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要有所畏懼的故事

要有所畏懼的故事

發布時間: 2021-03-15 01:41:17

❶ 古代無所畏懼成功的例子

無所畏懼,
1.班超36人滅西域數十國
2.南北朝時期,陳慶之7000騎兵北伐,大獲成功
3.王玄策破印度,懲戒不臣
4.辛棄疾 50騎破萬人大營,斬殺叛徒

❷ 求戴厚英的<人應該有所畏懼>

戴厚英《人啊人》

戴厚英
一位誠實的作家一個真正的人
蕭乾
一生謹小慎微的人大概永遠不會犯錯誤,挨批評,因而也不需寫檢討。然而人要沒點楞角,成天價四平八穩地打發日子,一舉一動去琢磨周圍的氣氛,望著各方的眼色行事,那種活法實在無趣,那麼過一輩子也寡然乏味。
戴厚英的為人正相反。她不但性格剛強,而且對待一切事物都觀點明確,有時甚至難免走極端。不怕,因為她一旦醒悟後,就絕不文過飾非,而且會坦誠地糾正自己。例如在人道主義問題上,她極左過,而且出於真誠。但當她認識自己的失誤時,她有勇氣並且毫不猶豫地公開否定自己,從而在八十年代初寫出了影響深遠的《人啊,人!》。
說起戴厚英,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她在自我認識上的坦率。她在批評旁人時不留情面,她對自己也更是這樣。
戴厚英是一個誠實的人。她對旁人認真,對自己也丁是丁,卯是卯,絕不馬虎。這說來容易,實踐起來卻很難。恰如其分地批評旁人不易,准確的自我批評難度更大。
論年齡,我和厚英是隔代人。我們之間可說是忘年交。1949-1979年間,神州大地接連發生幾次大折騰,把人心都搞亂了。人民共和國成立時,她才只有十一歲。厚英基本上是在紅旗下長大的。她積極向上,敢打敢沖,因而在動盪的年月里,也做過日後反悔的事。問題不在於她那個時期說了些什麼,做了些什麼,而在於她的動機:她是出於真誠。後來她在認識上起了變化,那也是反思的結果。
前年八月她在家中慘遭殺害一事,在國內外曾引起強烈反響。這樣卓越的作家,竟死於一個愚昧兇殘的歹徒之手,這真是難以想像的。
厚英住在上海,心卻總依戀著生她養她的安徽。她多次為家鄉賑災而解囊,且計劃退休後回鄉去振興教育,濟老扶貧。她總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厚英為人光明磊落,性格直爽坦率,是非分明,作品富有強烈的使命感,1987年初,我和潔若曾在香港與她同看改編成話劇、用粵語演出的《人啊,人!》。我一面聽著男主角謳歌人道主義思想的大段獨白,一面對作者敢於探討人性,呼喚人性的膽量由衷地感到欽佩。
厚英是位深深地紮根於家鄉的鄉土作家。她具有豐富的人生經歷,深厚的文學理論根底和旺盛的創作力。如假以天年,本可大有作為。不幸竟遭到這樣的慘死。這是當代中國文學史上的巨大損失!
感謝安徽文藝出版社及時印出這八卷厚英的遺作。這里是淮河女兒戴厚英畢生的愛與恨,她的信念與期望。厚英的鮮明形象必將永遠留在千千萬萬讀者的心中。
1998年1月25日於北京醫院病房中

坎坷的人生道路
吳中傑

1997年8月,戴厚英遇害一周年之際,她的女兒戴醒帶領全家回國來為她母親掃墓。戴醒說,她很想為她母親出版一套較完備的文集,以資永久的紀念,但她遠在美國,無法料理此事,因此,想委託高雲和我來編輯文集並聯系出版事宜。我們與厚英是幾十年相交的老朋友,她的慘死景象永遠無法在我們的腦子里抹去,為她做點紀念工作,使她的作品能夠更好地流傳,是義不容辭的。此事得到了厚英家鄉的安徽文藝出版社的支持,我們商定出版一套8卷本的《戴厚英文集》。
厚英生前曾經出版過不少書:有長篇小說、中短篇小說集、散文集、自傳,其中有些在文壇上還引起過強烈的反響。但她有些作品是在香港出版的,大陸上沒有發行過,如《往事難忘》、《風水輪流》、〈空中的足音〉、《戴厚英隨筆集》;有些則尚未結集出版,如許多散文和一部分短篇小說;還有自傳下冊《做人·作文·我的故事》,則是從她的電腦里調出來的未完成稿,現在都收在這套8卷本文集中。對於大陸上廣大的讀者來說,這里有將近一半的內容還是新鮮的。
由於篇幅的限制,散文只能出一卷,所以有所刪落;她的評論文章大都寫於文革以前和文革之中,用她自己的話說,那些都是腦袋還沒有長在自己脖子上,而作為別人的寫作工具時所寫的東西,觀點當然是"左"的,這是當時的社會思潮所致。這些文章,對研究者來說,自然具有歷史資料的意義,但對於一般讀者,則已無閱讀價值,所以本文集沒有收入。以後如有人編輯出版(戴厚英研究資料》,倒是應該收入她的理論文章的,因為這些文章畢竟反映了她青年時代的思想軌跡。

戴厚英生於1938年3月,安徽穎上縣人。在她出生的前一年,抗日戰爭爆發了。所以她一生下來,就面臨著民族的深重災難。她是在母親的懷抱中、在獨輪車上"跑反"長大的。
厚英的祖父是一個破落戶子弟。因為祖上做過武官,門前立過牌坊,所以他思想上永遠背著一個"光榮門第"的包袱,治家亦頗專制。但隨著時代的變遷,戴家的光榮是一去不復返的了,他只能靠經營土布為生。到了厚英父親這一輩,就成為正式的生意人。但經營的也不是什麼大生意,而是鄉鎮上的小雜貨鋪。
在當時的中國,特別是在農村,這樣的家境也就算是相當不錯的了。所以作為一個女孩子,厚英還能夠上學讀書,而且從不缺少學慣用品。當然,這與厚英從小聰明也有關系,她的大姐就沒有這樣的福氣。
厚英在上學之前就由祖父教識了許多字,所以一入學,學習成績就比較突出。而且,她還有一個特點:思維敏捷,口才出眾。他父親常把她帶到人前去顯耀,讓她與大人辯論,每每獲勝。她在小學六年級時,獲得全校演講比賽第一名,背著獲獎的藍布書包,很是引人注目。厚英的中學時代是在解放初期度過的,那時,政府常常要學生配合政治任務展開宣傳活動,並以此來衡量他們的政治積極性。不但土地改革、鎮壓反革命、抗美援朝、三反五反等大運動要配合宣傳,而且反投機倒把、實行婚姻法等政事,也要組織宣傳隊。這些工作,厚英當然是很積極地投入,她成為一個革命宣傳員,秧歌隊、腰鼓隊、演劇隊,都少不了她。她那時演過很多戲:《白毛女》、《赤葉河》、《血淚仇》、《劉胡蘭》......,演得有聲有色。這些活動雖然耽誤了不少讀書時間,但也進一步培養了她的口才和工作能力。
厚英少年時代形成的性格特點和才於,對她一生都有很大影響。她的敏捷思維能力和出眾的才華,有助於她取得很大的文學成就,而過於要強的個性和不肯讓人的鋒利言辭,又使她難以處理好人際關系。
性格即命運。厚英一生坎坷的命運,既取決於時代的風濤,也導源於她自己的性格。這就是她為什麼把自己的自傳取名為《性格·命運·我的故事》的緣故。

