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長城故事

長城故事

發布時間: 2020-11-17 23:52:08

① 長城的歷史故事

1、孟姜女哭長城

秦朝時候,有個善良美麗的女子,名叫孟姜女。一天,她正在自家的院子里做家務,突然發現葡萄架下藏了一個人,嚇了她一大跳,正要叫喊,只見那個人連連擺手,懇求道:「別喊別喊,救救我吧!我叫范喜良,是來逃難的。」

原來這時秦始皇為了造長城,正到處抓人做勞工,已經餓死、累死了不知多少人!孟姜女把范喜良救了下來,見他知書達理,眉清目秀,對他產生了愛慕之情,而范喜良也喜歡上了孟姜女。他倆兒心心相印,徵得了父母的同意後,就准備結為夫妻。

成親那天,孟家張燈結綵,賓客滿堂,一派喜氣洋洋的情景。眼看天快黑了,喝喜酒的人也都漸漸散了,新郎新娘正要入洞房,忽然只聽見雞飛狗叫,隨後闖進來一隊惡狠狠的官兵,不容分說,用鐵鏈一鎖,硬把范喜良抓到長城去做工了。

這時的長城已經是由一個個工地組成的一道很長很長的城牆了,孟姜女一個工地一個工地地找過來,卻始終不見丈夫的蹤影。最後,她鼓起勇氣,向一隊正要上工的民工詢問:「你們這兒有個范喜良嗎?」民工說:「有這么個人,新來的。」

孟姜女一聽,甭提多開心了!她連忙再問:「他在哪兒呢?」民工說:「已經死了,屍首都已經填了城腳了

猛地聽到這個噩耗,真好似晴天霹靂一般,孟姜女只覺眼前一黑,一陣心酸,大哭起來。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哭得天昏地暗,連天地都感動了。

天越來越陰沉,風越來越猛烈,只聽「嘩啦」一聲,一段長城被哭倒了,露出來的正是范喜良的屍首,孟姜女的眼淚滴在了他血肉模糊的臉上。她終於見到了自己心愛的丈夫,但他卻再也看不到她了,因為他已經被殘暴的秦始皇害死了

2、西麻草

八達嶺有一種草,叫西麻草。這種草有毒,人碰著它,就象蠍子蜇一樣疼,疼得嗷嗷叫。它生長在八達嶺長城外,替邊防人員放哨,對保衛八達嶺還很有功勞哩。

傳說,大邊(長城)修好以後,在關口地方都設重兵把守。八達嶺當然是一個重要的關口了,從修好那天起,一直沒有斷過駐兵。長城上不是都有樓子嗎?那樓子叫敵樓,站崗放哨人員就在那裡頭。當官的經常提著鞭子查哨,發現哪個敵樓的哨兵睡著了,就是一頓馬鞭。

他們更怕的是自己睡著了,敵人摸上來還不知道,要是那樣,不僅是挨打,還有殺頭之罪哩!因此,他們一到崗哨上來,就向老天哀告:「老天爺呀,保佑著,千萬別讓我睡著。敵人來了,跟我打聲招呼,讓我知道。」也別說,他們的哀告玉帝還真知道了。

玉帝體會邊防人員的苦處,便想了一個辦法,派草神帶上西麻草籽,撒在長城外。草長起來了,到處都是。入侵的敵人一碰到這種草就蜇得「嗷嗷」叫,放哨人員聽見有人喊叫,機靈就醒了。從此,再也不會因站崗失誤而被殺頭了。西麻草成了哨兵的好友,他們對西麻草也更加保護。

3、東米倉,西米倉

在八達嶺上往南看,有兩座山,山上碎石呈米粒狀。東邊的那座山,叫東米倉,西邊的那座叫西米倉。修長城時,民工們要吃飯,人多呀,每天都要吃大批的糧食。

那時侯徵集全國糧食,都往這里送,送的少了,不夠用,送的多了,日曬雨淋都霉爛了。盡管不斷地送,可還是供不上民工們吃。民工們吃不飽,還得乾重活,因此連餓帶累,死的人可就多了。

上天王母娘娘,很體恤黎民的疾苦,就在八達嶺堆放糧食的地方,點化兩座米山。好傢伙,兩座山的糧食,人再多也吃不完呀!從此全國的老百姓再也不往這里送糧了,修長城的民工們也不再挨餓了。

一直到把長城修完,這兩座山也沒見減低。據說,就是打那時侯流傳下來,男人在外做活,婦女在家管吃飯,因為王母娘娘在天上就是管吃飯的。

4、定城磚的傳說

定城磚指放置在嘉峪關西瓮城門樓後檐台上的一塊磚。相傳明正德年間,有一位名叫易開占的修關工匠,精通九九演算法,所有建築,只要經他計算,用工用料十分准確和節省。

監督修關的監事管不信,要他計算嘉峪關用磚數量,易開占經過詳細計算後說:"需要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塊磚。"監事管依言發磚,並說:"如果多出一塊或少一塊,都要砍掉你的頭,罰眾工匠勞役三年。"

竣工後,只剩下一塊磚,放置在西瓮城門樓後檐台上。監事管發覺後大喜,正想藉此剋扣易開占和眾工匠的工錢,哪知易開占不慌不忙的說:"那塊磚是神仙所放,是定城磚,如果搬動,城樓便會塌掉。"

監事管一聽,不敢再追究。從此,這塊磚就一直放在原地,誰也不敢搬動。現在,此磚仍保留在嘉峪關城樓之上。

5、冰道運石

當初,修建嘉峪關城時,需要成千上萬塊長2米、寬0.5米、厚0.3米的石條,工匠們在黑山將石條鑿好後,卻人抬不起,車拉不動,且山高路遠,無法運輸。大夥兒邊鑿石條邊發愁,眼看隆冬季節就要到了,石條還沒有從山裡運出一塊,若要耽誤工期,沒有工錢是小,這腦袋可就難保了。

大家正在長噓短嘆,這時,忽然山頂一聲悶雷,從白雲中飄下一幅錦綢,眾工匠趕緊接住,只見上面若隱若現有幾行字,大家看後恍然大悟,按其行事。等到冬季到來後,眾人從山上往關城修一條路,在路面上潑水,讓其結成一條冰道,然後把石條放在冰道上滑行運輸。

結果非常順利的把石條運到了嘉峪關城下,不但沒有延誤工期,反而節省了不少工期。眾工匠為了感謝上蒼的護佑,在關城附近修建廟宇,供奉神位,並成為工匠出師後必須參拜的地方。

(1)長城故事擴展閱讀:

自秦始皇以後,凡是統治著中原地區的朝代,幾乎都要修築長城。計有漢、晉、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宋、遼、金、元、明、清等十多個朝代,都不同規模地修築過長城。

從修築長城的統治民族看,除漢族之外,許多少數民族統治中國的朝代也修長城,而且比漢族統治的朝代為多。清康熙時期,雖然停止了大規模的長城修築,但後來也曾在個別地方修築了長城,可以說自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到清代的2000多年一直沒有停止過修築。

據歷史文獻記載,有20多個諸侯國家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若把各個時代修築的長城加起來,有10萬里以上,其中秦、漢、明三個朝代所修長城的長度都超過了1萬里。

② 有關長城的故事

1、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發生在首都鎬京(今陝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戲諸侯」就源於此。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互相防守,長城修築進入第一個高潮,但此時修築的長度都比較短。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後,秦始皇連接和修繕戰國長城,始有萬里長城之稱。

2、漢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南匈奴歸漢,實現了中原農業區的華夏漢族與北方畜牧民族的匯合,這便是中華民族的形成之始。建國以後在內蒙古陰山一帶漢代城堡遺址的考古發現,說明漢與匈奴的和平往來,並沒有完全被萬里長城和軍事堡壘所遮斷。

唐代,唐太宗大破突厥軍後,使數十萬降眾居住在邊境長城沿線一帶,設置六個都督府,任命突厥人為都督。突厥人接受了漢族先進的經濟和文化,進一步加速了民族融合的步伐。

金元時期,雁門關外由起初的「不植桑榆不種麻」,到後來的「生民何處不桑麻」,正反映了這一歷史的規律。明在長城沿線開放「馬市」,表現了漢蒙互相依存、漸趨融合的密切關系。清政府採取懷柔政策,進一步促進了長城一帶的民族大融合。

3、秦朝,有個善良美麗的女子,名叫孟姜女。

一天,她正在自家的院子里做家務,突然發現葡萄架下藏了一個人,嚇了她一大跳,正要叫喊,只見那個人連連擺手,懇求道:「別喊別喊,救救我吧!我叫范喜良,是來逃難的。」

原來這時秦始皇為了造長城,正到處抓人做勞工,已經餓死、累死了不知多少人!

