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故事
❶ 有關老子的故事(簡介也行)
老子(傳說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春秋時期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陽,《史記》載為楚國苦縣 今安徽渦陽人,也有史料記載,老子為河南鹿邑太清人,漢族人,與孔子同時期而年稍長於孔子。朱強說又稱老聃。在傳說中,老子一生下來時,就具有白色的眉毛及鬍子,所以被後來稱為老子。相傳生活在春秋時期。老子著有《道德經》,是道家學派的始祖,他的學說後被莊周發展。道家後人將老子視為宗師,與儒家的孔子相比擬,史載孔子曾學於老子。在道教中,老子是一個很主要的神仙,被稱為太上老君,尊為道祖。從《列仙傳》開始,把老子列為神仙,還說老子重視房中術。東漢時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聖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為一,視老子為化生天地的神靈。成為了道教創世說的雛形。而在漢桓帝時,漢桓帝更是親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為仙道之祖。
老子的思想主張是"無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老子樣貌:據太平廣記所記載:老子黃白色,美眉,廣顙長耳,大目疏齒,方口厚唇;額有三五達理,日角月懸;鼻純骨雙柱,耳有三漏門;足蹈二五,手把十文。(老子皮色黃白,眉毛很美,額頭寬闊耳朵很長,眼睛很大,牙齒稀疏,四方大口嘴唇很厚。他的額頭有十五道皺紋,額角兩端似有日月的形狀。他鼻子很端正,有兩根鼻骨,耳朵上有三個耳孔。他一步可跨一丈,雙手上有十道貴人的紋路。)
《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以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恆意義。《老子》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深刻影響,其內容主要見《老子》這本書。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我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說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萊子。《老子》一書是否為老子所作,歷來有爭論。
參考 http://ke..com/view/2237.htm
❷ 老子的寓言故事
老子(傳說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春秋時期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陽,《史記》載為楚國苦縣 今安徽渦陽人,也有史料記載,老子為河南鹿邑太清人,漢族人,與孔子同時期而年稍長於孔子。朱強說又稱老聃。在傳說中,老子一生下來時,就具有白色的眉毛及鬍子,所以被後來稱為老子。相傳生活在春秋時期。老子著有《道德經》,是道家學派的始祖,他的學說後被莊周發展。道家後人將老子視為宗師,與儒家的孔子相比擬,史載孔子曾學於老子。在道教中,老子是一個很主要的神仙,被稱為太上老君,尊為道祖。從《列仙傳》開始,把老子列為神仙,還說老子重視房中術。東漢時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聖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為一,視老子為化生天地的神靈。成為了道教創世說的雛形。而在漢桓帝時,漢桓帝更是親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為仙道之祖。
老子的思想主張是"無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老子樣貌:據太平廣記所記載:老子黃白色,美眉,廣顙長耳,大目疏齒,方口厚唇;額有三五達理,日角月懸;鼻純骨雙柱,耳有三漏門;足蹈二五,手把十文。(老子皮色黃白,眉毛很美,額頭寬闊耳朵很長,眼睛很大,牙齒稀疏,四方大口嘴唇很厚。他的額頭有十五道皺紋,額角兩端似有日月的形狀。他鼻子很端正,有兩根鼻骨,耳朵上有三個耳孔。他一步可跨一丈,雙手上有十道貴人的紋路。)
《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以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恆意義。《老子》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深刻影響,其內容主要見《老子》這本書。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我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說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萊子。《老子》一書是否為老子所作,歷來有爭論。
