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有名的老師的故事
『壹』 名人與老師的故事
程門立雪,毛澤東感恩老師
『貳』 有關老師的故事
在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我的成績曾是全班倒數第一。因成績不好,失去了學習的信心,逐漸對學習沒有了興趣。
當天邊的第一縷余暉照耀大地時,同學們都踏著步伐回家了。而我,還在辦公室里接受輔導。
平時老師只輔導一些學習方法,我不甚在意,但有一天,李老師給我講了她小時候的故事:「我上小學四年級時,學校舉行田徑選拔賽,誰要是跑在前七名就入選。我曾有賽跑的夢想,於是每天都苦練跑步,但那時我的腳得了病,一跑起來就疼,可我還是忍著疼痛堅持了下去。在比賽當天,我居然得到了第六名,我入選了。我能堅持下來,心中只有一個信念:從不說自己做不到。」李老師欲言又止,我也悶不吭聲,在一片沉默中,李老師又說:「上帝面前有一架天秤,他把我們每個人都放進天秤的一個盤里,另一個盤則放入與生命等重的收獲。你的生命重如泰山,你就收獲泰山;你的生命輕如鴻毛,你就收獲鴻毛,而在學習期間,你應該努力學習,戰勝學習旅途中的魔障,收獲最有價值的人生。」我聽了李老師小時候的故事後深受啟發,她對我說的話讓我受益匪淺。
從那時起,我就知道了老師的用心良苦,在她的指引下,我明確了學習目的,端正了學習態度,不但完成老師交給的作業,還要預習第二天要上的功課,有時間還看課外書
經過一番努力,我的成績穩中有升,期末考試時竟然得了全班第一,也讓同學們對我刮目相看,老師也看著我會意地笑了,這也讓我體會到了「天才在於勤奮,成功來自努力」的真正含義,「人的心有多大,人生的舞台就有多大。」
『叄』 關於老師的小故事
一個學生去參加三好學生的頒獎大會,但他沒有被選上,這是。她的同學哄她,說:老師喊你去領獎,他真的跑了上去,可是校長問他:你上來干什麼,他說:上來領獎!這是下面的同學說道:他真的信了,好傻!他感到十分窘迫,這是老師趕忙說道:由他呀!哦,原來是我忘記了!這是校長說道:你平時都很嚴厲,你今天怎麼這樣!其實他並沒有得獎的,老師為了幫自己的學生,另可讓自己被校長說。
原文其實還有一節,是他長大後回憶這件事,十分感動,為了節省篇幅,省略了,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這個不行還有一個
永遠的第十一位教師
在一個偏遠山區的小學校里,因辦學條件差,一年內已經先後走了七八位教師,當村民和孩子們依依不捨的送走第十位教師後,人們寒心的說:「再不會有第十一位教師能留下來了。」後來村裡找了個剛從大學畢業的女大學生來代一段時間的課。一個月後,女大學生被分配到城裡工作。當女大學生收拾好行裝,離開住所,准備離開的時候,她背後突然意外的傳來孩子們朗朗的讀書聲:「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那聲音在山谷中回盪,久久不決——那是她第一次教給孩子們的詩。她回過頭來一看,一群純真的孩子齊刷刷的跪在遠處高高的山坡上——誰能受得起那天地為之動容的長跪呀!她頃刻間明白了,那是渴求知識的孩子們純真而無奈的挽留呀!
女大學生的靈魂就在瞬間的洗禮中得到了升華,她毅然決定留了下來——這一留就是整整二十年。
二十年間,她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孩子們去上初中、上高中、念大學......後來這位女大學生積勞成疾,被送往北京醫院治療......
當鄉親們把她接回山村時,人們見到的只有被裝在紅色木匣內的她的骨灰......
後來,這個村裡有了不成文 的規定,不論誰來教書,永遠都是第十一位教師......
