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索橋的故事

索橋的故事

發布時間: 2020-11-17 23:31:26

❶ 索橋的故事表達什麼思想感情

1.清初的何先生想出了造索橋的辦法,使人們來往感到便利,可是橋上沒有欄桿,在
搖擺的木板上行走,不安全,甚至出現事故。官府要追究
何先生的法律責任。在這個危險時刻,妻子要替丈夫雪冤,實現丈夫的願望,於是用竹索在橋兩旁邊上了欄桿,從此危橋變安全橋,給人們帶來快樂。這就是橋所發生的動人故事。
2.古代勞動人民一心為民、造福於民、無私奉獻的精神以及他們所展現出的聰明材質比故事本身更美、更好。

❷ 鐵索橋的故事

中國現存的古老鐵索橋之一。又稱瀘定橋。位於四川省瀘定縣城西, 大渡河
跨越大渡河。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 )九月動工,次年四月完工。橋凈跨 100 米,凈寬 2.8 米,橋面距枯水位14.5 米。全橋共用鐵索鏈 13 根,其中 9 根用作承重底索,上覆橫縱木板作橋面,可通行人、畜; 4 根用作扶手,布置在橋面兩側。關於瀘定鐵索橋,大家印象最深的可能還是毛澤東主席的《七律·長征》中「大渡橋橫鐵索寒」的詩句,正是當年紅軍22勇士強渡大渡河,突破大渡河天險,紅軍取得了陝北會師的勝利,因而瀘定鐵索橋也成為紅軍長征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被載入歷史史冊。1961年國務批准瀘定鐵索橋(包括附屬建築)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瀘定鐵索橋全長103.67米,寬3米,由橋身、橋台、橋亭三部分組成: 橋身由13根碗口粗的鐵鏈組成,其中底鏈9根,扶手4根,每根鐵鏈由862至997個由熟鐵手工打造的鐵環相扣,總重量達21噸多。底鏈上滿鋪木板,扶手與底鏈之間用小鐵鏈相連接,這樣就13根鏈為一個整體(導游要指著橋身講);橋台為固定地龍樁和卧龍樁的基礎;橋亭屬清式古建築。河對面,山坡上古建築,那是歷史悠久的觀音閣,也就說是一座寺廟。但在紅軍飛奪瀘定橋時,它卻 瀘定鐵索橋
是紅軍的「飛奪瀘定橋點指揮部」和炮台、機槍陣地,正是在它的掩護下,紅軍的22勇士從13根鐵索上奮勇爬過,粉碎了蔣介石讓朱毛「成為第二個石達開」的夢想。走在橋上,低頭看波濤洶涌的大渡河,大家能否想像一下當年的工匠是怎樣把這么沉重的鐵鏈拉過河鋪成鐵索橋嗎?當年的紅軍又是怎樣在槍林彈雨之下怎樣爬過這103米的鐵索嗎?我們到了橋西橋頭堡的地下,就這座橋的關鍵所在。堡基面以下是落井,埋有生鐵鑄造的地龍樁和卧龍樁,並以鐵鏈錨固,我們看見的這根鐵柱,就是地龍柱,上面鑄有的重量18000斤,這和孫悟空的金箍棒的重量差不多,大約也只有它才能撐起這座橋了。 這就是當年康熙皇帝的御碑,正文為「瀘定橋」,而橫批為「一統河山」(從左至右看),可見康熙對當時疆土完整的意願;而反過來看,「山河統一」又表現了他對疆土完整統一的一種喜悅。由此可想,鐵索橋對祖國統一的重要性,大家也就應明白「瀘定」二字的意義了。瀘定橋坐落在瀘定縣城大渡河上,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橋始建於清康熙44年,建成於康熙45年(1706年)。康熙御筆題寫"瀘定橋",並立御碑於橋頭,橋長103米,寬3米,13根鐵鏈固定在兩岸橋台落井裡,9根作底鏈,4根分兩側作扶手,共有12164個鐵環相扣,全橋鐵件重40餘噸。 兩岸橋頭堡為木結構古建築,風貌獨特赤我國國內獨有。自清以來,此橋為四川入藏的重要通道和軍事要津。1935年5月29日,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經這里飛奪瀘定橋而使該橋聞名中外。

❸ 安瀾索橋的傳說小故事

安瀾索橋的傳說小故事


四川灌縣二王廟山腳有一座索橋,叫做「安瀾橋」。這索橋又叫做「何公何母橋」,是清朝初年一個姓何的教書先生設計修建的。那個時候人們沒法在這么寬的兩岸上修一座橋。何先生想出了造索橋的辦法。橋造成了,人們來來往往,感到便利。