孟姜女把范喜良救了下來,見他知書達理,眉清目秀,對他產生了愛慕之情,而范喜良也喜歡上了孟姜女。

他倆兒心心相印,徵得了父母的同意後,就准備結為夫妻。

成親那天,孟家張燈結綵,賓客滿堂,一派喜氣洋洋的情景。

眼看天快黑了,喝喜酒的人也都漸漸散了,新郎新娘正要入洞房,忽然只聽見雞飛狗叫,隨後闖進來一隊惡狠狠的官兵,不容分說,用鐵鏈一鎖,硬把范喜良抓到長城去做工了。

好端端的喜事變成了一場空,孟姜女悲憤交加,日夜思念著丈夫。

她想:我與其坐在家裡干著急,還不如自己到長城去找他。對!就這么辦!孟姜女立刻收拾收拾行裝,上路了。

一路上,也不知經歷了多少風霜雨雪,跋涉過多少險山惡水,孟姜女沒有喊過一聲苦,沒有掉過一滴淚,終於,憑著頑強的毅力,憑著對丈夫深深的愛,她到達了長城。

這時的長城已經是由一個個工地組成的一道很長很長的城牆了,孟姜女一個工地一個工地地找過來,卻始終不見丈夫的蹤影。

最後,她鼓起勇氣,向一隊正要上工的民工詢問:「你們這兒有個范喜良嗎?」

民工說:「有這么個人,新來的。」孟姜女一聽,甭提多開心了!

她連忙再問:「他在哪兒呢?」民工說:「已經死了,屍首都已經填了城腳了

猛地聽到這個噩耗,真好似晴天霹靂一般,孟姜女只覺眼前一黑,一陣心酸,大哭起來。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哭得天昏地暗,連天地都感動了。

天越來越陰沉,風越來越猛烈,只聽「嘩啦」一聲,一段長城被哭倒了,露出來的正是范喜良的屍首,孟姜女的眼淚滴在了他血肉模糊的臉上。她終於見到了自己心愛的丈夫,但他卻再也看不到她了,因為他已經被殘暴的秦始皇害死了。

4、相傳,古時有一對燕子築巢於嘉峪關柔遠門內。一日清早,兩燕飛出關,日暮時,雌燕先飛回來,等到雄燕飛回,關門已閉,不能入關,遂悲鳴觸牆而死,為此雌燕悲痛欲絕,不時發出"啾啾"燕鳴聲,一直悲鳴到死。死後其靈不散,每到有人以石擊牆,就發出"啾啾"燕鳴聲,向人傾訴。

古時,人們把在嘉峪關內能聽到燕鳴聲視為吉祥之聲,將軍出關征戰時,夫人就擊牆祈祝,後來發展到將士出關前,帶著眷屬子女,一起到牆角擊牆祈祝,以至於形成一種風俗。

5、1213年初秋,成吉思汗揮師南征,率領10萬大軍進駐烏沙堡。他眼神如火,容顏生光,登上山頂,摘下帽子舉在手中,面對祭壇向天祈禱:「長生蒼天,賜我勝利吧!現在我要出征,去懲罰金人!」

山下萬干將上齊聲高呼:「天神!成吉思汗!天神!成吉思汗!」呼聲震天動地,響徹晴空。成吉思汗面向將士訓言:「拼殺沖鋒的時候,要像角鷹般地突進!與敵對陣時,要有飢餓的老虎、憤怒的雄獅那種吞噬一切的氣概!」眾將士慷慨激昂。接著一聲令下,騎兵縱隊如理弦之箭,滾滾南去。


正當先頭騎隊即將抵達關嶺時,突然隊形大亂,人喊馬嘶。馳騁而上的後隊,不再前行。成吉思汗在遠處見此情景,十分驚奇,一不見關山烽煙旌旗,二沒見弓努箭鏃射擊,這殷紅鮮,一片慘狀。

原來是地面上鋪滿了一層鐵,尖厲的鐵針刺進馬蹄馬腿,人仰馬翻,倒下時又再次被扎傷後,續馬隊再迅速奔來……「如此小技,豈能阻擋滾滾鐵流!」成吉思汗冷笑一聲,一面吩咐救治傷員和馬匹,一面令後隊上前清理道路,將鐵掃下山澗、且掃且行,很快逼近重鎮之所居庸關。


居庸關兩側高山夾峙,壘石築城,雉諜臨空,扼守要道。更有甚者,關城大門早已用鐵水澆鑄,真是固若金湯。成吉思汗令前鋒試探進攻,只見城上雄旗揮動,金鼓齊鳴,箭鏃如飛蝗,雷石似雨點。三番五次發動強攻,均無成效。

成吉思汗大軍困在關北山谷,一連數日,攻城不下,進退兩難。眼看軍糧草料消耗殆盡,難以再支撐下去。成吉思汗長嘆:「以弓馬之利取天下,豈能斷送於此?」


這時,帳下扎八幾求見,獻過關之計。扎八幾說:「幾日探查,尋得小路一條,兩旁松林茂密,只容單騎行走、由此迂迴穿插,一夜之間,可繞到居庸關背後。」成吉思汗聽罷,喜出望外,依計而行。

傍晚,一面指使軍隊輪番佯攻居庸關:一面由成吉思汗率領輕騎,人御枚(在口中橫御之物,防止說話),馬戴嚼(橫放在牲口嘴裡的小鐵鏈),直奔黑松林而去。


黎明時分,居庸關背面的南口城下,金鼓之聲大作,殺聲驟起。成吉思汗騎隊如神兵天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大破城池。鎮守南口城的金軍將士,正在酣睡之中,還沒弄清事情緣由,就當了俘虜。接著,成吉思汗北取居庸,南佔中都(今北京),終成大業。

(2)長城故事擴展閱讀

在長城出現的2000多年來,以長城為中心,南北文化的交流始終沒有停止過。

戰國時期,趙武靈王修建趙長城,號召國人學習「胡服騎射」,進行南北文化交流。秦漢時期,長城南北文化進行了空前的對話與交流,在長城沿線發現的秦權、詔版,內蒙和林格爾漢墓壁畫、單於和親瓦當,還有聞名遐爾的昭君墓等,均是南北文化交流融合的見證。

在長城地區的文化帶里,遺留下來眾多的名勝古跡,諸如敦煌、雲岡石窟、麥積山、萬佛堂石窟壁畫、雕塑;元代居庸關雲台、金代的盧溝橋以及金中都、元大都遺址與出土的文物等,都體現了文化交流的特點,同時也記載著中華民族歷史上文化的輝煌。

③ 介紹萬里長城的歷史故事

歷史故事一:

據傳,秦滅六國之後,有一個叫盧生的方士,受始皇之命出海,回來後,給始皇帶回了句話,說:「亡秦者,胡也。」

始皇相當迷信方士,所以他從子孫後世角度,即開始北築長城,想讓這個句話落空。當時始皇把修長城當做小老百姓修自已家院牆一樣來修,但這條院牆出太長了。因此動用了秦國全國的國力,讓許多老百姓流離失所,妻離子散。