如果還不行再給你找一個
臨近大學畢業的那段日子,同學們都為畢業後能留在城裡能有份好工作忙開了,唯有娟子按兵不動,如無事人一般。
我們同宿舍的幾個姐妹都勸她出去活動活動,爭取能在城裡留下來。哪知娟子卻笑笑說:「我要回鄉下去。」
我們都吃了一驚,娟子的老家我們結伴去遊玩過一次,在大巴山最深處,汽車在二十里以外就進不去了。村裡人住的全是茅草屋。我們當時都笑著調侃說那兒是全國最貧瘠的地方。而現在,娟子卻輕描淡寫地放棄了這次改變命運跳出農門的良機,要重新回到那窮山溝,我們都替她惋惜。
這時,娟子一本正經地給我們說了一個故事。
10年前,大巴山深處有一所學校。整個學校只有一間茅屋搭成的教室,只有一個班級,也只有一個老師。班上有13名學生,那位鄉村老師將他們從一年級教起,一直教到六年級。
然而,就在小學快畢業的時候,不幸的事發生了。
有個放牛娃在山上玩火,不小心把茅屋教室給引燃了。等大家發現時,大火已經快封住了教室門。
教室里的13名鄉下娃子都亂了套,但那位鄉村教師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鎮靜。他一面教孩子們不要慌張,一面將被大火圍困的孩子們一個個往外背。大火已將窄窄的木門完全封住,老師的衣服、頭發和鬍子全都燒焦了。但他並沒有放棄。到最後,教室里只剩下兩名女同學。
老師再一次沖進火海,那兩名女同學正坐在教室里哇哇大哭。老師看了她倆一眼,最後咬咬牙,背起其中一個就往外沖。
燒得通紅的門框呼地一聲砸下,將老師砸了一個踉蹌,但他最後還是背著那個女孩從大火中爬了出來。
他把那個女孩背到安全地帶,然後又急急地沖進了早已變成火海的教室。就在這時,轟的一聲,教室燒塌了。老師和最後那名學生再也沒有出來……
講完這個故事,娟子眼圈都紅了。
我們都猜了出來:「最後救出來的那名女同學就是你,是么?」
「是的。」娟子含淚點點頭,「但你們知道最後那位被老師留在教室里再也沒有背出來的同學是誰么?」我們都搖搖頭。
娟子說:「是老師的女兒呀!」
說完這句話,娟子再也忍不住哭了起來。
我們的眼圈也都紅了。
如果還不行,我就無語了
『肆』 名人老師的故事
近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故事
為一大事來
陶行知是我國近代人民教育家。他有一句名言:「人生天地間,各自有稟賦。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他非常重視國民教育,認為「教育是共和國的保障」,因此,他把畢生精力都投入到「教育」這一大事中來。
1923年,他組織了平民教育促進會,編寫《平民千字課》,奔波於全國十幾個省市,致力於平民教育。他把《平民千字課》作為教材,送到平民百姓家裡,勸家家戶戶都要識字讀書。他活動的經費多數都是自己寫書得的稿費。
一次,他得到了1萬多元稿費,拿回家鎖在櫃子里,承擔著所有家務的妹妹看見了,問他:「家裡有老有小,錢也不多,能不能留1/4給家裡用?」陶行知想了想,溫和地說:「我要去南京勞山腳下辦曉庄師范,這錢要作為辦學的經費。我們家雖窮,粗茶淡飯還能維持。中國34000萬農民非但沒有飯吃,更沒有文化。用這錢去辦學校,是為農民燒心香,是盡我們的綿薄之力去幫助他們。你在家裡省著點用,算是幫我去辦大事吧!」妹妹理解了他,默默地點了點頭。
1927年,陶行知辦起了曉庄師范學校,開展鄉村教育活動。1930年4月,國民黨反動政府武力封閉了這所學校,還通緝陶行知。
1932年,陶行知在上海先後創辦了「山海工學團」、「晨更工學團」、「勞工幼兒園」,繼續推行中華普及教育運動。
1939年7月,中國正是抗日戰爭時期。陶行知在四川重慶附近的合川縣為難童創辦育才學校,在普修課外,為一些有特殊才能的兒童,開設音樂、戲劇、繪畫、文學、社會、自然、舞蹈等課,培育人才。這個學校辦得有聲有色,為國家培養了不少專門人才。當時政治形勢緊張,經濟非常困難,為了把學校辦下去,陶行知經常要為募集資金四處奔波,自己的生活也非常艱苦。
