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貝多芬的故事

貝多芬的故事

發布時間: 2020-11-17 19:59:57

① 貝多芬的故事 兩個 共150字左右

一、11歲的貝多芬輟學,進入波恩劇院樂隊當小樂師,有機會師從選帝侯回宮廷管風琴師、指揮家和答作曲家克里斯蒂安·戈特洛布·聶弗,聶弗是位啟蒙運動的參與者,對貝多芬一生影響很大 。

二、13歲的貝多芬擔任宮廷樂隊的古鋼琴獨奏與伴奏,但無薪俸;同年根據德雷斯勒的進行曲改編為《鋼琴變奏曲》(woO63),這是他正式發表的第一首作品,由德國音樂出版家J·M·格茨予以出版 。

(1)貝多芬的故事擴展閱讀

貝多芬的一生創作體裁廣泛,數量眾多。在器樂領域,包括9部交響曲、11首管弦樂曲和戲劇配樂、5首鋼琴協奏曲、1首小提琴協奏曲、16首弦樂四重奏和其他形式的重奏曲、32首鋼琴奏鳴曲以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鳴曲、變奏曲等。

在聲樂領域,涉及歌劇、清唱劇、彌撒、康塔塔、合唱幻想曲和大量的藝術歌曲,聲樂領域的代表作品包括歌劇《費德里奧》、《D大調彌撒》、聲樂套曲《致遠方的愛人》等 。

② 貝多芬的故事(50字左右)

貝多芬故事一:4歲的貝多芬被父親逼著學習鋼琴、小提琴,其父愚蠢地想用強制性手段將他培養成莫扎特式的神童 。

貝多芬故事二:8歲的貝多芬師從宮廷老管風琴師H·伊登學習音樂基礎理論及管風琴,同年8月26日第一次登台演出 。

貝多芬故事三:11歲的貝多芬輟學,進入波恩劇院樂隊當小樂師,有機會師從選帝侯宮廷管風琴師、指揮家和作曲家克里斯蒂安·戈特洛布·聶弗,聶弗是位啟蒙運動的參與者,對貝多芬一生影響很大 。

貝多芬故事四:13歲的貝多芬擔任宮廷樂隊的古鋼琴獨奏與伴奏,但無薪俸;同年根據德雷斯勒的進行曲改編為《鋼琴變奏曲》(woO63),這是他正式發表的第一首作品,由德國音樂出版家J·M·格茨予以出版 。

貝多芬故事五:貝多芬第一次訪問維也納,見到31歲的莫扎特,其彈奏技術受到莫扎特的贊賞;同年結識比自己大9歲的華爾斯坦伯爵,他是貝多芬在藝術事業與經濟上的重要支持者。

(2)貝多芬的故事擴展閱讀: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出生於德國波恩,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歐洲古典主義時期作曲家。

貝多芬一生創作題材廣泛,重要作品包括9部交響曲、1部歌劇、32首鋼琴奏鳴曲、5首鋼琴協奏曲、多首管弦樂序曲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鳴曲等。因其對古典音樂的重大貢獻,對奏鳴曲式和交響曲套曲結構的發展和創新,而被後世尊稱為「樂聖」、「交響樂之王」。

③ 貝多芬的故事

1、家世背景

他的父親約翰·范·貝多芬是科隆選帝侯宮廷的男高音歌手,兼鋼琴與唱歌教師,因嗜酒影響全家生活。其母瑪麗亞·瑪格達琳娜只活了41歲。

貝多芬是家中的第2個孩子(第一個早夭只活了6天),此後其母瑪格達琳娜還相繼誕下5個孩子,但只有兩個男孩卡斯帕爾·安東·卡爾、尼古拉斯·約翰長大成人,他們在貝多芬的音樂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2、感情生活

貝多芬始終沒有找到終生伴侶,終生未娶,但是其情感經歷是相當豐富的。1800年,貝多芬被16歲的貴族小姐琪麗愛泰迷住。由於出身的天壤之別,最終使他們勞燕分飛,使得當時深受耳疾擾的貝多芬差點為她自殺,並為她創作了《C小調月光奏鳴曲》。

1804年貝多芬與寡婦約瑟芬產生了感情,但二人最終因身份地位相差懸殊,失之交臂。


(3)貝多芬的故事擴展閱讀:

創作特點

貝多芬的一生經歷了法國大革命前後歐洲社會的激烈變革,他的作品是時代和個性結合的產物。他極大地擴展了交響音樂的思想內容,使之成為直接反映社會變革的體裁,鋼琴的表現幅度也大大增強。

內容的擴展導致表現手法的創新:他突破了傳統的形式結構,動機型的主題運用和動力性的樂思發展,使音樂具有非凡的氣勢和力量;建立在功能體繫上的變音體系,成為他的和聲風格特徵;靈活的離調轉調和大幅度的節奏對比和力度對比,對於刻畫矛盾沖突和戲劇性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此外,對位法的運用,樂隊音響的組合,鋼琴音樂的寫作都有鮮明的特點。