可是橋上沒有欄桿,在搖擺的木板上走起來,並不是十分安全的事,不多久就有人失腳從橋上摔下去,死了。不滿意何先生的官府把責任完全推到何先生的身上,將他逮捕處死。何先生的妻子決心要替丈夫雪冤,要實現丈夫的真正的願望,她想來想去,終於想出了辦法,用竹索在橋兩旁編上了欄桿,從此,危險的橋變成了安全的橋,使得三百年後的小孩也能夠在橋上跑來跑去,發出一陣陣的笑聲。

拓展資料:

安瀾索橋位於四川省都江堰市,又名「安瀾橋」、「夫妻橋」、「何公何母橋」。全長240多公尺,飛架岷江南北,橫跨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古代四川西部與阿壩之間的商業要道,是藏、漢、羌族人民的聯系紐帶。

二王廟前的安瀾橋是我國著名的五大古橋之一,橫跨在內江和外江的分水處,是一座名播中外的古索橋。最早稱繩橋或竹滕橋,這與它的材料有關。到了宋代,改稱「評事橋」。

明朝末年毀於戰火。清嘉慶八年(公元1803年),何先德夫婦倡議修建竹索橋,以木板面,旁設扶欄,兩岸行人可以安渡狂瀾,故更名「安瀾橋」;民間為紀念何氏夫婦,又稱之為「夫妻橋」,何先生修的橋因無欄桿所以一人摔下水摔死,被官員處死,妻子為了為丈夫雪冤想盡辦法修了欄桿。全長約500米,在魚嘴處建立外江水閘,把橋下移100多米,將竹索改為鋼索,乘托纜索的木樁橋墩改為鋼筋混凝土樁,橋身也縮為240米。

遠看如飛虹掛空,又像漁人曬網,形式十分別致。漫步橋上,西望岷江穿山咆哮而來,東望灌渠縱橫,都江堰工程的概貌及其作用,更是一目瞭然。但據《華陽國志.蜀志》記載李冰「能笮」。《水經注.江水》載「涪江有笮橋」,證明至少安瀾橋的修建,不會晚於修築都江堰的年代。「笮」意為竹索,這是川西古代索橋的主要建築材料,故安瀾索橋又被稱為竹橋、繩橋、竹藤橋等。

❹ 大渡河鐵索橋的故事

大渡河鐵索橋的故事如下:

1935年5月25日,一方面是紅軍在安順場搶渡大渡河後,要用僅有的幾只小船將幾萬紅軍渡過河去,最快也要一個月的時間。

然而的大軍緊追不舍,形勢十分嚴竣。當急之下,於5月26日上午,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人決定後,當即作出了奪取瀘定橋的指令。

其部署是由劉伯承、聶榮臻率領紅一軍團一師和陳賡、宋任窮領導的幹部團為右路軍,由中央縱隊及1、3、5、9軍團為左路軍夾河而上攻取瀘定橋。

左路軍由王開湘、楊成武率領的紅二師四團為前鋒攻擊前進。

28日早上,紅四團接到上級命令:「29日早晨奪下瀘定橋!」時間只剩下20多個小時了,紅四團離瀘定橋還有240里。敵人的兩個旅援兵正在對岸向瀘定橋行進。搶在敵人前頭,是我軍戰勝敵人的關鍵。

紅四團翻山越嶺,沿路擊潰了好幾股阻擊的敵人,到晚上7點鍾,離瀘定橋還有110里。戰士們一整天沒顧得上吃飯。天又下起雨來,把他們都淋透了。

戰勝敵人的決心使他們忘記了飢餓和疲勞。在漆黑的夜裡,他們冒著雨,踩著泥水繼續前進。

忽然對岸出現了無數火把,像一條長蛇向瀘定橋的方向奔去,分明是敵人的增援部隊。紅四團的戰士索性也點起火把,照亮了道路跟對岸的敵人賽跑。

敵人看到了這邊的火把,扯著嗓子喊:「你們是哪個部分的?」我們的戰士高聲答話:「是碰上紅軍撤下來的。」對岸的敵人並不疑心。

兩支軍隊像兩條火龍,隔著大渡河走了二三十里。雨越下越猛,像瓢潑一樣,把兩岸的火把都澆滅了。對岸的敵人不能再走,只好停下來宿營。

紅四團仍舊摸黑冒雨前進,終於在29日清晨趕到了瀘定橋,把增援的兩個旅的敵人拋在後面了。

瀘定橋離水面有好幾丈高,是由13根鐵鏈組成的:兩邊各有兩根,算是橋欄;底下並排9根,鋪上木板,就是橋面。

人走在橋上搖搖晃晃,就像盪鞦韆似的。現在連木板也被敵人抽掉了,只剩下鐵鏈。向橋下一看,真叫人心驚膽寒,紅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樣,從上游的山峽里直瀉下來,撞擊在岩石上,濺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濤聲震耳欲聾。橋對岸的瀘定橋背靠著山,西門正對著橋頭。

