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三遷的故事
⑴ 孟母三遷的故事概括
概要是:孟軻的母親為選擇良好的環境教育孩子,多次遷居。《三字經》里說:昔孟母,擇鄰處。;孟母三遷便出自於此。詞語解釋信息為孟子的母親為了使孩子擁有一個真正好的教育環境,煞費苦心,曾兩遷三地,現在有時用來指父母用心良苦 。
故事的內容:
從前孟子小的時候,父親在他年幼的時候就去世了,母親仉氏不再結婚。孟子和母親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這個地方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集市。到了集市,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的事。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家至屠場附近,這次,孟子又學起屠夫宰殺豬羊,孟子媽媽知道了,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每月夏歷初一這個時候,官員到文廟,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孟子見了之後都學習記住。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於是居住在了這個地方。
後來,大家就用「孟母三遷」來表示人應該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學習到好的習慣。
這也說明了環境能改變一個人的愛好和習慣。
⑵ 孟母三遷故事全文及出處
成語出處
西漢·劉向《烈女傳·卷一·母儀》:「孟子生有淑質,幼被慈母三遷之教。」
故事原文
西漢·劉向《烈女傳·卷一·母儀》:「孟子生有淑質,幼被慈母三遷之教。」
故事原文
昔孟子少時,父早喪,母仉[zhang]氏守節。居住之所近於墓,孟子學為喪葬,躄[bì],踴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遂遷居市旁,孟子又嬉為賈人炫賣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居子也。」舍市,近於屠,學為買賣屠殺之事。母又曰:「此亦非所以居子也。」繼而遷於學宮之旁。每月朔(shuò,夏歷每月初一日)望,官員入文廟,行禮跪拜,揖[yī,拱孟母三遷
手禮]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習記。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於此。
(釋文)從前孟子小的時候,父親早早地死去了,母親守節沒有改嫁。一開始,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里了!」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殺豬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豬羊的事。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每月夏歷初一這個時候,官員到文廟,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孟子見了之後都學習記住。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於是居住在了這個地方。
後來,大家就用「孟母三遷」來表示人應該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學習到好的習慣。 這也說明了環境能改變一個人的愛好和習慣。
⑶ 孟母三遷是什麼故事
孟子,名柯。戰國時期魯國人(現在的山東省境內)。三歲時父親去世,由母親一手撫養長大。
孟子小時候很貪玩,模仿性很強。他家原來住在墳地附近,他常常玩築墳墓或學別人哭拜的游戲。母親認為這樣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別人做生意和殺豬的游戲。孟母認為這個環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學堂旁邊。孟子就跟著學生們學習禮節和知識。孟母認為這才是孩子應該學習的,心裡很高興,就不再搬家了。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孟母三遷」的故事。
對於孟子的教育,孟母更是重視。除了送他上學外,還督促他學習。有一天,孟子從老師子思那裡逃學回家,孟母正在織布,看見孟子逃學,非常生氣,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織布機上的布匹割斷了。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請問原因。孟母責備他說:「你讀書就像我織布一樣。織布要一線一線地連成一寸,再連成一尺,再連成一丈、一匹,織完後才是有用的東西。學問也必須靠日積月累,不分晝夜勤求而來的。你如果偷懶,不好好讀書,半途而廢,就像這段被割斷的布匹一樣變成了沒有用的東西。」
孟子聽了母親的教誨,深感慚愧。從此以後專心讀書,發憤用功,身體力行、實踐聖人的教誨,終於成為一代大儒,被後人稱為「亞聖」。
⑷ 孟母三遷的詳細故事
一、典故其一
1、原文
鄒孟軻母,號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遊為墓間之事,踴躍築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也。」乃去。
舍市傍,其嬉戲為賈人炫賣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處吾子也。」復徙居學宮之傍。其嬉遊乃設俎豆,揖讓進退。孟母曰:「真可以處居子矣。」遂居。
及孟子長,學六藝,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謂孟母善以漸化。
2、譯文
孟子的母親,世人稱她孟母。孟子小時候,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學了些祭拜之類的事,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
他的母親說:「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於是將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學了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母親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又將家搬到學宮旁邊。孟子學習會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禮及進退的禮節。
孟母說:「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這里定居下來了。等孟子長大成人後,學成六藝,獲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為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結果。
二、典故其二
1、原文
昔孟子少時,父早喪,母仉[zhăng]氏守節。居住之所近於墓,孟子學為喪葬,躄[bì],踴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於屠,孟子學為買賣屠殺之事。
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繼而遷於學宮之旁。每月朔(shuò,夏歷每月初一日)望,官員入文廟,行禮跪拜,揖[yī,拱手禮]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習記。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於此。
2、譯文
從前孟子小時候,父親早早地死去了,母親守節沒有改嫁。有一次,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里了!
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旁邊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的樣子。一會兒鞠躬歡迎客人、一會兒招待客人、一會兒和客人討價還價,表演得像極了!
