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蘭芳的故事
㈠ 梅蘭芳的故事
梅蘭芳是近代傑出的京昆旦行演員,「四大名旦」之首;同時也是享有國際盛譽的表演藝術大師,其表演被推為「世界三大表演體系」之一。
㈡ 關於梅蘭芳的勤奮故事
故事內容
梅蘭芳年輕的時候去拜師學戲,師傅說他生著一雙死魚眼睛,灰暗、呆滯。根本不是學戲的材料,拒不收留。
天資的欠缺沒有使梅蘭芳灰心,反而促使他更加勤奮。他喂鴿子,每天仰望長空,雙眼緊跟著飛翔的鴿子,窮追不舍;他養金魚,每天俯視水底,雙眼緊隨著遨遊的金魚,尋蹤見影。
後來,梅蘭芳那雙眼睛變得如一汪清澈的秋水,閃閃生輝,脈脈含情,終於成了著名的京戲大師。
拓展資料
梅蘭芳(1894年10月22日-1961年8月8日),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出生於北京,祖籍江蘇泰州。中國京劇表演藝術大師。梅蘭芳8歲學戲,9歲拜吳菱仙為師學青衣,10歲登台。後又求教於秦稚芬和胡二庚學花旦。1915年4月至1916年9月,新排演了《宦海潮》《牢獄鴛鴦》《思凡》等11出戲。於1949年前先後赴日本、美國、蘇聯演出,並榮獲美國波莫納學院和南加州大學的榮譽文學博士學位。1950年任中國京劇院院長、1951年,任中國戲曲研究院院長,1953年,任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1年8月8日,梅蘭芳因病在北京病逝。
享年67歲。梅蘭芳在50餘年的舞台生活中,發展和提高了京劇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藝術,形成一個具有獨特風格的藝術流派,世稱「梅派」。其代表作有《貴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鋒》《打漁殺家》等,並先後培養、教授學生100多人。
㈢ 關於梅蘭芳的故事
1、梅派形成初期
京劇形成初期,以梅巧玲為代表的一代老前輩藝術家開啟了京劇男旦藝術的篇章。梅巧玲開創的梅派藝術,對京劇旦角表演藝術的提高與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也成為了梅派男旦的重要奠基人。到第二代梅派傳人梅巧玲之子梅竹芬承父衣缽,良好地繼承了梅巧玲的唱法,他對梅派藝術的傳承功不可沒。
2、梅派的創立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梅巧玲之孫梅蘭芳繼承並發展了梅派藝術,當時的男旦藝術在京劇史上出現了「梅尚程荀」四大名旦,讓整個京劇發展步入了巔峰時期,這是京劇走向興盛的重要標志。
梅蘭芳旦行立派也是從「梅派」開始的,而京劇行當中梅蘭芳最擅演的是「旦」,故梅蘭芳是中國旦角創藝立派的第一人。