修長城的舉動,也是簡接激發民變的一個重要原因。所以從另外角度講,最後亡秦的,還真有胡的作用,不過從秦人手中接過天下的則是漢人。對於方士帶回的讖語,根據秦國選都江堰的前例,很可能是六國故人想出來的,耗秦國國力的法子。

歷史故事二:

長城是中國古代一項極為雄偉的防禦建築工程,有人說秦始皇陵就在長城底下,長城是中華民族的驕傲與象徵,沒有人會去破壞,當然秦始皇陵也不會遭到後人的破壞,這才是秦始皇修長城的真正目的。

人們常說的「明修長城清修廟」也就是這意思,秦始皇真正的靈柩,就藏在長城下面。秦始皇在修長城的同時也正在修建自己的墳墓,墳墓完工以後所有的人也就成了陪葬,為的是不讓修長城的人對外宣揚。

歷史故事三:

秦朝時候,有個善良美麗的女子,名叫孟姜女。在她成親那天,新郎范喜良被官兵抓到長城去做工了。好端端的喜事變成了一場空,孟姜女悲憤交加,日夜思念著丈夫。她想與其坐在家裡干著急,還不如自己到長城去找丈夫。

一路上,跋涉過多少險山惡水,孟姜女終於到達了長城。這時的長城已經是由一個個工地組成的一道很長很長的城牆了,孟姜女一個工地一個工地地找過來,卻始終不見丈夫的蹤影。

最後她聽到范喜良已經死亡的噩耗,孟姜女只覺眼前一黑大哭起來。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哭得天昏地暗,連天地都感動了。天越來越陰沉,風越來越猛烈,只聽「嘩啦」一聲,一段長城被哭倒了,露出來的正是范喜良的屍首。

歷史故事四:

相傳明正德年間,有一位名叫易開占的修關工匠,精通九九演算法,所有建築,只要經他計算,用工用料十分准確和節省。

監督修關的監事管不信,要他計算嘉峪關用磚數量,易開占經過詳細計算後說:"需要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塊磚。"監事管依言發磚,並說:"如果多出一塊或少一塊,都要砍掉你的頭,罰眾工匠勞役三年。"

竣工後,只剩下一塊磚,放置在西瓮城門樓後檐台上。監事管發覺後大喜,正想藉此剋扣易開占和眾工匠的工錢,但易開占不慌不忙的說:"那塊磚是神仙所放,是定城磚,如果搬動,城樓便會塌掉。"監事管一聽,不敢再追究。

從此,這塊磚就一直放在原地,誰也不敢搬動。現在,此磚仍保留在嘉峪關城樓之上。

歷史故事五:

相傳,古時有一對燕子築巢於嘉峪關柔遠門內。一日清早,兩燕飛出關,日暮時,雌燕先飛回來,等到雄燕飛回,關門已閉,不能入關,遂悲鳴觸牆而死,為此雌燕悲痛欲絕,不時發出"啾啾"燕鳴聲,一直悲鳴到死。

死後其靈不散,每到有人以石擊牆,就發出"啾啾"燕鳴聲,向人傾訴。古時,人們把在嘉峪關內能聽到燕鳴聲視為吉祥之聲,將軍出關征戰時,夫人就擊牆祈祝,後來發展到將士出關前,帶著眷屬子女,一起到牆角擊牆祈祝,以至於形成一種風俗。

(3)長城故事擴展閱讀

萬里長城雄踞於我國北部河山,由西向東跨過黃土高原、沙漠地帶、崇山峻嶺、河谷溪流,是世界最偉大的建築之一。萬里長城源於戰國時期。《左傳》中已有長城的記載。

戰國時期,已形成了一些大城市,如秦國的咸陽,趙國的邯鄲、燕國的下都、魏國的大梁等,北方的大平原,成了北部游牧民族嚴允、林胡、樓煩、東胡、匈奴的統治者向南爭奪的對象。同時,各諸侯國統治階級集團之間兼並戰爭,亦達到非常頻繁的地步。

開始,為防止來自北方的突然襲擊,各諸侯國在北部修建了長城。後來,各諸侯國之間亦築起了長城進行自衛。秦始皇滅六國之後,為收復失地,派大將蒙恬率30萬大軍討伐匈奴,將他們趕到了黃河以北,為了在北部設置郡縣,保衛邊疆,秦始皇開始大規模地修建長城。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把燕、趙、魏各諸侯國的長城連接起來,用30萬人力連續修了10多年,完成了西起甘肅臨洮(岷縣),沿黃河到內蒙臨河,北達陰山,南到山西雁門關、代縣、蔚縣,接燕國北長城,經張家口東達燕山、五田、錦州延到遼東的長城,全長6000多公里,人稱「萬里長城」。

④ 有什麼八達嶺長城的故事

1、西麻草

八達嶺有一種草,叫西麻草。這種草有毒,人碰著它,就象蠍子蜇一樣疼,疼得嗷嗷叫。它生長在八達嶺長城外,替邊防人員放哨,對保衛八達嶺還很有功勞哩。

傳說,大邊(長城)修好以後,在關口地方都設重兵把守。八達嶺當然是一個重要的關口了,從修好那天起,一直沒有斷過駐兵。長城上不是都有樓子嗎?

那樓子叫敵樓,站崗放哨人員就在那裡頭。當官的經常提著鞭子查哨,發現哪個敵樓的哨兵睡著了,就是一頓馬鞭。他們更怕的是自己睡著了,敵人摸上來還不知道。

要是那樣,不僅是挨打,還有殺頭之罪哩!因此,他們一到崗哨上來,就向老天哀告:「老天爺呀,保佑著,千萬別讓我睡著。敵人來了,跟我打聲招呼,讓我知道。」

也別說,他們的哀告玉帝還真知道了。玉帝體會邊防人員的苦處,便想了一個辦法,派草神帶上西麻草籽,撒在長城外。草長起來了,到處都是。

入侵的敵人一碰到這種草就蜇得「嗷嗷」叫,放哨人員聽見有人喊叫,機靈就醒了。從此,再也不會因站崗失誤而被殺頭了。西麻草成了哨兵的好友,他們對西麻草也更加保護。

2、仙女點金磚

很久以前,八達嶺一帶下了場大雨。這場雨一連下了二十多天,只下得山崩地陷,房倒屋塌。老百姓無家可歸,就坐在山樑上忍飢挨凍,望大水嘆氣。

按照慣例,每逢災年,朝廷向百姓發救濟糧,就是老書上說的:「放賑」。大雨一過,官府就放賑了。這一年,放賑的官員叫蘆瑞,這小子專會欺壓百姓。

往年放賑就是把糧食放到百姓的手裡。今年可好,蘆瑞為了往自己腰包里摟,就想了個損招:在路邊支起大鍋,下幾把米,再摻點麥麩谷糠,然後讓百姓排隊來喝粥。

一人一碗,再想喝第二碗的就得跪下來叫他「爺爺」。老百姓都恨死蘆瑞了。可又有什麼法子呢?這一天,路上走來一個姑娘,這姑娘長得可美了,她也走過來要喝粥。

蘆瑞一看姑娘的美貌立馬就迷了。想不到這深山之中竟有這樣仙女一般的女子。蘆瑞頓起邪心。他把姑娘叫進帳篷,拿出他的好乾糧遞給姑娘。

那姑娘紅著臉兒,羞答答地接過干糧吃了起來。蘆瑞望著姑娘那紅石榴一樣的臉蛋說:「你願不願意成天價吃這飯?」姑娘說:「願意。只是……」

蘆瑞接過話就說:「只要你肯跟我走,我保你天天吃香喝辣的。」姑娘眨著星星一樣的眼睛問:「跟你上哪兒去?」蘆瑞厚著臉皮說:「跟我回家,給我當媳婦呀!」

姑娘一聽,臉騰地紅了,說:「謝謝大人的美意。只是我長在長城下,離不開這山山水水,捨不得這萬里長城呀。」蘆瑞一聽有門兒,忙說:「山水我家有的是,長城嘛,我給你修幾道。」

