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學故事
1、《情況不同》2、《靠自己》3、《鯊魚與魚》4、《神跡》5、《釣竿》 6、《你不能施捨給我翅膀》 7、《頭魚》8、《習慣的力量》 9、《上帝施捨的天堂》 10、《孩子的答案》 11、《批評,原來可以如此幽默》 12、《批評與鼓勵》 13、《生命中最初的痛》 14、《兩種思維的碰撞》 15、《兩種思維的碰撞》
❷ 有關教育故事有哪些
林清玄老師講過這么一件事:
高中,被班主任老師請去家裡,師母親自下廚,包餃子款待。
天哪,這多大的榮譽啊!
吃完飯,老師誠懇地握緊手對他說:「我教了30年書,我以我的生命作保證,你將來一定會成功的!」
林同學感激涕零,老師,您真是慧眼識才啊!自此發憤讀書。
後來才知道班上每一個同學,都去老師家裡吃過餃子。
❸ 求一個關於教育學方面的小故事
學會另一個角度看困境
從前,有個國王,他很會治理國家,而且經常微服出巡了解民情。在他的治理下,國泰民安,繁榮進步。他有個很能乾的丞相,每當有什麼重要大事,他都會先請教這名丞相,聽聽這位部屬的真知灼見。
有一天,突然下起雨來,國王外出的計劃受阻。國王便問他身邊的丞相:「這場大雨下得好不好?」
「好!大雨一過,街道干凈清潔,空氣清新。國王您可以享受雨過天晴的美妙景物,又可深入民間巡視民情。」
國王聽了很高興。
又一次,國王要外出巡視時,天氣非常炎熱,熱得國王汗流浹背,國王便問丞相:「這樣的熱天,出門好不好?」
丞相不假思索地說:「好!這樣的天氣是印度近日少有的,國王出巡,將會更加了解我國人民在這種火熱的天氣下,到底在做什麼。」
國王覺得很有道理,便高興地出門去了。
這位國王與丞相都有個共同的嗜好——打獵。國王每次打獵時,只有丞相相伴。
有一次,國王在檢查獵器時,不小心被獵器斬斷了一截拇指。他趕忙詢問丞相:「我的拇指被斬了一段,好不好?」
「好,國王陛下。」
國王聽後,滿腔怒氣,認為丞相落井下石,便下令將丞相關起來。
國王對關在牢房的丞相說:「現在你被關在牢房裡,好不好?」
「好。很好!」
國王被他氣壞了。
「既然你認為好,便在這兒住幾天吧!」說著很生氣地走開了。
過了兩天,國王的「打獵慾望」發作,很想出去打獵,但又礙於面子,不想釋放丞相,只好一個人單獨去打獵了。
平時,丞相比較熟悉地理環境,因此,經常都凱旋而歸。那天,國王一個人單獨打獵。在森林內追逐動物,幾個鍾頭下來,竟一根獸毛也沒有撈到。國王很不開心,便騎馬四處尋覓獵物。
不久,太陽下山,飛鳥歸巢。國王也累了,便下馬來牽著馬兒走著。突然,他發現四周的環境非常陌生。他心想:「一定是迷了路。」
走啊走,突然,國王不小心跌進一個捕捉獵物的陷阱。
那陷阱很深,國王三番五次地想爬出洞口,但是都失敗了。
過了一會兒,他聽到一陣腳步聲,越來越近,心中感到萬分高興,這回有救星了!「救命啊!」國王大聲呼救。
上面的人將他救了出來,不過,那些都是鄰國食人族的土人。那三五個土人將國王帶回了部落。
當晚,食人族上下皆大歡喜,圍著國王歌舞。國王被綁在一根十字架上,腳下堆積著一堆木柴,土人准備點火,吃燒人肉。國王因語言無法溝通,只好啞口無言,等待奇跡出現,不然就難逃一死。儀式開始了,酋長指示眾人坐下。不久一名巫師便開始祭禮。他以清水噴在國王身上,然後逐步檢查他身體的各個部位。當他檢查到手時,他低聲感嘆,不斷地搖頭嘆息。眾人不知所以然,都感到很驚奇。
巫師向酋長說:「我們族人只吃完整的動物。這種動物是不祥物,因為他的拇指斷了!我們不可以吃他!」
酋長立刻去查看,果然發現國王的拇指少了一截,便下令放走國王。
國王劫後餘生地撿回一條性命,非常激動,馬上趕回國都的牢房去拜見丞相。當他一見到丞相時,他便抱著這位「恩臣」哭了起來。
「現在我才知道為什麼你說我的斷指是件好事,他救了我一命。我錯怪你了!」
