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糖的故事出自
❶ 我給你一顆糖,哪天我不給你糖的時候你就生氣了...這個故事完整的是什麼來的
我每天給你一顆糖,哪天我不給你了你就生氣;而我每天打你一巴掌,哪天我不打你了你內就會高興容。
就是說,人們習慣於把別人對自己的好當作理所當然,如果有一天他因為一些原因沒法對你好,你就會覺得他變了,覺得他變壞了;而一個人如果一直對你不好,哪天突然對你好了,你就覺得他還是個好人。
是教給我們要學會感恩,要理智分析問題的
❷ 請問這個故事是什麼故事,出自哪裡
英語單詞偷窺的由來:
傳說十一世紀時,英國某貴人(Earl Leofric)的夫人(Lady Godiva)要求給平民免稅,其夫婿以她願在科城(Coventry)裸體過街為答應的條件。結果夫人果真裸體騎馬過街,但要求民眾不要觀看。只是某位叫 Tom 的裁縫師忍不住從家中往窗外偷窺。據說:the peeping Tom 偷窺後便受到天懲瞎了眼。後來,所有的偷窺狂便稱為 the Peeping Toms。
❸ 四塊糖的故事是
當年陶行知先生任育才學校校長。一天,他看到一名男生用磚頭砸同學,逐將其制止,並責令他到校長室等候。陶先生回到辦公室,見男生已在等候。陶先生掏出一塊糖遞給他:「這是獎勵你的,因為你比我按時到了。」接著又掏出一塊糖給他:「這也是獎勵給你的,我不讓你打同學,你立即住手了,說明你很尊重我。」男生將信將疑地接過糖果。陶先生又說:「據了解,你打同學是因為他欺負女生,說明你有正義感。」陶先生掏出第三塊糖給他。這時男生哭著低下了頭:「校長,我錯了,同學再不對,我也不能採取這種方式。」陶先生又拿出第四塊糖,說:「你已認錯,再獎你一塊,我們的談話也該結束了。」 不愧是著名的教育家,僅用「四塊糖」就達到了理想的教育效果。再反思自己的思想工作:千言萬語、苦口婆心卻收效其微;疾言厲色,甚至拳腳相加效果卻適得其反。這是為什麼呢?陶行知的「獎你四塊糖」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做好思想工作要做好「四塊糖」的文章。「四塊糖」上凝聚的是愛心、信任、平等、尊重、理解和寬容。一、愛心和信任,是做好學生思想工作的首要條件 愛心,是打開學生心靈之門的鑰匙。只有讓學生感受到你的愛心,體會到你的善意,學生才會向你敞開心扉,教師的一切工作才會是有效勞動。否則,縱有千言萬語,也只是徒勞。信任學生,是對自己思想工作的一種肯定。如果教師對學生缺乏信心,不信任他,則全部教育設想和教育、教學方式的准備安排全都是白搭,不會有任何效用。陶行知的」獎你四塊糖「的教育方式之所以獲得成功,是因為他用實際行動向學生顯示了自己的一顆愛心和對學生的充分信任。這種「無聲勝有聲」的教育方式,似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似微風拂面,煦暖可親。真愛無痕,是陶先生這種思想教育方式的最好寫照!二、平等和尊重,是做好學生思想工作的堅實基礎 教育學認為,學生的本質屬性首先是人。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人和人之間是平等的。從法制的角度講,青少年也是獨立的社會個體,他們不僅享受一般公民的絕大多數權利,而且受到社會的特別保護。青少年也有受尊重的權利。青少年時期,如果他們的獨立人格和獨立地位被忽視,甚至被歧視,很容易引起他們的逆反情緒,在他們已存在逆反心理的情況下再去做他們的思想工作,效果恐怕會適得其反。而陶行知,作為一校之長,既沒有領導的架子,也沒有教育家的權威,他既擺平了自己的心態,也擺正了自己的位置,他把犯了錯誤的學生也真誠地當作人對待,尊重其人格,這自然就為進一步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開了」綠燈「。這樣一場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這樣一種建立在平等和尊重基礎之上的思想工作,焉有不成功之理?