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的故事
Ⅰ 退避三舍的大致故事,要簡略
退避三舍的故事: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忘十幾年。
經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
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
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
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1)退避三舍的故事擴展閱讀:
退避三捨出自《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晉文公即位以後,整頓內政,發展生產,把晉國治理得漸漸強盛起來。他也想能像齊桓公那樣,做個中原的霸主。這時候,正好周朝的天子周襄王派人來討救兵。
有人對周襄王說:現在諸侯當中,只有秦、晉兩國有力量打退敵人,別人恐怕不中用。」襄王才打發使者去請晉文公護送他回朝。 晉文公馬上發兵往東打過去,把敵人打敗,又殺了太叔帶和他那一幫人,護送天子回到京城。
當初楚王曾經幫助過周襄王,周襄王在楚王面前答應過,要是兩國交戰,晉國情願退避三舍。晉軍一口氣後撤了九十里,到了城濮,才停下來,布置好了陣勢。
楚國有些將軍見晉軍後撤,想停止進攻。可是成得臣卻不答應,一步盯一步地追到城濮,跟晉軍遙遙相對。成得臣還派人向晉文公下戰書,措詞十分傲慢
晉文公也派人回答說:貴國的恩惠,我們從來都不敢忘記,所以退讓到這兒。現在既然你們不肯諒解,那麼只好在戰場上比個高低啦,大戰展開了。才一交手,晉國的將軍用兩面大旗,指揮軍隊向後敗退。
原來假裝敗退的晉軍又回過頭來,前後夾擊,把楚軍殺得七零八落。晉文公連忙下令,吩咐將士們只要把楚軍趕跑就是了,不再追殺。成得臣帶了敗兵殘將回到半路上,自己覺得沒法向楚成王交代,就自殺了。晉軍佔領了楚國營地。
把楚軍遺棄下來的糧食吃了三天,才凱旋迴國。晉國打敗楚國的消息傳到周都洛邑,周襄王和大臣都認為晉文公立了大功。
周襄王還親自到踐土慰勞晉軍,晉文公趁此機會,在踐土給天子造了一座新宮,還約了各國諸侯開個大會,訂立盟約,這樣,晉文公就當上了中原的霸主。這就是城濮之戰。
Ⅱ 要退避三舍的故事。(不要超過50字)
退避三舍的故事:
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以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退避三舍。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2)退避三舍的故事擴展閱讀:
退避三舍(tuì bì sān shè),漢語成語,指主動退讓九十里,比喻退讓和迴避,避免沖突。
出處:春秋晉公子重耳出亡至楚,楚成王禮遇重耳,並問:「公子若反晉國,則何以報不穀?」重耳對曰:「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舍,軍行三十里。後重耳返國執政,晉楚城濮之戰,晉軍果「退三舍以辟之」。——《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僖公二十八年》
退避三舍的反義詞 :針鋒相對、鋒芒畢露、爭權奪利、挺身而出
針鋒相對比喻雙方在策略、論點及行動方式等方面尖銳對立。
鋒芒畢露是一個成語,讀音是fēng máng bì lù,意思是刀鋒和矛尖都露出來。比喻銳氣和才幹全都顯露,透露出來。
挺身而出(tǐng shēn ér chū)是一個中國漢語詞語,意思是挺直身體站出來的意思。
Ⅲ 一諾千金.移木建信.一飯千金.退避三舍的故事縮寫
一諾千金
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個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只要是他答應過的事情,無論有多大困難,都設法辦到。
後來季布做了大官。其同鄉人曹邱生,趨炎附勢,就馬上去見季布。
曹邱生吹捧季布說:「我聽到楚地到處流傳著『得黃金千兩,不如得季布一諾』這樣的話,您怎麼能夠有這樣的好名聲傳揚在梁、楚兩地的呢。」
商鞅立木建信
商鞅變法的條令已經完備,還沒有公布,商鞅擔心人民不相信自己,就在國都集市南門豎了一根三丈高的木頭,招募能把它遷移到北門的人給他十金。民眾認為奇怪,沒有一個敢去搬的,商鞅又說:「能搬的人給他五十金。」。有一個人搬遷了那根木頭,商鞅就給了他五十金。商鞅用這個來表明自己不欺騙民眾,終於公布了法令。
一飯千金
韓信在未得志時,境況很是困苦,時常要餓著肚子。有一個漂母(清洗絲棉絮或舊衣布的老婆婆),很同情韓信的遭遇,便不斷的救濟他,給他飯吃。韓信在艱難困苦中,得到那位以勤勞刻苦僅能以雙手勉強糊口的漂母的恩惠,很是感激她,便對她說,將來必定要重重的報答她。那漂母聽了韓信的話,很是不高興,表示並不希望韓信將來報答她的。 後來,韓信替漢王立了不少功勞,被封為齊王,他想起從前曾受過漂母的恩惠,便命從人送酒菜給她吃,更送給她黃金一千兩來答謝她。
退避三舍
到了楚國,楚王設宴招待重耳。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回答說:「男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假如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會命令我的軍隊退避你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還不得到認可,我左手拿鞭子和弓箭,右手帶著盛著弓箭的袋子,來與您交戰。」
Ⅳ 退避三舍的故事!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亡十幾年。
經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酒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英文典故:
Retreating about Thirty Miles as Condition For Peace
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770-476 B.C.), Duke Xian of the State of Jin Killed the crown prince Sheng because he had heard slanders about Sheng and believed them. He also sent his men to arrest Chong Er, Shen Sheng and believed them. He also sent his men to arrest Chonh Er, Shen Sheng's brother. Hearing the news, Chong Er escaped from the state of Jin, remaining a fugitive for more than ten years.
After innumerable hardships, Chong Er arrived at the State of Chu at last. King Cheng of the State of Chu treated him with high respect as he would have treated the ruler of a state, believing that he would have a vright fuure.
One day, King Cheng of the State of Chu gave a banquet in honoudr of Chong Er. Suddenly, amid the harmonious atmosphere of drinking and talking, King Cheng of the State of Chu asked Chong Er. "How will you repay me when you return to the State of Jin and become its ruler one day?" After thinking for a moment, Chong Er said, "You have plenty of beauties and attendants as well as jewelry and silk cloth, and the state of Chu abounds in rare brides and animals. What treasure can the State of Jin boast having to present to your majesty?" King Cheng of the State of Chu said, "You are too modest. Nevertheless, you still have to show your gratitude to me in one way or another, I presume?" Smiling, Chong Er answered, "If I should be fortunate enouge to return to the State of Jin and become its ruler, the State of Jin would be friendly to the State of Chu. If, one day, there should be a war between the two states, I would definitely order my troops to retreat three SHE (one SHE is equivalent to thirty LI. The LI is a Chinese unit of length equivalent to 1/2 kilometre. And, therefore, three SHE is about thirty miles.) as a condition for peace. If, under that condition, you were still not reconciled, I would have to fight with you."
Four years later, as might be expected, Chong Er returned to the State of Jin and became its ruler. He was none other than Duke Wen of the State of Jin famous in ancient Chinese history. Ruled by him, the State of Jin became increasingly powerful.
In the year 533 B.C., the Chu troops and the Jin troops confronted each other in a battle. Faithful to his promise, Duke Wen of the State of Jin ordered his troops to retreat about thirty miles. After retreating, the Jin troops were stationed at Chengpu. Seeing that the Jin troops were retreating, the Chu troops thought that the enemy troops were afraid, and began chasing them.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Chu troops' arrogance and their talking the Jin troops lightly, the Jin troops concentrated their forces and inflicted a crushing defeat on the Chu troops, thus winning the victory of the battle of Chengpu.
