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的故事800字左右
Ⅰ 楊絳的經典事例有哪些
楊絳經典趣事如下:
Ⅱ 楊絳的故事500字
楊絳(jià抄ng),1911年7月17日生於北京,本襲名楊季康, 江蘇無錫人,中國著名女作家、文學翻譯家和外國文學研究家、錢鍾書夫人。
楊絳通曉英語、法語、西班牙語,由她翻譯的《唐·吉訶德》被公認為最優秀的翻譯佳作,到2014年已累計發行70多萬冊;她早年創作的劇本《稱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長達六十多年,2014年還在公演;楊絳93歲出版散文隨筆《我們仨》,風靡海內外,再版達一百多萬冊,96歲成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邊上》,102歲出版250萬字的《楊絳文集》八卷。
2016年5月25日,據人民日報李舫、發改委周南等多方消息,著名文學家、翻譯家楊絳先生於25日凌晨逝世,終年105歲。
Ⅲ 楊絳的經典事例
1,不打擾父親午休
有一次她拿了一本書,坐在父親房裡,大氣不出,靜靜地翻,遇到要上廁所,或拿什麼東西,也是如小貓行地,寂然無聲。
父親一覺醒來,看到小天使般的楊絳默默陪侍在側,心頭一個咯噔,瞬間的溫暖,豈是俚俗的一件「小棉襖」所能比擬!父親就說:「其實我喜歡有人陪陪,只是別出聲。」從此午休,都要楊絳陪。
2,勇敢說穿高底鞋
楊絳在北京出生,還不到100天,就跟隨父母南下,移居上海,四歲,隨父母重返北京,孩提時代的楊絳起初住在東城,房東是滿族,她因此見識了梳「板板頭」,穿旗袍,著高底鞋的滿族婦女。
她們的高底不是像上海人那樣嵌在鞋後根,而是位於鞋底正中,俗稱「高底鞋」,或依其形狀稱「花盆底」鞋、「馬蹄底」鞋。
滿族女子穿上這種鞋,不僅身高陡增好多,而且走起路來,前傾後仰,婀娜多姿。父親有一次問楊絳:「你長大了要不要穿這種高底鞋?」楊絳認真思索了一會,答:「要!」 。
3,懂事撿飯粒
楊絳六歲,進辟才胡同女師大附屬小學讀書。她中午不回家,在學校包飯。一天,小學生們正在用午餐,適逢一批客人進來參觀,主陪的不是別個,正是楊絳的三姑母楊蔭榆,她當時擔任女高師的「學監」。貴客駕臨,飯廳一片肅然,小學生們埋頭吃飯,鴉雀無聲。
楊絳背對著門,沒有看清形勢,她吃得吧嗒吧嗒,面前掉了不少飯粒。三姑母見狀,疾步走到她的跟前,附耳說了一句悄悄話,楊絳省悟,趕緊把飯粒撿起放進嘴裡。旁邊的小朋友看了,也照她的樣子辦。
(3)楊絳的故事800字左右擴展閱讀:
1932年春天,楊絳考入清華大學並與錢鍾書相識。第一次見面,錢鍾書就說:「我沒有訂婚。」「我也沒有男朋友。」楊絳回答。世紀佳緣由此展開。
1935年,楊絳與錢鍾書成婚,不久一同出國留學,無論在牛津或是巴黎,都留下了他們相親相愛的足跡。
在牛津,楊絳與錢鍾書曾在詩歌里追憶他見到楊絳的第一眼:「頡眼容光憶見初,薔薇新瓣浸醍醐。不知靦洗兒時面,曾取紅花和雪無。」
Ⅳ 楊絳的事跡成就
楊絳,1911年7月17日生於北京,本名楊季康,江蘇無錫人,中國著名的作家,戲劇家、翻譯家。
楊絳通曉英語、法語、西班牙語,由她翻譯的《唐·吉訶德》被公認為最優秀的翻譯佳作,到2014年已累計發行70多萬冊;她早年創作的劇本《稱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長達六十多年,2014年還在公演;楊絳93歲出版散文隨筆《我們仨》,風靡海內外,再版達一百多萬冊,96歲成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邊上》,102歲出版250萬字的《楊絳文集》八卷。
Ⅳ 楊絳先生的親身經歷作文
陽下,一位老大爺踩著特製的小三輪,車座後邊扎著一把花傘,花傘下坐著他的老太婆,正說著笑著,沒牙的嘴巴一直合不攏.