1956年,厚英考進了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在這里,她經歷了階級斗爭風雨的試煉。
厚英是做著作家夢走進大學中文系的,她入學的那一年,正是解放後文化界學術空氣最祥和的時候。中共中央召開了關於知識分子問題會議,周恩來總理在他的主題報告中強調了知識分子的進步性和他們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作用,並且發出了"向科學進軍"的號召。接著,毛澤東主席又提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藝學術方針,鼓勵文人學者進行鳴放。知識分子感到了春天的氣息,他們卸下了思想改造運動以來背上的思想包袱,一下子變得活躍起來。
在這樣的環境中,厚英覺得自己的前途充滿了希望。她和許多同學一樣,認真地響應黨的號召,努力向科學進軍。聽課之餘,她天天到圖書館搶位置,面對著那麼多從來沒有見過的古今中外書籍,更加感到知識的飢渴。她狼吞虎咽地閱讀,那一年的確讀了不少書。而且閱讀興趣也轉變了。從解放初期的愛讀解放區作品和蘇聯文藝,變為沉迷在18-19世紀西歐和俄羅斯的藝術世界中。在這里,她不但領略歐洲風情,而且還接受了他們的民主思想。這種民主思想與她原有的倔犟性格相結合,就加強了她的自我主體意識。
然而,好景不常,風雲多變。鳴放不久,事情就起了變化,"反右"斗爭開始了。一些民主黨派的頭面人物和知識界人士,經過多次動員才下定決心參加鳴放,因為他們被號召要積極幫助共產黨整風。卻不料這是一個"陽謀",目的是引蛇出洞。瞬息之間,他們的鳴放就被指責為反黨反社會主義的右派言論,報紙上用大字標題、大塊文章來進行揭露、批判,學校、機關則不斷地召開辯論會。批判會,要把他們批倒批臭。
對於報紙上揭露的那些全國性大右派,厚英不甚了解,當然是相信報上所說的。但對於身邊所發生的事,她卻產生了疑惑。許傑是她們的系主任,而且是知名的進步作家,當時還擔任民盟上海市委副主任,白發蒼蒼,老成持重,平時深受同學們的愛戴,現在卻被指責為編造謊言攻擊校黨委。開始還有為他辯護的大字報,他自己也表示以人格擔保,他所說的都是事實,而黨委在公布他的發言時,歪曲了原意;但黨委書記卻站出來說,他以黨性擔保,黨委絕對沒有歪曲許傑的原意,於是批判升溫了。一邊是系主任,一邊是黨委書記,一邊以人格擔保,一邊以黨性擔保,兩者之間,到底應該相信誰呢?厚英困惑了,許多同學都困惑了。她和兩位同學一起寫出大字報,要求黨委書記和許傑教授在大草坪上進行公開辯論,以明是非。這種西方式的民主思想,大概就是她大量閱讀歐洲文藝作品所受的影響,真可謂"中毒"不淺也,其實它並不適合我們的東方國情。我們所奉行的,是《紅樓夢》中的哲學:不是東風壓倒西風,便是西風壓倒東風。辯論雲雲,只不過是裝裝樣子,實際上並沒有平等發言的權利,因為民主只不過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為了要達到揪出"右派分子"的目的,就不允許對手有擺出事實進行申辯的餘地。既然黨委書記出來說話了,許傑的"右派"命運也就無可逃遁。於是厚英這張要求黨委書記和許傑面對面辯論的大字報,就把自己處於十分被動的地位。
好在她們的領導沒有將厚英向右面推,而是往左面拉,這叫做"爭取中間派"吧。被爭取的戴厚英,趕快向左轉,積極投入斗爭。以她言詞的鋒利,批判起"右派言論"來,當然就顯得咄咄逼人了。她因此得了"小鋼炮"的稱號。這一方面是為了"將功補過",所以要表現得格外積極些;另一方面,也是她喜歡出人頭地的性格使然。
但正當她在學校里端正立場,積極地投入"反右斗爭",並且引起了人們的注意時,她的後院卻出了問題。在安徽老家,她那老實巴交的父親也被動員得參加鳴放了,因為對統購統銷政策提了一點意見,被打成了"右派分子";她的叔父則因所工作的店家失竊,被誣為"監守自盜",申辯不清,被迫自殺了,--後來雖然抓住了盜賊,但人死不能復生,給家屬留下了無可擺脫的悲哀。這兩件事,對厚英的打擊當然很大。現在擺在她面前的是兩條路:要末從此消沉,要末以更革命的姿態來表現自己。消沉不適合戴厚英的性格,而且當時愈來愈左的形勢也不允許她消沉,因為一消沉就會沉入深淵。形勢逼得她只有向左,緊跟。何況,在當時不斷地反右派、反右傾和反對修正主義的政治思想教育下,青年們都以為只有左的思想才是革命的。
就在這樣不停頓地向左轉的形勢下,厚英度過了她的大學生活。