盛夏的一天,學生高纓聽說書店到了一些好書,想去看看。可是自己不認識路,就想請陶行知陪他一起去。他來到先生窗前,那情景使他吃了一驚:先生打著赤膊,臉上、身上流淌著汗水,正在伏案疾書。高纓不好意思地把自己的來意告訴先生,沒想到陶行知很快地回答:「現在不成。」高纓失望了,他很奇怪,先生平時最喜歡和學生在一起,也最願意幫助人,今天是怎麼啦?陶行知好像看出了他的疑惑,手指著晾在窗外的襯衫說:「我很高興陪你去書店,可是我的襯衫還沒有干。過一個小時你再來,好嗎?」高纓望著那還在滴水的白襯衫,心想:先生找借口吧?他說了一句「那就算了」,不高興地回去了。
過了一個小時,陶行知穿著還沒干透的白襯衫,笑嘻嘻地來找高纓。高纓還躺在床上生悶氣呢,見了先生,忙起身一起上街。後來,高纓還是想不通,就去問副校長馬侶賢。馬先生說:「大家都知道陶行知是個名人,可是有誰知道,他為了你們這些孩子,幾乎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為了堅持辦學,他把自己的大衣和呢褲子都送到當鋪去了,換來的幾文錢解決了一天的菜金。夏天,他只有一件像樣的襯衫,這也不稀奇呀!」高纓聽著馬先生的話,眼圈紅了,他的耳邊又響起了陶先生上課時講過的話:「為了勞苦大眾,我們吃草也干;為了受苦小孩,我們要飯也干!」他的眼前出現了陶先生和同學們一起喝稀飯,鼓勵大家「勒緊褲帶共度難關」的情景,他彷彿明白了:為了辦學,先生捨得一切。
拜人民為老師
早在辦曉庄師范學校的時候,陶行知就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和「教學做合一」等理論,教導師生們與勞動人民相結合,「教人民進步者,拜人民為老師」。
一位朋友的夫人來看陶行知,說起她的孩子把一塊新買的金錶拆壞了,她非常生氣,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頓。陶行知聽了,連連搖頭說:「哎呀,你打掉了一個『愛迪生』。」接著,他講了美國發明家愛迪生小時候喜歡做實驗,被學校開除以後,在他母親的引導下,逐漸成為發明家的故事。他又親自到朋友家裡,把那個小孩請出來,帶他到修錶店去看師傅修表。他們站在修表師傅身邊,看著他把表拆開,把零件一個個浸在葯水裡,又看著他一個個裝起來,再給機器加上油,用了一個多小時,花了一元六角錢修理費。陶行知深有感觸地說:「鍾錶店是學校,修表師傅是老師,一元六角錢是學費,在鍾錶店看一個多小時是上課,自己拆了裝,裝了拆是實踐。做父母的與其讓孩子挨打,還不如付出一點學費,花一點功夫,培養孩子好問、好動的興趣。這樣,『愛迪生』才不會被打跑、趕走。」
山海工學團剛成立的時候,農民的孩子有了讀書的地方,燒香拜佛的紅廟成了教室,可是沒有孩子們用的桌椅。上課的時候,同學們帶來自己的凳子,有大有小,高低不一。一星期以後,學校請來了木匠師傅,他悶著頭做凳子,一天能做好幾個。陶行知走過來,看見木匠師傅滿身是汗,就遞給他一杯水,說:「我們不是請你來做凳子的。」木匠疑惑地望著陶行知:「那叫我來做什麼?」
「我們是請你來做『先生』的。」
「我可不識字。」木匠慌了。
陶行知笑著說:「我是請你來指導學生做木工的。你如果教會一個人,就可得一份工錢。如果一個也沒教會,那麼就算你把凳子全做好了,還是一文工錢也得不到。」木匠顯出為難的樣子。陶行知親切地說:「不要緊,你不識字我們教你。我們不會做木工,拜你為先生。我第一個向你學。」說著,陶行知拿起一把鋸,對准木板上劃好的線就「吭哧」「吭哧」地鋸起來。
第二天,廣場上擺著木匠工具,老師帶著孩子們來學做凳子。有個小朋友嘟囔著:「我們是來讀書的,不是來做木匠的。」一個大人看見孩子拿起工具,不小心就很容易弄破手,也皺起眉直搖頭。這時,陶行知笑著說:「我有一首詩讀給大家聽聽:『人生兩個寶,雙手與大腦。用腦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腦,飯也吃不飽。手腦都會用,才算是開天闢地的大好佬。』你們看寫得如何?」小朋友都拍手說好,那個大人也不好意思地笑了。
從此,每天孩子們都學做凳子,他們也當「小先生」,教木匠師傅認字。3個月後的一天,教室里的50個孩子,都坐著自己做的凳子。講台上還有孩子們自己製作的杠桿、滑車等玩具和儀器。家長們擠在窗口、門外,信服地點頭叫好。陶行知在講台前,念起了一首剛寫好的詩:「他是木匠,我是先生。先生學木匠,木匠學先生,哼哼哼,我哼成了先生木匠,哼哼哼,他哼成了木匠先生。」孩子們看看坐在他們身邊一起聽課的木匠,大家都笑了。
