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語文故事

語文故事

發布時間: 2020-11-18 00:21:13

① 語文趣味小故事

自誇兒子
父親與兒子一同行走。父親的一個熟人碰見了,不認識他兒子,便專問:「這是誰?」
做父親的答道屬:「這人雖然是朝廷極為寵愛的吏部尚書真正外孫第九代嫡親女婿,卻是
我的兒子。」

還我紅臉
一個人去友人家赴宴前,自己先喝了個半醉,面孔紅紅的。等到上友人家酒席,只覺酒
味很淡,越喝越無味,連原先喝的酒也醒了,面孔也褪紅了。酒席後,對主人說:「您的酒
很好,只不過求您歸還我那張紅臉吧!」

② 有趣的語文故事這本書

彼此

周先生接過陳先生遞過來的名片,看了一下說:「東先生,久仰,久
仰。」
陳先生接過周先生的名片說:「你是吉先生?」
周先生聽了不高興:「我姓周,怎麼扒了我的皮,我哪裡得罪你了。」
陳先生說:「我姓陳,興你割我耳朵,就不興我扒你的皮?」

官話

南人說官話,往往勉強,俗語所謂藍青官話即是。
民國時有某甲,非常羨慕做官,就終日里擺官架,裝官樣,走官步,
說官話。
一天早餐時候對家人道:「你到我的稀飯箱子里去取我的綠腦袋來。」
家人不懂,瞪眼下視。
某甲大怒,喝道:「王八蛋!不能辦事的東西!你不曉官話粥叫稀飯,
竹與粥同音,竹箱子不是稀飯箱子嗎?官話頭喊腦袋,頭與豆同音,我那
箱中有綠豆一包,豈不是綠腦袋么?」

屈原醫生

在歷史課堂上,老師同一個學生:「屈原是什麼人?」
「是醫生。」學生回答。
「胡說!」
「怎麼胡說呢,書上說他是大夫嘛!」
第一個漢字故事:中國歷史上的唯一的女皇武則天取名字

話說中國歷史上的唯一女皇武則天登基後,她想給自己取一個非常適合自己的名字,中國要名字要表達出自己的獨特之處,並且把自己的光輝也展現出來。可是取什麼字才能讓自己顯得與眾不同呢?如果用一些熟悉的漢字肯定不能體現,於是武則天想自己造一個從來沒有的字出來,這樣肯定就沒有重復了。說造就造當時對日月有一種封建迷信,都覺得日月是神聖的,武則天就把自己比喻成了日月,想讓自己和日月一樣永遠高掛在天空,所以就有了那個字,日月在天空上面:曌.。

曌:zhao

曌字的意思:大概有日月當空、明亮闊大的意思吧。

第二個漢字故事:漢字詞語"竹竿"和漢字詞語"豬肝"的搞笑故事

新上任的知縣是山東人,因為要掛帳子,他對師爺說:"你給我去買兩根竹竿來."
師爺把山東腔的"竹竿"聽成了"豬肝",連忙答應著,急急地跑到肉店去,對店主說:"新來的縣太爺要買兩個豬肝,你是明白人,心裡該有數吧!"
店主是個聰明人,一聽就懂了,馬上割了兩個豬肝,另外奉送了一副豬耳朵.
離開肉鋪後,師爺心想:"老爺叫我買的是豬肝,這豬耳朵當然是我的了……"於是便將獵耳包好,塞進口袋裡.回到縣衙,向知縣稟道:"回稟太爺,豬肝買來了!"
知縣見師爺買回的是豬肝,生氣道:"你的耳朵哪裡去了!"師爺一聽,嚇得面如土色,慌忙答道: "耳……耳朵……在此……在我……我的口袋裡!"

第三個漢字小故事:四漢字的詞語「天心取米「帶來的小故事
漢字的故事
2007-02-02 08:13:00作者:□麗民整理來源:

