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楨的故事
㈠ 竺可楨的小故事
從1917年在哈佛大學讀書時開始,竺可楨養成了記日記的習慣,其中又主要記錄了氣象研究的各種資料。由於戰亂,只保存1936年到1974年2月6日的日記,共計38年37天,其間竟然一天未斷!這些日記頁頁蠅頭小楷,一筆不苟,共計800多萬字,令人嘆為觀止。直到他去世前一天,還用顫抖的筆在日記本上記下了當天的氣溫、風力等數據。
竺可楨身為知名科學家,卻一生過著儉朴生活。在抗戰最艱去的歲月里,身為大學校長兼中央氣象研究所所長的竺可楨有一年的年夜飯吃的竟是霉米,卻把所長應得的幾千元的救濟費平分給其他同事。1974年初,病危中的竺可楨決定:把以女兒竺薪名義存的一筆錢作為黨費交給組織。原來從1966年起竺可楨便以女兒名義把每月工資的三分之一存進銀行,七年存款已達萬元。這筆巨額黨費,表現出這位氣象學大師對黨和人民的無限熱愛。
㈡ 關於地理學家竺可楨的故事。
竺可楨先生的教育生涯,最早可追溯到1918年。1910年,二十歲的竺可楨得到公費留學的機會,進入美國伊利諾大學農學院學習,後又轉入哈佛大學地學系,潛心研讀與農業關系密切的氣象學。1918年,竺可楨獲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學成歸國,受聘到武昌高等師范學校講授地理和天文氣象課。
㈢ 竺可楨的小故事
持之抄以恆的力量 ——竺可楨受襲教於父親的故事
竺可楨5歲進學堂,7歲開始寫作文。竺可楨寫作文,常常是寫了一遍,自己覺得不好又重新再寫一遍,等到他自己認為滿意了才停筆。竺可楨讀書很用功,一天晚上,當他上床睡覺時,大公雞已經「喔、喔」地啼叫了。母親怕累壞了他的身子,就常常用陪學的辦法督促他早睡。竺可楨很聰明,有時隨母親睡了,可當他聽到雞叫時,知道天快亮了,又輕輕地爬起來,背誦老師教的國語課。
竺可楨不僅愛學習,還愛用腦子思考問題。家鄉雨水特別多,屋檐上老是滴水,落在石板上發出「滴滴答答」的響聲。竺可楨站在一旁數那滴答作響的水滴,數著數著,他像發現了奇跡,眼睛盯住石板出神,他心裡納悶:哎,這些石板上怎麼有一個一個的水坑呀,水滴正好滴在小坑裡。再看看另外一塊石板,也是同樣的情況。他立即跑去請教父親。
竺嘉祥聽了兒子的問話,由衷地高興,耐心地向他解釋說:「小熊啊,這就叫『水滴石穿』呀!別看一滴一滴的雨水沒有什麼厲害的,但是,天長日久,石板就被滴出小坑了。讀書、辦事情,也是這個道理,只有持之以恆,才會有所成就。」
㈣ 竺可楨小時候的故事
竺可楨
民國時期,科學家竺可楨在浙江大學任校長,深受師生的愛戴。
一天,在聯歡會的節目單上,有「校長訓話」。
竺可楨一看,感到在聯歡會上來個「訓話」,實在不妙。於是,他在講話時說:「同學
們,『訓』字從言從川,是信口開河也。」
大家聽了,鬨堂大笑。
㈤ 竺可楨的簡短小故事
從1917年在哈佛大學讀書抄時開始,竺可楨養成了記日記的習慣,其中又主要記錄了氣象研究的各種資料。由於戰亂,只保存1936年到1974年2月6日的日記,共計38年37天,其間竟然一天未斷!這些日記頁頁蠅頭小楷,一筆不苟,共計800多萬字,令人嘆為觀止。直到他去世前一天,還用顫抖的筆在日記本上記下了當天的氣溫、風力等數據。
竺可楨身為知名科學家,卻一生過著儉朴生活。在抗戰最艱去的歲月里,身為大學校長兼中央氣象研究所所長的竺可楨有一年的年夜飯吃的竟是霉米,卻把所長應得的幾千元的救濟費平分給其他同事。1974年初,病危中的竺可楨決定:把以女兒竺薪名義存的一筆錢作為黨費交給組織。原來從1966年起竺可楨便以女兒名義把每月工資的三分之一存進銀行,七年存款已達萬元。這筆巨額黨費,表現出這位氣象學大師對黨和人民的無限熱愛。
㈥ 竺可楨的小故事
竺可楨 毛澤東讓他管天
七十二歲入黨,郭老贈詩盛贊
公元一九六二年六月,竺可楨老以七十二歲高齡入黨。郭沫若熱情贈詩一首:
雪裡送來炭火,
炭紅渾似熔鋼。
老當益壯高山仰,
獨立更生榜樣。
四海東風馳盪,
紅旗三面輝煌。
後來自古要居上,
能不發奮圖強?