④ 貝多芬《致愛麗絲》背後的故事、

答:貝多芬四十歲時(1810年)為他的學生——女高音歌唱家伊麗莎白·羅克爾所創作。伊麗莎白·羅克爾是德國的女高音歌唱家,也是男高音歌唱家約瑟夫·奧古斯特·羅克爾的妹妹。1807年,14歲的伊麗莎白跟隨哥哥來到維也納,很快就被貝多芬所接納,成為他身邊為數不多的朋友之一。伊麗莎白後來嫁給了貝多芬的朋友。貝多芬在創作這首樂曲時,兩人保持著親密的友誼,顯然這首曲子是獻給她的。

拓展資料:

《致愛麗絲》全曲由五段組成:

A段用的是A小調,顯得溫柔而親切。然後,轉到C大調,它是A小調的關系大調,情調頓時明朗起來。

B段轉到F大調上,出現一個新的曲調,這個曲調,感情更加明朗。經過一連串快速音的過渡,又回到A段。

C段多用和弦,氣氛有了轉換。情緒顯得嚴肅而穩重,好似作者在沉思。接下去,出現了一個由三連音組成的樂句,表現熱烈的情感。經過一段下行半音階的過渡,又把樂曲引回到A段。樂曲在非常優美和溫柔的氣氛中結束。

此曲以單純的迴旋曲式作成,結構是A-B-A-C-A。不論是具有淡淡哀愁感的優雅迴旋曲主題,流露甜蜜憧憬的第一副題,或是看破塵世般音響沉鬱的和聲式第二副題,都相當悅耳動聽。全曲似乎都隱藏著貝多芬對完美愛情的無限憧憬,但也包含著他愛情並不完美的淡淡的悲傷。