奇妙的漢字,一筆一畫都有故事。本書對近三百個常用漢字的文化底蘊進行探討,將漢字中蘊藏的豐富多彩的文化內涵與充滿情趣的故事聯姻,使該書既具學術性,也頗有趣味性。

兩只巨手握在一起
在上古,「朋」和「友」的含義是有區別的。古稱「同門曰朋」,其意思是同從一個老師學習的人稱為「朋」,即我們今天所說的同學;「同志曰友」,也就是說,志同道合的人稱為「友」,即今俗稱的「同志」。《說文解字·又部》:「友,同志為友。」許慎講的就是這個意思。「友」為什麼指「同志」呢?我們只要看看它的古文字形體就一清二楚了。
古文「友」字是由兩個「又」構成。「又」像手之形,並且為右手。可見「友」是會意字,其意思是兩只右手緊緊地握在一起。從「友」字的造型,可以想見我們的先民,朋友相逢時,他們也會像今天一樣用握手來表示朋友之情。這種習慣一直延續至今,當舊友重逢,兩人仍然是熱情地伸出右手緊緊地握在一起,以表示彼此之間的深厚友誼。
對「友」字也有不同的會意。有的學者認為是兩只手共同伸向一個方向,表示雙手互相協調、配合密切的意思。「友」的本意是用手相助。
不管怎麼會意,「友」所表示的意思都是人與人之間互相幫助、互相愛護,以及人與人之間深厚的交情。「友」字的創制,體現了我們民族傳統的美德。「友」由「同志」、「朋友」引申為動詞,其意思為「與……為友」。如《論語·季氏》:「友直、友諄、友多聞,益矣。」其意思是同正直的、誠實的、見聞淵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事。
「立早章」之說質疑
「章」和「張」在漢字中都用於表示姓氏,當有人問你姓什麼時,答姓「張」為「弓長張」,當然無可非議,而要將「章」說成是「立早章」,似乎有些不妥。要弄清楚其中的原因,必須了解一下「章」的造字結構。
小篆作「章」,由「音」和「十」兩字組成,且與金文的「章」保持著一種內在的聯系。《說文解字·音部》:「章,樂竟為一章。從音,從十,十數之終也。」其中的「音」,指「音樂」、「樂曲」;「十」的解釋明顯受到了老子「起一終十」說的影響,「一」為萬物的開始,「十」為萬物之終。由「音」和「十」會出的意思是樂曲演奏完一遍叫一章。由此看來,稱「章」為「音十章」更為妥當,稱它為「立早章」只是從它的形體結構來說的。
由於「章」表示一支樂曲一段的演奏過程,因此「章」便引申出文章的「章節」、「段落」的意思。又因為任何樂曲的構成與演奏都必須有規律可循,由此「章」又引申出「章法」、「規章」、「法律」等意思。將此聽覺的規章,用之於視覺上,「章」又有了印章、圖章的意思。
水從門前流過
《說文解字·門部》:「闊,疏也。從門,活(guo念二聲)聲。」「疏」就是「疏遠」的意思,或引申為「寬廣」、「寬大」的意思。漢字的聲符有表意的功能,因而可以會意為寬大的門。
「活」有活動、靈活的意思。《說文解字·水部》:「活,水流聲。」由於「活」為流水聲,有人認為流水為「活」,因而將「闊」的意思會意為:水從門前流過。「活」的引伸義為「靈活」、「自由」的意思,所以又有人將「闊」會意為:人只有在門內(屋子裡)才可以活動。
據《世說新語》載:東漢末年,楊修在曹操部下任主管。時逢相國府修造門樓,當門梁修建竣工後,曹操親自來查看,看後,他一言不發,只向手下的人要了筆墨在門上寫了一個「活」字後,便拂袖而去。此時,在場的人摸頭不知腦,不了解曹操此舉的用意是什麼,於是他們請來楊修。楊修看後解釋說:「曹相國的意思不是很清楚嗎?他嫌門太寬了,因此在『門』上寫了一個『活』字,這就是『闊』。」眾人一聽,方才明白曹相國是借門做的一個字謎。後來,這個門樓重新改建後又請曹操來看,這次曹操果然滿意了。
「妻」是搶來的
無論是甲骨文還是金文,一望便知古「妻」字中有一個或跽或跪的被奴役的女子形象,這個女子的頭發顯然是飄散的,另外加一隻罪惡的手,這只手正伸向女子的頭部,將她的頭發抓住。可見「妻」是一個會意字,其意思是:用手去抓住一個女子的頭發。古文的「妻」字生動地描繪了上古社會中搶奪別人的女子作為自己配偶的一種風俗。
隨著社會的進步,這種搶婚習俗當然要退出歷史舞台,但是在人們的婚姻中,還保持著一種假搶的情形。所謂假搶,就是這種婚姻是得到女方和女方家長同意的「搶」。現在許多地方流行的娶親要在天亮之前,或者是在天黑時的習俗,就留有古代搶妻習俗的痕跡。《說文解字·女部》:「妻,與夫齊者也。」許慎的說解告訴我們,「妻」與「齊」是兩個讀音相近的字。「與夫齊者」的意思是:在妻妾之中,唯有妻才與丈夫有同等的地位。從字形看,「妻」從「又」,「又」就是手,所以可表示「秉持妻職之義」。古人造「妻」字之所以千方百計表明其比較尊貴的身份和主子的地位,當然是因為在家庭中還有比妻子更低賤的,被妻子支配的妾的存在。不過,在古代的家庭中,妻子對於丈夫來說又永遠是處於被支配的地位,也就是說「妻」子不可能與丈夫「齊」,不可能享有平等的地位。「妻」由「配偶」又引申為動詞,指以女嫁人或娶別人的女子為妻。如《論語·公冶長》:「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紲之中,非罪也。』以其子妻之。」其意思是:孔子說公冶長這個人(很好),可以把女兒嫁給他。他雖然在監獄之中,但這並不是因為他有罪。因此,(孔子)便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為妻。
李鴻章是清末名臣。一次,他有個遠房親戚赴考,這個人不學無術,接到試卷一看,竟然一題也不會答。此時他靈機一動,突然想到自己是當朝中堂大人李鴻章的親戚,於是在試卷上寫道:「我是當朝中堂大人李鴻章的親妻。」這個不學無術的親戚竟然將「戚」寫成了「妻」。主考官看了哈哈大笑,於是在試卷上批道:「既是中堂大人的親妻,我不敢娶。」因此,這個親戚還是落第了。
《漢字的故事》

有一次,北方匈奴要進攻中原,遣人先送來一張「戰表」。皇上拆開一看,原來是「天心取米」四個大字。滿朝文武大臣,沒有一個解得此謎。皇上無法可想,只得張榜招賢。這時,宮中一個名叫何瑭的官說,他有退兵之計,皇上急宣何瑭上殿。

何瑭指著「戰表」上的四個字對皇上說:「天者,吾國也;心者,中原也:米者,聖上也。天心取米,就是要奪我國江山,取君王之位。」皇上急道:「那怎麼辦呢?」何瑭說:「無妨,我自有退兵辦法。」說著,提筆在手,在四個字上各添了一筆,原信退給了來人。

匈奴的領兵元帥,以為是中原不敢應戰,可是拆開一看,頓時大驚失色,急令退兵。

原來,何瑭在「天心取米」四個字上各加一筆後,變成了「未必敢來」。

第四個漢字小故事:因為錯誤字鬧出的笑話

從前,有個紈袴子弟,自幼好吃懶做,不好好念書。長大以後,常因寫錯別字鬧笑話。

有一天他妻子說想吃枇杷。他從桌子上隨手拿出一張紙,揮筆在上面寫了幾個字。寫完後便招呼僕人去買枇杷。他妻子接過紙來一看,噗哧一聲笑了。原來上面寫的是「買琵琶五斤」。五個字寫錯了兩個,將「枇杷」誤寫成「琵琶」。他妻子看過後,在後面題了一首打油詩:

枇杷並非此琵琶,
只怪當年識字差。
倘若琵琶能結果,
滿城簫鼓盡飛花。

這個紈袴子弟看過妻子的題詩,羞了個大紅臉。「枇杷」和「琵琶」讀音相同,都讀pípa,是同音詞。但「枇杷」是一種水果,而「琵琶」則是一種弦樂器,意義和寫法完全不同。

第五個漢字故事:因為漢字而被打了板子

一文書寫字常把筆畫寫錯。一次造名冊,將「陳」字的「阝」寫在了右邊,被長官打了二十大板。書生從此記住「阝」是應該寫在左邊的,結果不幸又寫錯了「鄭」字,又挨了二十大板。一日,一姓聶之人托他寫張狀子,文書大驚失色:「我寫了兩個『耳』字,挨了四十大板,你又弄來三個『耳』,要我命啊?!」