然而,就在厚英即將從大學畢業的時候,又發生了一件影響她此後生活道路的事。
1960年2月25日,中國作家協會上海分會召開了以"高舉毛澤東思想紅旗,批判資產階級文藝思想"為主題的會員大會。這個會,開了很長時間,到4月13日才宣布閉幕,稱之為49天會議。
據當時的傳媒報道說,這個會議是為"貫徹上海市委文教會議的精神"而召開的,是"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迅速發展和社會主義革命愈益深入"的表現。這就是說,這次49天會議是當時中共上海市委策劃的,是1957年那場運動的繼續。
如果說,那時把1957年的"反右運動"看作是一場兩個階級兩條道路的政治思想斗爭,那麼,1960年的批判運動,就是有意把這場斗爭引向學術文藝思想領域。會議初期,也是以討論的方法來"引蛇出洞",到了一定時候,就大張旗鼓地進行批判。大概是因為有57年的經驗教訓之故,從一開始,作家們的發言就很謹慎,但還是確定了批判的重點對象,所根據的主要不是他們的發言,而是他們原有的論著。而且,批判對象的選擇,也採取平均分配辦法:三所有中文系的高校各出一名。復旦大學--蔣孔陽;華東師大--錢谷融;上海師院--任鈞。為了壯大聲勢,市委宣傳部又從三所高校調了許多學生和青年教師來參加會議,這大概就是後來在文化革命中大規模使用的以"小將"來沖擊"老將"的辦法。戴厚英就是被調來參加作協大會的"小將"之一,而且因為她能言善辯,還被選作重點發言者,安排在大會上批判她的老師錢谷融先生的人道主義觀點,--錢先生在1957年鳴放期間,發表過一篇影響很大的論文:《論"文學是人學"》,是宣揚人道主義思想的。
厚英的發言很受領導的賞識,她被作為三名"文藝理論的新生力量"之一,寫入大會紀要,登載在中國文聯的機關刊物《文藝報》上,立即名揚全國文藝界,她的"小鋼炮"的名聲也更響了。而且在畢業之前幾個月,就借調到上海作家協會文學研究室工作,當時從復旦、師大、師院三校各借調兩名畢業班學生到作協,6人之中只有戴厚英一個人是非黨員。他們畢業之後,當然也就正式分配到那邊工作了。這個研究室,後擴展為文學研究所,所長是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郭紹虞先生兼任,但老先生不管事,實際上是兩位副所長葉以群、孔羅蓀領導工作。這個研究所並非真正的學術研究機構,它設置的目的,是為了給上海市委宣傳部做文藝哨兵,所以日常工作是閱讀當前的文藝書刊,編寫文藝動態,在此基礎上再寫一點文藝評論。用當時的流行語言來說,就是:這里是培養戰士的,而不是培養院士的。但剛從高校出來的青年與長期在宣傳部門工作的幹部有著不同的思維模式:他們有較多的獨立意識,而缺乏唯命是從的觀念;他們始終眷念著學術性強的研究論著,而相對地輕視時效性強的評論文章。他們還為此而受到批評。

這時,由於持續躍進的結果,我國的社會物質生活陷入了極度困難的境地。公開的說法是,由於自然災害造成的,而且,盡管大家都吃不飽肚子,但領導上做起報告來仍舊說是形勢大好,愈來愈好。人們耳聞目睹,且有自己切身的感受,自然有著不同的看法,但大家都不敢直說,因為一說出實情,便是反對"三面紅旗"(即指:總路線、大躍進和人民公社),也就是反黨反社會主義。但厚英從安徽探親回來,卻熬不住把那邊虛報產量餓死人的事講了出來。這當然要受到批評。黨支部書記找她談話,叫她不要亂講。她回到宿舍卻捂著被子大哭,說:"這是真的啊!"她實在弄不清真實情況與政治需要之間的關系。
好在在物質生活困難時期,階級斗爭的弦稍為鬆了一松。所以厚英雖然被認為有思想問題,但並沒有因此而挨整。而且,由於文藝批判的同時放鬆,這些文藝哨兵們也有機會坐下來從事學術研究了。厚英原來分工閱讀戲劇電影方面的報刊,現在她就准備研究莎士比亞和關漢卿,並且做了許多筆記。
但是,經濟形勢一有好轉,政治運動又開始了,而且照例是大批判開路。這回是先批判階級斗爭熄滅論,目的是把階級斗爭的火焰煽得更旺。文藝界當然又是首當其沖。先是批判兩部電影:《北國江南》和《早春二月》,接著批判"中間人物論"、"時代精神匯合論"、"現實主義深化論"、"形象思維論"等等,一路批判下來,一直到1965年11月,姚文元發表批判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的文章,揭開了"文化大革命"的序幕。
要進行文藝批判,當然需要打手。於是這批文藝哨兵又被驅上了戰場。開始是將寫作任務布置到研究所,後來為了便於指揮,乾脆調動一批人馬,組成市委直接領導的寫作班子,名字就叫"上海市委寫作組",因為開始時辦公地點放在丁香花園,所以又叫"丁香花園寫作班"。這個寫作班子下分哲學、歷史、文學等好幾個小組,人員都是從各個單位調集來的。文學組的人員來自宣傳部、作家協會、華東師大、上海師院,也曾向復旦中文系調人,復旦說他們自己要組織寫作班,不肯放人,道作罷。但歷史組的人幾乎都是來自復旦。文學組的組長是葉以群,戴厚英就是他從作協帶去的。
寫批判文章與學術研究有所不同,學術研究是根據原始材料研究出自己的見解來,而寫批判文章則需根據上鋒的指示行事,執筆者只不過是一種寫作工具而已,上面叫批判什麼就批判什麼,上面定什麼調子就吹什麼曲子,無獨立性可言。那時,厚英在寫作班子里頗寫了不少文章,有個人寫的,有合作寫的,用她自己的話說,就是充當了打手的角色。
這個寫作班子後來漸漸地神秘了起來,那是在歷史組《羅思鼎》接受了為姚文元批判《海瑞罷官》提供寫作材料的任務之後。但這時,厚英已經下鄉參加"四清"運動了,文學組的組長改由徐景賢擔任。
1966年3月,厚英被派遣到北京參加批田漢的寫作班子,那時北京還是彭真領導時期。但兩個月後,即調回上海,回到作家協會參加文化革命運動,從此就沒有再回到寫作組去。後來,寫作組在徐景賢的帶領下起來造反,成立了市委機關造反聯絡站,成為一種權力機構,後又組成上海市革委會寫作組,顯赫一時,那已與厚英無關的了。

