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孔子的故事
Ⅰ 關於孔子的故事有什麼
孔丘六歲時的一天,正和隔壁的阿牛一起玩「禮容」的游戲,這是媽媽徵在教給他的。孔丘扮演相國,阿牛扮演國君。在街上擺出各種陶制的豆、盤等東西——這還是媽媽托臨巷的陶匠伍浮子專門給做的,為此媽媽還給他織了半匹布表示感謝。
陽光照在孔丘的臉上,胖乎乎的有點像蘋果,但卻很嚴肅的樣子,一本正經地對著阿牛鞠躬。忽然阿牛從國君的位置上跳了起來,指著孔丘的背後笑了起來,他正想說話,孔丘抬起頭來,嚴厲地瞪了他一眼,說:「國君怎麼可以在祭祀的時候不守禮節,隨便離座呢?並且還嘻嘻哈哈的,成何體統!」阿牛卻也不管他,仍在笑著,說:「好怪的一個人吶。」孔丘正待再說什麼,卻感到一雙手放在了自己的肩上,他不禁回過頭去。
就在他回過頭的瞬間,孔丘看到了一個今生今世再也沒有忘記的臉孔,這臉孔是這樣的:頭發一綹一綹地沒有綰在一起,額頭上滿是皺紋但下半邊臉很平滑,只是左頰有一道五厘米左右的刀疤,沒有鬍子,眉毛卻很長,一張大圓臉象臉盆一樣,嘴巴楞大。這是臉,再看看他的身上:衣服非常破爛,左袖子乾脆就沒有了。肩上斜背著一個干癟的袋子。頭上、臉上、衣服上沾滿了土,象剛剛從土堆里打過滾又爬了出來一樣。孔丘當即小臉一呆但馬上又鎮定下來,撫著那人的頭說:「叔叔,你一定走了很遠的路吧?不然你的頭發怎麼這么亂呢?你一定是從蠻夷地區過來的,不然你怎麼會這么窮困呢?」那人微微一笑,兩顆七零八落的門牙凄慘地露了出來,說道:「小朋友,你叫什麼名字?」孔丘不答話,卻反問道:「叔叔,你還沒有回答我的問題呢,這是不合禮節的。」那人當即一楞,轉而一笑回答說:「叔叔確實走了很遠的路,但並不是從蠻夷地區來的,叔叔這么貧困只是因為叔叔不會理財罷了。好了,叔叔已經回答了你的問題,你說你的名字吧。」
孔丘說:「我叫孔丘。今年六歲。」那人又轉向阿牛,說:「你呢?」阿牛往後退了一步,說:「我叫阿牛。」那人說:「你們剛才在玩什麼呢?」「禮容,」孔丘露出了笑容,「還是我媽媽教的呢。可好玩了。」阿牛在一旁嘟囔了一句:「才不好玩呢,要不是他比我高,打不贏他,我才不玩這個呢;還不如捉迷藏好玩。」那人聽了說:「好,你回家吧,今天不玩了。」阿牛歡呼了一聲,跑了。孔丘大聲說:「不行,祭祀還沒完呢,怎麼能走呢。」卻被那人一下子抓住了肩膀,動彈不得。
等阿牛走遠了,那人放鬆了手。孔丘一下子掙開了,大聲說道:「你為什麼不讓我追他?還沒祭祀完呢。」那人也不答他,問道:「孔丘,你喜歡這個游戲嗎?跟叔叔說說原因好嗎?現在基本上沒有小朋友願意玩這種游戲呀,你看,阿牛就不喜歡。」孔丘板起臉來,說道:「這是媽媽教我的,媽媽說『禮』是文王、周公兩個大聖人制訂的,應該好好學習,她還編了『禮容』的游戲讓我玩,這明明很好玩嘛,可他們就是不喜歡。」說完孔丘噘起了小嘴。
那人冷笑一聲,大聲說道:「什麼文王周公,什麼周禮,全是騙人的鬼話;小孩子鳥事不懂,在這里裝模作樣,實在可惡!」說完,一張臉變得猙獰可怖,瞪了孔丘一眼,雖然是在大白天,孔丘還是嚇得「媽呀」一聲,轉頭就跑。剛跑到街角,被一個人抱個正著。抬頭一看,正是母親徵在。
孔丘這才定下神來。只聽母親說道:「這位先生貴姓?為何當街作此等模樣,嚇唬小孩子么?」這時再看那人,已經恢復了常態,聽到徵在發問,好象也覺得不太好意思,低了頭,對徵在行了個禮,說:「對不起夫人,剛才一時發狂,喪失本性,實在也有自己的苦衷,請這位夫人原諒;這位應該是令郎吧?我看他雖是兒童,在玩耍時卻有一種雍容的氣度,所以多說了幾句。請問夫人,令郎玩的游戲是您教他的么?」
