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鵑鳥的故事
1. 杜鵑花的傳說
關於杜鵑花和杜鵑鳥,相傳遠古時蜀國國王杜宇,很愛他的百姓,禪版位後隱居修道,死了以後化權為子規鳥,人們便把它稱為杜鵑鳥。
每當春季,杜鵑鳥就飛來喚醒老百姓「塊塊布穀!快快布穀!」嘴巴啼得流出了血,鮮血灑在得上,染紅了漫山的杜鵑花。
它記載了那段悲壯的抗戰。
(1)杜鵑鳥的故事擴展閱讀:
有關杜鵑花的詩詞:
白居易有「玉泉南澗花奇怪,不似花叢似火堆……寧辭辛苦行三里,更與留連飲兩杯」了。
楊萬里寫的「何須名苑看春風,一路山花不負儂」。
(白居易)寫的「一叢千朵壓欄干,剪碎紅綃卻作團。風嫋舞腰香不盡,露消妝臉淚新干。」
《草花譜》有雲:「映山紅若生滿山頂,其年豐穩,人競采之。」
楊巽齋的詩句「鮮紅滴滴映明,盡是冤禽血染成。」
參考資料:杜鵑花-網路
2. 杜鵑鳥的傳說
杜鵑花傳說一
另有一則故事則是這樣說的:古時蜀帝杜宇,死後仍捨不得離開他的子民,其靈魂便化作一種鳥,名叫「杜鵑鳥」,常叫著「不如歸!不如歸!」直叫得口吐鮮血,血滴在一種樹上,便開出血紅色的花,後人為紀念杜宇便稱此花為「杜鵑花」。
杜鵑花傳說二
很早以前,在今江蘇鎮江市南郊的黃鶴山裡有座小村莊,庄前有條美麗的河,可以一直通到長江。村子裡的人都靠種田打獵過活。
靠河邊住著兩家人,東邊住著一個姓劉的年輕人叫劉鵠,每次出門都隨身帶著一樣特別的東西,那是一支排蕭。他一吹呀,就會引來許多五顏六色的美麗小鳥,在他頭頂上盤旋。他經常捉一些蟲子喂小鳥,小鳥也常銜來一些奇花異草給劉鵠,他們成了好朋友。這些奇花異草都是些名貴的草葯,劉鵠經常把這些草葯送給村裡的窮人治病。
再說河的西邊住著一家姓王的,母女倆相依為命。母親眼睛瞎了,生活不方便,全靠女兒鵑子紡紗、織布、賣布來賺錢養家。鵑子聰明、伶俐又漂亮,最重要的是手巧,織出來的布既好看又耐穿,而且鵑子心地善良,經常接濟一些比自己還窮的人家。
鵑子還會唱歌,歌聲就像百靈鳥一樣婉轉。只要鵑子一唱歌,那黃鶴山下的一片片杜鵑花就會展苞開放,而且朵朵飽滿,朵朵艷麗。 劉鵠和鵑子共飲一河水,同住河岸邊,兩小無猜、青梅竹馬,情投意合。他們經常一個吹蕭一個唱歌,引來百鳥飛舞,引得杜鵑花開。
杜鵑花傳說三
傳說一次舜帝南巡,來到了九嶷山一帶視察;聽聞這裏的姑娘都長得十分秀麗,就像紅杜鵑花那般叫人喜歡,可是她們的命運卻災難重重,於是愛人民如子的舜帝便決定查個明白。
這天,風和日麗,舜帝沿著母河左岸走上九嶷山,只見桃紅李白,柳翠竹綠,鳥雀呼晴,紅色的杜鵑花遍野開放,舜帝看到如此景象,心裡十分高興。
可是,當舜帝過了涼傘坳,來到一個叫小桑塘村子裡,到了百姓家裏訪問,卻只見百姓們吃的是麥糠餅,喝的是苦菜渴,住的是茅草屋,穿的是破衣裳,而沿途村落的情況亦是一樣,他心裡便十分難過。
舜帝又走到小桑塘村隔壁的大桑塘村,來到一位老爹家,只見老爹沉默寡言,老婆婆雙眼盲瞎,舜帝更又難過的問老爹:「怎麼沒有人照顧你們呢?你們的兒女呢?」兩老一聽,隨即老淚縱橫。
杜鵑花傳說四
相傳,古代的蜀國是一個和平富庶的國家。那裡的人們豐衣足食,無憂無慮,生活得十分幸福。 可是,無憂無慮的富足生活,使人們慢慢地懶惰起來。他們一天到晚,醉生夢死,縱情享樂,有時搞得連播種的時間都忘記了。蜀國的皇帝,名叫杜宇。
