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七仙女的故事

七仙女的故事

發布時間: 2020-11-17 21:27:39

㈠ 「董永和七仙女」的傳說具體內容是什麼

傳說七仙女深為董永的勤勞和孝心所感動,一日在眾姐姐的幫助下,乘鶴下凡來到人間。七仙女下凡後,在西溪南面的「十八里河口」與董永相遇,後在「十八里河口」附近的老槐樹下,二人拜天地成了親。

數月後,玉皇大帝得知七仙女下凡之事,大為震怒,遂派天兵天將捉拿七仙女,董永追趕至西溪「南倉河口」,夫婦二人抱頭痛哭,生離死別。

七仙女被天兵天將抓上半空,她扔下腳上穿的一雙綉花鞋給董永留作紀念。為使董永免遭天兵天將加害,七仙女在空中拔金釵向地面劃出一條河,阻擋住追趕的董永,並用雙釵插地,鑿成兩口井,一井河東,一井河西,以示董永在此絕別,永無相見之日。

第二年,七仙女在天庭為董永生得一子,玉帝難容,她只好忍痛把兒子送到十八里河口的老槐樹下,托夢囑董永領子。董永得到兒子,更加思念七仙女,天天來到老槐樹旁遠眺,遙望天空,殷切期盼妻子回歸,全家團聚。



(1)七仙女的故事擴展閱讀

董永,西漢時出生在西溪鎮丹陽里的董家舍。少年喪母,與父親董公相依為命。稍長,下田勞動,贍養父親,因家貧經常幫人做工謀生。農活忙時,他常用小車推著多病的父親到田頭樹蔭下,邊做農活邊照應董公,鄰里鄉親都誇他是個大孝子。

後來,董公病故,董永因家中貧困,無錢安葬父親,於是就到西溪鎮上大財主曹長者家賣身為奴,得錢葬父。董永孝賢被列入漢「二十四孝」之一,廣為傳頌。

董永民間故事最初只是漢代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事父至孝的孝子故事,但是歷史卻選擇了董永作為社會孝觀念宣傳的典範,一直流傳至今。在流傳過程中董永故事也隨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即漸漸由孝子故事演變為愛情故事。

兩千年以來,「董永與七仙女」故事傳說的原生結構模型雖無改變,但故事情節、人物形象甚至思想內涵都在不斷地豐富和創新。

優美動人的「董永與七仙女」故事傳說主要價值在兩個方面。第一,有關這個故事傳說的歷史資料和文學資料蘊涵著我國各個歷史時期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包括倫理道德、風俗民情、宗教信仰、文學藝術等方面的豐富信息,具有珍貴的歷史研究價值。第二,該故事傳說所頌揚的孝文化精神,在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仍具有現實實踐價值。

「董永與七仙女」故事傳說,千百年來深受人民群眾喜愛,可謂家喻戶曉,是中華民族廣為流傳的著名民間傳說之一,在國外也有一定影響。

㈡ 七仙女神話故事主要內容

主要內容:

主要講述了美麗善良的七仙女愛上了朴實憨厚的青年董永,私自從天庭下到凡塵,沖破重重阻撓與董永結為夫妻,玉皇大帝得知怒不可遏,命令七仙女立刻返回天庭,七仙女為了不使董永受到傷害,只好忍住悲痛,在槐蔭樹下與董永泣別的故事。

小說頌揚了七仙女、董永、七仙女的姐妹們等角色人性光明美好的一面,也鞭蹋和抨擊了玉皇大帝等角色的丑惡與黑暗,同時,也刻畫了傅員外的兒子傅官保這些卑鄙小人的醜陋,而且,傅員外的兒子還有幾份喜劇色彩。

這部神話小說表現了天上人間的真愛與真情,可以說,主題思想積極,內容健康向上,人物性格鮮明,故事跌宕起伏.精彩好看,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思想性,藝術性、可讀性極強的好作品。

(2)七仙女的故事擴展閱讀

民俗信仰

七仙神話來自民間。關於董永的傳說遍布於全國各地,並不是某一地區產生的當地鄉土神話。對照各地眾多的口頭傳說。可見這一類傳說,有些地點多在水泊處。

七仙女在水泊處或歌舞、或沐浴、或浣衣(在水中洗綵衣,可能跟彩虹吸水的典故有關)等。她們的形態常常在水鳥和人形之間轉換。在神話中,水域多跟女性神的悲傷傳說有關。

七姐妹的組合式形象、董七婚姻等元素,在文化風俗中也常有痕跡。如:每年正月十五的晚上,身著盛裝的姑娘聚集在飛梭石旁,手捧針線盒向七姐乞巧,唱乞巧歌。唱完乞巧歌後,還要詢問年成好壞、吉凶如何、能否婚嫁等事宜。