京劇中把女性統稱為「旦」,其中按照人物的年齡、性格又可細分為許多行當,飾演大家閨秀和有身份的婦女稱為「正旦」,正旦在京劇中俗稱「青衣」,這就是因為正旦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的長衫而得名。京劇《竇娥冤》中的女主角竇娥就是典型的青衣角色。青衣的表演莊重嫻靜,秀雅柔婉,以唱功為主,一般說來,青衣的唱腔旋律優美,細膩婉轉。
梅蘭芳通過不斷的努力,終於集京劇旦角藝術之大成,融青衣、花旦、刀馬旦行當為一爐,創造出獨特的表演形式和唱腔,世稱「梅派」,影響很大。
3、梅派的創新
梅蘭芳所創新的京劇梅派藝術,不僅是中國京劇與整個中國戲曲藝術的高峰,而且還位列世界三大表演體系之一,梅派藝術的發展,自是得益於時代的機遇,當時北京精英薈萃,戲樓茶館雲集,在梅蘭芳綴玉軒聚集的 「梅黨」也各顯其長,盛舉共襄,進而成就了當時梅蘭芳的梅派藝術。
4、藝術戲劇融合
中國戲劇在服裝、道具、化裝、表演上綜合起來可以說是活動的水墨畫,梅蘭芳深知應該從繪畫中吸取對戲劇有幫助的養料。於是他研習作畫並向一些繪畫名家求教,其中包括齊白石,而齊白石又非常喜愛梅蘭芳的戲劇。
齊白石對梅蘭芳而言是亦師亦友。梅蘭芳將藝術和生活,和興趣走到了一起,讓中國傳統書畫走進戲劇,擴展了藝術領域,同時將原有的藝術壁壘打破,開創出新的出路,並將這種新式事物傳到了國外。
(3)梅蘭芳的故事擴展閱讀:
勵志小故事
梅蘭芳出生在一個京劇世家。他的祖父梅巧玲是早期京劇的名演員,是演旦角的。父親梅竹芬也是京劇演員,
伯父梅雨田是有名的琴師和笛師,為京劇、崑曲伴奏,會戲很多。梅蘭芳在長輩的熏陶下,從小就喜歡看戲、聽戲。
八歲的時候,他開始學戲了,學的也是旦角。男孩子學旦角,扮演女角色,唱、念、做,都要模仿女性,用假嗓唱、假嗓說。這就需要刻苦練習。一開始他的天賦條件並不好。有時候一出戲,老師教了多時,他還沒有學會。有一次,一位老師見他學得慢,生氣地說:「不行,祖師爺沒給你這碗飯吃!」
梅蘭芳臉紅了。他下決心一定要學出樣子來,就用心琢磨、反復學。一段唱,一般唱六七遍就會了,他卻要唱二三十遍。漸漸地,他練出了一條又寬又亮又圓潤甜美的好嗓子,唱出來讓人特別愛聽。成名之後,他有一次又見到最早教過他的老師。老師不好意思地說:「我那時候真是有眼不識泰山啊!」
「您別這么說。」梅蘭芳說,「我受您的益處太多了,當初要不是挨您一頓罵,我還不懂得奮發上進呢!」
梅蘭芳小時候,眼睛有點近視,眼皮下垂,眼珠也缺少神氣。而旦角在台上的眼神特別重要。怎麼辦呢?後來他養了幾只鴿子。每當鴿子飛起來後,他就用眼睛隨著鴿子飛翔而轉動,越望越遠。這樣天長日久,他的眼睛,毛病沒有了,變得特別有神,直到老年,在舞台上演出,還是光彩照人。
有些人總以為梅蘭芳的藝術成就是天賦條件好,其實應主要歸功於他的刻苦學習,努力鑽研。
唱紅了梅蘭芳從十歲起就登台演戲了。十四歲那年,他搭喜連成的戲班,正式參加演出。
「喜連成」後來改名叫「富連成」,是我國最有名的京劇科班,培養了許多京劇名演員,像侯喜瑞、馬連良、譚富英等。梅蘭芳和這個戲班一起演戲,又學了不少戲,豐富了自己的表演經驗。
剛開始演戲,梅蘭芳主要是演唱工戲,就是在舞台上以唱為主,像《二進宮》、《三娘教子》、《祭江》、《玉堂春》等。這些戲,只要嗓子好,唱得字正腔圓,都能受歡迎。可是後來,隨著清朝滅亡,社會進步了,群眾對京劇的要求也高了,不再滿足只聽唱,而要求看那些有內容、有表演的戲。
