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圖故事
Ⅰ 《二十四孝圖》里的孝道故事有哪些
《二十四孝圖》里的孝道故事有哪些?
有獎勵寫回答共7個回答
長纓在手
計算機應用
聊聊關注成為第471位粉絲
《二十四孝圖》是現代著名作家魯迅所寫,出自魯迅回憶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孝"是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來中國社會維系家庭關系的道德准則,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元代郭居敬輯錄古代24個孝子的故事,編成《二十四孝》。後來的印本都配上圖畫,通稱《二十四孝圖》,成為宣揚孝道的通俗讀物。「孝道」是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精髓。新《二十四孝圖》,乃陳少梅先生41歲時盛年之傑作,其題材不多見,筆墨工雅,設色清麗,非同尋常,故堪稱國之重寶。
另有,魯迅認為二十四孝圖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他從自己小時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入手,重點描寫了在他本人在閱讀「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個故事時所引起的強烈反感。
01孝感動天
02親嘗湯葯
03嚙指痛心
04百里負米
05蘆衣順母
06鹿乳奉親
07戲綵娛親
08賣身葬父
09刻木事親
10行佣供母
11懷橘遺親
12埋兒奉母
13扇枕溫衾
14拾葚異器
15湧泉躍鯉
16聞雷泣墓
17乳姑不怠
18卧冰求鯉
19恣蚊飽血
20扼虎救父
21哭竹生筍
22嘗糞憂心
23棄官尋母
24滌親溺器
Ⅱ 二十四孝圖每個孝圖故事概括
中華民族向來有尊老敬老愛老的優良傳統。封建統治階級從維護封建統治和宗法秩序的需要出發,把這個優良傳統同「孝」融匯在一起,大力彰揚孝子、孝女的事跡,為之樹碑立傳,予以旌表褒獎。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思想的多元化和包容性,對於古代一些經典有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二十四孝》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由於現在人們的思想與古代大為不同,所以現在大多數人們認為《二十四孝》裡面的故事情節不妥,但價值觀還是一致的。
Ⅲ 朝花夕拾中提到的二十四孝圖中哪幾個故事
朝花夕拾中提到的二十四孝圖中:子路負米、黃香扇枕、陸績懷橘、哭竹生筍、卧冰求鯉、老萊娛親、郭巨埋兒。
《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是現代文學家魯迅的散文集,收錄魯迅於1926年創作的10篇回憶性散文。
此文集作為「回憶的記事」,多側面地反映了作者魯迅青少年時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經過。
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時代在紹興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後三篇敘述他從家鄉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學,然後回國教書的經歷;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種種丑惡的不合理現象。
同時反映了有抱負的青年知識分子在舊中國茫茫黑夜中,不畏艱險,尋找光明的困難歷程,以及抒發了作者對往日親友、師長的懷念之情。
(3)二十四孝圖故事擴展閱讀:
在對往事深情的回憶時,作者無法忘卻現實,常插入一些「雜文筆法」(即對現實的議論),顯示了作者魯迅真實而豐富的內心世界。
如《狗·貓·鼠》一文既有作者對童年時擁有過的一隻可愛的小隱鼠的深情回憶,又有對祖母講述的民間故事生動的記敘,同時揭示了現實中那些像極了「貓」的正人君子的真實面目。
作者在批判、諷刺封建舊制度、舊道德時,多用反諷手法。表面上很冷靜地敘述事件的始末,其實是反話正說,在敘述中暗含著「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諷刺。如在《父親的病》中對庸醫的行醫過程細細道來,沒有正面指責與諷刺,但字里行間處處蘊含著作者激憤的批判和諷刺。
Ⅳ 《朝花夕拾》中提到《二十四孝圖》中哪幾個故事
1、「子路負米」:子路,姓仲名由,春秋時魯國卞(今山東泗水)人,孔丘的學生。《孔子家語·致思》中,子路自述「事二親之時,常食藜藿之實,為親負米百里之外」。
2、「黃香扇枕」:黃香,東漢安陸(今屬湖北)人。九歲喪母,《東觀漢記》中說他對父親「盡心供養,……暑即扇床枕,寒即以身溫席」。