傍晚的涼風里,一位將為人母的少婦挽著愛人的手,在田邊散步,滿臉寫著幸福和憧憬.
田間,一位老人半蹲著,深情地看著那一畦畦翠嫩可人的蔬菜,不時用手摩挲幾下,好像撫摸著心愛的孩子.
放學鈴聲串串地滑溜著,不一會兒,流出了學生自行車隊.主流中分出支流,漸漸地三五成群,傾身靠頭地湊熱鬧,腳下蹬著,口裡聊著,眉兒舞著……
美容院里剛走出一個姑娘,撩一撩劉海,甩一甩長發,滿身飄溢著青春和美.雖然看不清她的臉,但能感覺到她心中漲滿了生活的希冀.
托兒所里,那隻聰明的小狗總會用兩條後腿站起,博得娃娃們咯咯咯的笑;這笑是那樣的天真無邪,似乎能融化一切憂愁煩惱.
Ⅵ 楊絳的故事400字
我相信,每個人都有許許多多個成長故事。有快樂、有傷心、有痛苦、也有有趣的,總之有酸、有甜、有苦、也有辣。我也有個美好的成長故事,這個故事使我一生難忘。接下來,我就給大家講一件我的成長故事——第一次獨自睡覺。記得我五歲那年的一天,平時,媽媽都會陪這我睡覺,等我睡著了,才離開我。可是,今天,媽媽卻讓我獨自一人睡。於是,我只好回到小家,獨自睡覺。也不知為什麼,我躺在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於是,我下了床,拿起蠟筆和紙,畫了幾個保護神,畫完後,我就把這些保護神掛在我的床上,看著這些保護神,我的心,平靜了不少,但,還有一些的害怕,接著,我忐忑不安地渡過了這個夜晚。第二天,我一早起來,媽媽就對我說:「婷婷,你真勇敢!」當時,我的心裡比吃了蜜還甜。從此以後,我便開始一個人睡覺了,真可謂「萬事開頭難」啊
Ⅶ 寫一篇關於楊絳的800字議論文
一說到錢鍾書便會想到圍城,一說到圍城就會想到錢鍾書,圍城與錢鍾書在人們眼裡似乎是一對連體嬰兒,提及其中一個便很自然的想到另一個。我也如此,因為圍城而認識了錢鍾書。在讀圍城之前我並不了解錢鍾書,潛意識里他應該是一個很了不起、很嚴肅的人物,在讀圍城的時候便應證了我的這一判斷,後來在課堂上聽老師分析圍城以及查閱到的關於圍城的評論,就更令我深信不已。
那些錯中復雜的人物關系,那些糾結不清的真假面孔,那些背負虛偽面具而丟失本性的扭曲人生,那些看似平凡簡單卻隱藏著讓你意想不到的人生哲學的語句,都令我震撼。震撼這本書的價值,更震撼這本書的作者,那時錢鍾書先生種在我心中的形象有點類似於魯迅,有著鷹一樣銳利的眼睛,彷彿能洞悉世間的一切;有著剛毅而稜角分明的輪廓,如同崖壁上的雕像一般,冷酷而無情、不苟言笑;有著非常嚴密、嚴謹的邏輯思維。是一個站在制高點上的孤獨者。
然而前幾天在讀他的妻子楊絳寫的《寫的錢鍾書》一文時,卻讓我了解到一個與我想像的完全不同的錢鍾書,讓我吃驚得半天合不攏嘴,一遍又一遍的翻看首頁的作者反復確認是否真的是他的妻子楊絳。因為在楊絳的筆下,錢鍾書先生是一個憨傻、搞笑、頑皮,充滿孩子氣和痴氣的大小孩,非常的平易近人,也很有愛心,似乎永遠都沒有煩惱,整天樂呵呵的!完全跟你讀圍城時想像的錢鍾書判若兩人。