姚文采是陶行知的同鄉,陶行知請他到曉庄學校教生物課。第一次上課,陶行知就讓他先把書本擺到一邊去,要「隨時教育、隨地教育、隨人教育」。姚老師教了10多年生物課,從來沒有不帶書本去上課的時候,他弄不懂陶行知是什麼意思。傍晚,他看見陶先生與兩個叫花子在親熱地交談。陶先生和那兩個人談完話,就叫學生領他們去洗澡,然後告訴姚文采:「這是我從南京夫子廟請來的兩位老師,來教大家捉蛇。曉庄附近有許多蛇,經常咬傷人,讓蛇花子來教大家捉蛇,你看怎麼樣?」姚文采沒說話。蛇花子開始為曉庄師生上生物課了,課堂就在山裡。幾天以後,最膽小的女孩子也敢捉蛇了,她們說:「只要擊中要害,蛇並沒有什麼可怕呀!」大家還懂得了蛇沒有腳為什麼跑得快,蛇沒有耳朵怎麼聽得見聲音,以及蛇是老鼠的剋星等知識。姚老師終於理解了陶先生的用心。他帶領學生採集標本;把挖草葯的老農請來教認草葯;請種花木的花匠來教種植花木的方法;請中國科學社的專家來教怎樣辨別生物科別及定學名。曉庄附近的花草樹木都掛起了學名牌,生物課從此上得生動活潑。
陶行知身為高等學府的教授、全國著名的教育家,卻沒有一點架子,時時注意拜普通的勞動人民為老師,他是我國千百萬教師的楷模,更是知識分子最早和勞動人民相結合的先驅。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
陶行知教育師生有一句名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他希望自己的學生除了在學業上不斷進步,還要多學本領,追求真理,成為國家需要的人才。
在育才學校,學生們每天上午上文化課:語文、外語、數學、哲學。下午上專業課:文學、音樂、戲劇等,還要進行勞動、軍事訓練和社會調查,日程總是排得滿滿的。有一段時間,有的學生厭煩了這樣緊張的生活,在自習時間偷偷地打撲克。老師發現了,上前勸阻,他們還說這是「有勞有逸」。一天晚上,陶行知走過男生宿舍,順便進去看看,正趕上有七八個男生在打撲克,玩得很帶勁。陶行知沒作聲,站在旁邊看著。一個同學突然發現了陶校長,急忙推旁邊的同學,幾個人慌忙放下撲克,羞愧地站起來,低著頭等著挨批評。陶校長一句話也沒說,沉默了一會兒就轉身走了。
第二天,陶校長在全校會上講述了抗日戰爭形勢後問:「抗日需要人才,將來建國需要人才,你們難道可以浪費自己的時間嗎?你們有多少本領要學啊!我要你們自覺地把撲克牌交出來,像燒鴉片煙一樣地把它燒掉!要知道,時光是最可寶貴的。」孩子們低著頭,把一副副撲克牌放在台上,堆成一垛。陶校長用火柴點燃了牌,又溫和地對孩子們說:「有人說『有勞有逸』,『逸』就只能玩撲克?你們可以練琴、寫詩、作畫,也可以打球、下棋……只有多學一點本領,將來才能建設國家。時光可貴,一去不回啊!」從此,學生們都珍惜時間,勤奮學習了。
育才學校文學組辦了幾十種壁報,還在重慶開詩歌朗誦會,很受大家歡迎。他們成立了「榴火詩社」,陶校長專門為詩社題詞,文學組的學生們有些飄飄然了。有的人留起了披肩長發,有人特意穿破衣服,自視為藝術家的派頭。也有的人自以為了不起,看不起別人,說話尖刻,愛諷刺人。除夕夜,陶校長把文學組學生召集起來,一面吃瓜子,一面對他們語重心長地說:「一個文人應是靈魂干凈、品格高尚的人。衣服臟得很,破了也不補,這是乞丐,決不是文人應有的樣子。」他又摸著一個男同學亂蓬蓬的頭發說:「這是茅草山。我要放一把火,叫『放火燒山』!」幾個留長發的學生不好意思地笑了。陶校長拿起剪刀,親自給他們剪了發,並耐心地給他們講「要認真做學問,不要做井底之蛙」的道理,學生們聽得心服口服。
對自己的孩子,陶行知同樣嚴格要求。他的二兒子曉光沒有正規學歷。1940年夏,曉光經人介紹去成都一家無線電修造廠工作。廠方要看他的學歷資格,他拿不出,就寫信給育才學校副校長,請他寄一張曉庄學校的畢業證書來。證明剛剛寄到,陶行知的急電也到了,嚴厲阻止用這張證明,並要曉光立即將證明寄回。接著,又是一封快信,信中說:「我們必須堅持『寧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之主張……總之,『追求真理做真人』,不可有絲毫的妥協。你若記住這七個字,終生受用無窮。」以後,「追求真理做真人」七個字,便成了曉光的座右銘。