第六個漢字故事:團字和圓字的漢字故事

一天上午,「團」在逛街,突然見到了「員」,他熱情地上去打招呼:「你好啊!圓!」
「員」說:「我不認識你啊?」
「團」說:「我們之前還在一起去給人家拜年,祝人家合家團圓,怎麼天氣一熱,你把外套脫掉了,就不認識我了?」
第一則故事
有一次,北方匈奴要進攻中原,遣人先送來一張「戰表」。皇上拆開一看,原來是「天心取米」四個大字。滿朝文武大臣,沒有一個解得此謎。皇上無法可想,只得張榜招賢。這時,宮中一個名叫何瑭的官說,他有退兵之計,皇上急宣何瑭上殿。
何瑭指著「戰表」上的四個字對皇上說:「天者,吾國也;心者,中原也:米者,聖上也。天心取米,就是要奪我國江山,取君王之位。」皇上急道:「那怎麼辦呢?」何瑭說:「無妨,我自有退兵辦法。」說著,提筆在手,在四個字上各添了一筆,原信退給了來人。
匈奴的領兵元帥,以為是中原不敢應戰,可是拆開一看,頓時大驚失色,急令退兵。
原來,何瑭在「天心取米」四個字上各加一筆後,變成了「未必敢來」。
第二則故事
說一個人和夫人在家裡招待兩位朋友,朋友甲對女主人敬酒,說「醉翁之意不在酒」,這個很不禮貌了;女主人指了說「醉酒之意不在翁」,說朋友偏離了和男主人敘舊喝酒的本意;男主人也有些不快,似批評的說朋友甲「醉酒之翁不在意」,胡來了;朋友乙在旁邊偷著樂,暗指主人「在意之翁不醉灑」。我看了很生感嘆,這就是漢語的魅力。換了別的任何一種語言,恐怕也難找了如此精澌的例子了。只可惜讀書至今,漢語還是學的不好,真是慚愧啊!
且不從愛國的角度來說,我也認為,漢語是世界上最美的一種語言。更不要說漢語本來就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文字中,詞彙最豐富,表情達意最淋漓盡致的了。
第三則故事
《施氏食獅史》是一篇由趙元任所寫的設限文章。全文共九十一字(連標題九十六字),每字的普通話發音都是shi。《施氏食獅史》這篇短文都能看懂,可是如果你讀給別人聽,他是無論如何也聽不懂的!
本文為漢語中最難讀的一篇,如要嘗試,請先備清水一杯、小棍一把,以免舌齒受傷。
《施氏食獅史》:
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施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屍,適石室。石室濕,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試食是十獅。食時,始識是十獅,實十石獅屍。試釋是事。
只用一個發音來敘述一件事,除了中文,怕是再無其他語言能做到了。
白話文譯文:
《施氏吃獅子的故事》
石室里住著一位詩人姓施,愛吃獅子,決心要吃十隻獅子。
他常常去市場看獅子。
十點鍾,剛好有十隻獅子到了市場。
那時候,剛好施氏也到了市場。
他看見那十隻獅子,便放箭,把那十隻獅子殺死了。
他拾起那十隻獅子的屍體,帶到石室。
石室濕了水,施氏叫侍從把石室擦乾。
石室擦幹了,他才試試吃那十隻獅子。
吃的時候,才發現那十隻獅子,原來是十隻石頭的獅子屍體。
試試解釋這件事吧。
背景
話說50年代初期,有人提議漢字全部拼音,以解除小學生識數千漢字的痛苦。語言學大師趙元任老先生大不以為然,戲寫一文施氏食獅史。全文共92字,每字的普通話發音都是 shi。這篇文言作品在閱讀時並沒有問題,但當用拼音朗讀本作品時,問題便出現了,這是古文同音字多的緣故。趙元任希望通過篇文字,引證中文拉丁化所帶來的荒謬。

供參考

③ 簡單趣味語文小故事

一字拾趣

一字嫁妝
我國清代著名詩人、書法家何紹基,在得知女兒備辦嫁妝後,便特地從京城稍回一隻箱子。大喜之日,女兒春梅打開箱子一看,全家愕然。原來箱內空空如也,只是箱底工工整整地寫著一個大字——「勤」。小夫妻很快領會了父親的良苦用心,於是,一字嫁妝便成了制家的座右銘。
一字家書
上個世紀60年代初期,大作家趙樹理收到大兒子趙廣元要錢的一封信,信的內容很精煉:「錢!」沒想到趙樹理的回信不僅快而且同樣精煉:「0!」他認為兒子既已自立,就不該再依賴父母,可見趙樹理教子有方。
一字判詞
清朝時,一寡婦想改嫁他人,受到鄰居和家人的百般阻撓。於是,他向官府呈上了狀紙:「豆蔻年華,失偶孀寡,翁尚壯,叔已大,正瓜田李下,當嫁不嫁?」寥寥數語,盡述了改嫁理由。知縣接狀,拍案叫絕,揮筆寫下一字判詞:「嫁!」
一字社論
1968年4月,美國《明星時報》發表了一篇約翰遜總統競選失敗的社論《約翰遜認輸》,全文只一個字:「妙!」它把報紙和它所代表的那個階層的態度,極其鮮明的表達出來,真是耐人尋味。
一字回信
一個忌妒心很強的人寫了一封信給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我知道你現在的身價是一字一金,現在附上一美金,請你寄個樣品來看看。」海明威收下美金後回信說:「謝!」
字座右銘
魯迅先生12歲時,就讀於故鄉紹興的「三味書屋」。一次,因為幫母親做事,上學遲到了,嚴厲的壽鏡吾老師狠狠的批評了他。為了牢記教訓,從嚴要求自己,他用刀在書桌的右下角,方方正正的刻了一個字作為自己的座右銘——「早」。
一字詩歌
北島曾寫過一首題為《生活》的詩,全篇只有一個字:「網。」
一字小說
美國某大學曾經舉辦過微行小說徵文比賽,結果一篇《第一封情書寄去後》的小說獲得最高獎,該小說只有一個字:「等……」真令人回味無窮。
乾隆趣釋「夫」字

清朝的乾隆皇帝是一名博學多才,才思敏捷的人,他常常與身邊的大臣、文人墨客一道談古論今,談詩說文。
一次,乾隆與宰相張玉書到江南去巡視,看見一位農夫在田間勞作,便開玩笑地問宰相張玉書:「這是什麼人?」宰相答曰:「這是一個農夫。」「農夫的夫字怎樣寫的?」宰相張玉書順口道:「兩橫一撇一捺,轎夫之夫,孔夫子之夫,夫妻之夫和匹夫之夫都是這樣寫的。」
乾隆聽後搖搖頭說:「你這個宰相,竟連一個夫字都不能辨別清楚。」張玉書聽到皇帝的責問,連忙上前奏道:「小人才流學淺,實是不知,請皇上指教。」
這時乾隆皇帝解說道:「農夫是刨土之人,上寫土字,下加人字。轎夫肩上扛竿,寫人字後,再加二根竿子。孔夫子上懂天文,下知地理,這個夫字是先寫天字出頭便是了。夫妻是兩個人,先寫二字,後加人字。匹夫是指大丈夫,這個夫字是先寫一字再加大字便是。」

