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公主的故事
『壹』 文成公主的故事
1、文成公主的故事
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建立的政權,它是一個位於青藏高原的古代王國。松贊干布是藏族歷史上的英雄。在唐太宗年間,他即位當了吐蕃的國王,一時之間,在雪域高原上成為了英雄,他僅僅用了幾年的時間就完成了對一些小國家的兼並,建立了統一的吐蕃王朝。
建立了吐蕃王朝以後的他積極謀求與唐朝建立十分密切的關系。他曾先後兩次派出能言善辯,聰明機智的大臣來到了當時唐朝的都城長安想向唐朝的皇帝求得一門親事。唐朝皇帝看見了他的真誠和執著,於是就同意了他的和親請求,答應把文成公嫁給他。
其實文成公主並不是皇帝的親骨肉,她只是皇帝親戚的一個女兒。被他封為了公主。這個公主不僅聰慧美麗,而且從小就受到家庭的熏陶,學習文化知識,知書達禮還十分的信仰佛教。
在皇帝答應了吐蕃國王的和親請求以後,文成公主就在皇帝給她安排的一些人的護送下,隨著吐蕃的大臣從長安出發前往吐蕃。松贊干布知道了這個消息以後。就來親自迎接自己妻子,然後他就隨同自己的妻子一起回到了拉薩。
2、文成公主生平
文成公主(625年—680年11月1日),唐朝宗室女,漢族。漢名無記載,吐蕃尊稱甲木薩(藏語中「甲」的意思是「漢」,「木」的意思是「女」,「薩」的意思為神仙)。
文成公主原本是李唐遠支宗室女,唐太宗貞觀十四年(640年),太宗李世民封李氏為文成公主;貞觀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遠嫁吐蕃,成為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的王後。
唐蕃自此結為姻親之好,兩百年間,凡新贊普即位,必請唐天子「冊命」。
(1)文成公主的故事擴展閱讀
1、和親背景
松贊干布(棄宗弄贊)是藏族歷史上的英雄,崛起於藏河(今雅魯藏布江)中游的雅隆河谷地區。他統一西藏,成為贊普,建立了吐蕃王朝。
文成公主,漢名無記載,其父史書也未記載。史書記載文成公主為宗女 ,不是皇帝的女兒。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唐太宗派江夏王李道宗持節送文成公主去吐蕃。
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吐蕃贊普松贊干布遣使大唐,唐太宗遣行人馮德遐出使吐蕃。松贊干布再次派人到唐朝,奉表求婚,提出要娶一位唐朝公主,唐太宗沒有同意。吐蕃特使返回吐蕃後,告訴松贊干布,因為吐谷渾在中間挑撥離間,所以唐朝沒有允許嫁公主。
貞觀十二年(638年),松贊干布遂借口吐谷渾從中作梗,出兵擊敗青海吐谷渾、黨項、白蘭羌,直逼唐朝松州(今四川松潘),揚言若不嫁公主,便率兵入侵唐朝。唐太宗派侯君集為主將,執失思力、牛進達、劉蘭為輔佐,率唐軍迎擊吐蕃軍。
侯君集率領的唐軍主力還未出手,牛進達已經率領唐軍先鋒部隊擊敗了吐蕃軍。松贊干布大懼,在唐將侯君集率領的唐軍主力到達前,退出青海吐谷渾、黨項、白蘭羌,遣使謝罪,再次請婚。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松贊干布派大論薛祿東贊攜黃金五千兩及大量其他珍寶來正式下聘禮。
唐太宗將一宗室女封為文成公主,允許下嫁松贊干布。
2、歷史影響
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對漢藏兩族的友誼做出了重要貢獻。今天拉薩市的布達拉宮和大昭寺內還供奉著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布達拉宮還保存著他倆結婚房間的遺跡,大昭寺前的唐柳傳說是公主親手所栽。藏族的史書用大量篇幅來記載公主的事跡。
