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小縣城的故事

小縣城的故事

發布時間: 2020-11-18 00:30:44

Ⅰ 海門縣的民間故事

縣境東北部緊靠黃海,當地居民常為接觸,故常借自然天象、海神龍王一類虛幻縹緲、形象生動的故事,反映他們對世界的認識和對美的嚮往,如木樁港的傳說等。南部、西部「沙地」,交通方便,人口稠密,產生了不少反映人們生活、勞動和體現「沙地」民風民俗的趣味故事,其中「憨婿」的故事,在當地婦孺皆知。「曹秀珍」和「楊聖岩」兩個機智人物的故事,分別流傳於北部和南部地區,「曹秀珍」源於通東地區流傳的「曹瘦臉兒」;「楊聖岩」由崇明傳入海門。還有關於地名的傳說和民俗典故,記載著海門的歷史變遷和風土人情。
禮儀習俗
聯姻:
舊式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灼之言」的包辦婚姻。在封建禮教的束縛下,青年男女根本沒有婚姻自由,更不可能自由戀愛。男女聯姻,先要有媒人說媒,男女雙方要門當戶對。境內南部地區,男女經人說合,雙方父母有意,就先「並八字」、「相親」、「訪人家」,然後「定親」。北部地區則先由父母托媒人或媒人主動做媒為雙方說親,雙方父母認為「門當戶對」以後,由男方揀好日子請媒人帶生月錢包,去對方索取女方出生年月日,即生辰八字帖,稱通草帖。媒人將此草帖壓在灶台的香爐腳下,如在3日內發生打碗壞盞,即推託不合,將八字帖退給女方。男方認可,則請算命先生「排八字」,進行合婚;如八字不合,請媒人將女方的庚帖退還,生月錢不退。
正由於包辦婚姻,有些孩子在娘胎里就由父母聽從媒灼作主和人家定親;有些男孩只十四五歲,父母就為他聯姻聚妻。
舊社會寡婦不準改嫁,同姓不準結婚。還有早婚、重婚、納妾、遺棄、搶親、拔親、帶童養媳等許多不合理現象,婦女備受欺凌,不少男子終身光棍
聘約:
舊社會,境內北部地區的聘約過程比較繁瑣,首先是小定,八字拼合後,男方擇吉日、托媒人帶禮物去下聘,正式談妥,從此不能反悔,否則被看作賴婚而起訴訟。男方賴婚,聘禮不退;女方賴婚,退還聘禮,賠償辦酒損失。小定禮物一般是手鐲、戒子、釧兒等金銀首飾或衣料及必要的茶食糕點。再是送節禮,每年端午、中秋、春節,男方備以魚、肉、糕、酒、糖和茶食等禮品,通過媒人送給女方。女方除肉外,其他都退一半,並需成雙成對,還要有糕,象徵「高來高 去」,稱之「回禮」。然後是送日子,男方擇吉日將迎娶的婚期寫在「龍鳳帖」上送交女方,隨帖送去龍鳳喜餅,茶葉與糖、棗、魚、肉以及女方索要的紅紙袋各一隻。再後是抬嫁妝,結婚前,男方給女方帶一定數量的迎親禮,如魚、肉、糕、糖、粽和名目繁多的紅紙包、香煙、茶葉和一條「還娘席」,派上親朋好友上門取嫁妝。待女方滿意後,才允許抬嫁妝。最後是待 媒酒,結婚前天晚上, 男方以上規格的餐宴酬待媒人,並計劃次日的婚禮順利進行。
舊社會,境內南部地區聘約亦有規矩,訂婚(俗稱吃小喜酒),男方向女方贈送聘禮,互換庚帖,確定婚姻關系。訂婚後,逢年過節,男方頻繁送禮(俗稱「送節禮」),結婚之前通過媒人「送通風」(禮金、四包禮品),直到女方接受婚期為止。
報喪:
海門人對喪葬禮儀極為重視。人死了,由其直系親屬,主要由其配偶及子女負責料理喪事。喪事繁瑣,迷信色彩濃厚。對諸親及長輩,由親生長子披麻戴孝,親自前往報喪。去時手持雨傘一把,進門即向長輩跪拜;親威家招待糖茶一杯,並回贈毛巾或布匹。一般親戚則由主家請人前往報喪。同時,到廟里為死者求神保佑,叫做「告廟」。
擱三朝:
先為死者剃頭、洗身、換衣,然後將遺體安放在靈堂里,一般要擱3天。停屍的房前用毛竹、廉子搭起喪棚,還要請「吹鼓手」吹打,道士做道場,扎庫,剪冥衣,寫牌位,布置靈堂。請木匠做棺材,鄰居幫忙磨麥犧,買菜,准備吃素飯等。