❸ 老子的故事(要簡短)
於「紫氣東來」有一個美麗的傳說:老子很有學問,在周王朝擔任主管圖書典籍的官職。大約在他七十多歲的時候,天下大亂,諸侯之間爭奪地盤和權位的戰爭經常發生,老子預料到,將來會發生更大的戰亂,所以就辭官不做,騎著一頭青牛,離開了洛陽向西走去,平平安安地度過晚年。一個清晨,函谷關善觀天象的關令尹喜突然看到東方紫氣氤氳,便出關相迎,果然見一長須如雪,道骨仙風的老者,騎著青牛悠悠而來,這就是老子。尹喜把老子留下來,請他做篇文章再走,老子就寫了一篇專門講「道」和「德」的文章,約五千字左右,後來人們把這篇文章印成書,書名就叫《老子》,又叫《道德經》。老子寫完文章後,騎著青牛繼續向西走,後來就不知道到哪裡去了。從此,在道教的眾多神仙中,老子成了至高無上的天神,叫「太清道德天尊」,在民間都尊他為「太上老君」。
❹ 老子小故事
老子出關的故事
老子最後看到周王朝越來越衰弱了,衰敗得不像樣子了。他決定出走了,要遠走高飛了。這要說到老子出關的事了。
老子要到秦國去,到西域去,這就得經過函谷關。
守關的長官是尹喜,稱關令尹喜。這一天他正站在城關上瞭望著,只見關谷中有一團紫氣從東方冉冉飄移過來。
關令尹喜是一個修養與學識極其高深的人。他一看到這種氣象,心裡一頓,這是有聖人來了!只有聖人來才會有這樣的雲氣,今天一定有聖人要經過我的城關了,不知是哪一位。不多一會兒,就見到一位風骨非凡、仙風道骨的人,騎著一頭青牛慢慢向關口行來。
竟然是老子!關令尹喜知道他要遠走高飛了,就一定要讓這位當代最著名的思想家留下他的智慧來,於是纏著他,要他寫一點著作,作為放他出關的條件。
老子當然是不太願意的,但是不答應關令尹喜,是不會放他過關的,他不給你護照簽證啊!老子沒辦法,於是只得答應條件。
那時老子沉思默想,將他的智慧一個字一個字地寫在了簡牘上,先寫了上篇,又接著寫了下篇,據說寫了幾天。寫完了一數,共有五千來字,取名為《道德經》,上篇叫《道經》,下篇叫《德經》,又分成八十一章。
於是一部「五千言」的驚天動地的偉大著作誕生了!
據說,關令尹喜讀到這樣美妙的著作,深深地陶醉了,被吸引了。他對老子說:「讀了您的著作啊,我再也不想當這個邊境官了,我要跟您一起出走了。」老子莞爾一笑,同意了。
據說,關令尹喜真的跟著老子出走了,後來還有人看到他們兩人一起在西域流沙那兒呢,而且都活了好長好長的歲數!
❺ 關於老子的歷史故事
關於老子出生的傳說,據傳被道教奉為太上老君的老子是彭祖的後裔,在商朝陽甲年,公神化氣,老子寄胎於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
一天,理氏在村頭的河邊洗衣服,忽見上游飄下一個黃澄澄的李子。理氏忙用樹枝將這個拳頭大小的黃李子撈了上來。到了中午,理氏又熱又渴,便將這個李子吃了下去。從此,理氏懷了身孕。
理氏懷了81年的胎,生下一個男孩。這男孩一生下就白眉白發,白白的大絡腮鬍子。因此,理氏給他取的名子叫「老子」。老子生下來就會說話,他指著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樹,說:「李就是我的姓。」
老子在中國古代神話中是一個顯赫的人物。在《封神演義》中,洪均老祖親傳的三大弟子——原始天尊、老子、通天教主分別創立闡、道、截三教,老子為道教教主。當時三位教主共立封神榜,後來通天教主大擺誅仙陣,老子應邀闖陣,在陣中與通天教主一場大戰,酣戰中,老子把青牛一拍,跳出圈子來,把魚尾冠一推,只見頭頂上三道氣出,化為三清,少頃,從東、南、北方向來了上清、玉清、太清三個道人,俱各霞光萬道、鶴發童顏,將通天教主團團圍住,混戰中,通天教主中了老子幾扁拐,落荒而逃。這就是著名的「老子一氣化三清」的故事。後人有詩贊曰:
「函關初出至昆侖,一統華夷屬道門;我體本同天地老,須弭山倒性還存。」
❻ 老子的故事
這個鏈接是中國老子網網站的鏈接,裡面有很多老子的傳說故事,你可以看一下
http://www.chinalaozi.cn/show.asp?id=77
http://www.chinalaozi.cn/index.asp
我下面之復制了一個紫氣東來。
紫氣東來
顧名思義,「紫氣東來」就是紫氣自東而來。比喻祥瑞降臨。正是由於它的美好含義,所以在中國民間,當每年的春節來臨之際,家家戶戶都喜歡把它作為春聯的橫批,貼在門框上。
漢朝人劉向在《列仙傳》中寫道:「老子西遊,關令尹喜望見有紫氣浮關,而老子果乘青牛而過也。」「紫氣東來」這句成語就出典於此。此處所說的「關」是指函谷關,在河南省最西部的靈寶市北邊,是中國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與山海關、武勝關等齊名,並稱為中國八大雄關。春秋時期開始建立,三千多年來,一直都是東去洛陽、西達長安的咽喉要道,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關於「紫氣東來」有一個美麗的傳說:老子很有學問,在周王朝擔任主管圖書典籍的官職。大約在他七十多歲的時候,天下大亂,諸侯之間爭奪地盤和權位的戰爭經常發生,老子預料到,將來會發生更大的戰亂,所以就辭官不做,騎著一頭青牛,離開了洛陽向西走去,平平安安地度過晚年。一個清晨,函谷關善觀天象的關令尹喜突然看到東方紫氣氤氳,便出關相迎,果然見一長須如雪,道骨仙風的老者,騎著青牛悠悠而來,這就是老子。尹喜把老子留下來,請他做篇文章再走,老子就寫了一篇專門講「道」和「德」的文章,約五千字左右,後來人們把這篇文章印成書,書名就叫《老子》,又叫《道德經》。老子寫完文章後,騎著青牛繼續向西走,後來就不知道到哪裡去了。從此,在道教的眾多神仙中,老子成了至高無上的天神,叫「太清道德天尊」,在民間都尊他為「太上老君」。