文成公主來的釋迦佛像,至今仍為藏族人民所崇拜。文成公主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她攜帶了佛塔、經書和佛像入蕃,決意建寺弘佛。她協助松贊干布設計建造了大昭寺。大昭寺建成後,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親自到廟門外栽插柳樹,成為後世著名的唐柳。
著名的甥舅同盟碑,也稱長慶會盟碑就立在唐柳旁。現在大昭寺大殿正中供奉著的一尊釋迦牟尼塑像,也是文成公主當年帶來的。大殿兩側的配殿內,有松贊干布、文成公主的塑像,十分精美生動。只是他們臉上因布施獻金的人太多,而綻開了金皮疙瘩。
文成公主還修建了小昭寺。從此,佛教慢慢開始在西藏流傳。文成公主還對拉薩四周的山分別以妙蓮、寶傘、右施海螺、金剛、勝利幢、寶瓶、金魚等八寶命名,這些山名一直沿用到現在。
松贊干布專門為文成公主修築了宮室。漢文獻中所述「為公主別築城敦宮室」,系指松贊干布特為文成公主修築於西藏拉薩紅山之巔的三座堡式宮樓「布達拉宮」,以及後來由文成公主親自主持所修築的吐蕃式殿宇「大昭寺」與漢式廟宇「小昭寺」。、
百年後布達拉宮毀於雷電、戰火。經過十七世紀的兩次擴建,形成現在的規模。布達拉宮主樓13層,高117米,佔地面積36萬余平方米,氣勢磅礴。
布達拉宮中保存有大量內容豐富的壁畫,其中就有唐太宗五難吐蕃婚使噶爾祿東贊的故事,文成公主進藏一路遇到的艱難險阻,以及抵達拉薩時受到熱烈歡迎的場面等。這些壁畫構圖精巧,人物栩栩如生,色彩鮮艷。
布達拉宮的吐蕃遺址後面還有松贊干布當年修身靜坐之室,四壁陳列著松贊干布、文成公主、祿東贊等的彩色塑像。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的故事,以及推進藏族文化的功績,至今仍以戲劇、壁畫、民歌、傳說等形式在漢藏民族間廣泛傳播。
文成公主在藏傳佛教中,被認為是綠度母(菩薩)的化身。青海省玉樹縣也建有文成公主廟。文成公主廟緊貼百丈懸崖,風景幽靜,金光閃閃的屋頂光芒四射。廟四周所有的懸崖和面積較大的石頭上都刻著數不清的藏經。
該廟共3層,面積包括院落600多平方米,通高9.6米。廟中央的文成公主坐像,端坐在獅子蓮花座上,身高8米。坐像兩旁有8尊石刻佛立像,分立在上下兩層,每尊佛像高有3米,精雕細刻,形象生動。該廟是一座既有唐代藝術風格又有藏式平頂建築特點的古式建築。
這里一年四季香火不斷,酥油燈晝夜長明,前來朝拜的藏漢群眾絡繹不絕。現文成公主廟已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貳』 文成公主的故事
唐太宗貞觀十二年,松贊干布率吐蕃大軍進攻大唐邊城松州,即今天的四川松潘縣;唐太宗治理下的唐朝,此時正國富兵強,於是派侯君集督率領大軍討伐。大敗吐蕃於松州城下。松贊干布只好俯首稱臣,並對大唐的強盛贊慕不已,他在上書謝罪的同時,還特向唐廷求婚。
唐太宗經過一番考慮,決定答應他的請求,文成公主人長得端莊豐滿,自幼飽讀詩書,她雖然對遙遠的吐蕃心存疑慮,卻又充滿了新奇的嚮往,因而也就應允了。經過兩個多月的准備,於貞觀十五年隆冬,一支十分可觀的送親隊伍,在禮部尚書江夏郡王李道宗的率領下,護送文成公主前往吐蕃和親。