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孟子開始變得守秩序、懂禮貌、喜歡讀書。
這個時候,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
三、典故其三
1、原文
孟子幼時,其舍近墓,常嬉為墓間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處吾子也。」遂遷居市旁。孟子又嬉為賈人炫賣之事。
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處吾子也。」復徙居學宮之旁。孟子乃嬉為俎豆揖讓進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處吾子矣。」遂居焉。
2、譯文
孟子小時候家離墓地很近,就常常玩辦理喪事的游戲,他母親說:「這不是我可以用來安頓兒子的地方。」於是搬遷到集市旁邊,孟子又做學商人賣東西的游戲。
他母親說:「這也不是我可以用來安頓兒子的地方。」又搬家到學堂旁邊。於是,孟子就又做些拱讓食物的禮儀的游戲,他母親說:「這里可以用來安頓我的兒子。」他們就在那裡住了下來。
(4)孟母三遷的故事擴展閱讀:
啟示:
我們今日同學的生活環境,即與誰在一起,是不是非常重要呢!這也是不是在告訴大家,我們同學,和誰在一起,的確非常重要?因為,正如老話所說,跟著好人學好樣,跟著巫師學鬼叫。道理就是如此!
這也就是成語「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意思吧!在現實生活中,同學們都清楚:你和誰在一起,的確很重要,甚至能改變你的成長軌跡,決定你人生道路的成與敗。
這是千真萬確的。我們和什麼樣的同學在一起,就會有什麼樣的人生。和勤奮的同學在一起,你就不會懶惰;和積極的同學在一起,你就不會消沉;與陽光向上的同學同行,你就會不同凡響;與志存高遠的同學為伍,你就能登上巔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孟母三遷
⑸ 孟母三遷的故事150字
從前孟子小的時候,父親在他年幼的時候就去世了,母親仉氏不再結婚。孟子和母親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這個地方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集市。到了集市,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的事。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家至屠場附近,這次,孟子又學起屠夫宰殺豬羊,孟子媽媽知道了,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每月夏歷初一這個時候,官員到文廟,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孟子見了之後都學習記住。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於是居住在了這個地方。
後來,大家就用「孟母三遷」來表示人應該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學習到好的習慣。孟母三遷
這也說明了環境能改變一個人的愛好和習慣。
⑹ 孟母三遷的故事……
孟子小時候,失去了父親,母親沒有改嫁,一直照料他。
最初,他們家住在墓地的旁邊,孟子常常和鄰居家的孩子玩跪拜、哭嚎,他們模仿大人的樣子,玩辦喪事的游戲。
孟子的母親看在眼裡,不由地皺起了眉頭,她想:「這樣可不行,孩子玩這樣的游戲,有百害而無一益呀。」
於是,孟子的母親搬家了,把家搬在了集市的地方,鄰居們都是殺豬宰羊的。熱鬧非凡。
沒想到的是,孟子和鄰居的孩子們玩起了做生意的游戲,他們也玩殺豬宰羊的游戲。看著孩子們興高采烈的樣子,孟子的母親深深地嘆了一口氣。
她想:「這樣很不好,孩子會不求上進的。看來,這個地方也不適合居住。」
需要說明的是,那個時候,非常崇尚讀書和做學問,「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就是那個時候的流行語。
於是,孟母又開始搬家了,她把家搬到了學校的附近。
每年夏歷初一的時候,達官貴人都要來到文廟,相互彬彬有禮地打招呼,然後虔誠地跪拜行禮。
孟子的母親高興地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
故事講完了,那麼,這個故事裡有什麼意義哪?
我覺得,第一,它謳歌了偉大的母愛。孟子的母親為了自己的孩子有一個好的學習環境,竟然搬了三次家。第二,它強調了環境的重要性。其實,一個人改變環境很困難的,但我們可以選擇適合自己成長的環境。第三,它告誡我們交朋友要謹慎。有一句話說得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交什麼朋友,都不可避免地會受到朋友的影響。就像下象棋一樣,和高手下棋,棋藝會越來越高;和水平差的人下棋,自己的水平也提高不到哪裡去,只能越來越差。
⑺ 孟母三遷的故事簡略點只要100字
1、孟母三千的故事一百字簡述:
孟子的母親,世人稱她孟母。孟子小時候,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學了些祭拜之類的事,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他的母親說:「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於是將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學了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母親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