應答詞趣話

新電視劇《三國》人物對話中的應答詞多用「諾」,有人因此在網上評論說,這個「諾」「雷得人害臊」,為何不用「是」呢?「雷」是漢語里的新俚語,意為「震驚得無法接受」。其實,三國時代人們應答通常用「諾」而不用「是」,電視劇里用「諾」更符合當時的語言特色,這有什麼可震驚的呢?《三國演義》六十一回寫道:「孫權諾諾連聲,答曰:『老母之訓,豈敢有違。』」可見,孫權回答時說的就是「諾,諾,諾」。編著於兩千年前的《戰國策》說明,我國古人很早就用「諾」來應答,如《戰國策.齊四》中寫道:「孟嘗君不悅,曰:『諾,先生休矣。』」
其實「喳」這個應答詞才「雷」呢,但由於清朝的影視劇拍得特別多,所以我們都已習以為常而不以為然了。皇帝一說「朕」要如何如何,那些大小官吏(尤其是太監)便立刻跪拜著「喳」、「喳」、「喳」。這個「喳」是滿語中「je」的音譯,最早源自蒙古語,是僕役對主人、奴才對主子的應答語,其卑怯程度比「唯唯諾諾」還嚴重。如果說世界上有一個字就能充分表現社會不平等現象,表現人之間統治與被統治、凌辱和屈辱、奴役與奴才的關系,這個字就是「喳」。這個應答語雖隨清朝的滅亡而消失了,只剩下了形容鳥叫聲的「喳」(喜鵲喳喳地叫著),但社會不平等現象的消滅看來需要更多的時日。
清朝皇帝帶來了「喳」,他們自己倒也願意學漢語,不過常常學不到家。筆者在圖書館里見過一些清皇御批,他們不會寫「已閱」或「閱畢」,而只會寫「知道了」,倒是十分口語化。乾隆一生用漢語寫了四萬多首詩,比《全唐詩》的總數還多,卻最終也沒有成為詩人。
「嗨」,除了是嘆詞外,在我國有些地區也用作應答詞,但由於其發音與日語里的「哈伊」(意即「嗨」)相近,所以人們現在都不大用了。那場戰爭帶來的苦難和仇恨至今還在許多方面體現出來。
我國古人的應答詞還有「唯」和「然」等。如《左傳》里寫道:「夫差!而忘越王之殺而父乎?」對曰:「唯。不敢忘。」《論語》里寫道:「是魯孔丘之徒與?」 對曰:「然。」顯然,「唯唯」、「唯唯諾諾」、「然諾」這些詞的出現都與應答詞「唯」和「然」有關。
今天我們最常用的應答詞是「是」、「對」、「行」、「好」,相當於英語中的「yes」、「ok」和「right」。我們有些旅美華人已習慣跟著美國人說「yes」的變體「yah」,這倒並非崇洋媚外,而是因為其發音確實比「是」容易,就如「bye-bye」(「拜拜」)發音比「再見」容易一樣。中國南方人發「是」這個捲舌音總覺得有點困難。我這個上海人曾在北京生活多年,捲舌音倒是沒有問題了,但我記得小時在上海,我用的應答詞就不是「是」,而是「唉」,那不是嘆息的聲音,而是答應的聲音,連《莊子》也早就這樣用,其「知北游」篇寫道:「唉,予知之。」
語文趣事:只認衣裳不認人

清乾嘉年間洛陽孟習歐,字廬陵,工詩善書畫,不修邊幅,被當時的人稱為洛陽才子。
有一天,他因事至一裁縫處,裁縫正忙於操作,又見他衣著平常,故對他很冷淡。孟習歐見裁縫忙,就說過一會兒再來。有人告訴裁縫:「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孟習歐啊!」裁縫聽了又驚又悔。過了一會兒,孟習歐來了,裁縫一反前態,敬禮有加,並說:「聞先生善詩,敢請吾業賜大作。」孟習歐略略沉思,說:「裁縫離不開針,就以針為題吧:一條鋼針明粼粼,拿在手中抖精神。眼睛長在屁股上,只認衣裳不認人。」

郭沫若文字趣談四則

巧對嵌字聯
曾經參加過「一二八」淞滬抗戰的陳銘樞將軍,字真如。他是當時著名佛學家桂百煉先生的弟子,對佛學頗有研究。
1938年在武漢時,陳任國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指導委員。有一天,他和李濟深、黃琪翔、余心清一齊造訪政治部第三廳廳長郭沫若,與正在磨墨寫字的郭沫若談笑。陳銘樞說:「聽說沫若兄善對嵌字聯,今天要勞駕你了,有人用梵文兩句將我的字『真如』嵌了含真字的上聯,尚無下聯,請你也用梵文對如字的下聯吧。」郭沫若笑著說:「你是故意來找麻煩的,梵文我已多年未涉獵,手邊又無書可參考,怎麼對呢?」李、黃、余見有此雅事,就叫陳趕快把上聯念出來,都說沫若兄一定能對好。陳於是念出上聯「真有人古,誰為真宰」,嵌了兩個真字。郭沫若偏著頭想了一會兒,對曰:「如是我佛,此即如來」,也嵌了兩個如字,自然渾成,珠聯璧合。大家一齊鼓掌叫好。又要求寫成條幅,郭亦不推辭,一揮而就。
國民政府遷到重慶後,郭沫若曾生過一場病。陳銘樞來看望他,跟郭沫若談論起桂百煉充滿佛教哲理的辭世詩,乘機又要求郭將他的字再嵌一聯。郭沫若思索片刻,揮筆寫下了「真理唯馬克思主義,如來是桂百煉先生」。以鶴頂格嵌了真如二字,上聯表達了他對馬克思主堅定信仰,下聯以哀悼桂百煉先生,雖然明白如話,卻是工整貼切。
蕭三郭沫若合作聯珠對
1961年3月,詩人蕭三到海南島儋縣參觀華南熱帶作物研究所和華南熱帶作物學院,當時這兩個單位正值初創時期,條件很差。師生們一面開荒建房,一面上課學習。蕭三為師生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所感動,提筆撰一句雲:
生產產詩歌,詩歌歌生產,熱帶作物區里作詩,詩情最熱;
這是一幅對聯的上聯,蕭三將下聯空著,並題附言:「希望有後來高明者對下聯。」事有湊巧,時隔三天,郭沫若也來這里參觀,看了上聯,便信手為之續出下聯:
勞動動教研,教研研勞動,紅旗照耀光中施教,教益通紅。
妙解怪字
上世紀50年代末期,有幾位日本學者來中國登泰山,沿途的風景令他們流連忘返,贊嘆不已。穿紅門,過萬仙樓,北行一段,自然風光絕佳,盤路西側的石壁上鐫刻有「二」兩字,引起日本學者的很大興趣,他們向陪同的中國學者詢問,這兩個古怪的字意思是什麼?還真把在場的人都難住了。
游山歸來,日本學者仍追問「二」的讀法和意思。於是,我國學者們便翻書查卷,多方請教專家教授,可就是得不到滿意結果。後有人帶著臨寫的這兩個字找到中國科學院,請教郭沫若。郭看了這兩個字,沉思片刻,提筆在「二」兩個字外邊各加兩筆,「二」變成了「風月」。郭沫若笑道:「這兩個字應讀作『風月無邊』,不過是古代名士的文字游戲罷了。」
改詩救少女
1962年秋天,郭沫若到南海普陀山游覽。在梵音洞他拾得一個筆記本,打開一看,扉頁上寫著一聯:「年年失望年年望,處處難尋處處尋」;橫批是「春在哪裡」。再翻一頁,竟是一首絕命詩,且署著當天的日子。郭老看了後很著急,馬上叫人尋找失主。失主終於找到了,是一位面色憂郁的姑娘。她叫李真真,因三次考大學落榜,加上戀愛受挫,於是決心「魂歸普陀」了。郭老耐心開導她,對她說:「這副對聯表明你有一定文化水平,不過下聯和橫批太消沉了,這不好,我替你改一改,你看如何?」姑娘點頭,郭改道:「年年失望年年望,事事難成事事成」;橫批:「春在心中」。
姑娘聽了感佩不已。心想眼前這位長者一定是位有學問的首長。他把自己的心事都傾吐出來。郭老聽了,揮筆寫一聯雲: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下署「蒲松齡落第自勉聯」。李真真仔細閱讀,好像見到了楚霸王破釜沉舟大破秦軍的壯烈場面;又好像看見越王勾踐卧薪嘗膽滅吳雪恥的一幕;還想到蒲松齡落第後意志不消沉而發奮創作了不朽傑作《聊齋志異》……這副對聯不正是「事事難成事事成」的最好注腳嗎?姑娘請郭老為這副對聯簽上名。待郭老寫上「郭沫若,六二年秋」幾個字後,姑娘才驚喜地知道眼前這位首長就是大文豪郭沫若啊!她激動地表示要永記教誨,在人生道路上奮勇前進,李真真還大著膽子寫了一首詩作謝郭老雲:
梵音洞前幾彷徨,此身已欲付汪洋,妙筆竟藏回春力,感謝恩師救迷航。

