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繁森的故事
❶ 孔繁森的事跡簡介
1979年,他告別母親、妻子和幼年的孩子,在海拔4700多米的西藏自治區崗巴縣一干就是3年。在此期間,他經常深入鄉村、牧區與群眾一起干農活、修水利。
1988年,他克服困難再次帶隊進藏任拉薩市副市長,分管文教、衛生和民政工作。他跑遍全市絕大部分中小學校、敬老院和養老院,為教育事業奔波操勞,給孤寡老人送去溫暖。
1992年,拉薩市墨竹工卡等縣發生強烈地震,孔繁森在羊日崗鄉的地震廢墟上,領養了地震災區的3名藏族孤兒——12歲的曲尼、7歲的曲印和5歲的貢桑,並隱姓埋名先後3次為他們獻血。
在孔繁森的勤奮工作下,阿里經濟有了較快的發展。1994年,全地區國民生產總值超過1.8億元,比上年增長37.5%;國民收入超過1.1億元,比上年增長6.7%。
(1)孔繁森的故事擴展閱讀
孔繁森,1944年出生,山東聊城人,孔子第74代孫。他18歲參軍,196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9年復員後,他先當工人,後被提拔為國家幹部。
1979年,國家要從內地抽調一批幹部到西藏工作,時任聊城地委宣傳部副部長的孔繁森主動報名,請人寫了「是七尺男兒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還鄉」的條幅。
剛到西藏,他又寫下「青山處處埋忠骨,一腔熱血灑高原」,以此銘志。 孔繁森同志是優秀共產黨員,焦裕祿式的好乾部、時代先鋒、領導幹部的楷模、我們學習的好榜樣。
❷ 求孔繁森的感人事跡,記住,控制在50字左右!!不要多的!!!!Please!
1979年,孔繁森第一次赴西藏工作,擔任日喀則地區崗巴縣委副書記。在崗巴工作3年,孔繁森跑遍了全縣的鄉村、牧區,與藏族群眾結下了深厚的友誼。1988年,山東省再次選派進藏幹部,組織上認為孔繁森在政治上成熟又有在藏工作經驗,便決定讓他帶隊第二次赴藏工作。
1992年,拉薩市墨竹工卡等縣發生強烈地震,孔繁森在羊日崗鄉的地震廢墟上,還領養了3名藏族孤兒。收養孤兒後,孔繁森生活更加拮據,為此他曾3次以「洛珠」的名義獻血900毫升,900毫升的鮮血蘊含著孔繁森對藏族孤兒深深的愛。
(2)孔繁森的故事擴展閱讀
孔繁森(1944年7月-1994年11月),男,漢族,中共黨員,山東聊城人,孔子第74代孫。他18歲參軍,196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9年復員後,他先當工人,後被提拔為國家幹部。
1979年,國家要從內地抽調一批幹部到西藏工作,時任聊城地委宣傳部副部長的孔繁森主動報名,請人寫了「是七尺男兒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還鄉」的條幅。
剛到西藏,他又寫下「青山處處埋忠骨,一腔熱血灑高原」,以此銘志。 孔繁森同志是優秀共產黨員,焦裕祿式的好乾部、時代先鋒、領導幹部的楷模、我們學習的好榜樣。
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孔繁森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
❸ 將軍與孔繁森的故事 主要內容和收獲