三、理解和寬容,是做好學生思想工作的有力保障 理解萬歲,是學生的共同呼聲。只有理解學生,才能更好地和學生溝通;只有理解學生,才能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才會找到做好學生思想工作的正確方法。缺乏理解,學生的思想工作就會失去保障。如何理解學生呢?首先要經常進行換位思考,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其次,要經常傾聽學生的心聲,了解學生的喜怒哀樂,做到與學生同喜同悲。理解了學生,就會做到寬容。寬容是一種美德。為師者寬容,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學生在寬容的環境里,才會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寬容不等於縱容,無關大是大非,無關道德品質的小缺點、小毛病,會使學生更顯出自己的個性,切不可斤斤計較。對這些小缺點,為師者要有寬廣的胸懷,要努力去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而不是總去抓學生的「辮子」和「尾巴」;做到寬容,遇事要分情析理,忌把學生「一棍子打死」;做到寬容,要對學生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不可簡單粗暴。 此外,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還要搞好充分的調查,不打無准備之戰。陶先生為做好這場工作,事先准備了四塊糖;為處理好這件事情,事先對情況做了了解。正是因為准備充分,所以工作圓滿成功。我們做學生的思想工作,也要做好如下准備:一、要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二、要了解學生的生活、學習情況;三、要了解學生的家庭狀況;四、要了解學生的思想動向;五、要了解學生的性格;六、要了解學生的交往情況等。 學生的思想工作繁瑣復雜、千頭萬緒。但我們從事的是園丁的事業,面對的是祖國的花朵。因此,我們要平等、寬容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尊重他們、愛護他們、信任他們、理解他們。我們要時刻准備好「四塊糖」,要時刻牢記陶行知先生的教誨:「創造新自己,創造新中國,創造新世界。」
❹ 請教,這個故事出自什麼典故
看看下面資料 希望對你有用
釋 義 比喻貪婪的人各方面的好處都要。東:在東(家);西:在西家。
出 處 《藝文類聚》卷四十引《風俗通》:「俗說齊人有女,二人求之。東家子丑而富,西家子好而貧。父母疑不能決,問其女,定所欲適。……女便兩袒,怪問其故。雲:『欲東家食,西家宿。』」
出處釋義: 傳說:「齊國有個女兒,有兩家男子同時來求婚。東家的男子長得丑但是很有錢,西家的男子長得俊美但是很窮。
父母猶豫不決,便征詢女兒,「要她自己決定願意嫁給誰要是難於啟齒,不便明說,就袒露一隻胳膊的方式,讓我們知道你的意思。」
女兒便袒露出兩只胳膊。
父母親感到奇怪就問其原因。女兒說:「想在東家吃飯,在西家住宿。」
這就是所謂兩袒的傳說啊! 。。。
這則寓言它辛辣地嘲諷了貪得無厭的人
❺ 下面的故事分別出自哪部書作者分別是誰
(1)出自《三國演義》,關羽得知劉備消息後,毅然離開曹營,但被曹操手下將士阻攔,經過五個關口,連斬曹操六員守關大將,揚長而去。作者是羅貫中 (2)出自《西遊記》,由唐朝玄奘前往天竺求取佛教真經的典故改編的神話故事。作者是吳承恩 (3)出自《紅樓夢》,通過描寫大家族沒落,痛斥封建時代的黑暗。劉姥姥是個很有意思的人物。作者是曹雪芹 (4)出自《水滸傳》,林沖因為得罪高俅之子高衙內而被發配滄州,本欲打算忍辱負重的他卻屢遭小人迫害,不得已在山神廟前斬殺陸虞侯等置他於死地之人,逼上樑山。該章節為「陸虞侯風雪山神廟,林教頭雪夜上樑山」。作者是施耐庵 (5)出自《史記》的《廉頗 · 藺相如列傳》,廉頗對藺相如這種文人很看不起,對於藺相如拜相更是不滿,因此處處刁難藺相如,可藺相如毫不計較,同時約束其門人不要去招惹廉頗,並對門人說:「秦國之所以對趙國深有忌憚,完全是因為趙國有廉頗和藺相如的緣故,所以我們不能與廉將軍發生沖突,以使秦國坐收漁人之利。」廉頗得知此事,大為慚愧,赤膊背負一捆荊條跪在藺相如府前請罪。因為此事,廉頗、藺相如成為一代「將相和」的典範,流傳千古。作者是司馬遷