④ 語文趣味小故事

傳說,清朝末年,慈禧太後請一位著名的書法家為她的扇子題詩。那位書法家寫的是唐朝王之渙的詩《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由於疏忽,書法家忘寫了「間」字。慈禧大怒,要殺他。那位書法家急中生智,連忙解釋道:「老佛爺息怒,這是用王之渙的詩意填的一首詞。」並當場斷句,讀給慈禧聽:
「黃河遠上,白雲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慈禧聽了,轉怒為喜,連聲稱妙。
巧改對聯

從前有個老進士,他的兒子也中了進士,於是他好得意,准備第二天大宴賓客,進行慶祝,並親自撰寫了一副對聯,貼於大門外。上聯是「父進士,子進士,父子進士」,下聯為「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夫人」。由於這老進士平時為富不仁,仗著自家有財有勢,經常欺男霸女、魚肉鄉里,百姓對他無不恨之入骨。其中有個秀才見了這副對聯頓時計上心來,決定要捉弄一下老進士以解心中惡氣。於是,他趁黑夜把這副對聯的「士」字下面一橫加長,把「夫」家添了一撇,「人」字加了兩橫。

第二天,老進士請來的賓客都來了,大家一見這副對聯,都交頭接耳,偷偷暗笑。老進士聞訊出來一看,只見對聯變成了「父進土,子進土,父子進土;婆失夫,媳失夫,婆媳失夫。」

那老進士在眾人面前出了丑,不由得大叫一聲,昏了過去,百姓們則拍手稱快

⑤ 趣味語文 小故事

【趣味語文故事】
歷代的詩話、筆記中,載有許多詩人琢字煉句的軼聞佳話。據《唐詩紀事》等記載,唐朝有位名叫齊已的詩僧,寫了一首《早梅》詩,其中有這樣的兩句:「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鄭谷看了,提出不如把「數枝」改為「一枝」好,因為「一枝開」與「早梅」的詩意更加貼切。齊已深以為然,立即下拜,尊奉鄭谷為「一字師」。
元朝著名詩人薩都刺,有兩句詩常常被人們贊揚:地濕厭聞天竺雨,月明來聽景陽鍾。後來他聽說山東有一位老人對這兩句詩有不同的看法,便專程去拜訪。老人見詩人登門,便直率地說:「前一句用『聞』後一句用『聽』,都是用的耳朵,不是太單調了嗎?」薩都刺覺得老人的意見很中肯,便請教說:「依你看,怎麼改好呢?」老人說:「唐朝人有『林下老憎來看雨』的句子,把『看』借來代替『聞』字不好嗎?」薩都刺非常嘆服,急忙上前施禮,稱老人為自己的「一字師」。

【紀曉嵐軼事二則】
一、燈謎聯難倒君臣
有一年元宵節前夕,乾隆帝讓每位大臣都糊一盞燈,上面寫好謎語、對聯或詩文送進宮來,讓大家一同欣賞,共度元宵佳節。
到了元宵節這天,各式各樣的彩燈掛滿了御花園。乾隆與文武百官在御花園里走動,就好像是在燈海里神遊。他們每到一盞燈前,或賞詩,或猜謎,或對句,不時發出一陣陣酣暢的笑聲。
文武大臣眾星捧月般地陪著乾隆帝來到紀曉嵐獻的彩燈前,只見上面掛著一副燈謎對聯,上寫:
黑不是,白不是,紅黃更不是;和狐狼貓狗彷彿,即非家畜,又非野獸。
詩也有,詞也有,論語上也有;對東西南北模糊,雖為短品,也是妙文。
滿朝文武看了這副燈謎對聯,立刻收斂了笑容,皺起眉頭,他們都被難住了。
既愛對句又喜猜謎的乾隆帝,這時也沒了轍。君臣一起,搜腸刮肚,絞盡了腦汁,但猜來猜去,還是不知所雲。最後,只得讓紀曉嵐自己揭開謎底。
原來,謎聯是打兩個字,上聯是「猜」,下聯是「謎」。
二、巧對賀壽聯
話說,乾隆帝在位五十年時,為了慶祝大清當時的繁榮富強,更為了慶祝自己在位五十年,乾隆皇帝遍請全國六十歲以上的老人到北京赴宴。乾隆皇帝非常高興,遍問誰是最年長者,其中一位稱自己141歲,皇帝大喜。
因為,大清國從l644年入關至此,正好是141年,此人正好見證了大清的這一歷史,皇帝大喜,便招紀曉嵐與己對一聯:
上聯:
花甲重逢,增加三七歲月(花甲為60歲,重逢為120,再加上3×7=21,正好是141);
紀曉嵐思考片刻,即對出下聯:
古稀雙慶,更多一度春秋(古稀為70歲,雙慶為140,多一度即再加一也,正好是141)。
此聯對得如此之工整,紀曉嵐真可謂天下第一才子也。