海門到入驗前夜,請人扎一頂紙轎,內供死者牌位,連同死者生前衣服、被褥等,在宅旁點火焚燒,稱「燒床柴」,也叫「送西方」。燒完後,子女及親屬回到靈堂發孝衣。這時,兒子身穿白布孝服,腳穿蒲鞋,頭戴麻布涼帽(帽邊掛4個白絨球),手持孝棒(俗稱「觸活棒」),向各長老行脆拜禮。晚上有人守靈、陪夜。
入殮
這天宅前豎幡懺兩根(狀如旗桿)。上午,遠近親朋鄰里陸續前來吊喪,帶上紙帛、紙錠,有送紙幣的,稱「代帛」,也有送輓聯、挽幡、被面等。吊喪者都向死者牌位行脆拜禮,兒子在旁還拜,請的「吹鼓手」每當有人跪拜就吹一次號筒。請陰陽先生、道士和和尚誦經、拜懺、做道場。下午入殮前,由和尚誦經,化「九千七」、「二萬四」,即一人邊哭,親屬邊燒紙帛。親屬依次向死者遺體跪拜,隨即將屍體安放在棺材裡,各親屬再繞棺一周向遺體告別,叫「小殮」;接著蓋棺,用大鐵釘釘蓋封棺,叫「大殮」。最後,將棺材移放在公堂屋的東側,棺前擺上供桌(稱「坐台」),桌子橫檔放置布鞋l雙,桌上放死者牌位、畫像或照片、香爐、蠟桿、齋供等。每天早、中飯時間,由家人端飯。
出葬:
50年代以前,死者去世滿3周年,舉行安葬,將棺材從家裡抬出,移葬墳墓。出葬時儀式很隆重,子女親友組成送葬隊伍,隨棺送到墓地。有錢人家還用磚石或水泥混凝土在墓穴四壁砌坑。一般安葬儀式,均在「大寒」前後。安葬完畢,子女才可脫下孝服,換上紅鞋子,叫做「釋服」或「脫孝」,至此,3年喪事才算結束。窮苦人家死了人,沒有錢辦喪事,只好東借西挪,買一口薄板棺材,有的用草席或蘆菲卷著,送到墓地埋葬了事。墓地一般要做在自己的土地上,沒有土地的,或租人家的土地埋葬,或葬入荒灘亂墳之中,真是死無葬身之地。
通東地區,喪葬習俗大同小異。人死後,傳說「亡靈」還有「回喪」之日,也叫「回煞」,並有亡靈顯靈的種種傳說。具體日期由陰陽先生掐算,少則3天,最多18天,選在單日夜裡,家裡人把死者原來的房間、床鋪擺設依舊,靈台前供上酒菜,煙囪旁扎一蘆梯,屋內放點紙錢和香火,然後家人躲開,靜候「亡靈」返回,待紙錢燃燒後,家人再出來叩頭號哭,表示迎接「亡靈」。
建國後,喪葬習俗,如報喪、戴孝、入殮、七數、周年祭日等仍沿用舊習,但較前簡化,迷信色彩也逐漸淡化。50年代,各地仍用土葬形式,葬具都用木棺,後改用水泥棺。70年代開始推行火葬,死者擱三朝後出葬,家屬將屍體火化後裝入骨灰盒保存。吊喪採用向遺體告別、開追悼會、戴黑紗等形式。80年代,普遍實行火葬,一般都用手扶拖拉機或卡車將屍體運至火葬場火化,子女和親戚隨往送葬。出葬時燃放鞭炮,子女在死者戶體上打一把雨傘,一路化紙帛。火化後,將骨灰盒放在家中或入土安葬。喪葬中也帶有一些迷信色彩,舊的習俗重新抬頭。
七數:
舊時,從死者入殮那天起,每隔7天須由家人燒經祭祀(俗稱「燒羹飯」),一般由兒子燒,逢三七由女兒燒。燒六七那天,要請親鄰好友吃酒飯。六七前夜也有人守靈陪夜。北部地區群眾和一般富裕人家燒五七很隆重,要請和尚誦經、放施食、做道場、扎庫,也有親友前來弔唁,並將死者棺材送往墓地安葬。六七由女兒、女婿備了酒菜前來祭祀,娘家准備糕點魚肉款待。中飯後,女兒要早回家,近鄰親友隨送,一路燃放鞭炮,直送到她家門口為止。第七個七數,稱「斷七」,再祭祀一番,七數結束。一般貧苦人家七數照做,但一切從簡。以後逢百日、七月半、八月半和九月初九,還要燒祭。逢到農歷春節,自年初一至年初十,又有親朋前來拜年、送人情的。
在死者七數期間,女兒每天早、晚要在坐台前長哭一次,叫做「哭七七」,兒子不剃頭,夏天出門不撐傘,不戴涼帽,鞋子或帽子上要縫塊白布,冬天不穿皮毛衣裳(羊皮襖可穿),女兒不戴金首飾。明、清時代,讀書人和做官的為父母奔喪期間,不能參加科舉考試,不能外出做官,須在家守孝3年,稱「丁憂」。
送紅蛋:
海門人一向重視生兒育女。若頭胎生男孩,男方第一天就要向外婆家和親威鄰居發紅蛋報喜;第三天要向所有鄰居送米飯一碗,俗稱抬「貓米飯」。在產婦分娩後的12天內,忌外人(包括親威)進入產房,免除嬰兒夭折「做朝數」(死亡)。12天後,各親戚都來探望送禮,俗稱送「產母羹」,一般都送紅糖、雞蛋、油麵、糕點等物,也有給錢的。外婆家在小孩出世前送來全套嬰兒衣服、尿布、被褥等。海門人嬰兒開奶也很重視。一般要尋找頭胎母親或比較聰明有名望的人家的母親的乳汁開奶。
做滿月:
嬰兒滿月,做圓子,請至親吃滿月酒。還要請理發員到家裡為嬰兒剃頭修面,稱剃胎毛。
做紀箍:
嬰孩周歲時,宴請各親友飲周歲酒,俗稱吃「紀箍圓子」。通東地區孩子周歲日叫「紀箍」,宴請親友吃「紀箍」,面。中飯後,讓他玩「抓雞」。小孩坐在桌上,上面放著算盤、書本、秤、蔥、泥土等物,讓他任意抓取一物,藉此猜測小孩長大以後的性格和出路。
祝壽:
人滿50歲生日,其子女和親戚前往慶壽。一般逢9(如49、59歲......),先為其預慶,建國前,富裕人家祝壽,張燈結綵,設壽堂,掛壽幛,大擺筵席,收受禮物。父母壽慶,女兒做壽桃、壽糕,於壽辰前夕即來「暖壽」。當天,晚輩都要向老壽星拜壽。全家都吃面條象徵長壽,並用大蛋糕祝壽,還要放鞭炮,熱鬧一番,70年代後,人們不但為老年人祝壽,甚至要為滿30、40歲的中年人祝壽,經濟條件好的要辦十幾桌、幾十桌壽筵。也有提前慶壽,只自家人吃面團聚。80年代,有為10周歲兒童祝壽的。通東地區一般50歲不祝壽。如今,祝壽的形式逐漸在簡化,壽筵的規模、檔次,因人因事而定。
婚俗:
聯姻舊式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灼之言」的包辦婚姻。在封建禮教的束縛下,青年男女根本沒有婚姻自由,更不可能自由戀愛。男女聯姻,先要有媒人說媒,男女雙方要門當戶對。境內南部地區,男女經人說合,雙方父母有意,就先「並八字」、「相親」、「訪人家」然後「定親」北部地區則先由父母托媒人或媒人主動做媒為雙方說親,雙方父母認為「門當戶對」,以後,由男方揀好日子請媒人帶生月錢包,去對方索取女方出生年月日,即生辰八字帖,稱通草帖。媒人將此草帖壓在位台的香爐腳下,如在3日內發生打碗壞盞,即推託不合,將八字帖退給女方.男方認可,則請算命先生「排八字」進行合婚;女日八字不合,請媒人將女方的庚帖退還,生月錢不退。 正由於包辦婚姻,有些孩子在娘胎里就由父母聽從媒灼作主和人家定親:有些男孩只十四 五歲,父母就為他聯姻聚妻。舊社會寡婦不準改嫁,同姓不準結婚。還有早婚、重婚、納妾、遺棄、搶親、拔親、帶童養媳等許多不合理現象,婦女備受欺凌,不少男子終身光棍。
婚禮:
舊式婚事,多數窮苦人家限於條件,婚事簡單,辦喜酒菜只有10碗頭,客氣一點用12碗頭。接新娘用獨輪人力小車、黃包車、自行車或術船,坐不起花轎。有的娶不起媳婦,甚至用「搶親」的辦法,達到「成親」目的。有錢人家的婚禮,辦得十分隆重,講究排場,大擺筵席。境內南部地區,結婚這天中午,新郎要去女家拜見父母,有錢人家隨去3頂花轎、新郎、媒人、新娘各一頂。新娘用的是大紅珠花轎,其餘兩頂是寶蘭呢轎,還抬去「食籮」(用術框製成)多隻。內裝 白鵝、滿壇紹興酒、沙魚皮、豬肉、大青魚、大鯉魚等禮品,配以粗細樂隊。下午,新郎等一行先行回府。新娘則待到夜晚時分(根據路途近遠而定)出發,隨帶大批嫁妝,包括大量傢具、銅錫器、 瓷器、各式綢緞布匹、日用化妝品等,都用「食籮」抬著,排成行列,一路吹打,送抵男家。新娘出門上花轎時,頭上蓋2尺見方的絲綢紅布,腳下踩銅烘缸,盛滿火灰;離娘家時,還由她的弟兄在花轎後面潑水,謂「嫁出門的姑娘,潑出門的水」花轎抬到男宅時,男方用稻草點「三叮旺火」請屬龍屬虎的男女賓相抬花燭。迎新娘出轎,並用布袋攤地,讓新娘穿著花鞋從袋上走過, 不沾塵土,謂之「傳代」。新郎新娘進入洞房後,同坐新床,飲合歡酒,吃和喜團圓,然後拜堂,向福祿壽三星行跪拜禮,由長輩及親友朗讀《詩經》「關睢」三章及「桃夭」三章,祝頌新婚。