梅蘭芳心想:「看來,只演重唱的青衣戲,不能滿足要求了。我要把戲路子放寬才好。」
於是,他又向老師們學了不少偏重身段、表情和武工的戲,像《穆柯寨》、《樊江關》、《虹霓關》等,果然受到歡迎。梅蘭芳經常觀看同行們的演出,從他們身上學習人家的長處,化為自己所有。崑曲,是一種古老又典雅的劇種,具有豐富的表演技巧。梅蘭芳就又和前輩藝人學習崑曲,演出《思凡》、《春香鬧學》、《游園驚夢》等名劇,這樣,他的演技大大提高。
㈣ 關於梅蘭芳的小故事
年輕時復代的梅蘭芳,有制一次去拜一位老藝人為師,這位名師仔細打量後,搖頭拒絕,認為梅蘭芳長著一雙「死魚眼睛」:灰暗、呆滯、無光、不靈。
梅蘭芳並未灰心氣餒,反而增強了他學藝的信心。他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對自己的眼睛進行刻苦鍛煉和矯正,他喂鴿子、養金魚,每天仰望長空,雙眼同鴿子一起飛翔,窮追不舍,每天俯視水底,雙眼同金魚一起遨遊,尋蹤覓影。
過了一段時間,梅蘭芳又登台演出,並恭請那位名師親臨指導,他看了梅蘭芳的演出,目瞪口呆,大為震驚。梅蘭芳的眼睛又黑又亮。如一汪清澈的秋水,閃閃生輝,美麗動人,他當即收下了這位高徒。
㈤ 梅蘭芳的故事
梅蘭芳是京劇演員,工旦,字畹華,原籍江蘇泰州,長期寓居北京。梅蘭芳在50餘年的舞台生活中,精心鑽研,勇於革新,創造了眾多優美的藝術形象,積累了大量優秀劇目,發展和提高了京劇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藝術,形成一個具有獨特風格的藝術流派,世稱「梅派」,深受國內廣大群眾的喜愛,並在國際上享有盛譽。梅蘭芳的藝術成就,對現代中國戲曲藝術的發展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
梅蘭芳於1894年農歷9月24日出生於梨園世家。祖父梅巧玲(1842~1882),為京劇名旦,「同光十三絕」之一。父梅竹芬(1874~1897)也是崑曲、京劇旦角演員。母楊長玉(1876~1908),是著名武生楊隆壽之女。伯父梅雨田(1865~1912),是與譚鑫培長期合作的著名琴師。梅蘭芳父母早亡,由伯父梅雨田撫養成人。
梅蘭芳8歲開始學戲,9歲從名旦吳菱仙學唱青衣。光緒三十年(1904)農歷七月初七,10歲的梅蘭芳第一次登台,在七夕應節戲《天河配》中串演崑曲《長生殿·鵲橋密誓》的織女。1908年,搭喜連成班演出。這時他一面繼續就教於吳菱仙,一面又向名旦秦稚芬和丑角胡二庚學花旦戲,並刻苦學習崑曲,練武功和□功,廣泛觀摩旦角本工戲及其他各行角色的演出,為日後的藝術創造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13年,梅蘭芳首次應邀到上海演出,王鳳卿為頭牌(領銜),他為二牌,當時,王鳳卿已是南北馳名的須生,而梅蘭芳則是初出茅廬。王鳳卿熱心提攜後進,極力推薦梅蘭芳主演大軸戲壓台。