⑤ 貝多芬的故事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1770-1827) 是十八世紀後年葉以來世界最著名的德國 音樂家。1770年12月26日貝多芬誕生於 德國萊茵河畔的波恩城。他的祖父原是荷 蘭籍,移居德國後,曾任當地宮廷樂長。 父親是個男高音歌手,母親是宮廷御廚的 女兒。貝多芬生長的年代,正是約瑟夫二 世實行"開明專制"的時期,波恩的統治者也實行了一些改良的 措施。波恩成了當時德國啟蒙運動的中心地之一。貝多芬的幼年 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但是,貝多芬童年很不幸福, 嗜酒成癖的父親敗壞了家業,他企圖把四歲的貝多芬變成搖錢 樹,一心想讓自己的兒子也成為莫扎特式的神童,因此他不只強 迫孩子練琴,而且常常夜半三更酗酒回家後把孩子從熟睡中拖起 來拉琴,不滿八歲的貝多芬被強迫在寇恩的聽眾面前表演、賣 藝,十一歲的貝多芬就開始在劇院的樂隊里工作。這種嚴酷的童 年生活,使貝多芬很早就走上了獨立的以音樂謀生的道路,同時 也就養成了他堅毅倔強的性格。
從1781年起,貝多芬在劇院工作的同時,跟樂隊指揮奈弗學 習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和作曲法。奈弗是位很有修養、傾向 於啟蒙運動的作曲家.指揮家,他對發展德國的民族歌劇、清唱 劇都曾有過貢獻。貝多芬通過向這位老師學習,認識到學習德國 民族音樂傳統的重要,並在奈弗的引導下也接受了啟蒙運動的影 響,對德國當時的進步文學發生了濃厚的興趣。
1787年以後,貝多芬擔起了全家生活的經濟重擔。但貝多芬 並未被艱難困苦的適遇所屈服,他設法在波恩大學旁聽哲學課, 他醉心於誦讀和研究古代神話、希臘文和拉丁文的古典文學,他 對莎士比亞、席勒、歌德等人的作品非常喜愛。他雖然沒有莫扎 特的早熟天賦,也沒有莫扎特優越的學習條件,而他那孜孜不倦 的自學所取得的成就,是他所有的前輩都不及的。
1789年的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和萊茵河流域進步的反封建運 動,對貝多芬的思想成長起了巨大的作用,他逐漸把追求"自由、 平等.博愛"作為自己的政治理想。1790年他創作的大合唱《約瑟 夫二世之死》,把約瑟夫二世當做人民的救世主來贊頌,這一方 面表現出他對共和理想的追求,同時也反映出貝多芬早年對改良 主義的不合實際的幻想。這部作品也是貝多芬把聲樂和交響樂溶 為一體的最早嘗試。
1792年,貝多芬在海頓的鼓勵與支持下,來到維也納定居。 他起先是以一位天才的青年鋼琴家出入維也納的貴族門庭,並受 到貴族們的熱情接待和保護,他也曾一度產生過對上流社會的幻 想。但是,貝多芬所處的時代畢竟與海頓,莫扎特的時代不同, 時代賦予貝多芬更成熟的資產階級自覺性和個人的自信和自尊。 因而他一開始就不甘願做貴族門的奴僕,而是要與貴族們有平等 的地位。後來貝多芬漸漸發現自己的資產階級理想和當時的封建 社會有著很大的矛盾,再加上他1796年開始面臨耳聾的威脅,使 貝多芬很快增長起一種對現實不滿,對個人命運反抗的思想感情。
1797年後,貝多芬患了耳聾病,病情逐年惡化。對一個音樂 家說來,再沒有比這一打擊更沉重的了!惡魔限制了作曲家同外 界的交往,妨礙了他的鋼琴演奏,他不得不放棄演出 ,而長期隱 居在維也納鄉村。
從1800年起,貝多芬在創作上很自然地逐漸 脫開海頓和莫 扎特的影響,力求創造自己的藝術風格,追求新的理想。他於 1803年完成的《第三交響曲》(《英雄交響曲》)標志了他在創作 上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成熟時期。他這一時期的創作力極 為旺盛,表現出巨人般的工作能力,涌現出許多傑出的作品。貝 多芬成熟時期作品的基本思想邏輯——「通過斗爭,得到勝利", 在這一時期中逐步得到確立,英雄性、群眾性的交響樂新風格形 成了,革命的內容、戲劇性的交響樂發展手法、形式上的各種重 大革新等等,在這一時期都獲得了進一步的發展。貝多芬最傑出 的作品,幾乎都是在他後半生三十年生涯的耳聾狀態中創作的。
1815一1819年是貝多芬經歷的四年危機時期。當時,歐洲陷 入了反動的封建復辟時期,資產階級的革命力量遭到扼殺,黑暗 籠罩著歐洲大陸。這個時期貝多芬的思想較為復雜,他的自信和 堅定被失望和動搖所襲擾;創作上的英雄風格向抒情性風格轉 變;作品很少,大部分時間花在收集、探索和改編歐洲各國的民 歌上。這充分說明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共和主義者是有其歷史局 限的。然而,貝多芬最後終於從沉默中掙扎出來,度過了他的危機 時期。從1819年起,貝多芬重又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反封建的 斗爭中來。此時他創作的五首鋼琴奏鳴曲、五首弦樂四重奏,乃 至他創作中最偉大的《第九交響曲》(《合唱交響曲》)等作品都 具有深刻的意義。但貝多芬最後的晚年是他一生最悲慘、最痛 苦的年月,孤寂和貧困的威脅使他窮愁潦倒,孑然一身,1827年 3月26日病逝於維也納。據說在他臨終的一刻,暴雨雷電交加, 貝多芬舉起乾枯的手臂向天空作最後的奮擊。這種生命不息戰斗 不止的精神,全部貫注在他那些不朽的巨作中。
貝多芬是人類藝術上最偉大的創造者之一。他一方面有著卓 越的音樂天斌、熾熱的叛逆氣質和巨人般的堅強性格;另一方面 他那百折不撓的意志和對社會的責任感而產生的崇高思想,形成 他作為一個音樂家的特殊品質。他通過自己的創作,特別在他的 九部交響曲中,反映了那個時代偉大的人民運動和最進步的思 想。他以時代和個人的命運為題,通過深刻的哲理和感人的藝術 形象相結合,寫出了一系列交響樂作品,表現了從斗爭到勝利、 從黑暗到光明、從苦難到快樂的 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精神歷程, 他的九首交響曲象珍珠一樣永遠閃閃發光。
通過對貝多芬九首交響曲的研究和分析,特別是其中四首 (即第三.五、六,九首)標題性交響曲的剖析,我們不僅可以 了解貝多芬全部創作的基本面貌和他那偉大而純真的思想,而且 可以了解到交響樂創作上的重大革新,可以看到交響樂是如何從 海頓、莫扎特時代過渡到以舒柏特、門德爾遜為代表的新發展時 期。早在貝多芬在世時他就已被公認是具有世界意義的音樂家, 他既是偉大的古典作曲家,又以浪漫派的先驅而載入史冊。

