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一一的成語是什麼成語故事
1.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領部隊去討伐張綉,天氣熱得出奇,驕陽似火,天上一絲雲彩也沒有,部隊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兩邊密密的樹木和被陽光曬得滾燙的山石,讓人透不過氣來。到了中午時分,士兵的衣服都濕透了,行軍的速度也慢下來,有幾個體弱的士兵竟暈倒在路邊。
曹操看行軍的速度越來越慢,擔心貽誤戰機,心裡很是著急。可是,眼下幾萬人馬連水都喝不上,又怎麼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來向導,悄悄問他:「這附近可有水源?」向導搖搖頭說:「泉水在山谷的那一邊,要繞道過去還有很遠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說,「不行,時間來不及。」他看了看前邊的樹林,沉思了一會兒,對向導說:「你什麼也別說,我來想辦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隊加快速度也無濟於事。腦筋一轉,辦法來了,他一夾馬肚子,快速趕到隊伍前面,用馬鞭指著前方說:「士兵們,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裡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們快點趕路,繞過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們一聽,彷彿已經吃到嘴裡,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許多。
故事出自《世說新語·假譎》。成語「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2.退避三舍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忘十幾年。
經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❷ 什麼什麼什麼的成語是什麼成語故事
成語故事是我國歷史的一部分,成語是歷史的積淀,每一個成語的背專後都有一個含義深遠的屬故事.經過時間的打磨,千萬人的口口叮傳,每一句成語又是那麼深刻雋永、言簡意賅.閱讀成語故事,可以了解歷史、通達事理、學習知識、積累優美的語言素材.所以,學習成語是青少年學習中國文化的必經之路.成語故事以深刻形象的故事典故講述一些道理.成語就是有道理的詞語,它奠基著我國的文化之熙.後來被編譯成《成語故事》系列圖書.
❸ 什麼叫成語故事
成語故事有:刻舟求劍、畫蛇添足、指鹿為馬、揠苗助長、亡羊補牢、掩耳盜鈴、一葉障目等等。
1、刻舟求劍
戰國時,楚國有個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隨身攜帶的一把寶劍掉落江中。船上的人對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國人似乎胸有成竹,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個記號,並向大家說:「這是我寶劍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個記號。」
大家雖然都不理解他為什麼這樣做,但也不再去問他。船靠岸後那楚國人立即在船上刻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撈取掉落的寶劍。撈了半天,不見寶劍的影子。他覺得很奇怪,自言自語說:「我的寶劍不就是在這里掉下去嗎?我還在這里刻了記號呢,怎麼會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紛紛大笑起來,說:「船一直在行進,而你的寶劍卻沉入了水底不動,你怎麼找得到你的劍呢?」其實,劍掉落在江中後,船繼續行駛,而寶劍卻不會再移動。像他這樣去找劍,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2、畫蛇添足
古代楚國有個主管祭祀的官員,把一壺酒賞給來幫忙祭祀的門客。門客們互相商量說:「大家一起喝這壺酒不足夠,一個人喝它還有剩餘。要不大家一起在地上比畫蛇,誰先畫好,誰就喝這壺酒。」
一個人最先完成了,拿起酒壺准備飲酒,於是左手拿著酒壺,右手畫蛇,說:「我還能夠為它畫腳呢!」他還沒有畫完蛇的腳,另一個人的蛇就畫好了,那個人搶過他的酒壺,說:「蛇本來沒有腳,你怎麼能給它畫腳呢?」隨後喝完了那壺酒。那個給蛇畫腳的人,最終失去了那壺酒。