他是一個非常負責而且勤勉的君王,看到人們樂而忘憂,他心急如焚。為了不誤農時,每到春播時節,他就四處奔走,催促人們趕快播種。
可是,如此地年復一年,反而使人們養成了習慣,杜宇不來就不播種了。 終於,杜宇積勞成疾,離開了人世。但他的靈魂化為了一隻小鳥,每到春天,就四處飛翔,發出聲聲的啼叫:快快布穀,快快布穀。直叫得嘴裡流出鮮血。鮮紅的血滴灑落在漫山遍野,化成一朵朵美麗的杜鵑花。
傳說給杜鵑花增添了一層迷人的色彩。而唐朝詩人自居易那兩句:"回看桃李都無色,映得芙蓉不是花。"的詩句,更是對杜鵑花的高度贊美。如果說把楊貴妃喻為國色天香的牡丹花,那杜鵑花就是人間的西施。
3. 關於杜鵑鳥的神話故事
杜鵑啼血
很早很早以前,位於四川的蜀國有個國王,名叫望帝。望帝是個人人愛戴的好皇帝。他愛百姓也愛生產,經常帶領四川人開墾荒地,種植五穀。辛苦了許多年,把蜀國建成為豐衣足食、錦綉一般的天府之國。有一年,在湖北的荊州地方,有一個井裡的大鱉成了精靈,幻成了人形。可是,他剛從井裡來到人間便不知何故死了。奇怪的是,那死屍在哪裡,哪裡的河水就會向西流。於是,鱉精的屍體就隨著西流水,從荊水沿著長江直往上浮,浮過了三峽,浮過了巴瀘,最後到了岷江。當鱉精浮到岷山山下的時候,他突然活了過來,他便跑去朝拜望帝,自稱叫做「鱉靈」。說來也巧,鱉靈正碰見望帝愁眉不展,嗟呼長嘆,便忙問為什麼如此惆悵。望帝見到鱉靈,非常喜歡他的聰明和誠懇,便告訴了他緣故。
原來,有一大群被蜀人燒山開荒趕走的龍蛇鬼怪,不願離開天府之國的寶地,更不情願看到蜀人把自己的家園建成樂園,他們便使了妖術,把現在川西原來一帶的大石,都運到夔峽、巫峽一帶的山谷里,堆成崇山峻嶺,砌成龍穴鬼窩,天天在那裡興風作浪,將萬流歸海的大水擋住了。結果,水流越來越大,水位越來越高,將老百姓的房屋、作物甚至生命,埋葬在無情的洪水裡面。大片大片的梯田和平地,人們生活的地方,變成了又黑暗又污穢的海底。這種百姓遭殃受罪的情景已經很長時間了,可是誰也沒有辦法,望帝因而茶不思、飯不香,心中難受。鱉靈聽後,便對望帝說:「我有治水的本領,我也不怕什麼龍蛇鬼怪,憑著我們的才智一定能戰勝邪惡。」望帝大喜過望,便拜他做了丞相,令他去巫山除鬼怪,開河放水救民。
鱉靈領了聖旨,帶了許多有本領的兵馬和工匠,順流來到巫山所在,和龍蛇鬥了六天六夜,才把那些凶惡頑劣的龍蛇捉住,關在了灧澦堆下的上牢關里。接著,他又帶領人們和鬼怪拚鬥了九天九夜,才把那些邪惡狡猾的鬼怪捉住,關在了巫山峽的鬼門關里。然後,鱉靈著手把巫山一帶的亂石高山,鑿成了夔峽、巫峽、西陵峽等彎曲峽谷,終於將匯積在蜀國的滔天洪水,順著七百里長的河道,引向東海去了。蜀國又成了人民康樂、物產豐饒的天府之國。
望帝是個愛才的國王,他見鱉靈為人民立了如此大的功勞,才能又高於自己,便選了一個好日子,舉行了隆重的儀式,將王位讓給了鱉靈,他自己隱居到西山去了。
鱉靈做了國王,便是「叢帝」。他領導蜀人興修水利,開墾田地,做了許多利國利民的大好事,百姓過著快樂的生活,望帝也在西山過著清心寡慾的日子。
可是,後來情況慢慢起了變化。叢帝有點居功自傲,變得獨斷專行,不大傾聽臣民的意見,不大體恤老百姓的生活了。人們為此愁起來啦。
消息傳到西山,望帝老王非常著急,常常食不好寢不安,半夜三更還在房裡踱來踱去,想著勸導叢帝的辦法。最後,他還是決定親自走一趟,進宮去勸導叢帝。於是,第二天早晨,他便從西山動身進城去訪叢帝。