民國後,逐步改為文明結婚。新娘頭上不戴紅方巾,改戴墨鏡,廢除跪拜禮,改向國旗及孫中山遺像行鞠躬禮,由證婚人、介紹人及來賓分別致賀詞,主婚人致謝詞,新郎新娘在結婚證書上用印,互換首飾。婚禮上不斷奏樂、唱歌,還有餘興節目。婚禮以後,新郎新娘同座,請親朋作陪客飲花燭酒。回房後,即有人鬧新房,稱為「吵親」。次日中午祭祖,向長輩行見面禮,長輩向新娘出「見面錢」,新娘也回贈若干禮品,叫「抬禮」。通東地區的婚禮與南部地區稍有不同,一是迎親。擇吉日,男方同媒人帶領喜轎一乘或幾乘,和迎親的吹鼓手以及帶給女方姑表姨舅的禮物,到女方宅前,先鳴炮竹,女方響應後,從左側上首進場,轎門對外停放。女方點燃男方帶來的紅蠟燭,請來人吃糕棕糖茶。新娘請兩個丈夫健在有子女的婦人梳洗「上頭」男方3次「催親」 鞭炮響後,新娘罩上「紅蓋頭」,一定要在日落前,向父母兄弟長輩一一揮淚告別。上轎時,腳踩門前鋪的草席,以表「傳裔」然後由父或兄抱上轎,轎內有烘缸安放,代表「興旺」。起轎時,雙方鳴炮慶賀、潑水。在點燈後,女方才可到男家。新娘花轎進場前,女方鳴炮轎到,男方鳴炮相迎,花轎進場,鼓樂喧天,轎門對內停下,說合者即景出合。新郎在姨們的示意下,掀轎簾,挽出新娘,新郎手拉新娘手踏在預先鋪設好的布袋上進門。新郎新娘進入中堂進行「一拜天,二拜地, 三夫妻對拜」。拜天地後同跨七星燈送入洞房,由妝媽婆扶至踏板的小方凳上「坐富貴」,共飲「和氣茶」,新婚夫妻各呷一口後,先男方父母、兄弟姐妹,後諸親等依次呷茶,以示闔家和氣、幸福,新郎再應酬發喜糖喜煙。二是賀房酒。這是男方宴請親朋好友的當晚,預先留下新郎平輩的表弟兄、姨弟兄、堂弟兄及其好友,參加陪新娘的兩桌並台酒宴,酒台點燃一對舅舅送來的龍鳳燭。宴時邊飲邊說合,有新郎發煙、發糖、倒酒、上菜。你我他都可說,伴隨猜拳罰酒,向新郎勸酒,互相比酒,山歌利市,此起彼伏,熱鬧歡樂。三是鬧新房。「新婚三日無大小」,新娘與親威間不分大小輩份,無論老少親友都可以戲言戲態逗新娘,新娘只得低頭「作富貴」此時鬧得笑聲震天,喜氣倍加。四是撒百花、種籽。由親威中的民歌能手,用青藍腰布兜上花生果,俗稱「長生果」(長生不老開花結果),棗子(早生貴子)、桂圓(貴在團團圓圓)、蜜糖塊(甜甜蜜蜜)等物, 撒向新床的四角,撒向親友,邊撒邊說百花、種籽令。直到深更半夜放鞭炮,以示「科」,他人才退出新房。五是開顏。次日清晨,鳴放炮竹,催新郎新娘起來,門一開,預先站在門口的人蜂擁而進,爭到新娘被窩里摸糖果糕點,新娘由妝婆將前看發剪掉,頸後毫毛也用棉線絞去,稱「開顏」或稱「車臉」,表示已婚。這一天,吃拜堂酒,新郎領新娘與男方長輩行見面禮,長輩們個個「出手錢」。女方兄弟或姨妹攜帶禮物到新郎家來作客,叫「接滿月」,男方辦酒款待新親,並約定「回門」時間。一般婚後第三天新娘新郎到娘家「回門」也有新娘到男家整月不能出家門一步,等滿月後夫妻雙雙才到娘家「回門」但逢八日子不能回娘家,稱為「七不去八不歸」。
生育
送紅蛋、「貓米飯」,海門人一向重視生兒育女,若頭胎生男孩,男方第一天就要向外婆家和親威鄰居發紅蛋報喜;第三天要向所有鄰居送米飯一碗,俗稱抬「貓米飯」,在產婦分娩後的 12天內,忌外人(包括親威〉進入產房,免除嬰兒夭折「做朝數」(死亡)。12天後,各親戚都來探望送禮,俗稱送「產母羹」,一般都送紅糖、雞蛋、油麵、糕點等物,也有給錢的。外婆家在小孩出世前送來全套嬰兒衣服、尿布、被褥等。海門人嬰兒開奶也很重視.一般要尋找頭胎母親或比較聰明有名望的人家的母親的乳汁開奶。
做滿月 嬰兒滿月,做圓子,請至親吃滿月酒。還要請理發員到家裡為嬰兒剃頭修面,稱剃胎毛。做紀箍 嬰孩周歲時,宴請各親友飲周歲酒,俗稱吃「紀箍困子」。通東地區孩子周歲日叫「紀箍」宴請親友吃「紀箍」面。中飯後,讓他玩「抓雞」。小孩坐在桌上,上面放著算盤、書本、秤、 蔥、泥土等物,讓他任意抓取一物,藉此猜測小孩長大以後的性格和出路。