【對聯天子朱元璋】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在未登基前就酷愛對聯,故有「對聯天子」的雅稱。
元末,天下大亂,民不聊生。朱元璋當時剛想舉事。在一個大雪紛飛的途中,他遇到了好友葛恩,於是口佔下聯曰:「天寒地凍,水無一點不成冰」。葛恩沉思片刻,便以詰問句對出上聯:「國亂民愁,王不出頭誰作主」。朱元璋聽後,暗自高興。
朱元璋率軍於集慶大勝元軍後,在驛站小憩,見到有一名7歲兒童居住其間,乃是代父服役,便問童子:「你會不會對句?」童子答道:「會。」朱元璋便出上聯曰:「7歲兒童當馬驛」,兒童上下打量朱元璋一番,心想,此人不凡,隨口以「萬年天子坐龍庭」相對。朱元璋大喜,下令免其勞役。
朱元璋在率軍攻打姑蘇城時。為了鼓舞士氣,便以拆字法出了下聯:「天下口,天上口,志在吞吳」。軍師劉伯溫隨即以同樣方法對出上聯:「人中王,人邊王,意圖全任」。聯意是說,您的「吞吳」意圖,我一定會把它作為最重要的任務來完成。朱元璋聞之大喜道:「軍師知我也。」
朱元璋定都南京後,曾傳旨曰:不論文武百官,還是平民百姓,都要張貼春聯。一日,他微服上街察訪,忽見一戶人家門口沒有貼春聯,便上前詢問。原來此人家以閹苗豬為業,家裡並無人會寫字,一時又未請到秀才來寫,正在為此事犯愁哩。弄清原委後,朱元璋自薦說:「我來替你寫一副吧!」他根據戶主的職業特點,展紙揮毫:「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朱元璋視察完返回時,發現這家仍未把他親自撰寫的春聯貼到門上,不禁大怒。戶主連呼:「皇上走後,我們才知道這是千古難得的御賜墨寶,已經把它懸掛在中堂,正在焚香祝聖呢!」朱元璋聽罷,轉怒為喜、命侍從賜戶主白銀30兩,以彰其一片忠心。
一日,朱元璋在四子朱棣和孫子朱允的陪同下,觀看賽馬。他見駿馬飛馳,四蹄生風,偶得上聯:「風吹馬尾千條線」,並讓一子一孫分別對出下聯。朱允搶先對道:「雨打羊毛一片氈」。太祖聽後,認為對句太軟弱,無氣勢,不悅。又讓兒子對,朱棣對道:「日照龍鱗萬點金」。太祖欣喜,頻頻點頭稱贊。
一日,朱元璋微服出訪,途中遇到擔藕叫賣的農夫,便觸景生情,口佔五言上聯曰:「一彎西子臂」,並讓農夫對下聯。農夫看看藕孔,應聲對出下聯:「七竅比干心」。農夫對得如此快速、工整,大出朱元璋所料,他非常高興,即封其為「祭酒」(官職名)。
某日,朱元璋又微服來到一茶館,與一正在品茶的讀書人攀談起來。他得知書生祖籍在重慶,便以地名出上聯曰:「千里為重,重水重山重慶府」。書生知道這是嵌地名上聯。便應聲對出下聯曰:「一人是大,大邦大國大明君。」朱元璋聽後十分贊賞。
還有一次,朱元璋微服來到一個小鎮的酒店飲酒。他見店面狹小,又沒有可口的下酒菜。便口佔下聯曰:「小酒店三杯五盞,無有東西」。店主隨口對出上聯曰:「大明國一統萬方,不分南北。」朱元璋聽後大喜,欲賜其官職,店主人婉言謝絕。
朱元璋和丞相劉伯溫對弈時,興致所至,偶得下聯曰:「天作棋盤星作子,日月爭光」,並讓劉伯溫對上聯。劉略加思索,對「雷為戰鼓電為旗,風雲際會」。朱元璋聽後,感到君臣二人以對抒發胸臆,倍覺暢快。

【朱元璋為一字斬知州】
洪武年間,有個叫盧熊的讀書人,人品文品都很好,被吏部推薦到朝廷做官。朱元璋就批准委任他到山東兗州當知州。
盧熊走馬上任。過去說「私憑文書官憑印」,他到兗州後首先要啟用官印,發布文告。當他把皇帝授給他的官印取出一看傻了眼,原來,朱元璋筆下的詔書是授盧熊為山東袞州知州,這官印是根據皇帝的詔書刻制的,這兗州自然變成袞州了。可是山東歷來只有兗州而沒有袞州。
盧熊當時要是將錯就錯,袞州就袞州,這是皇帝改的,誰還敢怎麼的,也就沒事了。可是盧熊是個搞學問的,辦事就是認真,他認為兗州就是兗州,怎麼能改成袞州呢?於是,他就向皇上寫了一份奏章,要求皇上更正,把官印重新刻制過來。
朱元璋一見奏章,臉上紅一陣白一陣,他的確是寫錯了,他是親自打天下的人,對全國地理州名縣名還是比較熟悉的,他應該知道兗州不是袞州,這袞字的讀音是「gǔn」,而不是「yǎn」。但是,想要皇帝認錯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朱元璋出身卑微,自尊心很強,他的潑皮脾氣上來了,就大罵道:「盧熊好大膽,竟然在朕頭上咬文嚼字,朕還不知道山東有個兗州,朕受他袞州知州就是兗州知州,這兗和袞就是同一個字,就是因為文人多事寫法不同,這盧熊竟敢將它念成『滾』州,這不是要朕滾蛋嗎?混賬東西,刑部尚書聽旨,將盧熊斬首。」可憐盧熊為了一個字,竟然送了一條命。

【蘇軾妙語拒友】
一代文豪蘇軾,字子瞻,號東坡,他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為人所熟知。其詩詞歌賦,水平之高,數量之多,在中國古代文壇上都是屈指可數的。但他的宦海生涯並不順利,雖然也曾官至三品,任過禮部尚書、翰林、皇帝侍讀等要職,但更多的是作遷客騷人,一生被放逐的時間遠遠大於「在廟堂」的時間。雖然仕途坎坷,但他的名氣卻很大,身後更是千年傳頌不衰。
1057年,22歲的蘇軾和19歲的弟弟蘇轍在其父蘇洵帶領下進京赴試,在仁宗皇帝舉行的殿試考試中,雙雙考中進士,名震京師,可謂少年得志。當時的大文學家、宰相歐陽修在讀到蘇軾的文章時說:「看他的文章,我的汗都快下來了,再過三十年,就沒人知道我了,而只知道他了。」仁宗皇帝更是高興地說:「我今天為兒孫選了兩個好宰相。」
蘇轍和蘇軾兄弟倆都是京官,蘇轍任尚書右丞,蘇軾任翰林學士丞旨。有一個人同他們是舊交,想求取官職。他在蘇轍那邊呆了很長時間沒有如願,便滿懷希望轉到蘇軾這邊來。他說:「我很想在翰林學士院謀個職,請你幫忙說幾句話。」蘇軾未置可否,卻講起了故事:「過去,有個窮得叮當響的人去盜墓。棺材裡坐著個赤條條的人,他對盜墓者說:我是漢代的楊王孫哪!臨死的時候,我囑咐兒子實行裸葬。所以,沒有錢周濟你呀!盜墓的又花了好大力氣掘開另一座墳,裡面的人打扮像國君。死者自我介紹:我是漢文帝。駕崩之前,我留下遺詔叫臣下不要用金玉財寶陪葬。這里連器皿都是陶制的,你能得到什麼呢?盜墓者見旁邊還有緊緊相連的兩座墳,便掘開了左邊的那座。死者皮包骨頭,眼珠深深地凹在眼眶裡。他說:我是伯夷,你沒有聽說嗎?我是餓死在首陽山的,你想想看,餓死的人身上能有分文嗎?盜墓的還想挖右邊那座墳,伯夷好心相勸:那是我的哥哥叔齊。我這個做弟弟的瘦成這個樣子,他還能像個人嗎?」
蘇軾拿這個故事作比喻:伯夷是蘇轍,叔齊是自己;蘇轍滿足不了你的要求,我蘇軾就能滿足嗎?還是不要張口吧!朋友會意,竟忍不住笑了起來。