守城的兩個團的敵人早已在城牆和山坡上築好工事,憑著天險,瘋狂地向紅軍喊叫:「來吧,看你們飛過來吧!」

紅四團馬上發起總攻。團長和政委親自站在橋頭上指揮戰斗。號手們吹起沖鋒號,所有武器一齊開火,槍炮聲,喊殺聲,霎時間震動山谷。

二連擔任突擊隊,22位英雄拿著短槍,背著馬刀,帶著手榴彈,冒著敵人密集的槍彈,攀著鐵鏈向對岸沖去。跟在他們後面的是三連,戰士們除了武器,每人帶一塊木板,一邊前進一邊鋪橋。

突擊隊剛剛沖到對岸,敵人就放起火來,橋頭立刻被大火包圍了。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刻,傳來了團長和政委的喊聲:「同志們!為了黨的事業,為了最後的勝利,沖呀!」英雄們聽到黨的號召,更加奮不顧身,都箭一般地穿過熊熊大火,沖進城去,和城裡的敵人展開了激烈的搏鬥。

激戰了兩個小時,守城的敵人被消滅了大半,其餘的都狼狽地逃跑了。

紅四團英勇地奪下了瀘定橋,取得了長征中的又一次決定性的勝利。紅軍的主力渡過了天險大渡河,浩浩盪盪地奔赴抗日的最前線。

關於飛奪瀘定橋的勇士,到底是21名,還是22名甚至是23名,也不是完全清楚的。比如一八六期的《戰士報》,上面寫的就是「二連21個英雄首先爬鐵鏈冒火過河」。現在,根據時任紅四團政委的楊成武將軍發表在《星火燎原》上的著名回憶文章《飛奪瀘定橋》,人們把飛奪瀘定橋的勇士定為22名。

拓展資料:

瀘定橋又稱鐵索橋,位於四川省瀘定縣大渡河上,相傳康熙帝統一中國後,為加強川藏地區的文化經濟交流而御批修建此橋,並在橋頭立御牌。

該橋始建於1705年,建成於1706年,是中國古代橋梁建築的傑作,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人們常稱之為大渡河鐵索橋,是甘孜州的門戶,康藏交通的咽喉。據《衛藏通志》載:「瀘定橋」為康熙皇帝命名。

大渡河鐵索橋,中國現存的古老鐵索橋之一。又稱瀘定橋。位於四川省瀘定縣城西,跨越大渡河。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九月動工,次年四月完工。

瀘定橋長103米,寬3米,13根鐵鏈固定在兩岸橋台落井裡,9根作底鏈,4根分兩側作扶手,共有12164個鐵環相扣,全橋鐵件重40餘噸。瀘定橋兩岸的橋頭古堡為傳統木結構古建築,為中國獨有。

參考資料:大渡河鐵索橋-網路

❺ 關於索橋感人的故事

都江堰的傳說
1.許多年以前,川西平原鬧天旱,旱得多厲害呀!樹木枯死了,禾苗焦黃了,水田旱裂了口,堰塘旱現了底,天大都是一輪火紅的太陽照著大地。

在靠近小河的村邊上,住著一戶姓聶的人家,屋頭只有一個四十多歲的母親,大家喊她聶媽媽;一個十四五歲的兒子,名叫聶郎。他們雖說租種著幾斗糧的土,但不夠吃,聶郎就在外面去打柴、割草來貼補。聶郎很直爽,又能吃苦耐勞,肯幫助別人,又聽母親的話,村子裡的小朋友都跟他很合得來。大家稱贊聶郎是個好孩子。

有一天,公雞才叫頭遍,聶郎照例把背篼背起出去割草。他朝著赤龍嶺走去,邊走邊想:咋天遇見長生,他說周員外家裡,有人送了一匹雪花馬,一天能走千里。周員外喜愛得很,要村子裡的人割青草去喂。他心在想事,不覺已翻過了赤龍嶺。

