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顏回的故事

顏回的故事

發布時間: 2020-11-17 21:30:21

1. 關於顏回的短故事

顏回春秋末期魯國人,拜孔子為師,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

顏回著名的故事有兩個:

故事一:顏回敬師食污飯,出自:《呂氏春秋·審分覽·任數》。

有次孔子受困在陳蔡一帶的地區,有七天的時間沒有嘗過米飯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顏回討來一些米煮稀飯。飯快要熟的時候,孔子看見顏回居然用手抓取鍋中的飯吃。 孔子故意裝作沒有看見,當顏回進來請孔子吃飯時,孔子站起來說:「剛才孟李祖先告訴我,食物要先獻給尊長才能進食,豈可自己先吃呢? 顏回一聽,連忙解釋說:「夫子誤會了,剛才我是因看見有煤灰掉到鍋中,所以把弄臟的飯粒拿起來吃了。 孔子嘆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時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時候。

故事二:顏回不仕,出自《莊子·孔子謂顏回曰》。

孔子對顏回說:「顏回,你過來!你家庭貧困處境卑賤,為什麼不去做官呢?」顏回回答說:「不願意做官。我有城外的五十畝地,足夠供給稠粥;城內的十畝土地,足夠穿絲麻;彈琴足以自求娛樂,所學先生的道理足以自己感到快樂。我不願意做官。」孔子欣然改變面容,說:「好啊,你的願望!我聽說:『知足的人,不以利祿自累;審視自得的人,損失而不憂懼;進行內心修養的人,沒有官位而不慚愧。』我誦讀這些話已經很久了,現在在顏回身上才看到它,這是我的心得啊!」

(1)顏回的故事擴展閱讀:

顏回被歷代追封

自漢代起,顏淵因為其故事較易查考的關系,被列為七十二賢之首,有時祭孔時獨以顏淵配享。此後歷代統治者不斷追加謚號:唐太宗尊之為「先師」,唐玄宗尊之為「兗公」,宋真宗加封為「兗國公」,元文宗又尊為「兗國復聖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復聖」。山東曲阜還有「復聖廟」。

2. 對顏回的故事評論

不遷怒,不貳過。

在三千弟子中,孔子最喜歡的學生是顏回,不僅因為他回好學不倦,始終努答力實踐孔子的理想,還因為他有「不遷怒,不貳過」的修養。

「不遷怒」意為不把自己的怒氣發到別人頭上;「不貳過」是指不重復犯錯誤。人難免要犯錯誤,但決不能重復犯錯誤。比如說謊騙了父母或老師,但經指出後就要堅決改正,決不能再犯。如果再犯,就是「貳過」,就是明知故犯。再如玩電腦游戲玩過了頭,結果耽誤了功課,學習成績下降。這種情況發生後一定要吸取教訓,以後絕不再把大量的時間花在玩游戲上。要做到「不貳過」,首先要總結教訓,其次要有改正錯誤的決心。沒有這兩點,錯誤會一犯再犯。