Ⅱ 小說:小縣城裡的故事

顛來播去,連續、反復地顛簸。同「顛來簸去」。
勝今,桃花微涼,筆墨泛起了水光,

Ⅲ 寧晉縣故事

寧晉縣歷史悠久,沐堯舜古風,人傑地靈,物華天寶,堯禪位於舜在今堯台村,遺跡尚存。縣城古稱楊地,自春秋時建楊氏邑始,歷經2800餘年,唐天寶元年,取「安寧晉福」之意,改稱寧晉至今。縣城規劃面積27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21.5平方公里,城區人口21.6萬,城鎮化率46.5%。
古老的土地,孕育了燦爛的文化,悠久的歷史蘊藏著慷慨激昂、催人奮進的故事,古往今來,寧晉幾多德才兼備的仁人志士,譜寫了寧晉一段又一段輝煌的時代壯歌,流傳在當地的幾句民謠,彰顯了寧晉深厚的文化底蘊:神農嘗百草,漁耕大陸澤;唐堯禪位舜,典禮堯台村;紀昌學射激勵後人,之棟放糧恩惠鄉里。狀元曹鼐為官清正名聞鄉里;御史蔡璦創辦書院育棟才;將軍左車智謀超人成漢業;宰相德隆至孝至善聲震九洲。
紀昌學射的故事是我國著名的古代寓言故事之一:春秋戰國時期,飛衛是一名射箭能手。有個叫紀昌的人,想學習射箭,就去向飛衛請教。開始練習的時候,飛衛對紀昌說:「你要想學會射箭,首先應該下功夫練眼力。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個目標,不能眨一眨!」紀昌回家之後,就開始練習起來。妻子織布的時候,他躺在織布機下面,睜大眼睛,注視著梭子來回穿梭。兩年以後,紀昌的本領練得相當到家了——就是有人用針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會眨一下。
紀昌對自己的成績感到很滿意,以為學得差不多了,就再次去拜見飛衛。飛衛對他說:「雖然你已經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但你的眼力還不夠。等到練得能夠把極小的東西,看成一件很大東西的時候,你再來見我吧!」紀昌記住了飛衛的話。回到家裡,又開始練習起來。他用一根長頭發,綁住一隻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後每天站在虱子旁邊,聚精會神地盯著它。那隻小虱子,在紀昌的眼裡一天天大起來,練到後來,大得竟然像車輪一樣。取得了這樣大的進步,紀昌趕緊跑到飛衛那裡,報告了這個好消息。飛衛高興地拍拍他的肩頭,說:你就要成功了!」於是,飛衛開始教他怎樣開弓,怎樣放箭。後來,紀昌成了百發百中的射箭能手。紀昌學射的地方後來就以他的名字命名了這個村莊,即寧晉縣紀昌庄村,同時也將勤學苦練、堅持不懈的精神流傳給了寧晉人民。
李左車是秦漢時大謀略家。趙國名將李牧之孫,秦末,六國並起,李左車輔佐趙王歇,為趙國立下了赫赫戰功,被封為廣武君。(縣西南20餘里小南里村即廣武君封地)趙亡以後,韓信曾向他求計,李左車提出:「百戰奇勝」的良策,才使韓信收復燕、齊之地。李左車給後世留下了「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之名言,他還著有《廣武君》兵書一部。
漢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漢高祖劉邦派大將韓信、張耳率一萬余新召募的漢軍越過太行山,向東挺進,攻打項羽的附屬國趙國。李左車和趙軍統帥成安君陳余集中20萬兵力於太行山區的井陘口(今河北井陘東),占據有利地形,准備與韓信決戰。李左車認為,漢軍千里匱糧,士卒飢疲,且井陘谷窄溝長,車馬不能並行,宜守不宜攻。只要嚴守,就可以萬無一失。於是,他向趙國主帥陳余陳述其利害,並自請帶兵3萬,從間道出其後,斷絕漢軍糧草。陳余不以為然,不嚴守井陘,堅決主戰。
韓信迅速挑選2000輕騎,半夜從小路迂迴到趙軍大營側翼,隱伏待擊。次晨,韓信和張耳率主力出井陘口,並在綿河東岸擺下「背水陣」,引誘趙軍出擊。果然,趙軍傾巢而出,追擊漢軍。漢軍伏兵乘虛搶佔了趙軍營寨。趙軍見此大亂。漢軍乘勢前後夾擊,大敗趙軍。韓信斬陳余,擒趙王,滅亡了趙國。
趙亡後韓信懸賞千金捉拿李左車。不久,即有人將李左車綁送到韓信帳前。韓信立刻為他松綁,讓他面朝東而坐,以師禮相待,並向他請教攻滅齊、燕方略。李左車認為,現在漢軍士卒疲憊,戰鬥力大減,如果和齊、燕軍隊硬拼,勝負很難預料。不如按甲休兵,鎮趙安民,派人以兵威說降,齊燕可定。韓信採用李左車計,燕果然不伐而降。李左車在民間很有聲望,被尊為雹神。如今在小南里村還有一座小小的雹神廟,裡面供奉著的就是雹神李左車,說也奇怪,自從這里有了雹神廟,周圍一帶就沒有遭受過雹災。
曹鼐 (1402-1449年)字萬鍾,號恆山,寧晉縣東王里村人是我縣唯一的一位狀元公,而且是全國唯一一位犧牲疆場的文狀元,他少年時就以孝道聞名鄉里。兩次中舉,明宣德八年,考中狀元,明正統五年入閣參政,官至吏部左侍郎兼翰林學士,位至首輔。正統十四年(1449年)殉難於「土木之變」。朝廷感其功勛,於1449年在其故鄉東王里為他建了衣冠冢。如今東王里村的曹鼐墓是省級文化保護單位。
他的一生集中體現了忠孝節義的傳統美德,並因考中狀元而開寧晉風氣之先,使得明清時期我縣人才輩出。明代蔡叆御史感佩曹鼐精神,為曹鼐置祭田,重修墓地,並建洨濱書院等,寧晉的教育也由此名揚四方。
寧晉牌坊也是寧晉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牌坊是封建社會為表彰功勛、科第、德政以及忠孝節義所立的建築物。因曹鼐高中狀元後,寧晉人民崇尚教育,使得寧晉縣明清兩代人才輩出,先後考中80餘名進士,200多名舉人,功德性建築就成為寧晉一景,舊城中在面積不足2平方公里的城圈內就有大小牌坊30多座,縣城外還有可查的牌坊120多座,牌坊林立,世所罕見,自古就有「北京看樓房,寧晉看牌坊」的美稱。但是經歷了1937年日軍轟炸,1966年地震和十年文革,寧晉縣的古牌坊消失殆盡,為寧晉人民留下了無法彌補的創傷和遺憾。