赤龍嶺山腳叫化龍溝,在發春水的時候,魚蝦很多,溝邊常常長滿綠色的水草。現在卻變成了亂石壩。聶郎嘆了一口氣,正想到別的地方去,忽然看見一團白影於,在土地廟背後一閃,聶郎吃驚地說:「噫,白兔!」

聶郎想到白兔是吃青草的,背起背篼就追,這一趟不曉得跑了好遠。白兔跑到卧龍谷的岩下,忽然不見了。那兒卻現出了一城青幽幽的嫩草,聶郎好不高興,取出鐮刀,滿滿割了一背統。

聶郎接連兩天,都到那兒去割青草,那草非常奇怪,頭天割了,第二天又生長出來。聶郎心想:「我不如把草搬回家去,栽在屋後,也免得天天跑十來里路。」他急忙上前把周圍的泥巴刨松,連根拔起。聶郎正想站起身來,忽然看見草根底下有一凼水,水上露出一顆亮晶晶的珠子。聶郎真是歡喜,小心地把它放在懷里,背起青草回去。

這時候,太陽已經落坡,聶媽媽正在屋頭煮包穀稀飯。聶郎回來了,聶媽媽用埋怨的口氣說;「你怎麼這樣晚才回來?」聶郎就把搬草的事情講了,又從懷中摸出珠子。這時候忽然滿屋通亮,珠子閃出的光芒照得眼睛都睜不開。聶媽媽趕忙叫他把珠子藏到米壇子里去。聶郎吃了晚飯,就把青草栽在屋後竹林邊。

第二天,聶郎很早就爬起來,跑到竹林里一看,「啊嗬!」那窩青草早乾死了。他又趕忙進屋著珠子還在不在。他剛揭開壇子的蓋蓋,便大聲喊道:「媽媽,你快來看呵!」原來壇子里裝滿了米,那珠子仍在米的上面。他們才知道這是一顆寶珠。從此以後,珠子放在米里米漲,放在錢上錢漲。家中有了錢米,再不愁穿愁吃了。鄰近幾戶農民沒吃的,聶媽媽就叫聶郎經常給他們送米去。聶郎自己是窮人,只要別人來借,三升兩升總是答應下來。這樣消息便傳開了。村中有個員外叫周洪,是一個惡霸地主。他一聽說這件事,便對管家說:

「想個辦法,把這顆寶珠弄過手來才好。」

管家說:「員外,聶家是個窮人,多拿點錢給他買就行了。」

聶郎是個聰明的孩子,當然不會上周洪的當。周洪就同管家想了一條毒計,說聶郎偷了周家的家傳寶珠,派管家帶了四個狗腿子到聶家去搶。聶郎要不交出珠子,就捆送官府辦罪。這個計策卻被放馬的長生聽著了,悄悄出去告訴聶郎,要他們快快逃走。聶郎曉得了這件事,正想和媽媽往外走,就碰到周洪的管家。那管家凶惡地擋住了他們的去路,大聲喊道:「快快將我家員外的傳家寶珠交出,要不你今天休想活命!」

聶郎聽了又氣又恨,指著管家說道:「你們仗恃周洪有錢,到處欺侮窮人,你說我偷盜寶珠,有什麼憑據?」

管家不理睬他,叫狗腿子進屋去搜,沒有搜著什麼寶珠。管家把眼皮一翻,眼睛一瞪,又叫狗腿子搜聶郎的身上,聶郎急忙把珠子放進嘴裡,狗腿子慌忙喊著:「糟了,糟了,聶郎把珠子吞下肚了。」

管家大叫道;「給我打!」

聶郎被打得昏死過去,幸好左鄰右捨出來幾十個人把管家哄走了。他們把聶郎抬進屋去.給他醫治創傷。聶媽媽坐在床邊流著眼淚看護著兒子。

半夜以後,聶郎忽然醒來喊道:「我口渴呀!我要吃水呀!」聶媽媽看見兒子能夠說話了,當然很高興,趕快遞了一碗水給他,那碗水一到嘴巴就幹了。聶郎不斷地嚷著要水喝,後來索性扒在水缸邊,「咕嘟、咕嘟」地把水缸里的水吃幹了,聶媽媽嚇得只是發抖。