姑娘說:「大人真有這樣的心腸,也算小女子有福氣。不過,我要的長城,非這里的磚石壘的不可。」蘆瑞大笑著說:「這好辦,趕明兒我派人拉幾車就是了。」

姑娘說:「不行,大人要親自用小錘兒找磚,敲著有銅音兒的就要,用不了幾車,有十口袋就夠了。」蘆瑞滿口答應。

姑娘又說:「大人要真這樣,小女子願意生死相隨,三日後和大人成親。」說完,遞給蘆瑞一把小錘,走出了帳篷。這下可把蘆瑞美昏了。

他忙帶人爬上長城,挨著個兒「梆梆」地敲磚,只聽見有「嗡嗡」的銅音的就拆下來裝進口代里,不一會兒,就裝滿了十大口袋。他把十口袋磚搬上車往回拉。

起初,騾子拉的不費勁兒。後來,道兒越來越平,車卻越來越慢,騾子也累得通身是汗。最後,車軸「咔嚓」一聲折了。蘆瑞大吃一驚,忙解開口袋一看,天哪!

只見口袋裡金光閃閃,磚塊變成了金磚。蘆瑞樂瘋了。他趕忙往回跑,哈哈瘋笑著,把所有的糧食都分給了老百姓。他要騰出口袋裝金子了。

正在這時,皇帝派的查賑大臣到了,他派人去叫蘆瑞。蘆瑞只顧著放糧,根本不理。這惹惱了欽差,欽差令人把蘆瑞捆綁起來痛打了一頓。

這一打可把蘆瑞給揍殘了,瘋勁也消了。他如實招出了金磚的事。開始,欽差不信,令人再打,蘆瑞忙說:「大人慢打,金子還在半路上,請大人查實。

如有半點虛言,小人情願一死。」說完,押著蘆瑞向長城奔去。到了大車旁,欽差果然見大車已被壓壞。沒命似地撲過去看金子,當他解開口袋,看到的是一袋一袋的城磚。

欽差這個賊火大了。他扭臉瞧見蘆瑞正跪在路旁,手拿小錘發抖。奔過去,奪過小錘,照著蘆瑞的腦袋就砸。「轟」的一聲,只見一團火光,蘆瑞撲在地上死了。

他的衣服燒光了,頭發燒焦了,後背上皺皺巴巴地裂開了好多口子,這些口子正好拼成了一行字:「欺壓百姓必死!」欽差一看,嚇得魂飛喪膽,忙鑽進轎子,帶著隨從溜回了京城。

這天晚上,人們吃飽了飯,坐在山上望著北面的長城議論著這件事,:「仙女可真為咱辦了件好事。」「可不,殺了蘆瑞,還讓咱有了糧食,只是長城叫蘆瑞毀了不少。」

「沒事,等大水一退,咱們再修補修補。」「唉!這年月命都顧不過來,誰還……」人們在議論著的時候,見黑黝黝的長城上亮起了星星點點的金光。

一閃一閃的特別好看。人們非常驚奇,猜測是仙女點的金磚在放光。第二天,有人跑上山一看,長城全補好了。

3、張果老修拐脊樓

拐角樓施工時,張果老被王母娘娘邀請去赴蟠桃會,他恐怕失禮,沒敢騎驢。會罷,他回到終南山仙洞,看到心愛的神驢瘦得皮包著骨頭,就責問童子:「為何不用心喂料飲水?」

童子告稟:「下界秦始皇修築長城,凡人不夠,又向仙界征丁。別的洞府已派出仙役,我們人手缺乏,只好讓神驢去馱磚。」

張果老聽了又驚又氣,驚得是,秦始皇這條孽龍竟干出偌大事業;氣得是,神驢怎麼累成這般模樣?第二天,神驢又去上工了,張果老悄悄駕雲跟蹤下來。

他剛到八達嶺就聽得幫水峪那邊人喊馬叫,震天動地,便慌忙撥開雲縫往下一瞧,只見高高的山尖上正在修建一座拐脊樓。那裡人山人海,抬石運磚,和泥挑土,像螞蟻搬家似的。

他的毛驢馱著小山般的一馱子磚,正艱難地往山上走著,渾身的皮毛全濕透了,還不時挨抽打。張果老心疼極了,他又掃了一下山上山下,只見崖間溝壑堆著不少屍骨。

禁不住暗罵一聲:「暴君呀!」就馬上化作一個瘦高的老頭兒,飛下雲端。一個好心的工頭對他說:「拐脊樓工程艱巨,地勢危險,你到平處去和灰吧。」

張果老望著他哈哈一笑:「知道老將廉頗的故事嗎?」說著從懷里拿出繩索,背起八塊城磚,腋下又夾上四塊,每隻手又緊緊拿起兩塊,如飛地跑上山坡……

拐脊樓的磚石運齊了,張果老跨上他的神驢回山了。瓦匠們壘牆用到他運的磚發現上面留有很深很大的手印兒。

都十分驚訝,心裡琢磨:「幫助我們修邊的老頭準是神仙。什麼神仙呢?張果老嘛,只有他才有頭好驢子呀。」

4、東米倉,西米倉

在八達嶺上往南看,有兩座山,山上碎石呈米粒狀。東邊的那座山,叫東米倉,西邊的那座叫西米倉。修長城時,民工們要吃飯,人多呀,每天都要吃大批的糧食。

那時侯徵集全國糧食,都往這里送,送的少了,不夠用,送的多了,日曬雨淋都霉爛了。盡管不斷地送,可還是供不上民工們吃。民工們吃不飽,還得乾重活,因此連餓帶累,死的人可就多了。

相傳王母娘娘,很體恤黎民的疾苦,就在八達嶺堆放糧食的地方,點化兩座米山。兩座山的糧食,人再多也吃不完呀!從此全國的老百姓再也不往這里送糧了,修長城的民工們也不再挨餓了。

一直到把長城修完,這兩座山也沒見減低。據說,就是打那時侯流傳下來,男人在外做活,婦女在家管吃飯,因為王母娘娘在天上就是管吃飯的。

5、冰道運石

當初,修建嘉峪關城時,需要成千上萬塊長2米、寬0.5米、厚0.3米的石條,工匠們在黑山將石條鑿好後,卻人抬不起,車拉不動,且山高路遠,無法運輸。

大夥兒邊鑿石條邊發愁,眼看隆冬季節就要到了,石條還沒有從山裡運出一塊,若要耽誤工期,沒有工錢是小,這腦袋可就難保了。

大家正在長噓短嘆,這時,忽然山頂一聲悶雷,從白雲中飄下一幅錦綢,眾工匠趕緊接住,只見上面若隱若現有幾行字,大家看後恍然大悟,按其行事。

等到冬季到來後,眾人從山上往關城修一條路,在路面上潑水,讓其結成一條冰道,然後把石條放在冰道上滑行運輸,結果非常順利的把石條運到了嘉峪關城下。

不但沒有延誤工期,反而節省了不少工期。眾工匠為了感謝上蒼的護佑,在關城附近修建廟宇,供奉神位,並成為工匠出師後必須參拜的地方。

⑤ 關於長城的故事有哪些

一:擊石燕鳴

相傳,古時有一對燕子築巢於嘉峪關柔遠門內。一日清早,兩燕飛出關,日暮時,雌燕先飛回來,等到雄燕飛回,關門已閉,不能入關,遂悲鳴觸牆而死,為此雌燕悲痛欲絕,不時發出"啾啾"燕鳴聲,一直悲鳴到死。死後其靈不散,每到有人以石擊牆,就發出"啾啾"燕鳴聲,向人傾訴。

