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做鼓的故事
Ⅰ 「一鼓作氣」的歷史故事是什麼
魯庄公十年的春天,齊國軍隊攻打魯國,魯庄公將要迎戰。曹劌請求庄公召見他。他的同鄉說:「大官們會謀劃這件事的,你又何必參與呢?」曹劌說:「大官們眼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於是他進宮去見庄公。
曹劌問庄公:「您憑什麼跟齊國打仗?」庄公說:「衣食是使人生活安定的東西,我不敢獨自佔有,一定拿來分給別人。」曹劌說:「這種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會聽從您的。」庄公又說:「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類,我從來不敢虛報數目,一定要做到誠實可信。」曹劌說:「這點誠意難以使人信服,神明是不會保佑您的。」庄公接著說:「大大小小的案件,雖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處理得合情合理。」曹劌說:「這才是盡本職的事,可以憑這一點去打仗。作戰時請允許我跟您一起去。」
魯庄公和曹劌同乘一輛戰車,在長勺和齊軍作戰。庄公剛上戰場就要擊鼓進軍,曹劌說:「現在不行。」齊軍擂鼓三次之後,曹劌說:「可以擊鼓進軍了。」[2]
結果,齊軍大敗。庄公正要下令追擊,曹劌說:「還不行。」說完就下車去察看齊軍的車印,然後又登上車,手扶車前橫木觀望齊軍的隊形。仔細觀察一番後,他說:「現在可以追擊了。」於是,庄公命令軍隊追擊齊軍。
最終,魯國的軍隊戰勝了齊軍,魯庄公向曹劌詢問取勝的原因。曹劌答道:「打仗,要靠勇氣。第一次擂鼓能振作士兵們的勇氣。第二次擂鼓時,士兵們的勇氣就會減弱。等到第三次擂鼓時,士兵們的勇氣已經枯竭了。敵方的勇氣已經枯竭而我方的勇氣正盛,所以我們打敗了他們。
Ⅱ 一鼓作氣的典故
一鼓作氣的典故:
春秋時,齊國的軍隊違背了盟約,出兵攻打魯國。魯庄公和曹劌共乘一輛兵車,與齊國的軍隊交戰於長勺。魯庄公將擊鼓准備進擊,曹劌阻止說:「不可以。」等到齊軍敲過了三通鼓後,曹劌才說:「可以擊鼓進攻了!」魯軍戰鼓一響,激起了士兵們高昂的士氣,大家勇往直前,銳不可當,結果齊軍大敗,狼狽而逃。
這時魯庄公想乘勝追擊,卻又被曹劌阻止說:「還不可以!」接著就下車仔細觀察地面上齊軍兵車留下的軌跡,又登上車前的橫木,瞭望齊軍退走的情形,然後說:「現在可以追擊了!」於是魯軍乘勝前進,追趕落敗的齊軍,把齊軍趕出了魯國,獲得最後的勝利。
魯庄公就詢問曹劌這麽做的原因何在?曹劌說:「打仗是憑著一股勇氣,第一通鼓響時,士兵的勇氣最旺盛,第二通鼓響,士氣就會稍微衰退,等到第三通鼓響,應戰的勇氣就已經消失殆盡了!
這次和齊軍作戰,他們擊了第三通鼓,我們才擊第一通鼓,正是敵人的勇氣大減,而我們士氣最旺盛的時候,所以我們才能打敗敵人。然而像齊國這樣的大國,用兵是很難猜測的,我擔心他們會有埋伏,所以下車查看,看到他們的車跡混亂,旗幟也散亂地倒下時,可以斷定他們是真的被打敗了,才敢放心地乘勝追擊。」
(2)一個做鼓的故事擴展閱讀
古代作戰時,第一通鼓最能激起戰士們的勇氣。語出春秋·左丘明《左傳.庄公十年》。後用「一鼓作氣」比喻做事時要趁著初起時的勇氣去做才容易成功。
一、一鼓作氣近義詞:
一氣呵成 [ yī qì hē chéng ]
釋義:比喻完成整個工作的過程中不間斷,不鬆懈;亦比喻文章的氣勢首尾貫通。
出處:明·胡應麟《詩藪》:「而實一意貫穿;一氣呵成。」
翻譯:實際上是一個主旨貫穿全文,氣勢首尾貫通。
二、一鼓作氣反義詞:
一敗塗地 [ yī bài tú dì ]
釋義:形容失敗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今置將不善;一敗塗地。」