生平作品
交響曲C大調第一號交響曲D大調第二號交響曲降E大調第三號交響曲(英雄)降B大調第四號交響曲C小調第五號交響曲(命運)F大調第六號交響曲(田園)A大調第七號交響曲F大調第八號交響曲戰爭交響曲(威靈頓的勝利)D小調第九號交響曲(合唱)
管弦樂G小調小提琴浪漫曲F大調小提琴浪漫曲
弦樂四重奏降E調第十二號A小調第十五號降B調(大賦格曲)降B調第十三號升C小調第十四號F大調第十六號偉大追逸曲
宗教音樂D大調(庄嚴彌撒曲)
鋼琴作品給愛麗絲
歌劇費德里奧
合唱曲合唱幻想曲
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F大調(春)C小調奏鳴曲G大調(克羅采)
協奏曲C大調第一號鋼琴協奏曲降B大調第二號鋼琴協奏曲C小調第三號鋼琴協奏曲C大調六重協奏曲G大調第四號鋼琴協奏曲D大調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降E大調第五號鋼琴協奏曲(皇帝)
序曲雷奧諾拉序曲柯里奧蘭序曲艾格蒙序曲雅典廢墟序曲史蒂芬生序曲命名日慶典序曲
奏鳴曲 變奏曲C小調鋼琴奏鳴曲(悲愴)升C小調鋼琴奏鳴曲(月光)D大調鋼琴奏鳴曲(田園)降E大調英雄變奏曲D小調鋼琴奏鳴曲C大調鋼琴奏鳴曲(華德斯坦)降E大調鋼琴奏鳴曲(告別)E小調鋼琴奏鳴曲降B大調鋼琴奏鳴曲(漢馬克拉維亞)狄亞貝里變奏曲
《月光》
創作於1801年。盡管在過去一首音樂因為有了俗稱而變成非常通俗化的例子不少,但從來沒有像這首奏鳴曲這樣,因「月光」這一俗稱而變成名滿天下的名曲。「月光」這一名稱,據說是緣於詩人雷爾斯塔布(1799-1860)評論說:第一樂章使人想起「猶如在瑞士盧塞恩湖月光閃爍的湖面上搖盪的輕舟一樣」。由雷爾斯塔布的出生年推測,「月光」的俗稱成為一般化,是在出版後經過相當時日以後的事情。不過,這首樂曲似乎一開始就有了相當的名氣,使貝多芬反而有一點感到心煩,究其原因,不能否認的,不但是因為這首樂曲含有容易招來文學面上的遐想要素非常強烈,因而成為蜚聲鵲起的原因,而且除了「月光」以外,也另有各種獨創的解釋和牽強附會的傳說。其實這首奏鳴曲貝多芬自身的命名是與作品27之1同樣是「幻想曲風的奏鳴曲」。在第一樂章,一樣是全部為舍棄奏鳴曲形式的幻想性的,即興性的柔和抒情曲,到第二樂章即轉換氣氛,然後到達於屬於這一奏鳴曲重心的第三樂章。第三樂章是熱情的奔流,不但其奔流的激烈是在這一時期的所有奏鳴曲中極為罕見,而且是結構非常卓越的奏鳴曲形式。如果將此第一樂章的瞑想性,第三樂章的激情性與當時的貝多芬的戀愛事件、耳疾,以及一八O二年的海里根城遺書等一連串的悲劇看來,是有不可分的關聯,似乎也說得通,然而遺憾的是並沒有具體的資料能證實這些關聯。 演奏時間:大約十五分鍾。
英雄交響曲
貝多芬嚮往著自由、平等、博愛的理想,是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熱烈擁護者。1798年,柏納多特將軍(1763—1844)出任法國駐維也納大使,貝多芬常到他的家裡,並和他周圍的人有密切的交往。1902年,貝多芬在柏納多特的授意下,動手寫作獻給拿破崙的《第三交響曲》。在他的心目中,拿破崙是摧毀專制制度、實現共和理想的英雄。1904年,貝多芬完成了《第三交響曲》,他准備把它獻給拿破崙。正在此時,拿破崙稱帝的消息傳到了維也納。貝多芬從學生李斯(1784—1838)那裡得知這個消息時,怒氣沖沖地叫道:「他也不過是一個凡夫俗子。現在他也要踐踏人權,以逞其個人的野心了。他將騎在眾人頭上,成為一個暴君。」說著,走向桌子,把寫給拿破崙的獻詞一撕為二,扔在地板上,不許別人把它拾起來。
過了許多日子,貝多芬的氣憤才漸漸平下來,並允許把這部作品公之於世。1804年12月,這部交響曲在維也納羅布科維茲親王的宮廷里初次演出。1805年4月在維也納劇院的第一次公開演出,是由貝多芬親自指揮的,節目單上寫著:「一部新的大交響曲,升D大調,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先生作,獻給羅布科維茲親王殿下。」奇怪的是,貝多芬不說是降E大調,而說是升D大調。1806年10月總譜出版時,標題頁上印著: 英雄交響曲 為紀念一位偉人而作 從此,《第三交響曲》就被稱為「英雄交響曲」。