古時,人們把在嘉峪關內能聽到燕鳴聲視為吉祥之聲,將軍出關征戰時,夫人就擊牆祈祝,後來發展到將士出關前,帶著眷屬子女,一起到牆角擊牆祈祝,以至於形成一種風俗。

二:定城磚的傳說

定城磚指放置在嘉峪關西瓮城門樓後檐台上的一塊磚。相傳明正德年間,有一位名叫易開占的修關工匠,精通九九演算法,所有建築,只要經他計算,用工用料十分准確和節省。

監督修關的監事管不信,要他計算嘉峪關用磚數量,易開占經過詳細計算後說:"需要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塊磚。"監事管依言發磚,並說:"如果多出一塊或少一塊,都要砍掉你的頭,罰眾工匠勞役三年。"竣工後,只剩下一塊磚,放置在西瓮城門樓後檐台上。

監事管發覺後大喜,正想藉此剋扣易開占和眾工匠的工錢,哪知易開占不慌不忙的說:"那塊磚是神仙所放,是定城磚,如果搬動,城樓便會塌掉。"監事管一聽,不敢再追究。從此,這塊磚就一直放在原地,誰也不敢搬動。現在,此磚仍保留在嘉峪關城樓之上。

三:冰道運石

當初,修建嘉峪關城時,需要成千上萬塊長2米、寬0.5米、厚0.3米的石條,工匠們在黑山將石條鑿好後,卻人抬不起,車拉不動,且山高路遠,無法運輸。大夥兒邊鑿石條邊發愁,眼看隆冬季節就要到了,石條還沒有從山裡運出一塊,若要耽誤工期,沒有工錢是小,這腦袋可就難保了。

大家正在長噓短嘆,這時,忽然山頂一聲悶雷,從白雲中飄下一幅錦綢,眾工匠趕緊接住,只見上面若隱若現有幾行字,大家看後恍然大悟,按其行事。等到冬季到來後,眾人從山上往關城修一條路,在路面上潑水,讓其結成一條冰道,然後把石條放在冰道上滑行運輸,結果非常順利的把石條運到了嘉峪關城下,不但沒有延誤工期,反而節省了不少工期。

眾工匠為了感謝上蒼的護佑,在關城附近修建廟宇,供奉神位,並成為工匠出師後必須參拜的地方。

四:山羊馱磚

嘉峪關城,城牆高9米,還要在城牆之上修建數十座大小不同的樓閣和眾多的垛牆,用磚數量之大是非常驚人的,當時,施工條件很差,沒有吊運設備,全靠人工搬運。而當時修關城所用的磚,都是在40里以外的地方燒制而成。磚燒好後,用牛車拉到關城之下,再用人工往上背。

由於城高,唯一能上下的馬道坡度大,上下很困難,盡管派了許多人往城牆上背磚,個個累得要死,但背上去的磚卻仍然供不應求,工程進展受到了嚴重影響。一天,一個放羊的孩子來到這里放羊玩耍,看到這個情景,靈機一動,解下腰帶,兩頭各捆上一塊磚,搭在山羊身上,然後,用手拍一下羊背,身子輕巧的山羊,馱著磚一溜小跑就爬上了城牆。

人們看了又驚又喜,紛紛仿效,大量的磚頭很快就運上了城牆。

五:望京樓

當年戚繼光任薊鎮總兵官,在譚綸的支持下,親自規劃和督造了金山嶺長城(位於河北省灤平縣境內)。

此段長城的結構獨特,城牆是用巨大的條石為基礎,以磚包砌而成。金山嶺長城東端高入雲端的老虎山上,有一座望京樓,座落在一千米高的山頂上,樓的兩側是懸崖峭壁,人只能從石縫中攀登而上。據說當年修築時,為了運條石死傷了許多人,但條石仍運不上去。此事感動了玉皇大帝,立即派他的外甥二郎神去運石。

當晚,二郎神來到老虎山下,見到成堆的條石堆放在那裡,隨即將他的神刀一晃,立刻變成趕山鞭。他手揮趕山鞭向條石上抽打,同時喊聲"變",那一塊塊條石,馬上變成一隻只大山羊,直奔山頂。到山頂後他數了數,不多也不少,正好夠用。恰逢此時,一個士兵台帳小解,忽見二郎神趕羊,驚叫一聲往回跑。二郎神聽到有人喊叫,也吃了一驚,將幾十塊條石踢下山去,落在東面的山坳里。二郎神隨即騰身上天。

就這樣,修望京樓的條石,就缺了幾十塊。現在登上望京樓時,會看到樓底十二層奠基條石中有五層是碎石塊壘砌的。而那些被二郎神踢下山去的條石,仍然堆放在山坳里,當地人稱此山坳為條石坳。

⑥ 關於長城的故事和傳說

  1. 冰道運石

當初,修建嘉峪關城時,需要成千上萬塊長2米、寬0.5米、厚0.3米的石條,工匠們在黑山將石條鑿好後,卻人抬不起,車拉不動,且山高路遠,無法運輸。

大夥兒邊鑿石條邊發愁,眼看隆冬季節就要到了,石條還沒有從山裡運出一塊,若要耽誤工期,沒有工錢是小,這腦袋可就難保了。

大家正在長噓短嘆,這時,忽然山頂一聲悶雷,從白雲中飄下一幅錦綢,眾工匠趕緊接住,只見上面若隱若現有幾行字,大家看後恍然大悟,按其行事。

等到冬季到來後,眾人從山上往關城修一條路,在路面上潑水,讓其結成一條冰道,然後把石條放在冰道上滑行運輸,結果非常順利的把石條運到了嘉峪關城下,不但沒有延誤工期,反而節省了不少工期。

眾工匠為了感謝上蒼的護佑,在關城附近修建廟宇,供奉神位,並成為工匠出師後必須參拜的地方。

2.擊石燕鳴

相傳,古時有一對燕子築巢於嘉峪關柔遠門內。一日清早,兩燕飛出關,日暮時,雌燕先飛回來,等到雄燕飛回,關門已閉,不能入關,遂悲鳴觸牆而死,為此雌燕悲痛欲絕,不時發出"啾啾"燕鳴聲,一直悲鳴到死。死後其靈不散,每到有人以石擊牆,就發出"啾啾"燕鳴聲,向人傾訴。

古時,人們把在嘉峪關內能聽到燕鳴聲視為吉祥之聲,將軍出關征戰時,夫人就擊牆祈祝,後來發展到將士出關前,帶著眷屬子女,一起到牆角擊牆祈祝,以至於形成一種風俗。

3.玉門關

古時候,在甘肅小方城西面,有個驛站叫"馬迷兔",又叫"馬迷途"。商隊從邊陲於闐運玉到中原都要經過此地。

這里的地形十分復雜:沼澤遍布、溝壑縱橫、森林蔽日、雜草叢生。每當運玉石的商隊趕上酷熱天氣上路時,為避免白天人、畜中暑,總是喜歡晚上涼涼快趕路。因此,每當馬隊走到這里,總是一片黑暗,辨不清方向,就連經常往返於此路的老馬也會暈頭轉向,難以識途,"馬迷途"的名字就是這樣叫起來的。

有一支專販玉石和絲綢的商隊,常年奔波於這條路上,也常常在"馬迷途"迷失方向。有一次商隊剛進入"馬迷途"就迷路了。人們正在焦急萬分之際,忽然不遠處落下一隻孤雁。

商隊中一個小夥子悄悄地把大雁抓住,心地善良的他,把它抱在懷里,准備帶出"馬迷途"後再放掉。不一會兒,只見大雁流著眼淚對小夥子咕嚕咕嚕地叫著說:"咕嚕咕嚕,給我食咕嚕咕嚕,能台迷途。"小夥子聽後恍然大悟,便立即拿台自己的干糧和水讓大雁吃個飽。