3. 給我講講顏回的故事

顏回(前521年-前481年),字子淵,一作顏淵,又稱顏子,孔廟大成殿四配之首——人稱復聖,魯國人,是孔子最得意的學生,孔子七十二門徒之首,孔門十哲德行科的高材生,是孔門弟子中德行修為最高者,所以得到特別的尊重。 《孔子家語》中有顏回一篇。據說顏回非常聰明,深曉推理之術。他主張為人要謹慎,克己,多注意自己的行為是否正確,而不應該嚴以待人。但是孔子門下的學生中,最有聰明才智的卻不是顏淵,而當以子貢等人為代表,所以顏淵不是以智慧才華而出眾,而是以德行修為取勝。他在與孔子談論志向時,曾說我無伐善,無施勞(我希望我不炫耀自己的長處,有功勞,也不誇耀)。 《雍也》說他「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為人謙遜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他異常尊重老師,對孔子無事不從無言不悅。以德行著稱,孔子稱贊他「賢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違反仁」(《雍也》)。不幸早死。自漢代起,顏回被列為七十二賢之首,孔門十哲之首,有時祭孔時獨以顏回配享。此後歷代統治者不斷追加謚號:唐太宗尊之為「先師」,唐玄宗尊之為「兗公」,宋真宗加封為「兗國公」,元文宗又尊為「兗國復聖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復聖」。山東曲阜還有「復聖廟」。 [編輯本段]陋巷簡居 顏回所處的時代,已是中國的春秋末期,不但周天子的王權繼續衰落,而且各諸侯國的公室也衰落了,由春秋初期的「禮樂征伐自諸侯出」進而變為「禮樂征伐自大夫出」、「陪臣執國命」。 「陪臣」 即臣之臣。如諸侯國的卿大夫對諸侯稱臣,對天子則自稱「陪臣」 ;卿大夫的家臣對諸侯而言也稱「陪臣」。春秋時魯國為「三桓」執政(即魯桓公後裔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把持國政),至魯昭公、定公、哀公時,家臣勢力興起,家臣叛亂屢有發生。魯昭公四年(公元前 538 年),叔孫氏家臣豎牛軟禁並餓死了叔孫豹,設計殺害了叔孫豹的兩個嫡子,擁立庶子叔孫諾。魯昭公十二年(公元前 530 年)季平子立,對家臣南蒯未加禮遇,南蒯便密謀以公子怒代替季平子:「吾出季氏,而歸其室於公,子更其位,我以費為公臣。」 (《左傳·昭公十二年》)事泄,南蒯以費叛歸齊。魯定公五年至九年(公元前 505 年至前 501 年),季氏家臣陽虎專政,並把持了魯國國政。 陽虎之亂是魯國家臣叛亂中持續最長、影響最大的一次叛亂。陽虎的權勢凌駕於「三桓」之上長達三、四年。陽虎原本為孟孫氏庶支,後為季孫氏家臣,季平子時很受重用。季平子死,季孫斯(桓子)立,陽虎已是季氏三世「元老」。在處理季平子葬禮上,陽虎與季孫氏另一家臣仲梁懷發生爭執。陽虎要求以魯國之寶玉「玙璠」為季平子斂屍,仲梁懷卻認為那是季平子在昭公遜國時,代國君行祭時所配,今定公已立,不能再用。陽虎便勾結費宰公山不狃,想聯合驅逐仲梁懷。公山不狃初時並不以為意,後因仲梁懷對其不敬重,才對陽虎說:「子行之乎!」陽虎起事,並囚季桓子與公父文伯(季桓子從父昆弟),驅逐了仲梁懷。冬十月,陽虎殺公何藐(季孫氏族人),與季桓子在稷門內設立盟誓,舉行大規模詛咒,驅逐公父文伯與秦遄(季平子姑婿),徹底清除異己勢力,完全控制了季氏家族。魯定公八年(公元前 502 年),陽虎想滅掉「三桓」,讓季寤代替季氏,讓叔孫輒代替叔孫氏,自己代替孟孫氏。陽虎借冬祭的機會起事,事敗,逃灌(今山東寧陽縣北稍西)、陽關,據兩地反叛。 魯國經「三桓專權」、「陪臣執國命」兩個時期後,不僅使宮室衰敗,魯國舊日的貴族世家也大都衰落。魯國的顏氏家族到顏路、顏回父子時,除了保有祖傳的貴族身份及顏路的魯卿大夫頭銜外,便只有陋巷簡朴的住宅及五十畝郭外之田,十畝郭內之圃了。在生產力極為低下的春秋時期,些許田產難以維持一個貴族家庭的生計,顏回父子不得不省去作為貴族家庭的一般性開支,簡居於陋巷。 [編輯本段]師從孔子 顏回「年十三,入孔子之門」時,孔子聚徒講學已達十三年之久。其聲望遠播於各諸侯國,其弟子子路、孟懿子、南宮敬叔等在魯國已小有名氣。 顏回剛入孔門時,在弟子中年齡最小,性格又內向,沉默寡言,才智較少外露,有人便覺得他有些愚。馬驌《繹史》引《沖波傳》曰:「子路、顏回浴於洙水,見五色鳥,顏回問,子路曰:「熒熒之鳥。」後日,顏回與子路又浴於泗水,更見前鳥,復問由:「識此鳥否?」子路日:『同同之鳥。'顏回曰:「何一鳥而二名?」子路曰:「譬如絲綃,煮之則為帛,染之則為皂。一鳥二名,不亦宜乎?」,其大意是:有一次顏回隨子路去洙水洗澡,見五色鳥在河中戲水,便問子路是什麼鳥。子路回答說:這叫熒熒鳥。過了些日子,顏回與子路又去泗水洗澡,又在河中碰見五色鳥,顏回再次問子路:您認得這鳥嗎?子路又答曰:這是同同鳥。顏回反問:為什麼一種鳥有兩個名字呢?子路說:就像我們這里出產的魯絹一樣,用清水漂洗就是帛,用顏色染就是皂,一種鳥兩個名字不是很自然嗎? 顏回的忠厚與內向,掩蓋了他的聰穎善思,就連孔子一時也難以斷定顏回的天資究竟屬於那個層次。經過一段時間的深入觀察了解,孔子才指出顏回並不愚。《論語·為政》記載:「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顏回天資極聰慧,就連能言善辯的子貢也坦率地說不敢與顏回相比。《論語·公冶長》記載:「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 顏回聰敏過人,虛心好學,使他較早地體認到孔子學說的精深博大,他對孔子的尊敬已超出一般弟子的尊師之情。