原文:
及楚,楚之饗之,曰:「公子若反晉國,則何以報不穀?」對曰:「子女玉
帛則君有之,羽毛齒革則君地生焉。其波及晉國者,君之餘也,其何以報君?」
曰:「雖然,何以報我?」對曰:「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遇於
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獲命,其左執鞭弭、右屬櫜鞬,以與君周旋。」子玉請
殺之。楚子曰:「晉公子廣而儉,文而有禮。其從者肅而寬,忠而能力。晉侯無
親,外內惡之。吾聞姬姓,唐叔之後,其後衰者也,其將由晉公子乎。天將興之,
誰能廢之。違天必有大咎。」乃送諸秦。
譯文: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忘十幾年。
經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酒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Ⅳ 退避三舍的故事
出處:春秋晉公子重耳出亡至楚, 楚成王禮遇重耳,並問:「公子若反晉國,則何以報不穀?」重耳對曰:「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舍,軍行三十里。後重耳返國執政, 晉楚城濮之戰,晉軍果「退三舍以辟之」。——《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僖公二十八年》
釋義:晉公子重耳逃亡到楚國,楚成王在接待他時問,你如果回到晉國的話,將怎樣報答我?重耳說,楚國遍地是人傑,到處物產豐饒,比晉國富多了,我拿什麼報答您呢?楚成王又說,那你還是報答一下我吧。重耳說,若以您的賢明,讓我回國,以後如果晉楚會師中原,交起戰來,我將率兵後退九十里地,如果您認為這樣還不足以報答,我將只好與您戰斗下去!
聽了重耳的話,楚成王認為重耳很了不起,老天一定會讓他復興晉國,違反天意是要闖大禍的。於是以禮相待,並把重耳送到了秦國。後來重耳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在晉楚城濮之戰中他果然率兵退避了九十里。
(5)退避三舍的故事擴展閱讀:
退避三舍(tuì bì sān shè),漢語成語,指主動退讓九十里,比喻退讓和迴避,避免沖突。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僖公二十八年》。
出自《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晉文公即位以後,整頓內政,發展生產,把晉國治理得漸漸強盛起來。他也想能像齊桓公那樣,做個中原的霸主。這時候,正好周朝的天子周襄王派人來討救兵。周襄王有個異母兄弟叫太叔帶,聯合了一些大臣,向敵國借兵,奪了王位。周襄王帶著幾十個隨從逃到鄭國。他發出命令,要求各國諸侯護送他回洛邑去。
列國諸侯有派人去慰問天子的,也有送食物去的,可就是沒有人願意發兵打敵人。有人對周襄王說:「現在諸侯當中,只有秦、晉兩國有力量打退敵人,別人恐怕不中用。」襄王才打發使者去請晉文公護送他回朝。 晉文公馬上發兵往東打過去,把敵人打敗,又殺了太叔帶和他那一幫人,護送天子回到京城。
過了兩年,又有宋襄公的兒子宋成公來討救兵,說楚國派大將成得臣率領楚、陳、蔡、鄭、許五國兵馬攻打宋國。大臣們都說:「楚國老是欺負中原諸侯,主公要扶助有困難的國家,建立霸業,這可是時候啦。」 晉文公早就看出,要當上中原霸主,就得打敗楚國。他就擴充隊伍,建立了三個軍,浩浩盪盪去救宋國。
公元前632年,晉軍打下了歸附楚國的兩個小國——曹國和衛國,把兩國國君都俘虜了。楚成王本來並不想同晉文公交戰,聽到晉國出兵,立刻派人下命令叫成得臣退兵。可是成得臣以為宋國遲早可以拿下來,不肯半途而廢。他派部將去對楚成王說:「我雖然不敢說一定打勝仗,也要拼一個死活。」 楚成王很不痛快,只派了少量兵力歸成得臣指揮。