大雁吃飽以後,呼的飛上天空,不斷盤旋,領著商隊走出了"馬迷途",順利地到達了目的地小方盤城。

過了一段時間,這支商隊又在"馬迷途"迷失了方向,那隻大雁又飛來在空中叫著:"咕嚕咕嚕,商隊迷路。咕嚕咕嚕,方盤鑲玉。"邊叫邊飛,又引著商隊走出了迷途。

只有那隻救大雁的小夥子聽懂了大雁的話語,並轉告領隊的老闆說:"大雁叫我們在小方盤城上鑲上一塊夜光墨綠玉的玉石,以後商隊有了目標,就再也不會迷路了。"老闆聽後,心裡一盤算,一塊夜光墨綠玉要值幾千兩銀子,實在捨不得,就沒有答應。

沒想到下一次商隊又在"馬迷途"迷了路,數天找不到水源,駱駝乾渴得喘著粗氣,人人嘴干舌燥,口渴得寸步難行,生命危在旦夕,正在此時,那隻大雁又飛來了,並在上空叫道:"商隊迷路,方盤鑲玉,不舍墨玉絕不引路。"小夥子聽罷急忙轉告給老闆,老闆慌了手腳,忙問小夥子到底應該怎麼辦才好,小夥子說:"你趕快跪下向大雁起誓:'一定鑲玉,絕不食言。'。"

老闆馬上照小夥子說的,跪著向大雁起誓,大雁聽後,在空中旋轉片刻,把商隊又一次引出了"馬迷途",商隊得救了。到達小方盤城後,老闆再也不敢愛財了,立刻挑了一塊最大最好的夜光墨綠玉,鑲在關樓的頂端,每當夜幕降臨之際,這塊玉便發出耀眼的光芒,方圓數十里之外看得清清楚楚,過往商隊有了目標,再也不迷路了。

4.山羊馱磚

嘉峪關城,城牆高9米,還要在城牆之上修建數十座大小不同的樓閣和眾多的垛牆,用磚數量之大是非常驚人的,當時,施工條件很差,沒有吊運設備,全靠人工搬運。

而當時修關城所用的磚,都是在40里以外的地方燒制而成。磚燒好後,用牛車拉到關城之下,再用人工往上背。由於城高,唯一能上下的馬道坡度大,上下很困難,盡管派了許多人往城牆上背磚,個個累得要死,但背上去的磚卻仍然供不應求,工程進展受到了嚴重影響。

一天,一個放羊的孩子來到這里放羊玩耍,看到這個情景,靈機一動,解下腰帶,兩頭各捆上一塊磚,搭在山羊身上,然後,用手拍一下羊背,身子輕巧的山羊,馱著磚一溜小跑就爬上了城牆。人們看了又驚又喜,紛紛仿效,大量的磚頭很快就運上了城牆。

5.嘉峪山的傳說

在很久以前,從祁連山流下來的雪水,不斷匯合成北大河,它穿過河西走廊中段的荒原,澆灌著那一帶的良田,養育著那裡的各族人民。

有一天,一個牧童正在荒原上放羊,迎頭碰上一個古怪老頭兒,身上背一袋子石沙,問他去北大河如何走,並說:"這北大河原是我的家,後來被一群百姓搶去,我這次來要用石沙堵住北大河。"

牧童聽後非常氣憤,立刻頂撞道:"別說你用一袋石沙,就是把北邊大山搬來,也妄想使北大河改道。"那老頭兒一聽氣炸了,立刻將這袋石沙向左右撤開,驟然間,荒原上突起許多丘陵和一座大山,這座大山就是現在的嘉峪山。

原來這個怪老頭兒是龜精變的,只見他口念咒語,企圖推倒嘉峪山來封堵北大河,正在此時,突然狂風大作,電閃雷鳴,玉皇大帝派雷神把老頭兒擊死了。在他死的地方,立即隆起了個山包,形狀如龜,這就是現在的"龜蓋山"。

拓展資料:

長城,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是一道高大、堅固而連綿不斷的長垣,用以限隔敵騎的行動。長城不是一道單純孤立的城牆,而是以城牆為主體,同大量的城、障、亭、標相結合的防禦體系。

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發生在首都鎬京(今陝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戲諸侯」就源於此。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互相防守,長城修築進入第一個高潮,但此時修築的長度都比較短。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後,秦始皇連接和修繕戰國長城,始有萬里長城之稱。

長城資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陝西、甘肅、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河南、青海、寧夏、新疆等15個省區市。期中陝西省是中國長城資源最為豐富的省份,境內長城長度達1838千米。根據文物和測繪部門的全國性長城資源調查結果,明長城總長度為8851.8千米,秦漢及早期長城超過1萬千米,總長超過2.1萬千米。

1961年3月4日,長城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12月,長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⑦ 有關長城的傳說故事

1、孟姜女哭長城

秦朝,有個善良美麗的女子,名叫孟姜女。一天,她正在自家的院子里做家務,突然發現葡萄架下藏了一個人,嚇了她一大跳,正要叫喊,只見那個人連連擺手,懇求道:「別喊別喊,救救我吧!我叫范喜良,是來逃難的。」

原來這時秦始皇為了造長城,正到處抓人做勞工,已經餓死、累死了不知多少人!孟姜女把范喜良救了下來,見他知書達理,眉清目秀,對他產生了愛慕之情,而范喜良也喜歡上了孟姜女。他倆兒心心相印,徵得了父母的同意後,就准備結為夫妻。

成親那天,孟家張燈結綵,賓客滿堂,一派喜氣洋洋的情景。眼看天快黑了,喝喜酒的人也都漸漸散了,新郎新娘正要入洞房,忽然只聽見雞飛狗叫,隨後闖進來一隊惡狠狠的官兵,不容分說,用鐵鏈一鎖,硬把范喜良抓到長城去做工了。

好端端的喜事變成了一場空,孟姜女悲憤交加,日夜思念著丈夫。她想:我與其坐在家裡干著急,還不如自己到長城去找他。對!就這么辦!孟姜女立刻收拾收拾行裝,上路了。一路上,也不知經歷了多少風霜雨雪,跋涉過多少險山惡水,孟姜女沒有喊過一聲苦,沒有掉過一滴淚,終於,憑著頑強的毅力,憑著對丈夫深深的愛,她到達了長城。

這時的長城已經是由一個個工地組成的一道很長很長的城牆了,孟姜女一個工地一個工地地找過來,卻始終不見丈夫的蹤影。最後,她鼓起勇氣,向一隊正要上工的民工詢問:「你們這兒有個范喜良嗎?」民工說:「有這么個人,新來的。」孟姜女一聽,甭提多開心了!