命運交響曲
貝多芬的《c小調交響曲》(作品67)開頭的四個音符,剛勁沉重,彷彿命運敲門的聲音。這部作品因此被稱作《命運交響曲》。
《命運交響曲》作於1805至1808年。貝多芬在1808年11月寫給他的朋友韋格勒(1765—1848)的信中,就已經說出:「我要卡住命運的咽喉,它決不能把我完全壓倒。」「命運敲門的聲音」在1798年所作《c小調鋼琴奏鳴曲》(作品10之1)的第三樂章中就已經出現過,以後又出現於《D大調弦樂四重奏》(作品18之3)第三樂章、《熱情奏鳴曲》(作品57)第一樂章、第三《雷奧諾拉》序曲(作品72)、《降E大調弦樂四重奏》(作品74)等作品中,可見,通過斗爭戰勝命運,是貝多芬一貫的創作思想。
《命運交響曲》所表現的如火如荼的斗爭熱情,具有強大的感染力。西班牙女低音歌唱家馬麗勃蘭第一次聽《命運交響曲》時,嚇得心驚肉跳,不得不退席而去。拿破崙的一個舊日的衛兵,聽了第四樂章開頭的主題,不禁跳起來喊道:「這就是皇上!」
柏遼茲把《命運交響曲》中驚心動魄的斗爭形象,看作是「奧賽羅聽信埃古的讒言,誤認黛絲德蒙娜與人私通時的可怕的暴怒。」
舒曼認為:「盡管你時常聽到這部交響曲,它對你總是有一股不變的威力;正象自然界的現象雖然時時發生,總教人感到驚恐一樣。」
1830年五、六月間,門德爾松在魏瑪逗留了兩星期,和歌德作最後一次會晤,在鋼琴上為他演奏了古今著名的作品。歌德聽了《命運交響曲》的第一樂章後大為激動,他說:「這是壯麗宏偉、驚心動魄的,簡直要把房子震坍了。如果許多人一起演奏,還不知道會怎麼樣呢。」
1841年3月,恩格斯聽了《命運交響曲》的演出。他在寫給妹妹的信中贊美這部作品說:「如果你不知道這個奇妙的東西,那末你一生就算什麼也沒有聽見。」他在第一樂章里聽到了「那種完全的絕望的悲哀,那種憂傷的痛苦」;在第二樂章里聽到了「那種愛情的溫柔的憂思」;而第三、第四樂章里「用小號表達出來的強勁有力、年輕的、自由的歡樂」,又是那麼鼓舞人心。恩格斯用短短的幾句話,對《命運交響曲》作出非常中肯的概括。
第七交響曲
瓦格納稱貝多芬的《第七交響曲》(作品92)為「舞蹈的極致」、「最高形式的舞蹈」、「按照理想形式的身體運動的最妙的體現。」據說有一次他想在李斯特的鋼琴伴奏下,用舞蹈來表現《第七交響曲》。瓦格納的理想,後來由俄國舞劇編導馬辛實現了。1938年,他把這部交響曲編成了芭蕾舞,表現一個寓言式的故事情節——世界的創造和毀滅:
第一樂章:創造——在創造精神的指引下,混沌世界變成了植物和動物的有秩序的住所。出現了男人和女人,還有危險的蛇。
第二樂章:大地——地球上出現了憎恨和強暴。一群男人和女人哀悼著被謀殺的少年。
第三樂章:天空——天空中的神和女神對大地上的騷亂無動於衷,依然盡情歡樂。
第四樂章:酒色和毀滅——人們沉於酒色。神看見他們惡劣地模仿上界的歡樂,因為憤怒,用火毀滅了世界。 1938年5月,這出舞劇由巴西爾的俄國芭蕾舞團在摩納哥的蒙特卡洛作了第一次演出。
貝多芬大事年表
1770年 12月17日,路德維希——宮廷歌手約翰·凡·貝多芬和妻子瑪利亞瑪格達蕾娜的第二個孩子,在波恩聖雷米吉烏斯教堂受洗。
1778年 3月26日,「六歲童星」首次登台公演。
1779年 10月,克里斯第安戈特羅布內弗來到波恩,擔任貝多芬的老師。
1782年 通過弗蘭茨·蓋哈爾德·韋格勒結識了封·布羅伊寧一家。 根據德賴斯勒爾的一首進行曲所作的九首變奏曲在曼海姆出版。
1784年 2月15日,科隆大主教和選侯馬克西米利安·弗里德里希逝世;瑪麗亞·特雷西亞 女皇最小的兒子馬克西米利安·弗蘭茨即位。6年27日,成為波思宮廷樂隊的正式成員。
1787年 3月至4月,首次去維也納旅行,與莫扎特會面。7月17日,其母因肺結核病故。
1788年 貝多芬後來的朋友和資助人華爾斯坦伯爵來到被恩。12月14日,卡爾·菲利普·埃馬努埃爾·巴赫在漢堡逝世。
1789年 7月14日,法國大革命爆發。
1790年 2月20日,奧皇約瑟夫二世逝世。見多芬患下腹疼痛症。 12月25日,約瑟夫·海頓旅行途中路過波恩。
1791年 3月6日,演出一首騎士芭蕾舞的配樂。