他以尊崇千古聖哲之情尊崇孔子,其親若父與子。《論語·子罕》曰:「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其大意是:顏回曾感嘆地說:老師的道,越抬頭看,越覺得它高明,越用力鑽研,越覺得它深奧。看著它似乎在前面,等我們向前面尋找時,它又忽然出現在後面。老師的道雖然這樣高深和不易捉摸,可是老師善於有步驟地誘導我們,用各種文獻知識來豐富我們,提高我們,又用一定的禮來約束我們,使我們想停止學習都不可能。我已經用盡我的才力,似乎已能夠獨立工作。要想再向前邁一步,又不知怎樣著手了。所以在少正卯與孔子爭奪弟子時,使「孔子之門三盈三虛」,唯有顏回未離孔門半步,因而後人評價說:「顏淵獨知孔子聖也。」(《論衡·講瑞》) 顏回求學期間,曾於魯定公八年(公元前 502 年),娶宋國女子戴氏為妻。次年生子顏歆。 魯定公七年(公元前 503 年)時,顏回西遊至衛,由衛至宋。《說苑·敬慎》載:「顏回將西遊,問孔子曰:『何以為身?'孔子曰:『恭敬忠信,可以為身。恭則免於眾,敬則人愛之,忠則人與之,信則人恃之。人所愛,人所與,人所恃,必免於患矣。可以臨國家,何況於身乎?故不比數而比諫,不亦遠乎?不修中而修外,不亦反乎?不先慮事,臨難乃謀,不亦晚乎?」,《孔子家語》、《莊子》兩書對顏回將西遊也有記載,只是文字略有不同。 顏回西遊的目的,主要是去宋國向戴氏求婚。據顏景琴著《顏子評傳》考證,顏回途經衛國,是因為其本家顏濁鄒在衛國。顏子的同宗顏濁鄒在衛國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和影響,為衛國賢大夫,而且家資豐厚,後來孔子周遊列國,初到衛國時,就住在他家中。顏子到衛國並不是他最終的目的地。按《家語》說,應是經衛而到宋國去。若顏子直接由魯國到宋國去,便不能說「顏子將西遊」,因為宋國在魯國的西南方,而不是在西方。顏子到宋國去的目的,很可能與其婚姻有關。顏子之所以先到衛國而後到宋國,看來顏濁鄒在其間充當了月老的角色,故顏子以到衛國去游學為由,而實際上是請顏濁鄒一同前往宋國。 顏回在其人生的第一階段,十三歲人孔門,用了大約六年的時間,其學業基本已成。東漢郎凱說:昔顏子「十八,天下歸仁」。十九歲向宋戴氏求婚,二十歲與戴氏完婚,二十一歲生子顏歆。 關於顏回婚配的年齡,學術界尚有不同的說法。一說三十歲娶戴氏。但據《周禮·地官》曰:「媒氏掌萬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書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意思是說,媒人掌管天下萬民男女結合為夫婦的事,一般是在男孩或女孩滿三個月之後就登記在冊。如果男滿三十歲,女滿二十歲還沒婚配,則由官媒作主令其嫁、娶某人,個人與家長便失去了選擇的自由。春秋時期戰亂頻繁,為爭霸天下,各諸侯國大都把《周禮》規定的最高嫁娶年齡界限向前提,以便迅速繁衍人口。到顏回所處的春秋末期,越國已下令:「凡男二十,女十七不婚者,有罪及父母。」孔子是十九歲娶亓官氏的,顏回晚一年,應是二十歲婚配,而不是三十歲。 顏回隨師周遊列國時,其子顏歆已五歲。 [編輯本段]隨師周遊 顏回在其人生的第二個階段,約十四年的時間是隨孔子周遊列國。 魯定公十三年(公元前 497 年),孔子「隳三都」的計劃失敗,在魯國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已不可能,便離開魯國,開始周遊列國。 顏回與子路隨孔子進入衛國後,二人先至衛都帝丘(在今河南濮陽西南)顏濁鄒家。顏回與顏濁鄒同為小邾子顏友的後人,子路則是顏濁鄒的妹夫,彼此一向有往來。顏回與子路告知孔子到衛國來的真實情況,並希望顏濁鄒能把孔子一行推薦給衛君。 顏濁鄒答應二人的請求,把孔子一行的食宿安排在自己家中,以便早晚求教於夫子。經顏濁鄒、蘧伯玉(孔子弟子)等人的推薦,衛靈公接見了孔子及顏回一行,並按孔子在魯國所得年傣給粟六萬,於是他們從顏濁鄒家搬出自立館舍居住。顏回隨孔子在衛國住了十個月,有人向衛靈公進言說,如果他們是為魯國圖謀衛國而來,該怎麼辦?衛靈公遂派公孫余假暗中監視孔子師徒。孔子恐受其害,便匆忙離開衛國,准備到陳國去。不料途經匡地(今河南長垣縣境)時,被誤認作曾侵犯匡地的陽虎而被匡人圍困。 孔子等匆忙離開衛都帝丘時,顏回暫時留在顏濁鄒家,以便觀察衛國的動向。衛靈公調查清楚孔子一行到衛國來並不是魯國派來的,於是再次接受顏濁鄒、蘧伯玉等人的勸諫,請顏回傳話,懇請孔子回帝丘。 顏回至匡,見到了被圍困的孔子等人。孔子動情地說:「吾以女為死矣。」顏回恭敬地回答道:「子在,回何敢死。」(《論語·先進》)顏回匯報了衛國無意加害夫子的實情,並轉達了衛靈公懇請夫子回帝丘,以及衛靈公將在城外恭候夫子,以謝不恭之罪的話。 顏回隨孔子重回帝丘,途經蒲邑,又遭到蒲人的攔截。當時,衛國人公孫戍被衛靈公驅逐後,便逃到蒲地策動叛亂。他試圖脅迫孔子一行參加,利用孔子及其弟子們的聲望壯大自己的聲勢。經孔門弟子子路、公良孺等的拼殺,蒲人感到靠武力留不住孔子一行,建議和談,答應放行,但不能回帝丘。孔子同意,雙方舉行了盟誓。但一離開蒲地,孔子就吩咐大家趕回帝丘去。子貢不解地問:方才的盟誓難道可以違反么?孔子說:那是強迫我們盟誓,神靈不會聽信的。孔子一行重返帝丘,衛靈公果然出城恭迎。 孔子重返帝丘,衛靈公仍給其豐厚的待遇,但不給孔子具體的事做。顏回等人有了較多的時間向孔子請教學問,有時也一同外出考察古跡名勝,研究衛國文化,或登山臨水,飽覽衛國風光。