通行的是隸書,籀文是先秦古文字,司馬遷從小就打下了堅實的古文基礎。他的閱讀范圍相當廣泛,上至堯舜禹三代的典籍,下至西漢盛世的辭賦,他都有涉獵。至於諸子百家的著作,春秋戰國到秦漢之際的史料,乃至朝廷的公文檔案,都是他閱讀的對象。
司馬遷在20歲時有過漫遊的經歷,到過東南一帶許多地方。在會稽探訪大禹的遺址,在場上水濱憑吊屈原,在登封瞻仰許由的墳墓,在楚地參觀春申君的宮殿。在劉邦發跡的豐沛之地,司馬遷參觀蕭何、曹參、樊噲、夏侯嬰等人故居。在漫遊過程中,他流露出對傳統文化及其深厚的感情。他有很強的好奇心,喜歡對歷史真相尋根求源。游覽韓信故里時,他聽當地人講韓信年輕時就胸懷大志,盡管家境貧寒,仍然把故去的母親安葬在高敞地。司馬遷實地考察了韓母的墓地,那裡果然地勢開闊,證實了傳說的可信。司馬遷在廣闊的地域留下了自己的足跡,大大拓寬了視野,為《史記》的寫作搜集了許多新鮮的材料,他在游歷的過程中的真切體會和親身感受也一起寫入書中。
父親司馬談曾任太史令,他把修史作為自己的神聖使命,可惜壯志未酬而與世長辭。司馬遷子承父之志,繼任太史令。太初元年(前104年),他開始了《太史公書》及後來稱為《史記》的寫作。但是,事出意外,天漢三年(前98年),李陵戰敗投降匈奴,司馬遷因向漢武帝解釋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獄,並處以宮刑,在形體和精神上給了他巨大的創傷。出獄後任中書令,他忍辱含垢,繼續寫作《史記》。前後經歷了14年,《史記》的寫作已基本完成。司馬遷大約死於武帝末年,即公元前87年前後。
司馬遷修史
司馬遷修史初期,旨在繼承古代史學傳統,並弘揚有漢一帶的精神,把修史看作是「明聖盛德」、述「功臣史家賢大夫之業」(《太史公自序》)。但是經過李陵之禍以後,他的形體精神受到摧殘,心情發生了很大變化,他的修史動機也有所調整。他列舉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孫臏、呂不韋、韓非等人著書立說的動機,認為自己也屬於發奮著書的類型,是在經歷磨難之後通過著書抒發心中的郁悶和不平。司馬遷由於身陷囹圄、遭受宮刑,不再把修史僅僅看作是對歷史的總結、對西漢盛世的贊頌,而是和自己的身世之嘆聯系在一起,融入了較多怨刺的成分,許多人物傳記都寓含著作者的寄託,磊落而多感慨。司馬遷修史過程中前後心態的巨大變化,賦予《史記》這部書豐富的內涵,它既是一部通史,又是作者帶著心靈創傷所作的傾訴。
望採納

⑤ 有關持之以恆的故事

1.頭懸梁錐刺骨
戰國時蘇秦,與魏人張儀同師鬼谷先生.他夜

間讀書,苦心鑽研,睏倦欲睡時,就用錐子刺自己

的大腿,血一直流到腳步上.

漢代孫敬好學,讀書時,用繩子把頭發系在屋

樑上,以防止打瞌睡,來督促自己努力攻讀.

2.被認為是傻子的科學家

本世紀最著名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童年時

並不顯得聰明,3歲時才學會說話,父母因而認為

他是一個傻子.上學後,有位老師對他父親說:「

你的孩子將是一事無成」,甚至勒令他退學.

16歲時,他報考蘇黎世大學,又因成績差而名落

孫山.但他並不恢心.通過勤奮學習,成了傑出的

物理學奠基人.曾有青年問他是怎樣成功的,

他寫下了這樣一個公式:A=X+Y+Z(A代表

成功,X代表勤奮學習、工作,Y代表好的學習

方法,Z代表少說廢話).