發生在他身上的趣事兒可多了,據楊絳女士回憶,當他們還在牛津學習時,一天中午錢鍾書先生午睡,她臨帖,一個人寫著寫著字就睡著了,他醒來見她睡了,就飽蘸濃墨,給她畫個花臉,添上了眼鏡和八字鬍。還有一個大熱天他們的女兒正在熟睡(女兒還是娃娃的時候),他在女兒的肚子上畫了一個大豬頭,被他母親發現狠狠地訓斥了一頓,從此他不敢再畫。更讓人哭笑不得的是他逗女兒玩,每天臨睡在她被窩里埋置「地雷」,埋得一層深入一層,把大大小小的各種玩具、鏡子、刷子,甚至硯台和毛筆都埋進去,等女兒驚叫,他就得意大樂。所以他女兒臨睡必定小心搜查一遍,把被裡的東西一一取出,方可安心入睡,可是第二天他又藏東西進去。就這樣他們一個藏,一個找,倒成了捉迷藏式的游戲。在別人看來無聊至極,他卻玩的不亦樂乎。
鍾書先生的這種痴傻氣,不僅體現在親人身上,還體現在動物身上。楊絳女士寫道在解放後,他們在清華養過一隻貓,小貓初次上樹,不敢下來,善良的鍾書先生就奮不顧身地上樹救貓。貓兒長大了,半夜和別的貓兒打架,鍾書先生就特備長竹竿一枝,倚在門口,不管多冷的天,聽到貓兒叫鬧,就急忙從熱被窩里出來,拿了竹竿,趕出去幫自己的貓兒打架。很讓人無語對吧!這哪兒是一個成年人啊,還是一個有著那麼嚴密的邏輯思維的成年人,根本就是一頑皮的小破孩兒!
這是那個寫《圍城》的錢鍾書嗎?這是那個看破人世丑態的錢鍾書嗎?這是那個一針見血揪出社會弊端的錢鍾書嗎?不是說走在人類精神前言的引領者都是孤獨而絕望的嗎?像魯迅、像艾青、像聞一多、像海子,可是為什麼還會存在著這樣的錢鍾書呢?由此看來,人生過得有趣與否,並不在於智慧,而在於心態。如果你有幸成為一位智者,看到常人看不到的弊端,思索常人思索不了的問題,你時常「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你渴望自己能變成一把鋼刀立馬刺破所有的黑暗,挽救社會,挽救人類。可是你總感到周圍的人愚蠢麻木至極,不但不能幫助你扭轉乾坤,反而時刻阻礙牽絆著你。於是你無比絕望,無比孤獨,你憤世忌俗,憎惡一切,你覺得自己沒有同行者,你覺得世上沒有人可以理解你,你覺得自己活得很累。你認為這是先知者的悲哀,你理所應當的認為清醒者就註定終生孤獨痛苦。中國幾千年歷史長河中,這樣的人物數不勝數。可是,你知道嗎?這真的只是你認為!
就像錢鍾書先生一樣,他也是先知者,但他的人生卻是那般的有趣而快樂。這就在於他的心態,超級無敵好的心態,盡管他也看到了許多的社會黑暗,盡管他也像所有的先知者一
樣想要挽救,但當他知道不能辦到或者不能在短時間內辦到的時候,他選擇了暫時接受。因為他知道有很多東西都是欲速則不達,既然弊端已然存在,那麼就一定有其存在的歷史根源,它既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形成,當然也不可能一朝一夕就可破滅。是問題就總會有解決的時候,只是長短問題,就像膿瘡,除了動手術切除以外還可以用中葯慢慢化療,這樣還可以避免流血。他以一種幽默坦然的心態來看待一切,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靜觀所有,明明知曉一切,卻不為一切煩惱,更不讓這不好的一切來引領自己的人生。人們常說,人生難得糊塗!而我認為人生難得清醒卻依舊快樂!