3、指鹿為馬
趙高想要叛亂(篡奪秦朝的政權),恐怕各位大臣不聽從他,就先設下圈套設法試探。於是帶來一隻鹿獻給二世,說:「這是一匹馬。」二世笑著說:「丞相錯了吧?您把鹿說成是馬。」問身邊的大臣,左右大臣有的沉默,有的故意迎合趙高說是馬,有的說是鹿,趙高就在暗中假借法律中傷(或陷害)那些說是鹿的人。以後,大臣們都畏懼趙高。
4、揠苗助長
有個擔憂他的禾苗長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國人,一天下來十分疲勞但很滿足,回到家對他的家人說:「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他兒子聽說後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的情況),然而苗都枯萎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長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為禾苗長大沒有用處而放棄的人,就像是不給禾苗鋤草的懶漢。妄自幫助它生長的人,就像這個拔苗助長的人,不但沒有好處,反而害了它。
5、掩耳盜鈴
春秋時候,晉國世家趙氏滅掉了范氏。有人趁機跑到范氏家裡想偷點東西,看見院子里吊著一口大鍾。鍾是用上等青銅鑄成的,造型和圖案都很精美。小偷心裡高興極了,想把這口精美的大鍾背回自己家去。可是鍾又大又重,怎麼也挪不動。他想來想去,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把鍾敲碎,然後再分別搬回家。
小偷找來一把大錘子,拚命朝鍾砸去,咣的一聲巨響,把他嚇了一大跳。小偷著慌,心想這下糟了,這鍾聲不就等於是告訴人們我正在這里偷鍾嗎?他心裡一急,身子一下子撲到了鍾上,張開雙臂想捂住鍾聲,可鍾聲又怎麼捂得住呢!鍾聲依然悠悠地傳向遠方。
他越聽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雙手,使勁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鍾聲變小了,聽不見了!」小偷高興起來,「妙極了!把耳朵捂住不就聽不進鍾聲了嗎!」他立刻找來兩個布團,把耳朵塞住,心想,這下誰也聽不見鍾聲了。於是就放手砸起鍾來,一下一下,鍾聲響亮地傳到很遠的地方。人們聽到鍾聲蜂擁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❹ 成語故事
「東窗事發」的由來
「東窗事發」這個成語在現今是密謀敗露的意思。但它的緣起是基於一個傳說。田汝成的《西湖游覽志余》卷四記載:相傳秦檜殺岳飛時,秦檜和他的妻子王氏在東窗下密謀策劃。後來秦檜死了,在地獄里受盡千般苦。其妻王氏便給他做道場,叫道士到陰曹探訪。秦檜對道士說:「可煩傳語夫人,東窗事發矣。」元代孔文卿依此傳說作雜劇《秦太師東窗事犯》,昆劇《瘋僧掃秦》是據其第二折改編的。
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為非作歹,必有東窗事發之時。
「五花八門」小考
「五花八門」現在多比喻事物繁多,變幻莫測。而在古代,「五花八門」卻各有所指。
五花是:一、金菊花:指賣茶花的女人;二、木棉花:指上街為人治病的郎中;三、水仙花:指酒樓上的歌女;四、火棘花:指玩雜耍的人;五、土牛花:指挑夫。
八門是:一門巾:指算命占卦的人;二門皮:指賣草葯的人;三門彩:指變戲法的人;四門掛:指江湖賣藝的人;五門平:指說書評彈的人;六門團:指街頭賣唱的人;七門調:指搭篷扎紙的人;八門聊:指高台唱戲的人。
「望梅止渴」小考
「望梅止渴」的典故發生在哪裡?《世說新語·假譎》中曾說: 「魏武行役,失汲道,軍皆渴,乃令曰: 『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但是沒有交代地點。據《歷陽典錄》和《巢湖風物志》載: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曹*伐吳,領兵十萬,從許昌南下,路過安徽含山縣梅山,將士口渴心焦,找不到水喝。曹*心生一計,指著前方說:前山有一片大梅林,梅子很多,又甜又酸,可以解渴。將士聽說都流出口水,也就不那麼渴了。
現在梅山北麓烏龜坡石壁上還留有前人刻的「曹*行軍至此望梅止渴」十個大字。宋代王安石來這里游覽時曾寫有一首詩,其中兩句是: 「將軍馬上設良謀,遙望青山指梅樹」。明人戴重寫有《梅山梅花》詩:「千里吳江春水深,許君飲馬望江潯。空山花樹無人跡,枉被曹瞞指到今。」
「目不識丁」的由來