她連忙再問:「他在哪兒呢?」民工說:「已經死了,屍首都已經填了城腳了猛地聽到這個噩耗,真好似晴天霹靂一般,孟姜女只覺眼前一黑,一陣心酸,大哭起來。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哭得天昏地暗,連天地都感動了。

天越來越陰沉,風越來越猛烈,只聽「嘩啦」一聲,一段長城被哭倒了,露出來的正是范喜良的屍首,孟姜女的眼淚滴在了他血肉模糊的臉上。她終於見到了自己心愛的丈夫,但他卻再也看不到她了,因為他已經被殘暴的秦始皇害死了。

2、定城磚的傳說

定城磚指放置在嘉峪關西瓮城門樓後檐台上的一塊磚。相傳明正德年間,有一位名叫易開占的修關工匠,精通九九演算法,所有建築,只要經他計算,用工用料十分准確和節省。監督修關的監事管不信,要他計算嘉峪關用磚數量,易開占經過詳細計算後說:"需要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塊磚。」

監事管依言發磚,並說:"如果多出一塊或少一塊,都要砍掉你的頭,罰眾工匠勞役三年。"竣工後,只剩下一塊磚,放置在西瓮城門樓後檐台上。監事管發覺後大喜,正想藉此剋扣易開占和眾工匠的工錢,哪知易開占不慌不忙的說:"那塊磚是神仙所放,是定城磚,如果搬動,城樓便會塌掉。"

監事管一聽,不敢再追究。從此,這塊磚就一直放在原地,誰也不敢搬動。現在,此磚仍保留在嘉峪關城樓之上。

3、冰道運石

當初,修建嘉峪關城時,需要成千上萬塊長2米、寬0.5米、厚0.3米的石條,工匠們在黑山將石條鑿好後,卻人抬不起,車拉不動,且山高路遠,無法運輸。大夥兒邊鑿石條邊發愁,眼看隆冬季節就要到了,石條還沒有從山裡運出一塊,若要耽誤工期,沒有工錢是小,這腦袋可就難保了。

大家正在長噓短嘆,這時,忽然山頂一聲悶雷,從白雲中飄下一幅錦綢,眾工匠趕緊接住,只見上面若隱若現有幾行字,大家看後恍然大悟,按其行事。等到冬季到來後,眾人從山上往關城修一條路,在路面上潑水,讓其結成一條冰道,然後把石條放在冰道上滑行運輸。

結果非常順利的把石條運到了嘉峪關城下,不但沒有延誤工期,反而節省了不少工期。眾工匠為了感謝上蒼的護佑,在關城附近修建廟宇,供奉神位,並成為工匠出師後必須參拜的地方。

4、山羊馱磚

嘉峪關城,城牆高9米,還要在城牆之上修建數十座大小不同的樓閣和眾多的垛牆,用磚數量之大是非常驚人的,當時,施工條件很差,沒有吊運設備,全靠人工搬運。而當時修關城所用的磚,都是在40里以外的地方燒制而成。磚燒好後,用牛車拉到關城之下,再用人工往上背。

由於城高,唯一能上下的馬道坡度大,上下很困難,盡管派了許多人往城牆上背磚,個個累得要死,但背上去的磚卻仍然供不應求,工程進展受到了嚴重影響。

一天,一個放羊的孩子來到這里放羊玩耍,看到這個情景,靈機一動,解下腰帶,兩頭各捆上一塊磚,搭在山羊身上,然後,用手拍一下羊背,身子輕巧的山羊,馱著磚一溜小跑就爬上了城牆。人們看了又驚又喜,紛紛仿效,大量的磚頭很快就運上了城牆。

5、跑馬長城界

秦始皇把胡人打跑以後,為了阻擋胡人興兵復仇,提出在與胡人交界的地方,修一座堅固的長城。他的建議,博得了許多大臣的贊賞。並一致認為,應先從東北的遼中開始,因為那裡一面臨海,還是一個戰略要地。

從那兒開始,在胡人恢復往日的氣勢以前,完全可以把長城修完。那麼,到底修到哪呢?秦始皇主張將統一的六國全部用長城圍上。

許多大臣表示:如果把六國全部圍上,長城總長可達幾萬里,需要幾十年的時間才能修完。這樣一來,人力物力消耗太大,有可能造成人亡國空。所以,大臣們建議,還是短一點好。但是,不管大臣怎樣反對,秦始皇還是極力主張用長城圍住六國。

他越是極力主張,大臣們就越是極力反對。秦始皇揚頭想了一會兒,臉上露出不易察覺的冷笑。他提議,跑馬劃長城界。讓一個將官,騎一匹快馬,人馬飽食之後,人不下馬,馬不停蹄,由山海關起跑,經由六國邊界,能跑幾天算幾天,跑出多遠修多遠。

眾大臣一想,這還可以。縱然是追風趕月的千里馬,跑上兩三天,也就是兩三千里。所以,他們點頭答應誰想到,秦始皇又提出一個條件:沿全國邊界,不論山峰還是平地,每三百里修一行營,跑馬者從行營中跑過,以壯人馬之威。眾大臣不知其中用意,也都同意了。

文武百官退下以後,秦始皇把心腹之人找來,如此這般地吩咐幾句,他們便分頭行事去了。跑馬這天,只見一員將官,頂白盔,騎白馬,穿白袍,掛白甲。他從第一座行營中飛出,走平地,越高山,半天多時間,沖到第二座行營。沖出二座行營,直奔三座行營。

四座、五座……六天多時間,沖過十座行營。秦始皇接到探馬的傳報:跑馬者已沖過十座行營。這些大臣很納悶,這馬怎麼這樣能跑啊,六天多了,還跑啊。又有五六天功夫,探馬又報,跑馬者已沖過二十座行營。

大臣更奇怪了,怎麼,這馬還跑哪?這是什麼人?騎的是什麼馬?十多天了,俄不死也該累死了。想必是仙人騎神馬又過六天多,探馬又報,跑馬者再次沖過十座行營。這回大臣都明白了,就是神仙也不行嗎。你瞅我,我瞅你,是不是秦始皇從中搞鬼了?

探馬接連傳報,跑馬者沖過四十座行營。秦始皇這個高興呀,就甭說了,可是,有的大臣鼻子都氣歪了。白袍將還在騎馬飛跑著。戰馬跑到嘉峪關的時候,只見白袍將猛抽白馬幾鞭,白馬口鼻流水,一個大翻個倒在地上。白袍將也從馬上掉了下來。

這是怎麼回事?一匹馬怎麼一氣跑了一萬多里?原來,這是秦始皇用的計。為了達到長城圍六國的目的,他提出每三百里設一行營,他派心腹之八,每座行營都備一匹白馬,一員白袍將。第一座行營的白袍將到第二座,第二座的預備人馬接著跑出,看上去如同一個人一樣。

就這樣,一共傳了四十多座行營。那為什麼到嘉峪關人落馬倒呢?原來,駐嘉峪關行營有個姓趙的將官,對秦始皇這種做法極為不滿。他認為,長城修到嘉峪關,就可以阻擋胡人的進犯,何必要修那麼長呢?太勞民傷財了。所以,他見前營快馬一到,讓餓了幾天的戰馬一個勁的喝水。

他上馬以後,猛打戰馬兩鞭,戰馬一機靈,緊跑幾步,嗆水倒在地上。秦始皇聽說馬倒嘉峪關,很不高興。但是,按照他事先的話,長城只得修到嘉峪關了。

⑧ 關於長城的故事和傳說

(一)晾經石

在甘肅嘉峪關附近,有一塊潔白的晾經石,傳說是玄奘晾經的地方。 據說唐朝玄奘與悟空、八戒、沙僧師徒四人,歷盡千辛萬苦,長途跋涉,從印度取經回來,闖過火焰山,涉過疏勒河,來到河西走廊。

這天,天氣特別炎熱,烈日當頭,如焚 似火,一望無際的戈壁灘更是熱得無處藏身,石塊被烤得滾燙滾燙,好像天上下火一般,玄奘騎馬在前,三個徒弟背著經卷緊跟後面,沒走幾步就個個被烈日烤得汗流 浹背,唇乾舌燥,面紅耳赤。

豬八戒實在忍受不了,便苦苦哀求師父道:"這天要熱死人,還是找個樹蔭歇息一下再趕路不遲。"玄奘聽後立即呵斥道:"這一片戈壁荒原千里,連棵草都不長,哪裡來的樹,還是趕快趕路要緊!"