學習孔繁抄森故事的襲收獲: 孔繁森是在改革開放和發展市場經濟條件下涌現出來的我們黨的模範黨員和優秀領導幹部。在他身上,實現了傳統美德與時代精神的高度統一和黨性與理想人格的完美結合。
孔繁森同志都把為人民服務作為自己的最高職責,熱愛人民、服務人民,真心實意地為群眾做好事、辦實事。 他心想人民群眾,舍小家為大家,舍個人為群眾,努力實踐黨的根本宗旨的崇高精神。孔繁森同志的事實又一次告訴人們,盡管時代變了,環境變了,條件變了,但共產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沒有變,也不能變。
❹ 孔繁森的故事和他是怎樣去世的。
孔繁森
1979年,孔繁森響應國家號召,主動報名參與援藏工作。在工作期間,他克服了惡劣的高原環境,跑遍了拉薩市八個區內所有的公辦學校和一半以上鄉、村小學,使拉薩市的適齡兒童入學率從45%提高到80%以上。同時走遍了幾乎所有的敬老院和養老院,為孤寡老人送去了黨和政府的溫暖。
西藏偏遠的地區醫療衛生條件差,他每次下鄉的時候,都特地帶上一個醫葯箱,買上幾百元的常用葯,送給急需的農牧民,一個醫葯箱雖然解決不了所有的問題,但對接受治療的患者來說,卻往往是雪中送炭。
1992年,拉薩市發生地震,孔繁森撫養了3名因地震而失去父母的孤兒。並經常用自己的工資來資助生活貧苦的藏族群眾。所以,經常不到半個月,他的工資就所剩無幾了,他又悄悄地跑去獻血。在一年時間里,他先後獻血900毫升,並把所得的營養費900多元全部用於3個孤兒的生活補貼上。
孔繁森在50歲時,以身殉職。人們稱他為「領導幹部的楷模」、「九十年代的焦裕祿」。
❺ 孔繁森最感人的故事的故事
孔繁森在母親年copy邁、3個孩子尚未成年、妻子體弱多病的情況下,仍然克服困難,再次帶隊進藏,任拉薩市副市長,分管文教、衛生和民政工作。為了發展當地教育事業,他跑遍了全市8個區縣所有公辦學校和一半以上的鄉、村辦小學,拉薩的適齡兒童入學率從45%提高到80%。全市56個敬老院和養老院,他走訪過48個,給孤寡老人送去了黨和政府的溫暖。因西藏偏遠地區醫療衛生條件較差,他每次下鄉時都特地帶一個醫療箱,買上數百元的常用葯,送給急需的農牧民。一個醫葯箱雖然解決不了所有問題,但對接受治療的患者來說,卻往往是性命攸關。
1992年底,孔繁森第二次調藏工作期滿,西藏自治區黨委決定任命他為阿里地委書記,這一任命意味著孔繁森將繼續留在西藏工作,面對人生之路又一次重大選擇,他毫不猶豫地服從了黨的決定,人民的需要。阿里地處西藏自治區的西北部,平均海拔4500米,被稱為「世界屋脊的屋脊」。阿里的面積相當於兩個山東省,而人口僅有六萬,地廣人稀,這里長年氣溫零度以下,最低溫度達零下40多度,每年7至8級大風佔140天以上,惡劣的自然環境,艱苦的生活條件使許多人都望而卻步
❻ 孔繁森事跡及圖片
孔繁森,1944年出生於山東聊城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他18歲參軍,在部隊幹了7年,196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9年復員後,他先當工人,後被提拔為國家幹部。1979年,國家要從內地抽調一批幹部到西藏工作,時任地委宣傳部副部長的孔繁森主動報名,請人寫了「是七尺男兒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還鄉」的條幅。剛到西藏,他又寫下「青山處處埋忠骨,一腔熱血灑高原」,以此銘志。