成得臣先派人通知晉軍,要他們釋放衛、曹兩國國君。晉文公卻暗地通知這兩國國君,答應恢復他們的君位,但是要他們先跟楚國斷交。曹、衛兩國真的按晉文公的意思辦了。成得臣本想救這兩個國家,不料他們倒先來跟楚國絕交。這一來,真氣得他雙腳直跳。他嚷著說:「這分明是重耳這個老賊逼他們做的。」他立即下令,催動全軍趕到晉軍駐扎的地方去。
楚軍一進軍,晉文公立刻命令往後撤。晉軍中有些將士可想不開啦,說:「我們的統帥是國君,對方帶兵的是臣子,哪有國君讓臣子的理兒?」狐偃解釋說:「打仗先要憑個理,理直氣就壯。當初楚王曾經幫助過主公,主公在楚王面前答應過:要是兩國交戰,晉國情願退避三舍。今天後撤,就是為了實現這個諾言啊。要是我們對楚國失了信,那麼我們就理虧了。
我們退了兵,如果他們還不罷休,步步進逼,那就是他們輸了理,我們再跟他們交手還不遲。」 晉軍一口氣後撤了九十里,到了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才停下來,布置好了陣勢。楚國有些將軍見晉軍後撤,想停止進攻。可是成得臣卻不答應,一步盯一步地追到城濮,跟晉軍遙遙相對。成得臣還派人向晉文公下戰書,措詞十分傲慢。
晉文公也派人回答說:「貴國的恩惠,我們從來都不敢忘記,所以退讓到這兒。現在既然你們不肯諒解,那麼只好在戰場上比個高低啦。」 大戰展開了。才一交手,晉國的將軍用兩面大旗,指揮軍隊向後敗退。他們還在戰車後面拖著伐下的樹枝,戰車後退時,地下揚起一陣陣的塵土,顯出十分慌亂的模樣。成得臣一向驕傲自大,不把晉人放在眼裡。
他不顧前後地直追上去,正中了晉軍的埋伏。晉軍的中軍精銳,猛沖過來,把成得臣的軍隊攔腰切斷。原來假裝敗退的晉軍又回過頭來,前後夾擊,把楚軍殺得七零八落。晉文公連忙下令,吩咐將士們只要把楚軍趕跑就是了,不再追殺。成得臣帶了敗兵殘將回到半路上,自己覺得沒法向楚成王交代,就自殺了。晉軍佔領了楚國營地。
把楚軍遺棄下來的糧食吃了三天,才凱旋迴國。晉國打敗楚國的消息傳到周都洛邑,周襄王和大臣都認為晉文公立了大功。周襄王還親自到踐土(今河南原陽西南,踐音jiàn)慰勞晉軍。晉文公趁此機會,在踐土給天子造了一座新宮,還約了各國諸侯開個大會,訂立盟約。這樣,晉文公就當上了中原的霸主。這就是「城濮之戰」。
退避三舍為常用成語,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晉公子重耳逃亡到楚國,以國群之禮相迎,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有名的晉文公。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
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避免沖突。
比喻退讓和迴避,避免沖突。
舍:古時行軍計程以三十里為一舍,主動退讓九十里。
原文
及楚,楚子享之,曰:「公子若反晉國,則何以報不穀?」對曰:「子女玉帛則君有之,羽毛齒革,則君地生焉。其波及晉國者,君之餘也,其何以報君?」曰:「雖然,何以報我?」對曰:「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獲命,其左執鞭弭、右屬櫜鞬,以與君周旋。」
子玉請殺之。楚子曰:「晉公子廣而儉,文而有禮。其從者肅而寬,忠而能力。晉侯無親,外內惡之。吾聞姬姓,唐叔之後,其後衰者也,其將由晉公子乎。天將興之,誰能廢之。違天必有大咎。」乃送諸秦。
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說姓丘,名明,左乃尊稱),春秋末期魯國人。 左丘明知識淵博,品德高尚,孔子言與其同恥。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太史司馬遷稱其為「魯之君子 」。
左丘明世代為史官,並與孔子一起「乘如周,觀書於周史」,據有魯國以及其他封侯各國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國古代第一部記事詳細、議論精闢的編年史《左傳》,和現存最早的一部國別史《國語》,成為史家的開山鼻祖。《左傳》重
記事,《國語》重記言。
先軫(?—前627年),曲沃(今山西聞喜)人,春秋時期晉國名將、軍事家。因采邑在原(今河南濟源西北),故又稱原軫。