在文化革命運動中,厚英的經歷更為曲折。開始時,她響應領導的號召,堅決保衛上海市委,而且還走出機關,與北京南下的紅衛兵辯論。當時,採取此種態度的人很多,其實也是"反右"運動以來的思維定勢使然。後來人們發現,最高領導是支持造反的紅衛兵的,於是,除"牛鬼蛇神"而外,一下子大家都變成了造反派。造反司令部林立,造反司令就像時下的公司經理那麼多。作協文學研究所的青年人還算比較謙虛的,他們只成立了一個戰斗小組,從毛澤東詩詞里借來一個名字,叫"火正熊",戴厚英被推為組長。後來,在聯合掌權時,她也因此而忝列領導班子,為作協上海分會革委會的"第四把手"。但不久,卻因為參加第二次"炮打張春橋"事件,而處於挨整的地位。--其實,她也只不過是聽命於第一把手,到街上去刷了幾條標語而已。
這時,厚英真是禍不單行。她在單位里受批判的同時,家庭里的危機也爆發了。厚英和她的丈夫原是中學里的同學,可謂青梅竹馬,後來一同到上海讀書,一個考進華東師大讀中文,一個在同濟大學讀建築,畢業之後,厚英留在上海作協工作,男的分到安徽蕪湖,那時強調統一分配,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結婚之後,特別是有了小孩之後,厚英多次要求調動工作,願到蕪湖去與丈夫團聚,但是不獲批准,說是革命工作需要她留在上海,她只好把孩子送回老家去請父母代為撫養。分隔時間一久,夫妻間感情就疏遠了,以致出現了裂痕。後來,丈夫有了外遇,提出離婚要求,厚英無論怎樣委曲求全,也不能挽回他的心意,只好離婚了事。這對厚英的打擊很大。後來又發生了因與聞捷談戀愛引起的風波,和聞捷的自殺,這使她的精神幾近崩潰。
聞捷是著名的詩人,五十年代一曲《吐魯番情歌》,引得無數青年叫好,厚英對他的詩歌自然也是贊賞的。後來聞捷調到上海,厚英在作協見到過他,無非是讀者看作家,談不上認識,更無交往。她們的認識,是在文革中期,聞捷在隔離審查期間,及至聞捷妻子跳樓自殺,厚英奉命到隔離室告訴聞捷此事,由勸慰而交往,由交往而產生了感情。在厚英,一半是出於對聞捷命運的同情,一半是出於對他才華的欣賞;在聞捷,則既有知遇之感,又有共同的情調的激發,於是他們在下到幹校之後,就熱烈地相愛起來了。
厚英在這種時候敢於去愛一個還沒有審查結論的人,是要有幾分勇氣的,而聞捷在自己還未"解放"之時,敢於不顧一切地去愛,也很不簡單。說他們是詩人氣質、浪漫情懷也可,說他們想沖破重壓追求自由也可,總之,他們是不顧一切地相愛,公然在許多"五七戰士"的眼皮底下共同用餐,一起散步。但是,她們實在愛的不是時候。五七幹校原非談情說愛的場所,而是思想改造的地方,在這里相愛,遭到非難是必然的,何況又是這樣兩個是非人物呢?於是始則風言風語,終於弄到張春橋發話,說這是"階級斗爭新動向",而且工宣隊出面於預,強行拆散這對戀人,並對聞捷進行批判。聞捷接受不了這個現實,憤而自殺了。這對厚英是一個巨大的打擊,她昏昏沉沉在床上躺了7天7夜,才度過了危機。
然而這一打擊,卻使厚英在思想上走向成熟,使她對世道人心有了比較透徹的了解。這倒有助於她日後的文藝創作。
到了文革後期,"四人幫"為了在上海擴大文藝陣地,又起用了一些知識分子,厚英也是其中之一。她先被派到文藝理論教材編寫組,後至《摘譯》編輯部,接著又被調到電影組,某作家執筆的《蒼山志》,她就參與過討論和審定。然而這樣一來,在打倒"四人幫"之後,她又進了學習班,被要求"說清楚"。在這種場合,粉飾自己者有之、推委責任者有之、加油加醋揭發他人者有之,厚英不想這樣做,只想實事求是地把事情說清楚。然而不知何據,主持者硬要指派厚英為"四人幫"上海寫作班的骨幹分子,厚英說她根本就沒有進過這個寫作班,於是出現了頂牛狀態,長期僵持著,最後只好"不做結論",實際上是不了了之。
接著,是重新分配工作。上海作協文學研究所早已於無形中解散,當年的夥伴們都已到別的單位工作,她當然也必須離開作協。開始,她聯系了上海戲劇學院,上戲也表示願意接納,但有人去一撬,就告吹了。這時,復旦中文系對她表示歡迎,她就進了復旦大學。只是那時她還住在作協,離復旦很遠,當復旦在虹口開辦分校時,她就轉入了復旦分校。後來,復旦分校與別的學校合並為上海大學,她就成為上海大學文學院的教師。
就在等待分配工作的空閑中,厚英開始了文學創作。
說起來也多少帶點偶然因素。厚英本來是准備繼續從事理論研究工作的,她已重新開始閱讀莎士比亞與關漢卿,並且學習英語。這時,高雲和我打算撰寫一篇聞捷詩論,高雲寫信要厚英提供一些有關聞捷的資料,不久,厚英就寄來一封長信,密密麻麻地寫了4本練習簿,寫她與聞捷相識相戀,以及聞捷被迫自殺的過程,感情十分真摯。--這就是在厚英遇害後,由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心中的墳》。據厚英後來在她的自傳中說,因為寫這封信,"我的感情一下子調動起來,洶涌澎湃,不能自已。我躁動不安,時不時地自個兒流淚,不論在什麼場合。我覺得我還有許多感情需要傾吐,那些練習簿容納不下了。於是,在把那些練習簿寄給女友之後,我繼續寫起來。"這就是她的第一部長篇小說《詩人之死》。
開始,她只是要在紙上傾吐感情,並沒有想到要出版,後來受到一些朋友的鼓勵,這才認真地修改起來,交付上海文藝出版社,列入了該社的出版計劃。但是,在作品打出清樣,准備付印時,卻出現了意想不到的麻煩。還是因為有人撬,而且弄到有權力者插手,這本書就是不能出版。倔犟的厚英一定要向出版社和出版局討個說法,而社、局領導卻始終無法說出個正當的理由來。事情就這么僵持著。這時,改革開放較早的廣東出版社聽說此事,卻打電報給厚英,表示願意出版這本書。但是,此書的糾葛尚未了結,上海文藝出版社聽說了這個情況,又表示想出了,厚英不能貿然抽回,但她又不願拂廣東方面的好意,於是花了兩個月的時間趕寫了第二部小說:《人啊,人!》,這本書在當年(1980年)年底,就由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而第一部小說《詩人之死》,則到1982年,才在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其間仍少不了中國人慣用的一個"撬"字,只是福建方面不予理睬,也就罷了。
其實,《人啊,人!》的出版也不順利。上海"有關方面"聽說廣東要出版戴厚英的書,又是打電話,又是寫信,去加以阻止,好在廣東出版局領導和編輯們都很有法制觀念,他們認為,戴厚英既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而且還是大學教師,當然有出版自己著作的權利,現在出書的阻力那麼大,就應該加快速度把它出版出來。所以這本書從開筆到出書,還不到一年時間,在當時的出版業中可算是高速度的了。
如果說,戴厚英寫《詩人之死》,是由於抒發胸中郁積著的感情的需要,其表現方法還是傳統現實主義的,那麼,《人啊,人!》的寫作,則是對人生經過認真反思的結果,在思想觀點上來了個180度的大轉變,由批判人道主義而宣揚人道主義,同時,在藝術形式上也吸收了許多現代主義手法。人道主義和現代主義,在當時都是十分敏感的問題,所以小說出版以後,一方面在讀者中大受歡迎,另一方面,也就被某些人抓住了"把柄",成為新一輪文藝批判的靶子。發動這場批判的當然是上海某些人士,由於氣候適宜,很快就推向了外地;不但進行思想批判,批判文章、批判大會、批判班子,應有盡有;而且還採取了行政措施,免去了她教研組長的職務,剝奪了她上課的權利。當時的壓力不可謂不大,但並沒有壓垮戴厚英。她認為自己沒有錯,就是不肯檢討。如果說,以前她是聽命於上面的指揮棒,只不過是一架寫作工具,那麼,現在她要放出自己的眼光,保持獨立的個性了。而當她認准了一個道理時,她是決不會回頭的。她在她的散文中多次引用蘇軾的詞句:"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既表示了她要冒著風雨行進的決心,也表現出她對前途的憧憬。