3、「陸績懷橘」:陸績,三國時吳國吳縣華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學家。《三國志·吳書·陸績傳》說他「年六歲,於九江見袁術。術出橘,績懷三枚,去,拜辭墮地,術謂曰:『陸郎作賓客而懷橘乎?』績跪答曰:『歸欲遺母。』術大奇之」。
4、「哭竹生筍」:三國時吳國孟宗的故事。唐代白居易編的《白氏六帖》中說: 「孟宗後母好筍,令宗冬月求之,宗入竹林慟哭,筍為之出。」
5、「卧冰求鯉」:晉代王祥的故事。《晉書·王祥傳》說他的後母「常欲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將剖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之而歸」。
6、「老萊娛親」:老萊,傳說是春秋時楚國人。《藝文類聚·人部》記有他七十歲時穿五色綵衣詐跌「娛親」的故事。
7、「郭巨埋兒」:郭巨,晉代隴慮(今河南林縣)人。《太平御覽》卷四一一引劉向《孝子圖》說:「郭巨,……甚富。父沒,分財二千萬為兩,分與兩弟,己獨取母供養。……妻產男,慮舉之則妨供養,乃令妻抱兒,欲掘地埋之。於土中得金一釜,上有鐵券雲:『賜孝子郭巨。』……遂得兼養兒。」
(4)二十四孝圖故事擴展閱讀:
《二十四孝圖》《二十四孝》,元代郭居敬編,內容是輯錄古代所傳二十四個孝子的故事。後來的印本都配上圖畫,通稱《二十四孝圖》,是舊時宣揚封建孝道的通俗讀物。
《朝花夕拾》是魯迅所寫的唯一一部回憶散文集,最初以《舊事重提》為總題,陸續發表於《莽原》半月刊。
魯迅先生從當時的兒童讀物談起,憶述兒時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指斥這類封建孝道不顧兒童的性命,將「肉麻當作有趣」,「以不情為倫紀」,「 污衊了古人,教壞了後人」,作品對當時反對白話文、提倡復古的傾向予以了尖銳的抨擊。
Ⅳ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圖》24個小故事具體是什麼
二十四孝圖是包含著中國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書。孝道是中國傳統美德的精髓,作為每一個中國人,都需要盡孝道。小編為大家整理一下二十四孝圖上二十四個孝子的故事。
一,忠孝雙全
晉朝的時候,有一位叫楊香的孝子,他的父親在田地裡面耕種的時候,竟然被一隻突然出現的老虎給叼走了。楊香此時沒有被老虎嚇走,而是為了救自己的父親,他直接爬到了老虎的背上,然後扼住了老虎的脖子。最後老虎受不了松開了他的父親,他終於把自己的父親救了下來。
二十四孝除了上面四個故事,還有剩下的二十個故事,分別是:綵衣養親,哭竹生筍,鹿乳奉親,籠負母歸,棄官奉親,蘆衣順母,賣身葬父,親嘗湯葯,卧冰求鯉,聞雷泣墓,百里負米,挨杖傷老,跪父留母,孝感繼母,勸姑孝祖,孝感動天,兄弟爭孝,嚙指痛心,老萊娛親,郭巨埋兒。
二十四孝的二十四個故事,把我國孝道這一傳統美德體現的淋漓盡致,對孝道的傳承和發揚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Ⅵ 《二十四孝圖》中孝道故事有哪些
一共有二十四個故事,分別是:忠孝雙全、望雲思親、上書救父、綵衣養親、哭竹生筍、打虎救父、鹿乳奉親、籠負母歸、棄官奉親、蘆衣順母、賣身葬父、親嘗湯葯、卧冰求鯉、聞雷泣墓。
百里負米、挨杖傷老、跪父留母、孝感繼母、勸姑孝祖、孝感動天、兄弟爭孝、嚙指痛心、老萊娛親、郭巨埋兒。
《二十四孝圖》中典故非常多,且作者對每一個典故,都有自己(兒童視角)的理解,兩者結合,呈現出文學創作的另一種路徑。
例:郭巨埋兒
典故講郭家貧困,已經窮到不能供奉母親了,認為兒子沒了可以再養,可母親只有一個。所以准備埋掉孩子,以供養母親。其孝心感動了天地,所以挖坑的時候,挖出了黃金,孩子也保住了。
(6)二十四孝圖故事擴展閱讀
成書背景
《二十四孝故事》是中國元朝成書的一本宣揚傳統儒家孝道的蒙養讀物,其中選輯了為封建王朝所稱頌的自上古至宋代的24個孝男孝女的事跡,敘之以文,詠之以詩,繪之以圖,目的在於「用訓童蒙」即培養兒童的封建孝德,並在民間廣泛流傳。在舊社會,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
歷史上傳承下來的《二十四孝故事》,必須要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進行辨證的歷史的分析。其中確實有值得繼承和弘揚的內容,但也有糟粕。值得繼承和弘揚的是——對父母的敬愛和關心、發自內心的事奉父母的精神。
在《二十四孝故事》中,幾乎都具有這種精神,這種精神具有它永恆的價值,這就是《二十四孝故事》的核心與精華所在。
Ⅶ 朝花夕拾中的二十四孝圖的主要內容
首先簡單地概括一下:《二十四孝圖》出自魯迅回憶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散文集,二十四孝圖只是其中的一篇。魯迅寫這一篇《二十四孝圖》可以理解為觀後感。
此文章從當時的兒童讀物談起,憶述兒時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指斥這類封建孝道不顧兒童的性命,將「肉麻當作有趣」,「以不情為倫紀,誣蔑了古人,教壞了後人」。
《二十四孝圖》真正的作者是:元代郭居敬。主要內容是輯錄古代24個孝子的故事,編成《二十四孝》。
那麼《朝花夕拾》當中的《二十四孝圖》,想表達的是什麼?