晉文公(前671年或前697年-前628年),姬姓,名重耳,是中國春秋時期晉國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前636年-前628年在位,晉獻公之子,母親為狐姬。晉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與齊桓公並稱「齊桓晉文」。
楚成王(?-公元前626年),羋姓,熊氏,名惲,楚文王之子,母息夫人,春秋時期楚國國君,公元前671年―公元前626年在位。
Ⅵ 退避三舍的歷史典故
出自《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晉文公即位以後,整頓內政,發展生產,把晉國治理得漸漸強盛起來。他也想能像齊桓公那樣,做個中原的霸主。這時候,正好周朝的天子周襄王派人來討救兵。周襄王有個異母兄弟叫太叔帶,聯合了一些大臣,向敵國借兵,奪了王位。周襄王帶著幾十個隨從逃到鄭國。他發出命令,要求各國諸侯護送他回洛邑去。列國諸侯有派人去慰問天子的,也有送食物去的,可就是沒有人願意發兵打敵人。有人對周襄王說:「現在諸侯當中,只有秦、晉兩國有力量打退敵人,別人恐怕不中用。」襄王才打發使者去請晉文公護送他回朝。 晉文公馬上發兵往東打過去,把敵人打敗,又殺了太叔帶和他那一幫人,護送天子回到京城。 過了兩年,又有宋襄公的兒子宋成公來討救兵,說楚國派大將成得臣率領楚、陳、蔡、鄭、許五國兵馬攻打宋國。大臣們都說:「楚國老是欺負中原諸侯,主公要扶助有困難的國家,建立霸業,這可是時候啦。」 晉文公早就看出,要當上中原霸主,就得打敗楚國。他就擴充隊伍,建立了三個軍,浩浩盪盪去救宋國。公元前632年,晉軍打下了歸附楚國的兩個小國——曹國和衛國,把兩國國君都俘虜了。楚成王本來並不想同晉文公交戰,聽到晉國出兵,立刻派人下命令叫成得臣退兵。可是成得臣以為宋國遲早可以拿下來,不肯半途而廢。他派部將去對楚成王說:「我雖然不敢說一定打勝仗,也要拼一個死活。」 楚成王很不痛快,只派了少量兵力歸成得臣指揮。成得臣先派人通知晉軍,要他們釋放衛、曹兩國國君。晉文公卻暗地通知這兩國國君,答應恢復他們的君位,但是要他們先跟楚國斷交。曹、衛兩國真的按晉文公的意思辦了。成得臣本想救這兩個國家,不料他們倒先來跟楚國絕交。這一來,真氣得他雙腳直跳。他嚷著說:「這分明是重耳這個老賊逼他們做的。」他立即下令,催動全軍趕到晉軍駐扎的地方去。楚軍一進軍,晉文公立刻命令往後撤。晉軍中有些將士可想不開啦,說:「我們的統帥是國君,對方帶兵的是臣子,哪有國君讓臣子的理兒?」狐偃解釋說:「打仗先要憑個理,理直氣就壯。當初楚王曾經幫助過主公,主公在楚王面前答應過:要是兩國交戰,晉國情願退避三舍。今天後撤,就是為了實現這個諾言啊。要是我們對楚國失了信,那麼我們就理虧了。我們退了兵,如果他們還不罷休,步步進逼,那就是他們輸了理,我們再跟他們交手還不遲。」 晉軍一口氣後撤了九十里,到了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才停下來,布置好了陣勢。楚國有些將軍見晉軍後撤,想停止進攻。可是成得臣卻不答應,一步盯一步地追到城濮,跟晉軍遙遙相對。成得臣還派人向晉文公下戰書,措詞十分傲慢。晉文公也派人回答說:「貴國的恩惠,我們從來都不敢忘記,所以退讓到這兒。現在既然你們不肯諒解,那麼只好在戰場上比個高低啦。」 大戰展開了。才一交手,晉國的將軍用兩面大旗,指揮軍隊向後敗退。他們還在戰車後面拖著伐下的樹枝,戰車後退時,地下揚起一陣陣的塵土,顯出十分慌亂的模樣。成得臣一向驕傲自大,不把晉人放在眼裡。他不顧前後地直追上去,正中了晉軍的埋伏。晉軍的中軍精銳,猛沖過來,把成得臣的軍隊攔腰切斷。原來假裝敗退的晉軍又回過頭來,前後夾擊,把楚軍殺得七零八落。晉文公連忙下令,吩咐將士們只要把楚軍趕跑就是了,不再追殺。成得臣帶了敗兵殘將回到半路上,自己覺得沒法向楚成王交代,就自殺了。晉軍佔領了楚國營地。把楚軍遺棄下來的糧食吃了三天,才凱旋迴國。晉國打敗楚國的消息傳到周都洛邑,周襄王和大臣都認為晉文公立了大功。周襄王還親自到踐土(今河南原陽西南,踐音jiàn)慰勞晉軍。晉文公趁此機會,在踐土給天子造了一座新宮,還約了各國諸侯開個大會,訂立盟約。這樣,晉文公就當上了中原的霸主。這就是「城濮之戰」。