3.達·芬奇畫蛋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畫家達·芬奇,從小

愛好繪畫.父 親送他到當時義大利的名城佛羅

倫薩,拜名畫家佛羅基奧為師.老師要他從畫蛋

入手.他畫了一個又一個,足足畫了十多天.老師

見他有些不耐煩了,便對他說:「不要以為畫蛋

容易,要知道,1000個蛋中從來沒有兩個是完全

相同的;即使是同一個蛋,只要變換一下角度

去看形狀也就不同了,蛋的橢圓形輪廓就會有

差異.所以,要在畫紙上把它完美的表現出來,

非得下番苦功不可.」從此,達·芬奇用心學習

素描,經過長時期勤奮艱苦的藝術實踐,終於創

作出許多不朽的名畫.

4.孫康映雪夜讀

晉人孫康,家貧而酷愛讀書.夜晚,雖有時間卻

買不起燈油,只好默默地回憶,消化白天學過

知識.有年冬天,他半夜醒來,感到屋內並非漆黑

無光,還能隱約約看到一些東西,原來是皚皚白

雪反映所致,這給了他啟發:何不借雪光來看

書呢?於是雪夜,特別是月光映照下的雪夜,

就成了孫康苦讀的好時光.由於勤奮好學,

他終於成為一個有名的學者,

並當上了御史大夫.

⑥ 古今中外,名人目標專一,持之以恆的事例

1,袁隆平發明雜交水稻

1960年7月,袁隆平在農校試驗田中意外發現一株特殊性狀的水稻。他利用該株水稻試種,發現其子代有不同性質。因為水稻是自花授粉的,不會出現性狀分離,所以他推論該為天然雜交水稻。隨後他把雌雄同蕊的水稻雄花人工去除,授以另一個品種的花粉,嘗試產生雜交品種。

1961年春天,他把這株變異株的種子播到創業試驗田裡,結果證明了1960年發現的那個「鶴立雞群」的植株,是「天然雜交稻」。他當時是一個安江民校的教師,但面對當時嚴重飢荒,他立志用農業科學技術擊敗飢餓威脅,從事水稻雄性不育試驗。

1964年7月5日,他在試驗稻田中找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經人工授粉,結出了數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株種子。

1965年7月,袁隆平又在14000多個稻穗中逐穗檢查到6株不育株,並在此後兩年播種中,共有4株成功繁殖了1~2代。其研究徹底推翻由傳統經典理論米丘林、李森科的「無性雜交」學說,並推論水稻亦有雜交優勢。通過培育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復系的三系法途徑來培育雜交水稻,可以大幅度提高水稻產量。

2,屠呦呦發現青蒿素

1969年,中國中醫研究院接受抗瘧葯研究任務,屠呦呦任科技組組長。

1969年1月開始,屠呦呦領導課題組從系統收集整理歷代醫籍、本草、民間方葯入手,在收集2000餘方葯基礎上,編寫了640種葯物為主的《抗瘧單驗方集》,對其中的200多種中葯開展實驗研究,歷經380多次失敗,利用現代醫學和方法進行分析研究、不斷改進提取方法,終於在1971年獲得青蒿抗瘧發掘成功。

1972年,屠呦呦和她的同事在青蒿中提取到了一種分子式為C15H22O5的無色結晶體,一種熔點為156℃~157℃的活性成份,他們將這種無色的結晶體物質命名為青蒿素。青蒿素為一具有「高效、速效、低毒」優點的新結構類型抗瘧葯,對各型瘧疾特別是抗性瘧有特效。1986年「青蒿素」獲得了一類新葯證書(86衛葯證字X-01號)。1979年獲「國家發明獎」。

1973年為確證青蒿素結構中的羰基,合成了雙氫青蒿素。又經構效關系研究,明確在青蒿素結構中過氧是主要抗瘧活性基團,在保留過氧的前提下,羰基還原為羥基可以增效,為國內外開展青蒿素衍生物研究打開局面。