老子的《道德經》雖只有五千字,但卻留下了許多成語,諸如「自知之明」、「善始善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等都出於此,被中華民族世代沿用。而今,一進入函谷關風景點,就能感受到「紫氣東來」的文化氣息,老子騎著青牛飄然而至的石頭塑像、老子撰寫《道德經》的書案「靈石」和「自知之明」等名句的石刻……都躍然眼前。由於函谷關散發出來的「紫氣東來」的濃厚的歷史文化氣息,吸引著海外眾多的遊客慕名而來,領略這千古雄關的美麗風采。
❼ 老子生平介紹、故事
老子名耳,字伯陽、外字聃,世人尊稱為「老子」(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生於東周的苦縣厲鄉曲仁里(原屬陳國,後並入楚國,今河南省鹿邑縣),據《史記》記載,老子是婚生子。
老子師從殷商末臣之商容,於東周春秋末之周守藏室任吏(柱下史)、春秋時代思想家,隱居邢台廣陽山。此人有著作被人們廣泛奉為《道德經》,是道家的經典、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李聃的學說後被莊周、楊朱、列禦寇等人發展,後人奉為道家學派之開教宗師。《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曾記載孔子向老子請教關於禮的問題。
老子主張無為而治、天人合一、清靜無為的統治理念,和莊子同樣是道家的重要人物,合稱「老莊」,或與太史儋並列,存世約有九十餘歲或一百歲。李聃被尊為道家與道教始祖、東方三大聖人之首,唐朝追認李聃為李姓始祖。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
(7)老子的故事擴展閱讀
1、老子道家思想:
道家是中國春秋戰國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學派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傳說中,軒轅黃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
一般來說,公認第一個確立道家學說的是春秋時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經》)中作了詳細的闡述。
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還有戰國時期的莊周、列禦寇、惠施等人。道家倡導自然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尊黃帝、老子為創始人,並稱黃老。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認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統治宇宙中一切運動的法則。
西漢初年,漢文帝、漢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國,使人民從秦朝苛政中得以休養生息。歷史稱之為文景之治。
其後,儒家學者董仲舒向漢武帝提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並被後世帝王採納。道家從此成為非主流思想。 雖然道家並未被官方採納,但繼續在中國古代思想的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宋明理學更是揉合了道學的思想發展而成。
道家思想後來被張魯的五斗米道等宗教吸收,並演變成中國的重要宗教之一——道教。魏晉風流在清談玄學時更著重煉丹。因此,道家與道教常被人混淆。
2、老子主要著作《道德經》:
現在道家所說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由道家寶典《道德經》而來,道就是自然客觀規律,《道德經》就是一部用「道」來解釋萬物演化的規律的道家哲學典籍。
《道德經》洋洋灑灑共5000餘字,又被稱為《老子》或者《道德真經》。
《道德經》有上下兩冊,上冊37篇主要是道經,下冊44篇則是德經,《道德經》的思想要義為「道是德之本,德是道之術」。《道德經》被譽為影響中國社會思想的三大思想著作之一。
《道德經》中闡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用「道」來描述宇宙的變化,「道」就是「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所以道就是自然之中存在的客觀規律,比如天象的四季更替。
❽ 老子的故事(簡短)
1、傳說老子騎青牛過函谷關,在函谷府衙為府尹留下洋洋五千言《道德經》時,一年逾百歲、鶴發童顏的老翁招招搖搖到府衙找他。 老子在府衙前遇見老翁。
老翁對老子略略施了個 禮說:聽說先生博學多才,老朽願向您討教個明白。老翁得意地說:我今年已經一百零六歲了。說實在話,我從年少時直到現在,一直是游手好閑地輕松度日。
與我同齡的人都紛紛作古,他們開墾百畝沃田卻沒有一席之地,修了萬里長城而未享轔轔華蓋,建了4舍屋宇卻落身於荒野郊外的孤墳。
而我呢,雖一生不稼不穡,卻還吃著五穀;雖沒置過片磚只瓦,卻仍然居住在避風擋雨的房舍中。先生,是不是我現在可以嘲笑他們忙忙碌碌勞作一生,只是給自己換來一個早逝呢?