人們稱文盲為「目不識丁」,意為「丁」字都不識,可見其不通文字的程度,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因為「目不識丁」一詞的由來,自有其演化形成的過程,追根溯源,首先緣起於《唐書·張宏靖傳》:「背挽兩石弓,不如識一丁字。」在竇蘋《唐書音訓》中,則雲:「丁恐當作個」,也就是說,「不如識一丁字」中的「丁」,應當是「個」字之誤。宋人吳曾《能改齋漫錄》亦認為如此,說明《唐書》所雲確為「目不識一個字」。由於印刷或書寫之誤,一般讀者又不深究,故而流傳為「不如識一個丁字」,後演為「不識一丁」,或曰「目不識丁」。
「兩袖清風」小考
古往今來,凡為官清廉,不貪錢財者,常以「兩袖清風」自譽。說起它的由來,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
明朝正統年間,宦官王振以權謀私,每逢朝會,各地官僚為了討好他,多獻以珠寶白銀。巡撫山西河南的於謙每次進京奏事,總是不帶任何禮品。他的同僚勸他說:「你雖然不獻金寶,攀求權貴,也應該帶一些著名的土特產如線香、蘑菇、手帕等物,送點人情呀!」於謙笑著舉起兩袖風趣地說:「帶有清風!」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由來
成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多年來流行一種說法,認為是顧炎武說的。但出自顧炎武的哪一本書。卻從未有人點明。劉潔修對顧炎武的著述一一翻檢,僅在《日知錄》卷十三《正始》篇中發現如下一段話: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辯?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劉潔修繼續查索,終於在《飲冰室合集》中找到答案:夫以數千年文明之中國,人民之眾甲大地,而不免近於禽獸,其誰之恥歟?顧亭林曰:天下興亡,匹夫之賤,與有責焉已耳! (《飲冰室合集·文集之一·辨法通論·論幼學》)今欲國恥之一灑,其在我輩之自新……夫我輩則多矣,欲盡人而自新,雲胡可致?我勿問他人,問我而已。斯乃真顧亭林所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也。(同上,《文集之三十三,痛定罪言·三》)劉潔修經過考辨之後,認為按照語言發展運用的實際,「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語意本於顧炎武,而八字成文的語型則出自梁啟超。
「十惡不赦」的來歷
「十惡不赦」的說法,初見於唐朝。根據唐律的規定,十惡大罪的具體內容如下:一曰謀反,即以各種手段反對以專制君主為代表的封建國家統治的行為。二曰謀大逆,即預謀毀壞宗廟山陵及宮闕的行為。三曰謀叛,主要是指本朝官吏背叛朝廷而投奔外國或投降偽政權的行為。四曰惡逆,主要是指毆打和謀殺尊親屬的行為。五曰不道,是指殺無死罪者或殺人後而肢解的行為。六曰大不敬,凡對專制君主的人身及尊嚴有所侵犯之行為,都可認為是大不敬。七曰不孝,就是子女不事父母者。八曰不睦,即親族之間互相侵犯的行為。九曰不義,就是卑下侵犯非血緣尊長的行為。十曰內亂,即家族間犯奸的行為。
「解鈴系鈴」溯源
「解鈴還須系鈴人」的成語出自於一個故事,而這個故事發生在金陵(今南京)。
據明代瞿汝稷編佛家禪宗語錄《指月錄》卷二十三「法燈」載:金陵清涼寺(遺址在今清涼山公園內)有一位泰欽法燈禪師,性格豪放,平時不太拘守佛門戒規,寺內一般和尚都瞧不起他,唯獨法眼禪師對他頗器重。有一次,法眼在講經說法時,詢問寺內眾和尚道:「系在老虎頸項上的金鈴,誰能夠去把它解下來?」大家再三思考,都回答不出來。這時,法燈剛巧走過來,法眼又向他提出這個問題。法燈不假思索地答道:「只有那個把金鈴繫到虎頸上面去的人,才能夠把金鈴解下來。」法眼聽後,認為法燈頗能領悟佛教教義,便當眾贊揚了他。
後人,人們就用「解鈴系鈴」 (又作解鈴還須系鈴人)這個成語,來比喻一件事情出了問題,仍須由做此事的人自己去解決。
「永垂不朽」索源
「永垂不朽」一詞是由「死而不朽」演化而來的,指偉人或名人光輝的業績和偉大的精神永遠流傳,不會磨滅。
「永垂不朽」一說最早見於《左傳·襄公二十四年)。據該書記載,春秋時,晉國的范宣子問穆叔:「古人說『死而不朽」,是什麼意思?」穆叔在聽取了范宣子的意見後說:「我聽說,最偉大之處是德行上有建樹,其次是功業上有成就,再次是言論上有創造,德行、功業、言論這三者,即使過了很久時間,也不會消失,這就叫不朽。」這就是「永垂不朽」一詞的淵源。
「葉落歸根」溯源
遠在海外的中華赤子常用「葉落歸根」來表示思念故土之情。葉落歸根一詞的意思最早見於《苟子·致仕篇》,原句是:「水深而回,樹落(則)糞本」。這在《漢書·翼奉傳》的注里被引申為「木落歸本,水落歸末」。當時的語義比較淺顯,也比較接近「葉落歸根」這句俗話了。宋人所作的佛教書籍《傳燈錄》便明確出現了這句俗話,其中有雲: 「六祖慧能涅磐時,答眾曰:葉落歸根,來時無口」。後來,陸放翁乾脆把這名俗話納入詩中,作成「雲閑望出岫,葉落喜歸根」的佳句。
「開卷有益」的由來
「開卷有益」是一句鼓勵人們讀書的話,意思是說,只要你常常打開書本讀下去,就一定會有所收獲的。但你是否知道它的出處呢?