進藏以後,原定孔繁森擔任日喀則地委宣傳部副部長。當地黨委考慮到他年輕能幹,徵求本人的意見後,派他到海拔更高的崗巴縣任縣委副書記。在崗巴工作的3年間,他跑遍了全縣的鄉村、牧區,訪貧問苦,和當地群眾一起收割、打場,干農活、修水利。1981年,孔繁森奉調回山東,先後任莘縣縣委副書記、行署辦公室副主任、地區林業局長、聊城地區行署副專員等職。
1988年,孔繁森在母親年邁、3個孩子尚未成年、妻子體弱多病的情況下,仍然克服困難,再次帶隊進藏,任拉薩市副市長,分管文教、衛生和民政工作。為了發展當地教育事業,他跑遍了全市8個區縣所有公辦學校和一半以上的鄉、村辦小學,拉薩的適齡兒童入學率從45%提高到80%。全市56個敬老院和養老院,他走訪過48個,給孤寡老人送去了黨和政府的溫暖。因西藏偏遠地區醫療衛生條件較差,他每次下鄉時都特地帶一個醫療箱,買上數百元的常用葯,送給急需的農牧民。一個醫葯箱雖然解決不了所有問題,但對接受治療的患者來說,卻往往是性命交關。
藏族農民向孔繁森敬獻青稞酒
1993年,孔繁森進藏工作期滿,但他繼續留在西藏,擔任了阿里地委書記。為了摸清實際情況,他深入調查研究,求計問策,尋找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路子。不到兩年的時間,他跑遍了全地區106個鄉中的98個。阿里是西藏最偏僻和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區,外出時常常一天也看不到一個人影。他們餓了就吃口風乾的牛羊肉,渴了就喝口山上流下來的雪水。旅途中雖然艱苦,孔繁森卻充滿樂觀,並風趣地對隨行人員說:「快嘗嘗,這是上等的礦泉水,高原沒有污染,等我們開發出來了,讓外國人花美元來買!」
在孔繁森的勤奮工作下,阿里經濟有了較快的發展。1994年,全地區國民生產總值超過1.8億元,比上年增長37.5%;國民收入超過1.1億元,比上年增長6.7%。他為了制定把阿里地區的經濟帶上新台階的規劃,准備在最有潛力的邊貿、旅遊等方面下功夫。為此,他帶領有關部門,親自到新疆塔城進行邊貿考察。1994年11月29日,完成任務返回阿里途中,不幸發生車禍以身殉職,時年50歲。他犧牲後,江澤民總書記於1995年4月29日親筆題詞「向孔繁森同志學習」,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李鵬也題詞「學習孔繁森同志熱愛人民、無私奉獻的精神」。
圖片到下面網頁看:
參考資料: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
❼ 孔繁森的故事100字
1、收養孤兒
1992年,拉薩市黑竹、工卡等縣發生地震,任拉薩市副市長的孔繁森趕赴災區。在那裡,他收養了12歲、7歲和5歲的三個孤兒曲尼、曲印和貢桑。
孔繁森將他們帶回拉薩,照管他們的生活,教他們讀書識字,夜裡孔繁森就同孩子們擠在一張大床上睡覺。年幼的孩子常在夜裡尿床,他就不厭其煩地洗換床單。
節假日只要有空,他說帶上他們逛公園,逛商店,給他們買衣物。孔繁森雖然是副市長,但他每次下鄉去,總要帶些自已的錢給生活困難的鄉親,往往一月剛過半,工資就花光了。
有時連伙食費也不夠交。他自己經常吃榨菜拌飯,卻不願讓孩子和他一樣受罪,錢不夠怎麼辦?孔繁森就獻血換錢來給孩子添補營養。市長格桑頓珠見孔繁森負擔太重,領走了曲尼。
2、救護老人