【徐文長手對知府】
徐渭(1521年~1593年),字文清,後改字文長,號天池山人,青藤道士,又別署田水月,山陰(今屬紹興)人,明文學家、書畫家,也是晚明時期思想解放運動的先驅。他一生作聯很多,《徐渭集》載有對聯118副,這在明代是很少見的,而所寫40字以上的長聯就有12副,在明代幾乎沒有第二人。尤其是他最先突破百字長聯,為紹興開元寺大殿題的140字長聯至今猶存。至今徐文長還有一些作聯故事在浙江流傳。
徐文長十四歲時來到杭州。當時的杭州知府目中無人,他得知徐文長在杭州賦詩作畫,頗受人們贊賞時,大為惱火,認為一個小毛孩子竟敢在他的轄區內舞文弄墨,真是不知天高地厚,便派衙役將徐文長召來對句。威脅他說如對不上,就驅逐出城。徐文長鎮定自若,滿口答應。知府帶徐文長到西湖邊,指著六合塔,說出上聯:「六塔重重,四面七棱八角。」
徐文長沒有開口,只是揚了揚手。知府以為對不上,暗自高興。他得意忘形地指著保俶塔,又出了個上聯:「保俶塔,塔頂尖,尖如筆,筆寫四海。」徐文長還是一言不發,而是用手指了指錦帶橋,向知府拱拱手,然後,又兩手平攤,往上一舉。
知府見徐文長還是沒有回答,就神氣十足地說:「連一句也對不出,還算什麼神童!」立即下令:「快把他趕出去!」這時,徐文長卻理直氣壯地哈哈大笑:「休得無禮,下聯早就對好了!」知府怒氣沖沖地說:「你敢無理狡辯,愚弄本府?」徐文長解釋說:「你是口出,我是手對。」「手對!是什麼意思?」知府追問道。
徐文長答道:對第一聯揚了揚手,就是說「一掌平平,五指三長兩短」;對第二聯拱拱手,兩手平攤,往上一舉,是說「錦帶橋,橋洞圓,圓似鏡,鏡照萬國九州」。知府聽了啞口無言,只好悻悻而去。

⑥ 語文小故事

推敲的由來

唐朝的賈島是著名的苦吟派詩人。什麼叫苦吟派呢?就是為了一句詩或是詩中的一個詞,不惜耗費心血,花費工夫。賈島曾用幾年時間做了一首詩。詩成之後,他熱淚橫流,不僅僅是高興,也是心疼自己。當然他並不是每做一首都這么費勁兒,如果那樣,他就成不了詩人了。

有一次,賈島騎驢闖了官道。他正琢磨著一句詩,全詩如下:

閑居少鄰並,
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
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
移石動雲根。
暫去還來此,
幽期不負言。
但他又有一處拿不定主意,那就是第二句中的「僧推月下門」"。可他又覺著推不太合適,不如敲好。嘴裡就推敲推敲地念叨著。不知不覺地,就騎著驢闖進了大官韓愈的儀仗隊里。

韓愈問賈島為什麼亂闖。賈島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詩念給韓愈聽,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還是用「"敲」好的事說了一遍。韓愈聽了,哈哈大笑,對賈島說:「我看還是用『敲』好,萬一門是關著的,推怎麼能推開呢?再者去別人家,又是晚上,還是敲門有禮貌呀!而且一個『敲』字,使夜靜更深之時,多了幾分聲響。靜中有動,豈不活潑?」賈島聽了連連點頭。他這回不但沒受處罰,還和韓愈交上了朋友。

推敲從此也就成了為了膾炙人口的常用詞,用來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時,反復琢磨,反復斟酌。
典故
推敲

原文

賈島初赴舉,在京師。一日於驢上得句雲:「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又欲「推」字,煉之未定,於驢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勢,觀者訝之。時韓退之權京兆尹,車騎方出,島不覺得止第三節,尚為手勢未已。俄為左右擁止尹前。島具對所得詩句,「推」字與「敲」字未定,神遊象外,不知迴避。退之立馬久之,謂島曰:「『敲』字佳。」遂並轡而歸,共論詩道,留連累日,因與島為布衣之交。

譯文

賈島初次參加科舉考試,往京城裡。一天他在驢背上想到了兩句詩:「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又想用「推」字(來替換「敲」字),反復思考沒有定下來,便在驢背上(繼續)吟誦,伸出手來做著推和敲的動作。看到的人感到很驚訝。當時韓愈臨時代理京城的地方長官,他正帶車馬出巡,賈島不知不覺,直走到(韓愈儀仗隊的)第三節,還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勢。於是一下子就被(韓愈)左右的侍從推搡到韓愈的面前。賈島詳細地回答了他在醞釀的詩句,用「推」字還是用「敲」字沒有確定,思想離開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迴避。韓愈停下車馬思考了好一會,對賈島說:「用『敲』字好。」兩人於是並排騎著驢馬回家,一同談論作詩的方法,互相捨不得離開,共有好幾天。(韓愈)因此跟賈島成為了普通人之間的交往。