⑥ 關於貝多芬的事跡和故事

一、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路德維希·范·貝多芬 1770-1827)是維也納樂派最後一位,也是最偉大的代表人物, 德國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

二、他出身於德國波恩的平民家庭,很早就顯露了音樂上的才能,八歲便開始登台演出。1792年到維也納深造,藝術上進步飛快。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創作了大量充滿時代氣息的優秀作品,如:交響曲《英雄》、《命運》; 序曲《哀格蒙特》;鋼琴奏鳴曲《悲愴》、《月光》、《暴風雨》、《熱情》等等。

三、貝多芬是由古典樂派跨進浪漫派中間的一座橋梁,他出身寒微,雖遭到諸多不幸與痛苦,可是他有不屈不撓的精神,以及積極向上的進取心,自我充實,以致於成長茁壯。他從小被強制學習音樂,早年曾向海頓與阿布雷治克學習理論作曲,奠定了作曲技巧的深厚基礎,終成一代巨匠。貝多芬一生與苦難命運博斗,永不低頭,對人生的感觸極深,了悟人生的意義,因此在作品中融入不少前人不曾想像的深刻感情,處處充滿了自信。這些作品正如燦爛絢麗的萬丈光芒,照耀著整個生命的園地,展現出崇高的志節,與奔放的熱情,十分令人感佩,我們應學習貝多芬這種不畏艱難努力向上的情操。

四、他的主要事跡和故事有:

1、慘遭鞭笞的童年聲聲疼:

他的父親希望兒子成為第二個神童,以便靠他享受榮華富貴,所以強迫他學習鋼琴,稍有不遂,即遭毒打。就在這樣凄慘痛苦命運下,貝多芬渡過了童年。 貝多芬天賦過人,再加上後天刻苦的磨練,程度愈來愈高,連他的老師都自嘆弗如。 十二歲時貝多芬受聘為宮廷古鋼琴與風琴樂師,也負起了養家責任。在宮廷中貝多芬遂漸受到重視,但他心懷遠大,在一七八七年遠赴維也納投拜莫札特。但很不幸,他的母親在波昂病危,回家不久,母親就去世了。這對貝多芬打擊甚大,他又在波昂待了五年。 為了實現理想,貝多芬於一七九二年再度前往維也納。 到了維也納,貝多芬受教於海頓門下一年,又向申克、阿布雷茲貝格與薩里耶里等名師求教,尤其是後者,他學了有十年之久。

2、聽不見聲音的巨人:

一八零二年貝多芬遷到離維也納車程一小時的海利金寧靜村莊作曲,他在那裡完成了第二號交響曲。但耳疾惡化使他痛苦萬分,因而他寫下了海利根施塔特遺書,陳述悲慘遭遇與不幸。後來貝多芬又因康德的哲學觀重建信心。「要忘掉自己的不幸,最好的方法就是埋頭苦幹」。此時他回到維也納,樂思泉涌,一八零三年寫出了雷霆萬鈞的第三號「英雄」交響曲。此曲原想獻給拿破崙,但因拿破崙加冕稱帝,貝多芬憤而塗掉拿破崙的名字,改稱為「英雄交響曲」。 同年,貝多芬又寫作了極出色的第九號小提琴奏鳴曲「克羅采」。一八零四年完成第二十一號鋼琴奏鳴曲「華德斯坦」。隔年又接著完成第二十三號鋼琴奏鳴曲「熱情」與獨一無二的歌劇「費黛里歐」。在這一連串作品中他表現出真正的功力,如「華德斯坦」與「熱情」使世人如痴如醉。一八零六年他又作出「第四號鋼琴協奏曲」和「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一八零八年貝多芬同時發表了第五號交響曲「命運」與第六號交響曲「田園」。一八零九年完成第五鋼琴協奏曲「皇帝」。這些全是永垂不朽的傑作。

3、樂聖不擅人間事:

由於弟弟卡爾一八一四年去世,貝多芬又負起了監護養育侄兒的責任。但領養過程與事後侄兒給他帶來的問題讓他吃了不少苦頭。總之他無法將愛心轉移到他侄兒身上。貝多芬對與人如何相處的道理完全崩潰。 樂聖貝多芬變得更加消沈,同時身體狀況更加嚴重,經濟十分拮據。那時他正全力創作兩大作品--「庄嚴彌撒曲」和「第九交響曲」。尤其前曲是為了魯道夫被任命為大主教登基典禮時演奏的使用。正因責任重大,他花了約五年的時光,在一八二三年完成。隔年五月七日他的「第九號交響曲」首演,將他的聲望又推到新頂點。 第九號交響曲」的「快樂頌」合唱是采自席勒的詩「快樂頌」。他早年就有此念頭,經過了三十二年終於達成心願。「第九號交響曲」的成功為他帶來了一生最大的榮耀與歡欣。「第九號交響曲」預演時貝多芬親自指揮,但因耳聾無法進行,秩序大亂,因此正式公演時由烏姆勞夫指揮。貝多芬仍在舞台上背對聽眾指導。當全曲演奏甫畢,聽眾深受感動,高聲歡呼,掌聲如雷,但貝多芬毫無知覺,還是經過演出者的提醒,他才看到了感人的場面,含淚答禮。這是貝多芬最後一次公開露面,他在不知不覺下患了肝病,時日就度過在病情益漸嚴重的日子裡。他那即將遠離塵世的心靈,反而趨於寧靜。這時貝多芬好像在稀薄,純凈的高空中,俯視自己即將拋開的世界。寫作了五首最後的弦樂四重奏曲。這些室內樂是他最後的作品,也是貝多芬留給世人的遺囑。對萬世證明精神可以克服痛苦,甚至可以克服死亡。