徵在微微一笑,說:「正是我教的。」那人面色一整,又對徵在行了個禮,說:「夫人真是大智大賢之人;不過我有一句話不得不說。夫人這樣賢明,應該知道現在世界各國都在努力發展經濟,增強國力,所需要的都是實用型的人才,周禮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諸侯之間爾虞我詐,只有辯士、謀士等人才會吃香,讓孩子學周禮是沒有什麼前途的。」徵在臉色一沉,說:「先生錯了。我雖然是個女人,卻也知道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無愧於心。實用和真理並不是等同的概念;周禮雖然暫時勢微,卻代表著當今世界的良心之所在,和眼下流行的趨利之學分別執掌著社會生活的的兩端,本來周禮就有被淹沒的危險,我怎麼能夠看著這個社會被烏煙瘴氣所吞沒呢?聽先生談吐不凡,肯定也是一個知識分子,難道沒有聽到過『知識分子是社會的良心』這句話嗎?」說完,徵在拉著孔丘就往家走。
走了十來步,只聽後面喊道:「夫人留步!」徵在回過頭來,那人說道:「小子姓李名耳,又名老聃。剛才出言冒犯,請夫人原諒。小子雖然不才,對周禮卻略知一二,願意為令郎做指引;夫人雖是大賢,恐怕對周禮還不如小子知道的多。」
說老實話,徵在對周禮僅僅知道一點點,讓孔丘學習它僅僅是一個美好的願望,一直發愁給孩子找不到好老師,聽到這句話,著實歡喜,連忙回了個禮,極力壓抑著卻也禁不住露出了笑容。說:「那就有勞李先生了。」
* * *
一個周後,孔丘因為有老師指點,學的很快,整天樂呵呵的很興奮的樣子,徵在看了很高興,李耳也對他贊不絕口,原本醜陋陰沉的臉也漸漸有了光彩;顏徵在又給他縫了一件衣服,為他買了牙刷肥皂,打扮好的李耳漸漸顯露出他溫文儒雅的一面,言談舉止之間,自然透露出一股貴族氣息。讓顏徵在很驚詫。
這天下午,顏徵在織完了布,走到孔丘學習的房間,見兩人正在休息,就說道:「這些日子李先生辛苦了。李先生的學識這么淵博,應該是家學吧?」
李耳正在笑著的臉一下子陰沉了下來,露出一種很痛苦的表情,低下頭去,放開了原本按著孔丘肩膀的手,沒有說話。徵在連忙說:「對不起,李先生。」說完就要退出去,只聽見李耳說:「孔夫人請等一等,」徵在停住腳步,「孔夫人,我已經在您家裡住了一個多周,卻還沒有告訴您我的出身來歷,實在很失禮。今天我就給夫人講一下吧。」
李耳出生在一個魯國大族,小的時候受到了很良好的教育,父母一心想讓他成為自己家族的繼承者,就給他僱傭了最好的周禮老師,讓他學六藝,讓他學習各種各樣一個貴族必須具備的品質;李耳也沒有讓父母失望,十六七歲的時候就成為貴族圈子裡最出名的學識淵博者,被人們稱為「周禮之星」、「復興者」、「周公第二」。李耳自己也非常得意,一心想著要在各國貴族中推廣已經沒人理會的周禮,恢復周禮昔日的榮光。可是正當他躊躇滿志的時候,一場變故發生了。
李家的政敵,大夫仲米是一個堅決的反周禮主義者,他原來是個大商人,因為替魯國國君修了大量的水利工程而被封為大夫,他一直鼓動魯君把商人的地位抬高,但遭到了以李耳父親為首的老貴族的堅決反對。仲米非常想把李氏一家消滅,但卻一直沒有機會。
魯國儲君行冠禮成年的時候,魯君舉辦了一次盛大的狩獵活動,在這次活動中,仲米指使他手下的一名箭手往魯君的旁邊射了一箭。事後,魯君追查此事,仲米便指使手下誣告是李耳的父親所為。就這樣,李家遭到了致命的打擊。李耳的父親被殺頭,母親不久就因為悲傷過度而去世,李耳逃出了魯國。
開始的時候,李耳並沒有絕望,除了悲傷之外,他一心想的就是到別的國家去推行自己的理想,實現自己的偉大報復。但他游歷了很多國家,很少有國君願意推行他的政策,即便有那麼一兩個小國,也是不多長時間就失敗。