20世紀中國氣象事業的史冊上,鐫刻著這樣一個名字——竺可幀。這位早年留美的氣象學博士,以其強烈的愛國心和責任感,為中國自己的氣象學研究和應用的宏偉大廈奠定了堅實基礎。他嚴謹的學風、堅韌的毅力以及對黨和人民的無限熱愛,成為廣大科研工作者的楷模。
生平
1928年,他在南京主持建立了第一個由中國人管理的氣象台,打破了外國人對中國氣象事業的壟斷
他任浙大校長時,支持學生愛國民主運動,國民黨特務罵浙大是「共產黨的租界」
他決定不去台灣而留在上海等待解放;建國後出任中科院副院長,72歲加入中國共產黨
竺可楨,1890年出生於浙江紹興東關鎮一糧商之家。他幼時聰明好學,從2歲開始認字,15歲時進入上誨澄衷學堂。他身材瘦弱,被同班同學胡適譏笑說他活不過20歲。竺可楨聞此話後下決心鍛煉身體,風雨無阻。後來他的身體始終健康。
1910年,竺可楨以優異成績取得赴美留學生資格後,認為中國萬事以農為本,便進入美國伊利諾大學農學院。1913年他畢業後,又到哈佛大學地學系攻讀其幼時即喜愛的氣象學。其間,父親和長兄先後去世,竺可楨克服經濟困難堅持學習,直到取得博士學位後於1918年回國。他先後在武昌高等師范學校和東南大學等地教授氣象學和地理學,為中國培養了第一代地理和氣象工作者,所編寫的《地學通論》是中國第一本現代地理學著作。1920年,他與當時中國第一個乘飛機上天的女性張俠魂結婚。1928年,他被任命為中央氣象研究所所長,並於當年在南京建立第一個由中國人管理的氣象台,打破了外國人對中國氣象事業的壟斷。
1936年,竺可楨出任浙江大學校長。在任13年間,他為浙大建設傾注了全部心血,提出「求是」二字為校訓。抗戰期間,浙大為避免陷入日寇鐵蹄之下而向山區搬遷。竺可幀為選校址在外奔波,妻子張恢魂與次於竺衡先後病逝,浙大師生聞訊後均為之感動不已。抗戰勝利後,竺可幀對浙大師生反對獨裁、爭取民主愛國運動給予支持,所以在校內科學、民主和進步思想始終占上風,以致國民黨特務罵浙大是「共產黨的租界」。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渡過長江,竺可楨拒絕國民黨要他去台灣的要求,前往上海等待解放。
1949年7月,竺可幀應邀到北京參加全國科學工作者代表大會籌備會,在隨後成立的中國科學院任副院長(郭沫若任院長)。他首先著手組織成立了中科院地理研究所,又主持完成了劃分中國自然區劃、制定國家大地圖案等工作。他還先後組織了多次大型綜合考察活動,足跡遍布全國各地。1962年6月,他以72歲高齡加入中國共產黨。
從1950年定居北京後,竺可楨開始著手研究物候學,於1963年出版《物候學》一書,為中國農業發展做出重要貢獻。晚年,他又發表了集其畢生研究成果的《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引起世界轟動。1974年2月7日,竺可楨病逝於北京,享年83歲。
背景
美國用「庚子賠款」作為招收中國留學生的費用,實際想用中國自己的錢培植親美勢力。這些學生回國後大多經商,或投奔軍閥,只有竺可幀等少數人堅持「科學救國」的艱難道路
竺可幀所走的道路,是20世紀前期的中國進步知識分子追求真理和光明的道路。看到清政府的極度腐朽昏暗,他和同時代的進步青年一樣,爭取到西方去學習,以改造國家。
當時美國政府將八國聯軍向清政府勒索巨額白銀(史稱「庚子賠款」)中付給自己的部分拿出,作為在華開辦學校及招收中國留學生赴美的費用,實際是想用中國自己的錢培植親美勢力。竺可楨出國,正是作為第二批利用「庚款」赴美留學的70名公費生之一。在舊中國內戰頻繁的條件下,這批學生回國後大多經商,或投奔軍閥,只有竺可楨等少數人堅持「科學救國」的艱難道路。
他起初抱著不問政治的態度投身科研。國民黨統治下的黑暗現實,尤其是特務橫行,從反面教育了他。任浙大校長期間,他便以愛國科學家的正義和良知站出來堅決斗爭,以致國民黨政府教育部在公函中曾申斥他「包容奸偽匪謀學生之一切非法活動於不聞不問」。
通過新舊中國的對比,竺可極相信:只有跟共產黨走,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這也是當年許多愛國科學家的共同感受。