1972年3月,屠呦呦在南京召開的「523」項目工作會議上報告了實驗結果。

1973年,屠呦呦合成出了雙氫青蒿素,以證實其羥(基)氫氧基族的化學結構,但當時她卻不知道自己合成出來的這種化學物質以後被證明比天然青蒿素的效果還要強得多。

3,兩彈元勛鄧稼先

1963年2月,在華北某地參與並指導了核試驗前的轟炸模擬試驗。9月,接聶榮臻元帥命令,鄧稼先、於敏率領九院理論部研究原子彈的原班人馬,承擔中國第一顆氫彈的理論設計任務。

1964年10月,中國成功爆炸的第一顆原子彈,就是由 他最後簽字確定了設計方案。他還率領研究人員在試驗後迅速進入爆炸現場采樣,以證實效果。他又同於敏等人投入對氫彈的研究。按照「鄧—於方案」,最後終於製成了氫彈,並於原子彈爆炸後的兩年零八個月試驗成功。這同法國用 8年零6個月 、美國用7年零3個月、蘇聯用6年零3個月的時間相比,創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4,馬克思《資本論》

世界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導師馬克思為著《資本論》化了40多年的時間,在大英博物館翻閱了大量的資料,他所坐的位子下水泥地上竟磨掉了一層水泥。通過他不懈的努力,馬克思終於著成了全世界無產者所需的《資本論》。

5,司馬遷《史記》

漢武帝天漢二年(前99年),武帝想讓李陵為出酒泉擊匈奴右賢王的貳師將軍李廣利護送輜重。李陵謝絕,並自請步兵五千涉單於庭以寡擊眾,武帝贊賞李陵的勇氣並答應了他。 然而,李陵行至浚稽山時卻遭遇匈奴單於之兵,路博德援兵不到,匈奴之兵卻越聚越多,糧盡矢絕之後,李陵最終降敵。武帝憤怒,群臣皆聲討李陵的罪過,唯有司馬遷說:「李陵侍奉親人孝敬,與士人有信,一向懷著報國之心。他只領了五千步兵,吸引了匈奴全部的力量,殺敵一萬多,雖然戰敗降敵,其功可以抵過,我看李陵並非真心降敵,他是活下來想找機會回報漢朝的。」 然而,隨著公孫敖迎李陵未功,謊報李陵為匈奴練兵以期反擊漢朝之後,武帝族了李陵家 ,而司馬遷也以「欲沮貳師,為陵游說」被定為誣罔罪名。誣罔之罪為大不敬之罪,按律當斬。

面對大辟之刑,慕義而死,雖名節可保,然書未成,名未立,這一死如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之死無異。 想到文王拘於囚室而推演《周易》,仲尼困厄之時著作《春秋》,屈原放逐才賦有《離騷》,左丘失明乃有《國語》,孫臏遭臏腳之刑後修兵法,呂不韋被貶屬地才有《呂氏春秋》傳世,韓非被囚秦國,作《說難》和《孤憤》,《詩》三百篇,大概都是賢士聖人發泄憤懣而作。 終於,在那個「臧獲婢妾猶能引決」的時代,司馬遷毅然選擇了以腐刑贖身死。至此,司馬遷背負著父親窮盡一生也未能完成的理想,面對極刑而無怯色。在堅忍與屈辱中,完成那個屬於太史公的使命。

(6)持之以恆的故事擴展閱讀:

馬克思是德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學家、經濟學家、革命理論家和社會學家。主要著作有《資本論》、《共產黨宣言》等。馬克思創立的廣為人知的哲學思想為歷史唯物主義,其最大的願望是對於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