老子聽了,微然一笑,吩咐府尹說:請找一塊磚頭和一塊石頭來。老子將磚頭和石頭放在老翁面前說:如果只能擇其一,仙翁您是要磚頭還是願取石頭?老翁得意地將磚頭取來放在自己的面前說:我當然擇取磚頭。
老子撫須笑著問老翁:為什麼呢?老翁指著石頭說:這石頭沒楞沒角,取它何用?而磚頭卻用得著呢。老子又招呼圍觀的眾人問:大家要石頭還是要磚頭? 眾人都紛紛說要磚而不取石。老子又回過頭來問老翁:是石頭壽命長呢,還是磚頭壽命長? 老翁說:當然石頭了。
老子釋然而笑說:石頭壽命長人們卻不擇它,磚頭壽命短,人們卻擇它,不過是有用和沒用罷了。天地萬物莫不如此。壽雖短,於人於天有益,天人皆擇之,皆念之,短亦不短;壽雖長,於人於天無用,天人皆摒棄,倏忽忘之,長亦是短啊。老翁頓然大慚。
2、老子日常生活待人接物,無不具有教學的風范。當時,有一位自認「廣聞博學」的士成錡,因經常聽人贊嘆老子,心想:「難道還有人比我聰明,比我更有智慧?為何大家對老子的評價那麼高?」因此,他就登門拜訪老子。
當他來到老子的住處,一見老子便說:「我經常聽人稱贊你是大智慧的人,所以特來拜訪。但是我見到的和聽到的卻不一樣。走進你的住處,好像進入鼠洞,滿地丟棄的菜蔬,一片雜亂,你根本不懂得調理生活環境,枉費我迢迢來此,而你竟然是這么糟的人!」
老子聽了毫無反應。來訪者罵完轉身就走。但當天,士成錡一直回想,心裡覺得很奇怪——我對人人稱為聖人的老子破口大罵,把他比成老鼠,他一句話也答不出來,我應有勝利之感才對,但為何心裡反而失落,這是什麼道理?
當晚,他一夜失眠。隔天一早又去拜訪老子,老子的表情和昨天一樣,並無溫怒之色,也無排斥他的表情。來訪者坐在老子面前,問道:「昨天我說了很多無禮的話,但是你一點兒也不生氣。我自以為勝利了,可是心裡卻若有所失,這是什麼道理?」
老子這時才開口說:「真正體會人生真理的人平等看待一切生物,不管是牛、馬、狗、貓或是老鼠,和人有多大差異呢?所以,不論你把我比成什麼,我都不覺得是侮辱,因為生命之體是平等的呀!」
士成錡聽了頓有所悟,趕緊把座椅移到一旁,不敢和老子對坐,他覺得老子太偉大了,而自己忽然變得卑小幼稚。
他又繼續請教:「要如何才能真正體悟真理?」老子回答:「你昨天來時擺著架勢,目露凶光,由此可知你的心氣浮動。要知道自以為是、傲視他人、喜好辯論之人,其心念必然不得自在。」
人人都有純真的本性,但習性一起,處處要向人挑戰,其實心中已有自性之賊,若能恢復純真的本性,所謂的馬、牛、猴、狗、貓……都是平等的,一切渾然忘我,則能和大自然融合成一體。
(8)老子的故事擴展閱讀
老子的著作、思想已成為世界歷史文化遺產的寶貴財富。老子思想影響不僅在道家內無人能及,在道家之外也影響深遠。
其影響不僅包括哲學、宗教、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美學、倫理學、文藝學、心理學、教育學、邏輯性、修辭學諸學科,而且涉及醫葯、養生、氣功、軍事、管理、建築、園藝等眾多領域。據元朝時的不完全統計,先秦以來,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時就超過三千餘種。
早在十八世紀,西方一些國家就有了《老子》的多種文字版本。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老子》一書是當今除《聖經》外,在全世界出版發行數量最多的一本書,單是日本就有三百多種版本。
到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歐洲共有60多種《道德經》譯文,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尼采,俄羅斯大作家托爾斯泰等世界著名學者對《道德經》都有深入的研究,並都有專著或專論問世。
老子是西方人眼中的東方三大聖人之一。美國《紐約時報》曾把老子列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倫敦的大英圖書館廣場有世界十大思想家塑像,老子為其中之一。老子思想早已突破國界,成為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
❾ 關於老子的故事!快!