孔繁森早年在部隊醫院工作,精通醫術。每次下鄉前,他都要買上幾百元錢葯,為農牧民治病。一次,有位70多歲的藏族老人肺病發作,濃濃的痰堵住了咽喉,生命垂危。
在沒有醫療器械的情況下,孔繁森就用聽診器的膠管親口將老人的痰一點一點地吸出來,救了老人的命。有一次,孔繁森到拉薩市林周縣阿朗鄉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
走進一個房間,他看到一位藏族老阿爸的腳因燙傷潰爛發炎了,便打開隨身攜帶的葯包,為老人擦洗塗葯,又輕輕地用紗布包紮好,還把自己穿的灰色風衣脫下來送給老人。
臨走時,他又掏出身上僅有的30多塊錢塞到老人手裡。老人感動得直掉眼淚,口中不停地重復著三個字:「活菩薩,活菩薩!」
(7)孔繁森的故事擴展閱讀:
榮譽稱號
1994年9月被國務院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個人」稱號。1994年11月29日,在帶領工作組赴新疆塔城地區考察時,不幸以身殉職。為紀念孔繁森、發揚孔繁森的無私奉獻的精神,中共聊城地委、聊城地區行署,中共西藏自治區黨委,中共山東省委、山東省人民政府。
先後作出向孔繁森同志學習的決定。《人民日報》發表《向孔繁森同志學習》的社論。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鵬,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長喬石,先後為孔繁森題詞,對孔繁森同志給予極高的評價。
中共中央組織部追授孔繁森「模範共產黨員」「優秀領導幹部」的稱號。2018年11月,入選100名改革開放傑出貢獻對象。
❽ 關於孔繁森的事跡
孔繁森事跡
也許,歲月能改變山河,但歷史將不斷證明,有一種精神永遠不會失落。崇高、忠誠和無私,將超越時空,成為人類永恆的追求。 也許,時間會沖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兩次進藏,歷時十載。在黨的召喚面前,在人生的選擇中,他的精神境界一次次得到升華。 1993年4月4日,孔繁森告別拉薩赴阿里上任。 越野車載著他,向西急駛而去。車窗外,油畫般的高原景色一幕幕掠過:清澈的拉薩河,奔騰的雅魯藏布江,高聳的雪山,明鏡般的湖水,孔繁森熱愛西藏的山山水水,但此時卻顧不上欣賞這高原美景。伸向遠方的莽莽蒼蒼的路,多麼像人生之路。回顧過去的路,思謀未來的路,他的心早已飛向了阿里。 孔繁森先後兩次進藏,這時已在高原工作6年。按說,他現在應該東進返鄉。然而,他卻接受了一項更艱巨的任務,驅車向西,奔赴自然條件更惡劣的地區,挑起阿里地委書記的重擔。 號稱「世界屋脊」的西藏高原,高寒缺氧,氣候惡劣,而阿里又是西藏最艱苦的地區。那裡平均海拔4500米,空氣中的含氧量不足海平面的一半,最低氣溫零下40多攝氏度。民主改革前,野蠻的封建農奴制嚴重束縛了當地生產力的發展,藏族群眾的生產與生活長期處於原始狀態。民主改革後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阿里發生了巨大變化,但由於歷史和自然的原因,當地的經濟發展仍比其他地區緩慢,群眾生活仍比較貧困。那裡更需要像孔繁森這樣年富力強的優秀幹部。自治區領導同志徵求孔繁森的意見時,他堅決而乾脆地回答:「我是黨的幹部,服從組織安排。」 像這樣的工作調動,孔繁森經歷過多次。每一次,他都把黨和人民的需要作為自己的唯一選擇。 在西藏工作3年,孔繁森深深愛上了這片壯麗、神奇的高原,深深愛上了這里的藏族人民。