馬克思創立了偉大的經濟理論。就他個人而言,他的極其偉大的著作是《資本論》,馬克思確立他的闡述原則是「政治經濟學批判」。馬克思認為,這是「政治經濟學原理」的東西,這是「精髓」,後來人可以在這個基礎上繼續去研究。馬克思認為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他和恩格斯共同創立的馬克思主義學說,被認為是指引全世界勞動人民為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偉大理想而進行斗爭的理論武器和行動指南。

⑦ 持之以恆的故事

12月15日 23:55 周恩來從小志高,12歲就發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誓言。
1911年年底,周恩來在沈陽東關模範學校上學。這一天,魏校長親自為學生上修身課,題目是「立命」。當時正是中國社會發出劇烈變動的時期。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剛剛推翻了清朝政府,結束了中國兩千年的封建統治。很多人,特別是年青人思想困惑,沒有明確的理想追求,沒有人生奮斗的目標。校長講「立命」,就是給學生講怎樣立志。
魏校長講到精彩處突然停頓下來,向學生提出一個問題:「請問為什麼讀書?」
教室里靜靜的,沒有一個學生回答。
「如果沒有人回答,我就一個個問了!」
魏校長走下講台,指著前排一同學說:「你為什麼而讀書?」這個學生站起來挺著胸脯說:「為光耀門楣而讀書!」,「就是為了光宗耀祖。」魏校長又向第二個學生,回答是:為了明禮而讀書。第三個被問的學生是一個靴鋪掌櫃的兒子,他很認真地回答說:「我是為我爸而讀書的。」同學們聽了鬨堂大笑。
校長對這些回答都不滿意,搖了搖頭又到周恩來面前,問道:「你是為什麼而讀書?」
周恩來在學生中威信挺高,在以前不久,辛亥革命剛剛成功,他在同學們中第一個剪掉了長長的辮子,這是很不簡單的一件事,因為滿清政府規定,所有漢人男子都必須像滿族人一樣留長辮子,以表示忠於清朝朝廷,不留辮子就要殺頭。周恩來是第一個剪掉辮子的學生,所以,大家都很佩服他。
周恩來站起身來,教室里靜悄悄的,大家都在等待他的回答。周恩來非常鄭重地回答道:「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回答的多好啊!一句話,表達了周恩來從小立志振興中華的偉大志向。
魏校長沒有想到,竟然有這樣出眾的學生,非常高興。他示意讓周恩來坐下,然後對大家說:「有志者,當效周生啊!」意思是說,有志氣的青年,都要向周恩來學習啊!
同學們,你們現在是學生,你們有什麼樣的志向啊!我想,我們應該向敬愛的周總理學習,從小立志。立志就是樹立一個崇高的人生目標,然後,為實現這個目標堅持不懈,奮斗不止,為人民,為國家做出貢獻,這樣一生才有意義。