求採納
❻ 雞毛換糖出自什麼歷史典故
雞毛換糖是指在那個物資匱缺的年代,小商小販走南闖北走街串巷,以紅糖、草紙等低廉物品,換取居民家中的雞毛等廢品以獲取微利。最早的雞毛換糖,形成於我國的浙江省義烏地區,而最終,這一行為對地區經濟和發展的促進作用得到認可,並發揮出巨大的積極作用。
雞毛換糖的人又被稱為敲糖幫,組織內部進行了嚴格的分工,新人還會有人指導。由中央電視台電影頻道。維碼利得(北京)文化公司、中國(微影金雞、微影百花)文化藝術協會聯合拍攝義烏《雞毛換糖,義商精神》百集系列微電影,「共同紀念一代偉人鄧小平同志,細述中國改革發展之宏業,親歷義烏義商創業之艱辛」。
❼ 誰知道這個故事的典故出自哪裡啊
出自《一千零一日》中《杜蘭鐸的三個謎》。
普契尼的歌劇《圖蘭朵》(在這里又稱《圖蘭多》)在中國掀起波瀾。1998年在北京清帝祭祀的太廟前,由祖賓·梅塔指揮、張藝謀導演、義大利佛羅倫薩節日歌劇院演出了歌劇《圖蘭多》。幾乎與此同時,有「四川鬼才」之稱的魏明倫也在全國政協禮堂導演了由四川自貢市川劇團演出的川劇《杜蘭朵》。伴隨著這個劇的演出和傳媒的炒作、包裝,戲劇界、評論界、觀眾也都表現出極大的參與熱情。一個關於原始文本的闡釋、誤讀、曲解的問題擺在了評論界的面前。在中國人看來,普契尼的歌劇《圖蘭朵》不過是個「外國人臆想出來的故事」,因此對其中的不合理性就產生了懷疑。全劇的「戲核」是中國公主圖蘭多公開用猜謎的方式徵婚選婿,未能猜破謎底的求婚者統統被殺掉了。一個溫良恭儉讓的公主變成慘無人道、濫殺無辜的暴君,這種怪戾的暴行不僅令人費解,也缺乏任何正常的文化心理學基礎和人類行為學的合理解釋。在中國民間,曾流傳有「拋綵球」擇婿的故事,史書中也曾記載過不少的殘暴君主,但無緣無故地借「選婚」為名,殺死諸多慕名前來求婚者的事,卻聞所未聞,匪夷所思,不合中國民情。劇中為了能為這種令人發指的行為尋找托詞,解釋說圖蘭多是因為祖母被韃靼人所殺才用這種方法復仇,這顯然也很不盡情理。關於中國公主要殺死求婚者的原因在里有較為合理的解釋,是父皇要她嫁給配不上她的西藏王子,「她拒絕嫁給西藏王子為妻」。[⑥]『還說如果強迫她嫁人寧願死掉」。並且要求父皇「你永遠不要強迫我嫁給答不出我三個謎的男子為妻。」並進一步向父皇提出:「凡是答不上我三個謎語的求婚者,你要用鎖鏈把他鎖起來,拉到刑場上去!」其實皇帝把那些答不出謎底的求婚者拉到刑場後,就帶到一個很舒服的房間去,等待機會再恢復他們的自由。公主報復心理起因於對包辦婚姻的強烈不滿,是對她父親(皇帝)的一種反抗。因為卡拉夫王子在見到杜蘭鐸的畫像後,「他感覺得出杜蘭鐸不單只能憎恨和蔑視她的求婚者,不過一旦遇上了合適的男子,她也會以全部的身心去愛他的。」歌劇未能表現出中國公主的另一方面,即對真摯愛情的渴望。人性深刻的反省中緩緩結束,讓人掩卷沉思。
❽ 這個故事出自哪本書
從前,某地有一個貧苦的年輕人。
有一天.青年正在耕田,一隻被箭射中的仙鶴飄落下來。仙鶴叫著,好像是哀求他把箭拔掉。
"真可憐,好啦好啦,再忍一下。"
說著,青年把箭拔了出來。
仙鶴像行禮表示感謝似的,來回搖搖頭,高興地飛走了。
那天過後的第三天夜裡,青年正要睡覺,聽見叩打前門的聲音。
"這么晚了,是誰呢?"
青年開了門,只見那裡站著一位令人目眩的美貌姑娘。
"我迷了路。天卻黑了。實在對不起,今晚可以在這里借宿嗎?"
"這太難為你了,這么狹窄的地方,如果你願意,就請住下吧。"
青年說著,請那位姑娘住下了。
以為只住一個晚上,可是姑娘要求第二天再住一宿。青年說只要你願意,住多少天都可以。於是姑娘便一晚接一晚地位下來。最後競提出要嫁給青年。
青年說:"嫁給我這個窮漢子,只能受苦啊。"
姑娘懇求說:"多窮都沒關系,我會努力做事幫助你的。請讓我作你妻子吧!"