《二十四孝圖》——所謂《二十四孝圖》是一本講中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書,配有圖畫,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魯迅先生從自己小時候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人手,作品著重分析了「卧冰求鯉」、「老萊娛親」、「郭巨埋兒」等孝道故事。
作者以激奮起筆,貫穿了辛辣的諷刺,痛斥了封建孝道的虛偽,表達了他的愛憎之情,並不是否定魯迅的觀點。的確,新中國是需要像他這樣,敢說敢做的人才,也的確很渴望一個去打擊封建殘酷的聲音。
Ⅷ 列舉二十四孝圖故事中的三個故事並概括內容
一、拾葚異器:
蔡順,漢代汝南(今屬河南)人,少年喪父,事母甚孝。當時正值王莽之亂,又遇飢荒,柴米昂貴,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飢。
一天,巧遇赤眉軍,義軍士兵厲聲問道:「為什麼把紅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開裝在兩個簍子里?」蔡順回答說:「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紅色的桑葚留給自己吃。」
赤眉軍憐憫他的孝心,送給他兩斗白米,一隻牛蹄子,帶回去供奉他的母親,以示敬意。
(8)二十四孝圖故事擴展閱讀:
1、《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詩選》,是元代郭居敬編錄,一說是其弟郭守正,第三種說法是郭居業撰。由歷代二十四個孝子從不同角度、不同環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而成。
2、《二十四孝》的故事大都取材於西漢經學家劉向編輯的《孝子傳》,也有一些故事取材《藝文類聚》、《太平御覽》等書籍。
3、二十四孝圖其他故事節選:
戲綵娛親
老萊子,春秋時期楚國隱士,為躲避世亂,自耕於蒙山南麓。他孝順父母,盡揀美味供奉雙親,70歲尚不言老,常穿著五色綵衣,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以博父母開懷。
一次為雙親送水,進屋時跌了一跤,他怕父母傷心,索性躺在地上學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賣身葬父
董永,相傳為東漢時期千乘(今山東高青縣北)人,少年喪母,因避兵亂遷居安陸(今屬湖北)。其後父親亡故,董永賣身至一富家為奴,換取喪葬費用。
上工路上,於槐蔭下遇一女子,自言無家可歸,二人結為夫婦。女子以一月時間織成三百匹錦緞,為董永抵債贖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蔭,女子告訴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幫助董永還債。
言畢凌空而去。因此,槐蔭改名為孝感。
Ⅸ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圖》的大概內容
《二十四孝圖》是現代著名作家魯迅所寫,出自魯迅回憶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另有版,魯迅認為二十權四孝圖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他從自己小時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入手,重點描寫了在他本人在閱讀「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個故事時所引起的強烈反感。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揭示了舊中國兒童的可憐的悲慘處境。
此文集作為「回憶的記事」,多側面地反映了作者魯迅青少年時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經過。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時代在紹興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後三篇敘述他從家鄉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學,然後回國教書的經歷;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種種丑惡的不合理現象,同時反映了有抱負的青年知識分子在舊中國茫茫黑夜中,不畏艱險,尋找光明的困難歷程,以及抒發了作者對往日親友、師長的懷念之情。
文集以記事為主,飽含著濃烈的抒情氣息,往往又夾以議論,做到了抒情、敘事和議論融為一體,優美和諧,朴實感人。作品富有詩情畫意,又不時穿插著幽默和諷喻;形象生動,格調明朗,有強烈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