1946年7月25日,陶行知因突發腦溢血逝世。他的一生百折不撓地「為中國教育尋覓曙光」,他把全部身心獻給了祖國的教育事業。毛澤東為他寫了輓詞:「痛悼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千古!」宋慶齡的輓詞是:「萬世師表」。周恩來的話代表了千千萬萬革命師生的心聲:「陶先生放心去吧,你已經對得起民族,對得起人民。你的未了的事業會由朋友們,由你的後繼者們堅持下去,開展下去的。你放心去吧!」
『伍』 歷史上最著名的老師與徒弟的故事
鬼穀子師徒三代啊,中國歷史上真正牛叉到極點的人,用現在的話說,整個戰國時期就耍他了。
1.鬼穀子,姓王名詡,齊國人。常入雲夢山采葯修道。因隱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稱鬼穀子。
鬼穀子為縱橫家之鼻祖,蘇秦與張儀為其最傑出的兩個弟子〔見《戰國策》〕。另有孫臏與龐涓亦為其弟子之說〔見《孫龐演義》〕。
縱橫家所崇尚的是權謀策略及言談辯論之技巧,其指導思想與儒家所推崇之仁義道德大相徑庭。因此,歷來學者對《鬼穀子》一書推崇者甚少,而譏詆者極多。其實外交戰術之得益與否,關系國家之安危興衰;而生意談判與競爭之策略是否得當,則關繫到經濟上之成敗得失。即使在日常生活中,言談技巧也關繫到一人之處世為人之得體與否。當年蘇秦憑其三寸不爛之舌,合縱六國,配六國相印,統領六國共同抗秦,顯赫一時。而張儀又憑其謀略與游說技巧,將六國合縱土蹦瓦解,為秦國立下不朽功勞。所謂「智用於眾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於眾人之所不能見。」潛謀於無形,常勝於不爭不費,此為《鬼穀子》之精髓所在。《孫子兵法》側重於總體戰略,而《鬼穀子》則專於具體技巧,兩者可說是相輔相成。
2.鬼穀子,中國歷史上戰國時代的顯赫人物,是「諸子百家」之一,縱橫家的鼻祖,也是位卓有成就的教育家。他原名王詡,自號鬼谷,民間稱為王禪老祖。「鬼谷」之名,由其出生地或隱居地(今河南登封縣內的歸谷山)而得,因「鬼」、「歸」二字同音相近,一音之傳,兼之「鬼」字更富傳奇色彩,故將「歸谷」習稱為「鬼谷」。
最早記載鬼穀子的是司馬遷的《史記》。《史記·蘇秦列傳》中說:「蘇秦者,東周洛陽人也。東事師子齊,而習之於鬼谷先生。」道教認為鬼谷先生為「古之真仙」,曾在人間活了百餘歲,而後不知去向。《鬼穀子》一書完整地保留在道家的經典《道藏》中。
鬼穀子被喻為縱橫家之鼻祖的原因是其下有蘇秦與張儀兩個叱吒戰國時代的傑出弟子〔見《戰國策》〕。另有孫臏與龐涓亦為其弟子之說〔見《孫龐演義》〕。
鬼穀子既有政治家的六韜三略,又擅長於外交家的縱橫之術,更兼有陰陽家的祖宗衣缽,預言家的江湖神算,所以世人稱鬼穀子是一位奇才、全才。他著有《鬼穀子》一書,又叫做《捭闔策》。
民間亦有傳說鬼穀子是命理師的祖師爺。
相傳韓非子,范蠡,狄青均為其弟子
鬼穀子乃非凡人,他招徒弟不挑剔,是人就招,但不是每個都能學會,況且學他術的人都只是學他的一部份,而不是他的全部。
穀子常年隱居雲夢山並在此教徒授藝。張儀、蘇秦、孫臏、龐涓、毛遂、徐福等都是他的弟子。鬼穀子的高徒中,徐福在孫臏、龐涓、蘇秦、張儀、毛遂之後。
孫臏、龐涓主修兵法,兼通武術、奇門八卦。他們耍的時代,大概在秦始皇曾祖父秦孝公的時代。
張儀、蘇秦主修縱橫術(游說、外交)。他們出山略在秦惠王時代和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王時代、秦始皇祖父孝文王只1年就死了。
毛遂、徐福是鬼穀子先生晚期的徒弟。
毛遂耍的時代在秦始皇父親庄襄王時代(呂不韋掌權),曾毛遂自薦在楚魏王會盟時劫持過楚王。
徐福是鬼穀子先生的關門弟子。學辟穀、氣功、修仙,兼通武術。他出山的時候,是秦始皇登基前後,李斯耍的時代。
鬼穀子先生這些徒弟出山時間大約從公元前280年到公元前230年,前後跨度達四五十年。
最有名的徒弟是孫臏,龐涓,張儀和蘇秦等,還有要離,黃石,李牧,魏僚,毛遂,韓非子,范蠡,狄青...還有很多......