對青年來說沒有比這更高興的事了,他歡天喜地地娶她作了新娘。
姑娘又美麗又溫柔,而且很能幹。青年彷彿沉浸在夢境里似的,感到幸福極了。
有一天,姑娘要求青年給她蓋個織布的房間。青年就給她蓋了個織布間。這回她說;"請你一定不要看我織布"。問她:"為什麼?"
姑娘用異常嚴肅的口吻說:"不能告訴你原因。無論如何你得保證絕對不看。如果不守信用,我就不能再在你這里生活了。"
青年作了絕對不看的保證,姑娘就進了房間開始織布。不久,姑娘從房間里出來,顯得有些疲倦。她微笑著將織好的布給青年看,那布質地精美如同錦緞,從來沒有見過。
"請把它拿到城裡去賣吧,肯定會賣個好價錢。"
聽到姑娘這樣說,青年便把它帶到城裡去賣。令人驚訝的是,城裡最大的財主用難以置信的高價買下了織出的布。
青年高興極了。回到家,他求姑娘再織一次。姑娘點點頭,又走進房間織起布來。
突然,青年覺得有點奇怪。
"她怎麼會織出那麼精美的布呢?真想看一眼呀。"
青年想起姑娘說過,如果看了就不能再住下去的話,所以一直忍耐著。可是,終於忍耐不住,就從小縫隙向里邊窺視。"
"哎呀呀。"
看後他吃了一驚。原來在房間里的不是那個又美麗又溫柔的姑娘,而是一隻仙鶴。仙鶴正在把自己的羽毛拔下來織上去,又撥下來又織上去。
被青年看到了的仙鶴悲傷地說。"讓你不要看,你到底還是看了。我是以前你救過的仙鶴。為了報恩到你這兒來的。即然已被識破,,就不能再住下去了"
說著,仙鶴留下織了一半的布,向遙遠的天空飛去。"
只有仙鶴那凄涼的悲鳴,經久不息地回響在晚霞中。
這個故事嗎?
❾ 陶行知的四塊糖果的故事
陶行知先生在做校長時,一天,在校園里看到一名男生正想用磚頭砸另一個同學。陶行知及時制止同時令這個學生去自己的辦公室。
在外了解情況後他回到辦公室,發現那名男生正在等他,便掏出第一顆糖遞給他:「這是獎勵你的,因為你很准時,比我先到了。」接著又掏出第二顆糖:「這也是獎勵你的,我不讓你打人,你立刻就住手,說明你很尊重我。」該男生將信將疑地接過糖。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顆:「據了解,你打同學是因為他欺負女生,說明你有正義感。」
這時那名男生已經已經泣不成聲了:「校長,我錯了。不管怎麼說,我用磚頭打人是不對的。」
陶校長這時掏出第四顆糖:「你已經認錯,我們的談話也結束了。」
所以,教育學生或者孩子時不應用訓斥、苛責、打罵等傷人自尊的方式,而應平心靜氣,換位思考,旁敲側擊,對比設喻,導化對方心理。很多時候,微笑比嚴酷更有力量,賞識比批評更具激勵。滴水穿石,勝過暴雨,和言良意,默化潛移。
(9)一顆糖的故事出自擴展閱讀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縣人,中國人民教育家、思想家,偉大的民主主義戰士,愛國者,中國人民救國會和中國民主同盟的主要領導人之一。
1908年十七歲時他考入了杭州廣濟醫學堂。1917年秋回國,先後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國立東南大學教授、教務主任等職。1926年起發表了《中華教育改進社改造全國鄉村教育宣言》。
1929年聖約翰大學授予他榮譽科學博士學位,表彰他為中國教育改造事業作出的貢獻。 1931年主編《兒童科學叢書》。 1935年,在中國共產黨「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1945年當選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兼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
1946年7月25日上午,因長期勞累過度,不幸逝世於上海,享年55歲。
❿ 我給你一顆糖,你很開心。故事出自哪裡
"我給你一顆糖,你很高興,當你看到我給別人兩顆,你就對我有看法了。但你不知道他也曾給我兩顆糖,而你什麼都沒給過我。"送給那些理所當然的人。
已經找不到出處了,全是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