梅蘭芳初次壓台演出的劇目,為茹萊卿傳授的《穆柯寨》,他出色地完成了穆桂英這一藝術形象的塑造,受到上海觀眾的熱烈贊賞。在上海期間,他曾觀摩上海以表現近代和當代題材為主的「新戲」,受到啟發;他還參觀了上海新式舞台的燈光、一些演員的化妝方法以及服裝式樣的設計。這一切都對他的藝術思想產生了積極影響。同年,他由上海返京以後,搭翊文社演戲,排出第一個時裝新戲《孽海波瀾》。1914年秋,梅蘭芳再次應邀赴上海演出,上座經久不衰,盛況空前,並吸引了不少日、英、美等國的觀眾,直至年底方返回北京。兩次南下演出,奠定了他藝術上獨樹一幟的基礎,並開始了大量新劇目的排演和藝術上的革新。
從1915年 4月至1916年 9月,梅蘭芳新排演了11出戲。其中有時裝新戲《宦海潮》、《鄧霞姑》、《一縷麻》;古裝新戲《牢獄鴛鴦》、《嫦娥奔月》、《黛玉葬花》、《千金一笑》;還有崑曲傳統戲《思凡》、《春香鬧學》、《佳期、拷紅》以及《風箏誤》的《驚丑》、《前親》、《逼婚》、《後親》等。時裝新戲中的《孽海波瀾》、《一縷麻》、《鄧霞姑》,申訴了婦女受壓迫與婚姻不自主的悲慘命運;古裝戲中的《黛玉葬花》、《千金一笑》(又名《晴雯撕扇》)系取材小說《紅樓夢》。在此後數年中,梅蘭芳又繼續排演了大量古裝新戲,如《廉錦楓》、《霸王別姬》、《天女散花》、《麻姑獻壽》、《洛神》、《西施》、《太真外傳》等,並整理演出了傳統劇目《宇宙峰》、《貴妃醉酒》、《奇雙會》、《金山寺》、《斷橋》、《姑嫂英雄》(《樊江關》)、《打漁殺家》、《二堂舍子》、《審頭刺湯》等。
㈥ 梅蘭芳故事
八歲的時候,梅蘭芳開始學戲了,學的也是旦角。男孩子學旦角,扮演女角色,唱、念、做,都要模仿女性,用假嗓唱、假嗓說。這就需要刻苦練習。一開始他的天賦條件並不好。有時候一出戲,老師教了多時,他還沒有學會。有一次,一位老師見他學得慢,生氣地說:「不行,祖師爺沒給你這碗飯吃!」
梅蘭芳臉紅了。他下決心一定要學出樣子來,就用心琢磨、反復學。一段唱,一般唱六七遍就會了,他卻要唱二三十遍。漸漸地,他練出了一條又寬又亮又圓潤甜美的好嗓子,唱出來讓人特別愛聽。成名之後,他有一次又見到最早教過他的老師。老師不好意思地說:「我那時候真是有眼不識泰山啊!」
「您別這么說。」梅蘭芳說,「我受您的益處太多了,當初要不是挨您一頓罵,我還不懂得奮發上進呢!」
梅蘭芳小時候,眼睛有點近視,眼皮下垂,眼珠也缺少神氣。而旦角在台上的眼神特別重要。怎麼辦呢?後來他養了幾只鴿子。每當鴿子飛起來後,他就用眼睛隨著鴿子飛翔而轉動,越望越遠。這樣天長日久,他的眼睛,毛病沒有了,變得特別有神,直到老年,在舞台上演出,還是光彩照人。
有些人總以為梅蘭芳的藝術成就是天賦條件好,其實應主要歸功於他的刻苦學習,努力鑽研。
唱紅了梅蘭芳從十歲起就登台演戲了。十四歲那年,他搭喜連成的戲班,正式參加演出。
「喜連成」後來改名叫「富連成」,是我國最有名的京劇科班,培養了許多京劇名演員,像侯喜瑞、馬連良、譚富英等。梅蘭芳和這個戲班一起演戲,又學了不少戲,豐富了自己的表演經驗。
㈦ 梅蘭芳的故事都有哪些
首次露演申城 一炮打響