但名氣不如這四個。
按<<東周列國>>里的說法:孫子是鬼穀子的好友,不是師徒關系!或許鬼谷是自修成大才的呢 !
『陸』 1個老師的故事(100字以內)
100字太短太難寫啦……
【娟子的老師】
10年前,大巴山深處有一所學校。整個學校只有一間茅屋搭成的教室,只有一個班級,也只有一個老師。
有個放牛娃在山上玩火,不小心把茅屋教室給引燃了。等大家發現時,大火已經快封住了教室門。
教室里的娃子都亂了套,但那位鄉村教師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鎮靜。他一面教孩子們不要慌張,一面將被大火圍困的孩子們一個個往外背。大火已將窄窄的木門完全封住,老師的衣服、頭發和鬍子全都燒焦了。但他並沒有放棄。到最後,教室里只剩下兩名女同學。
老師再一次沖進火海,那兩名女同學正坐在教室里哇哇大哭。老師看了她倆一眼,最後咬咬牙,背起其中一個就往外沖。
燒得通紅的門框呼地一聲砸下,將老師砸了一個踉蹌,但他最後還是背著那個女孩從大火中爬了出來。
他把那個女孩背到安全地帶,然後又急急地沖進了早已變成火海的教室。就在這時,轟的一聲,教室燒塌了。老師和最後那名學生再也沒有出來……
講完這個故事,娟子眼圈都紅了。
我們都猜了出來:「最後救出來的那名女同學就是你,是么?」
「是的。」娟子含淚點點頭,「但你們知道最後那位被老師留在教室里再也沒有背出來的同學是誰么?」我們都搖搖頭。
娟子說:「是老師的女兒呀!」
說完這句話,娟子再也忍不住哭了起來。
『柒』 名人與老師的故事(100字左右)
1、毛澤東向老師敬酒。
1959年6月25日,毛澤東同志到 闊別32年的故鄉韶山,他特意邀請自己在私塾讀書時 的毛禹珠老師一起用飯,席間熱情地為老師敬酒, 毛禹珠不勝榮幸,感慨地說:「主席敬酒,豈敢豈 敢!」毛主席卻笑盈盈地回答:「敬老尊賢,應該應該。」
2、周恩來向老師贈款。
1952年2月,南開大學老校 長張伯岑突患腦塞栓逝世,周總理參加了治喪委員 會並送了花圈,白色緞帶上寫著:「伯岑師千古, 學生周恩來敬輓。」
張伯岑逝世後,總理一直惦記 著張家人的生活,1961年國家困難時期,總理給張伯 岑夫人送去500元人民幣,並囑咐交際處要加倍關照 張夫人和子女。
3、朱德給老師讓座。
1959年初春的一天,朱德同志在 雲南政治學校禮堂和大家一起看戲。開演前,朱德同志正和觀眾談笑,突然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由服務員引了進來。
朱德一眼便認出那位老人原是自己早年在雲南陸軍講武堂學習時的教官葉成林,急忙起身向前,立正敬禮,禮畢又緊緊握住老人的雙手,親切地呼喚:「葉老師」。然後請老人入座,待老人坐定後,他自己才坐下。
4、彭德懷穿便服接見老師。
1957年8月1日,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30周年紀念日。這一天,彭德懷元帥身穿便服,准備去接見北京市中小學部分模範教師 代表。工作人員提醒他說:「彭總,您是國防部長 ,應該穿軍服才好。」
彭總說:「我今天是去見老師,學生見老師應該穿便服……」接見的時候,彭總頻頻微笑著向老師們問好,親切地說:「解放軍要向老師們學習,解放軍要搞現代化建設,要學習 科學文化知識。離開老師們怎麼能行呢?」
5、魯迅百忙中脫身探望老師。
魯迅對壽鏡吾老師 一直很尊敬,他18歲到南京讀書,每當放假回紹興時,不論多忙,總要抽空去看望壽老先生。1902年至 1909年,魯迅遠涉重洋,東渡日本留學,這8年間,魯 迅經常寫信向壽老師匯報自己在異國的學習情況。
1906年6月,魯迅奉母命從日本回紹興,與朱安女士結婚,因時間急促,在紹興只停留了短暫的4天,但他仍從百忙中脫出身來,專程探望了年逾花甲的壽老先生。
『捌』 古今名人與老師的故事有
1、理學家楊時:程門立雪尊師典範