翻譯:假若安排不當,就會失敗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Ⅲ 一鼓作氣的故事
公元前684年的春天,強大的齊國出兵攻打弱小的魯國。魯庄公親自率領軍隊前往應戰,雙方擺開陣專勢,准備大戰一屬場。魯國的一位叫曹劌的將軍率部隊與齊國交戰。當時,作戰以擂鼓作為進攻號令,當齊軍擂第一遍鼓時,曹劌按兵不動,齊軍擂第二遍鼓時,曹劌還是沒下令,齊軍第三次准備進攻,都不見魯軍應戰,士氣大減,十分疲憊,情緒頓時低落下去,認為魯軍不會再打了,大家紛紛坐下來歇息,隊伍也開始鬆散下來。這時,曹劌當機立斷,對魯庄公說:進攻的時機到了。」隨著雨點般的戰鼓聲響起,早就摩拳擦掌的魯軍將士奮勇出擊,齊軍還沒有來得及防備,頓時丟盔棄甲,四處潰逃。戰斗勝利後,魯庄公問曹劌:「剛才為什麼要等齊軍擂了三次進軍的鼓後,才出軍?」曹劌說:「打仗,最重要的靠勇氣。擂第一遍鼓時,士氣最旺;第二次擊鼓時,士兵的勇氣已經減退;擂第三次鼓時,士兵的勇氣已經沒了。這時我軍再擂鼓進攻,用士氣旺盛的軍隊去進攻鬆懈疲乏的軍隊,那當然能取勝啦!」
Ⅳ 一個制鼓名匠的故事
緊皮..密釘..雨晴..同音
Ⅳ 一鼓作氣的故事30字
一鼓作氣,成語意指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兵的勇氣,第二次擊鼓士版兵的勇氣會衰弱,第三權次擊鼓士兵的勇氣就竭盡了。後多喻趁銳氣旺盛之時一舉成事或鼓足干勁,一往直前。意思是作戰是靠士兵的勇氣的。「鼓」,敲戰鼓;「作」振作。指戰斗剛開始時士氣最旺盛,現比喻做事要趁大家情緒高漲,勁頭十足時,一下子做完。含有鼓勵的意思。出處:先秦•左丘明《左傳•庄公十年》:「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語義說明比喻做事時要趁著初起時的勇氣去做才容易成功。
基本信息
名稱:一鼓作氣
拼音:yī gǔ zuò qì
出處:《左傳·庄公十年》
釋義:比喻趁勁頭大的時候鼓起干勁,一口氣把工作做完。
近義詞:一氣呵成 趁熱打鐵
反義詞:一敗如水 一敗塗地
用法:褒義,賓語
結構:表述式
Ⅵ 一鼓作氣的故事50字
「一鼓作氣」的故事如下:
魯庄公十年的春天,齊國攻打魯國,曹劌跟隨魯庄公一起在長勺迎戰。
兩軍交戰,齊軍首先擂響了戰鼓,鼓聲如雷。庄公剛要命令軍隊擂鼓出擊,曹劌勸阻說:「現在時機未到,還不能迎戰。」齊軍又開始擂鼓挑戰了,庄公看了看曹劌,曹劌說:「大王,時機還未成熟,再等一等吧。」庄公覺得很奇怪,不明白為什麼。
齊軍第三次擂鼓了,曹劌自信地對庄公說:「大王,時機已經成熟,擂鼓出擊吧!」庄公命令鼓手擂鼓,頓時鼓聲震得大地都在顫動。將士們熱血沸騰,如下山的猛虎一般沖向齊軍,打得敵人潰不成軍。打敗了齊軍,庄公不解地問曹劌:「為什麼敵軍前兩次擊鼓,你不讓寡人擂鼓迎戰呢?」
曹劌解釋說:「作戰靠的是勇氣啊!兩軍交戰時,第一次擊鼓,可以激發將士們的勇氣;第二次擊鼓,將士們的勇氣就變得衰弱了。當第三次擊鼓的時候,將士們的勇氣就完全消失了。敵人的勇氣就沒有了,而我軍的勇氣卻正在旺盛的時候,所以,此時出擊,我們取得了勝利。」
(6)一個做鼓的故事擴展閱讀
「一鼓作氣」的近義詞:一氣呵成
拼音:yī qì hē chéng
意思是:形容文章結構緊湊,文氣連貫。也比喻做一件事安排緊湊,迅速不間斷地完成。
出處:明代胡應麟《詩藪·近體中》: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實一意貫穿,一氣呵成。
翻譯:句子中的每個字都有規律,而實際上意象貫穿始終,文氣連貫。
用法:通常在句子中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
例句:他一氣呵成地完成了一幅山水畫,大家拍手叫好。