之所以要在隆冬季節出發,是因為由長安經隴南、青海到西藏有一個多月的路程,沿途要經過幾條湍急的大河,隆冬季節河水平緩,才便於送親的隊伍通過。這支隊伍,除了攜帶著豐盛的嫁妝外,還帶有大量的書籍、樂器、絹帛和糧食種子;組成成員除文成公主陪嫁的侍婢外,還有一批文士、樂師和農技人員,幾乎就象是一個「文化訪問團」和「農技隊」。這些人員是去干什麼呢?因為當時吐善已經擊潰了吐谷渾,伊然成為了西南舉足輕重的強邦;唐太宗深謀遠慮,覺得只有對吐蕃加強籠絡,才能保證大唐西南邊陲的穩定,因此才千方百計地對他們從經濟和文化上予以協助,使吐蕃在潛移默化中感激和追隨大唐。文成公主實際上就是肩負著這項和睦邦交的政治任務遠嫁的,這支送親的隊伍也是前去協助她完成這項使命的。
經過一個多月的頂風冒雪的艱苦跋涉,春暖花開的時候,文成公主一行到了黃河的發源地一河源,這里水草茂盛,牛羊成群,一改沿途風沙迷茫的荒涼景象,讓人精神為之一振。一路上很為吐著地勢惡劣而憂心的文成公主這時也鬆了一口氣,於是送親隊伍在這里作了數日的短暫休整。
這時,松贊干布親自率領的大隊迎親人馬也趕到了河源,松贊干布一行見到大唐使臣江夏郡王李道宗納頭便拜,並行了子婚大禮,他已認定把大唐作為吐蕃的上國。李道宗請出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相見,這位馳騁高原的吐蕃王一見到中土的金枝玉葉,頓時為她而傾倒,只見文成公主身著華美的盛服,神態端莊,氣度文雅,與原始質朴的吐蕃女子完全不可同日而語。而文成公主所見到的松贊干布,雖然被高原的烈日和狂風塑造得黝黑而粗獷,但配上他高大健壯的身材和眉宇間流露出來的豪爽之氣,顯得十分英武;文成公主心中暗自慶幸,自己算是嫁了一個偉丈夫。
送親和迎親的隊伍前呼後擁、威風八面地進入了邏些城,在李道宗的主持下,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按照漢族的禮節,舉行了盛大的婚禮,全邏些城的民眾都為他們的贊普和夫人歌舞慶賀。松贊干布樂不可支地對部屬說:「我族我父,從未有通婚上國的先例,我今天得到了大唐的公主為妻,實為有幸,我要為公主修築一座華麗的宮殿,以留示後代。」
不久,一座美輪美奐的宮殿——布達拉宮就建成了,裡面屋宇宏偉華麗。亭榭精美雅緻,還開鑿了碧波盪漾的池塘,種上了各色美麗的花木,一切建制都模仿大唐宮苑的模式,用來安頓文成公主,藉以藉慰她的思鄉之情。為了與文成公主有更多的共同語言,松贊干布脫下他穿慣的皮裘,換上文成公主親手為他縫制的絲質唐裝,還努力地向文成公主學說漢語,一對異族夫妻,感情融洽,互愛互敬,開始了他們新的生活。
按照傳統習慣,吐蕃人每天要用赭色制土塗敷面頰,說是能驅邪避魔,雖說樣子十分難看又不舒服,但因是傳統習俗,誰也沒有提出異議,大多數吐蕃人只是照章行事。文成公主到吐蕃後,仔細了解和揣摩了這種習慣,認為這樣做毫無道理,又有礙衛生,實在是一項鄙俗的陋習,因此她婉轉地向松贊干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松贊干布聽了覺得她的話很有道理,立即下令廢除這項習俗,最開始一些念舊的吐蕃人很不習慣,但慢慢地都覺得保持自己的本來面目,既方便又好看,大家也就都樂意接受了,他們甚至還十分感激文成公主為他們破除了陳規。
待生活安定下來後,文成公主帶來的漢族樂師們開始履行職責,他們十分賣力地為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演奏唐宮最流行的音樂,音樂舒緩優美,使松贊干布大有如聞仙音的感覺,他對樂師和音樂大加贊嘆,並選撥了一批資質聰慧的少男少女,跟隨漢族樂師學習,使漢族的音樂漸漸傳遍了吐蕃的領地,流進了吐蕃人的心田。
『叄』 用簡要的話來概括文成公主進藏的故事
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在唐送親使江夏王李道宗和吐蕃迎親專使祿東贊的伴隨下,到達唐朝下屬的吐谷渾(公元635年唐朝擊敗吐谷渾之後,吐谷渾臣屬於唐朝,唐朝冊封吐谷渾首領為河源王)。