這個消息很快就被老百姓知道了,大家都誠心誠意地期望叢帝能悔過反省,便一大群一大群地跟在望帝老王的後面,進宮請願,結果,便連成了很長很長的一支隊伍。
這一來,反而把事情弄僵了。叢帝遠遠地看見這種氣勢,心裡起了疑惑,認為是老王要向他收回王位,帶著老百姓來推翻他的。叢帝心中慌了,便急忙下令緊閉城門,不得讓老王和那些老百姓進城。
望帝老王無法進城,他靠著城門痛哭了一陣,也只好無奈地回西山了。可是,望帝老王覺得自己有責任去幫助叢帝清醒過來,治理好天下,他一定要想辦法進城去。他又想呀想呀,終於想到只有變成一隻會飛的鳥兒,才能飛進城門,飛進宮中,飛到高樹枝頭,把愛民安天下的道理親自告訴叢帝。於是,他便化為一隻會飛會叫的杜鵑鳥了。
那杜鵑撲打著雙翅飛呀飛,從西山飛進了城裡,又飛進了高高宮牆的裡面,飛到了皇帝御花園的楠木樹上,高聲叫著:「民貴呀!民貴呀!」
那叢帝原來也是個清明的皇帝,也是個受到四川百姓當成神仙祭祀的國王。他聽了杜鵑的勸告,明白了老王的善意,知道多疑了,心中很是愧疚,以後,便更加體恤民情,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好皇帝。
可是,望帝已經變成了杜鵑鳥,他無法再變回原形了,而且,他也下定決心要勸誡以後的君王要愛民。於是,他化為的杜鵑鳥總是晝夜不停地對千百年來的帝王叫道:「民貴呀!民貴呀!」但是,以後的帝王沒有幾個聽他的話,所以,他苦苦地叫,叫出了血,把嘴巴染紅了,還是不甘心,仍然在苦口婆心地叫著「民貴」!
後代的人都為杜鵑的這種努力不息的精神所感動,所以,世世代代的四川人,都很鄭重地傳下了「不打杜鵑」的規矩,以示敬意。
4. 關於杜鵑鳥殘忍的故事
殘忍的故事就是杜鵑啼血。
傳說古代蜀國有一位皇帝叫杜宇,與他的皇後恩愛異常。後來他遭奸人所害,凄慘死去。他的靈魂化作了一隻杜鵑鳥,每日在皇後的花園中啼鳴哀嚎。它落下的淚珠是一滴滴紅色的鮮血,染紅了皇後園中美麗的花朵,所以後人給它起名叫杜鵑花。
那皇後聽到杜鵑鳥的哀鳴,見到那殷紅的鮮血,明白是丈夫靈魂所化。悲傷之下,日夜哀嚎著「子歸,子歸」,終究鬱郁而逝。她的靈魂化為火紅的杜鵑花開滿山野,與那杜鵑鳥相棲相伴,所以這杜鵑花又叫映山紅。
(4)杜鵑鳥的故事擴展閱讀:
關於杜鵑的傳說
傳說杜鵑啼血的杜鵑鳥應當就是特指的俗稱布穀鳥的四聲杜鵑。因為細加端詳,杜鵑口腔上皮 和舌部都為紅色,古人誤以為它啼得滿嘴流血。
杜鵑高歌之時,正是杜鵑花盛開之際,所以又有杜鵑花的顏色是杜鵑鳥啼血染成之說:「杜鵑花與鳥,怨艷兩何賒。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全唐詩》 卷759成彥雄《杜鵑花》句)「杜鵑花發杜鵑啼,似血如朱一抹齊。 應是留春留不住,夜深風露也寒凄。」
參考資料來源:
杜鵑啼血-網路
杜鵑鳥-網路
5. 關於杜鵑鳥的感人故事
杜鵑就是杜鵑啼血或子規啼血了........典出《史書·蜀王本紀》,望帝禪位後化為杜鵑鳥,至春則啼,滴血則為杜鵑花;說的是 古蜀國國君名杜宇,又稱望帝,被臣子逼位,逃於山中,死後憂憤,化而為鳥,名為杜鵑鳥,終日悲啼,以至嘴角流血,血流到花上,就是杜鵑花。在古詩文中,杜鵑常常用來表達表達一種悲傷的情緒。
另外,杜鵑鳥就是布穀鳥,又因其聲「布穀」,像「胡不歸」(為什麼不歸),又成了思鄉思家的一個象徵