故事
毛澤東讀了竺可楨的文章後很高興,邀他到中南海面談,幽默地說:「我們兩個人分工合作,就把天地都管起來了!」
竺可楨從青少年時代起,就確立了以「科學救國」的志向。留學回國後,他看到中國沒有自己的氣象站,氣象預報和資料竟由各列強控制,便著文疾呼:「夫制氣象圖,乃一國政府之事,而勞外國教會之代謀亦大可恥也。」在抗戰爆發前的十餘年間,他靠著水滴石穿的韌勁,不辭辛勞在全國各地建立了40多個氣象站和100多個雨量觀測站,初步奠定了中國自己的氣象觀測網。
此間,國內新軍閥混戰不息,南京政府和各省當局沒有多少心思用於建設,竺可楨卻在兵荒馬亂中奔走。建立氣象站的艱難確非和平時期的人們所能想像。在此過程中,他又同帝國主義者的控制圖謀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竺可幀堅持全國所有氣象電報都由中央氣象台集中廣播,並改原先用英國殖民者規定的英制記錄為國際通用標准。1937年,竺可幀去香港出席遠東氣象會議,港督安排晚宴時竟然把中國代表排在末尾。竺可幀認為這是故意損害中國國格,絕不能容忍,便與另外兩名中國代表一起憤然離席以示抗議。
全國解放後,竺可楨以很大精力關注中國的農業生產,想方設法利用氣象學知識增加糧食產量。1964年,他寫了一篇重要論文《論我國氣候的特點及其與糧食生產的關系》,其中分析了光、溫度、降雨對糧食的影響,提出了發展農業生產的許多設想。毛澤東看到此文非常高興,專門請竺可楨到中南海面談,對他說:「你的文章寫得好啊!我們有個農業八字憲法(土、肥、水、種、密、保、工、管),只管地。你的文章管了天,彌補了八字憲法的不足。」竺可楨回答:「天有不測風雲,不大好管呢!」毛澤東幽默地說:「我們兩個人分工合作,就把天地都管起來了!」
現存的竺可楨日記從1936年到1974年2月6日,連續38年一天未斷,共計8O0多萬字。他去世前一天,還用顫抖的筆記下了當天的氣溫、風力等
在科學研究中,竺可幀一絲不苟,喜歡事事躬親。抗戰期間,浙江大學幾次遷移。雖條件極其艱苦,每到一地竺可幀總不忘收集資料,開展科研。學生們都知道,竺校長隨身總帶著四件寶:照相機、高度表、氣溫表和羅盤。他71歲時,還參加了南水北調考察隊,登上海拔4000多米的阿壩高原,下到險峻的雅礱江峽谷。他嚴謹的學風,深受廣大學者推崇。
竺可楨自幼秉性溫和,做事勤勤懇懇,有一種常人難以想像的毅力和韌勁。他年輕時即掌握了英、法、德三種外語。解放後,年過六十的竺可楨根據工作需要又開始學習俄語,一直堅持到70歲,終於能閱讀俄文資料。
從1917年在哈佛大學讀書時開始,竺可楨養成了記日記的習慣,其中又主要記錄了氣象研究的各種資料。由於戰亂,只保存1936年到1974年2月6日的日記,共計38年37天,其間竟然一天未斷!這些日記頁頁蠅頭小楷,一筆不苟,共計800多萬字,令人嘆為觀止。直到他去世前一天,還用顫抖的筆在日記本上記下了當天的氣溫、風力等數據。
竺可楨身為知名科學家,卻一生過著儉朴生活。在抗戰最艱去的歲月里,身為大學校長兼中央氣象研究所所長的竺可楨有一年的年夜飯吃的竟是霉米,卻把所長應得的幾千元的救濟費平分給其他同事。1974年初,病危中的竺可楨決定:把以女兒竺薪名義存的一筆錢作為黨費交給組織。原來從1966年起竺可楨便以女兒名義把每月工資的三分之一存進銀行,七年存款已達萬元。這筆巨額黨費,表現出這位氣象學大師對黨和人民的無限熱愛。
(王志軍 撰寫)
《北京青年報》 2001年7月02日
㈦ 你知道哪些關於竺可楨的故事
竺可楨自幼勤奮好學,善於思考。
小可楨2歲時,父親便開始教他認字。小可楨似乎也十分了解父親的厚愛,每次都能按著父親的要求仔仔細細地練著。有一天,父親要到外地去辦事,臨走時對小可楨說:「可楨,今天我有事,不能教你識字了,放你一天假好嗎?」小可楨聽到這話,趕忙緊緊拉著父親的衣角,非得讓父親教完字才放行。
小可楨不僅特別喜歡學習,還喜歡動腦筋。他的家鄉經常下雨,有時一下就是好幾天。有一次,他正在聚精會神地數著從房檐上滴下的雨滴,「1,2,3,4……」突然發現在每一個水滴的落地處,石板上都有一個小坑坑。小可楨馬上去問媽媽,石板上為什麼會有小坑坑?