1913年秋天,上海丹桂第一台老闆許少卿專程到北京,邀請名角王鳳卿和梅蘭芳到上海演出。王鳳卿是王瑤卿之弟,初習武生,後改老生。14歲入四喜班,後搭三慶班,汪桂芬對其十分賞識,收為弟子,向他親授了《硃砂痣》《取成都》等拿手傑作,並指點他《文昭關》《魚藏劍》等戲目。王鳳卿嗓音寬亮,氣勢充沛,武功底子深厚。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被選入清內廷昇平署。至民國初年,他已經是南北馳名的須生了。而梅蘭芳只是個不足20歲、初出茅廬的青年。講定王鳳卿以須生掛頭牌,包銀每月3200元;梅蘭芳以旦角掛二牌,包銀每月1800元。其實,起初許少卿對梅蘭芳的藝術估價並不太高,包銀只肯出1400元,但王鳳卿是一位熱心提攜後進的名家,他堅持要加到1800元,並且說:「你如果捨不得這個價,那就在我的包銀里勻給他400元。」許少卿聽他這么說,才勉強答應。
他們到達上海後,王鳳卿先領梅蘭芳一起去拜訪了新聞界、文藝界的朋友,如《時報》的狄平子、《申報》的史量才、《新聞報》的汪漢溪,以及文藝界的吳昌碩、朱古微、俞粟廬、徐凌雲等。在演打炮戲之前,金融界的楊蔭蓀託人找到王鳳卿,要他們在結婚堂會上唱一出《武家坡》。許少卿怕鮮頭被別處搶了去,起初不肯答應。後經人周旋,才算同意。堂會地點在張家花園,即張園,也稱味蒓園,位於南京西路、泰興路一帶。整個花園風景優雅,花木扶疏,士大夫經常在此雅聚,這里也經常舉辦展覽或進行戲曲、文明戲的演出。堂會設在園中安塏第的一個大廳。這是梅蘭芳首次在滬亮相,非同一般,但是,這個戲他與王鳳卿合作多次,還是輕車熟路,所以他並不慌張。那天,台簾一掀開,台下就是一個滿堂彩。那段[西皮慢板]和對口的[快板]彩聲不絕。觀眾對做功看得也很仔細,出窯、進窯的身段都有叫好聲。觀眾對這位生疏的角兒非常友善和熱情。王鳳卿的唱腔則更是受到台下的歡迎。這次演出非常成功,可說初戰告捷。
11月4日開始正式在丹桂第一台登台演出,這個戲院地處鬧市的四馬路(今福州路)大新街口。第一天打炮戲,梅蘭芳的戲碼是《綵樓記》,排在倒數第二。他很早就到化妝間扮戲,心裡有點緊張,但很快就鎮靜下來。臨到上場,台上打著小鑼,檢場的掀開台簾,梅蘭芳頓覺眼前一亮,因為台前的一排電燈一下子全部開亮了。他初次踏上這陌生舞台的地毯,看到半圓形的新式舞台,和那種有兩根柱子擋住觀眾視線的舊式戲台相比,真有天壤之別,一時間,梅蘭芳心裡充滿了愉快和興奮。他打完引子,坐下來念定場詩、道白,接著是8句慢板,就得了個滿堂彩。上了綵樓,唱[西皮慢板]轉[二六]「手扶著欄桿看端詳……」當唱到垛句「也有那士農工商站立在兩旁」,梅蘭芳用了比較新穎的唱腔,觀眾熱情地叫了好。上海觀眾對這位青年演員俊雅的扮相、新穎的唱腔、切合人物的表演非常贊賞,梅蘭芳在上海首次露演,一炮打響。下戲後,許少卿喜形於色地對梅蘭芳說:「梅先生,今天觀眾的輿論,對你都很好。」第二天貼演《玉堂春》《取成都》,第三天是《武家坡》。三天的打炮戲演得紅紅火火,賣座極好,觀眾普遍稱贊這次新來的角色,能唱能做,有扮相,有嗓子,沒得挑剔的了。
㈧ 梅蘭芳的生平的故事
梅蘭芳曾蓄鬍拒為侵略者演出,除此之外還有什麼有趣的故事嗎?下面是答-案-網 Zqnf.Com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梅蘭芳的生平故事,希望各位看官能感興趣哦。