但在衛國沒有實踐孔子之道、用孔子之道治理國家的機會,這使孔子一行不得不離開衛國,尋找能用其道的君主。 魯定公十五年(公元前 495 年)春,顏回隨孔子離開衛國,向東南行數百里到達曹國,在曹國稍作逗留,於夏天到達宋國。孔子夫人亓官氏是宋國人,顏回的夫人也是宋國人,且宋國又是孔子祖籍,他們在感情上覺得比其他國家親近些,所以到達宋國後便去求見宋君。宋君向孔子討教治國之策,孔子借機向宋君宣揚自己的治國之道。宋君聽後卻表示:你的主張是對的,但我不能,我做不到(見《說苑·政理》)。宋君的態度使孔子一行十分失望,便離開宋國赴鄭國。 顏回隨孔子在鄭國考察了大夫子產的政績,考察了鄉校,拜祭了子產。在位的鄭國君臣無意留用孔子,孔子一行只好離開鄭國赴陳國。陳是南方媯姓小國,相傳是舜的後裔,國都宛丘(在今河南淮陽)。不久,顏回又隨孔子赴晉國。晉是春秋時頗有影響的大國。能在晉國從政,推行孔子的治國之道,其影響所及遠非他國所比。行至黃河東岸,聽說趙鞍殺害了賢臣竇鳴犢及舜華,孔子一行不能西行,再回到衛國,不久由衛國再次人陳。此時顏回已是而立之年,按周禮,顏回應獨立講學或從事其他社會工作,只是他在孔門中處於首要地位,不得不以「回不願仕」放棄了出仕做官的機會。 魯哀公四年至六年(公元前 491 一前 489 年)這段時間里,顏回在隨孔子到楚國去的過程中,曾輾轉於陳國、蔡國、葉國、楚國之間。據《史記·孔子世家》載:楚王聽說孔子一行在陳蔡之間,就派人去聘請孔子。消息傳到陳、蔡,兩國大夫深恐孔子人楚對己不利,便派兵攔截。孔子師徒最初不了解陳、蔡派兵的意圖,為躲避軍兵的襲擾,他們只好在曠野中行進,不料陷人了絕糧的境地。「孔子知弟子有慍心,乃召子路而問曰:『《詩》雲:「匪兄匪虎,率彼曠野。」吾道非邪?吾何為於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未吾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齊?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子路出,子貢人見。孔子曰:『賜,《詩》雲:「匪兌匪虎,率彼曠野。」吾道非邪?吾何為於此?'子貢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蓋少貶焉?'孔子曰:『賜,良農能稼而不能為穡,良工能巧而不能為順,君子能修其道,綱而紀之,統而理之,而不能為容。今爾不修爾道而求為容。賜,而志不遠矣!'子貢出,顏回人見。孔子曰:『回,《詩》雲:「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吾道非邪?吾何為於此?'顏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雖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見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國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見君子!'夫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顏氏之子!使爾多財,吾為爾宰。」,這段記載,主要是說:為了堅定弟子們的信念,孔子把弟子們叫到身旁,對他們說:《詩》里說:「不是老虎,不是犀牛,徘徊在曠野,是何緣由?」我的主張不對嗎?為什麼受困在這里?子路認為:主張不被別人採納,是由於自身在仁、智方面不到家,所以別人看不起。子貢認為:主張不被採納,是由於老師把標準定得太高,別人接受不了,應該降低要求。孔子對子路、子貢的回答不滿意,他說:伯夷、叔齊是仁者吧,卻餓死首陽山。這說明仁智的人也會不遇時而遭厄運。至於降低標准,迎合世俗,實際是放棄理想,更要不得。孔子問顏回如何理解。顏回說:老師的主張是偉大的,別人不接受,那是他們的責任。如果我們的「道」沒有修好,這是我們的恥辱;我們的「道」已經完善而不被採納,那是各國掌權者的恥辱。正確的主張不被人家採納,自己仍堅持下去,這才顯出君子的修養。孔子聽了顏回的議論,很是高興,說:好樣的,顏氏之子,如果將來你發了財,我願替你當管家。 顏回隨孔子在陳、蔡期間絕糧七天,子貢費了許多周折才買回一石米。顏回與子路在破屋牆下做飯,有灰塵掉進飯中,顏回便取出來自己吃了。子貢在井邊遠遠望見,很生氣,以為他偷飯吃,便跑去問孔子:仁人廉士也改變自己的節操嗎?孔子說:改變節操還叫仁人廉士嗎?子貢說:像顏回,也不改變節操嗎?孔子說:是的。子貢便把自己看到的情況告訴孔子。孔子說:我相信顏回是仁人已非止一日,你雖如此說,我仍不會懷疑他,這里邊必定有緣故。你等等,我將問他。孔子把顏回叫到身邊說:日前我夢見先人,大概是啟發佑助我。你把做好的飯進來,我將祭奠先人。顏回對夫子說:剛才有灰塵掉進飯里,留在鍋里不幹凈,丟掉又太可惜,我就把它吃了,不可以用來祭奠了。孔子說:是這樣,我也一起吃吧。顏回出去後,孔子環顧了一下身邊的弟子說:我相信顏回不是從今天開始的。從此以後,大家更加信賴顏回。 魯哀公七年(公元前 488 年),顏回隨孔子離開負函,經陳、儀、蒲回到衛國帝丘。魯哀公十一年(公元前 484 年),顏回三十八歲,孔子六十八歲,季康子派使臣公華、公賓、公林帶著禮品到衛國來迎接孔子一行歸國。從此顏回結束了跟隨孔子長達十四年的列國周遊。參考資料: http://ke..com/view/6198.htm?fr=ala0_1_1