李白《蜀道難》:
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
白居易《琵琶行》: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
李商隱,無題
庄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6. 杜鵑鳥和蟬的故事讓我們懂得了什麼
在一個茂密的林子里,蟬和杜鵑鳥是鄰居,也是好朋友。
可是,蟬希望老天爺天天都紅日高照,到處陽光燦爛,熱烘烘的,在這樣的日子裡,他們可以盡情地歌唱。
杜鵑鳥卻希望每天都下雨,好使自己隨時可以喝到清涼的雨露。
為此,蟬和杜鵑鳥經常吵嘴,有一天,蟬和杜鵑鳥又爭吵起來了。
蟬說:「我覺得晴天好!在晴天我才能盡情歌唱。我喜歡晴天!」
杜鵑鳥說:「我覺得下雨天最棒!因為那樣我隨時可以喝到清涼的雨露。我喜歡下雨的日子!」
你一句,我一句,調子一個比一個高,聲音一個比一個亮,大家爭得面紅耳赤,不分高低。誰是誰非,它們無法自己評判。
蟬和杜鵑鳥一同去畫眉鳥那裡,請求畫眉鳥為它們評評理。畫眉鳥說:「我每天都很忙,一邊要和大家唱歌,一邊還要找小蟲哺養小鳥,你們最好找其他的人給你們評理吧!」
蟬和杜鵑鳥又一起去河邊找翠鳥給它們評評理。翠鳥說:「我一天到晚,忙著捕魚抓蝦,實在沒有時間和精力幫你們考慮這個問題,你們還是去別處看看吧!」
最後,它們一起來到了貓頭鷹那裡,請求貓頭鷹博士幫它們評判是非。他說:「你們想一想吧,如果天天都是大晴天,那麼,地上的萬物不是早就給太陽曬得枯死了嗎?蟬還能在樹林里放聲高歌嗎?如果天天都是雨天,那麼,天下萬物不就給大水淹滅了嗎?杜鵑鳥還有機會吸食什麼露珠呢?」
蟬和杜鵑鳥聽過之後,覺得貓頭鷹博士的話很有道理。它們再也不爭辯了,慚愧地飛回了林子里。從此之後,它們更加友好地相處,蟬依舊喜歡在炎熱的季節里在高高的椿樹上,快樂地自由唱歌;杜鵑鳥依舊喜歡在清爽的雨後盡情吸食那綠葉上顆顆閃亮、清甜可口的露珠,沐浴在大自然的甜潤之中。
做事情不能只想著滿足自己的要求,要從整體需求著想。當自己的要求與整體的利益矛盾時,個人利益要服從整體利益,因為只有這樣,個人利益才能更好地得到保證。如果每個人都只顧自己,最終受到損失的還是你自己。
7. 子規為何是杜鵑鳥有甚麼小故事
在詩歌《浣溪沙》的詩句里,』『蕭蕭暮雨子規啼』『的子規指的是杜鵑鳥。子規是古代的1種鳥類,名叫杜鵑鳥。子規:杜鵑鳥的別名。傳說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鳴,聲音凄切,唱藉以抒悲苦哀怨之情。所謂杜鵑啼血猿哀鳴。
8. 懶惰的杜鵑鳥媽媽故事內容
娜娜早就聽說杜鵑鳥很懶惰,也很狡猾,自己的卵生下來,卻讓別的鳥幫她孵化。這天,她親眼看見了杜鵑實施換孩子行動的一幕。
喜鵲媽媽最愛聽人講故事了,這天,她又在樹杈上聽人講旅遊的故事。杜鵑鳥也在聽,後來她看到喜鵲聽得很入迷,就悄悄地飛走了。
娜娜也悄悄地跟著她。
杜鵑沒有飛回自己的家,而是飛到了喜鵲的家。乾燥溫暖的巢里卧著五個白白的喜鵲蛋,那是喜鵲媽媽的心肝寶貝,再有半個月就要孵出來了。杜鵑躲在喜鵲的家裡,生出了一個蛋,然後飛了出來。娜娜剛想進去看一看,卻看到杜鵑又回來了。她還要干什麼呢?