❸ 無所畏懼 的成語故事

無所畏懼

wú抄 suǒ wèi jù

【解釋】 畏懼:害怕。什麼也不怕。形容非常勇敢。

【出處】 《魏書·董紹傳》:「此是紹之壯辭,雲巴人勁勇,見敵無所畏懼,非實瞎也。」

【近義詞】 無私無畏、所向無敵、臨危不懼

【反義詞】 謹小慎微、膽小如鼠、畏首畏尾

【用法】 作謂語、定語;指非常勇敢

【故事】南北朝時期,北魏發生內亂,董紹上書希望能統率三千瞎眼的巴人定能將叛軍消滅,肅宗看了奏摺問太監徐紹巴人是否瞎眼,徐紹對肅宗說這是董紹的豪言壯語,說巴人非常驍勇兇悍,見了敵人無所畏懼,奮勇殺敵。肅宗下令讓董紹立刻去平叛。

❹ 古人無所畏懼,大有作為的例子

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就是無所畏懼的例子。
曹操的《觀滄海》就是大有作為的例子。

❺ 高中作文800人生應該有所畏懼

流星的光輝來自星體摩擦,珍珠的璀璨來自貝殼的眼淚。人生是一種經歷。痛苦、歡樂、失落、自信,平凡、輝煌……只有經歷了才有感悟,才活得更豐富,更充實。
—題記
(一) 感悟痛苦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的確,我們生活在這個萬變的世界中,總會被這樣那樣的壓力困擾著,無論學習,工作,生活……付出與得到的天平上總會發生不盡如人意的失誤。我們的人生中,坎坷和泥濘在周而復始的纏繞,倘若我們每天憂心忡忡,度日如年,即使美好的生命只會黯然無色;但倘若我們放寬心態,用對生命的無比摯愛去蔑視那些坎坷與坑窪,讓美好的心境陪伴我們度過每一天。相信,我們的生命是美麗的,是一段精彩的旅程。
(二) 感悟自信
人的一生沒有一帆風順的坦途。假設你只是一棵無名的小草兒,雖然沒有花兒的艷麗,樹的偉岸,但你仍以你頑強的自信為大地編織著絢麗多彩的衣裳;假設你只是條孤苦伶仃的小溪,雖然沒有大海的浩瀚無比,大江的奔騰喧囂,但你仍有勇往直前的膽量與鬥志邁過一顆顆絆腳石,匯成浩盪的江河。庸人總以為「過了這個村兒,就沒這個店兒」,於是便在稍縱即逝的機遇旁邊唉聲嘆氣,悲觀失望;睿智者總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堅定與執著,在「山重水復疑無路,柳岸花明又一村」中體味到應有的珍重!
摔倒了怕什麼?爬起來拍拍身上的泥土繼續向前走。失敗了怕什麼?關鍵要知道此時不搏何時搏?朋友們,感悟自信,再給自己一次機會,憑著你的拼搏與執著為人生開拓出一段精彩的旅程。
(三) 感悟輝煌
人的一生在平凡中度過,也許正是這些平凡光陰的累積為我們塑造輝煌。當我們飛黃騰達的時候請不要忘記這輝煌背後的努力。我們是經歷了無數次失敗的考驗才搏得了那輝煌的一瞬。我們的人生就像一座金礦永遠都不會是滿的。所以,當我們有一時成就時,也不要放棄奮斗。否則,我們的人生只會是一個毫無果實的軀殼,黯然失色。
人生短暫,生命如朝露

❻ 人應該有所畏懼的名人名言

  1. 害羞是畏懼或害怕羞辱的情緒,這種情緒可以阻止人不去犯某些卑鄙的行為。——斯賓諾莎

  2. 人,就是這樣的一種動物,會得寸進尺的,你忍一次,心底對敵人的畏懼就加一分,敵人就囂張一分,幾次循環之後,弱者將會完全喪失抵抗能力。

  3. 經理人員應該具有嘗試失敗的勇氣,力求改進;而不應畏懼風險而停滯不前。——葛漢·克拉克

  4. 困難面前不能畏懼,利益面前要講原則!

  5. 漸漸地,人們開始畏懼,開始退縮,開始用忘記麻木自己的靈魂,他們試圖擺脫痛苦,於是就有了隱士的存在。

  6. 青春是挺胸抬頭無所畏懼,即使言不由衷也不想低頭。青春也是義無反顧一瀉到底,即使交錯惋惜也留在回憶里。

  7. 如果災難沒有出現,那我們的恐懼是徒勞的;如果災難已經發生,那恐懼只會增加我們的痛苦。——(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

  8. 我最害怕的莫過於閑散怠惰,沒事可干,無所作為,官能陷於麻痹狀態。身體閑置不用,精神就備感苦悶。——夏洛蒂·勃朗特

  9. 愛情和火焰一樣,沒有不斷的運動就不能繼續存在,一旦它停止希望和害怕,它的生命也就停止了。——拉羅什福科

  10. 朋友是抵抗憂愁、不愉快和恐懼的保衛者,是友愛與信賴的罐子。——《五卷書》

  11. 我的靈魂里有很多地方玩世不恭,對人傲慢無禮,但是它有一個核心,這個核心害怕黑暗,柔弱得像綿羊一樣。只有頂平等的友愛才能使他得到安慰。你對我是屬於這個核心的。——王小波

  12. 在沒有開始履行自己的使命以前,要有鋼鐵般的意志和耐心,不要害怕險峻、漫長的幾乎沒有盡頭的階梯……——果戈里

  13. 多少悲觀主義者因渴望出現他們所害怕的事情而喪生,為的是要證明自己的正確。——馬萊特

  14. 作家們最害怕的莫過於被別人忽視。與忽視相比,非難、仇恨和反對都成了幸福的代名詞。——塞·約翰遜

  15. 友誼的主要效用之一就在於使人心中的憤懣抑鬱得以宣洩、弛放。對一個真正的朋友,你可以傳達你的憂愁、歡悅、恐懼、希望、疑忌、諫諍,以及任何壓在你身上的事情。——培根

❼ 因為有所畏而成功的史實

英國著名作家狄更斯平時很注意觀察生活、體驗生活,不管刮風下雨,每天都堅持到街頭去 觀察、諦聽,記下行人的零言碎語,積累了豐富的生活資料。這樣,他才在《大衛·科波菲 爾》中寫下精彩的人物對話描寫,在《雙城記》中留下逼真的社會背景描寫,從而成為英國 一代文豪,取得了他文學事業上的巨大成功。 愛迪生曾花了整整十年去研製蓄電池,其間不 斷遭受失敗的他一直咬牙堅持,經過了五萬次左右的試驗,終於取得成功,發明了蓄電池, 被人們授與「發明大王」的美稱。 海倫·凱勒雙目失明、兩耳失聰,卻努力的從一個讓人同情默默無聞的小女孩變成讓全世界尊敬的女強人。如果生活真的不公平,那麼,生活對她的不公平可謂到了極致。她完全可以放棄她的夢想躲在陰暗的角落裡放聲痛哭,沒有人會責怪她,她也完全可以躺在床上或坐在輪椅上,像一個植物人一樣由人服侍。可是這一切,她都沒有做,她只是吃力的在老師的幫助下學習盲語,觸摸著事物,僅僅憑著她永不言棄的信念和堅持不懈的意志。她把她理想的天空塗上了人生最亮的色彩。