4. 顏回的故事20字

顏回愛學習,德性又好,是孔子的得意門生。
一天,顏回去街上辦事,見一家布店前圍滿了人。他上前一問,才知道是買布的跟賣布的發生了糾紛。只聽買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二十三,你為啥要我二十四個錢?」顏回走到買布的跟前,施一禮說:「這位大哥,三八是二十四,怎麼會是二十三呢? 是你算錯了, 不要吵啦。」
買布的仍不服氣,指著顏回的鼻子說:誰請你出來評理的?你算老幾?要評理只有找孔夫子,錯與不錯只有他說了算!走,咱找他評理去!
顏回說:「好。孔夫子若評你錯了,怎麼辦?」買布的說:「評我錯了輸上我的頭。你錯了呢?」顏回說:「評我錯了輸上我的冠。」二人打著賭,找到了孔子。
孔子問明了情,對顏回笑笑說:「三八就是二十三哪!顏回,你輸啦,把冠取下來給人家吧!」顏回從來不跟老師鬥嘴。他聽孔子評他錯了,就老老實實摘下帽子,交給了買布的。那人接過帽子,得意地走了。
對孔子的評判,顏回表面上絕對服從,心裡卻想不通。他認為孔子已老糊塗,便不想再跟孔子學習了。第二天,顏回就借故說家中有事,要請假回去。
孔子明白顏回的心事,也不挑破,點頭准了他的假。顏回臨行前,去跟孔子告別。孔子要他辦完事即返回,並囑咐他兩句話:「千年古樹莫存身,殺人不明勿動手。」
顏回應聲「記住了」,便動身往家走。路上,突然風起雲涌,雷鳴電閃,眼看要下大雨。顏回鑽進路邊一棵大樹的空樹干里,想避避雨。他猛然記起孔子「千年古樹莫存身」的話,心想,師徒一場,再聽他一次話吧,從空樹干離開。他剛離開不遠,一個炸雷,把那棵古樹劈個粉碎。
顏回大吃一驚:老師的第一句話應驗啦!難道我還會殺人嗎?顏回趕到家,已是深夜。他不想驚動家人,就用隨身佩帶的寶劍,撥開了妻子住室的門栓。顏回到床前一摸,啊呀呀,南頭睡個人,北頭睡個人!他怒從心頭起,舉劍正要砍,又想起孔子的第二句話「殺人不明勿動手」。他點燈一看,床上一頭睡的是妻子,一頭睡的是妹妹。
天明,顏回又返了回去,見了孔子便跪下說:「老師,您那兩句話,救了我、我妻和我妹妹三個人哪!您事前怎麼會知道,要發生的事呢?」孔子把顏回扶起來說:「昨天天氣燥熱,估計會有雷雨,因而就提醒你『千年古樹莫存身』。你又是帶著氣走的,身上還佩帶著寶劍,因而我告誡你『殺人不明勿動手』。顏回打躬說:「老師料事如神,學生十分敬佩!」
孔子又開導顏回說:「我知道你請假回家是假的,實則以為我老糊塗了,不願再跟我學習。你想想:我說三八二十三是對的,你輸了,不過輸個冠﹔我若說三八二十四是對的,他輸了,那可是一條人命啊!你說冠重要還是人命重要?」
顏回恍然大悟,「噗通」跪在孔子面前,說:「老師重大義而輕小是小非,學生還以為老師因年高而欠清醒呢。學生慚愧萬分!」從這以後,孔子無論去到哪裡,顏回再沒離開過他。
這故事讓我想起優克李林有首歌的歌詞 : 如果失去了你,贏了世界又如何 ?相同的,有時你爭贏了你所謂的道,卻可能失去更重要的;事總有輕重緩急之分,不要為了爭一口氣,而後悔莫及!
很多事情不必爭,退一步海闊天空

5. 孔子誇獎弟子顏回的故事

原文∶子曰∶「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賢哉回也!」
[譯]
孔子說: 「顏回真是有賢德啊:一盒飯,一瓢水,住在殘破
的小巷子里。別人受不了那種煩憂,顏國卻不改變他的快樂。顏
回真是有賢德啊:」
[注]
簞:音.竹器。《論語·雍也第六》

6. 體現子路和顏回情商的故事

出自《論語》第十章節,子路顏回傳。

話說孔子東游,來到一個地方感覺腹中飢餓,就對弟子顏回說:「前面一家飯館,你去討點飯來!」顏回就去到飯館,說明來意。

那飯館的主人說:「要飯吃可以啊,不過我有個要求」顏回忙道:「什麼要求?」主人回答:「我寫一字,你若認識,我就請你們師徒吃飯,若不認識亂棍打出。」顏回微微一笑:「主人家,我雖不才,可我也跟師傅多年。

顏回就這樣回來見老師,說了經過。孔老夫子微微一笑:「看來他是要為師前去不可。」說罷來到店前,說明來意。那店主一樣寫下「真」字。孔老夫子答道:「此字念『直八』」那店主笑到:「果是夫子來到,請!」就這樣吃完喝完不出一分錢走了。

顏回不懂問道:「老師,你不是教我們那字念『真』嗎?什麼時候變『直八了?』」孔老夫子微微一笑:「有時候一些事是認不得『真』的啊。」

(6)顏回的故事擴展閱讀:

子路生於周景王三年九月初七日。周敬王四十年冬閏十二月,衛亂,先賢仲子結纓而卒。周敬王四十一年三月初三,衛庄公賜葬澶淵。乃孔子得意門生,以政事見稱。

其嫡長子孫南宋以前居山東濟寧,自40代嫡長孫仲基護康王趙構南渡後,其嫡長子孫世居江蘇省蘇州市吳江縣盛澤鎮。

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極富學問。《論語·雍也》說他「……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為人謙遜好學,「不遷怒,不貳過」。孔子稱贊他「賢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雍也》)。不幸早死。

7. 顏回的故事

1、貧賤不改志向的故事

孔子收徒,有教無類,不問貧富,只要認學,他都招進門里。顏回初見孔子時,不過是個十歲多的小孩,他個頭矮小,衣衫簡陋,面黃肌瘦,但他的額頭卻出奇的高,向前凸著,雙眼深凹,炯炯有神,透著機智、聰慧。顏迴向孔子三拜磕了仨頭,就算成了孔門弟子了。

顏回初見,並沒有給孔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後來,孔子漸漸發現,在弟子之中讀書最用功的就是顏回,而且很少提問,只是瞪著一雙打眼像貪食般地聽孔子講經受業。

放學了,弟子們都回家吃飯了,顏回總是最後一個走,飯後又第一個來到學堂,然後就捧卷誦讀。時間長了,孔子就覺得奇怪了,顏回為什麼回家吃飯這么快?

這一天,孔子派人偷偷跟隨顏回,看個究竟。原來,顏回家住東關的貧民區。平時,顏回的父親在城外種地,不回家吃飯;顏回的母親又在外給人幫工,也不回家吃飯。

這樣,顏母每天走時給兒子做一鍋菜湯。顏回回到家也不管涼熱,拿起竹筒做成的飯碗,舀出菜湯就津津有味地吃起來,有時菜湯喝不飽,他就跑到井邊,用水瓢舀幾瓢水喝,然後拍拍脹起的肚皮,樂滋滋地拿上包,往學堂跑去。

孔子派人觀察了幾天,天天如此。孔子聽了回報非常憐憫,又十分嘆服。於是說了收在《論語》上的這段話:「一簞食,一瓢水,居陋港,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後來人們把顏回居住的街稱為「陋港街」,把顏回當年吃水的井叫做「陋港井」,還在井上修建了「顏樂」亭,以追念顏回這種貧賤不改志向的德行。

2、銅方圈的故事

顏回家貧,平時又不善言談,更使一些富家弟子看不起他,有時還借故侮辱他。顏回從不和這些同學計較,只是一門子用功讀書。

一天,有個同學的銅方圈丟了,就懷疑是顏回偷了。雖然大家都在顏回面前旁敲側擊,顏回依然鎮靜自若,不理不睬。這樣,同學們更加懷疑是他偷的了。

這天放學,同學們都到孔子面前說顏回偷了銅方圈,開始孔子不信,可告狀多了,孔子就生氣了,沒想到自己門下竟會出現偷兒,就要把顏回趕出學堂。

可轉念一想,顏回偷方圈又沒人抓住手脖子,假如不是他,不是白白冤枉了一個好孩子嗎?孔子想了想,就拿出一錠金子寫了幾個,說:「那就試試他吧!」

飯後,又見顏回第一個來到學堂。他腳一進門就被一個硬東西碰了一下,顏回穿的草鞋,這下碰得可不輕,疼得他彎腰按摩腳指頭,忽見腳下有個白紙包。顏回心想,這是啥玩意兒這么硬,打開一看是一錠金閃閃的金磚,紙包什麼寫到:「天賜顏回一錠金。」

顏回笑了笑,取出筆也在上面寫了幾個字,又把金子包好放再原處,然後走到自己的座位上,取出經書放聲閱讀起來。過了一會兒,有人趁顏回不注意,把那紙包交給了孔子。

孔子打開一看,紙包上又多了幾個字:天賜顏回一錠金,外財不發命窮人。孔子看了莫不做聲,那些誣賴顏回的弟子們都低下了頭。後來,丟失的方圈找到了,那同學找顏回道歉,顏回只是一笑而過。

從此,孔子更加器重顏回。顏回呢,也不負師望,不僅學問大進,而且品德修養也居孔門弟子之首,成為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中的首位。

3、有才的故事

據說有一次,孔子要考考弟子誰最有才,於是說:我給你們出個對子,看你們誰能應對。孔子看了眼院中的大黃狗,大黃狗正扒在狗牙菜上呼呼大睡。孔子眼睛一亮,一個上聯脫口而出:狗牙菜上狗壓菜。這個象繞口令似的上聯,可把弟子們難住了,他們一個一個抓耳撓腮,大眼瞪小眼。

這時,顏回也往院子里看了一眼,他見雞冠花下,一隻大紅公雞正在仰脖高吟,於是靈機一動,對道:雞冠花下雞觀花,其實,孔子說出上聯後,也沒想到可對的下聯,沒料到顏回對的如此工整,貼切,巧妙,不由打心眼裡佩服。

孔子沖顏回點點頭,不露聲色的說:剛才你是對的好,就是太慢了。我再出一聯,你試試?於是說道:「荷葉蓮花藕」。孔子話音剛落,顏回的嘴張了張也沒答出答案,這時候,一隻討厭的蚊子飛到顏回的鼻樑上,顏回急忙舉手來打,這一句舉手顏回立即想出了下聯:「拳頭巴掌手」。

孔子心中暗暗驚喜,但表面上仍是不動聲色的問道:你的「拳頭巴掌手」,怎麼能對我的:「荷葉蓮花藕」呢?