這是一句成語,原出自宋太宗趙匡義之口。據宋人王辟之所著《澠水燕談錄》記載:「太宗日閱《御覽》三卷,因事有缺,暇日追補之,嘗曰:『開卷有益,朕不以為勞也』。」
所提《御覽》,系指《太平御覽》,為宋初四大類書之一。該書由宋太宗親命大臣李肪等編纂,自太平興國元年,初名《太平總類》,或稱《太平類編》。全書共一千卷,引書浩博,多至一千六百九十種。其中漢人傳記百餘種,舊地誌兩百餘種,皆為當今佚書,故此,這是一部十分珍貴的大型類書。書成,即呈皇上御審。宋太宗每天閱讀三卷,即使有事耽誤了,也得趁空閑時間補讀;因此,「不以為勞」,花了一年的時間,堅持把這部洋洋巨著從頭至尾全部讀完,並親作題簽,將其更名為《太平御覽》。這就是「開卷有益」及《太平御覽》的由來。
❺ 成語故事《一一一一一》出自《三字經》的勤學篇。
囊螢映雪
五子登科
孟母三遷
孟母斷機
祖瑩學詩
黃香溫席
孔融讓梨
孔子相師
趙普夜讀
孫敬懸發
蘇秦刺股
車胤囊螢
孫庸映雪
買巨負薪
李密掛角
蘇洵發憤
梁灝奪魁
李泌賦棋
文姬辨琴
韋賢教子
道韞柳絮
劉宴正字
無疑灬戦團 【航仔】
為您解答
如果您覺得滿意的話請採納
祝您早日解決問題(*^__^*)...
送您一份真誠,望您回報一個滿意答案,您的滿意是我們最大的追求
NO.213611 真誠為您服務
❻ 有什麼成語故事
1、寓言成語故事:
濫竽充數、畫蛇添足、守株待兔、刻舟求劍、掩耳盜鈴、買櫝還珠、自相矛盾、拔苗助長、亡羊補牢、杯弓蛇影
2、歷史成語故事:
背水一戰、望梅止渴、紙上談兵、三顧茅廬、卧薪嘗膽、四面楚歌、指鹿為馬
3、神話成語故事:
畫龍點睛、攀龍附鳳、屠龍之技、葉公好龍、精衛填海、八仙過海、開天闢地
4、三國成語故事:
三顧茅廬、草船借箭、桃園結義、曹操獻刀、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煮酒論英雄、過五關斬六將、連環計、官渡之戰、長坂橋、借東風、火燒赤壁、華容道、三氣周瑜、刮骨療傷、白帝城、火燒連營
❼ 成語故事有哪些
成語故事有:
1、濫竽充數成語故事:這則成語的濫是失實,與真實不符,引申為矇混的意思;竽是一種簧管樂器;充數是湊數。指沒有真才實學的人混在行家裡充數,或是以次充好,有時也用作自謙之辭。
這個成語來源於《韓非子.內儲說上》,齊宣王使人吹竿,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潛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戰國時期,齊宣王非常喜歡聽人吹竽,而且喜歡許多人一起合奏給他聽,所以齊宣王派人到處搜羅能吹善奏的樂工,組成了一支三百人的吹竽樂隊。而那些被挑選入宮的樂師,受到了特別優厚的待遇。
當時,有一個游手好閑、不務正業的浪盪子弟,名叫南郭。他聽說齊宣王有這種嗜好,就一心想混進那個樂隊,便設法求見宣王,向他吹噓自己是一名了不起的樂師,博得了宣王的歡心,把他編入了吹竽的樂師班裡。可笑的是,這位南郭先生根本不會吹竽。
每當樂隊給齊宣王吹奏的時候,他就混在隊伍里,學著別的樂工的樣子,搖頭晃腦,東搖西擺,裝模做樣地在那兒吹奏。
因為他學得維妙維肖,又由於是幾百人在一起吹奏,齊宣王也聽不出誰會誰不會。就這樣,南郭混了好幾年,不但沒有露出一絲破綻,而且還和別的樂工一樣領到一份優厚的賞賜,過著舒適的生活。
後來,齊宣王死了,他兒子齊潛王繼位,潛王同樣愛聽吹竽。只有一點不同,他不喜歡合奏,而喜歡樂師門一個個單獨吹給他聽。
南郭先生聽到這個消息後,嚇得渾身冒汗,整天提心吊膽的。心想,這回要露出馬腳來了,丟飯碗是小事,要是落個欺君犯上的罪名,連腦袋也保不住了。所以,趁潛王還沒叫他演奏,就趕緊溜走了。
5、紙上談兵成語故事:趙括從小學習兵法,自以為天下沒有人能夠與其匹敵。他的父親趙奢曾經評論說:「打仗是非常危險的事情,而趙括把它說得太容易了,假使將來趙國不任命他為將軍,那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拜他為將軍,導致趙軍大敗的人必定是趙括無疑。」
後來趙括果然代替廉頗做了大將軍,長平一戰被秦將白起打敗,四十萬趙軍全部被消滅,趙括自己也戰死了。