「程門立雪」這一成語家喻戶曉。它出自北宋著名理學家楊時求學的故事。
楊時,將樂縣人,四歲入村學習,七歲能寫詩,八歲能作賦,人稱神童。他十五歲時攻讀經史,熙寧九年登進士榜。
有一年,楊時赴瀏陽縣令途中,不辭勞苦,繞道洛陽,拜著名理學家、教育家程頤為師。時值冬季的一天,楊時因與學友游酢在對某問題有不同看法,為求正解而一起到老師家請教。
他們頂著凜冽寒風來到程頤家時,適逢先生坐在爐旁打坐養神。楊時二人不敢驚動打擾老師,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門外,等候先生醒來。
過了良久,程頤一覺醒來,從窗口發現侍立在風雪中的楊時和游酢,只見他們通身披雪,腳下的積雪已一尺多厚了,趕忙起身迎他倆進屋。此後,「程門立雪」的故事就成為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
2、儒商始祖子貢:尊師至誠孝道楷模
子貢,孔子傑出弟子。後棄官從商,成為孔子弟子中最富有者,商界歷來公認他為「儒商始祖」。
公元前479年,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聖人孔子溘然長逝。
孔子死後,眾弟子皆服喪三年,相訣而去,獨有子貢結廬墓旁,守墓六年,足見師徒情深,尊師之誠,實屬中華尊師孝道楷模第一人。
後人感念此事,建屋三間,立碑一座,題為「子貢廬墓處」。因子貢為孔墓所植為楷樹,後世便以「楷模」一詞來紀念這位聖徒。
3、民族英雄岳飛:尊敬師長終身思慕
岳飛(謚號:武穆王),中國歷史上著名戰略家、軍事家、南宋抗金名將,其軍事才能被譽為宋、遼、金、西夏時期最為傑出的軍事統帥。
岳飛的老師名叫周同,據說他的力氣很大,可以拉開三百斤的弓箭。周同去世後,每到初一、十五,岳飛都一定會到老師的墓前祭拜,並且痛哭一番。
在痛哭後,必定會拿起老師所送的三百斤的弓發出三支箭才回去。他這份念念不忘師恩的真情,正是他日後精忠報國的忠心。
4、唐太宗李世民:教子尊師傳為佳話
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是我國歷史上一個少有的明君,開創了「貞觀之治」唐朝盛世。
李世民懂得國家要興望發達,長治久安,搞好子女教育非常重要,認為教誡太子諸王是「當今日之急」。
因此,他給幾個兒子選擇老師都是德高望重,學問淵博的人。而且,一再告誡子女一定要尊重老師。
一次,太子的老師李綱因患腳疾,不能行走。
怎麼辦呢?在封建社會裡面,後宮森嚴,除了皇帝和他的後妃、子女可以坐轎後,其它官員不要說坐轎,就是出入也是誠惶誠恐的。
唐太宗知道後竟特許李綱坐轎進宮講學,並詔令皇太子親自迎老師。
後來,唐太宗又叫禮部尚書王圭當他第四個兒子魏王的老師。有一天,他聽到有人反映魏王對老師不尊敬。
唐太宗十分生氣,他當著王圭的面批評兒子說:「以後你每次見到王圭,如同見到我一樣,應當尊敬,不得有半點放鬆。」從此,魏王見到老師王圭,總是好好恭迎,聽課也認真了。
由於唐太宗家教很嚴,他的幾個兒子對老師都很尊敬,從不失禮。唐太宗教子尊師也被後人傳為佳話。
5、周恩來向老師贈款
1952年2月,南開大學老校 長張伯岑突患腦塞栓逝世,周總理參加了治喪委員 會並送了花圈,白色緞帶上寫著:「伯岑師千古, 學生周恩來敬輓。」
張伯岑逝世後,總理一直惦記 著張家人的生活,1961年國家困難時期,總理給張伯 岑夫人送去500元人民幣,並囑咐交際處要加倍關照 張夫人和子女。
6、一代偉人毛澤東:尊師重教光輝榜樣
人民領袖毛澤東, 深受全國各族人民的尊敬和愛戴,而他在尊師方面,也為我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
毛禹居,毛澤東小時的私塾老師。1959年, 已是黨和國家主席的毛澤東重回故鄉韶山, 3