松贊干布親自到柏海(今青海瑪多縣)迎接,謁見李道宗,行子婿之禮,見到唐朝服飾之美,松贊干布俯仰有愧沮之色。
親自到柏海迎親之後,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同返邏些(今拉薩),為文成公主築城,修建宮室讓文成公主居住。
(3)文成公主的故事擴展閱讀:
文成公主入藏的背景:
唐貞觀8年(634),吐蕃贊普松贊干布遣使大唐,唐太宗遣行人馮德遐出使吐蕃。松贊干布再次派人到唐朝,提出要娶一位唐朝公主,遭到唐太宗的拒絕。
由於當時吐谷渾王諾曷缽入唐朝見,吐蕃特使回來後便告訴松贊干布,聲稱唐朝拒絕這個婚約是由於吐谷渾王從中作梗。
唐貞觀12年(638),松贊干布遂借口吐谷渾從中作梗,出兵擊敗吐谷渾、黨項、白蘭羌,直逼唐朝松州(今四川松潘),揚言若不和親,便率兵大舉入侵唐朝。
牛進達率領唐軍先鋒部隊擊敗了吐蕃軍,松贊干布大懼,在唐將侯君集率領的唐軍主力到達前,退出吐谷渾、黨項、白蘭羌,遣使謝罪。
再次請婚,派大論薛祿東贊攜黃金五千兩及相等數量的其他珍寶來正式下聘禮 。唐太宗將一宗室女封為公主,嫁給松贊干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文成公主進藏
『肆』 關於文成公主入藏的故事
文成公主入藏的故事:
吐蕃贊普松贊干布派遣大相噶爾東贊(即祿東贊)為請婚使者,赴長安請婚。唐太宗將遠支宗女封為文成公主,下嫁松贊干布,並詔令禮部尚書江夏王李道宗為主婚使,持節護送文成公主入蕃。
松贊干布率群臣到河源附近的柏海(今青海瑪多縣境內)迎接文成公主,與文成公主同返邏些(今拉薩),並在拉薩為文成公主修建宮室。
文成公主進藏時,皇帝送給她的是500馱五穀種籽、1000馱鋤犁,還有數百名最好的工匠。當時漢族的紡織、建築、造紙、釀酒、制陶、冶金、農具製造等先進生產技術,以及歷法、醫葯等都陸續傳入了藏族地區。同時,漢族也吸收了不少藏族的文化。
(4)文成公主的故事擴展閱讀
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對漢藏兩族的友誼做出了重要貢獻。今天拉薩市的布達拉宮和大昭寺內還供奉著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布達拉宮還保存著他倆結婚房間的遺跡,大昭寺前的唐柳傳說是公主親手所栽。
藏族的史書用大量篇幅來記載公主的事跡。文成公主來的釋迦佛像,至今仍為藏族人民所崇拜。文成公主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她攜帶了佛塔、經書和佛像入蕃,決意建寺弘佛。她協助松贊干布設計建造了大昭寺。
大昭寺建成後,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親自到廟門外栽插柳樹,成為後世著名的唐柳。著名的甥舅同盟碑,也稱長慶會盟碑就立在唐柳旁。現在大昭寺大殿正中供奉著的一尊釋迦牟尼塑像,也是文成公主當年帶來的。
大殿兩側的配殿內,有松贊干布、文成公主的塑像,十分精美生動。只是他們臉上因布施獻金的人太多,而綻開了金皮疙瘩。文成公主還修建了小昭寺。
從此,佛教慢慢開始在西藏流傳。文成公主還對拉薩四周的山分別以妙蓮、寶傘、右施海螺、金剛、勝利幢、寶瓶、金魚等八寶命名,這些山名一直沿用到現在。
松贊干布專門為文成公主修築了宮室。漢文獻中所述「為公主別築城敦宮室」,系指松贊干布特為文成公主修築於西藏拉薩紅山之巔的三座堡式宮樓「布達拉宮」,以及後來由文成公主親自主持所修築的吐蕃式殿宇「大昭寺」與漢式廟宇「小昭寺」。