周恩來小小的年齡,為什麼能有這樣偉大的志向呢?俗話說,從小看大。周恩來小的時候就受過很好的教育,在後來的學習他又善於思考,加上他的家庭漸敗落,嘗到了生活的艱辛和社會的淡泊,也看到了那時社會的黑暗。他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實踐,不斷地思考,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人生志向,渴望中華騰飛,下面,我講幾個周恩來小時候的故事。
周恩來1898年3月5日出生於江蘇省北部的淮安縣。這里位於淮河和宋杭大運河交匯的地方,是一片水草豐盛的草原。
周恩來的祖父叫周殿魁,原是浙江紹興人,後來在淮安縣當師爺,到晚年才撈到一個知縣的職位,但前任知縣有後台,遲遲不離位,拒不交印。周殿魁正式走馬上任不久就去世了,家業就逐漸衰落。
周殿魁有4個兒子,周貽庚、周貽能、周貽奎、周貽(),周恩來的父親周貽能排行老二,老大周貽庚一直在沈陽做小職員,他的父親也在外面做事,掙錢都不多。老三周貽奎長期有病,老四周貽(),是周恩來的養父,二十幾歲去世。
周恩來有3位母親:生母萬氏,萬冬兒;養母陳氏,乳母蔣江氏。3位母親對他都很好,對他都有重要的影響。生母萬氏教給他處事,養母給了他啟蒙教育,乳母主要教他做事。
生母萬氏,萬冬兒,是淮陰縣一家大戶的女兒。周恩來的外祖父萬青選是淮陰縣知縣,但在周恩來出生後不久就病逝了。周恩來的生母萬氏從小跟著外祖父經常出入於官府大戶,見過大世面,在周家也是她支撐門戶,善理家財。周家逆運敗落,但終究是有名望之家,婚喪嫁娶,逢年過節,迎來送行,求人辦事,萬氏都辦得井井有條,體體面面。生母萬氏處理這些應酬時,總把周恩來帶在身邊,使他增長了許多見識。後來,周恩來身為總理,日理萬機,是深受全國人民愛戴的大管家。這裡面有生母萬氏的熏陶。養母陳氏知書達理,是周恩來的啟蒙老師,對周恩來性格的形成影響很大。從小陳氏教他念書識字,5歲就學兒歌和唐宋詩詞,萬氏還給他講「竇娥冤」、「西廂記」、太平天國和義和團。周恩來對養母的感情甚至超過生母,他稱養母為娘,稱生母為干媽。養母陳氏去世後,周恩來寫過一篇《念娘文》,滿懷深情地說道:「直到今天,我還得感謝母親的啟發,沒她的愛護,我不會走上好學的道路。」「慈母終日守在房中不出門,我的好靜的性格是從她身上繼承過來的。」周恩來從乳母那裡學習了家事,讓她了解了農民的生活。蔣媽媽是個「粗人」,但是她講的話周恩來很愛聽。她給周恩來講了許多家事,告訴周恩來從播種稻種到舂大米要經過多少道工序;瓜是怎麼用瓜籽種出來的;為什麼有的人不走路,總是讓人用黃包車拉著走。有一年冬天,周恩來還按蔣媽媽說的把一把瓜籽種在花壇里,天天澆水,就是長不出苗來。周恩來去問蔣媽媽是怎麼回事,原來,要到春天種才行,冬天怎麼能種呢?第二年春天,周恩來又將瓜籽種下,果然出苗了,還結出了幾個大南瓜,周恩來高興得很。後來,周恩來回憶說:「我的媽媽把我帶到大運河她自己的家裡,我從那裡了解到勞動人民是如何生活的。」周恩來在天津讀書時,蔣媽媽不顧行路艱難,還去看望她。周恩來高興極了,陪蔣媽媽在天津到處去看看,臨走時送她一個搪瓷碗,請她保重身體!