Ⅳ 與旌德縣名來歷相關的小故事是什麼

方德讓宅。當時建縣的時候,首任縣令高叔夏擇基建衙,當地有一個富紳叫方德,字人生,主動獻宅為建衙所用,為了表彰方德為國獻宅。就將方、人、生、德四個字合在一起就是「旌德」二字。

Ⅳ 講個小故事

沒人磨墨
一個富家之子去考試,父親事先考了他一下,成績很好,滿以為一定能錄取了,不料榜
上竟沒有兒子的名字。父親趕去找縣官評理。縣官調來卷查看,只見上面淡淡一層灰霧,卻
看不到有什麼字。
父親一回家便責罵道:「你的考卷怎麼寫得叫人看也看不清?」
兒子哭道:「考場上沒人替我磨墨,我只得用筆在硯上蘸著水寫呀。」

老太念佛
有個老太,手裡拿著數珠,一邊念著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邊大叫:「二漢、二漢,
鍋上螞蟻太多,我討厭死了,快拿火代我把它們燒死。」然後又念道:「阿彌陀佛,阿彌陀
佛。」接著又叫道:「二漢、二漢,你代我把鍋底下的火灰扒掉些,簸箕不要用自己家裡
的,因為要燒壞的,只問鄰居家借簸箕得了。切記,切記。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從不吃素
和尚到人家作客。主人見他是出家人,便問道:「師父,您喝酒嗎?」
和尚笑笑道:「酒倒喝一點,只是從不吃素。」

除糊塗蟲
有個人向縣衙告狀道:「小人明天丟失鋤頭一把,請老爺查究。」
縣官問:「你這奴才!明天丟失鋤頭,為啥昨天不來報案?」
在旁邊的小吏聽到後,不覺失笑。縣官馬上斷案道:「偷鋤頭的一定是你!你到底偷去
干什麼?」
小吏答道:「我要鋤除那糊塗蟲。」

老翁憂愁
有個老人富貴雙全,子孫滿堂。在過百歲生日的時候,祝壽的客人擠滿了家門,老翁卻
很不快樂。
大家問他:「您這么有福氣,還有什麼憂愁啊?」
老人答:「我什麼都不愁,只是擔心我過200歲生日時,來祝賀的人要增加幾百幾千,
教我怎麼能一一記得呢?」

爭討便宜
一個人抱著兒子在門外玩,鄰居開玩笑地說:「父子的骨血真是一脈相傳,只要看看你
兒子就知道了,他的面孔與我的面孔真是一個模子里出來的。」
那抱小孩的人說道:「是啊,你同這孩子原是一個女人生出來的同胞弟兄,面孔怎會不
一樣呢?」

心壞透了
有兩個惡棍,背上都生了毒瘡,請醫生治療。醫生看完一個,又看第二個,裝出驚恐的
樣子說:「他的心壞些,還可醫治,你的心,竟壞透、變爛了,叫我怎麼醫得好?」