❽ 魯迅面對敵人無所畏懼的故事200字

尋找真理的青年時代 1881年 9月25日(清光緒七年八月初三),魯迅誕生於浙江省紹興縣城一個逐漸沒落的封建家庭。祖父周介孚在北京做官。父親周伯宜是個秀才。母親魯瑞以自修達到能夠看書的程度。魯迅從小受過傳統的封建文化教育,但他閱讀興趣十分廣泛,看過許多野史、雜記,特別是那些富有民主思想和愛國精神的著作;對民間藝術,也深切愛好。

1893年,因魯迅的祖父被捕下獄,家庭備受親友的歧視和欺凌。不久父親又患重病,並於1896年去世。魯迅是周家的長子,在家庭由小康墜入困頓中,飽受人間的冷眼,這使他「看見世人的真面目」。又由於母親是鄉下人,他有機會接觸農村社會,和農民孩子親密相處,從中知道農民受壓迫的苦況和他們勤勞、純朴的性格。這些經歷對他後來的思想發展和小說創作,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甲午戰爭後,洋務「新政」破產,資產階級改良主義運動興起。魯迅不滿傳統的封建「正道」,決心「走異路,逃異地」,於1898年5月,到南京投考江南水師學堂。次年2月,改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務鐵路學堂。因為總辦(校長)是個維新派人物,礦路學堂看新書的風氣很盛。魯迅經常讀《譯學匯編》,還讀了一些西歐的近代科學、社會學和文學的譯著,其中對他影響最大的是嚴復譯述的英國赫胥黎的《天演論》。他從中接受了進化論的啟蒙,後來他又鑽研了有關進化論的其他著作,在以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以它作為觀察社會現象,進行反封建斗爭的主要思想工具和武器。在南京的 4年間,中國經歷了怵目驚心的劇變,戊戌變法徹底失敗,義和團運動遭到鎮壓,八國聯軍蹂躪國土,這促使魯迅更加急迫地尋找新鮮的知識和救國的真理。

1902年 1月,魯迅在礦路學堂畢業。旋赴日本留學。同年 4月,到東京入弘文學院普通科江南班學習。當時中國資產階級革命派正在東京進行反清活動,留學生中分為反清與保皇兩派。魯迅經常參加反清的集會,課余還大量閱讀近代科學、哲學和文學的書籍,開始考慮改造國民性問題。他毅然剪掉象徵清朝統治的辮子,並在斷發照片上寫詩明志:「我以我血薦軒轅」,表示他誓為祖國人民解放而獻身的決心。這期間,他發表了根據外國作品改寫的小說《斯巴達之魂》,論文《中國地質略論》,《說□》,與友人合編關於中國地質和礦產分布狀況的專著《中國礦產志》,還翻譯科學幻想小說《月界旅行》、《地底旅行》,進一步表現了青年魯迅愛科學的熱情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弘文學院結業後,魯迅於1904年 9月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他立志學醫,是希望用新的醫學,來「促進國人對於維新的信仰」。他學習勤奮,受到教師藤野嚴九郎的熱切關懷和幫助。不久,他在有關日俄戰爭的幻燈片上,看見一個替俄國軍隊當偵探的中國人,被日本軍隊抓住殺頭,而圍觀的中國人竟無動於衷。這使魯迅痛切感到:醫學並非緊要,如果思想不覺悟,即使體格健壯,也無濟於事。當時他認為頭等重要的還是改變人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文藝,於是決定棄醫從文,並於1906年春天重返東京。

當時的東京,以孫中山、章炳麟為代表的革命派,與康有為、梁啟超等保皇派,進行尖銳的斗爭。魯迅師事章太炎,與陶成章等革命派往還密切,並成為反清革命組織光復會的成員。1907年,他准備創辦文藝刊物《新生》,但終於失敗。魯迅為此而感到寂寞,但並不灰心。他發表《人的歷史》、《科學史教篇》,介紹達爾文的生物進化學說和西方科學思潮的演變;還發表《文化偏至論》、《摩羅詩力說》,分析西方資本主義文化發展的歷史特點及其存在的偏頗,強調要與「列國」競爭,「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後凡事舉」;要立人,就必須反對封建傳統思想,「別求新聲於異邦」,提倡「立意在反抗,指歸在動作」的戰斗精神,因而大力介紹以拜倫為首的具有反叛精神的「摩羅」詩派。魯迅還與周作人共同翻譯出版了《域外小說集》,介紹東歐被壓迫民族和俄國的現實主義短篇小說。在日本 7年,魯迅廣泛涉獵外國的自然科學、社會學說、文學藝術和哲學,開始形成早期的社會思想和文藝思想,成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民主主義者,並且確定了用文學作為自己為祖國的獨立自由、為人民的思想解放而抗爭的武器。

1909年 8月間,魯迅離日歸國,他先在杭州兩級師范學堂,後在紹興府中學堂任教。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魯迅懷著熱烈的心情迎接它,紹興光復後,魯迅出任紹興師范學校校長。是年冬,他創作文言短篇小說《懷舊》。

1912年 1月,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魯迅應教育總長蔡元培的邀請,於 2月前往南京,在教育部工作。5月,他隨政府遷往北京,在教育部任科長、僉事等職務,主管圖書館、博物館和美術教育等工作。

辛亥革命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凱所篡奪,繼而發生帝制復辟等丑劇。軍閥混戰,國家形勢日益惡化。魯迅對國事深感失望,便在業余時輯錄和校勘古書,還看佛經,抄古碑,搜集金石拓本。在舊的民主革命的革命性已經消亡,而新的民主革命的革命性尚未成熟的歷史間隙,魯迅經歷著深刻的思想矛盾和痛苦,繼續堅毅地探索社會和革命的新路。舉起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大旗 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1919年,北京爆發了五四運動,革命進入了新民主主義時期。魯迅在新的時代潮流的鼓舞下,懷著毀壞封建的「鐵屋子」,喚醒熟睡的人們的熱望,投身於「五四」新文學運動,不久即成為無產階級領導的文化新軍的偉大旗手。