1907年,周恩來的生母萬氏得了胃癌,不幸去世。1908年,養母陳氏也患肺結核病逝。那時,周恩來剛滿10歲,父親又遠在他鄉,不得不像成年人擔起家庭的重擔。他含著眼淚葬送了兩位母親,挑起了生活的重擔。
周家本來經濟狀況就不好,加上給兩位母親治病、安葬,又花了不少錢,周恩來不得不經常出入於當鋪,把家裡值點錢的東西都當了出去換錢維持生活。東西當凈了,又硬著頭皮向親戚借錢。可有的親友在周家興旺時常登門拜訪,如今周家敗落了,卻沒有一個人幫忙,世態之炎涼使周恩來很有感觸,真是「貧居鬧市無人向,富在深山有遠親」。
周恩來靠自己的勞動來維持生活。他把自家花園改成了菜園,種上了玉米,南瓜和豆角。當時他還很小,沒有鋤頭高,但是他不怕吃苦,辛勤耕耘。秋天,玉米和南瓜都長得好大好大,成了一家人的主要口糧。人民間的貧富之分,使周恩來認識到是社會黑暗造成的,從此,萌發了反封建的意識。
周恩來12歲那年,大伯周貽庚托堂伯周貽謙把他帶到了沈陽。大伯父一直單身在沈陽,大伯母遠在天津,周恩來來到沈陽,大伯父非常高興。他喜歡喝紹興黃酒,常常讓侄兒陪他喝幾盅。
周恩來來到沈陽是夏天 ,可是這里與家鄉的景色大不一樣,看不到美麗的岸柳,看不到無垠的綠浪,只看到那稀疏的野花。本來,大伯父要讓他在沈陽讀書,但是學校在修道,先讓他去堂伯父那兒的銀崗書院讀了半年,然後進了沈陽的東關模範學校,一學3年。
東關模範學校是一所新學堂,開設的課程不少,有修身、國文、算術、歷史、地理、格致(物理)、英文、圖畫、歌唱、體操等幾門課,既學經書,又學西方的哲學,周恩來喜歡。學校里有錢人家子弟多,周恩來雖然家境不好,但學習非常刻苦努力,經常名列前茅,可以說是德才兼備,德智體全面發展,老師和同學們都很喜歡他。
在東關模範學校的3年,周恩來勤奮刻苦博覽群書,學到了很多知識。他上課專心聽講,遵守紀律,課後認真按時完成作業,進步很快,各門功課成績都不錯,特別是作文、書法和英文,每學期他都名列第一。他的作文經常受到老師表揚,讓全班同學傳閱,有的作文,比如他寫的《奉天東關模範學校第二周年紀念日感言》一文,立意新穎,論述精闢,表達了強烈的愛國思想,因而轟動了全校,並在全省舉辦的教育成績展覽會上展示,還收入《學校國文成績》一書。有一位歷史教師高戈吾,發現周恩來聰明、勤奮、愛國、求上進,非常喜歡他,經常借給他一些反映歷史上熱心變革的政治家,思想家的著作。周恩來先後閱讀了陳天華的《猛回頭》、《警世鍾》和鄒容的《革命軍》等著作。他還在課外讀了《離騷》、《史記》、《漢書》等歷史文學者作,他特別贊賞《岳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周恩來得到許多教師的贊賞,如國文老師在他的作文上批語:「教不如此,不足以言教,學不如此,不足以言學,學校不如此,不足以言學校,文章不如此不足以言文章。」還感慨地說:「我教了幾十年書,從未見過這樣好的學生,為這樣的學生,就是嘔心瀝血也心甘情願。」