過後,國王又對丞相說:「我關你在牢里10多天,好不好?」
「好,很好!」
「為什麼?」國王不明白。
「陛下如果您不抓我進牢房,我一定會隨從您去打獵。我們都會被食人族抓取。您可以因為斷指而保全性命,但我必死無疑,因為我很完整啊!」
國王茅塞頓開:每件事都有其兩面性,是好,是壞,都在於你自己。
❹ 教育故事怎麼寫
如何撰寫教育故事
1、「教育故事」必須基於真實的課堂教學實踐。對真實的課堂教學實踐可以做某種技術性調整或修補,但不能虛構。
2、每個「教育故事」必須蘊涵一個或幾個教學事件,即教學過程中出現的某一個有意義的「教學問題」或發生的某一種意外的」教學沖突」。
3、由於它是對具體的教學事件的敘述,因此要有一定的情節性和可讀性。敘述要有一個從開始到結束的完整情節,突出戲劇性沖突,有人物的語言、內心活動,要揭示故事中人物的內心世界,不是記流水賬。敘述要具體、生動,講究文筆的清新優美。不應該是對活動的籠統描述,也不是抽象化、概括化說明,應具體。它不同於教學之前的「教學設計方案」(或「教案」),也不同於教學之後的「教學實錄」(或「課堂實錄」)。沒有人物的內心活動。
4、每個「教育故事」所敘述的教學事件必須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蘊含一定的教學理念、教學思想,具有一定的啟迪作用。
5、要有問題性,不是簡單地把一天的事情原原本本記錄下來,這樣做沒有意義。而應該是捕捉教育教學活動中出現的問題。如有意義的教學問題、教學沖突,反映以自己的方式化解教學事件之後獲得的某種教學效果,也可以反映教師忽視了教學事件之後導致的某種教學遺憾。要有解決問題的過程、採取的方法措施與效果
6、「教育故事」的寫作方式以「敘述」為主,夾述夾議。這種」敘述」可以是上課的教師本人在反思課堂教學的基礎上以第一人稱的語氣撰寫的」教學事件」。要盡可能地」描寫」教師自己在教學事件發生時的「心理」狀態,常常用「我想……」、「我當時想……」、」事後想起來……」、「我估計……」、「我猜想……」、「以後如果遇到類似的事件,我會……」等等句子。此類心理描寫實際上是將教師的個人教育理念、個人教育思想滲透在某個具體的教育事件上,體現了教師在「反思」某個具體的教育事件時顯露出自己的教育理念以及個人教育思想。
7、一份完整的教育故事必須有一個照亮整個文章的「問題」。這個「問題」常常是一個教學理論中已經在談起、討論的問題,這個」「問題」是所敘述的教學事件中產生、蘊含著的,而不是將某個理論問題作為一個「帽子」,然後選擇幾個教學案例作為例證。
❺ 關於教育的典故和故事
1、高斯解數學難題
1796年的一天,在德國哥廷根大學,一個19歲的青年吃完晚飯,開始做導師單獨布置給他的每天例
行的兩道數學題,但青年發現今天導師給他多布置了一道題。第三道題寫在一張小紙條上,是要求
只用圓規和一把沒有刻度的直尺做出正17邊形。他沒多想,就做了起來。然而,青年感到非常吃
力。青年絞盡腦汁,感到自己學到的數學知識對解開這道題沒有什麼幫助。困難激起了青年的斗
志:我一定要把它做出來!當窗口露出一絲曙光時,青年長舒了一口氣,他終於做出了這道難題。見
到導師時,青年感到有些內疚和自責。他對導師說:「您給我布置的第三道題我做了整整一個宵,
我辜負了您對我的栽培。」導師接過學生的作業一看,驚呆了。他的聲音都顫抖說:「這……真
是你自己……做出來的?」青年有些疑惑地看著激動不已的導師,回答道:「是的,但我很笨,竟然
花了整整一個晚上才做出來。」 導師讓他坐下,取出圓規和直尺,在書桌上鋪開紙,叫青年當著他
的面做這道題。青年很快就解開了這道題。導師激動地對青年說:「你知不知道,你解開了一道有
兩千多年歷史的數學難題?牛頓也沒有解出來,阿基米德沒有解出來,你竟然一個晚就解出來了!