(6)貝多芬的故事擴展閱讀

《c小調第五交響曲》(Symphony No. 5 in C minor, Op. 67),又名命運交響曲(Fate Symphony),是德國作曲家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創作的交響曲,作品67號,完成於1807年末至1808年初。

《c小調第五交響曲》以音樂中的短—短—短—長節奏動機開場。據說,貝多芬曾將四個音的動機解釋為「命運之神在敲門」。它主導了第一樂章,並在整個交響曲中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整首交響曲可以被看到是情感的發展,從c小調第一樂章的沖突與斗爭,發展到c大調末樂章的勝利與喜悅。最末樂章是全曲的最高潮,它比第一樂章在篇幅上更長、在聲音上更有力。



⑦ 關於貝多芬的故事

1、貝多芬的家世背景

他的父親約翰·范·貝多芬是科隆選帝侯宮廷的男高音歌手,兼鋼琴與唱歌教師,因嗜酒影響全家生活。其母瑪麗亞·瑪格達琳娜只活了41歲。

貝多芬是家中的第2個孩子(第一個早夭只活了6天),此後其母瑪格達琳娜還相繼誕下5個孩子,但只有兩個男孩卡斯帕爾·安東·卡爾、尼古拉斯·約翰長大成人,他們在貝多芬的音樂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2、貝多芬的感情生活

貝多芬始終沒有找到終生伴侶,終生未娶,但是其情感經歷是相當豐富的。1800年,貝多芬被16歲的貴族小姐琪麗愛泰迷住。由於出身的天壤之別,最終使他們勞燕分飛,使得當時深受耳疾擾的貝多芬差點為她自殺,並為她創作了《C小調月光奏鳴曲》。

1804年貝多芬與寡婦約瑟芬產生了感情,但二人最終因身份地位相差懸殊,失之交臂。

3、貝多芬的童年

貝多芬自小家庭環境不好,他的母親和父親是二婚,父親只是個歌手,平時就給些貴族表演取樂,賺錢不多,又經常酗酒,酒喝多了就耍酒瘋,打罵他們母子二人。

所以貝多芬不僅有個貧窮的童年,還是個不幸的童年。貝多芬的父親為了讓他出去賺錢,就虛報他的年齡,年僅六歲就被父親帶著到處表演。

4、貝多芬交友

1787年春天,貝多芬第一次訪問維也納,見到31歲的莫扎特,其彈奏技術受到莫扎特的贊賞;同年結識比自己大9歲的華爾斯坦伯爵,他是貝多芬在藝術事業與經濟上的重要支持者。

1790年,作曲家海頓去倫敦途經波恩,貝多芬結識海頓;同年受委託完成了兩部清唱劇:《為約瑟夫二世逝世所作的悼念清唱劇》(woO87),這也是貝多芬第一部與政治沾上邊的作品;以及《為利奧波德二世登基而作的清唱劇》(woO88)。

5、貝多芬的死亡

貝多芬身邊一直沒什麼親人,只有他弟弟卡爾給他留下一個侄兒。他把希望寄託在小卡爾身上,他想把小卡爾領上高等教育之路,並給侄子籌劃了無數美妙的前程。可小卡爾卻辜負了伯父的希望,他去經商,結果負債累累。

迫於債務,他朝自己頭上打了一槍,但並沒有死掉,然而貝多芬卻受到了巨大的創傷,幾乎喪命。兩天後才重新想起。等到醫生來了,貝多芬病情惡化,雖經三次手術,但醫治無效,終於咽下了最後一口氣。

⑧ 有關貝多芬的故事

貝多芬 (Ludwig-van Beethoven ,1770-1827),德國作曲家,被稱為樂聖。他的創作並非一揮而就,而是孜孜不倦地修改草稿直至感到滿意為止。他的早期作品具有海頓和莫扎特的風格,但後來發展了一種完全屬於他自己的形式,充滿戲劇性的情節和情感上的活力,最後又自然地達到一種接近現代主義地音樂格調。他的作品,特別是中期作品反映出他激烈狂暴的性格和對現狀的不滿。但在他的作品中有深刻的誠摯和鄉土味的純朴。