毛澤東親自向毛禹居老師敬酒,毛禹居老人說:「主席敬酒, 豈敢豈敢!」毛澤東卻說:「尊老敬賢, 應該應該! 」楊昌濟, 楊開慧的父親,毛澤東在湖南第一師范就學時的老師,毛澤東認為:楊先生是一位「有高尚道德性格的人」。
他常在星期天和節假日到楊先生的住處登門求教, 討論問題,改正筆記,楊先生也特別器重他。
而徐特立老人是毛澤東一直非常敬重的另一位老師,1937年徐老60壽辰時, 毛澤東寫了一封熱情洋溢的賀信,信中說:「您是我20年前的老師,您現在仍然是我的老師,將來必定還是我的老師。」1947年徐老70壽辰時,毛澤東又題詞「堅強的老戰士」送給他,表示尊敬和祝賀。
『玖』 名人的老師的故事
陶行知是我國近代人民教育家。他有一句名言:「人生天地間,各自有稟賦。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他非常重視國民教育,認為「教育是共和國的保障」,因此,他把畢生精力都投入到「教育」這一大事中來。
1923年,他組織了平民教育促進會,編寫《平民千字課》,奔波於全國十幾個省市,致力於平民教育。他把《平民千字課》作為教材,送到平民百姓家裡,勸家家戶戶都要識字讀書。他活動的經費多數都是自己寫書得的稿費。
一次,他得到了1萬多元稿費,拿回家鎖在櫃子里,承擔著所有家務的妹妹看見了,問他:「家裡有老有小,錢也不多,能不能留1/4給家裡用?」陶行知想了想,溫和地說:「我要去南京勞山腳下辦曉庄師范,這錢要作為辦學的經費。我們家雖窮,粗茶淡飯還能維持。中國34000萬農民非但沒有飯吃,更沒有文化。用這錢去辦學校,是為農民燒心香,是盡我們的綿薄之力去幫助他們。你在家裡省著點用,算是幫我去辦大事吧!」妹妹理解了他,默默地點了點頭。
1927年,陶行知辦起了曉庄師范學校,開展鄉村教育活動。1930年4月,國民黨反動政府武力封閉了這所學校,還通緝陶行知。
1932年,陶行知在上海先後創辦了「山海工學團」、「晨更工學團」、「勞工幼兒園」,繼續推行中華普及教育運動。
1939年7月,中國正是抗日戰爭時期。陶行知在四川重慶附近的合川縣為難童創辦育才學校,在普修課外,為一些有特殊才能的兒童,開設音樂、戲劇、繪畫、文學、社會、自然、舞蹈等課,培育人才。這個學校辦得有聲有色,為國家培養了不少專門人才。當時政治形勢緊張,經濟非常困難,為了把學校辦下去,陶行知經常要為募集資金四處奔波,自己的生活也非常艱苦。
盛夏的一天,學生高纓聽說書店到了一些好書,想去看看。可是自己不認識路,就想請陶行知陪他一起去。他來到先生窗前,那情景使他吃了一驚:先生打著赤膊,臉上、身上流淌著汗水,正在伏案疾書。高纓不好意思地把自己的來意告訴先生,沒想到陶行知很快地回答:「現在不成。」高纓失望了,他很奇怪,先生平時最喜歡和學生在一起,也最願意幫助人,今天是怎麼啦?陶行知好像看出了他的疑惑,手指著晾在窗外的襯衫說:「我很高興陪你去書店,可是我的襯衫還沒有干。過一個小時你再來,好嗎?」高纓望著那還在滴水的白襯衫,心想:先生找借口吧?他說了一句「那就算了」,不高興地回去了。
過了一個小時,陶行知穿著還沒干透的白襯衫,笑嘻嘻地來找高纓。高纓還躺在床上生悶氣呢,見了先生,忙起身一起上街。後來,高纓還是想不通,就去問副校長馬侶賢。馬先生說:「大家都知道陶行知是個名人,可是有誰知道,他為了你們這些孩子,幾乎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為了堅持辦學,他把自己的大衣和呢褲子都送到當鋪去了,換來的幾文錢解決了一天的菜金。夏天,他只有一件像樣的襯衫,這也不稀奇呀!」高纓聽著馬先生的話,眼圈紅了,他的耳邊又響起了陶先生上課時講過的話:「為了勞苦大眾,我們吃草也干;為了受苦小孩,我們要飯也干!」他的眼前出現了陶先生和同學們一起喝稀飯,鼓勵大家「勒緊褲帶共度難關」的情景,他彷彿明白了:為了辦學,先生捨得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