民間各處有奉祀帶七仙元素的廟。有時七姐妹一起被奉祀,有時分開被奉祀,主祀陪祀都有。

㈢ 董永與七仙女的故事

董永和七仙女的愛情故事結局是悲劇還是喜劇?《天仙配》的神話故事古今傳頌,家喻戶曉,七仙女和董永成為神話故事中堅貞愛情的象徵。據傳,董永十二歲就到傅村傅員外家當了童工,董永長得眉清目秀,面如美玉,一表人才,忠厚老實。傅員外有一女兒,名叫傅金花,比董永小一歲,聰明調皮,潑辣大方,長得眉眼亂動,也很耐看。剛開始,傅金花一直找機會戲弄、欺侮董永,董永身在豪門屋檐下,豈敢不低頭,也就不和傅金花計較。時間長了,傅金花對董永逐漸產生了感情。轉眼間六年過去了,十八歲的董永長成了人見人愛的漂亮小夥子,憨厚實誠,禮貌勤快,誰見了誰誇。

張七姐的頑強斗爭終於獲得了回到人間的勝利。夫妻倆久別重逢,喜極而泣,一家三口久久相擁,慶幸全家團圓,從此過上了夫妻恩愛、婚姻美滿的幸福生活。董永和張七姐飲水思源,為了感謝大槐樹這個媒人,於是就從大槐樹下引栽了一棵小槐樹到小董,千百年來,長成古槐,幾枯幾榮,至今仍存,歷經滄桑,生機盎然,可供遊人觀賞。董永墓看護人又在此古槐下引栽了一棵小槐樹到董永墓前,此槐樹長出了渾然天成的連理枝,使人看了都會嘖嘖稱奇,形象地印證了董永和七仙女「在水好似鴛鴦鳥,在地願做連理枝」的忠貞愛情。祭祀董永的大殿里塑有董永和七仙女並肩端坐的塑像,後代人贊美頌揚他倆忠貞不渝的美好愛情。民間到處流傳著「董永像前拜兩拜,白頭到老不分開」的古話。許多熱戀的情侶和恩愛的夫妻都會專程來參拜董永和七仙女,都希望得到象他倆那樣的忠貞愛情和美滿婚姻。綜上所述,董永和七仙女的愛情故事結局還是喜劇!

㈣ 七仙女和董永的故事主要講什麼

《天仙配》敷演董永行孝遇仙事。原本寫秀才董永賣身傅家為奴,以所得銀錢葬父,孝行感天。恰七仙女有思凡之意,玉帝乃命七仙女下凡,與董永配合百日夫妻。董永於上工之日,在槐蔭樹下與七仙女結為夫妻。

後七仙女一夜織成十匹錦絹,傅員外將三年長工改為百日;又收董永、七仙女為義子、義女。百日期滿,夫妻二人辭工回家,途中七仙女告知董永實情,並贈羅裙、白扇寶。

約定來年二月十五日送子相會後,在槐蔭樹下重返天庭。董永進寶得官,歸途又逢七仙女送子下凡,董永後與傅員外之女結為夫婦。



(4)七仙女的故事擴展閱讀:

藝術鑒賞

文人雕詞琢句的功夫在戲文似乎沒有派上用場,這也是地方戲區別於大雅崑曲的標志。如《天仙配》開場,天上的仙女偷窺人間,比之雲遮霧繞仙氣邈邈的天上,人間「漁、樵、耕、讀」的平常日子在女仙們眼中都是飽含詩意的。

七位仙女分別對「漁、樵、耕、讀」的生活唱出最美的贊嘆,即備受讀者贊賞的「七女四贊」,「四贊」用語天然,不雕琢,不用典,不古奧,是標準的民歌體,提及民歌。

往往會讓一般讀者產生俚俗的聯想,這一段戲文有雅有俗,但創作者在戲文的俗與雅的尺度上頗為講究,根據人物身份來把握「雅」與「俗」的標准,巧妙地融雅於俗,從而把戲文提升到雅俗共賞的審美層面。