八戒無奈,只得撅著大嘴,氣喘噓噓地向前趕路,一邊走一邊向天上看去,只見天上藍藍的,一絲雲彩也沒有,順便說了一句:"這會兒要是下一場雨該多痛快呀。"

不料。話音剛落,立即烏雲密布,電閃雷鳴,瓢潑大雨傾盆而下,師徒四人被淋成了落湯雞,經卷也全被淋濕透了。天晴後,玄奘急忙命悟空前去探路,找個好地方好把經卷攤開晾曬一下。

悟空一個跟頭翻上雲端,發現不遠處有一座黑油油的黑石山,一打聽得知此山叫洞庭山。悟空趕緊帶師傅來到山上,玄奘一看十分滿意,並指著一塊黑油油的大石頭說:"這塊石頭正是晾經的好地方,你們趕快打開經卷攤開晾曬,並令八戒看守經卷,不得有誤。"

很快,經卷晾曬幹了,師徒四人急忙收拾經卷,准備趕路。不料有幾張緊緊粘在石頭之上,怎麼揭也揭不下來。沒辦法,只好抄錄在別的紙上。

不久,這塊晾曬過經卷的黑石突然變成白色。以後,人們便把這塊潔白如玉的石頭稱為"晾經石"從此,這個民間傳說就流傳開了。

(二)嘉峪關城

明初,朱元璋為鞏固西北一帶防線,派征虜大將軍馮勝到河西走廊一帶駐防,並准備在那裡選址建關,以防止塞外蒙古瓦刺族的入侵。馮勝到處視察,尋找關址,最後決定在龜蓋山上修造一座雄關。

他很快請來了能工巧匠,在山上放了線、釘了木樁,准備第二天破土動工。誰知第二天一早,馮勝來到工地一看,發現地上的線和樁均已不見,他一邊派人四處尋找,一邊叫來昨夜值班兵士詢問。

值班兵士稟報說:"昨夜我值班時,不曾合過一眼,到四更時分,驟然狂風四起,颳得天昏地暗,風停後,再看地面上的線和樁均已不見了。"正在此時,到別處尋找線、樁,士兵氣喘噓噓的跑來報告:"丟失的線、樁已在狹谷北面的嘉峪山坡上找到了。"

馮勝將信將疑地跑到那裡一看,樁和線整整齊齊地釘在山坡上,真是驚訝不已,靜下心來再仔細觀看這里的地形:只見南面祁連山白雪皚皚,北面馬鬃山連綿不斷,西面是廣闊戈壁灘,東面綠洲片片,還有淙淙流淌的股股泉水。腳下,山勢平坦,方圓還有五十畝地大。

若在這里建關,依山傍水,居高臨下,進可攻,退可守,固若金湯。進而細想,當初選址在龜蓋山,那裡是討賴河下游,夏季由於祁連山積雪的大量融化,洪水沖關而過,會致使全軍覆沒。

越想越感到慶幸,"真是天助於我而改關址也"。馮勝立即上奏皇帝,隨後,大興土木,修築了一座長220丈的嘉峪關城。

(三)孟姜女哭長城

秦朝時候,有個善良美麗的女子,名叫孟姜女。一天,她正在自家的院子里做家務,突然發現葡萄架下藏了一個人,嚇了她一大跳,正要叫喊孟姜女廟,只見那個人連連擺手,懇求道:「別喊別喊,救救我吧!我叫范喜良,是來逃難的。」

原來這時秦始皇為了造長城,正到處抓人做勞工,已經餓死、累死了不知多少人!孟姜女把范喜良救了下來,見他知書達理,眉清目秀,對他產生了愛慕之情,而范喜良也喜歡上了孟姜女。他們倆兒心心相印,徵得了父母的同意後,就准備結為夫妻。

成親那天,孟家張燈結綵,賓客滿堂,一派喜氣洋洋的情景。眼看天快黑了,喝喜酒的人也都漸漸散了,新郎新娘正要入洞房,忽然只聽見雞飛狗叫,隨後闖進來一隊惡狠狠的官兵,不容分說,用鐵鏈一鎖,硬把范喜良抓到長城去做工了。

好端端的喜事變成了一場空,孟姜女悲憤交加,日夜思念著丈夫。她想:我與其坐在家裡干著急,還不如自己到長城去找他。對!就這么辦!孟姜女立刻收拾收拾行裝,上路了。

一路上,也不知經歷了多少風霜雨雪,跋涉過多少險山惡水,孟姜女沒有喊過一聲苦,沒有掉過一滴淚,終於,憑著頑強的毅力,憑著對丈夫深深的愛,她到達了長城。這時的長城已經是由一個個工地組成的一道很長很長的城牆了,孟姜女一個工地一個工地地找過來,卻始終不見丈夫的蹤影。

最後,她鼓起勇氣,向一隊正要上工的民工詢問:「你們這兒有個范喜良嗎?」民工說:「有這么個人,新來的。」孟姜女一聽,甭提多開心了!她連忙再問:「他在哪兒呢?」民工說:「已經死了,屍首都已經填了城腳了!」

猛地聽到這個噩耗,真好似晴天霹靂一般,孟姜女只覺眼前一黑,一陣心酸,大哭起來。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哭得天昏地暗,連天地都感動了。

天越來越陰沉,風越來越猛烈,只聽「嘩啦」一聲,一段長城被哭倒了,露出來的正是范喜良的屍首,孟姜女的眼淚滴在了他血肉模糊的臉上。她終於見到了自己心愛的丈夫,但他卻再也看不到她了,因為他已經被殘暴的秦始皇害死了。

(四)定城磚的傳說

定城磚指放置在嘉峪關西瓮城門樓後檐台上的一塊磚。 相傳明正德年間,有一位名叫易開占的修關工匠,精通九九演算法,所有建築,只要經他計算,用工用料十分准確和節省。監督修關的監事管不信,要他計算嘉峪關用磚數量,易開占經過詳細計算後說:"需要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塊磚。"

監事管依言發磚,並說:"如果多出一塊或少一塊,都要砍掉你的頭,罰眾工匠勞役三年。"竣工後,只剩下一塊磚,放置在西瓮城門樓後檐台上。

監事管發覺後大喜,正想藉此剋扣易開占和眾工匠的工錢,哪知易開占不慌不忙的說:"那塊磚是神仙所放,是定城磚,如果搬動,城樓便會塌掉。"監事管一聽,不敢再追究。從此,這塊磚就一直放在原地,誰也不敢搬動。現在,此磚仍保留在嘉峪關城樓之上。

(五)山羊馱磚

嘉峪關城,城牆高9米,還要在城牆之上修建數十座大小不同的樓閣和眾多的垛牆,用磚數量之大是非常驚人的,當時,施工條件很差,沒有吊運設備,全靠人工搬運。而當時修關城所用的磚,都是在40里以外的地方燒制而成。

磚燒好後,用牛車拉到關城之下,再用人工往上背。由於城高,唯一能上下的馬道坡度大,上下很困難,盡管派了許多人往城牆上背磚,個個累得要死,但背上去的磚卻仍然供不應求,工程進展受到了嚴重影響。

一天,一個放羊的孩子來到這里放羊玩耍,看到這個情景,靈機一動,解下腰帶,兩頭各捆上一塊磚,搭在山羊身上,然後,用手拍一下羊背,身子輕巧的山羊,馱著磚一溜小跑就爬上了城牆。人們看了又驚又喜,紛紛仿效,大量的磚頭很快就運上了城牆。

⑨ 長城的故事和資料

長城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9世紀的周代。當時周宣王為防禦北方
民族
的侵襲曾修建了列城和烽火台。公元前7世紀,許多諸侯國,如齊、魏、趙、燕、秦等,都修建了自己的長城,以防鄰國的人侵。公元前22l年,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全國。不久,便下令開始修築長城,把秦、燕、趙等國北部的長城連接起來,並加以增築、擴建,築成西起臨挑東達遼東的秦長城。漢武帝時也曾數次修築長城,用來保護河套、隴西
等地
以及東西往來的交通。
玉門關聯:
無邊
晴雪
天山出
不斷風雲地極來
陽關長亭聯:
悲歡聚散
一杯酒
西北東南萬里程
嘉峪關·魏炳蔚題:
時雨助五師直教萬里昆侖爭迎馬跡
春風懷帝力且喜十年帷幄重握刀環
孟姜女哭長城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