在一個叫堍的小國,他和掌權的一派政敵發生了沖突,結果一敗塗地,險些喪了性命,臉上還留下了一個刀疤。這使得李耳心灰意懶,再也不想過問政治,於是就想回到魯國,死在家鄉。在曲阜城外遭到一夥強盜的打劫,情急之下把衣服的左袖子給撕掉了。進城之後,就碰到了孔丘和阿牛在一起玩游戲。
孔丘對周禮的執著和徵在對周禮的信心讓他想起了自己的少年時代,也把他心底的一絲希望重新點燃,這才主動要教授孔丘的周禮課程。
* * *
李耳在孔丘家已經呆了有六個月了,外面的流言蜚語漸漸地多了起來。說顏徵在終於耐不住寂寞,開始勾引男人了。顏徵在也不在乎。倒是孔丘有一次在外面被一群小孩子圍攻了一番,說他是風流寡婦的兒子。孔丘仗著自己個子比較高,沖了出來。回家以後,抽抽搭搭地跟母親說了,正好李耳也在旁邊,感覺很郁悶。
第二天下午,徵在到李耳房裡找他吃飯的時候,發現房間里空空如也,收拾地乾乾凈凈,一張紙條躺在桌子上,寫著:
「孔夫人:令郎孔丘,師從本人李耳,時逾半載,其藝已成;近日李耳有事在身,不敢請辭,請夫人見諒。」
徵在看了很久。沒有說話。
Ⅱ 關於孔子的小故事
有次孔來子受困在陳蔡一帶的地區,源有七天的時間沒有嘗過米飯的滋味。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顏回討來一些米煮稀飯。飯快要熟的時候,孔子看見顏回居然用手抓取鍋中的飯吃。
孔子故意裝作沒有看見,當顏回進來請孔子吃飯時,孔子站起來說:「剛才孟李祖先告訴我,食物要先獻給尊長才能進食,豈可自己先吃呢? 」
顏回一聽,連忙解釋說:「夫子誤會了,剛才我是因看見有煤灰掉到鍋中,所以把弄臟的飯粒拿起來吃了。 」孔子嘆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時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時候。」
(2)關於孔子的故事擴展閱讀
常言道:「眼見為憑」,但眼睛所見未必是事情的真相,在平日我們可能經常以自己所見而下了判斷,判斷的根據可能依就以往的經驗,而經 驗的形成卻是依每個人不同的背景與各種因素而累積的,或多或少夾帶著個人的主觀意識。
如果只憑所見與經驗,同樣的事件卻因不同人而得到不同的結果。對「人」無形中造成了不必要的傷害;對「事」可能因目標錯誤而功虧一簣。
Ⅲ 關於孔子的故事
孔子年老時,回家鄉編書和講學,工作挺忙的,但仍堅持學習。有一次,他得到一部《周易》。這是一部最難懂的古書。孔子決心要讀懂弄通。他把幾十斤重的《周易》抱回家去,一遍不懂,來二遍,三遍,因為讀的遍數多了把串聯竹木簡的牛皮帶子都磨斷多次,換了多次新帶子。
後來人們就把這個故事編為一句成語,叫做「韋編三絕」,以此形容孔子勤奮好學的精神。
Ⅳ 關於孔子的故事有哪些
孔子的故事: 孔子的一位學生在煮粥時,發現有骯臟的東西掉進鍋里去了。他連忙用湯匙把它撈起來,正想把它倒掉時,忽然想到,一粥一飯都來之不易啊。於是便把它吃了。剛巧孔子走進廚房,以為他在偷食,便教訓了那位負責煮食的同學。經過解釋,大家才恍然大悟。孔子很感慨的說:我親眼看見的事情也不確實,何況是道聽途聽呢?學而時習之孔子的先世是宋國的貴族,後來破落下來了。他三歲的時候父親去世,母親帶著他搬到離陬邑不遠的魯國都城曲阜,過著清貧的生活。魯國是當時公認的文化中心,跟宋國一樣保存了很多古老的商周文化。其中的禮可真夠多的,結婚、死人、祭祀祖先,都有一套十分繁瑣的儀式。窮人當然說不上這些,但是,從天王、諸侯、大夫,到一般奴隸主富貴人家,對此特講究,他們認為這正是炫耀自己財勢的好機會。