「兒子,你吃了這樣多的水,怎麼得了阿!」

「媽呀!我心頭象烈火在燒.難過得很!媽,我還要吃水。」

「水缸里的水,都被你吃幹了,哪裡還有水!」

「我要下河吃水!」

聶郎剛剛說完這句話,天空中一個金色的電閃,照得滿屋透亮,接著響起一片雷聲。聶郎翻身下床在屋外走去,聶媽媽趕忙追上前去,她跟在他後面,越走越害怕。不一會兒,面前出現了象一條灰色帶子的河。聶郎象瘋了似的,撲到水邊,「咕嘟、咕嘟」吃了起來。這時接連一個一個的閃電,雷聲也轟轟地響著。河裡的水被聶郎吃了一半。聶媽媽緊緊拉著聶郎的腳說:「兒子,這怎麼得了!」聶郎掉轉頭來,就變了樣子,只見他頭上長了雙角,嘴邊長滿了藍須,頸上紅鱗閃閃發光:

「媽媽,快快放手,我要變成蛟龍,報這血海深仇!」

天上是雷聲、閃電,暴風夾著大雨,河水陡漲,波浪翻滾,把一個平平靜靜的大地.突然變得鬧轟轟的。這時候河邊閃起火把,原來是周洪親自帶人沿河趕來,要剖開聶郎的肚子取寶珠。

聶郎被迫吞了珠子,心如火燒,要報大優,已在河邊變成一條赤色的龍了。只是聶媽媽還拉住他的腳板不放。聶郎聽見一片人聲,料定是周家派人追來,就說道:「媽媽放手,兒要報仇!」說完拚命一擺,聶郎向河中一滾,立刻湧起了萬丈波濤。

「老婆子,你兒子哪裡去了?」周洪抓住聶媽媽的肩膀。

「周洪賊呀,你把我兒子逼下了河,還不甘心!聶郎,你的仇人來了!」周洪一腳把聶媽媽踢倒在地,追到河邊,想去找尋聶郎。只見一個紅色閃電,嘩喳一聲焦雷、象千軍萬馬的波濤一涌,周洪和他的管家溝腿,全被卷下水去,淹死在波浪中了。

風漸漸小了,雨也慢慢停了。天已經蒙蒙發亮,聶郎在水中仰起頭來說道:「媽媽,我要去了!」

「兒呵!你什麼時候才回來呀?」聶媽媽很傷心地問。在那洶涌的波浪里,隱隱聽得回答道:

「人海兩隔,要我回家,只有石頭開花馬生角。」

聶媽媽知道,她的兒子從此再也不會回來了。她悲傷地站在一個大石堡上,高聲喊著:「兒呵!兒呵!」聶郎在水裡聽著媽媽喊一聲,就仰起頭來望一下,那望娘的地方就變成了一個灘。聶媽媽連喊了二十四聲,聶郎仰頭望了他親愛的媽媽有二十四次。那地方就變成了二十四個灘。後來,人們給它取名叫做「望娘灘」。

2.二郎神修了都江堰
都江堰二王廟,供奉著名垂千古的秦朝蜀郡守李冰和他的兒子李二郎。傳說為了馴服岷江泛濫的洪水,李冰父子在岷江上修建起一座福蔭萬代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成都平原由此成為「天府之國」。

按理說,在二王廟享受人間香火的李冰和李二郎一定就是都江堰的修築者了?然而,在所有的史料中,對於都江堰的修築者,幾乎全部含含糊糊,隱約其詞。在傳說和史書中,蜀王、郡守、獵人,都成了都江堰的修築者;從公元前10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關於都江堰修築的傳言竟然從未停止過。種種謎團籠罩著都江堰。在四川的民間傳說中,也有兩個人據說是修建了都江堰的,其中的一位竟然與古蜀第一任先王蠶叢長得極其相似。

二郎修建了都江堰?

都江堰二王廟供奉的李二郎塑像,頂盔戴甲,粉面無須,手執三尖兩刃刀。這個造型,跟民間小說《西遊記》、《封神演義》中描繪的二郎神形象並無太大差別,是一個威風八面的神仙模樣。

除了李二郎,歷史上被稱為二郎神的人其實很多。諸如兩晉時期斬殺漢水蛟龍的襄陽太守鄧遐,斗神斬蛟、為民除害的許遜,隋朝斬水蛟平定水患的嘉州(今樂山市)太守趙昱等等。不難發現,他們其實有一個共性:即都是斬蛟治水,贏得了百姓的愛戴,慢慢神化,成了二郎神。歷史上的二郎神,是一個跟水頗有關系的神靈。