在學校里,周恩來生活非常儉朴,每天,他就帶兩個「火燒」上學,穿著十分樸素,夏天總是穿一件白長衫,冬天,也只有一件單薄的青年袍,外面罩一件洗白了的蘭大褂。但是,他對別人非常關心。有一次,周恩來去打開水,看到燒火的校工吳老頭病在床上,他急忙走到床前,端水喂葯,而且,還掏出自己僅有的8個銅元說:「您用它買點葯吧!」吳老頭知道周恩來非常節約,連買書的錢都是從嘴上省出來的,就說:「孩子,你來看我,我就很高興了,你的生活也不寬裕,我怎麼忍心收你的錢呢!」周恩來誠摯地說:「大爺,你別客氣了。你快點治好病,讓大家喝上您燒的開水是最要緊的啊!」吳老頭緊緊握住周恩來的手,老淚縱橫。
周恩來在東關模範學校期間,還非常注意鍛煉身體。一開始他從淮安到沈陽很不適應。冬天,那裡是冰天雪地,北風呼嘯。別的同學在外面玩得非常高興,可是他卻寧在火爐旁,他想,如果沒有好的身體,振興中華豈不是一句空話。於是,他下決心好好鍛煉身體。
他每天早上從家跑到學校,下午放學再從學校跑回家,從不間斷。當時,都是土路,無風三尺土,下雨一身泥。冬天凜冽的寒風吹到臉上像刀割一樣,吹得喘不上氣來。他還積極參加體育課,踢球,打拳,做體操,還用冷水擦身,他最喜歡的運動是踢「熊頭」。這種運動和踢足球差不多,但當時條件差,連球門都沒有。在球場上他勇敢得像小老虎。有一次,他們這個班輸了一個球,有的同學垂頭喪氣,周恩來說:「沒關系,咱踢球不是為了贏幾個球啊!」那個同學不理解:「那是為什麼啊?」周恩來說:「我們踢球,最主要的是練好身體報效中華啊!只要能煅練好身體,輸幾個球算得了什麼!」
在東關模範學校學習期間,有一件事對周恩來影響很大。
周恩來一個叫何殿禎的同學家在沈陽郊區的魏家樓子,這個地方是1904年到1905年日俄戰爭的戰場。 1911年暑假,何殿禎邀請周恩來到他家過暑假,周恩來本來想利用暑假多看些書,經過一番考慮,周恩來還是去了魏家樓子,而且連續3個暑假都是在那兒度過的。魏家樓子在沈陽郊區,它南面沙河的南岸是當年日俄戰爭的戰場。魏家樓子村後的山上還有俄國人立下的石碑,村東頭的煙龍山上有日本人建造的水泥塔,殘垣斷壁上還可以依稀看到當年激戰的累累彈痕。
何殿禎的爺爺是一位富有正義感,憂國憂民的私熟先生,非常喜歡周恩來這個愛讀書的孩子。這位老先生還帶著孫子陪周恩來去了煙龍山,講述了自己一生經歷的風風雨雨,尤其是日俄戰爭帶來的苦難。日俄戰爭的悲慘情景使周恩來震驚。那是1904年的一天晚上,寧靜的村子裡突然傳來了聲聲狗叫和陣陣槍聲。日本兵和俄國兵在這里打起來了。日軍在煙龍山設了指揮部,村裡的房子被俄國兵放火燒了,鄉親們有的被打死,有的被活埋。何老先生的父親被俄國兵活埋了,何媳藏在蘿卜窖里也沒能倖免,被槍殺了。何老先生做夢也盼著祖國強大,滿懷熱望地對周恩來說!「今天我老了,要說有什麼願望,就是希望你們將來使國家強大起來!」何老先生還和周恩來對對子,他說了上句:「不為列強之奴僕。」周恩來想了想對了下句:「誓做中華的主人。」何老先生聽了高興地說:「好!好!絕好!」何老先生從周恩來身上看到了祖國的前途和民族的希望。周恩來也受到了一次愛國主義教育,更加激發了「為中華崛起而學習的熱情」,「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為中華騰飛而努力奮斗!」,偉人周恩來從小就立下了這鴻鵠之志