每逢婚喪大事,他們便會僱用一班子人來舉行禮的儀式。那時管從事這種職業的人叫「儒」。孔子從小就受到這種古老文化的熏陶,學懂了許多古代的禮,以至連做游戲,也常用小木塊當祭器,小泥團當供品,演習著古代的禮儀,總是樂此不疲,並且發展為以禮治國的政治主張。由是,後人把孔子倡導的學說稱作「儒家」。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孔子幼年時家境貧困,難以受到良好的教育。然而他非常好學,常拜他人為師,哪怕是向年僅7歲的小孩項橐求教。他曾經「問禮於老蚺」、「訪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孔子的故事「學官制於郯子」……一次,魯國附庸國的國君郯子來魯國朝見魯昭公。郯子雖是小國之君,可自稱是少皞氏的後代。在魯昭公舉行的宴會上,叔孫昭子問少皞氏干嗎以鳥名為官名,郯子便大談了一通古代官名的由來,還乘機誇耀「我高祖少皞摯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於鳥」。孔子聽過了,覺得郯子雖然舉止有些可笑,但對古代官制倒確實有點研究,便「見於郯子而學之」。
Ⅳ 關於孔子的小故事,越多越簡潔越好
有關孔子的小故事:
1、孔子有許多弟子,其中有一個名叫宰予的,能說會道, 利口善辯。他開始給孔子的印象不錯,但後來漸漸地露出了真相:既無仁德又十分懶惰;大白天不讀書聽講,躺在床上睡大覺。為此,孔 子罵他是「朽木不可雕」。 孔子的另一個弟子,叫澹臺滅明,字子羽,是魯國人,比孔子小 三十九歲.子羽的體態和相貌很醜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開始認為 他資質低下,不會成才。
但他從師學習後,回去就致力於修身實踐, 處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為了公事,從不去會見公卿大夫。後 來,子羽游歷到長江,跟隨他的弟子有三百人,聲譽很高,各諸侯國 都傳誦他的名字。
孔子聽說了這件事,感慨他說:「我只憑言辭判斷 人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宰予的判斷就錯了;我只憑相貌判斷人 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子羽的判斷又錯了。」
2、子路曾經問孔子:「聽說一個主張很好,是不是應該馬上實行?」
孔子說:「還有比你更有經驗、有閱歷的父兄呢,你應該先向他們請教請教再說,哪裡能馬上就做呢?」
可是冉有也同樣問過孔子:「聽說一個主張很好,是不是應該馬上實行呢?」
孔子卻答道:「當然應該馬上實行。」公西華看見同樣問題而答復不同,想不通,便去問孔子。
孔子說:「冉求遇事畏縮,所以要鼓勵他勇敢;仲由遇事輕率,所以要叮囑他慎重。」
3、春秋時期,孔子和他的學生們周遊列國,宣傳他的政治主張。有一天,他們駕車去晉國,一個孩子在路當中堆碎瓦片玩,擋住了他們的去路。
孔子說:「你不該在路當中玩兒,擋住我們的車!」
孩子指著地上說:「老人家,您看這是什麼?」
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擺的一座城。孩子又說:「您說,應該是城給車讓路還是車給城讓路呢?」
孔子被問住了,他覺得這孩子很懂禮貌,便問,「你叫什麼名字,幾歲了?」孩子說:「我叫項襄。7歲!」
孔子對學生們說:「項襄7歲懂禮,他可以做我的老師啊!