媽媽意味深長地告訴兒子:「可楨呀,你問得好,這就叫『水滴石穿』,你別看一滴水沒有什麼厲害的,可日久天長,就能把石板滴出一個個小坑來。孩子,讀書、辦事情,也是這個道理,只要持之以恆,就一定能成功。」
小可楨向母親點了點頭,牢牢地記住了母親的話。從此,「水滴石穿」這一格言成了竺可楨的座右銘.
竺可楨小學畢業時,他的才學在同齡人中是一流的。然而,他的個子卻又瘦又小。有一天,在教室的走廊里,迎面走過來幾個同學,在經過竺可楨身邊的時候,幾個人嘻嘻哈哈、擠眉弄眼。
其中一個人大聲挖苦道:「這副小身材,一遇台風就要被吹上天。」
另一個接著大聲說:「好一個可笑的小矮子,我估計他活不過20歲。」
聽到這些話,竺可楨十分氣惱,真想走上前去狠狠地回敬他們幾句,可轉念一想:誰叫自己長了這么一副單薄的身子骨呢。要想將來成為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首先就得有一個好身體。
「對,男子漢想到就要做到。」竺可楨連夜制定了一套詳細的鍛煉身體的計劃,還寫了六個大字:「言必行,行必果」,貼在最明顯的地方,時時地提醒自己。
從那以後,竺可楨便聞雞起舞,每天天一亮就從床上爬起來,到校園里跑步、舞劍、做操。即使遇到大雨天,也從不間斷。
㈧ 竺可楨的故事
毛澤東讀了竺可楨的文章後很高興,邀他到中南海面談,幽默地說:「我們兩個人分工合作,就把天地都管起來了!」
在任校長之前和之後,竺可楨一直是以氣象學者為人所知。因此,1936年受命擔任浙江大學校長,被視為他人生路上一次意外的拐彎,而且「一出手,就如此漂亮」。
這位校長,身材瘦削,舉止優雅,戴一副圓圓的眼鏡,看上去有點像苦行僧。但他留給人們的印象,卻是「溫厚光輝」的。
教授費鞏,極有才子氣,一度對竺可楨不滿,開教務會時,當面冷嘲熱諷:「我們的竺校長是學氣象的,只會看天,不會看人。」竺可楨卻微笑不語。後來,竺可楨不顧「只有黨員才能擔任訓導長」的規定,認定費鞏「資格極好,於學問、道德、才能為學生欽仰而能教課」,照樣請他做訓導處長。
物理學家束星北,很有俠氣,卻又脾氣暴躁。浙江大學因戰爭西遷,他對竺可楨不滿,於是一路跟在這位校長後面,數說其種種不是,竺可楨也總是一笑而過。後人回憶,竺可楨雖然並不欣賞束星北這種作風,與他私交不深,卻力排眾議,將他聘為教授,並經常為保護這位有才華的教授而費盡周折。
這名校長,曾在新年之夜,全家吃霉米,卻把自己的工資分給教員們。難怪當時的數學教授蘇步青,提到竺可楨時反復念叨:「他真是把教授當寶貝兒,當寶貝兒啊。」
這正如竺可楨在就任聲明中所言。他認為,教授是大學的靈魂,「一個大學學風的優劣,全視教授人選為轉移。假使大學里有許多教授,以研究學問為畢生事業,以培育後進為無上職責,自然會養成良好的學風,不斷地培植出來博學敦行的學者。」結果,竺可楨手下,有一批「聽聽名字就令人神往」的教授:王季梁、胡剛復、梅光迪、張其昀、束星北、張蔭麟、蘇步青、貝時璋……這些人大多性格獨特,氣度不同,卻都對竺可楨服服帖帖。
有人認為,這是因為「他的人品一如他老家紹興的白牆黑瓦,一派日月山川般的磊落明靜」。也有人認為,這得益於他作為科學家所強調的「只問是非」的科學精神。
當時時局動盪,學校內有各種政治力量。竺可楨堅持學術獨立、教育獨立,總是力排政治干擾,維護學術和教育的尊嚴,「以自己的人格、理想和才幹為浙大營造了相對安定的學術、教育氛圍」。就任校長時,他曾提出約法三章,第二條就是「用人校長有全權,不受政黨之干涉」。