同時,他也深深感受到當地群眾要求改變貧窮面貌的迫切願望。回到山東後,他曾表示:「我這條命,是藏族老百姓給撿回來的。如果有機會,我願再次踏上那片令人終生難忘的土地,去工作,去奮斗!」 光陰似箭。1988年,工作幾經調動的孔繁森已擔任聊城地區行署副專員。這時,又一次嚴峻的考驗擺在他面前。 這一年,山東省在選派進藏幹部時,認為孔繁森政治上成熟,又有在西藏工作的經驗,便准備讓他帶隊。組織上問他有什麼困難,他還是那句話:「我是黨的幹部,服從組織安排。」其實,孔繁森心裡很清楚,家裡確有不少困難:自己的身體狀況不如從前了;年近九旬的老母,生活已不能自理;三個孩子尚未成年,需要有人照看;妻子動過幾次大手術,體弱多病。自己一走,全家的生活重擔又要壓在妻子一人肩上。他不會忘記第一次進藏時家裡的情景,里里外外都是妻子操勞。有一次,她去刨地瓜,五歲的兒子沒人照看,掉進地窖里爬不上來……孔繁森覺得對不起妻子,對不起孩子。 無情未必真豪傑。為了黨的事業,孔繁森把對家鄉、對親人的愛深深地埋在心底,把博大無私的愛獻給了祖國和人民。 1988年,孔繁森第二次進藏後任拉薩市副市長,分管文教、衛生和民政工作。任職期間,他跑遍了全市8個縣區的所有公辦學校和一半以上鄉辦、村辦小學,為發展少數民族教育事業殫精竭慮。1991年,一次車禍把他摔成了嚴重的腦震盪,顱骨骨折,高燒昏迷。住院治療期間,一天,他得知一所學校發生了問題時,便不顧高燒未退、眼睛充血,騎著自行車趕到學校現場處理。在他和全市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拉薩的適齡兒童入學率從45%提高到80%。這一次,聽說孔繁森要延長在藏時間到阿里工作,有的同志勸他:你是山東的幹部,已經先後兩次進藏,該吃的苦也吃了。憑你的政績和能力,回去一定可以幹得更好、進步得更快。聽了這話,孔繁森的神情頓時嚴肅起來:「怎麼能說我是山東的幹部呢?我們共產黨員無論在哪裡工作都是黨的幹部。越是邊遠貧窮的地方,越需要我們為之去拚搏、奮斗、付出,否則,就有愧於黨,有愧於群眾。」 孔繁森是一個感情豐富、興趣廣泛的人,喜愛讀書、寫詩和攝影。眼前這一切,使他激動不已。為了祖國西南邊陲這神聖的土地,多少先輩曾在這里奮斗拚搏、流血犧牲。如今,黨把自己派到這里,這是多麼光榮而又艱巨的使命。一種崇高的責任感和神聖的使命感在他心中油然而生。 進入阿里地界,孔繁森的調查研究也開始了。當天夜裡,他風塵僕僕地到達措勤縣委所在地。第二天上午,他不顧旅途勞累,召集縣委、縣政府的幹部開會,聽取匯報,並結合貫徹黨的十四大會議精神,商討如何發揮當地優勢,探索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途徑。隨後,他又去看望和慰問駐當地的武警部隊官兵。 經過對沿途措勤、改則和革吉三個縣的實地調查,孔繁森透過這些地方貧困落後的現狀,看到了當地蘊藏的巨大優勢,即:豐富的畜產品和礦產品資源。他興奮地對同行的同志說:「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我國的經濟必將進入一個新的快速發展時期,對原材料的需求將進一步增長。這對有著豐富資源的阿里來說,無疑是一個極好的發展契機。我們一定要抓住這個有利時機,加快阿里經濟發展的步伐。」 為了尋找阿里的發展優勢,全地區106個鄉,他跑了98個,雪域高原上留下了他的深深足跡。風雪中,他把自己的毛衣脫給一位藏族老阿媽。 