4、一次孔子到了鄭國與弟子走散,孔子呆在城牆東門旁發呆。
鄭國有人對子貢說:「東門邊有個人,看他勞累的樣子就像一條「喪家之狗」。子貢把這段話告訴了孔子。
孔子說:「把我的外表說成這樣,實在是誇過頭了。不過說我像條無家可歸的狗,確實是這樣!」
5、楚國某縣尹問孔子弟子,請他談談對孔子的看法,弟子木訥小心,一言不發,縣尹只得怏怏而回。
孔子得知後,很不高興,怨道:你為什麼不說:我的老師是個發憤忘食,樂而忘憂的好學者啊!
弟子一聽馬上明白,愧道:"老師,是我糊塗啊,現在我終於明白了。今後若有人再問我,我必遵師囑答之。"
孔子一聽舒服,欣然笑道:"好,好,好。"
Ⅵ 關於孔子的小故事一定要短
1、孔子行禮
年少的孔丘正聚精會神的在窗下讀書,由於天氣太冷,他又穿著單薄的衣服,不時地搓著手。
坐在一旁的母親心痛地說:「孩子,歇一會兒吧!」「好啊!」孔子答應著站起身,拿起放在桌旁的俎豆(當時行禮用的器具),不聲不響地出了屋門。母親忙說:「孩子,外面風大,天又這么冷,眼看就要下雨了,你不要到院子里去玩了吧。」
丘一臉正色地回答:「不是啊,母親,我這是在祭祀神靈,行大禮呢!」「你行大禮干什麼呢?」母親問他。「如果我現在不學好禮儀,長大就不知道怎麼做人了。」母親聽了孔丘的話,驚訝的說不出話來。
2、評贖奴隸
當時在春秋時代,魯國有個規定,凡是到國外旅行去,看到有魯國人在外國被賣為奴隸的,可以花錢把他贖出來,回到魯國後,到國庫去報帳,國庫照付。孔子有一個學生,真的在國外看到有魯國人被賣為奴隸了,就把他贖出來。贖出來以後,他沒到國庫去報帳,別人都說這個人品格高尚。
孔子知道之後,大罵這個學生,說這個學生做錯了。別人奇怪了,做好事嘛,又贖了人,又不去報帳,這不是好事嗎?不是品格高尚嗎?孔子說看問題不能這樣看,他這個做法,實際上妨礙了更多的奴隸被贖出來。
這個人回來後沒有去報帳,將來別人看見做奴隸的魯國人,本想贖他出來,又想,我贖了以後,如果去報帳,別人就要議論:以前某某人不報帳,你去報帳,你的品格不如他。這樣,這個人就可能裝作沒看見,不去贖人了。所以,這個做法就妨礙了更多的魯國奴隸被人家贖買出來,是有害的。
3、落水救人
有一個人掉到水裡去了,孔子的一個學生跳下水去,把人救起來了,家屬感謝他,給他一頭牛,他就收了。別人就議論了:下水救人還要錢?孔子知道了,表揚這個學生,說這個學生做得對,這會使更多的落水人被救。因為救了人之後,人家給錢,是可以收的,於是再有人落水,就有人願意去救。所以要看客觀的效果。
4、孔子學琴
孔子在學習這方面是很虛心,尤為刻苦。有一次孔子隨師襄子學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的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說「可以了」,孔子說:「我已經掌握了這個曲子的彈法,但未得其數」。
又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又說「可以了,你已於其數」可是孔子仍說「不可以,未得其志」。又過了相當的時間,師襄子認為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認為自己沒有彈好這首樂曲,於是,反復的鑽研,體會琴曲的內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樂曲中表現出來了,才罷休。
他的精神深深的感動了師襄子,直到現在,孔子的名言「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仍是我們的座右銘。