又將家搬到學宮旁邊。孟子學習會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禮及進退的禮節。孟母說:「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這里定居下來了。等孟子長大成人後,學成六藝,獲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為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結果。
2、基本釋義:
(1)注音:mèng mǔ sān qiān
(2)解釋:孟母三遷,即孟軻(孟子)的母親為選擇良好的環境教育孩子,多次遷居。
(3)英文解釋:mencius' mother moves her home three times to better her son's ecation
(4)用法:聯合式;作賓語、定語;褒義詞;形容教子有方。
(5)性質:褒義詞。
(6)另外寫法:孟母擇鄰、慈母擇鄰。
(7)孟母三遷的故事擴展閱讀:
1、關於「孟母三遷」的辨析:
「孟母三遷」的「三」字的意思為「多次、屢次」解釋,而不是簡單的「三次」的意思。本典故中孟子的母親的確是搬遷了三次,即:居住之所近於墓、近於市、近於屠、學宮之旁。不過作為引申義,「三」還是虛詞,泛指多次。「三」字類似的用法如「韋編三絕」等。
2、孟母三遷的社會影響:
(1)孟母教子的影響特別深遠,早在西漢時期韓嬰的《韓詩外傳》中,就用有關孟母的故事來解釋詩義,劉向的《列女傳》中,首次出現了「孟母」這個專用名詞。 東漢女史學家班昭曾作《孟母頌》,西晉女文學家左芬也作《孟母贊》。
(2)隨著孟母故事的廣泛流傳,封建統治者也竭力將其塑造成符合其需要的偶像,封建皇帝對其屢加封謚,直到乾隆二年(1737年)加封孟母為「邾國端范宣獻夫人」。
⑻ 孟母三遷的故事50字
在春秋時期,在鄒城(今山東鄒城市)有一個叫孟子的人。姓姬,名軻,字子輿。小時候很貪玩,對什麼都好奇,尤其喜歡模仿別人。在孟子三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留下他們母-子倆相依為命。為了給父親守墳,就把家搬到墳墓附近。時間久了,孟子就和小朋友們學著哭墳,挖土,埋「死人」和辦喪事。
孟母看到了就搖搖頭,心想:「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種地方了。」於是,孟母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集市上整天熙熙攘攘熱鬧非凡,到處都是吆喝的商販和各種各樣的顧客,其中有不少是屠夫,專門殺豬宰羊。孟子覺得很好玩,就跟鄰居的小孩兒玩殺豬,宰羊,買賣肉的游戲,學豬羊死去的聲音和討價還價。孟母看到了,皺起了眉頭,心想:「這種環境也不適合我的孩子。」
於是,又搬到了一所學堂的旁邊。這樣,孟子天天都聽到孩子們讀書的聲音,因此他就喜歡上了讀書,然後跟母親說:孟母聽到了很高興,心裡想:「那裡才是孩子就應走的正路!」就爽快地答應了。
雖然孟子去讀書了,可時間長了又厭煩了,他開始逃學了。有一次,孟子逃學跑回家,孟母正在織布,看到孟子這么早就回來,明白兒子是逃學回來的,就很生氣地用剪刀把他所織的布剪斷了。然後命令孟子跪下,嚴肅地跟他說:「學習就像織布,織布要一針一針地織,學習要一天一天地學。月月學,年年學,日積月累,才會學業有成。你這樣半路逃學,就像我中途斷織一樣,不僅僅會前功盡棄,將來還會一事無成。」孟子開始只是吃驚,並不理解母親的用意,聽到這一席話,豁然開朗,再也不逃學了。
孟子聽了母親的教誨,深感慚愧。從此,孟子刻苦讀書,發憤用功,身體力行、實踐聖人的教誨,長大後成為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人們把他的學說和孔子的學說並稱為「孔孟之學」。孟子的母親也成為中國古代教育子女的榜樣。
(8)孟母三遷的故事擴展閱讀:
「孟母三遷」成語介紹:
1、讀音:mèng mǔ sān qiān
2、表達意思:孟軻的母親為選擇良好的環境教育孩子,三次遷居。
3、出處:出自漢代趙歧《孟子題詞》:「孟子生有淑質,夙喪其父,幼被慈母三遷之教。」
翻譯:孟子天生有良好的資質,不過孟子早年喪父,在孟子很小的時候孟母為了孟子有良好的成長環境三次搬遷。
4、用法:聯合式;作賓語、定語;褒義詞;形容教子有方。
5、例句:家庭環境對一個孩子的成長是極其重要的,古時候孟母為了孩子能夠有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而孟母三遷,成為後世傳頌的故事。
⑼ 《孟母三遷》的故事梗概
孟子,名柯。戰國時期魯國人(現在的山東省境內)。三歲時父親去世,由母親一手撫養長大。
孟子小時候很貪玩,模仿性很強。他家原來住在墳地附近,他常常玩築墳墓或學別人哭拜的游戲。母親認為這樣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別人做生意和殺豬的游戲。孟母認為這個環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學堂旁邊。孟子就跟著學生們學習禮節和知識。孟母認為這才是孩子應該學習的,心裡很高興,就不再搬家了。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孟母三遷」的故事。
對於孟子的教育,孟母更是重視。除了送他上學外,還督促他學習。有一天,孟子從老師子思那裡逃學回家,孟母正在織布,看見孟子逃學,非常生氣,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織布機上的布匹割斷了。
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請問原因。孟母責備他說:「你讀書就像我織布一樣。織布要一線一線地連成一寸,再連成一尺,再連成一丈、一匹,織完後才是有用的東西。學問也必須靠日積月累,不分晝夜勤求而來的。你如果偷懶,不好好讀書,半途而廢,就像這段被割斷的布匹一樣變成了沒有用的東西。」
孟子聽了母親的教誨,深感慚愧。從此以後專心讀書,發憤用功,身體力行、實踐聖人的教誨,終於成為一代大儒,被後人稱為「亞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