孔繁森到阿里後,40多封請求調離的報告擺在了他面前。這對人才奇缺的阿里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1994年初,正當孔繁森帶領全地區人民為實現阿里發展的宏偉藍圖而奮斗時,一場罕見的特大暴風雪席捲了阿里高原。 漫天大雪,吞沒了農田、牧場和村莊。凜冽的寒風,把各縣受災的消息傳到獅泉河。 "立即行動起來!到災區去,到群眾中去,組織抗災,恢復生產,重建家園。」在孔繁森的帶領下,地委、行署迅速組織了十多個工作組分赴各災區。厚厚的積雪封死了道路,他們就用鐵鍬挖,用汽車碾。大家只有一個信念:盡快把黨和政府的關懷送到災區。 在革吉縣和改則縣,孔繁森目睹了暴風雪給牧民造成的嚴重危害:大片大片的牧草被冰雪覆蓋,成群成群的牲畜因凍餓而死,許多群眾陷入缺衣少糧的困境。 孔繁森的心在顫抖! 他挨家挨戶地走訪災民,分發救濟糧和救濟款。風雪中,他高聲地鼓勵大家:「有黨和政府在,再大的災害也壓不垮我們。我們一定能幫助大家渡過難關!」 2月26日,孔繁森來到受災最嚴重的革吉縣亞熱區曲倉鄉。這裏海拔5800米,是阿里最高的一個牧業點。鄉黨委書記嘎瑪欽堯愁眉不展地說:「大雪連續下了一個星期,最深的地方沒到膝蓋。全鄉有8人被凍傷,牲畜大部分死亡。」 孔繁森心情沉重地把全鄉每戶牧民的損失情況一一記在筆記本上,然後用堅定的語氣對嘎瑪欽堯說:「現在的首要任務是保護人。先保人,再保畜,一定要把群眾的情緒穩住,團結起來同災害作斗爭,盡量把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 雪花在凜冽的寒風中狂飛亂舞。一會兒工夫,大家都變成了雪人。人們穿著大衣,還是感到陣陣發冷。臉、手和腳都被凍得失去了知覺。孔繁森看到一位藏族老阿媽把外衣脫給了在風雪中哀嚎的小羊羔,自己卻在零下20多攝氏度的嚴寒中凍得瑟瑟發抖,他的眼睛濕潤了。他用手捂住臉,強忍著不讓淚水流出來,猛地轉身回到越野車上脫下自己的一套毛衣毛褲,遞給那位老阿媽。老阿媽伸出已經凍僵的雙手,接過那還帶著體溫的毛衣,嘴唇顫抖著久久說不出一句話。 頂風冒雪,孔繁森背著他每次下鄉都隨身攜帶的小葯箱,走村串戶,慰問受災群眾,給被凍傷的牧民們看病。他早年在部隊醫院當過兵,粗通醫術。來西藏工作後,為了解決當地缺醫少葯的困難,他做了大量工作。每次下鄉前,他都要買上幾百塊錢的葯,為農牧民看病治病。一次,有位70多歲的藏族老人肺病發作,濃痰堵塞了咽喉,危在旦夕。當時,沒有其他醫療器械可用,孔繁森就將聽診器的膠管伸進老人嘴裡,又對著膠管將痰一口一口地吸出來,然後又為老人打針服葯,直到轉危為安。雪越下越大,風越刮越緊。長時間的高山反應,持續不斷的超負荷工作,使孔繁森本來就帶病的身體更加虛弱。他感到眼前陣陣發黑,身上不住地冒虛汗,但還是堅持著給凍傷的牧民做了檢查。爾後,又把解決曲倉鄉受災牧民的搬遷、轉場和買牛的資金及口糧、油料等問題研究落實,直忙到凌晨2點多鍾,才躺下休息。 沒人能說得清,像這樣的事孔繁森做了多少件。有人說,他做的好事就像盛開的邦錦花,灑滿草原。也許在有些人看來,這些事太普通,太平凡了。然而,就像那奔騰浩盪的雅魯藏布江,最初的源頭不過是阿里高原上的一條小溪,正是這點點滴滴的平凡小事,鑄就了一個共產黨員品格的崇高和偉大。 「冰山愈冷情愈熱,耿耿忠心照雪山。」正如孔繁森在一首詩中所寫,他把自己一顆火熱的心獻給了西藏高原,獻給了黨的事業。他對藏族同胞的愛、對祖國人民的愛,就像高原上的藍天一樣,那樣地純潔,那樣地深沉,那樣地博大。他始終在努力實踐著自己最喜愛的那句名言:「一個人愛的最高境界是愛別人,一個共產黨員愛的最高境界是愛人民。」 就像那許許多多把自己的青春、熱血和生命都獻給了西藏高原的先輩那樣,黨和人民的好兒子孔繁森,也把他那高大的身軀融入這片壯麗、神奇的土地,在無數人的心中樹起一座不朽的豐碑。