麻雀請客
有一天,麻雀請鳥兒們吃酒。它對翠鳥說:「您穿著這樣鮮艷明麗的衣服,自然請坐在
上席。」
又對老鷹說:「你雖然身子大些,卻穿著身又黑又丑的衣服,只好委屈你坐在下席了。」
老鷹答道:「你這個奴才小人,怎麼這等勢利?!」
麻雀答道:「世上誰人不知,我麻雀本是心腸小、眼眶淺的嘛。」

Ⅵ 長篇窮縣(一個的縣城的真實故事、尋出版)txt全集下載

長篇窮縣(一個的縣城的真實故事、尋出版)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長篇]窮縣(一個的縣城的真實故事、尋出版)
這個時候,高易及縣城的其他兄弟姐妹才知道高原出了事,高易和樓倩把婷婷託付給鄰居就急匆匆的趕回了老家。
「老爸,你怎麼這么糊塗,這證據一交出去,被毀了,怎麼辦?」
高易聽完父親介紹情況說。
「報了案,就得取證,不交證據就表明不配合,不配合的話他們就不會查案的。我想派出所不會毀證吧。」
父親後悔地說道。
「這難講,黃家有錢有勢,黃隋的大女婿在公安局,他的什麼堂兄在地區也頗有勢力;我們這個縣只認人和錢,哪認什麼法律!再說高原的口供可能得不到法律承認,如果證據真的被毀的話,那麼我們告來告去的結果就只有一個。」
「我活了快六十年了,我就不相信告不倒他黃隋。公安局不明確表態,我就請律師寫訴狀往地區告,地區不行,就往省上告,省里不行,就上北京;告出個結果為止。現在高原成天不說話,怎麼哄她都沒用,好象嚇傻了。」
「告,一定要告。縣里人沒有?」高易問。
「派出所的人說過……

Ⅶ 求24篇 經典紅色小故事 要200-300的字

五一期間,我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讀了《紅色少年的故事》,認識了許許多多少年英雄,有視死如歸的劉胡蘭、大義凜然的劉文學、機智勇敢的王二小、寧死不屈的師至東、捨己救人的韓余捐、護林英雄賴寧…… 眾多故事中,最令我佩服和感動的是「獄中小烈士——宋振中」。

該故事主要講述了中國革命歷史長河中年齡最小的烈士宋振中在監獄里的生活。1937年,宋振中的父親被捕入獄。母親背著1歲的宋振中給父親送衣服時,母子雙雙被捕,從此,他成了世界上最小的政治犯。因為監獄里生活條件很差,宋振中長期嚴重營養不良,身體瘦小,腦袋大,難友們都親切地叫他「小蘿卜頭」。小蘿卜頭6歲時,父親和難友們經過多次集體絕食反抗,終於給他爭取到了上學的權利。晚上,媽媽用節省下來的草紙訂成一個本子,又把一支很短的鉛筆削好。第二天早上,媽媽把本子和鉛筆交給小蘿卜頭並疼愛地說:「要好好學習、認真上課、聽老師的話……」。小蘿卜頭非常懂事地安慰媽媽:「媽媽您放心,我一定會好好學習的!」讀到這里,我想到自己用草稿紙時,常常寫幾行隨手就把紙扔了,周圍還有少數同學新本子寫了幾頁也不要了……和小蘿卜頭相比,我們的生活條件雖然大大改善了,但隨意浪費紙張難道不是很慚愧嗎?我們應該節約紙張,追求低碳生活,為國家節約資源。

監獄里學習條件很差,沒有桌子和椅子,小蘿卜頭和老師只好坐在地上學習。在如此艱苦惡劣的環境下,他仍然每天堅持和老師認真學習。讀到這里,我羞愧極了。爸爸媽媽前段時間工作特忙,沒有太多時間檢查我學習。我一邊寫作業,一邊偷看課外書,結果作業本經常出錯。家長批評我時,我還自以為是,替自己狡辯。和小蘿卜頭相比,我的學習環境是這么好,自己學習卻不認真、不自覺,我非常慚愧。從今以後,我一定要珍惜現在擁有的幸福生活,刻苦努力學習,取得更好的成績。小蘿卜頭還利用自己年齡小,不會引起敵人注意,替大人傳遞信息,做了許多成年革命者不能做的工作,他為革命的成功立下了不朽的功勞。他長期待在監獄里長大,是多麼渴望能有一天走出監獄的高牆,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但是就在解放軍節節勝利,反動派潰逃之前,反動派劊子手先後殺掉了小蘿卜頭的爸爸媽媽和其他革命者,小蘿卜頭也在敵人的屠刀下不幸犧牲了。那年,他才9歲啊!讀到這里我禁不住流下了眼淚,和我們同齡的小蘿卜頭本應該享受幸福的童年、學習的好時光、父母的關愛,可他卻英勇地犧牲了。雖然小蘿卜頭的生命是短暫的,但他永遠是我學習的好榜樣。

讀完這本書,我深深地懂得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無數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用寶貴的生命、美麗的年華換來的,是多麼來之不易啊!做為一名少先隊員,我們應該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繼承革命先烈的遺志,好好學習,掌握科學文化技術本領,做一個積極向上、熱愛祖國的棟梁之才。