Ⅷ 作文,我眼中的楊絳800字
人有優良的品質,又有許多劣根性雜糅在一起,好比一塊頑鐵得在火里燒、水裡淬,一而再、再而三,又燒又淬,再加千錘百煉,才能把頑鐵煉成可鑄寶劍的鋼材。黃金也需經過燒煉,去掉雜質,才成純金。人也一樣,我們從憂患中學得智慧,苦痛中煉出美德來。孟子說:「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就是說,如要鍛煉一個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稱心,才能養成他堅忍的性格。一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鍛煉,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搗得愈碎,磨得愈細,香得愈濃烈。這是我們從人生經驗中看得到的實情。諺語「十磨九難出好人」、「人在世上煉,刀在石上磨」、「千錘成利器,百煉變純鋼」、「不受苦中苦,難為人上人」說的都是以上道理。我們最循循善誘的老師是孔子。《論語》里孔子的話,都因人而發,從來不用教條。但是他有一條很重要的教訓。最理解他的弟子曾參,怕老師的教訓久而失傳,在《大學》里記下老師二百零五字的教訓。其中最根本的一句是:「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修身,不就是鍛煉自身嗎?修身不是為了自己一身,是為了齊家、治國、平天下。平天下不是稱王稱霸,而是求全世界的和諧和平。有的國家崇尚勇敢,有的國家高唱自由、平等、博愛。中華古國向來崇尚和氣,「致中和」,從和諧中求「止於至善」。修身——鍛煉自身,是做人最根本的要求。天生萬物的目的,該是為了堪稱萬物之靈的人。但是天生的人,善惡雜糅,還需鍛煉出純正品色來,才有價值。這個苦惱的人世,恰好是鍛煉人的處所,好比煉鋼的工廠,或教練運動員的操場,或教育學生的教室。這也說明,人生實苦確是有緣故的。
Ⅸ 楊絳的生活小故事
一、楊家世居無錫,是當地一個有名的知識分子家庭。楊絳的父親楊蔭杭學養深厚,早年留日,後成為江浙聞名的大律師,做過浙江省高等審判廳廳長。辛亥革命前夕,楊蔭杭於美國留學歸來,到北京一所法政學校教書,就在這年7月17日,楊絳在北京出生,父親為她取名季康,小名阿季。
二、1928年,楊絳十七歲,她一心一意要報考清華大學外文系,但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清華招收女生,但南方沒有名額,楊絳只得轉投蘇州東吳大學。費孝通與楊絳在中學和大學都同班,有男生追求楊絳,費孝通便對他們說:「我跟楊季康是老同學了,早就跟她認識,你們『追』她,得走我的門路。」
三、1966年,錢鍾書和楊絳都被革命群眾「揪出來」,成了「牛鬼神蛇」,被整得苦不堪言,楊絳還被人剃了「陰陽頭」。她連夜趕做了個假發套,第二天照常出門買菜。群眾分給她的任務是清洗廁所,污垢重重的女廁所被她擦得煥然一新,毫無穢氣,進來的女同志都大吃一驚。楊絳特意把便池帽擦得一塵不染,閑時就坐在上面掏出書看,倒也無人打擾。
四、1935年7月13日,錢鍾書與楊絳在蘇州廟堂巷楊府舉行了結婚儀式。結婚不久,他們便結伴到英國牛津大學去了。由於楊絳不願意增加老父親的經濟負擔,也不願意和丈夫分開來求學,所以她在牛津只是一個旁聽生,學習之餘,楊絳幾乎攬下生活里的一切雜事,做飯制衣,翻牆爬窗,無所不能。錢的母親感慨這位兒媳,「筆桿搖得,鍋鏟握得,在家什麼粗活都干,真是上得廳堂,下得廚房,入水能游,出水能跳,鍾書痴人痴福。」