二郎神的原型雖然不少,不過,歷代文人墨客在都江堰二王廟題的匾額、楹聯,卻無一例外地把二郎神當作李冰之子李二郎來贊頌。蜀人降妖鎮宅、整治水患、節令賽會,也喜歡把李二郎請來,其他大神大仙反被冷落在一邊。李二郎在蜀如此受歡迎,據說也是因為二郎擒龍治水的故事。

據傳說岷江里住著一條孽龍,經常有事沒事翻來滾去。它這一滾,老百姓卻苦不堪言,一時間地無收成,民不聊生;它還故意和人們唱反調,春天,百姓要插秧,它不肯給水;秋天,穀子快黃了,它又興風作浪。

當時,梅山(神話里經常提到梅山,中國很多地方也都有叫梅山的,據說是神仙和妖怪居住的地方)上有七個獵人,尤其是排行老二的二郎本領最高。聽說孽龍作亂,他們就下山擒龍。在灌縣(今都江堰市),看到孽龍正在水中休息,七個獵人二話沒說,跳進岷江,與孽龍搏鬥起來。

雙方惡戰了七天七夜,也沒分出勝負。到了第八天,二郎的六個兄弟全部戰死,孽龍也筋疲力盡,負了重傷。二郎把孽龍拖到灌縣,想一刀宰了它,老百姓說:「龍雖然壞,卻還是殺不得,殺了以後怎麼種莊稼呢?」於是,二郎拿了條鐵鎖鏈,鎖在孽龍身上,把它拖到玉壘山,讓它打了個滾,滾出一條水道,叫寶瓶口;最後把孽龍丟進寶瓶口上方的伏龍潭裡,讓它向寶瓶口吐水。為了防止孽龍再次作亂,老百姓還在寶瓶口下方修了一座鎖龍橋。這樣,都江堰的雛形其實就出現了。也就是這樣,歷史上第一個都江堰修築者的版本出現了,蜀人都說,二郎修建了都江堰。

二郎神是蠶叢的後代?

蜀人供奉的二郎神塑像,雙目縱立,高鼻樑,鷹鉤鼻,額頭上還有隻眼睛;兵器叫三尖兩刃刀。人長得奇怪,兵器也很獨特。很顯然,人是不能長成這個模樣的。不過,卻誰也說不清楚他為何是如此怪模樣。

1986年,青銅大立人、縱目面具和縱目人頭像相繼在三星堆遺址出土,它們的雙目高高凸出眼眶,額頭上還留著一個方孔。這些縱目的臉,據說塑造的是蜀王蠶叢。因為揚雄在《蜀王本紀》中就說,「有蜀候蠶叢,其目縱,始稱王」。除了青銅器,三星堆還出土過一些玉璋,其中一些很特別,是三尖兩刃的。

青銅大立人出土後,考古學家都覺得奇怪:為什麼二郎神塑像跟蠶叢會有這么多相似之處呢?他們的眼睛,都是縱目的,額頭上還有第三隻眼睛;他們都是鷹鉤鼻;二郎神的兵器,在中國古代神話中是絕無僅有的,偏偏三星堆出土的玉璋跟它幾乎一模一樣。這些只是巧合,還是另有隱情?難道修建都江堰從蠶叢王時代就開始了嗎?

從漢朝開始,以泰山太守應劭為代表的封建士大夫,硬要把修建都江堰的功勞,記在秦朝頭上,說都江堰是秦人修的,跟蜀人一點關系也沒有。蜀地的老百姓對此不以為然。因為從蠶叢王開始,古蜀人就不斷地與洪水作斗爭,歷時上千年,在蜀地老百姓口中二郎神傳說,或許就是歷代古蜀人治水的代表。而且成都平原自古河道縱橫,水患頻發,蠶叢從岷山下山遷移到此後,就不得不與洪水做斗爭。近年來考古發現的寶墩遺址、都江堰芒城遺址的城牆,有專家認為就是為抵卸洪水之用。古蜀人世代相傳著二郎擒龍治水的傳說,認為都江堰是二郎的功勞。於是,他們就給二郎立座廟,抵制秦人。學者楊濟中說,蜀人便把史書中記載的蠶叢王形象,附在了二郎身上,造出了這個奇奇怪怪的二郎神。《灌江備考》中甚至說:「二郎是蠶叢的後代,所以他也是縱目的。」

從此,蜀人便經常對外人說,都江堰是二郎神修的,並且二郎神的形象代代相傳。留著蠶叢臉的二郎神,據說東漢末年開始出現,到了唐代,《二郎神》詞牌名已唱遍大江南北了;北宋時,蜀人每年祭祀二郎神,要宰殺五萬頭羊。王小波李順起義時,李順還經常裝扮成二郎神的模樣,以增強號召力,蜀人見了,紛紛參軍。

朝廷也只好盡籠絡之能事,《龍城錄》中說,唐太宗曾封二郎神為「神勇大將軍」,唐明皇封二郎神為赤城王,後又加封顯應侯。五代的時候,前蜀王衍出巡,百姓看見他,奔走相告,說二郎神下凡了。其實這大抵是王衍賣的關子。蜀地很多地方都出現專門供奉二郎神的廟宇。一時間,蜀地崇信二郎神成風。

二郎神為何姓「李」?