梅蘭芳的生平故事:
前往蘇聯拒踏「偽滿洲國」
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後,日本侵略中國東北,梅蘭芳被迫從北京遷居上海。為應和國內的抗戰氣氛,他傾注了極大的愛國熱情,連續趕排了《抗金兵》、《生死恨》等劇,以期鼓舞全國人民的抗日士氣。與此同時,他接到了蘇聯官方的演出邀請,然而如果乘火車去蘇聯,則必須經過「偽滿洲國」。得知此事,他明確向蘇方表示:絕不會踏過日本侵略者侵佔下的中國土地去蘇聯,否則寧願取消此行。蘇方見他態度堅決,不得已改派專輪將他先接到海參崴,然後再在那裡乘火車直達莫斯科。抵達蘇聯後,他的演出大獲成功,原定8場演出,被增加至15場,大部分蘇共政治局委員和包括高爾基在內的文藝界知名人士都到場觀看,最後一場謝幕達18次之多。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日本侵略者發動了全面的侵華戰爭,很快侵佔了上海。自此,梅蘭芳開始堅決拒絕登台演出,不給日本侵略者表演。由於斷絕了經濟來源,梅蘭芳一家生活窘迫,甚至靠典
當度日。此間,曾有一個偽裝成好人的漢奸數次上門糾纏游說,「演幾場普通的營業戲和政治毫無關系,您現在坐吃山空,生活很不寬裕,只要梅老闆出來演一場,一百根金條馬上送到府上!」在這種情況下,很多朋友勸說梅蘭芳為了生計去演出幾場;但也有朋友力薦梅蘭芳拒絕演出,避免給日本人留下口實。多重壓力聚於梅蘭芳一人身上,最終,梅蘭芳喝道,「這個口子開不得!千里之堤,潰於蟻穴,我們不能上這個當!」
蓄鬍明志拒為日本人登台
1938年初,梅蘭芳全家移居香港,深居簡出,很少露面。他每天作畫,他喜歡畫飛鳥、佛像、草蟲、游魚、蝦等物。
1941年,日本佔領香港,梅蘭芳開始思考對策,並想出了「蓄發明志」的辦法。他在回憶這段經歷時說,「當時只感覺到形勢越來越嚴重,得想個辦法對付。有一天早晨正對著鏡子刮臉,忽發奇想,如果我能長出泰戈爾那樣一大把鬍子就好了。於是我三天沒刮臉,鬍子長得還真快,小鬍子不久就留起來了。雖沒有成為飄灑胸前的美髯公,沒想到這還真成了我拒絕演出的一張王牌。」
在此期間,曾有漢奸褚民誼來勸降,他本身也是資深票友,梅蘭芳拒絕之後,嘲諷他說:「你演得好,不如你自己演吧。」梅蘭芳還對友人說,「別瞧我這一撮鬍子,將來可有用處。日本人要是蠻不講理,硬要我出來唱戲,那麼,坐牢、殺頭,也只好由他了。」
1942年1月,香港的日本駐軍司令酒井看到梅蘭芳蓄鬍子,驚訝地問:「像你這樣的大藝術家,怎能退出舞台藝術?」梅蘭芳回答說:「我是個唱旦角的,如今年歲大了,扮相也不好看,嗓子也不行了,已經不能再演戲了,這幾年我都是在家賦閑習畫,頤養天年啊!」數日後,酒井派人找梅蘭芳,一定要他登台演出幾場,以表現日本統治香港後的繁榮。正巧,此時梅蘭芳患了嚴重牙病,半邊臉都腫了,酒井獲悉後無可奈何,只好作罷。
賣畫謀生打傷寒針佯裝病