Ⅶ 人皮面鼓的故事,誰知道告訴我一下
雖然鼓是一個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樂器,但第一面鼓是由誰製造出來的呢?在中國,關於鼓的產生有著一個神奇的傳說。
傳說黃帝身邊有個大臣,叫常先。有一次,常先捕殺了一頭野牛,把剝下的牛皮隨手搭在了一個木墩上。這個木墩是空的,很粗。時間一長,常先竟把此事忘了。野牛皮經過長時間的暴曬後便收縮了,把空木墩裹得緊緊的。有一天,王亥正在馴馬,有個名叫賈齊的年
中醫治療濕疹、蕁麻疹 港台明星流行隆胸吸脂
聯想夏令營口號徵集 同方4999元超線程電腦
輕人,無意發現一張野牛皮蒙在木墩上,便隨便拍了一下,誰知竟發出咚咚的響聲。賈齊用勁再一拍,聲音更大。賈齊覺得好玩,便尋來兩根木棒,使勁擂了起來,結果發出了像雷鳴一樣的聲音。王亥的馬聽到這聲音,一受驚,全部跑掉了。王亥抓住賈齊就打,常先趕來,問明了情況,大家才恍然大悟。原來,賈齊敲的就是他早先曬的那張野牛皮。
常先覺得這是個有用的東西,決定再做一個。他選擇了一棵木質較好的空心樹,把里邊掏大,做成圓形,然後把鹿皮和野羊皮蒙在兩頭,哪知,鹿皮和野羊皮都不結實,用勁一敲就打破了,他只好改用野牛皮。
然而,捕捉野牛並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怎樣才能搞到野牛皮呢?常先躺在一棵大樹下,想著想著便睡著了。這時,玉皇大帝派九天玄女給黃帝送《兵書》,路過這棵大樹時發現常先正在樹底下睡覺。再一看,知道他原來是為蒙鼓沒適合的皮子而發愁。她托夢給常先:說東海有個流坡山,山裡有種怪獸叫雷獸,吼得比雷聲還大。雷獸喜歡仰面躺卧,以爪擊腹為樂,每拍一下肚皮,就響起一聲巨雷。九天玄女還說:「用夔牛皮蒙鼓,用雷獸的骨作鼓槌,一敲起來,地動山搖,威力無窮。」
常先醒來,忙把夢里的事告知黃帝。黃帝立即命人捉拿怪獸。不幾天就將夔牛和雷獸捉拿回來殺掉,然後按常先的設計,50天就蒙成夔牛大鼓800面,做成雷獸鼓槌1600根。傳說涿鹿大戰開始前,黃帝就已把800面夔牛大鼓埋伏在暗處,當蚩尤的軍隊沖向黃帝軍隊時,大鼓一齊擂動,蚩尤的軍隊還未交戰,就被鼓聲震得人仰車翻,耳聾眼花,潰不成軍。黃帝軍隊乘著鼓聲,一舉把蚩尤消滅在涿鹿之野。從此,鼓就成為我國古代戰爭中不可缺少的用具。
Ⅷ 一鼓作氣的故事簡介50字
春秋時期,齊國出兵攻打魯國。魯庄公率兵前去長勺,決定與齊軍決一死戰。齊軍先聲奪人,擂起戰鼓准備進攻。魯庄公剛要率兵應戰,卻被同來的的曹劌勸住了。齊軍三次敲響鼓向他們挑釁。曹劌當機立斷,勸魯庄公說:「進攻的時機到了。」齊軍三次進攻未果,早已士氣大減。魯軍的突然出擊使他們猝不及防,頓時潰不成軍。
戰爭勝利後,魯庄公問曹劌說:「為什麼要等齊軍擂三次鼓後,才能出擊呢?」曹劌說:「打仗,主要靠軍隊的士氣。敲第一遍鼓時,士氣最旺;第二遍鼓時,士兵的勇氣就已經減退了;第三遍敲鼓,勇氣已經耗盡。這時我軍趁機擂鼓而上,士氣旺盛之軍攻打鬆懈疲乏之軍哪有不勝的道理?」魯庄公聽了曹劌的這番話,不禁稱贊道:「將軍真是精通戰事的奇才啊!」
(8)一個做鼓的故事擴展閱讀
相關成語
一鼓作氣[ yī gǔ zuò qì ]
【解釋】:一鼓:第一次擊鼓;作:振作;氣:勇氣。第一次擊鼓時士氣振奮。比喻趁勁頭大的時候鼓起干勁,一口氣把工作做完。
【出自】:春秋左邱明《左傳·庄公十年》:「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譯文】:作戰,要靠勇氣。第一次擊鼓(能)振作士兵們的勇氣,第二次擊鼓士兵勇氣就減弱,到三次擊鼓時士兵勇氣已經竭盡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一鼓作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