⑧ 持之以恆的故事

唐朝詩人李白,小時候,很貪玩,不愛學習。他的父親為了讓他成才,就把他送到學堂去讀書,可是,那些經史、諸子百家的書學起來行困難,他更加不願意學了,有時候還偷偷跑出去玩。一天,李白沒有上學,跑到一條小河邊去玩。忽然看見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婆婆蹲在小河邊的一塊磨石上旁,一下一下地磨一根鐵棍。李白好奇地問道:「老婆婆,您在干什麼?」「我在磨針。」老婆婆一邊磨一邊回答。「磨針!用這么粗的鐵棍磨成細細的秀花針。這什麼時候能磨成啊!」李白脫口而出。老婆婆抬起頭,停下手,親切地對李白說:「孩子,鐵棒雖粗,可擋不住我天天磨,滴水能穿石,難道鐵棒就不能磨成針嗎。」李白聽了老婆婆的話,很受感動。心想:「是呀,做事只要有恆心,不怕困難,天天堅持做,什幺事都能做好。讀書不也是一樣嗎?」李白轉身跑回學堂。從此以後,他刻苦讀書,終於成為一名著名的詩人。

⑨ 關於名人持之以恆取得成功的故事

安徒生的堅持:
安徒生很小的時候當鞋匠的父親就過世留下他和母親二人過著貧困的日子。

一天,他和一群小孩獲邀到皇宮里去晉見王子,請求賞賜。他滿懷希望地唱歌、朗誦劇本,希望他的表現能獲得王子的贊賞。

等到表演完後,王子和藹地問他:「你有什麼需要我幫助的嗎?」

安徒生自信地說:「我想寫劇本,並在皇家劇院演出。」

王子把眼前這個有著小丑般大鼻子,和一雙憂郁眼神的笨拙男孩從頭到腳看了一遍,對他說:「背誦劇本是一回事,寫劇本又是另外一回事,我勸你還是去學一項有用的手藝吧!」

但是懷抱夢想的安徒生回家後不但沒有去學糊口的手藝,卻打破了他的存錢罐,向媽媽道別,到哥本哈根去追尋他的夢想。他在哥本哈根流浪,敲過所有哥本哈根貴族家的門,沒有人理會他,他從未想到退卻。他一直寫作史詩、愛情小說,未能引起人們的注意,俏雖然傷心,仍然堅持寫了下去。

1825年,安徒生隨意寫的幾篇童話故事,出乎意料地引起了兒童的爭相閱讀,許多讀者渴望他的新作品發表,這一年,他30歲。

直至冷日,《國王的新衣》、《丑小鴨》等許多安徒生所寫的童話故事,陪伴了世界上許多兒童健康地成長。

聰明如你者,無論環境如何的因苦,不要向它低頭,要堅持。沙地雖然貧瘠乾燥,綠色的仙人掌還是挺直身軀,讓自己開出繽紛的花。

⑩ 關於目標專一、持之以恆的名人故事

1、1999年的阿里巴巴創辦者馬雲,對夢想從不放棄。他曾經想考重點小學,但卻失敗了;考重點中學也失敗了;考大學更是考了三年才考上;想念哈佛大學也沒有成功。但他有堅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俗話說:「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他通過自已的努力,最終成功了。他說:夢想,要腳踏實地,和眼淚是息息相關的。

2、愛迪生曾花了整整十年去研製蓄電池,其間不斷遭受失敗的他一直咬牙堅持,經過了五萬次左右的試驗,終於取得成功,發明了蓄電池,被人們授與「發明大王」的美稱。

3、唐朝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讀書。一天,趁老師不在屋,他悄悄溜出門去玩。他來到山下小河邊,見到一位老婆婆在石頭上磨一根鐵杵。李白很納悶,上前問:「老婆婆,您磨鐵杵做什麼?」老婆婆說:「我在磨針。」李白吃驚地問:「哎呀!鐵杵這么粗大,怎麼能磨成針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說:「只要天天磨,鐵杵就能越磨越細,還怕磨不成針嗎?」

李白聽後,想到自己,心中慚愧,轉身跑回了書屋。從此,他牢記「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道理,發憤讀書,終於成為了一位偉大的詩人,並被稱為「詩仙」。

4、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畫家達·芬奇,從小愛好繪畫。父親送他到當時義大利的名城佛羅倫薩,拜名畫家佛羅基奧為師。老師要他從畫蛋入手。他畫了一個又一個,足足畫了十多天。老師見他有些不耐煩了,便對他說:「不要以為畫蛋容易,要知道,1000個蛋中從來沒有兩個是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同一個蛋,只要變換一下角度去看形狀也就不同了,蛋的橢圓形輪廓就會有差異。

所以,要在畫紙上把它完美的表現出來,非得下番苦功不可。」從此,達·芬奇用心學習素描,經過長時期勤奮艱苦的藝術實踐,終於創作出許多不朽的名畫。

5、西漢司馬遷少年時就涉獵群書,立志繼承父業。正當他撰寫的《史記》進展順利的時候,「李陵事件」的牽聯,使他遭受宮刑。面對這奇恥大辱,他不是嘆息、沉淪,而是銳意進取,「幽而發憤」,他含冤蒙垢數十年,終於寫出了「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記》,流芳後世。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