為了擺脫香港日偽的糾纏,梅蘭芳一家當機立斷,離開香港返回闊別三年多的上海老家。此舉令日本侵略者惱羞成怒,將其存於香港銀行的高額存款全部凍結。梅蘭芳全家的生活頓時舉步維艱,梅蘭芳夫人急中生智,提議像何香凝女士一樣賣畫謀生。當市民看到醒目的「本店出售梅蘭芳先生畫作,歡迎光臨」的廣告時,爭相購買。不到兩天就全部售罄,許多知名人士還提出為梅蘭芳辦畫展。
然而日偽漢奸獲知此事後大肆搗亂,派來便衣警察提前進入展覽大廳大做手腳,驅趕前來參觀的群眾。梅蘭芳走進展廳後,發現每幅畫上都用大頭針別著紙條,分別寫有「汪主席訂購」、「岡村寧次長官訂購」……還有一些寫著「送東京展覽」。梅蘭芳夫婦目睹此景,立即拿起桌上的裁紙刀,刺向一幅幅圖畫。
之後不久,汪偽特務頭子吳世寶提出要宴請梅蘭芳做一次慰問演出,並於次日對梅蘭芳夫人說,「如今日本人當道,還是識相點為好。」梅夫人當即回擊說:「梅蘭芳是個中國人,豈能出賣祖宗、放棄節操!」特務頭子聽後勃然大怒,硬領著梅夫人去看血淋淋的刑具,接著又在宴席上端來一鐵罐硝鏹水進行威脅,梅夫人毫不畏懼,鎮定自若地說:「硝鏹水豈能毀掉他的國格和人格!」言罷,拂袖而去。
在這一嚴峻形勢下,梅蘭芳夫婦想起在香港以牙痛驅走日本人的經驗,連續注射了三次傷寒預防針,冒著數日高燒40度的生命危險,佯稱病重。日本人來後,摸了梅蘭芳滾燙的額頭,信以為真,只好無奈地搖著頭走了。
抗戰勝利落須恢復青春容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了。正在全家歡慶的那一天,梅蘭芳忽然從客廳里不見了,老幼正在詫異,梅蘭芳眉開眼笑地以摺扇半遮著臉的下部從內室出來,幽默地笑道:
「瞧!我給你們變個戲法兒!」然後,他像魔術師般的緩慢地移開摺扇,露出了依然當年的青春面容,小鬍子突然消失了!這引起了全家和許多在座老朋友的一片歡呼。
史跡尋蹤
梅蘭芳紀念館
梅蘭芳紀念館位於北京市西城區護國寺街9號,這里是梅蘭芳度過人生最後10年的地方。1986年10月,故居對外開放。院內陳列著梅蘭芳使用過的部分戲裝、道具、館藏資料及國內外友人贈送梅蘭芳的書法、繪畫等紀念品。
補白
梅蘭芳入黨
1959年3月16日,梅蘭芳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入黨時他談起自己說:「我在抗戰時期有點愛國表現,黨肯定我,人民鼓勵我,我感到莫大安慰。我知道,黨和人民鼓勵我,是體諒我當時的實際處境,能夠保持氣節,覺得難能可貴。可是我意識到自己做得還是很不夠的。比如說,在國家危難的時候,中國人都像我那樣隱居起來,中華民族能解放嗎?所以比起八路軍、新四軍,特別比起那些為中華民族解放事業和人民解放事業而英勇奮戰、流血犧牲的文藝戰士,我感到慚愧,我今後要向他們學習。」北京市委黨史研究室供稿
㈨ 關於梅蘭芳的小故事
1、梅蘭芳摔盆取真諦
梅蘭芳對自己表演女人「猛然吃驚」的神態,總是感到不夠滿意。一天,梅蘭芳下班回家,見夫人福芝芳正在聚精會神的整理衣服。
他想,此時如果讓她猛聽一聲巨響,到底會出現什麼吃驚的樣子?於是他隨手拿起一隻蘭花瓷盆,狠狠的往地上一摔。
果然,夫人吃驚的大叫起來,並將手中的衣服擲了老遠,半響才說出話來。就在這巨響的一瞬間,梅蘭芳准確的捕捉到夫人吃驚的神態和動作。