5、孔丘在游歷的時候,碰見三個小孩,有兩個正在玩耍,另一個小孩卻站在旁邊。孔丘覺得奇怪,就問站著的小孩為什麼不和大家一起玩。小孩很認真地回答:「激烈的打鬧能害人的性命,拉拉扯扯的玩耍也會傷人的身體;再退一步說,撕破了衣服,也沒有什麼好處。所以我不願和他們玩。這有什麼可奇怪的呢?」
過了一會幾,小孩用泥土堆成一座城堡,自己坐在裡面,好久不出來,也不給准備動身的孔丘讓路。孔丘忍不住又問:『你坐在裡面,為什麼不避讓車子?」「我只聽說車子要繞城走,沒有聽說過城堡還要避車子的!」孩子說。
孔丘非常驚訝,覺得這么小的孩子,竟如此會說話,實在是了不起,於是贊嘆他說:「你這么小的年紀,懂得的事理真不少呀。」
小孩卻回答說:「我聽人說,魚生下來,三天就會游泳,兔生下來,三天就能在地里跑,馬生下來,三天就可跟著母馬行走,這些都是自然的事,有什麼大小可言呢?」孔丘不由感嘆他說:「好啊,我現在才知道少年人實在了不起呀!」
Ⅶ 關於孔子的故事50字
孔子的故事:
1:孔子誤會了顏回
有次孔子受困在陳蔡一帶的地區,有七天的時間沒有嘗過米飯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顏回討來一些米煮稀飯。飯快要熟的時候,孔子看見顏回居然用手抓取鍋中的飯吃。
孔子故意裝作沒有看見,當顏回進來請孔子吃飯時,孔子站起來說:「剛才孟李祖先告訴我,食物要先獻給尊長才能進食,豈可自己先吃呢?
顏回一聽,連忙解釋說:「夫子誤會了,剛才我是因看見有煤灰掉到鍋中,所以把弄臟的飯粒拿起來吃了。
孔子嘆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時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時候。
2喪家之犬
一次孔子到了鄭國與弟子走散,孔子呆在城牆東門旁發呆,鄭國有人對子貢說:「東門邊有個人,他的前額像堯,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部像子產,不過自腰部以下和大禹差三寸。看他勞累的樣子就像一條「喪家之狗」。子貢把這段話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孔子。孔子很坦然地笑著說:「把我的外表說成這樣,實在是誇過頭了。不過說我像條無家可歸的狗,確實是這樣!確實是這樣啊!」
3知其不可而為之
《論語•憲問》:「子路宿於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意思是明知做不到卻偏要去做
「明知不可而為之」, 這段故事雖無孔子,這對孔子的概括真是入木三分,深刻得很。顯然,這個守城門的人並不是一個等閑之輩,而是一個修養很高卻隱身於市朝的大隱士。
4子見南子
南子,衛靈公的夫人,宋國人,富有風情,緋聞頗多。南子也是一個追星族,久慕孔子之名,如今孔子來了,得好好見一見,《史記》說:(南子)使人謂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與寡君為兄弟者,必見寡小君。寡小君原見。"孔子辭謝,不得已而見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門,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環佩玉聲璆然。孔子曰:"吾鄉為弗見,見之禮答焉。"子路不說。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厭之!天厭之!"