❽ 什麼是成語故事
成語故事是我國歷來史的一部分,成語源是歷史的積淀,每一個成語的背後都有一個含義深遠的故事。經過時間的打磨,千萬人的口口叮傳,每一句成語又是那麼深刻雋永、言簡意賅。閱讀成語故事,可以了解歷史、通達事理、學習知識、積累優美的語言素材。所以,學習成語是青少年學習中國文化的必經之路。成語故事以深刻形象的故事典故講述一些道理。成語就是有道理的詞語,它奠基著我國的文化之熙。後來被編譯成《成語故事》系列圖書。
例子:
樂不思蜀
三國時期,劉備占據蜀地,建立蜀國。他死後,兒子劉禪繼位,又稱
❾ 有什麼成語故事,連著故事的。
成語故事有很多,給你舉了以下一些,可以自行搜索!
三國演義成語故事 望梅止渴 畫餅充飢 三顧茅廬 草船借箭
寓言故事的成語 疑鄰盜斧 拔苗助長 不可救葯 畫餅充飢
歷史故事的成語 毛遂自薦 卧薪嘗膽 聞雞起舞 虛位以待
四字成語故事 蘇秦刺股 負薪掛角 映雪囊螢 天道酬勤
❿ 有關歷史的成語故事有哪些
1、一葉障目
楚地有一個人,家境貧寒,窮困潦倒。他讀了《淮南子》,看到書上有這樣的記載:螳螂在捕蟬時用樹葉遮住自己的身體,其它小昆蟲就看不見它,(要是有人能得到那片樹葉)就能用它隱藏自己的身體。
他十分高興,於是跑到一棵樹下抬頭仰望,希望找到那片螳螂在捕蟬時用來遮蔽自己的樹葉。偶然發現了,就伸手摘下來。不料失手,那片樹葉竟飄落地下。樹下原本就有落葉,(混在一起)再也無法辨認。
於是,他索性將落葉全部掃起,收了足足有幾斗回家。 抱回家後,他一片一片地輪番拿樹葉來遮住自己的眼睛,問他妻子:「你還能看見我嗎?」開始,妻子一直說:「能看見。」後來,折騰了一整天,妻子於是疲倦不堪,很不耐煩,便騙他說:「看不見了!」
這人一聽心裡暗暗大喜,急忙將選出的樹葉揣在懷里,跑到街上去。到了鬧市,他舉著樹葉,旁若無人,當面拿別人的東西。
結果被官府差吏當場抓住,押送縣衙。縣官審問他的時候,他老老實實地敘述了事情的始末。 縣官聽了,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知道他是個書獃子,訓斥了一頓就把他釋放了,並沒有懲治他。
2、聞雞起舞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盪、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
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司,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後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志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一次,半夜裡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乾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
劉琨欣然同意。於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
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3、亡羊補牢
這故事出自「戰國策」。戰國時代,楚國有一個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對楚襄王說: 「你在宮裡面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你。你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一定要危險啦!」
襄王聽了,很不高興,生氣罵道:「你老糊塗了嗎?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一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麼不幸。