Ⅷ 誰知道「小縣城的故事」是在哪個論壇原創的

貓撲論壇

Ⅸ 一個小縣城干什麼最掙錢

縣城可以考慮開家動漫店。動漫行業確實市場潛力很大,動漫引領時尚,個性diy隨性而定製作自己意想的東西,前衛的Cosplay讓更多的漫迷們身臨其境享受動漫里的故事。國內動漫行業的崛起帶動了動漫副業,隨之動漫店在國內呼籲而來,引發了另一波動漫時尚潮流,有夢想有資金那麼就投資動漫店,挖掘動漫之金。

Ⅹ 小縣城的故事

記得當年的S縣城,荒涼偏僻,人口稀少。城區非常小,十足的蕞爾小縣城。那時的十字街口也根本不是人們想像的四條通衢大道的交匯點,其實只不過是縣城一里路長的大街在這里向西有個出口,通往黨河新橋,沿途是民居,有一片窯洞式家屬院,再往前過黨河新橋就是西灘,那是一望無際的大戈壁。「十字街口」向東有條便道,可以騎自行車或是吆毛驢拉拉車去東灘的五七幹校;便道兩邊是城關公社四隊的田地和村落。「十字」西南角有小小的郵電所,東南角有座電影院,此外再無重要建築物。街道東西路邊是湍急的大渠和小水溝。「十字」東的大乾渠上有供馬車通行的「橋」,橋邊砌水泥墩護欄,可以並排坐三四個人休憩。不知是何緣故——可能是交通便利以及電影院在此吧,這小橋墩便成了縣城的社交場所。約會,等車、找人,一般都選在此。假設有人想要在縣城發表公開演講,那麼此處必定是他的首選。那時沒有車站、公園和市場,這一彈丸之地就代替了三者的功能。

當年S縣城有著名的「四大不」,很能反映時代特色:一是「陳不亮」:縣七一水電站陳站長發的電不穩定,家家戶戶晚上,電燈泡的鎢絲忽然亮得熾白,忽然暗下去,暗下去,變成昏黃,最後只是一線紅絲絲,眼看要熄滅,卻又不滅,忽然又亮了,再亮,再亮,兩道熾白灼目,又暗下去,就如此變來變去。二是「李不管」:文革時期法院是癱瘓狀態,有夫妻鬧離婚的、鄰里鬧糾紛的、婆媳鬧矛盾的、同事鬧債務的,如果去找原先的李院長主持公道,他一概不管,回說按毛主席教導,在群眾運動中去解決。三是「左不準」:氣象站站長左峰高,是一位老革命,他的天氣預報,從來沒有準確過。四是「毛不批」:雖然每逢過年過節《人民日報》總是庄嚴地說「市場繁榮,物價穩定」,可是工業消費品、副食品和各種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商品的短缺使S縣財貿公司毛主任傷透腦筋;各單位到他那裡請求批條子買好煙好酒等等,他一概不批,說,沒有。縣城唯一的一家國營副食商店,東西少得可憐,還要憑票證購買。有時候散裝白酒可以不要票證,這是對牧區的特別優待;於是常有牧民進商店來打二兩劣質烈酒,趴在櫃台上一口一口地喝,一面乜斜著眼睛死盯著每一個進出商店的女人,權當是下酒菜,這名副其實是秀色可餐。

縣城幾乎每天晚上有酒場。因為除了周末在招待所大院球場上間或有籃球比賽,電影院大約每一個月有一場電影之外,縣城再也沒有什麼文化娛樂活動了。電影院基本上變成批鬥階級敵人或者是傳達中央文件的大會堂了。頭面人物在此作報告念文件,滿嘴錯別字。「裸」讀「果」,「隅」讀「偶」,「撐」讀「掌」,「悼」讀「掉」,等等。老百姓自然也是如此讀法。

當時的S縣城,喝酒乃是官民主要的文化生活。文教局長趙某嗜酒,他是每個酒場的常客。他每次喝酒必酩酊大醉,醉後必然挨個罵縣上領導,從主任罵到書記,從宣傳部長罵到公安局長,從防疫站長罵到醫院院長。縣上大大小小頭頭腦腦,他一網打盡。趙局長把他們一個一個罵得狗血噴頭,是臭狗屎一堆。不過到深更半夜他搖搖晃晃地回家睡覺,一覺醒來,回想自己酒德不佳,追悔莫及,又趕緊起床盥洗,穿戴整齊,去他罵過人家的府上,一家一家登門賠禮道歉,又是敬禮,又是打自己的嘴。可是到下一次喝酒,他還是一喝就醉,醉後照樣以污言穢語把袞袞諸公罵一個痛快淋漓,完了第二天再去負荊請罪。挨了罵的人只好安慰他:大家都曉得你是刀子嘴,婆婆心,不見怪。但是心裡都討厭他。誰若有酒場不請他光臨,他就把誰罵得更厲害,祖宗八代一個不饒。因此大家只好硬起頭皮請他來喝酒罵人。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