❾ 孔繁森的故事
1、收養孤兒
1992年,拉薩市黑竹、工卡等縣發生地震,任拉薩市副市長的孔繁森趕赴災區。在那裡,他收養了12歲、7歲和5歲的三個孤兒曲尼、曲印和貢桑。
孔繁森將他們帶回拉薩,照管他們的生活,教他們讀書識字,夜裡孔繁森就同孩子們擠在一張大床上睡覺。年幼的孩子常在夜裡尿床,他就不厭其煩地洗換床單。
節假日只要有空,他說帶上他們逛公園,逛商店,給他們買衣物。孔繁森雖然是副市長,但他每次下鄉去,總要帶些自已的錢給生活困難的鄉親,往往一月剛過半,工資就花光了。
有時連伙食費也不夠交。他自己經常吃榨菜拌飯,卻不願讓孩子和他一樣受罪,錢不夠怎麼辦?孔繁森就獻血換錢來給孩子添補營養。市長格桑頓珠見孔繁森負擔太重,領走了曲尼。
2、一個為黨和人民奉獻一切的人
1979年,孔繁森第一次進藏,擔任日喀則地區崗巴縣委副書記。家中年近八旬的老母親、三個幼小的孩子和體弱多病的妻子都讓他牽腸掛肚。
但是孔繁森想著黨和人民需要自己,總要有人去,於是他堅定了自己的信念,期盼能為藏族人民貢獻出自己的力量。在崗巴工作三年,全縣的鄉村、牧區都留下了他的身影。
他與當地的藏族人民也培養了深厚的感情。1988年,孔繁森第二次進藏,擔任拉薩市副市長,分管文教、衛生和民政工作。
任職期間,他為了發展少數民族的教育事業將全市8個縣區的所有公辦學校和一半以上鄉辦、村辦小學都跑遍了。在他和全市教育者的不懈努力下,拉薩的適齡兒童入學率從45%提高到80%。
1992年7月,拉薩市墨竹工卡等縣發生了里氏6.5級地震,孔繁森率工作組在羊日崗鄉地震廢墟上發現了三個失去父母的孤兒,他們是12歲的曲尼、7歲的曲印和只有5歲的貢桑。
他向鄉幹部提出撫養要求,並把孩子帶回拉薩。看到他實在忙但是來,另一個藏族幹部收養了大一點的曲尼。上個世紀90年代,孔繁森每月工資收入也就一千多元。
其中在老家聊城的是四百多元,在西藏領的補貼是六百元。但是他在那裡收養了孤兒,生活一下就更加拮據了,但他從沒向組織上伸過手。每月發工資都是先拿出三個信封。
分出曲印、貢桑的(他收養的孤兒),兩個孤寡老人的,然後才是自己的生活費。援藏十年,孔繁森總是把自己的錢用來接濟別人,搭上工資還不夠,甚至把家屬在農村賣棉花、賣糧食的錢。
都花在藏族老人、孩子身上。往往剛過半個月,工資就已經所剩無幾,有時連向食堂交伙食費的錢都不夠,自己經常白飯就榨菜,開水泡方便麵。
花七十六塊錢買的西裝,從內地穿到西藏,始終捨不得丟。時任國防部長的遲浩田將軍到他宿舍,竟然找不到一塊香皂。
3、藏族農民向孔繁森敬獻青稞酒
1993年,孔繁森進藏工作期滿,但他繼續留在西藏,擔任了阿里地委書記。為了摸清實際狀況,他深入調查研究,求計問策,尋找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路子。
不到兩年的時間,他跑遍了全地區106個鄉中的98個。阿里是西藏最偏僻和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區,外出時常常一天也看不到一個人影。他們餓了就吃口風乾的牛羊肉。