Ⅶ 退避三舍的故事和道理
春秋時期,晉獻公晚年時十分寵愛一個叫驪姬的妃子,並且為把驪姬的兒子奚齊立為太子,竟將原來的太子申生給殺了。太子申生一死,晉獻公的另外兩個兒子重耳和夷吾,都感到了危險,於是便逃難到了別的諸侯國。
經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把他奉為上賓,用招待諸侯的禮節招待他。重耳也對楚成王十分尊敬。兩個人就這樣交上了朋友。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酒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侍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
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
重耳回答:要是託大王的福,我能夠回到晉國,那我一定努力跟貴國交好,讓咱們兩國的百姓過上太平的日子。但是萬一兩國發生了戰爭,那麼在兩軍相遇的時候,為了報答大王您,我一定退避三舍。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古時候行軍,每三十里叫一「舍」。退避三舍,就是退讓九十里的意思。
後來,情況發生了變化,重耳真的回到了國內,成了晉國的王。這就是史稱的晉文公。晉文公即位以後,整頓內政,發展生產,把晉國治理得漸漸強盛起來。他也想能像齊桓公那樣,做個中原的霸主。
當時,東方齊國的霸權已經衰落,南方楚國的勢力已發展到黃河流域。在這種形勢下,晉文公採用孤偃等人的建議,打起「尊王攘夷」的旗號,平定周王室內亂,在諸侯中樹立了自己的威信;還把原來的兩軍擴大到三軍,積極准備與楚國爭霸中原。
公元前632年夏,楚成王攻打宋國,宋向晉求援,晉國聯合宋、齊、秦等國向歸附於楚國的曹、衛進攻,迫使楚軍北上。楚成王見形勢急轉直下,便率軍暫撤,井命主將成得臣放棄對宋國的圍攻,避免和晉軍決戰。但大將成得臣剛愎自用,不顧形勢的變化,仍率楚軍殺向晉軍駐扎地。
而此時晉文公卻命令自己的軍隊不要與楚軍交鋒,而是退避後撤。晉軍的將士很不理解,問:「仗還沒打,怎麼就退了呢?楚軍雖然強大,但是為了保衛自己的國家,我們願意拚死一戰!」
晉文公說:由於當初我在楚國時,受到楚王的厚待,因此曾在楚王面前曾答應過,如果兩國交戰,晉國情願退避三舍(一舍等於現在的三十里)。所以即使這一仗敗了,我們也要履行諾言。於是,晉文公下令軍隊向後一口氣退了30里(一舍);發現楚軍朝前移動,就又退了30里(一舍);見楚軍仍然緊追不舍,就再退了30里(一舍)。他們總共退了三舍,退到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駐紮下來。
楚軍見晉軍後撤,便想停止攻。可是楚軍主將成得臣卻不答應,他率領軍隊步步緊逼,一直追到城濮,跟晉軍相持。成得臣還一邊派人向晉文公下了戰書,措詞十分傲慢。
其實,晉文公主動令晉軍「退避三舍」,名義上是履行他在楚國時向楚成王許下的諾言,實際上卻是為了實現「以退為進」、「後發制人」的戰略目的。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城濮之戰是春秋前期最大的一次戰爭,也是關系中原全局的戰爭,使中原小國擺脫了楚的控制,歸附了晉國。戰後,晉文公提高了聲望,周襄王親自到淺土(今河南原陽縣東南)慰勞晉軍。
晉文公趁機在淺土給天子建了一座新宮,約各國諸侯,開了個大會,訂立了盟約。這樣,晉文公當上了名副其實的霸主。
Ⅷ "退避三舍"的故事發生在哪兩個諸侯國的事( )
退避三舍"的故事發生在哪兩個諸侯國的事?( 晉國和楚國)
Ⅸ 退避三舍的故事情節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亡十幾年。
經過千辛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侍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