百年後布達拉宮毀於雷電、戰火。經過十七世紀的兩次擴建,形成現在的規模。布達拉宮主樓13層,高117米,佔地面積36萬余平方米,氣勢磅礴。
布達拉宮中保存有大量內容豐富的壁畫,其中就有唐太宗五難吐蕃婚使噶爾祿東贊的故事,文成公主進藏一路遇到的艱難險阻,以及抵達拉薩時受到熱烈歡迎的場面等。這些壁畫構圖精巧,人物栩栩如生,色彩鮮艷。
布達拉宮的吐蕃遺址後面還有松贊干布當年修身靜坐之室,四壁陳列著松贊干布、文成公主、祿東贊等的彩色塑像。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的故事,以及推進藏族文化的功績,至今仍以戲劇、壁畫、民歌、傳說等形式在漢藏民族間廣泛傳播。文成公主在藏傳佛教中,被認為是綠度母(菩薩)的化身。
『伍』 關於文成公主的民間故事
沿青藏線行走,日月山與倒淌河是必經的重要驛站。這里不僅是青藏高原與內地的分水嶺,還是文成公主進藏時所走過的路線。因而,日月山、倒淌河是縱貫青藏高原沿線各地環境中文化含量與歷史底蘊最厚重的承載地之一。
五月的西寧已邁進入了春天的門檻,濃濃的新春氣息早已彌漫了大地,但作為青藏高原與內地分水嶺的日月山,卻還籠罩在白雪覆蓋的嚴冬之中。車外寒風呼嘯,雪花紛飛,汽車雨刷不停地刮掉飄落在玻璃上的雪花。一望無際的茫茫草原和遠處起伏重疊的山巒,早已被積雪覆蓋,原本返青的大地一片潔白。
日月山——文成公主告別故鄉
日月山,距西寧90公里,青藏公路通過的日月山口為海拔3520米。
其實,日月山的地貌環境與整個青藏高原相比並不險峻,然而從古到今,這里卻因唐朝文成和金成兩位公主遠嫁吐蕃都途經此地而早已名揚莽莽雪域,千古佳話令所有過往行人都要在此停留並登上此山,去追尋當年文成公主路過時留下的蹤影。
踏著積雪沿山路而上,放眼望去,大地無垠,白雪茫茫;雖然天寒地凍,但此時登高望遠精神振奮,好似體內熱血在加速循環,周身反而感到陣陣熱涌。
藏語「日月山」為「多尼瑪」或「尼瑪達哇」,意為太陽和月亮。其實,「日月山」主要是因文成公主的日月寶鏡故事而得名。
據資料記載,南北朝至唐代時,日月山叫做赤嶺,是北魏和吐谷渾、唐和吐蕃的界山,因山頂砂土赤紅而得名。
這里是青海東部外流河與內陸河的分水嶺,也是青海東部農業區和牧業區的自然分界線,所以日月山又有「草原門戶」之稱。每年春夏,綠草如茵,牛羊滿坡,帳篷點點,景色十分壯觀。然而此時展示在我眼前的雖不是漫山遍野的如茵綠草,卻是青藏高原最具本質特徵的地貌環境——多少有些蒼涼的粗獷和壯美。
日月山,不僅古今聞名而且傳說眾多。其中流傳最廣,最為感人的莫過於文成公主進藏的故事和傳說。唐太宗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吐蕃派特使祿東贊到長安獻聘禮求聯姻,唐太宗將文成公主相許。公主遠嫁,唐太宗准備了各種日用器皿、珠寶飾物、綾羅綢緞及書籍、葯物、蠶種、谷種等作為嫁妝,還派樂隊、工匠隨同去吐蕃。
他們從大唐帝國的京都長安起程,渡過黃河,進入青海,沿湟水西行。過日月山後,松贊干布親自率兵在扎陵湖南岸安營迎接公主,李道宗主持了隆重的婚禮。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經玉樹進入西藏,4月15日抵達今拉薩,受到吐蕃人民隆重歡迎。文成公主遠赴西藏聯姻,沿途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傳說和史跡。