⑦ 我與語文的故事

語文,他是我長年以來對我不離不棄的朋友.在我的童年,他給了我無限的幫助.而現在,在我失敗時他會給我幫助;在我成功時他會告戒我千萬別驕傲.令我學會了"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
語文是一瓶甘淳的美酒,使我陶醉不已;語文是一潭清水,洗去人們心上的污點;語文是一束燦爛的光,是我得到無限的力量,勇敢想,向未來進發.您身上的知識永遠也學不盡,希望您這個好朋友悠遠在我的身邊."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想必您就是我的良師好友吧.
當我在講台上准備演講的時候,我會發抖,甚至講話也一振一振的,咬字不清.這時,你就會說:"你行的,相信自己行,才能我能行.你練了那麼久難道要前巧盡廢嗎來,在台上展現你亮麗的風采吧!"這時,我的信心就馬上大增."對啊,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我練了那麼久,難道到了現在才退縮,這很不值."我心裡想著.於是我就把心一橫,下定決心做好.接著我就在台上展示了我的水平.完後,台下的同學都熱烈地為我鼓掌.我高興極了,不是因為同學的鼓掌,而是我突破了心中的關卡.
語文,你是一個頑皮而忙碌的孩子.在現在,我到處都會看到你忙碌的身影.你很負責,你為我們人人都提供了一個到處是知識的環境.你讓我學到了"開卷有益"的看法.我和語文一起感受生活,聆聽生活,學習生活.希望以後我能學到你更多的知識.我和語文的故事將延續到未來的盡頭.
希望永遠和語文一起感受生活,聆聽生活,學習生活.在我的故事中繼續與語文為伴.

語文一直是我的至愛,回想以前學習語文的點點滴滴,好像近在眼前。
1語文是我的光環
記得4,5歲的時候,還沒有上幼兒園,爸爸就開始教我認字寫字了。在那時的記憶里,語文就是寫字和讀詩----「一望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雖然半懂不懂,但是看著爸爸搖頭晃腦教我學的樣子也就琅琅上口地跟著念,不知不覺中就記得很熟了。寫字也是有趣的事,爸爸特地買了一個大大的黑板一筆一劃地教我寫點橫豎撇捺,我也寫得很認真。他去上班的時候我總會有板有眼地寫完一黑板,然後把它放在客廳的中央就等待他回來稱贊我,然後把我抱起來用鬍子扎我,有時還讓我把他的頭發用橡皮筋一簇簇地紮起來,像刺蝟一樣。然後他還有意做出各種怪怪的表情,此時我必定會哈哈大笑。那是我寫得好的最高獎賞了。
在這樣的氛圍下,我學習的勁頭很足,在幼兒園的時候幾乎是無人可敵的,記得有一次在課堂上,我寫了一個在那時看來非常深奧的「警」字,老師拿起我的作業一看就說我錯了,後來又看了好久,才說我寫對了,而且立即表揚我寫得很好。同學們投來了欽佩羨慕的目光。不過那時候幸好不懂得驕傲,只是暗暗努力想下次寫出更深度的字。
在這樣的起跑線上,我的語文一直遙遙領先,一直是語文老師的寵兒,我的作文也經常作為範文在班裡甚至是級里朗讀。語文給我無限的光環。 2, 語文是鎮痛劑
然而在五六年級的時候,語文卻成了我的鎮痛劑。那時因為剛剛搬家。新的地方,一切不熟悉,很多小朋友都不跟我玩,還製造了很多跳進黃河也洗不清的莫須有的「緋聞」。為了讓悶悶不樂的心舒服點,有空就把自己的想法都寫進了日記本里去了,寫完了真的發現舒服了很多。當時還看了很多書,有的是爸爸買回來的,如《十萬個為什麼》,各種各樣的作文選,還有一些雜志,記得那時有一種叫作《中學生博覽》的,裡面有很多好文章,那些優美的句子讀來真是寸斷柔腸,也讓人豪情萬丈。我把認為好的摘抄在一個本子上,有時寫作文的時候就搬出來,還被老師用紅筆畫出來,這樣的表揚也使得我更加孜孜不倦與此事了。這樣的句子用多了也用得渾然天成,我也就是從那時候起養成了積累和摘抄的習慣。也是從那時也知道了語文可以讓人那麼開心的。
語文陪我度過了那段困難的時光,並且讓我獲益匪淺。
3,語文是獨自開心的法寶
初一的時候,語文老師是一個年輕博學的男老師,他瘦瘦高高的他帥氣有風度,講的課也很精彩。年少的心事總是很特別的。我每節課都會很認真地去聽,課後也認真的完成他的作業,記得寫得最認真的是我的拿手好戲作文,總是絞盡腦汁寫了又寫,該了又改。期待他在班上念我的作文了。雖然那是短短的幾分鍾,我希望這幾分鍾盡量地長一點再長一點,最好就每節課課都念我的文章。念了之後,我都能讓我開心好幾天,因為那是繼小時候爸爸陪我玩之後的最開心的表揚了。
不過幸好後來自己沒有沉浸在青春的幻想中,為了跟老師有平等的對話,反而誕生了長大後要做一個語文老師的崇高理想。並為之努力,也並且慶幸自己今天已經功了一半 。
關於我和語文,這不是結束,而是一個新的開始。

⑧ 語文書里的故事

語文書里有一篇課文叫《負荊請罪》,你知道嗎在這個故事之前還有一個故事呢,下面我就講給你們聽聽: 戰國時有一個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叫藺相如,他膽識超群,而且機智聰明。在趙惠王統治時期,有一個姓和的人把一塊美玉(璧)獻給了趙王,秦國的國王秦昭王聽說此事後,也非常想得到那塊璧,就派人向趙王請求,假裝用十五座城去換那塊璧。 趙惠王也完全知道那是個騙局,城是絕對不會給的。但要是不將璧給秦王,又怕秦國會借機侵入趙國。於是,就派藺相如帶璧出使秦國,要他做到既不失璧,又能揭穿秦昭王騙局。 藺相如帶著璧來到了秦國,恭敬地將璧獻給秦王。秦昭王看後愛不釋手,卻隻字不提割城給趙國的事。 藺相如馬上靈機一動,說:「大王,其實這塊璧有斑點,讓我指給你看。」秦王很震驚,就把璧交給了他。藺相如拿到璧後,就說:「我將璧給了您,可大王您卻不提割城給我國。如果您堅持不割的話,那麼我就把這璧打碎。」 秦昭王擔心玉毀了,就只好假惺惺地讓人拿出地圖割城給趙國。藺相如明白那隻不過是演一場戲,便又說:「這樣的好玉給你們,你們秦國必須舉行很大的慶祝活動,否則我們就不給。」 秦昭王實在沒辦法只好照辦。 等慶祝活動的准備工作做好了,就讓人請藺相如將璧獻給他。藺相如卻說:「璧,我已經派人送回趙國了。一定要等你們將城池交給我國後,我才會派人送過來。我國一定遵守約定的。若是您以為我欺騙您而要殺我,那我自殺算了。」 秦昭王看喜歡的璧都不在了,殺了他也沒有用,於是放了他。後來,秦國沒有割城給趙國,趙國也果真沒有給秦國那塊璧。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遇到困難要用自己的智慧來戰勝它,不退縮,不害怕。我以後再遇到困難時我一定會如藺相如那樣想辦法、盡自己的最大努力去戰勝它。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