2、善待別人的挑刺
1917年12月,梅蘭芳唱了好幾次《天女撒花》。當地一位富商大放厥詞:「這出戲好俗、死板,看一位不死不活的天女,還不如看一個罵街的潑婦。
男的扮女的,像什麼話?強烈建議你不要再扮什麼仙女了,骯臟!」話傳到梅蘭芳那裡,他只是一笑了之。不久,梅蘭芳的一位好友利偉誠來看他,利偉誠是『骨灰級』戲迷。
他看了《天女撒花》說:「今天唱的不大好,兩段崑曲里的綢子舞,動作太多了,叫人眼花繚亂,分不出段落、層次。這樣唱下去,容易走到油滑的路子上去。建議你糾正過來。」
梅蘭芳一聽,深感慚愧,自己確實在身段舞蹈上作了隨意增減。後來,梅蘭芳把身段和綢子舞作了固定,「規矩」演唱。著名京劇演員蓋叫天一連看了三天《天女撒花》。
3、面對批評放低自己
有一次,梅蘭芳在一個大戲院演出京劇《殺惜》演到精彩處,場內喝彩聲不絕。這時,從戲院的角落裡傳來一聲:「不好!不好!」梅蘭芳循聲望去,原來是一位衣著樸素的老人。
散場後,梅蘭芳找到老人,並用專車把他接到住地,待如上賓。梅蘭芳恭恭敬敬地說「說吾孬者,吾師也。先生言我不好, 必有高見,定請賜教,學生決心亡羊補牢。」
老者見梅蘭芳如此謙恭之禮,便認真指出:「惜姣上樓與下樓之台步,按梨園規定,應是上七下八,你為何八上八下?」梅蘭芳一聽,恍然大悟,深覺自己疏漏,於是低頭便拜,稱謝不止。
4、懂大義蓄須明志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日寇全面侵華,不久北京淪陷。梅蘭芳不願在日寇佔領下生活,便舉家遷至上海。不久上海也被攻佔,日軍為了粉飾太平拉攏人心,就派人勸梅蘭芳出來演戲。
梅蘭芳果斷拒絕日寇要求,並蓄須明志。日軍眼見拉攏不成便把梅蘭芳逮捕訊問,面對威逼利誘,梅蘭芳不改初衷,日軍高官氣急敗壞罵道:「在台上,你就是一個裝腔作勢的女人!」
梅蘭芳一字一句鏗鏘有力地回敬道:「在台下,我可是男人!」梅蘭芳把民族大義展現的淋漓盡致。整個抗日期間,梅蘭芳不曾為日寇登台演出過。
5、和蔣介石暗語交鋒
抗戰勝利後,梅蘭芳恢復演出第三天,蔣介石前往戲院觀看。演罷,蔣介石會見梅蘭芳,對他說:「你是愛國藝術家,今天可稱幸會。」
臨走時,蔣介石親筆寫下四個大字:「國族之華」贈與梅蘭芳。從此梅蘭芳和蔣介石相識。隨後,蔣介石單方面撕毀協定,公然挑起內戰,國家再度陷入戰火中,梅蘭芳心焦無比,想勸勸蔣介石。
1947年8月,梅蘭芳在上海美琪大戲院演出的時候,恰逢蔣介石也在上海,就讓人給蔣介石送去兩張戲票,並且附帶一張紙條。
上面寫著:「這有兩張票,你可以帶上一個朋友來,如果你還有朋友的話。」很顯然,梅蘭芳暗指蔣介石倒行逆施,將會失去朋友,成為孤家寡人。
蔣介石看過之後,當然明白其中的意思,但他依舊執迷不悔,執筆回復道:「我很忙,不親自去看這場,但我會去看你下場,如果你有好下場的。」
蔣介石的回復一語雙關,毫不客氣。梅蘭芳看了字條,長嘆一聲,大家都是明白人,話都說到這個份上了,道不同不相為謀,從此,梅蘭芳再沒和蔣介石來往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