相傳文成公主來到日月山時,登上山頂舉目環顧,不禁心潮起伏愁思萬縷,潸然淚下,內心頓生思鄉思親之情,便取出行前皇後送給她的「日月寶鏡」。當時皇後曾告訴她,路途中或到吐蕃後,如果想家就拿出來看一看,從鏡子里可以看到長安和母親。文成公主想到這里取出寶鏡,果然從鏡子里看到了長安和母親。這使得公主更加傷感,不慎失手將「日月寶鏡」摔成了兩半。歷史變成了傳說,傳說又變成了神話,這就是古稱「赤嶺」,為什麼後來改稱「日月山」的成因。70年後,大唐金成公主又經此處踏上了漫長聯姻之路。為鞏固唐蕃和好,唐開元年間,唐王朝和吐蕃王國還在日月山頂樹立過漢藏和好碑,藏漢兩族以日月山為界和睦相處,並把日月山作為茶馬互市之地。據史料記載,自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後,與邊疆各民族和睦相處,各族首領紛紛派遣使者向唐朝求婚,唐朝先後有15位公主嫁到其他民族。
自從文成公主進藏之後,藏族和大唐的關系就越來越好了。有時藏族送幾十隻幾十隻的大肥羊給唐朝,有時呢,大唐又送具有特色的寶藏給藏族。
兩國的關系相互融合,差不多來說,好比是兩位非常要好的朋友了。 而文成公主和松贊干布的關系呢,就越來越好了,文成公主和松贊干布在藏族是一對非常要好的夫妻,差不多隻有死神才能把他們倆兒分開。 可是呢,大唐的皇帝卻被手下在睡夢中用刀砍死了,雖然最後那個手下也被窩囊的被火燒死,但是就算是神醫華佗,扁鵲也不能死馬當做活馬醫,把大唐皇帝救活了。而大唐皇帝的寵妃——文成公主的老媽也悲痛欲絕,最後從懸崖上跳了下去。在懸崖下面飢腸轆轆的狼們白撿了便宜,大浪和小狼在一頓瘋搶之後,地上就什麼除了衣服什麼都沒有了。
很明顯,他們餓的把骨頭都吞了。 大唐的大臣們非常憤怒,皇帝的寵妃沒了,總不能死不見屍吧。他們最後才在懸崖底下找到了皇帝的寵妃的衣服,上面還有幾搓狼毛,大臣們一氣之下,進行了殺狼活動,藏族的首領很生氣,兩國打了起來,最後兩敗俱傷。 松贊干布再也不能容忍大唐那些士兵的做法了——竟然打狼!狼對蒙古人、藏族人來說可是「草原的清潔工」,靈魂的歸宿。而對漢人來說卻是「狼外婆」、「大灰狼」……憤怒的藏族人一氣之下把漢人全殺了,之後把狼皮割下來,製作成了狼皮小皮襖,進攻給文成公主過冬穿。 文成公主厭惡殺死大唐的藏族人,但她還是不能容忍大唐士兵的殘忍,畢竟狼也是條生命吧!文成公主離開了松贊干布,帶走了木匠、石匠和鐵匠。搬到深山老林里,獨自過著清貧的日子。哈哈,這可是享受啊。 松贊干布過著一天不如一天的日子,他的手下一直去文成公主住的地方通風報信,報告松贊干布的情況。一次,文成公主終於忍受不住了。只好搬回了皇室。
從此以後,文成公主和松贊干布一直過著清閑的日子,兩人的感情又走到一起了。
『陸』 文成公主進藏的故事的三個小故事
相傳當年文成公主辭別父母,離開長安以後,爬山涉水,歷盡艱辛來到荒漠的高原上,由於離親人和家鄉越來越遠了,不由得思念起遠在長安的父母來。她想起臨別時母親送給一面寶鏡時說的話:若懷念親人時,可從寶鏡里看到母親。於是急忙取出"日月寶鏡",雙手捧著照起來,不照則已,一看反倒吃了一驚。原來文成公主從鏡子里看到的並不是母親,而是自己滿臉憔悴的愁容。她一生氣,把寶鏡摔在地上。沒想到,寶鏡一落地,立刻化成一座高山---後人稱之為日月山。它恰好擋去了一條東去河流的去路,河水不得不掉頭迴流。於是人們稱這條河叫倒淌河。這日月山和倒淌河就在青海省西寧附近的青藏公路旁。
『柒』 文成公主的全部故事
公元641年,二十四歲的文成公主在江夏王李道宗的護送下,動身到吐蕃去。唐朝廷為公主備了一份十分豐富的嫁妝。金銀珠寶,綾羅綢緞,當然是少不了的,除此以外,還有許多吐蕃沒有的穀物、果品、蔬菜的種子,葯材,蠶種。她還帶了大批的醫葯、種樹、工程技術、天文歷法的書籍。
文成公主出嫁的消息傳到吐蕃,從唐朝邊境到吐蕃,一路上都有人准備好馬匹、氂牛、船隻、食物,接送文成公主。松贊干布親自從邏些趕到柏海迎接。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在那裡舉行了隆重的婚禮。