㈤ 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是怎樣的

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
在漢朝時,山東博興縣的董家莊有個叫董尚的莊稼人。夫妻倆男耕女織,和和睦睦地過日子。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事,兩人婚後十多年了,一直沒有孩子。夫妻倆盼子心切,每月的初一、十五和逢年過節,妻子就跑到村外的廟里去求」送子娘娘」。 董尚四十歲這年,一天夜裡,妻子做了一個夢。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太太,用一根紅繩拴著一個胖小子來到她家,對她說:」你夫妻二人心地善良,又那麼虔誠地求我。可你們命中不應有孩子,看在你倆的好心,我把泰山奶奶守門的童子拴來了。這孩子命中吃苦受累,你倆看著兒子長大成人。」說完,把紅繩遞給她,轉身走了。妻子歡喜得不得了,把孩子緊緊地摟在懷里,好象一鬆手孩子就飛了。當她從夢中醒來後嘴角還掛著笑。妻子趕忙把丈夫叫醒,跟他說自己剛做的夢。說來也怪,丈夫也做了一個同樣的夢。過了不幾天 ,妻子真的有喜了。又過了十個月,妻子真生了一個白胖小子……這就是董永和七仙女故事的開始,他和七仙女的愛情故事,被我們中國人代代流傳。博興是董永的故鄉,博興的手工紡織手藝,已經有近千年的歷史了。億仁家紡,就坐落在董永故里博興縣。
由手工織機織出的棉布,稱作「老粗布」,億仁家紡提供的產品就是純棉老粗布手工製作的床品。博興縣是漢孝子董永的故里,董永和七仙女的美麗傳說,更為當地老粗布染上了曼妙如歌的色彩。據說玉帝之女七仙女因感天庭生活枯燥而思慕人間。一日隨六位姐姐下界遊玩,偶見賣身葬父的孝子董永,被他的美好品行打動而萌生愛慕之情,七仙女私下凡間,經土地爺說和,老槐樹做媒,與董永結為夫妻。為了幫助丈夫贖身,七仙女去傅員外家做工。員外故意刁難,限她一夜之間織成錦絹十匹。如成,便將董永終生為奴改為短工百日;不成,則終生為奴。七仙女在機房大顯神通,一夜織成十匹錦絹,傅員外只得履行諾言。董永夫妻高高興興返家途中,突然狂風大作,天兵天將傳下玉帝聖旨,限七仙女午時三刻返回天庭,否則,將七仙女押回天庭,並將董永碎屍萬斷。七仙女不忍丈夫無辜受害,只得以實情相告,懷著悲憤的心情,返回了天庭。後來又回人間給董永送子,怕其父子生活困苦,遂從天庭帶來棉花種子撒向人間,並教會董永紡線織布,以此確保父子生活無憂,老粗布的手工紡織技術也從此流傳下來。
人物介紹:
董永,漢朝時期的人物,古代流傳行孝歷史模範,其家境貧寒。幼年喪母。與其父相依為命。父去世後,又契身葬父,是《二十四孝》中賣身葬父的主角。相傳出生於漢蜀(今湖北省孝感市境內;參見《孝感縣志》)。民間廣泛流傳因其孝心感動天地,玉皇大帝之七仙女感動人間親情,與其結為夫妻。孝感市或縣也因此得名。又傳董永是千乘人,今屬於山東博興陳戶鎮。

㈥ 神話 七仙女的故事怎麼來的

七仙女,是中國古代神話中七位女神的總稱。有時也單獨指七姊妹中最小的七妹。七仙的起源:一是天文崇拜,與女宿扶筐七星、昴宿七星、牛宿織女三星、女宿婺女四星等有關。二是由於秦漢時的登仙思想,而產生的羽人形象。

七仙女的傳說故事多記載於《天仙配》、《西遊記》等神話書作;多出現於明清戲曲之中,常被世人口耳相傳為王母的女兒女官等屬神。

七仙女神話最早至少見於漢代。

在漢代,至少有三處記載到七仙女神話。

1、元代趙道一《真仙通鑒》後集卷二《織女》篇:「漢書:董永少失母,養父。家貧佣力……」這個「漢書」,是漢代人寫的書之意,不是班固的《漢書》,文字粗糙,說明它產生很早,也許是所有版本的祖本。

2、西漢,劉向的《孝子傳》(又稱《孝子圖》、《列士傳》)。此書已散佚,清代有人輯錄。書中寫到董永,後人多次引用。如句道興的《搜神記》,宋代《太平御覽》等。

3、東漢時的武梁祠石刻,「董永奉親」圖。圖上刻有羽衣仙人。

從漢代起,歷代多有七仙神話的記載。宋代有話本。

元代多見於戲曲。
明代仍多見於戲曲,而在明代小說里少見。

明 戲曲《織錦記》首次提到董永妻的具體稱呼「七姑」。

明代小說《西遊記》也提到七仙的具體稱呼「紅衣仙女、青衣仙女、素衣仙女、皂衣仙女、紫衣仙女、黃衣仙女、綠衣仙女,」認為七仙身穿七色衣裳,似乎跟七種色彩有關。
但也有民間傳說認為,七仙身穿「赤橙黃綠青藍紫」七色衣裳。

宋元起的戲曲,結合歷代民間傳說,形成明清 更完整的《天仙配》一類的戲曲。內容基本是:董永家貧,賣身葬父。天上七位織布仙女中最小的七妹愛而憐之,私下凡間,於槐樹下與永結為夫婦,同至傅員外家織錦償債。百日期滿,方擬還家共建未來美好生活。玉帝忽遣天神往敕七仙女返回天庭。七仙女恐董永受害,只得與永別於締婚之槐樹下,灑淚歸天而去。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