只見她,用爪子一扒拉,將一個喜鵲蛋弄到了地上,摔碎了。哦,娜娜明白了,杜鵑是怕喜鵲媽媽回來看多出一個蛋,會懷疑,就先把一個喜鵲蛋給摔碎了。
杜鵑剛飛走,聽完了故事的喜鵲媽媽就喜滋滋地回來了。她可真粗心,一點都沒有發現孩子被掉包了。看見五個白白的蛋,她想都沒想就趴了上去,兩眼一閉,開始孵蛋了。
很快,小杜鵑就先孵出來了,喜鵲的小寶寶還沒有出世。粗心的喜鵲媽媽還是沒有發覺,這個先出生的孩子不是自己親生的,每天都外出找 蟲子喂養它。
娜娜還常 常躲在喜鵲家附近,想看看杜鵑怎樣把孩子再偷回去。
這天,娜娜又飛來了,老遠就看見剛出生不久、眼睛都還沒有睜開的小杜鵑,正把一個喜鵲蛋往巢外扔。
娜娜驚呼著飛過去,發現原來窩里的喜鵲蛋都已經摔碎了。喜鵲媽媽回來了,見四個蛋都摔碎了,十分傷心,但她也更加寵愛僅剩的一個「孩子」了。
娜娜心裡感慨:杜鵑真狡猾啊!
9. 《禽經》中的杜鵑鳥傳說故事是什麼樣的
相傳在很早以前,蜀國有個國王叫望帝。他愛百姓也愛生產,經常帶領四川人開墾荒地,種植五穀,把蜀國建成為豐衣足食的「天府之國」。
有一年,在湖北的荊州的一隻大鱉成了精靈,隨著流水從荊水沿著長江直往上浮,昀後到了岷江。當鱉精浮到岷山山下的時候,他便跑去朝拜望帝,自稱為「鱉靈」。望帝聽他說有治水的本領,便讓他做了丞相。鱉靈將匯積在蜀國的滔天洪水,順著3.5千米長的河道,引向東海去了。蜀國又成了人民康樂、物產豐饒的天府之國。
望帝是個愛才的國王,他見鱉靈為人民立了如此大的功勞,才能又高於自己,便選了一個好日子,舉行了隆重的儀式,將王位讓給了鱉靈,這就是叢帝,而他自己隱居到西山去了。
鱉靈做了國王,一開始做了許多利國利民的大好事,可是,後來居功自傲,變得獨斷專行起來。
消息傳到西山,望帝老王非常著急,決定親自進宮去勸導叢帝。百姓知道了這件事,便一大群一大群地跟在望帝老王的後面,進宮請願。
叢帝遠遠地看見這種氣勢,認為是老帝王要向他收回王位,便急忙下令緊閉城門,不得讓老帝王和那些老百姓進城。
望帝老王無法進城,覺得自己有責任去幫助叢帝清醒過來,治理好天下。於是,他便化為一隻會飛會叫的杜鵑鳥了。
那杜鵑撲打著雙翅飛呀飛,從西山飛進了城裡,又飛進了高高宮牆的裡面,飛到了皇帝御花園的楠木樹上,高聲叫著:「民貴呀!民貴呀!」
叢帝原來也是個聰明的皇帝,也是受四川百姓當成神仙祭祀的國王。他聽了杜鵑的勸告,明白了老王的善意,便像以前那樣體恤民情,成為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好皇帝。
可是,望帝已經變成了杜鵑鳥,他無法再變回原形了,而且,他也下定決心要勸誡以後的君王要愛民。於是,他化為的杜鵑鳥總是晝夜不停地對千百年來的帝王叫道:「民貴呀!民貴呀!」
由於以後的帝王沒有幾個聽他的話的,所以,他苦苦地叫,叫出了血,把嘴巴染紅了,還是不甘心,仍然在苦口婆心地叫著「民貴呀!」
後代的人都為杜鵑的這種努力不息的精神所感動,所以,世世代代的四川人,都很鄭重地傳下了「不打杜鵑」的規矩,以示敬意。
這個故事在《禽經》中也有記載。《禽經》進一步解釋說:「江左曰子規,蜀右曰杜宇,甌越曰怨鳥。」又說,「杜鵑出蜀中,春暮即鳴,田家候之,以興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