顏回急忙站起來答道:因為荷葉與蓮花是同一種植物,藕是它們的果實,它們三個是一家;拳頭與巴掌,手也是同一樣物件吶。孔子點頭笑道:還是顏回最有才華呀!眾弟子們也跟隨著點頭稱是,自嘆不如顏回有才氣。

4、顏回抓飯

孔子和子弟們周遊列國時,曾在陳、蔡兩國間被圍困,斷糧了七天。在這困境中,有一次子貢得到一個機會混了出去,買一石米回來,顏回和子路便馬上開始煮飯。這時大家都很累,孔子也在對著灶房門口的椅子上睡著了。在等飯熟的那段時間里,子路坐在門檻上休息。

不久飯香四溢,子貢便催著子路陪他一起去灶房看看,卻看到令他們根本無法相信的情景:他們一向尊敬的顏回,此時竟背向住他們,偷偷把一團香噴噴的飯往自己嘴裡塞。他們不動聲色,悄悄退了出去,終於按耐不住,把看到的告訴孔子。

孔子聽了,並沒有驚訝的反應,只叫他們跟著他進入灶房。他對顏回說:「不久前我夢見祖先,相信他們會保佑我們,我因此用煮好的飯先祭拜祖先。」孔子這一招十分厲害,因為誰都知道,若用吃過的米飯來祭祀祖先神明,就是大為不敬。

想不到顏回連忙說:「老師,不可!萬萬不可!」「為什麼?」孔子問。「老師,剛才我煮飯時不小心,竟讓一撮灰掉了進去,弄臟了一小團飯,我覺得弄臟的飯絕不能給老師和同學們吃,扔掉又可惜,於是我就將那團飯吃了,這樣的飯,怎能用來祭祀?」這回答,使到子貢和子路目瞪口呆。

5、顏回不仕

孔子對顏回說:「顏回,你過來!你家庭貧困處境卑賤,為什麼不去做官呢?」顏回回答說:「不願意做官。我有城外的五十畝地,足夠供給稠粥;城內的十畝土地,足夠穿絲麻;彈琴足以自求娛樂,所學先生的道理足以自己感到快樂。我不願意做官。」

孔子欣然改變面容,說:「好啊,你的願望!我聽說:『知足的人,不以利祿自累;審視自得的人,損失而不憂懼;進行內心修養的人,沒有官位而不慚愧。』我誦讀這些話已經很久了,現在在顏回身上才看到它,這是我的心得啊!」

8. 關於孔子與顏回的眼見不一定為實的故事

故事簡介:

孔子周遊列國,有一次孔子和弟子們忍飢挨餓,大家七天沒有吃到米飯,顏回在外面找到一些米,拿回去煮飯,在米飯快熟的時候,孔子偶然看到顏回掀起鍋蓋,抓了一把米飯往嘴裡塞。孔子默默地離開了,裝作沒有看見,也沒有去責問顏回。

等顏回煮好了飯,將飯食獻給孔子的時候,孔子才說:「我剛剛夢到祖先了,我想,我們應該把這鍋沒有動過的白米飯,先敬獻祭祀祖先。」顏回立刻拒絕到:「不行的!這鍋飯我剛才已經吃了一口了,不能用作祭祀!」

孔子看著顏回說:「為什麼要這樣做?」顏回說:「因為剛才煮飯的時候,房樑上掉了些灰塵在鍋里,我覺得沾了灰的白飯扔掉可惜,於是就抓起來吃了。」

孔子聽聞,教育弟子們說:「平時,我最信任的就是顏回,可是今天見到他抓飯,我還是會懷疑他,可見我們的內心是難以穩定和確定的,你們要牢記這件事,不要隨意用自己的看法去度量別人,要了解一個人,真的不是容易的事情。」

啟示:有些時候,即使是親眼看到的,也未必就是正確的,凡事應當從多種角度去分析、認識,不要過於主觀地去「我認為」、「我覺得」,這樣最容易造成誤會。

看人不順,未必是別人不對,有可能只是自己不能理解而已。不要以自我為中心,把自己價值觀所認為的一切當做唯一。不要急著下判斷,不妨換位思考,多了解一下對方。

(8)顏回的故事擴展閱讀

顏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尊稱顏子,字子淵,春秋末期魯國人。

十四歲拜孔子為師,終生師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孔子對顏回稱贊最多,贊其好學、仁人。歷代文人學士對顏回推尊有加,以顏回配享孔子、祀以太牢,歷代帝王封贈有加。

顏回聰敏過人,虛心好學,使他較早地體認到孔子學說的精深博大,他對孔子的尊敬已超出一般弟子的尊師之情。

顏回的忠厚與內向,掩蓋了他的聰穎善思,就連孔子一時也難以斷定顏回的天資究竟屬於哪個層次。

9. 顏回的故事!!!!