你真是天才啊!我最近正在研究這道難題,昨天給你布置題目時,不小心把寫有這個題目的小紙條
夾在了給你的題目里。」後來,每當這個青年回憶這件事時,總是說:「如果有人告訴我,這是一
道有兩千多年歷史的數學難題,我可能就無法解開它。這個青年就是數學王子高斯。
2. 陶行知的故事
有一次,陶行知看到學生王友用泥塊砸同學,當即制止了他,讓他放學後到校長室。陶行知到校長
室時,王友已等在門口准備挨訓了。沒想到陶行知卻給了他一顆糖,並說:「這是 獎給你的,因為
你很准時,我卻遲到了。」王友驚疑地瞪大了眼睛。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顆糖對王友說:「這第二顆
糖也是獎給你的,因為我不讓你再打人時,你立即就停止了。」接著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塊糖:「我
調查過了,你砸的那些男生,是因為他們不遵守游戲規則,欺負女生。你砸他們,說明你很正直善
良,並且有跟壞人做斗爭的勇氣,應該獎勵你啊!」王友感動極了,哭著說:「陶校長,你打我兩
下吧!我錯了,我砸的不是壞人,是自己的同學......」陶行知這時笑了,馬上掏出第四顆糖:「因為
我正確地認識了錯誤,我再獎勵你一顆糖......我的糖沒了,我看我們的談話也該結束了。」
3. 孟子的故事
孟子的母親,世人稱她孟母。孟子小時候,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學了些祭拜之類的事,玩
起辦理喪事的游戲。他的母親說:「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於是將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學了
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母親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又將家搬到學宮旁邊。孟
子學習會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禮及進退的禮節。孟母說:「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這里定居
下來了。等孟子長大成人後,學成六藝,獲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為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結果。
4.陶行知喂雞
有一次,陶行知先生在武漢大學演講。他走向講台,不慌不忙地從箱子里拿出一隻大公雞。台下的
聽眾全愣住了,不知陶先生要干什麼。陶先生從容不迫地又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然後按住公雞的
頭,強迫它吃米。可大公雞只叫不吃。怎麼才能讓公雞吃米呢?他掰開公雞的嘴,把米硬往雞的嘴
里塞。大公雞拚命掙扎,還是不肯吃。陶先生輕輕地松開手,把雞放在桌子上,自己後退了幾步,
大公雞自己就開始吃起米來。這時陶先生開始演講:「我認為,教育就像喂雞一樣。先生強迫學生
去學習,把知識硬灌給他,他是不願學的。即使學也是食而不化,過不了多久,他還是會把知識還
給先生的。但是如果讓他自由地學習,充分發揮他的主觀能動性,那效果一定好!」台下一時間掌
聲雷動,為陶先生形象的演講開場白叫好。
5.朱熹讀書
宋朝的著名學者朱熹,是個學識淵博的人。他遍注典籍,對經學、史學、文學、樂律以及自然科
學,均有研究。他在讀書方法上,特別強調「循序而漸進」。究竟怎樣讀書呢?朱熹的方法是:「字
求其訓,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則不敢求其後,未通乎此則不敢志平彼,如是循序漸進,則意志理
明,而無疏易凌躐之患矣。」也就是說要一個字、一個字地弄明白它們的涵義,一句話一句話地搞
清楚它們的道理。前面還沒搞懂,就不要急著看後面的。這樣就不會有疏漏錯誤了。他說:「學者
觀書,在只要向前,不肯退步,看愈抽前愈看得不分曉,不若退步,卻看得審。」就是說,讀書要
扎扎實實,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有時還要頻頻回顧,以暫進的退步求得扎實的學問。
(5)教育教學故事擴展閱讀:
教育,教育者按照法律法規和行業規范,根據學校條件和職稱,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對受教育者
的心智發展進行教化培育,以現有的經驗、學識推敲於人,為其解釋各種現象、問題或行為,以提
高實踐能力,其根本是以人的一種相對成熟或理性的思維來認知對待,讓事物得以接近其最根本的
存在,人在其中,慢慢的對一種事物由感官觸摸而到以認知理解的狀態,並形成一種相對完善或理
性的我意識思維...但同時,人有著自我意識上的思維,又有著其自我的感官維度,所以,任何教育性
的意識思維都未必能夠絕對正確,而應該感性式的理解其思維的方向,只要他不偏差事物的內在;
教育又是一種思維的傳授,而人因為其自身的意識形態,又有著另樣的思維走勢,所以,教育當以
最客觀、最公正的意識思維教化於人,如此,人的思維才不至於過於偏差,並因思維的豐富而逐漸
成熟、理性,並由此,走向最理性的自我和擁有最正確的思維認知,這就是教育的根本所在。教育
也是一種教書育人的過程,可將一種最客觀的理解教予他人,而後在自己的生活經驗中得以自己所
認為的價值觀。教育,是一種提高人的綜合素質的實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