有一天,老子在路上行走。走著走著,一位老人走上去問老子:「我一生碌碌無為,可最後我有房住,有飯吃,有錢花;而我的那些鄰居們他們一輩子在田地里耕作,可他們卻住的不好,而且都先我而去。你說人是不是應該像我這樣呀。」老子聽後,拿來路邊的石頭和磚頭問這位老人:「兩樣東西,你會選擇哪樣。」老人毫不猶豫的拿了磚頭,答道:「石頭雖壽命長,但磚頭對我有用。」老子又問了問路人,答案都是一樣的。
於是,老子便說:「正如石頭和磚頭一樣,人的價值也在於此。人不在乎活的長短,而在乎他對這個社會是否有價值。對我們的社會為價值的,我們會惦記於心,而對社會無用之人,世人會很快將他遺忘。
-----------------------------------------------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謚伯陽。
-----------------------------------------------
一日,老聃騎牛行至梁(今河南開封)之郊外,正閉目養神,忽聞有人大呼「先生」。老聃聞聲,睜開雙目,發現是弟子陽子居。
陽子居,魏國人,入周太學,聞老子淵博,曾私拜老子為師。沒想到在梁會與老子相遇,陽子居慌忙從高頭大馬上翻身而下,掀起錦綠長袍,跪拜於老聃所乘青牛前。老聃下來,扶起陽子居,與之相並同行。
老聃問道:「弟子近來忙於何事?」
陽子居施禮道:「來此訪先祖居,購置房產,修飾梁棟,招聘僕役,整治家規。」
老聃道:「有卧身之地、飲食之處則足矣,何需如此張揚?」
陽子居道:「先生修身,坐需寂靜,行需鬆弛,飲需素清,卧需安寧,非有深宅獨戶,何以能如此?置深宅獨戶,不招僕役,不備用具,何以能撐之?招聘僕役,置備用具,不立家規,何以能治之?」
老聃笑道:「大道自然,何須強自靜。行無求而自松,飲無奢而自清,卧無欲而自寧。修身何需深宅?腹飢而食,體乏而息,日出而作,日落而寢。居家何需眾役?順自然而無為,則神安體健;背自然而營營,則神亂而體損。」
陽子居知己淺陋,慚愧道:「弟子鄙俗,多謝先生指教。」
老聃問:「安居何處?」
陽於居道:「沛(今江蘇沛縣)。」
老聃說:「正好相伴同行。」陽子居很高興。欣然與老師結伴向東而行。行至難水,二人乘船而渡。老聃牽牛而先登,陽子居引馬而後上。老聃慈容笑貌。與同渡乘客談笑融融;陽子居昂首挺胸,客人見之施之以座,船主見之奉茶獻巾。難水過,二人騎牲繼續前行。老聃嘆道:「剛才觀你神態,昂首挺胸,傲視旁人,唯己獨尊,狂妄自大,不可教也。」陽子居面帶愧色,懇言道:「弟子習慣成自然,一定改之!」老聃道:「君子與人處,若冰釋於水,與人共事,如童僕謙下;潔白無瑕而似含垢藏污,德性豐厚而似鄙俗平常。」陽子居聽後,一改原來高傲,其貌不矜亦不恭,其言不驕亦不媚。老子贊曰:「小子稍有進!人者,生於父母之身,立於天地之間,自然之物也。貴己賤物則背自然,貴人賤己則違本性,等物齊觀,物我一體,順勢而行,借勢而止,言行不自然,則合於道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