顏回:(前521~前481年)春秋末魯國人。字子淵,亦顏淵, 孔子最得意弟子。《雍也》說他「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為人謙遜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他異常尊重老師,對孔子無事不從無言不悅。以德行著稱,孔子稱贊他「賢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違反、仁」(《雍也》)。不幸早死。自漢代起,顏回被列為七十二賢之首,有時祭孔時獨以顏回配享。此後歷代統治者不斷追加謚號:唐太宗尊之為「先師」,唐玄宗尊之為「兗公」,宋真宗加封為「兗國公」,元文宗又尊為「兗國復聖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復聖」。山東曲阜還有「復聖廟」。 顏回剛人孔門時,在弟子中年齡最小,性格又內向,沉默寡言,才智較少外露,有人便覺得他有些愚。馬驌《繹史》引《沖波傳》曰:「子路、顏回浴於洙水,見五色鳥,顏回問,子路曰:「熒熒之鳥。」後日,顏回與子路又浴於泗水,更見前鳥,復問由:「識此鳥否?」子路日:『同同之鳥。'顏回曰:「何一鳥而二名?」子路曰:「譬如絲綃,煮之則為帛,染之則為皂。一鳥二名,不亦宜乎?」,其大意是:有一次顏回隨子路去洙水洗澡,見五色鳥在河中戲水,便問子路是什麼鳥。子路回答說:這叫熒熒鳥。過了些日子,顏回與子路去泗水洗澡,又在河中碰見五色鳥,顏回再次問子路:您認得這鳥嗎?子路又答曰:這是同同鳥。顏回反問:為什麼一種鳥有兩個名字呢?子路說:就像我們這里出產的魯絹一樣,用清水漂洗就是帛,用顏色染就是皂,一種鳥兩個名字不是很自然嗎? 顏回的忠厚與內向,掩蓋了他的聰穎善思,就連孔子一時也難以斷定顏回的天資究竟屬於那個層次。經過一段時間的深人觀察了解,孔子才指出顏回並不愚。《論語·為政》記載:「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顏回天資極聰慧,就連能言善辯的子貢也坦率地說不敢與顏回相比。《論語·公冶長》記載:「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 顏回聰敏過人,虛心好學,使他較早地體認到孔子學說的精深博大,他對孔子的尊敬已超出一般弟子的尊師之情。他以尊崇千古聖哲之情尊崇孔子,其親若父與子。《論語·子罕》曰:「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其大意是:顏回曾感嘆地說:老師的道,越抬頭看,越覺得它高明,越用力鑽研,越覺得它深奧。看著它似乎在前面,等我們向前面尋找時,它又忽然出現在後面。老師的道雖然這樣高深和不易捉摸,可是老師善於有步驟地誘導我們,用各種文獻知識來豐富我們,提高我們,又用一定的禮來約束我們,使我們想停止學習都不可能。我已經用盡我的才力,似乎已能夠獨立工作。要想再向前邁一步,又不知怎樣著手了。所以在少正卯與孔子爭奪弟子時,使「孔子之門三盈三虛」,唯有顏回未離孔門半步,因而後人評價說:「顏淵獨知孔子聖也。」(《論衡·講瑞》)

10. 顏回的故事

顏回敬師食污飯
孔子中年之後,曾周遊列國,聚眾講學。顏回為了學習老師高尚的品德和淵博的知識,也跟著孔子輾轉千里,游學四方。一次,他們自衛赴陳,途經匡城,被匡人錯認為仇人陰虎,四處圍捕。孔子師徒只好東躲西藏,才倖免於難。但是,躲藏之際,糧吃完了,錢花光了,孔子和顏回已幾天幾夜粒米未進,餓得渾身沒有一點力氣。
在這種困難情況,孔子只好白天黑夜都躺在床上睡覺,藉以忍耐飢餓。顏回平時十分敬愛老師,現在眼看老師遭受飢餓的折磨,真是憂心如焚。他想;我還年輕,也許能忍耐些日子,老師已這么大年紀,怎麼受得了這種折磨?萬一老師在這里有個三長兩短,如何是好?與其坐而待斃,不如向人行乞,萬萬不能讓老師再忍飢挨餓。
這天,顏回拖著虛弱的身體出去乞討,恰好遇到一位好心的老婆婆。這位老婆婆見顏回餓成這個樣子,非常同情,就送給他兩碗白米。
顏回高高興興拿回了白米,急急忙忙劈柴點火,快手快腳煮起飯來。他真想一眨眼就把飯煮好,端給敬愛的老師。當飯鍋里透出誘人的香味時,顏回立即掀開鍋蓋,動手盛飯。然而,匆忙之中,卻不慎將手上的炭灰落在飯鍋里。顏回望著這來之不易的米飯,心中又急又氣。他想老師這些天已粒米未進,萬萬不能因此飯已臟,讓老師吃得不痛快。於是,便將已弄臟的那團米飯盛出來,匆匆忙忙吞了下去。
恰在這時,孔子一覺醒來,聞到撲鼻的飯香後,心中十分高興,便到外屋看個究竟。誰料剛出房門,就看見顏回正在大口吞飯,孔子見狀,不禁十分生氣,氣的是平日諄諄教誨的顏回,不該這么無禮,在老師沒吃之前就先吞吃起來。想到這里,孔子又悄悄地退回到裡屋睡下。
過了片刻,顏回恭恭敬敬地端來了一碗熱騰騰、香噴噴的白米飯,輕輕地對孔子說:「先生,今天我遇到一位好心的婆婆,送給我們一點白米,現在飯做好了,請您老人家起來吃飯吧!」
孔子滿腹怒氣,但不動聲色,慢慢地說:「顏回呀,我剛才熟睡之中,做了一夢,夢見了你去世的父親。讓我先用這碗來之不易的米飯祭奠一下他老人家吧!」
顏回一聽,連忙上前阻攔,急切地說:「先生,不可不可。我做飯時不小心掉進鍋里一塊炭灰,弄臟了米飯。我怕老師看到吃得不舒服,便吃掉了這團污飯,然而此飯確已污染,不可用來祭奠先人。」
孔子聽到這里,方才恍然大悟。他激動地拉著顏回兩手說:「顏回呀顏回,你待師如父,真是個難得的賢人啊!」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