1918年初,魯迅參加了陳獨秀主編的《新青年》的編輯工作,置身於當時的大力倡導民主和科學,反對舊禮教和舊文學的偉大斗爭的前列。同年 5月,他在這個刊物上,發表了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它描寫一個因患迫害狂的精神病人的心理活動,把對社會生活的清醒描寫和對狂人特有的內心感受的刻畫雜糅在一起,揭露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指出中國社會的歷史是人吃人的歷史。這是徹底反封建的第一聲「吶喊」,也是魯迅戰斗史上新的開端。接著,魯迅還發表了《孔乙己》、《葯》、《故鄉》、《阿Q正傳》 等十幾篇小說,後編成第一個短篇小說集《吶喊》,並於1923年8月出版(見彩圖《吶喊》、《彷徨》初版本、魯迅小說《孔乙己》插圖程十發作、魯迅小說《葯》插圖顧炳鑫作) 。《吶喊》反映了從辛亥革命前後到五四運動前後的中國社會,特別是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壓迫下逐漸破產的古老農村和市鎮的面貌。塑造了沒落知識分子、城市貧民、人力車夫、被壓迫農民等形象。它以「表現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別」,激動了青年讀者的心,「顯示了文學革命的實績」。魯迅是擇取中國文化遺產優秀成分和採用外國良規加以融合發展,創造現代小說的傑出代表,並成為中國現代文學的偉大奠基人。

《孔乙己》描寫一個沒有考上秀才的讀書人,批判地揭示了人物的悲劇性格,表達了作者對於造成這種性格的文化教育制度的有力鞭撻。《葯》描寫革命者夏瑜的犧牲和茶館主人華老栓夫婦為了醫治兒子疾病所表現的無知,並且通過「葯」——蘸著革命者的鮮血的饅頭而聯結起來。作品深刻地揭示革命者與群眾的隔膜,揭示了資產階級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悲劇。最後夏瑜墳上的花環暗示著革命後繼有人,給作品增添了樂觀的色彩。《一件小事》通過「我」乘人力車所遭遇的一個意外事故,對比地描寫了勞動人民與知識分子的行為、性格,觸及了知識分子應該向勞動人民學習的重要思想。在《吶喊》中佔有重要地位的,是描繪農村生活和農民形象的作品。《故鄉》通過「我」回故鄉的見聞及回憶,描寫舊中國農村急速破產的蕭索、凄涼的生活圖景。閏土曾經是一個生機煥發的小英雄,但是在兵、匪、官、紳的重重壓榨下,曾幾何時,便變成了一個精神麻木的人。作者懷著悲憤的心情,對造成這一悲慘圖景的社會勢力提出了沉重的控訴,同時又期望被迫害者能夠醒悟過來,開辟自己的生活道路:「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阿Q正傳》 是魯迅小說的代表作。它以辛亥革命前後的農村未庄為背景,塑造了深受精神毒害的貧苦農民阿Q的形象。阿Q受盡了慘重的剝削和壓迫,可是他在精神上卻「常處優勝」。他誇耀過去,幻想未來,自我安慰,自輕自賤,始終不能正視嚴酷的現實。此外,他還沾染了游手之徒的狡猾。小說集中反映阿 Q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現和命運。他原以為革命就是「造反」,對它深惡痛絕,但封建統治者在革命到來時的驚惶,卻使他快意並要求革命。可是這場革命忽視農民的力量,反而跟封建階級相勾結。未庄一切依舊,只有阿Q被抓去槍斃。這個結局是對辛亥革命及其領導者的徹底批判。小說塑造了阿 Q的不朽典型,反映了辛亥革命的歷史教訓,從而提出了啟發農民的民主主義覺悟的嚴重課題。由於農民問題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基本問題,魯迅對農民問題的深刻反映,在當時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辛亥革命沒有給農村帶來真正的變革,農民的啟蒙教育問題還有待於解決。這在《風波》里也有真實的反映。此外,反映農民生活的還有《社戲》,它描寫已經逝去的美麗的童年,贊美農民的質朴、誠實的心靈。

魯迅在描寫被壓迫人民的不幸時,常常是期望他們奮起抗爭,同時還以極大的憤怒來揭露封建階級、封建思想的殘酷統治,顯示了作者是從被壓迫人民中站起來的革命民主主義作家。他反映農民問題的深刻性,反封建的徹底性,都是中國過去的文學作品所未曾達到的。

魯迅還是中國現代雜文的開拓者。五四時期,他寫了許多雜感和論文,大都發表在《新青年》上,後來收入《熱風》和《墳》里。這些作品尖銳潑辣,形象生動,帶有廣泛的社會批評的特點。有的嚴正批判封建的父權思想和節烈觀念;「有的是對於扶乩,靜坐,打拳而發的;有的是對於所謂『保存國粹』而發的;有的是對於那時舊官僚的以經驗自豪而發的;有的是對於上海《時報》的諷刺畫而發的」(《熱風·題記》)。它們總是把中國人民的生存和發展,同守舊派所宣揚的舊文化、舊道德擺在對立的地位;有時則以生命的發展來論證社會改革的必要,堅決站在新事物方面來反對一切封建舊事物,並相信啟發人民的覺悟,可以達到改革社會的目的。這些雜文所表現的不拘一格的形式,寓熱情於冷峻之中的文筆,通過抨擊時政和鞭撻習俗揭示生活哲理,並將詩和政論結合在一起的風格,後來被人們稱之為「魯迅風」。魯迅雜文開創了現代雜文的新風,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雜文作者。《阿Q正傳》插圖 趙延年作

魯迅是清醒的現實主義者。他大膽地正視現實的各種矛盾,他的小說和雜文,反映了極其深廣的真實的歷史內容。他對於舊中國的一切,對於幾千年的傳統勢力、傳統思想,比同時代許多人了解得多,而且看得深透。他從舊營壘中來,站在不妥協的革命者的立場上,反戈一擊,能給舊事物以致命的打擊。他是對舊勢力、舊思想揭露最深刻、斗爭最堅決的一位偉大作家。他在中國革命史、思想史上的這些傑出貢獻,是從「五四」文化革命中就充分顯示出來的。他把舊社會的一切暴露出來,是為了引起療救的注意,以推動社會的改革。他自覺地「聽將令」,他的作品充分體現無產階級領導的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要求,在當時發揮了巨大的戰斗作用。

從1920年秋到1926年夏,魯迅先後在北京大學、北京女子師范大學等校任教,致力於系統研究和講授中國小說史。後來他把講義整理成《中國小說史略》出版。它打破了中國小說歷來無史的局面,是一部開創性的學術著作。魯迅還從事翻譯介紹工作,出版俄國和日本的文藝創作和文藝理論的譯著。他還支持青年的文藝活動,幫助他們學習和戰斗,因而成了進步青年愛戴的導師。

五四新文化統一戰線,到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後,逐漸發生分化。這時革命中心轉移到南方,北京文化界顯得寂寞和荒涼。魯迅又感到「成了游勇,布不成陣」,他在彷徨探索,但仍繼續戰斗。《傷逝》插圖 張守義作