這個二郎神跟二王廟中的李二郎,不免讓我們感到疑惑:傳說中制服孽龍的是二郎,二王廟供奉的為何卻是李二郎?李是什麼時候加上去的?傳說二郎與他父親李冰一起修築了都江堰,為何二郎修都江堰的故事那麼完整,跟李冰卻一點關系也沒有?

其實,最早的二郎是梅山上的獵人,並不姓李,自然也不是李冰的兒子。其實在宋代之前,根本沒有李冰有個兒子李二郎的說法。宋代的時候,理學家朱熹看到四川這邊幾乎處處都在祭祀二郎神,幾乎達到無以復加的程度,李冰反被冷落,不由得驚呼:「二郎神割據了蜀地。」爾後,他又出面調和,在《朱子語類》中說:「蜀中灌口二郎神,當時是李冰,因開離堆有功立廟,今來現許多神怪,乃是他第二個兒子。」這話說得不清不楚,含含糊糊,既可理解為李冰即是二郎神,又可理解為二郎神是李冰第二個兒子。不過從此,二郎神與李冰卻第一次成為父子。

當時,科舉考試都要以朱熹的著作為標准,他的話自然很管用,一般人都信。後代的史學家據此還杜撰了另一些說法,一說李二郎是李冰的女婿;一說李二郎是李冰的治水助手。從此,他們便成對出現在了史籍中。不過。蜀人對此卻知道得一清二楚,他們卻依舊不買朱熹的賬,仍然相信都江堰是二郎修的,他們供奉二郎神,直至今天。

❻ 巴金:鐵索橋故事資料

《索橋的故事》是巴金先生所寫的一篇游記散文,「神」即是對以李冰父子、何公何母為代表的一些願意幫助多數人、願意跟多數人的心貼近、為了多數人甚至犧牲自己的英雄人物的敬意以及對古今用手和心為民造福的建設者的贊頌。「形」則是與安瀾橋相關的故事。

在教學實踐中,我先讓學生熟悉了對索橋的相關介紹,接著話頭就轉到找尋與安瀾橋相關的故事上,學生們找到了李冰父子的故事、建造了分水魚嘴的人的故事、修建水電站的年輕人的故事、何公何母的故事、勇士丹柯的故事。

同學之間對故事的分享與交流是必不可少的。正是在這種分享與交流中,人物的形象豐滿起來。然後拋出問題「這些故事中主人公有哪些共同點呢?」而這個找共同點的過程,恰恰是一個歸納的過程,也恰恰是一個串「形」抓「神」的過程。

(6)索橋的故事擴展閱讀

文章注釋

《索橋的故事》:通過講述都江堰上「安瀾橋」的故事,抒發了對「更美,更好」的東西的贊美與嚮往之情,表達了自己對「那對夫婦的心」的敬意。文章中所提到的索橋在今天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已經重新修葺。

1、介紹索橋的位置、名稱、橋面、橋欄、橋架。

2、寫我走索橋的經過及所見。

3、寫「魚嘴」的意義。

4、寫何先生夫婦造橋的經過。

5、寫走下索橋的感受。

6、收束全文,揭示全文主旨。

從上述內容看,本文不在寫「橋」,而重點是寫與索橋有關的故事,通過寫故事來表現人物的精神特點,揭示全文的主旨。即「比故事更美,更好的東西」。也就是上文所說的「那樣的心,那種想幫助多數人,想跟多數人的心貼近,為了多數人甚至犧牲自己的偉大的心」。

全文以索橋為線索,以故事為內容,以人物的精神為主題。

❼ 索橋的故事主要內容是什麼

《索橋的故事》:通過講述都江堰上「安瀾橋」的故事,抒發了對「更美,更好」的東西的贊美與嚮往之情,表達了自己對「那對夫婦的心」的敬意。文章中所提到的索橋在今天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已經重新修葺。

拓展資料:

作者簡介:

巴金,原名李堯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現代著名作家。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愛情三部曲《霧》、《雨》、《電》、《寒夜》;散文集《隨想錄》。他的許多作品被譯為文字出版。解放後曾先後擔任中國作家協會上海分會主席,上海市文聯主席及多家雜志主編。

作品賞析:

300多年前,何先生因為這座橋而失去自己的生命,但是他的妻子為了替丈夫雪冤,在橋邊圍上了欄桿,危險的橋變成了安全的橋。三百年後的今天,索橋仍在四川灌縣二王廟山腳的河上,使得三百年後的小孩也能夠在橋上跑來跑去,發出一陣陣的笑聲。

這全都要感謝當年的「何公何母」。雖然他們兩個都已經故去了,但那樣的心,那種想幫助多數人、想跟多數人的心貼近、為了多數人甚至犧牲自己的偉大的心是不會死的,不管經過百年千載,它都會發光的,因為,他們已經永遠地活在了所有經過索橋的人們心中。

❽ 索橋的故事 誰修的索橋,怎麼修建的

索橋是有誰所修建的現在已經無法得知,索橋是用竹索或藤索、鐵索等為骨幹相拼懸吊起的大橋。

主要由橋塔(包括基礎)、主纜(也稱大纜)、加勁梁、錨碇(分重力式和隧道式)、吊索(也稱吊桿)、鞍座(主鞍座和散索鞍座)及橋面結構等組成。

現在以地錨式居多,地錨式施工一般是先架設橋塔也就是主塔,然後錨碇大纜,之後吊桿和加勁梁的施工,最後橋面工程。

(8)索橋的故事擴展閱讀:

索橋的歷史記載:

歷史沿革

編輯

始見於秦漢,如秦李冰曾在四川益州(今成都)城西南建成的一座笮橋,又名"夷里橋",便是座竹索橋。現存著名的有建於明清時的瀘定鐵索橋、灌縣竹索橋等。過索橋感覺非常驚險,正如古人形容過索橋的那樣:「人懸半空,度彼決壑,頃刻不戒,隕無底谷。」

國外不少橋梁專家認為索橋首創於我國,指出「中國大約在3000年以前已開始建造吊橋」。十四、五世紀藏族的湯東傑布(1385~1464年,或名甲桑珠古,意即「鐵橋活佛」)就是當時在雅魯藏布江以及西藏其他江河上修建鐵索橋的工程技術專家。

據說他曾畫了一座跨度為138米的雅魯藏布江鐵索橋簡圖,並於1420年左右建成,是我國古代跨度最大的鐵吊橋。橋兩端有塔,寬度僅容走人。目前已查證的最早索橋是四川益州(今成都)的笮橋,它建於秦李冰任蜀守時(公元前251年),距今二千二百餘年。

跨城南面的檢江,又名夷星橋,是當時按北斗七星形狀建成的七座橋中的一座。西漢王褒在《益州記》中記載,笮橋在司馬相如宅院南一百步,建造時用三個大鐵椎來系橋柱緊竹索(現今鐵椎僅有二個)。

《晉書·桓溫傳》記載,永和三年(347年)桓溫伐蜀進攻成都時,曾與李勢戰於笮橋,可見,時隔近六百年後,笮橋仍在。相傳諸葛亮曾在這里為出師東吳的費禕餞行。解放初期在考察司馬相如的撫琴台時,曾在今天南門大橋西面的錦江河上,發掘出古代橋基下的大鐵椎,證實該處是笮橋的故址。

❾ 《索橋的故事》分段和主要內容!

分段:
①第一自然段:索橋簡介 ——介紹索橋的橋身、橋面、欄桿、橋墩
②第二、三自然段:橋上所感 ——在索橋之上看到的和想到的
③第四、五自然段:橋下所悟 ——走下索橋,從故事中感受到的
④第六自然段:點明主旨——「得到比故事中更美、更好的東西」

主要內容:

通過講述都江堰上「安瀾橋」的故事,抒發了對「更美,更好」的東西的贊美與嚮往之情,表達了自己對「那對夫婦的心」的敬意。文章中所提到的索橋在今天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已經重新修葺。
從上述內容看,本文不在寫「橋」,而重點是寫與索橋有關的故事,通過寫故事來表現人物的精神特點,揭示全文的主旨。即「比故事更美,更好的東西」。也就是上文所說的「那樣的心,那種想幫助多數人,想跟多數人的心貼近,為了多數人甚至犧牲自己的偉大的心」。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