他告誡學生必須有「明辨是非、靜觀得失、縝密思慮、不肯盲從」的習慣,反對學生參加任何黨派之爭,也不主張各種政治派別在學校活動。他對左派學生組織的「學潮」十分反感,多次公開表示反對,認為學生的首要任務是讀書。
不過,有一次,學生不顧學校阻攔,沖上街頭遊行。面對軍警們荷槍實彈,竺可楨舉起小旗,走在遊行隊伍的最前列。雖然他不贊成學生的行為,但「既然年輕人上了街,我就要保護他們的安全」。一旦有學生被捕,他總是極力營救,一定要到獄中看望他們;如果學生受審,他也一定要到庭旁聽。
到竺可楨60歲時,浙江大學的學生送來錦旗,上寫:「浙大保姆。」
㈨ 竺可楨的故事,第三的是什麼意思
竺可楨小學畢業時,他的才學在同齡人中是一流的。然而,他的個子卻又瘦又專小。有一屬天,在教室的走廊里,迎面走過來幾個同學,在經過竺可楨身邊的時候,幾個人嘻嘻哈哈、擠眉弄眼。
其中一個人大聲挖苦道:「這副小身材,一遇台風就要被吹上天。」
另一個接著大聲說:「好一個可笑的小矮子,我估計他活不過20歲。」
聽到這些話,竺可楨十分氣惱,真想走上前去狠狠地回敬他們幾句,可轉念一想:誰叫自己長了這么一副單薄的身子骨呢。要想將來成為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首先就得有一個好身體。
「對,男子漢想到就要做到。」竺可楨連夜制定了一套詳細的鍛煉身體的計劃,還寫了六個大字:「言必行,行必果」,貼在最明顯的地方,時時地提醒自己。
從那以後,竺可楨便聞雞起舞,每天天一亮就從床上爬起來,到校園里跑步、舞劍、做操。即使遇到大雨天,也從不間斷。
小竺可楨憑著自己的勤奮與好學,憑著自己的意志與精神,在知識的海洋中越走越遠,越走越遠
㈩ 竺可楨的故事
竺可楨(1890-1974)字藕舫,浙江紹興人。早年留美,獲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1920-1925年創建東南大學地學系並任系主任。中央大學初期再次擔任地學系主任。三、四十年代擔任浙江大學校長。1948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地學部主任、綜合考察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氣象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被公認為是我國氣象、地理學界的「一代宗師」。
竺可楨小學畢業時,他的才學在同齡人中是一流的。然而,他的個子卻又瘦又小。有一天,在教室的走廊里,迎面走過來幾個同學,在經過竺可楨身邊的時候,幾個人嘻嘻哈哈、擠眉弄眼。
其中一個人大聲挖苦道:「這副小身材,一遇台風就要被吹上天。」
另一個接著大聲說:「好一個可笑的小矮子,我估計他活不過20歲。」
聽到這些話,竺可楨十分氣惱,真想走上前去狠狠地回敬他們幾句,可轉念一想:誰叫自己長了這么一副單薄的身子骨呢。要想將來成為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首先就得有一個好身體。
「對,男子漢想到就要做到。」竺可楨連夜制定了一套詳細的鍛煉身體的計劃,還寫了六個大字:「言必行,行必果」,貼在最明顯的地方,時時地提醒自己。
從那以後,竺可楨便聞雞起舞,每天天一亮就從床上爬起來,到校園里跑步、舞劍、做操。即使遇到大雨天,也從不間斷。
小竺可楨憑著自己的勤奮與好學,憑著自己的意志與精神,在知識的海洋中越走越遠,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