渴了就喝口山上流下來的雪水。旅途中雖然艱苦,孔繁森卻充滿樂觀,並風趣地對隨行人員說:「快嘗嘗,這是上等的礦泉水,高原沒有污染,等我們開發出來了,讓外國人花美元來買!」
4、兩袖清風
新時期共產黨員的楷模孔繁森,是一位一塵不染兩袖清風的好乾部。這位模範幹部收留了三個震災中認識的孤兒。由於生活拮據,他到血庫要求獻血。
在外人眼裡,一個共產黨的中高級幹部生活如此清貧真難以想像。1993年,妻子到西藏探親,去的路費由自己籌措。由於看病,妻子將返程的路費花光,只好向孔繁森要錢。
他東挪西借才勉強湊了500元,而回程機票當時是每個人800元。妻子不忍心讓丈夫為難,就自己找熟人借了一些。回到濟南後,他妻子去看上大學的女兒。
女兒一見面就對媽媽說:「學校讓交學雜費,我寫信給爸爸,爸爸讓我跟您要。」他妻子一聽,眼淚刷刷地流了下來,自己身上剩下的錢。
連回家鄉聊城的車票還不夠,哪裡還有錢給女兒交學費。孔繁森把工資中的相當大一部分用於幫忙有困難的群眾,平時根本就沒有攢下幾個錢。
他給群眾買葯,扶貧濟困時出手大方,少則百十元錢,多則上千元。他因車禍犧牲後,人們在他的遺體上找到的現金只有8元6角,在場的每個人都流了淚。
5、進藏工作
1988年,山東省再次選派進藏幹部,組織上認為孔繁森在政治上成熟又有在藏工作經驗,便決定讓他帶隊第二次赴藏工作。進藏後,孔繁森擔任拉薩市副市長,分管文教、衛生和民政工作。
到任僅4個月的時間,他就跑遍了全市8個縣區所有的公辦學校和一半以上的村辦小學,為發展少數民族的教育事業奔波操勞;為了結束尼木縣續邁等3個鄉群眾易患大骨節病的歷史。
他幾次爬到海拔近5000米的山頂水源處採集水樣,幫助群眾解決飲水問題;了解到農牧區缺醫少葯的情況後,他每次下鄉時都特地帶一個醫療箱。
買上數百元的常用葯,工作之餘就給農牧民群眾認真地聽診、把脈、發葯、打針,直到小葯箱空了為止。這表現出孔繁森心甘情願為人民服務。
❿ 孔繁森事跡簡介
1979年,他告別母親、妻子和幼年的孩子,在海拔4700多米的西藏自治區崗巴縣一干就是年。在此期間,他經常深入鄉村、牧區與群眾一起干農活、修水利。
1988年,他克服困難再次帶隊進藏任拉薩市副市長,分管文教、衛生和民政工作。他跑遍全市絕大部分中小學校、敬老院和養老院,為教育事業奔波操勞,給孤寡老人送去溫暖。
1992年,拉薩市墨竹工卡等縣發生強烈地震,孔繁森在羊日崗鄉的地震廢墟上,領養了地震災區的3名藏族孤兒——12歲的曲尼、7歲的曲印和5歲的貢桑,並隱姓埋名先後3次為他們獻血。
在孔繁森的勤奮工作下,阿里經濟有了較快的發展。1994年,全地區國民生產總值超過1.8億元,比上年增長37.5%;國民收入超過1.1億元,比上年增長6.7%。
(10)孔繁森的故事擴展閱讀
孔繁森,1944年出生,山東聊城人,孔子第74代孫。他18歲參軍,196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9年復員後,他先當工人,後被提拔為國家幹部。
1979年,國家要從內地抽調一批幹部到西藏工作,時任聊城地委宣傳部副部長的孔繁森主動報名,請人寫了「是七尺男兒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還鄉」的條幅。
剛到西藏,他又寫下「青山處處埋忠骨,一腔熱血灑高原」,以此銘志。 孔繁森同志是優秀共產黨員,焦裕祿式的好乾部、時代先鋒、領導幹部的楷模、我們學習的好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