這就是"子見南子"。
Ⅷ 有關孔子的故事 (只要故事的名字)急~~~
一、滿而不覆
孔子到廟堂參觀,看到一種傾斜易覆的器皿,守廟的人說是宥坐之器。
孔子說:「我聽說宥坐之器,虛則欹(傾斜),中則正,滿則覆。明君常將它放在自己的座右。」
孔子讓弟子注水,果然如此。
孔子嘆道:一切事物哪有滿而不覆的道理呢?」
弟子問:「敢問有保持滿而不覆的辦法嗎?」
子曰:「聰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讓;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謙。此所謂損之又損之道也。」
二、善與人交
晏嬰是與孔子同時代的政治家,為孔子所敬重。一天,晏嬰的車夫回家後,他的妻子要求離婚,車夫不解。
其妻說,「我今天在門縫中看到你駕車經過門口,晏嬰那麼矮,做了宰相,名震諸侯,還是那麼朴實無華、自居人下;而你身高八尺,只是他的僕役,卻意氣揚揚、傲氣沖天,你這樣沒有出息,所以我要離婚。」
車夫聽了這番話,就謙虛謹慎、發奮圖強。晏嬰知道後,也努力培養他,後來車夫官拜大夫。
孔子尤其佩服晏子的交友之道,晏子交友,交情越久,他就越恭敬有禮,別人也越尊重他,從而能做到全始全終,所以孔子由衷地說:「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
三、君子之態
孔子弟子公孫赤出使齊國,冉求替他的母親,向孔子請求補助一些穀米。
孔子說:「給她六斗四升。」
冉求請求再增加一些。
孔子說:「再給她二斗四升。」
冉求認為太少,給了公孫赤母親更多。
孔子說:「公孫赤到齊國去,肥馬輕裘,威風凜凜。我聽說過,君子只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錦上添花。」
幫助他人周急不濟富,對年輕人救急不救窮,這是君子的態度。
四、失人失言
孔子說,可以和他人說的事但不說,這是失人;不可和他人說的事,卻和他說了,這是失言。
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孔子在鄉里間,貌溫恭謙,表現得像個不善言辭的人;當他在祭祀宗廟和議論朝政時很善於明辨,對答如流;
與上大夫談話時,中正而有諍辯,敢於說實話;與下大夫交談時,侃侃而談,和氣而又歡樂;君視朝時,恭恭敬敬,但又威儀中適,不張不弛。根據人的性格特徵和場合說話,這需要仁德、智慧和勇氣。
五、自強不息
孔子離開曹國到宋國後,就和弟子們在大樹下練習禮儀。宋國的司馬桓魋想要殺掉孔子,就把大樹給砍了。
有位弟子催促孔子說:「咱們快點走吧。」
孔子說:「上天既然使我具備聖德之性,桓魋又能把我怎樣呢?」
順境不貪,逆境反喜,一切都是磨練自己的機會,心存正義、自強不息,感恩桓魋,感恩對手。
Ⅸ 關於孔子的故事(題目)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子坐車去諸侯國游學,經過一個村口時,看到兩個放牛娃正在為什麼事情爭得面紅耳赤。孔子問他們爭辯的原因。一個小男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升起的時候距離人近,而到正午的時候距離人遠。」
另一個小男孩兒認為太陽剛升起時離人遠,而太陽遠行到中午時離人近。
一個小男孩說:「太陽剛出來升起的時候看起來像圓車篷大。到了正午就看起來像盤盂一樣大,這不是遠的時候小而近的時候大嗎?」
另一個小男孩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感覺清清涼涼,到了中午的時候感覺就像把手放進熱水裡一樣燙,這不是近的熱而遠的涼嗎?」
孔子皺著眉頭,想了老半天,無法判斷。
兩個小男孩都樂了,說:「誰說你知識淵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