如果你一直寵信這個人,楚國一定要滅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躲一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
庄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 北)。這才覺得庄辛的話不錯,趕緊派人把庄辛找回來,問他有什麼辦法;庄辛很誠懇地說:「我聽說過,看見兔子牙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
4、盲人摸象
據古代印度佛經中講,古時印度有一個小國,國王名叫鏡面王。他信奉釋迦牟尼的佛教,每天都拜佛誦經,十分虔誠。可是,國內當時流行著很多神教巫道,多數臣民被它們的說教所迷惑,人心混亂,是非不明,很不利於國家的治理。
鏡面王很想讓其臣民們都歸依佛教,於是就想出了一個主意:用盲人摸象的現身說法教育誘導他們。鏡面王吩咐侍臣說:「你找一些完全失明的盲人到王城來。」使者很快就湊集了一群盲人,帶領他們來到王宮。
使者走進宮殿向鏡面王稟報說:「大王,您吩咐找的盲人現已帶到殿前。」鏡面王說:「你明天一早帶領盲人們到象苑去,讓他們每人只能觸摸大象身體的一個部位,然後馬上帶他們來王宮前廣場。」
第二天上午,鏡面王召集所有的大臣和數萬平民聚集在王宮前的廣場上,沸沸揚揚的人們交頭接耳 ,誰也不知道國王將要宣布希么重大的事情 。不一會 ,使者領著盲人們來到了鏡面王的高座前,廣場上的人們頓時安靜了下來。
鏡面王向盲人們問道:「你們都摸到大象了嗎?」盲人們齊聲回答說:「我摸到大象了!」鏡面王又說:「你們每個人都講述一下大象是什麼模樣的!」摸到大象腿的盲人首先站出來說:「稟告聖明的國君,大象就像一隻盛漆的大圓桶。」
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說:「大王,大象應該像一把掃帚。」摸到大象腹部的盲人說:「大王,大象確實像大鼓。」隨後,摸到大象頭部的說大象像大勺子,摸到大象牙的說大象像牛角,摸到大象尾巴後部的說大象像棍杖,摸到大象耳朵的則說大象猶如簸箕。
最後,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說:「聖明的大王,大象實在像一根粗繩索。」
一群盲人分成了幾伙,吵吵嚷嚷,爭論不休,都說自己正確而別人說的不對。他們又紛紛到鏡面王前爭辯說:「大王!大象的模樣確實像我說的那樣!」這時,在場的臣民見此都大笑不止,鏡面王也意味深長地看著眾人笑了起來。
5、掩耳盜鈴
春秋時候,晉國世家趙氏滅掉了范氏。有人趁機跑到范氏家裡想偷點東西,看見院子里吊著一口大鍾。鍾是用上等青銅鑄成的,造型和圖案都很精美。小偷心裡高興極了,想把這口精美的大鍾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鍾又大又重,怎麼也挪不動。
他想來想去,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把鍾敲碎,然後再分別搬回家。
小偷找來一把大錘子,拚命朝鍾砸去,咣的一聲巨響,把他嚇了一大跳。小偷著慌,心想這下糟了,這鍾聲不就等於是告訴人們我正在這里偷鍾嗎?
他心裡一急,身子一下子撲到了鍾上,張開雙臂想捂住鍾聲,可鍾聲又怎麼捂得住呢!鍾聲依然悠悠地傳向遠方。他越聽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雙手,使勁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鍾聲變小了,聽不見了!」
小偷高興起來,「妙極了!把耳朵捂住不就聽不進鍾聲了嗎!」他立刻找來兩個布團,把耳朵塞住,心想,這下誰也聽不見鍾聲了。於是就放手砸起鍾來,一下一下,鍾聲響亮地傳到很遠的地方。人們聽到鍾聲蜂擁而至把小偷捉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