貝多芬一生坎坷,沒有建立家庭。二十六歲就失聰了,只能通過談話冊與人交談。但孤寂的生活並沒有使他沉默和隱退,在一切進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復辟年代裡,依然堅守「自由、平等、博愛」的政治信念,通過言論和作品,為共和理想而奮臂吶喊,反映了當時資產階級反封建、爭民主的革命熱情,寫下不朽名作《第九交響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紀啟蒙運動和德國狂飆突進運動的影響,個性鮮明,較前人有了很大的發展。

在音樂表現上,他幾乎涉及當時所有的音樂體裁;大大提高了鋼琴的表現力,使之獲得交響性的戲劇效果;又使交響曲成為直接反映社會變革的重要音樂形式。主要作品有交響曲九部(以第三《英雄》、第五《命運交響曲》、第六《田園交響曲》、第九《歡樂頌》最為著名),歌劇《費黛里奧》等等。

貝多芬於1770年12月16日誕生於德國波恩的一個貧窮的家庭。貝多芬的父親是當地宮廷唱詩班的男高音歌手,碌碌無為、嗜酒如命;母親是宮廷大廚師的女兒,一個善良溫順的女性,婚後倍受生活折磨,在貝多芬17歲時便去世了。

貝多芬是7個孩子中的第2個,因長兄夭亡,貝多芬實際上成了長子。他的母親第一次嫁給一個男僕,喪夫後改嫁給貝多芬的父親。這種生活奪取了貝多芬上學的權利,他從小的音樂天賦,使他的父親產生了要他成為音樂神童的願望。他打罵貝多芬,迫使貝多芬從4歲起就整天練習羽管鍵琴和小提琴。

8歲時貝多芬首次登台,獲得巨大的成功,被人們稱為第二個莫扎特。此後拜師於風琴師尼福,開始學習作曲。11歲發表第一首作品《鋼琴變奏曲》。13歲參加宮廷樂隊,任風琴師和古鋼琴師。1787年到維也納後,開始跟隨莫扎特、海頓等人學習作曲。

1800年,在他首次獲得勝利後,一個光明的前途在貝多芬的面前展開。可是三四年來,一件可怕的事情不停的折磨著他,貝多芬發現自己耳朵變聾了。貝多芬熱愛練習鋼琴,但是對於一個音樂家來說,沒有比失聰更可怕的了。因而人們可以在他的早期鋼琴奏鳴曲的慢板樂章中理解到這種令人心碎的痛苦。

貝多芬的心無時不充滿熱情,可是他的熱情是非常不幸的,他總是交替地經歷著希望和熱情、失望和反抗,這無疑成了他的靈感源泉。1801年,貝多芬愛上了朱列塔·圭恰迪爾,他把《月光奏鳴曲》獻給她。但是不解風情的奇麗愛太不理解他崇高的靈魂。1803年朱列塔·圭恰迪爾與伽侖堡伯爵結婚,這是令人絕望的時刻,他曾寫下遺書。

1823年,貝多芬完成了最後一部巨作《第九交響曲》(合唱)。這部作品創造了他理想中的世界。1826年12月貝多芬患重感冒,導致肺水腫。1827年3月26日,貝多芬終於咽下最後一口氣,原因是肝臟病。在他臨終前突然風雪交加,雷聲隆隆,似乎連上天也為這位偉大音樂家的去世而哀悼!貝多芬的葬禮非常隆重,有兩萬多人自動跟隨靈柩出殯,遺體葬於聖麥斯公墓。而一年之後,舒伯特去世按照其遺願葬於貝多芬墓旁,終生未婚。

拓展資料:

偉大的作曲家貝多芬先生只在人世間停留了57年,一生完成了100多部作品。主要作品有交響樂9部;管弦樂幾十首(《愛格蒙特序曲》最為著名);鋼琴協奏曲5首,小提琴協奏曲一首;其他協奏曲5首;鋼琴奏鳴曲32首(其中熱情、月光、悲愴、黎明、暴風雨等最為著名);室內樂80首;歌劇1部《弗黛里奧》;另有神劇1部;彌撒曲2首等等。

網路知道_貝多芬的主要事跡

⑨ 貝多芬失聰後的故事

世界音樂大師——貝多芬:路德維希·凡·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享年57歲),德國著名的音樂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因此被尊稱為「樂聖」。一位集古典主義大成的德意志古典音樂作曲家,也是一位鋼琴演奏家。

貝多芬一生都經歷著坎坷磨難,然而苦難孤寂的生活沒有打垮他,他始終堅定地守望著自己的信念,在孤獨並失聰的境況下,頑強地遵循著自己藝術的箴言,創造出古典和浪漫主義音樂藝術的巔峰,無人比肩!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