1924至1925年,魯迅繼續創作短篇小說《祝福》、《傷逝》等11篇,編成第二個小說集《□徨》,繼續反映辛亥革命前後到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以前的社會現實。《祝福》描寫一個善良、安分的勞動婦女祥林嫂,新寡之後在魯四老爺家裡做工,希望以自己的誠實勞動,換取最起碼的生活。但不久便被婆家逼嫁到山裡去。當她第二次在魯家出現,那是第二個丈夫病死,兒子被狼叼走之後。因她再嫁再寡,魯四老爺把她看成不祥之物,不許她沾手祭品。柳媽又以陰間的鋸刑相恐嚇,要她到土地廟捐門檻,當作贖罪的替身。她默默地忍受和掙扎,捐了門檻,但主人還是不許她擺設祭品。她從此失魂落魄,不久便淪為乞丐,並且懷著對陰間的恐怖和疑惑,死在年終「祝福」的街頭上。祥林嫂是中國人民最悲慘的典型,她受到了極其深刻的精神創傷。小說通過她的一生,揭露封建主義的極端野蠻性和殘酷性,表明社會環境已迫使被壓迫人民走到絕境。《離婚》中的農村婦女愛姑,大膽潑辣,丈夫要離棄她,她鬧了整整三年。但對出面調停的豪紳七大人卻寄託幻想。小說著重描寫愛姑會見七大人的場面,從七大人的矯揉作態、故弄玄虛在愛姑內心所引起的反應,寫出愛姑精神上的深刻弱點,以及由此所導致的失敗結局。這又一次揭示了封建主義思想統治的嚴重性,說明被壓迫人民必須在啟蒙教育下克服本身的弱點,才能走向更堅決更持久的斗爭。

在新文化隊伍分化的形勢下,探索知識分子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他們的生活道路問題,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魯迅的《□徨》集比較集中地描寫了知識分子的痛苦和掙扎,反映了他們個人奮斗的破產。《在酒樓上》的呂緯甫本來是有理想也有作為的,可是幾經波折,他便成為一個「敷敷衍衍,模模糊糊」的人物,把自己的精力消耗在沒有意義的事情上而不能自拔,失去了一切決斷的能力和戰斗的意志。《孤獨者》中的魏連殳,這個曾掛著新黨頭銜的人物,黑暗社會對他的打擊是很大的,他受到流言和失業的威脅,幾乎要挨餓、求乞了。最後他妥協了,躬行「先前所憎惡、所反對的一切」,並以一種憤懣的心情和玩世的態度來對待它,終於帶著深刻的精神創傷寂寞地死去。這兩篇小說反映了革新勢力和傳統勢力之間的矛盾,彌漫著革命退潮時期沉重的歷史氣氛。作者以無比激憤的心情,描寫人物的遭遇和痛苦,同時也批判他們性格的弱點。《傷逝》里的子君和涓生,則是五四運動以後出現的青年知識分子。他們要求個性解放和婚姻自由,勇敢地沖出舊家庭。可是當他們建立了新家庭以後,子君便認為目的已達,沉湎在小家庭的生活瑣事中。一旦失業的打擊到來時,子君便無以自處,涓生則急於救出自己。於是愛情終於破裂,最後不得不分手。子君回到她父親的嚴威和旁人的冷眼的環境中去,不久便死去了。涓生陷入了悔恨和悲哀中,他在彷徨和探索,但新的生路在哪裡呢?他還是迷惘的。這個愛情悲劇表明,婚姻自由和個性解放是不能離開社會解放而單獨解決的。

比起《吶喊》來,《彷徨》較多地流露了作者當時憂郁、彷徨的情緒,但他對於社會的分析和批判卻是同樣清醒和深刻的,在藝術技巧上,他對小說藝術形式的掌握,以及人物形象的描繪,都比以前圓熟,表現也更加深切。

魯迅善於「雜取種種人」來塑造典型形象,並運用「畫龍點睛」和白描的手法,來加以刻畫。他的藝術語言十分精練,對話簡短傳神。他的描寫真實、樸素,不藉助曲折離奇的情節,而是以平易近人的生活場面來展現人物的性格。魯迅的小說顯示一種冷雋而深切的風格特徵,是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一座高峰。

魯迅的小說使中國文學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他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反映被壓迫農民的階級利益和要求的作家,他首先要求從根本上推翻封建主義在中國的統治,首先提出啟發農民等被壓迫群眾的革命性,提高他們的民主主義覺悟的問題。這在以農民問題作為基本問題的民主革命中,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魯迅在創作上達到的另一偉大成就,是用生活的真實來深刻地表現知識分子是中國民主革命中首先覺悟的成分,同時也反映他們的個人主義及其抗爭的軟弱性。這些偉大的成就,是同時代的其他作家未能達到的。

1925年前後,資產階級右翼知識分子胡適等,政治上日趨保守,魯迅卻繼續在文化領域作戰,他參加了語絲社,組織和領導了莽原社、未名社,支持了《晨報副刊》、《京報副刊》,編輯了《莽原》周刊等。在北京女子師范大學學生反對校長楊蔭榆的斗爭中,他站在進步學生方面,痛斥「甲寅派」壓制學生的罪行和復古主義的論調,揭露「現代評論派」陳源等的仗勢欺人和流言誣蔑。在五卅運動和「三·一八」慘案中,
他痛悼死難者,總結斗爭教訓,並對帝國主義、封建軍閥及其凶,提出嚴重抗議。他指出:「血債必須用同物償還。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他號召青年要成為真的猛士,跟敵人進行持久的不妥協的斗爭。這一時期的雜文,已從廣泛的社會批評轉向激烈的政治斗爭。《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是反對資產階級自由主義和傳統的中庸之道的戰斗檄文,他提出「痛打落水狗」的主張,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這表明魯迅韌性戰斗的徹底革命精神達到了成熟的地步,並充分反映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要求。這一時期的雜文,收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和《墳》的後半部。

❾ 求《人,應該有所畏懼》的讀後感 急!!

讀司馬遷發奮寫史記有感
在我很小的時候,就聽說過司馬遷發奮寫《史記》的故事,現在的語文書又有了這樣的一篇課文,因為喜歡司馬遷,我常常會情不自禁地翻開課本再讀這篇故事。

司馬遷出生在黃河岸邊的龍門,他父親司馬談立志要編寫一部史書,臨死前囑托司馬遷幫他繼續完成史書。然而,司馬遷因替一位將軍辯護而遭受酷刑,他幾次想血濺牆頭,了此殘身,但想到《史記》還沒有完成,便打消了這個念頭。最後,一部鴻篇巨著《史記》誕生了。

司馬遷在忍辱負重的情況下寫完了《史記》,那是多大的痛苦!這是因為他有強烈的責任感,他才能繼續堅持下去。沒有了責任感,任何事情都無法很好完成。

試想想,如果校長沒有責任感,我們的學校會是什麼樣子?如果老師沒有責任感,我們的班級又會是什麼樣子?所以我們應該從小事做起,即使做一個小小的班幹部,也要有責任心,盡職盡責幫助老師分擔工作,幫助同學。如果連這一點點責任感都沒有,將來怎麼可能成為棟梁之材?

為了自己、為了社會,讓我們從小做起,從現在就開始培養自己的責任心吧!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