婚禮結束後,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越過雪山高原,到了邏些城。公主入城的那天,邏些人民像過盛大節日一樣,載歌載舞,夾道歡迎。松贊干布還在邏些按照唐朝的建築格式,為公主專門建造了一座城郭宮殿,給公主居住。
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四十年,她為漢藏兩族人民的友好聯系和發展藏族經濟文化作出了貢獻。直到現在,在西藏的大昭寺和布達拉宮,還供奉著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公元650年,松贊干布死去。唐太宗也在前一年病死,接替他的是太子李治,這就是唐高宗。
武則天,是一個頗有歷史魅力的名字,是一個似傳奇而非傳奇的歷史人物。她是唐朝開國功勛武士彟的次女,唐太宗李世民的幼妾,唐高宗李治的皇後。她在協助高宗處理軍國大事,佐持朝政三十年後,親登帝位,自稱聖神皇帝,廢唐祚於一旦,改國號為周,成為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後的唯一女皇。從她參與朝政,自稱皇帝,到病移上陽宮,前後執政近半個世紀,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歷史功績,昭昭於世。
『捌』 文成公主的故事,所有
文成公主(625年—680年11月1日),唐朝宗室女,漢族。漢名無記載,吐蕃尊稱甲木薩。藏語中「甲」的意思是「漢」,「木」的意思是「女」,「薩」的意思為神仙)。
文成公主原本是李唐遠支宗室女,貞觀十四年(640年),唐太宗李世民封李氏為文成公主;貞觀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遠嫁吐蕃,成為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的王後。
唐蕃自此結為姻親之好,兩百年間,凡新贊普即位,必請唐天子「冊命」。
六試婚使
7世紀,唐朝擁有世界最先進的經濟文化。相傳,祿東贊攜帶黃金5000兩以及大量珠寶,率領求婚使團,前往唐都長安請婚。不料,天竺、格薩、大食、霍爾的國王也派了使者求婚,他們均希望迎娶賢惠的文成公主。唐太宗決定讓婚使們比賽智慧,誰勝利了,便可把公主迎去,這便是歷史上的「六試婚使」(又稱「六難婚使」,也有「五試婚使」之說,拉薩大昭寺和布達拉宮內至今完好地保存著描繪這一故事的壁畫)。[20]
第一試:綾緞穿九曲明珠,即將一根柔軟的綾緞穿過明珠(有說漢玉)的九曲孔眼。
第二試:辨認一百匹騍馬和一百匹馬駒的母子關系。
第三試:規定百名求婚使者一日內喝完一百壇酒,吃完一百隻羊,還要把羊皮揉好。
第四試:交給使臣們松木一百段,分辨其根和梢。
第五試:夜晚出入皇宮不迷路(也有說是辨認京師萬祥門內的門)。
第六試:辨認公主。
祿東贊依靠自己的聰明才智,成功的一一破解了難題,贏得了最終的勝利。
日月山
相傳當年文成公主辭別父母,離開長安以後,爬山涉水,歷盡艱辛來到荒漠的高原上,由於離親人和家鄉越來越遠了,不由得思念起遠在長安的父母來。她想起臨別時母親送給一面寶鏡時說的話:若懷念親人時,可從寶鏡里看到母親。於是急忙取出"日月寶鏡",雙手捧著照起來,不照則已,一看反倒吃了一驚。原來文成公主從鏡子里看到的並不是母親,而是自己滿臉憔悴的愁容。她一生氣,把寶鏡摔在地上。沒想到,寶鏡一落地,立刻化成一座高山---後人稱之為日月山。它恰好擋去了一條東去河流的去路,河水不得不掉頭迴流。於是人們稱這條河叫倒淌河。這日月山和倒淌河就在青海省西寧附近的青藏公路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